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范文1
思考这件事,一是苦,二是抽象。如果能用影像记录思考的过程,那些会思考的人,大脑呈现的应该是一幅缜密壮观、又深邃的解码风景吧。不会思考的人,思维比较单一,容易自动绝缘,无法深入联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呢?
1、学习过滤信息,捕捉精髓
外界有太多冗杂乏趣的信息不经意就砸向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也可能是陷入怪圈的思考。我们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大脑不受侵蚀。屏蔽干扰、定期清理,过滤无价值的信息,做好思维里的清道夫;释放大脑内存,只为有养分高质量的`种子提供土壤和空间,从而精简输入。
2、不随波逐流,独立判断
不要盲目跟风,有质疑能力,远离别人的爱好、别人的狂欢和别人有意制造的营销类新闻和信息。跟网红店似的,排了老半天还不见得对自个味口。重事实重逻辑,不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3、潜意识的喂养,获取灵感
潜意识会在后台自动运行的,我理解的是思维的灯虽微弱,但仍通着电,一旦电流足够,灯就乍亮了。跳出模式化,放养思维的精灵,带你飞。
4、思考直观性
我们的记忆有限,用图像的表现形式,思维更加立体,画面加深记忆,进一步推动我们清晰思考。
《精进》读书笔记范文2
《精进》书中的内容引人深思,有很多让人豁然开朗的地方。就如作者在书中开头所讲的一样:从七个侧面进展展开解读: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其中一些让我感触比较深的点,如:书中提到,让我们严肃的对待时间,审慎、郑重的考虑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这个映照到自己身上,顿然感觉自己之前很多光阴都给虚度荒废掉了,细细回想,诸多自责;再对照自己的现状,对时间更加的充满敬畏!作者写到的'让我们把更多时间花在“半衰期长,高增益”的事情上,少花时间在“半衰期短,低增益”的事情上,这个观点,也引我深化考虑,受益颇多。让我们合理的利用时间,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同时也指出了如何判断事情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的方法论。同时一针见血的指出拖延症者的执行无能:往往事情越重要,内心越恐惧,越容易拖延,最后一事无成。
另一观点:引导如何做到“精细化考虑”,作者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根据和执行方法,可以让人的选择更加合理正确,让行动更加的高效;同时还讲到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立性的改变。这个观点和方法也是能让我们可以马上学以致用的。“在行动中反思”,作者这一观点也让我豁然开朗,因为我以前做事情,总是想把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去行动;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错过一次又一次的时机,然后什么也没抓住。通过书中的指引,以后我会在这方面行动上会得到很大的启发。“图解考虑”,也让人眼前一亮,打破了我们很多以往固化的考虑和记忆的方法和思维,引导我们去不拘一格,去想象出更多的情境,找出最适宜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例如思维导图或者形象的图形式样。“努力不是一场意志的比赛,需要有效的策略”,书中观点见解独到,引导我们在努力这件事情上,除了自我鼓励之外,我们更应该考虑: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的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化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
以上我列举的只是自己对书中一些感触比较深化的观点,还有更多独到并引人深思的见解都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学习。本书我第一遍是在手机上用电子书看的,我也买了一本纸质书,会花时间再阅读纸质版,相信在原有的认知上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期待跟大家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读采铜大神《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2016-8-20
《精进》读书笔记
我选择精进这本书,是从序言中的故事——母亲的挂钟——开始的,因为母亲的钟慢了5分钟,而使作者放松了下来,不再焦虑、紧张,可以心安理得地多享受一点时光,意外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福利。
我们总是被“表要调快”逼得紧张万分,心里在不停地奔跑,好像有鞭子在追赶我们。可是我们几乎从没想过,这是一件荒诞的事情。看到“母亲的挂钟”,就像发现了另一种生活的模样。
精进——也许意味着另一种多元化多面体的思考。
我关于自己人生的想法一直没变,我活得清醒、透彻,轻松、自在。可是已经多年失去这样的滋味了,也许采铜大神的这本书,能助我摆脱禁锢,重回勇敢开阔的生活方式。
一、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活在全部的现在
原文: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对时间的回答:郑重。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原文: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感悟:正是因为内心坚定,我现在走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很多人看来,也许这个年龄的女性,难以更换跑道,或者该找一个可以养老的工作了。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多数人认为不可能,那么我会一直做少数人。
感悟:围绕一个核心的目标,一定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从而可以做到快工作、慢生活。
向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原文:持久而坚实的努力,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原文:“五年设想”是一个很有用的技巧,让我们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来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到近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原文:出来好“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把重心放在长半衰期的事情。阅读经典——被这道光源照见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
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他们是不为潮流所动的人,甚至常常带点偏执,而且他们都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才能,并且努力地、义无反顾地去把这个才能发挥至最大。请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你好好走就是了。我的路已经选好了,只要稳稳地越走越好,你的呢?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1.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感想:这一节是我一直面临的问题,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要求太多,速度和效率又跟不上,或者精力跟不上,让我烦恼不已,按照轻重缓急管理时间,可还是顾不过来,永远有个鞭子在追着我。
