第一篇:城市规划调查内容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本章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调查研究的介绍,使学生能够掌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具体方法,为学生建立认识城市的不同维度以及具体把握认识城市的方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二、调查的内容
三、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
2、发表格调查
3、访谈和座谈
4、文献查阅
5、类比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第二节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必须为乡村人口相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2)农业生产率提高,在我国尤其是粮食增加速度
(3)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 参照国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二、城镇体系与网络
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城市职能(通过城市性质表现):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 城市规模(以人口多少表示),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 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
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及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结合案例介绍)
四、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二、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主要表现在:
* 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
* 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
* 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
* 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 建筑风格;
* 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第四节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自然地理因素
围绕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进行介绍。
土地适用性评定: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二、自然气象因素
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污染系数: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三、自然生态因素
第五节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社会构成(1)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2)人口的劳动构成二、社会结构
三、人类空间行为
第六节经济环境的调查研究
一、聚集经济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二、城市土地的研究
(1)土地是财富的第一源泉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土地资源的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固定性,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
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1)城市用地分类
(2)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Ⅰ 60.1—75.0m2/人
Ⅱ75.1—90.0m2/人
Ⅲ90.1—105.0m2/人
Ⅳ105.1—120.0m/人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
居住用地18.0—28.0m2/人
工业用地10.0—25.0m2/人
道路广场用地7.0—15.0m2/人
绿地9.0m2/人
其中:公共绿地7.0m2/人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居住用地20—32%
工业用地15—25%
道路广场用地8—15%
绿地8—15%
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思考题:
1、城市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适用条件。
2、区域环境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对象是什么?
23、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当前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与对策。
6、当前我国城市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
8、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控制?
第二篇:城市规划调查方法
城市规划调查概述 1.1 城市规划调查的概念 城市规划调查(Urban Planning Research),是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种城市社会要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考察、了解、分析和研究,以认识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进而为科学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等提供重要依据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1.2 城市规划调查的功能 1)
城市规划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
城市规划合理编制的重要保证 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基本手段 4)
城市规划动态调控的基本手段 城市规划调查活动最终的正确结论来源于社会调查过程中所能够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而要在社会调查中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生动、详尽的调查资料,就必须正确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传统城市规划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类型。
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标和题目通过有关文献收集资料的社会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法的主要对象是文献。(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献是指用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广义的文献是指一切文字和非文字资料,包括照片、录音等)
文献法的优缺点 1 文献法的优点 5)
文献法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广泛了解社会情况 6)
文献法可以避免调查者对调查对象的影响 7)
文献法与直接调查法相比更方便、更自由 8)
文献法效率高、费用低 2 文献法的缺点 1)
文献法缺乏生动性和具体性 2)
文献资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 3)
文献调查所得的资料落后于现实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观察者带有明确目的的,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观察法又称为现场踏勘法。
观察法的优缺点 1 观察法的优点 1)
通过观察可以直接获取资料 2)
能直接观察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比较可靠的社会现象 3)
获取的资料及时生动 观察法的缺点 1)
受观察者自身的限制 2)
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 3)
受观察对象的限制
访谈法 访谈法是运用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方向的口头交谈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事实的方法。访谈法的第一个基本性质就是它具有显著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方向性。
访谈法的第二个基本性质是它以现场的口头交谈作为了解社会事实的主要方式。
访谈法的优缺点 访谈法的优点
1)
回答率高 2)
适应性强 3)
调查内容有很大的机动性,可以随时扩展和深入 4)
能对搜集资料的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访谈法的缺点 1)
调查成本更大 2))
匿名性差 3))
对访谈员的依赖 4))
访谈过程通常过于急迫易受当时环境的干扰 5))
标准化程度低 6))
资料记录难度大 总的来说,在社会调查中,访谈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应用于大规模的定量研究,为验证普遍性假设提供资料;也可以应用于小范围的深入研究,为剖析社会、创设假设提供资料。既便于搜集各种客观资料,又便于收集各种主观资料。因此只要条件许可,采用访谈法比采用问卷法对研究更有利。
问卷法 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称“问卷是社会调查的支柱”。在西方国家,问卷被广泛地应用于民意测验、社会调查以及社会问题的研究。近几年,问卷在我国也日益普及。
问卷法的优缺点 1 问卷法的优点 1)
问卷法省钱、省时、省力 2)
问卷法所得到的资料便于定量处理和分析 3)
问卷法可以避免主观偏见,减少误差 4)
