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大叔观后感优秀
说到篮球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NBA以及近些年国内飞速发展的CBA,篮球可以说陪伴着每一代人成长,而不同的时代也都会出现令人崇拜的超明星球员,他们让原本激情的赛场更加热血沸腾。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在看到片名的时候我想大家都会想起那位20xx年以选秀状元身份进入NBA,先后效力于克里夫兰骑士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明星球员德鲁大叔凯里·安德鲁·欧文,这部电影正是由欧文、沙奎尔·奥尼尔、克里斯·韦伯、雷吉·米勒、内特·罗宾逊等诸多NBA球员饰演,所谓是强强阵容,不仅球技绚丽,而本片讲述的故事也很耐人寻味。
实力球星的本色饰演让这部影片球技真实、惹人热血沸腾,而电影讲述的故事更是令人深思。电影从一个矮小的黑人讲起,一位热爱篮球,拥有痴迷篮球梦的达克斯(里尔·莱尔·哈瓦瑞饰演),对于这个角色的设定其实更加贴近现实的球迷,因为他和许多普通的球迷一样从小就被篮球深深吸引,在一步步成长中一次次见证赛场的奇迹,热爱篮球不过也因为篮球造成了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痕。因为儿时的一次失误却让他面对向往的球场望而却步,这也正是这个人物的哀痛。
虽然曾经的经历让他不能缅怀,可他却将内心的热爱转向了组建球队,他希望自己所有的激情可以通过球队表达出来,希望球队可以修复内心的伤痕。不过这样的决定相对于自己上场开销也是巨大的,也造成了他生活上的窘迫。电影看到这本以为他这一只梦想的球队可以一路冲杀最终获得冠军,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整部影片到这里进行了大反转。全部心血的球队、与之为伴的妻子都让曾经的宿敌抢走,让他只剩一袋行囊露宿街头。这里也正是这位怀揣篮球梦的主演最低落的时候了,不过俗话说的好所有的绝望中可能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在他努力为自己寻找新的球员时无意间在一处室外球场遇到了人到晚年的德鲁大叔(凯里·欧文饰演)一位曾经叱咤街球领域的风云人物。
在他遇见已经人到晚年的德鲁大叔虽然早有耳闻曾经的战绩,但已经白发苍苍老者形态的灵活与技巧让他大吃一惊,对战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丝毫没有压力。这让达克斯原本已经沉寂的心又重新复苏过来,而在不断的哀求下已经老年的德鲁大叔也答应了参赛的请求,不过也提出了一条不可违抗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球队、自己队员,通过多番的寻找终于在一次次的“追杀”下聚齐了球队的所有球员。五位人到老年的王者,他们虽然看似弱小、无力却为我们上演了一次开挂的冠军之路。
这五位曾经的王者在刚刚亮相后虽然第一次的小试牛刀战败,可在参加洛克公园比赛时,真正的对决才刚刚开始。面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们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更为强悍。而真正精彩的就是一场场比赛时默契的配合、灵活的走位、逼真的假动作、令人沸腾的暴扣,这是篮球的魅力,同时这也正是职业选手带给我们的激情。而这五位人到老年的王者为我们送上精彩对决的同时也送上了许多欢笑,比如面对牧师老伴“夺命”追杀时的逃亡、酒吧内与年轻人的激情尬舞都为整部影片增加了许多趣味也变得更为耐看。
电影在这一场场精彩的对决,一次次惹人开怀欢笑的背后又有着令人深思的质问,就像电影中所说道你把篮球当做娱乐、工具还是信仰?电影中一直组建球队的达克斯用最后的绝杀告诉了我们他是在坚持梦想,虽然曾经因为恐惧远离过赛场,可梦想从未遗失。而五位已经年老的王者他们在第一次小试牛刀时是因为球技不够精湛而失败吗?他们因为高额的奖金使他们唤回生命重新站到赛场吗?答案都是否定的,篮球已经变成了他们的信仰,也正是因为这一份信仰让他们懂得包容并给予他们力量,让他们可以在轮椅上站起来,可以疯狂的离家出走,可以化解曾经的仇恨。
一位因为恐惧而迷失的球员让我们重拾梦想,五位真实球员演绎的老者让我们体验信仰,这是篮球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精彩所在!
