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察院刑事诉讼工作调查报告
检察院刑事诉讼工作调查报告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 20xx 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县人大内务司法工委在分管主任秦 xx 同志的带领下,于 10 月 10 日对县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在认真听取县人民检察院 20xx 年以来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县委政法委、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县法院负责人、县检察院相关科、室、处、队负责人、律师、人大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对我县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 年以来,县检察院围绕全县工作中心“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强化法律监督,坚持正常性监督专项监督相结合,较好地促进了严格执法司法公正,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思想重视,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有序开展。院党组非常重视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定期对刑事检察刑事审判形势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检委会的职能作用,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应立案未立案、不捕、不诉等案件均由检委会具体讨论决定,严把刑事案件质量关;十分注重加强刑事检察力量,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检察官调整充实队伍。由于班子重视,人员得力,近几年来该院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的开展健康有序。
2、措施得当,抓好刑事立案监督工作。该院一方面依法监督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另一方面依法纠正滥用刑事手段违法立案问题。xx 年以来,县检察院共监督县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 11 件 12 人、监督公安机关撤销不应当立案而立案案件 2 件 2 人。在立案监督工作中,该院一是切实改变工作策略,采取走出去进行检查的办法,深入行政执法机关开展立案监督专项行动,共调阅相关案卷 100 余册,从中清查出“应当立而不立”及“不应当立而立”的案件进行汇总,提出需要继续补充侦查的证据意见,提高了立案监督案件的数量质量。二是加大督办力度,不拘泥于向公安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或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等外在形式,而是注重案件查办的跟踪督办情况,建立立案监督跟踪制度,促进侦查机关对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有效防止了公安机关可能出现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或滥有职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的现象发生。
3、作风严谨,做好刑事侦查监督工作。该院侦查监督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务求全面详细地掌握案情,认真审阅案卷材料,严格执行证据审查制度,力求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几年来无超期羁押及错捕或要求复议复核案件的发生。xx 年以来,共不批准逮捕 28 人,追捕 55 人,不起诉 42 人,追诉 20 人,认为不构成犯罪建议公安机关撤案 18 件 29 人;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通过发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形式及时予以纠正,共发出检察建议书 11 份,纠正违法通知书 6 份。同时,该院强化了与公安机关协调联系制度,适时介入公安机关重、特大刑事案件的侦查,在全面收集固定证据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xx 年以来提前介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 52 件次,有效维护了司法公正。
4、注重实效,做好审判监督工作。该院积极探索刑事审判监督的方式,不断调整监督工作思路。今年又以省院《关于在全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刑事审判监督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为契机,认真组织学习,及时调整思路,明确责任方法,从检查法院刑事案件的裁判情况入手,查找检察机关在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xx 年以来,依法对刑事审判中的违法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 4 次,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 9 次,提出抗诉 2 件 3 人,法院改判的 2 件 3 人,有效提高了法律监督的公信力。
5、多措并举,加强刑罚执行监督工作。该院以监督促安全,切实维护监管场所安全社会稳定。一是 xx 年以来,该院监所检察部门共发出检察提示函 200 余份,防止纠正超期羁押。二是建立所有在押人犯台帐并与县看守所电脑联网,对涉案人员多、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进行重点预防。同时将日常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在押人犯的饮食、通讯、会见、申诉、疾病治疗等方方面面,适时召开工作联系、所情分析会,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保障了在押人犯的合法权益。三是始终把确保监管场所的安全放在重要位置。xx 年以来,共组织安全大检查 33 次,提出书面检察建议 9
