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折射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感谢教材编订者,正是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良苦用心,才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圣的文化殿堂,走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语文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理解编者用意,尊重作者和作品,立足文本,善待文本。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是正确对待文本的前提。
虽然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接受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也耳熟能详,但是一篇作品的内涵是无法洞察无遗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会有所变化。为此,教师就应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多渠道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更多角度去审视作品。教师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比如我在《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中,我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作家相关作品,得到许多有利于文本理解的认识体会。我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沈从文钟情于民俗风情的写作风格和民歌的文化价值都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二、重视学生认知水平,才能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
本册所选课文多为名家佳作,文质兼美,脍炙人口。但有一点缺憾:文章内容多为回忆性质,所反映的生活风貌距离学生的实际较远。学生在理解认识上有一定障碍,他们往往用现在的生活体验去体察作品主旨,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思想。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看法,千万不能粗暴否定,要在肯定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上。
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分别按原文和去掉“也”、“而”字来朗读课文,以体味文章从容闲适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我的设计意图是明显的肯定作者的语言风格。但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来了个对立面:我不喜欢作者用这么多的“也”和“而”字,罗嗦拖沓,一点也不适合我们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学生的这一看法显然有道理,但
同时也说明他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怎么办呢?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和作者的看法有不同?问题提出后,大家兴致盎然,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二者的年龄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一语道出我心中最想说的话,于是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这种语言风格更适合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郁闷中有轻松,欣慰中有遗憾。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下一教学环节: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课堂上的这一插曲非但没有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更贴近文本,真正走入了文本的内在层面。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水平的结果。
三、合理拓展延伸,才能促进文本研读。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鼓励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课文编写者提供了很多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和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的'场景也屡见不鲜。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对文本进行由此及彼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合理适中。否则,不仅会使语文课变成其他科目的课,还会使课堂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严重曲解作者意图,影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中有这样一句话:“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很明显,作者这种夸张的语调只是为了强调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赞美之情,并无他意。如果放任学生作所谓的创新思考,说什么“作者是一个骄傲自负的人”“作者有严重的本位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等,那简直是对汪曾祺老先生的大不敬了。
要使拓展延伸合理适中,教师的设计就要选准切入点,既要贴近文本,又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能说到点,说到位。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写了母亲对自己的打骂、罚跪,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也曾受过父母的打骂。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一问题呢?如果放任他们无节制的倾诉,可能不利于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为此,我在上课时就介绍了毕淑敏的作品《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学生在聆听了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后,再来评说文章内容,诉说自身经历。这时学生的表达就更为理性、客观、深入了。
四、有效开发其他课程资源,才能延伸文本的内涵。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中许多篇目的选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点滴小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才能使文本中蕴涵的美散发出更为迷人的芬芳。比如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就由民歌而谈及武术、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并请学生结合家乡的岭南文化(古建筑、粤剧等)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又如上《吆喝》时,学生囿于方言的隔阂,并不能真切体会老北京吆喝的意韵之美、声调变化之美。为此,我利用一位学生提供的侯宝林相声作品《卖布》来导入新课。听觉上的直接感受一下子就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学生对身边的吆喝声也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惟妙惟肖进行模拟表演,有的同学绘声绘色进行生动写作。这样,学生既感悟到了文本中的美,又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本册语文课本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阵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园地。每一个从业者都应以虔诚之心善待文本,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坚守这一方美丽的精神家园。
2010
石河子第五中学
李新红
年八年级工作总结 2010年八年级工作总结
2010年是崭新的一年,初二年级组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处室领导的指导下,在全年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始终谨记“教一天有一天的成效,学一天有一天的积累”年级组训,朝着“争取中考成绩的新突破”的奋斗目标,以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形成团结友爱、坚强有力的团队。这支团队有赵学敏老师的辛勤耕耘,也有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这一年来我们取得的进步,让我忍不住写下年级总结: 一.团队特色—“众人拾柴火焰高”
初二年级组共有17人,领导最多,党员最多,学历最高,年轻老师最要求进步。
1.上下同心,阵容强大。刘副校长、校办主任张庆、教务主任刘志成、后勤主任谢勇的加盟。党员占10人占60%,拥有本校最高学历研究生一名,送课下乡的老师最多。
2.名师引领甘做表率。作为名师我深知这个称号赋予我的重大责任,深知同事给予我的希望,在工作中应起带头表率作用,不居功自傲,向组内其他教师学习优点长处,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3.党员群众同心干、青蓝结对精彩多。少说话多做事,不怕亏不怕苦,勤学好问积极向上,是我们组年轻人的特色,老教师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正是在这样的黄金搭档中我们才敢拼敢赢。我们不能忘记零蛋也不放过的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唐瑛老师、一丝不苟潜心钻研的陈礼英老师、稳中求新的赵学敏、拼命三郎李婷、博学多才的粟杨丽、干练争先的万林萍、勤勤恳恳的李春艳、大胆创新的宋琨、骨肉相亲的魏石磊、风趣独到的袁淑萍、严谨认真的骆峻峰,及时反馈与班主任同心同德的王秀娥、巍薇,上课丰富生动的梁舟辞,本校学历最高的闫贺明,辅导学生多次获奖的高彦。本校唯一具有武功秘密的青春少年沈春,为本组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四.我们这一年的奋斗成果
1.英语大型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李新红老师担任评课工作,李婷老师示范课一节,李春艳老师担任主持。
2.市区物理教研活动在我校举行,魏石磊老师上了生动的示范课一节。
3.袁淑萍老师承担了学校举行的“热爱伟大祖国”的德育讲座。4.我组英语老师辅导的全国英语奥林匹克竞赛,语文老师辅导的书法大赛,历史老师辅导的“爱祖国、爱新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知识竞赛都获得可喜成绩。
5.宋琨老师在市区青年教师大奖赛中获二等奖。6.粟杨丽老师在全国读书知识大赛中获优胜奖。7.唐瑛老师获得“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8.我组年轻教师宋琨、李春艳、粟杨丽、万林萍下乡送课赢得好评。9.今年的校运动会上我们初二年级学生的大型团体操是校运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