《大叔》观后感优秀作文
在表现东方人“愤怒”、“仇恨”这种情感或行为的细致、深刻、尖锐、极端、撕裂、暴力方面,韩国电影的水准绝对是一流的。相比之下,中国电影还处于过家家阶段(或可矫正一下:除了姜文电影)。
《老男人》、《亲切的金子》、《复仇》、《杀人的记忆》、《有仇必报》……部部是此类型影片的经典。元彬主演的《大叔》刚刚看完,一样不同凡响。
怀孕的妻子被杀害之后,心灰意冷而隐居经营典当铺的前特种部队教官车泰锡,由于隔壁吸毒的单身母亲的贪婪,卷入一个贩卖毒品、人体器官、眼角膜的犯罪集团所策划的一场阴谋。目睹残暴的罪行,为了拯救这对母女,尤其是无辜的小女孩,他独自展开了以牙还牙的复仇行动。乍一看,是好莱坞电影常有的套路,但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新颖之处是小女孩与车泰锡的情感交流,还有下面要提及的其他因素。元彬的表演渐趋成熟,不是只会摆酷耍帅——一个身怀绝技与巨大隐痛的男人,俊美、忧郁、离群索居,懦弱和高贵,逃避与担当,都在元彬细腻而强烈得恰到好处的演绎里面显现无遗。演员的气质是没法装的,同样是当红小生,对比一下国内的黄晓明之流,立马见分晓。小演员同样不错,真实自然,没有任何造作之处。她偷包被抓,车泰锡没有助其脱离困境,在合理的铺垫下,后来小女孩的告别对白便有了催人泪下的效果:“叔叔,我知道你因为我偷东西感到没面子才走开的,但我不讨厌你,只是……”,她摸着胸口说,“只是这里好难受……”
就是这样一位小女孩,面临将要被活活挖眼的命运。元彬在电影中有几个肝胆俱裂的镜头,愤怒和仇恨的表现,近乎狠毒,人心被逼压到这种程度而显露出来的兽性,实在是无法想象。他拿着装了眼珠的玻璃瓶,双目赤红,对那位黑帮大佬说,“你有几颗金牙?”“金牙我会留着卖钱,其他部分我会全部嚼个粉碎!”
只要世上存在无缘无故的、令人发指的邪恶,便会存在同样令人发指的复仇。无缘无故,非指犯罪者没有动机原因可循,而是说对无辜的当事人而言,罪恶的来临往往具有偶然性。
复仇的合理性与刚烈程度取决于邪恶的无耻程度(当然也可以看到复仇者软弱无力的一面)。韩国电影披露了各种各样的人性邪恶与制度邪恶,其残忍程度可谓挑战观众的接受极限,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但中国电影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原因,尚未敢正视、深描这些邪恶,人们反而是在之类的现实中,体验到这类邪恶发出的可怖寒意。但从电影角度而言,如果不客观、冷静地展现邪恶,不把观众的愤怒刺激到一触即破的紧张临界点,便会损害观众对复仇的移情以及电影的力度。
我不知道是否能如此说,神总会以祂不可思议的方式伸张正义。新约的主旨无疑是饶恕,甚至到了“不要与恶人做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5:39)的地步,但前提似乎是神预设了祂的最终审判,亦即报复在于神而不在于人。然而在旧约里,“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为人所流,因为人是照天主的肖像造的。”(创9:6)对此我的理解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警惕自以为义的“替天行道”,另一方面对实质正义的渴望又在暗中呼唤快意恩仇的惩恶扬善。
所以接下来那些残酷无比却又行云流水般的打斗,便看得顺理成章、酣畅淋漓。
一切都结束之后,精疲力尽的车泰锡以为女孩已死,怀着无限愧疚试图自杀——包括自己未出世的孩子,他已经丧失了两次拯救的机会。然而女孩及时出现,完成了一场用无数鲜血祭奠的心灵救赎。
即使成就了上帝的使命,泰锡同样必须接受地上法律的制裁。这是现代电影与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
隔壁大叔,我们在现实里面找不到一位如此武艺高强又有恻隐之心的隔壁大叔。爱因斯坦也说过,爱与力,常常无法结合。但大叔不存在,不意味着莅临在他身上的慈悲与威力不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在各自的困境里能够有人仗义相助,这不是英雄主义,仅是对公义的卑微诉求。是什么在回应这种卑微的诉求?
还有一个问题,为何几乎所有电影、文学作品的结尾都要惩恶扬善?这不是陈腐、过时的大团圆结局么?
不是,庸俗大团圆是轻而易举地消解苦难与矛盾,而真正有力量的结尾是直面苦难与矛盾的同时,给出希望。即使如《色戒》,特务头目并没有被暗杀,但有心的观众都知道,他被黑暗所淹没,已是虽生犹死。那电影里面没有一个无罪的人,不择手段者会被同样不择手段的人毁灭。但是,希望仍然闪现在王佳芝与特务头目昙花一现般的乱世畸恋里。希望未必等于“扬善”,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对谁而言什么能够称为善,但我们大约都能知道恶是什么:那些威胁我们的宪法权利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恶的。那些威胁我们的消极自由的东西,也基本都是恶的。法律是我们衡量善恶的最低标准,但依然有更高的标准衡量法律本身的善恶。在那些顾及法律又超越法律的地方,我们需要信仰和希望。过去,阶级斗争的狂乱、暴力与荒谬缘于对法律本身的极端漠视,但抛弃那套“中间物信仰”的低劣的善恶标准,不等于阶级本身、阶级歧视就从此消失了。一旦我们走入善恶的虚无境地,迎接我们的将是存在的荒寒深渊。
极少有人能够承受得了缺乏任何拯救力量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惩恶”之结局几乎是人类艺术文化之中的一个普遍性现象;对不义的愤怒,依然是人类情感共鸣一个隐秘的共通符码。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在《我与你》中说:“坦诚表露其仇恨之人,比起无所爱亦无所恨者,更接近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乃指“我-你”的原初、整全关系。这个时侯,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即使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但在内心为何会对一个古老的成语——“疾恶如仇”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