份。督促有关部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四是坚持对监管场所巡视制度,发现违法情况及时纠正。xx 年以来,共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 24 份,已全部得到纠正。五是加强刑罚执行监管活动的监督,严把减刑、假释关。xx 年以来,该院共收到减刑案件 29 起,暂予监外执行案件 2 起,在坚持形式审查与实体审查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减刑、假释基本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强化了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存在问题 当前县检察院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水平不高、监督不到位、监督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一是一些干警执法理念执法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队伍中还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问题,影响了监督职能的发挥。二是对有些案件监督力度还不够大,监督质量不高,影响了监督的成效。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不够大,独立查办的案件不多,有震动有影响的大要案比例不高;立案监督重点不够突出,立案监督案件成案少,移送到法院判重刑少;审判监督成效不明显,抗诉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三是法律监督的程序手段规定不够完备,影响了监督效力。比如,刑诉法只规定了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是公安机关,但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人民法院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未作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主要是审查侦查机关报送的材料,在侦查活动中,除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须经过检察机关批准外,其他涉及公民人身、财产权
利的强制措施如搜查、扣押、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乃至拘留等,检察机关都不参与,使纠正侦查违法的作用大打折扣;对刑事判决、裁定变更执行的监督,检察机关只能在接到有关机关决定或者裁定书之后,才能对认为不正确的决定或者裁定提出书面意见,这种事后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县检察院要引导检察干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现代法治意识,坚决纠正与依法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的陈旧执法观念;增强人权保障意识,坚持以程序公正促实体公正,切实维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无罪人不受追究;增强法律监督意识,提高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加强改进法律监督工作,真正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规范监督。
2、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突出重点,强化法律监督权威。要严肃查办积极预防职务犯罪,努力提高独立办案能力,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教育与惩处并举。要突出重点,进一步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立案监督要把重点放在社会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社会谐稳定的案件,严把入口质量关,确保成案率,提高结案率重刑率,对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案件要跟踪监督,同时注意纠正不该立案而立案等问
题。侦查活动监督既要依法监督纠正漏罪漏犯,又要依法监督纠正各种违反诉讼程序、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刑事审判监督,要着力加强抗诉工作,提高抗诉质量。刑罚执行监管活动监督要继续落实防止纠正超期羁押的各项措施,总结纠正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专项工作的经验,加大对缓刑、管制等监外执行的监督力度。要严肃查办执法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案件,增强法律监督效果。
3、进一步推进工作机制的创新,不断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公正、严格、文明执法。要创新监督的方式方法,以强化对职务犯罪侦查的内部监督制约为重点,完善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与侦查监督、公诉等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职务犯罪案件立案、逮捕、不起诉、撤案报批备案制度。全面加强法律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使各项执法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完善对刑事立案、侦查监督的机制。针对法律规定不完善的情况,要多加强探索研究,多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多做一些有益的完善监督程序手段的尝试,提高检察工作科技含量。
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为履行职责提供有力保障。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县检察院要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常抓不懈,以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不断增强检察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切实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检察队伍,深入开
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检察工作主题教育,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二要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切实解决案件数量逐年增加与办案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以专业化标准管理、配置、选拔考核检察人员;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培训、岗位练兵,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努力提高检察人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能力。三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有针对性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改进执法作风工作作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做到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清廉的执法形象。
第二篇: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调查报告.