问卷法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2 问卷法的缺点 1)
问卷法要求回答者有一点的文化水平2)
问卷的回收率往往难以保证
3)
资料的质量难以保证
土地遥感调查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 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遥感特别是高分辨率 RS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RS 在土地资源调查、更新监测和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入了实用化和业务化的新阶段 特点 1)
大面积的同步调查 2)
时效性 3)
数据的综合型和可比性 4)
经济性 5)
局限性 目前,RS 所利用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在电磁波谱中,尚有许多谱段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已经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还需要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以及与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尚不可缺少。
第三篇:城市规划调查提纲
城市规划调查提纲
一、政府办公室
(1)获取城市及城市影响区域内的历史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计划和政府近年的工作报告情况的资料,全市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
二、城建部门
(1)获取城市和区域规划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影响区域内的市、镇、村的建设概况资料。
(2)公共事业(各政府职能部门办公地等)设施的建设资料;
(3)环卫及公用事业管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防设施、防洪设施等)设施的建设资料。
三、交通部门
(1)全市公路建设、交通运输、水路交通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其内容包括: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及规划设想;铁路及城市轨道现状及交通规划设想;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以及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
(2)全市公路、交通运输、水路交通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四、国土部门
(1)获取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分类图,功能分区图,绿地现状分布图以及城市和周围1:5000或1:10000地形图等资料。
(2)统计各类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广场、特殊用地等)面积、所占比例并制作记录表格。
五、经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1)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及工业、通信部门的发展规划;
(2)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3)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计划及市区工业园区设想。
六、农业部门
获取城市农业发展现状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农业经济状况,农业总产量及比重,农业在三个产业中的竞争情况,及农业中的类型分类和相应的比例。
七、水利部门
获取城市给排水情况,水资源利用和发展情况,防洪设施等资料,其中包括城市给排水供应能力和相关工程;也包括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同时也包括了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用水量现状、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线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防洪措施包括其分布、标准、现存问题。
八、供电部门
获取电力、煤气等能源供应情况资料,内容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
九、邮电部门
获取邮电通讯情况,其内容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
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
十、工业部门
获取城市工业设施情况,包括三大产业的设施及运行情况,工厂设施,仓储设施等资料,如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等设施。
十一、税务部门
(1)各项产业的税收情况;
(2)税收占城市财政总收入的比率情况。
十二、财政部门
全市财政和预算收入;计划耕地占用税、契税等;基建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投资计划安排;政府性资金工程造价。
十三、教育、科技、文体、卫生医疗部门
(1)获取教育设施(学校)情况资料,内容包括:城市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数量、用地面积、班级数、师生人数; 学校运动场、图书馆的面积规模和电教仪器、实验装备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情况的资料。
(2)获取城市科技设计情况资料。包括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与优先领域,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措施和总体规划方案等等资料。
(3)获取文体设施情况资料。包括文体设施,如图书馆、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等的数量,占用面积以及分布等情况。以及文体活动举行的安排地点、时间等信息。
(4)包括医疗卫生设施情况资料,其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医院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等级及卫生技术力量等;还包括环境质量资料,如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现状;水体环境质量状况;噪音状况;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或隐患;还有环境卫生设施资料,如公厕、垃圾箱等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粪便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垃圾处理方式;环卫队伍概况(人数、工具)等;
十四、计划部门
(1)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计划;
(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的投资及规划;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
(3)综合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相关内容。
十五、资源管理部门
(1)获取城市及城市周围区域资源分布图,包括旅游资源、地质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等相关的分布、面积、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保护情况等资料;
(2)获取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开发规划与保护及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
(3)全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以及具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标准地质剖面等地质遗迹保护区;
(4)地热水、矿泉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的开采与污染现状。
十六、气象部门
(1)历年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最高气温,最大降雪量,历年平均降水量,暴雨强度,历年平均风速、风向频率等;
(2)雨量、温度、湿度、风向、风玫瑰图。
十七、公安部门
获取人口普查资料,其内容包括:全市人口数量及构成(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人口增减情况及迁移因素,人口密度分布图。也包括全市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历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数量资料。
十八、统计部门
(1)获取近年城市统计年鉴,包括城市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各产业的经济总量、各自比重及其增长变化情况;
(2)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个产业的比例等;
(3)三产业内部部门的经济运行状况;三大产业的的就业情况统计等资料。
十九、方志办
地方志文献和资料,包括全市志、区县志、广州年鉴,了解城市的历史古迹、发展沿革、城市之最、传统文化等。
二十、商业部门
(1)市内主要商业类型、发展现状、所占比重、分布情况;
(2)城市重要的商贸设施情况(包括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地方金融企业);
(3)进出口商品计划(包括市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农产品进出口计划)及加工贸易发展规划。
第四篇:城市规划实习内容及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实习要求及内容
一、实习要求
1、实习前要熟悉了解实习内容及实习区域情况,作好相关知识准备;
2、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团结互助,注意安全;
3、实习时要认真听讲,勤于观察分析,作好实习笔记;
4、用相机拍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标志性、艺术性(艺术价值高)的各类规划设计作品整体或局部细节(包括当地的人文风俗,如服饰、特色小吃、传统节庆等);