方法:每天抽一点时间,在一个私人的空间里,静静地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心中不同的“自我”参与对话和辩论。这样,可以让自己不随波逐流。而另一些事情,比如处理公务,看邮件,写报告等,则是越快越好,用“极有限的时间”处理掉。——李欧梵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百忙之中,每天三个一刻钟,静坐,“把心放回肚子里”。我觉得这也是找回平静真实自己的方法。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做学问,做实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请区分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和尽可能求慢的事情。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2.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原文:我们从闲暇中获得的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取决于其质量。
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是,我们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心流”是什么样的状态?它是由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创立的概念,指人全情投入于一件事中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们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原文:当然,人们可以不可能一直处于心流的状态,也需要简单的放松、闲适,这就需要在时间的“深”与“浅”之间取得某种平衡。
原文:获得高质量的满足方法其实很简单: 找到并至少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事业和生活的密集,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感想:有几个问题让我感受颇深:
1)你是否有自己对于未来的目标,并为此做出实现的计划?你是否常为了实现目标,而不顾个人的健康、休息,甚至身边人的感受?
是,我有很清晰的目标,并且有计划,而且一旦完不成计划,就容易让自己陷入烦躁。而且以前也经常为实现目标而不顾健康和休息,现在身体大不如前,也有所调整,知道做做瑜伽,早点休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只有在身体力不从心的时候才感受更深刻。
2)除了工作,请写下3-5件你打算每周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逛街,不计目标和方向。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3)请写下一件你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至少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
长期的爱好,还没有想好啊,写作?书法?叠石头?整理读书笔记? 每周可以用半天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会获得很深的满足感。
二、寻找心中的“巴拿马”——我们要做的是最好的选择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1.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最高目标”的唯一量度标准是: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2.格局
感想:从格局来看,我也有清晰的信念。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但是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专业知识、能力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方面,要更加清醒、透彻。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原文:当我们在人生中国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以下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隐含鸡舍是什么?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其威力在于,他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但时时刻刻被他们影响着。
感想:这就是我们需要打破的各种界限,比如一些看似合理的偏见,但是他们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合理的,如果我们意识到不合理性,并且理清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就能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从“无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来。发现新的改变现状的路径。
如果以前创业的时候就意识到了这些,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创业选择和创业道路了,其实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1.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1)“人生赛道假设”。认为人生是一场比赛,陷入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的轨道上不停奔跑。2)“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其实人生是一个点连成线的过程,经历都会变成财富,在若干年中的某些时刻发挥其特有的作用。3)“僵固型心智”。用固化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失败,反而愈挫愈勇。你选择那种呢? 4)“零和博弈”。总在思考竞争和夺取,而不会构想双赢。2.新的思维框架 1)目标悬置
即暂时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在这个时间里,你可以放松休息,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再重新开始。2)能力嫁接
能力是可以迁移的,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试着想念着实战你既有能力的其它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使用空间。3)特性改造
工作也可以变得活泼、主动、享受。爱好也能不单单是消遣,而是具有严肃的成分。把消费型兴趣变为生产型兴趣。感想:所以,开始干吧,年轻人。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第三选择”,因为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这更高目标指引下我们的创造。
3.当面临很多选择: 1)维度权重分析法 2)聆听内心直觉的声音
4.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1)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我们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一句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我应该做什么”,”我只能做什么”,也许我们很多人深切地感受过这种框框的束缚,非常的无奈和厌烦。
其实,我们做想的确实应该是“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能是谁”。2)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有时候我们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重新做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外职业生涯”的转折和变化,“内职业生涯”的继承和坚持。