渝北区检察院检察建议工作调查报告
作为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具体方法,检察建议由于方式方法灵活、针对性强、容易被相关单位接受,已逐渐成为检察机关发挥检察监督职能参与职务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09年以来,我院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结合办案实际,从分析掌握新形势下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产生原因着手,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检察建议为载体,多种预防措施联动的预防格局,检察建议的实效性日益突出。
一、2009年以来我院检察建议工作的基本情况 2009年至2011年10月,我院共发出职务犯罪检察建议73篇,其中2009年24篇,2010年22篇,2011年27篇。从案件的罪名性质来看,针对贪污贿赂案件向相关单位发出的检察建议共52篇,占检察建议总数的71.2%;针对渎职犯罪案件和线索向相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21篇,占总数的28.7%。从接受单位的类别来看,在73篇全部发出的检察建议中,发往国有事业单位8篇,占总数的11%;发往国家机关52篇,占总数的71.2%;发往其他企业、单位的13篇,占总数的17.8%。从检察建议的内容来看,涉及加强思想教育、改进监督管理、完善权力制约机制的相对较多。
为有效推动检察建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院内部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基本内容、制作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了检察建议工作的规范化。每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我院就对相关单位发放一份检察建议,做到了一案一防。为保证检察建议的质量,提高干警撰写检察建议的责任心,我院于2009年将检察建议工作纳入了本院的目标量化考核管理的内容,对于收到回复的检察建议,按照其社会影响和效果的大小在年终考核时给予适当的加分。在检察建议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我院对于大部分检察建议都采用上门送达的方式,明确向签收建议书的单位说明检察建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发出检察建议后,我院亦注重与被建议单位进行沟通与联系,积极促进被建议单位对检察建议的内容予以落实。
从实施效果来看,检察建议在推动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发现、纠正和减少违法违纪行为,预防职务犯罪等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检察建议工作的深入推进,检察建议的实效性日益凸显。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我院针对职务犯罪案件发出的73篇检察建议,回复70篇,占96%,其中36家被建议单位落实建议要求,并制定整改措施共计87项。例如,重庆市渝北区国土资源整理储备中心2010年因个别干部涉嫌受贿和滥用职权而收到我院发送的检察建议后,该中心党委领导非常重视,针对征地拆迁领域产生腐败的原因,结合我院的检察建议,就提高工作人员防腐拒变的意识、强化征地拆迁重点环节的把关审核、增强征地拆迁工作的透明度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有效防范了职务犯罪的再次发生。
二、我院检察建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院检察建议工作在完善发案单位管理制度、延伸执法效果、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
(一)检察建议的权威性不足
尽管检察建议已在实践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法律并未赋予检察建议执行效力,也未对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实施方法、程序保障等具体问题进行规定,实践中检察建议工作往往依据检察系统的内部工作规定进行操作。由于检察建议在制发过程中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执行程序和法律后果作为保障,检察建议的权威性没有得到确立。检察建议能否获得重视和落实,主要依赖于被建议单位的主观意愿。但不少单位认为,检察建议只是一种建议,不是命令,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检察建议发出后,为保证其执行力,办案人员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被建议单位进行沟通和协商。虽然部分单位能够主动回复,并按照整改措施一一落实,但大部分单位仍然需要多次催促后才进行回复,而且有的单位虽然进行了回复,但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查找问题和落实整改,仅仅是以一纸无实质内容的回复应付了事,检察建议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近三年来我院对36家发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73篇,其中有2家单位在回复检察建议后又出现了职务犯罪。可见,这两家单位对于检察建议的内容并加以重视,也未认真落实整改要求。
(二)检察建议的发送对象比较单一
目前,我院对检察建议的发送实行一案一发,检察建议的发送对象主要为发案单位。从2009年到2011年10月,我院的检察建议均是发送给发案单位,尚没有一篇发送给相关的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部门。这种随案预防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发案单位有针对性的就检察建议的内容进行整改,但由于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往往最难,尤其涉案人员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时,检察建议的内容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同时,对于某一领域或者几个部门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我院检察建议的发送也仍然仅限于发案单位,没有扩大到相关的主管部门。我院的检察建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尚只是就案论案,对于通过检察建议实现系统预防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到位。
(三)检察建议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 我院制发检察建议时,虽然能够比较紧密的结合执法办案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但是,检察建议在内容上仍然存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的问题。在改进措施上,比较偏好使用内容抽象和原则的语句,例如“规章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应该加强监督”等等。至于哪些具体的制度有问题、应该从哪一具体的方面加强监督和进行整改并没有明确的详细说明。在建议的深度和广度上,目前也仅仅只是针对个案提及一些浮于表面的原因,对于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尚缺乏深入的分析,对于发案特点、发案规律的分析还不够细致,挖掘还不够深刻。这在导致检察建议内容空洞,可操作性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建议的质量和制作效果。
三、完善检察建议工作的相关对策
完善检察建议工作,进一步提高检察建议工作的实效,应当从检察建议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强化检察建议的执行权威
由于明确检察建议的法律地位需要立法部门颁布有效的法律规定才能实现,目前对于检察机关来说,要提高检察建议的权威性,需要从执行的层面着力。
在发出检察建议前,检察机关应积极与被建议单位沟通。可采取电话、座谈等方式交换意见,取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促进检察建议内容的落实。在发送检察建议时,探索建立抄报、通报制度,以增强执行权威。对于办案中所反映的涉及地区、行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检察机关发送检察建议时,可以根据情况向有关主管部门通报;对涉及某单位主要领导犯罪的,检察机关可根据需要抄报被建议单位的上级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被建议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检察建议的,可视具体情况向其主管部门或者上级部门提出党纪政纪处分意见。必要时可以向党委、人大报告,借助领导机关、权力机关的力量督促落实,增强检察建议的执行权威。