5、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要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实习体会完成实习报告的撰写,字数不少于1000字;采用统一的封面及格式。撰写的内容应选取行程安排中的某有一个城市构成元素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剖析,如:
1、西安博物院
解读西安等城市的历史变迁,包含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人居环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建材、城市风貌等变迁。
2、钟楼、鼓楼,古城墙
古建筑,包括古建筑类型及其作用、色彩、材料。
3、回民街、钟鼓楼广场等 体会和解读城市典型空间类型的设计相关内容(以教材第6章的理论知识为指导)。
4、大雁塔
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宗教或寺庙建筑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体会和分析景观序列的组织方法在寺庙园林中是如何实现;思索该类建筑及园林在整个城市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5、芙蓉园
深化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知识,包括景观序列的构成分析、游览线路的设计、造景的手法和艺术、植物园中植物特色,芙蓉园对当地的作用。
6、曲江池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
历史遗迹保护规划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进行保护规划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实习成果上交时间、地点
5月9日,即第11周(周五第三大节)、成规绘图室。
第五篇:2011城市规划年会展板内容
特色亮点一:全面落实城乡统筹理念
1统筹城乡产业,落实空间布局
规划重点关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发挥特色优势。第一产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向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第二产业:逐步提升工业集聚区的整体形象和承载功能,集中镇区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同时,本次固化与《东坝镇农业1115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充分协调,明确各类产业用地边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2广泛公众参与,尊重村民意愿
3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引导村庄重构
规划结合资源条件、近期重大工程搬迁安置要求和村民意愿,确定保留新社区的数量、等级和规模;村庄以不再新建农村居民点为原则,以整治和整治扩建为主,人口迁至镇区或保留新社区;明确村庄重构的人口组成和保障措施,保障人口动态迁移现实。
4经济分析指导农地重整
规划在遵循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加强土地、人口、资金的经济研究,集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引导村庄集聚发展,增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课实施性。
5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规划力求城乡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城镇规模、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想适应,简历“镇——村”两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设施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达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的要求。
6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规划结合资源条件对给排水、环卫、电力电信、能源利用等市政设施作出分类、分级控制,实现城乡公用设施全覆盖。
7城乡公交一体,构建绿色城乡交通体系
规划加强区域绿道衔接,从公共交通、旅游交通、慢性交通等方面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多样性的绿色交通路径与流线。
特色亮点二:深化低碳生态理念
1、生态评价协调城镇用地格局
规划运用生态规划方法及GIS技术手段进行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协调城镇用地格局,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2、节约利用水资源,协调水利建设与农业发展
规划明确水系主导功能,制动水系河道清淤、截弯取直措施;对现有坝、泵、站等水利设施维护升级;健全渠系配套设施,鼓励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推行节约用水措施。
3、加强资源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控制城乡建设总用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碳汇能力;促进农村生物质能发展。此外通过制定入园门槛、严格牌坊制度、推广清洁产品、延伸产业链、使用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廊道的建设等手段促进节能、减碳。
4、挖掘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产业
规划依托山、水、农、林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完善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旅游链。打造集佛教文化、运河文化、茶文化于一体,山地旅游、水路旅游、乡村旅游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彩旅游空间。
特色亮点三:加强镇村特色塑造
1、弘扬历史文化,彰显古镇风韵
规划重点保护老镇区的整体空间格局、风貌特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传统建筑群、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积极与旅游项目开发想结合,将历史文化旅游纳入旅游产品组织,合理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
2、凸显运河文化,塑造镇区特色
规划结合胥河拓宽工程、重点进行河道整治、文化发展、街巷整治、民居修缮,强调保持传统特色,增加文化内涵,提升环境品质,营造集旅游休闲、康体养生为一体,兼具艺术文化、商务办公、生态居住功能的复合功能区。
3、城市设计引导特色空间建设
规划对胥河岸线及两岸用地进行重点研究,制定“水面——岸线——两侧用地”多层次的规划措施和要求,结合景观风貌节点、景观轴线、景观道路等要素,组织镇区空间景观体系。在高度分区的基础上,引导公园绿地、特色街道、广场等开敞空间布局。
4、分图则引导特色村庄建设
规划充分发掘特色村庄,以展现生态特色与乡土文化为目的,结合乡村旅游开发,根据各特色村庄的类型特点,运用分图则的方法从功能、交通配套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方面引导特色村的开发建设。
特色亮点四:区域一体,层层落实
1、统筹区域协调,扩大“慢城”效应
规划加强与南京市区、安徽省等周边地区的大交通衔接;加强与黄河沿线地区水上线路的组织,并制定水系保护措施:加强陆上旅游线路及绿道建设,积极与桠溪镇合作,融入“国际慢城”。
2、层层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同步编制村庄规划
从镇域、镇区、村域、村庄等多层次逐步深化落实城乡统筹,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明确村域保留村庄的个数、类型以及人口动迁去向,完善村域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统筹工作
2010年7月2日,市委、市镇府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大会,统一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出台了引领未来南京城乡发展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城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方向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强调“全城统筹,一体发展”,指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成立了“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从政策和组织上形成双重保障,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市规划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一
个主城——3个副城——9个新城——60个新市镇——1300个新社区”五级城乡等级体系,逐步实现全城规划全覆盖。
本次试点镇街城乡统筹根据市委市镇府提出的“三个争第一”的战略目标、“四个第一”的基本路径,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做好试点镇街城乡统筹发展和长远发展布局。在坚持“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四规“协调、注重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等五项原则的前提下,以“土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实施路径,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创新规划组织方法。
本次试点镇街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次创新性工作,南京市人们政府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举办了“规划师南京乡村行”活动。这次活动既是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规划师加快提高业务水平,主动服务城乡统筹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