三、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感想: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很多小事,我们拖着,想一次性处理,其实占用了很多的心里成本,而小事消除了之后,我们才能保持更从容积极的心态。
重要的事情,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前计划和构思。“而这种构思是可以立即做起来的。”要习惯利用按时间。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忙碌的孩子妈来说,按时间能给我很多的帮助。我最有效的时间是洗澡的时候,最放松,脑子也最灵光。
最适合我的放松方法有两种:一个是点上蜡烛,悠闲地洗个澡。另一个是整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看书。虽然这对于孩子妈来说很奢侈,但是一旦实现,就非常开心。
大家也可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精益创业的启示
“精益创业”告诉我们,只有输出,才有可能通过你的产品找到志同道合,快乐的共鸣感,同时,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原文: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只有你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清晰,才能才得以切实地锻炼,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正如工匠,在制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地调整策略和构思。著名管理学家明次伯格认为,这才是形成企业战略的正确方法。
原文:我们收到的外界反馈有三种:正面肯定、否定和批评、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正面肯定能坚定我们犹豫不决的心态,增强我们的自信;否定和批评会促使我们反思,校正之前的错误想法;而提示之前未知的方面则让我们发现新的世界,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周全。
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一件,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在于勇于自我修正。产品迭代需要推倒重来的勇气,这并不容易,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女郎,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了价值。
彼得•德鲁克说:“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了。”
一个擅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他没有断然舍弃过去那些错误付出的勇气,他会把这些错误亟需下去,去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可想而知。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1.“核心思考区间”
1)多线程工作,即在一个时期内,同时做几种不同的工作,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
2)“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即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的工作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地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一旦这个部分被完成,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大半,余下的就是一些支持性、补充性的工作了。3)这里有一个好的方法:拿到一个任务后,务必先找到那个任务的核心思考区间,找到那块硬骨头,尽全力把它先啃下来,而不是去做那些周边的打扫性工作。例如:需要做一个PPT,先做什么呢?分析受众,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以及兴趣点、关注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内容以及展现顺序,先讲什么、占比多少,后讲什么,占比多少,以及讲的时候才用什么风格、策略,然后PPT的架构就出来了。
4)多线程工作的秘诀,就是找出核心思考区间,先拿下来,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专注、不受干扰的、能纯粹跳脱出来思考的、能达到“心流”状态的、能把最关键的“硬核”搞定的——半小时。
2.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图层工作法
1)不是按照一般的顺序来切分,而是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程度和认知类型来划分。认知类型指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处理语言文字、处理视觉图片、进行数值计算、判断空间和位置等。比如:写一本书,先写文字,在需要插入图片或者图表处标记,写完文字之后再去做表格和图片。因为人们在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需要重新调整,这样认为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再比如,写一篇小说,可以从头到尾的叙述部分先写好,再营造气氛,再精心雕琢。论文也是,第一图层是核心论点及逻辑架构,第二图层是用于解释说明的案例和故事,第三图层是必要的模型图和概念图。
2)集中处理同性质的工作。比如:word文字+PPT文字,休息,WORD图片+PPT图示,休息,WORD排版+PPT排版。
图层工作法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减少不同性质工作之间的转换损耗。
三行而后思——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牛人总是在前瞻性思维和总结性思维上都非常出色。他们既能提前设想未来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方方面面的情形,又能从已经发生的行动中加以反思,因此他们总是比一般人想得更加深入和周全。
1.科学理论诞生于假设,而实践中常常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独特性,当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知识和隐性推理。行动之后的反思,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知。
2.知识的内化,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的显化,是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反思什么? 1)信息 2)预期 3)结果 4)进度 5)工具 6)情绪 7)阻碍 8)优势 9)缺憾 10)意义
4.及时反思,梳理反应链,关注意外现象,保持对意外现象的敏感,以打开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拓展边界。这需要我们克服思维的惰性。
四、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学习就是不断的深度地有结构地思考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1.学习者必须充分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探索,把新知识和就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2.知识是没有边界的。学习之前先思考,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已经具备哪些相关的知识?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对原来形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还有那些未知的东西,需要我去探索?
3.从阅读、观察和思考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部分,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保持持续的思考,不断开启卓越的心智。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1.解码不同于理解,理解是自动化的解读,无需深入思考,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经常深入观察并探索事物的深层含义,是培养深入思考能力的必备方法。
2.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将其拆解开来看个究竟。伟大的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内涵和很精巧席位的技法。
3.解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它原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二是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三是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4.适应型专长,在实践中,接受各种新奇的挑战,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穿梭,不断拓展知识体系,构成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5.不止满足于了解,还要知晓。“基于样例的学习”,揣摩作者如何通过技巧把原本复杂的东西简化或隐藏,让我们产生明白晓畅感。读其无字之处,识其义理之贯通,心知著者未言之意。
6.寻找解码的入口:
1)不只寻结论,还要寻过程; 2)不只做归纳,还要做延展;
3)不只比相似,还要比不同。不同才有知识,有新意,有新的发现。
技能,才是学习的目的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三项操练:
1)写作输出,迫使我们去分析知识的结构,发现之间的关联,并且用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详实的依据去说服读者。
2)思想实验的游戏:设计一个假象情景,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者设想事物中这个情景中的变化,这种方法往往能使人获得深刻的洞见。
3)设计式操练。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种解决方案来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个过程能使我们综合性、创造性地调用知识。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者,非常擅于在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原文:对原本一体的世界的洞察。
感想:世界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我们分隔开来分析的时候,就会失真。不妨把这些分隔的知识,进行迁移、融合、互补、相互印证。在做中学,在现实案例中学,在优质的模板中学,标杆学习,这些才是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做营销方案和管理咨询也是一样,在实践中我们更容易融会贯通地看问题,不断思考和改进,“过早优化”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别忘了,交替运用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五、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1.大脑也需要断舍离。过滤信息,重视事实,定期闭关,屏蔽外界干扰,定时清空,简洁地思考和表达,删减、浓缩,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涵。2.让潜意识出来工作,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1)用充足的养料喂养潜意识 2)关掉“监控者”,让思维解放
3)让随机、有意的混乱、意外、跳出模式化,为我们带来灵感。3.将思维转化为图像帮助我们思考。
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周密思考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周密程度是个人思维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思虑周全?人在思考时可能有很多毛病,比如会被生动的个案吸引,会固执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会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毫无洞察。
“思维脚手架“能让我们的思考更自如地伸展开来。——矩阵和清单。
六、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1.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原文:知乎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感想:可是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他们不但很优秀,而且比我们更努力。每天工作,学习,健身到半夜十二点多,早上五点起床继续。有的人恨不得不睡。就是这样,他们成长的速度真的不是我们能够比较的。他们工作所产生出来的绩效也不是我们能够估量的。这些人是真正新时代的精英。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原文:努力的策略,到底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2.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原文:专注在一个领域,能力水平分为三个阶段: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高原期。大多数人在缓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人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站在塔顶的人占有着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财富。
哈佛商学院校友莫舍在给年轻人职业上的建议时说:“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的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3.绝不苟且,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但不是凡事追求完美,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
原文: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搞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能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它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4.挑战是设计出来的,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高难度挑战才能激发无限潜能,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非常优秀的水平,显然不能满足于标准训练,而是应该主动寻求突破,寻求更高难度的挑战。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5.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原文:意志力知识一个神话,如果能长期坚持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激情的驱动。
感想:这个还是我第一次听说不强调意志力,甚至强调意志力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但是我深为认同。
原文:放弃对“兴趣”的执念。
感想:这也是第一次听说的说法。
原文:提升“浸润”的深度。即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里体验来激发兴趣。
感想:这个我深有体会。第一次感受到投入之美,是在初中的时候电视上看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所有人的投入和演奏出来的效果深深地震撼了我。每件事情,每个工作,乃至每个你所交往的人,社会圈子,以及你与社会的关系,与人事物的关系,都应该是互相浸润,互相滋养的,这才是好的关系,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关系,而如果不能互相滋养,甚至互相消耗,这就不是好的状态,不是好的关系。当你把自己的工作状态调整了,让这个工作与自己相互滋养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和疲惫了。
原文: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为双向的信息演绎,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例如:冯唐读史。
原文:把被动的事情变主动。自主的空间越大,越能激发出兴趣。自我决定论: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
感想:比如,我们学习,我们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目的,我们要学习些什么内容呢?拓展哪个方向呢?我们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更高呢?这个都是因人而异的,别人的方式方法只能作为参考。
原文:要做一件事,先不问是否有兴趣,而是先很投入、很专注地做起来,并且把单向变为双向,把被动变为主动,那么就会很高兴地做下去,越做越有味道。
感想:这样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你就已经走得很远了。
七、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因为你的存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有增加了一种可能性。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索,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1.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1)正确地认识问题,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定义,而不是仅仅听别人的表述。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参照任何书本、搜索引擎和已有经验等等。
3)继续独立思考,在一些自己认为有可能的方向上搜寻知识,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而且这个过程中必须不带任何偏见地、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感想: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而且是我常犯的错误,很容易先入为主,排斥其他与已知信息相冲突的部分。从现在开始要注意不带任何偏见,在广度层面上把每一个信息当作独立的,之后再深入思考,关联结合。
4)在结合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你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这将帮助你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5)修正你提出的理论,扩展情景,迭代。
6)关注现实的各个细节,通盘考虑,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
7)通常解决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不够巧妙,也许不是最佳方案。
8)在此过程中,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真实的价值而战。9)现实的问题瞬息万变,要灵活应变。
2.在现实世界中提炼理论,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智识,就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帮助你做复杂多变的社会竞技场上站稳脚跟。
只有独一无二,才能无可取代
从0到1的创业者,一定是能独处于主流思想之外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让你做的更好,而是让你做得不同。”
原文:具有独特心智的人所具有的优势: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的心态发展自己; 4.5.6.7.因为不必硬核社会主流而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吸引到其他气质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感想:这正是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创造更高价值的新精英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原文: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
原文:尽量去做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