(二)强化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检察建议制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发案单位堵塞漏洞,纠正和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制发检察建议时,一定要注意检察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充分利用侦查中发现和查证的事实,深入剖析发案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的问题要清楚准确,解决的措施要具体可行。无论是指出问题、分析原因,还是总结教训、提出建议,都必须客观实在,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有的放矢,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公式化的大话、套话。要充分、如实地反映被建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论述时结合法理、法律和政策的运用,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被建议单位引起重视和易于执行落实。
(三)强化跟踪监督,提高检察建议的执行效果 检察建议发出后,办案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检察建议的落实、采纳以及整改情况。被建议单位对检察建议阐述的事实和提出的问题有异议的,应当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的情况通知被建议单位。如果确有错误,应当及时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如果建议正确,应当督促并协助被建议单位进行整改。被建议单位对检察建议臵之不理或者拒不接受的,可以依法建议其相关主管部门督促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可以由自侦部门与预防部门共同实施,由预防部门牵头、自侦部门配合,协调完成建议发出后的沟通工作,做到办案与预防同步进行,延伸执法办案效果。
(四)强化随案预防,扩大检察建议的预防实效 由于职位犯罪大多利用本部门、本行业的职务身份实施,具有明显的部门、行业特性。发出每一份检察建议时,都应当将预防的理念融入其中,不仅要对某一岗位预防到位,还要对相近岗位预防到位;不仅要对某一案件预防到位,还要对相近案件预防到位;不仅要对发案单位预防到位,还要对相近单位预防到位。制发检察建议时,要注意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注意发现和查找发案单位在管理制度、防范措施方面的疏漏,对于某一领域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重视度。在制发检察建议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办案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全行业的系统预防,强化随案预防,扩大检察建议的预防实效。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院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三篇: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侦查机关(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等)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职能管辖:专业词汇,在我国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处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比如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
辩护:起源于罗马共和制后半期,当时的常设刑事法院审理案件,被告人对控告人的控告有权进行答辩,并且出现了称作保护人的辩护人。
刑事诉讼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简述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回避的理由有那些?
答: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但是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是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5接受过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
第四篇: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一招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查名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
刑事诉讼特征:1.形式诉讼是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执法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式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刑罚权的活动。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活动。4.刑事诉讼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
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3.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5.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6.审判公开。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8.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9.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10.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诉讼主体:专门机关(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审判组织:合议庭、独任庭)、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人民法院: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审判机关。职权:1.对受理的刑事案件,有权依法审理和作出裁判。2.有权直接受理自诉案件。3.有权决定对被告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和逮捕措施。4.为调查核实证据,有权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5.有权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对违反法庭秩序的人,有权予以警告制止、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制止追究刑事责任。6.对生效的判决、裁定,有权交付执行机关执行;对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判决,有权直接执行。7.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职权:1.对职务犯罪案件享有侦查权。2.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是唯一有权提起公诉的机关。3.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机关,对立案、侦查、审判、执行等诉讼阶段进行法律监督。组织体系: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
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具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参与人。当事人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回避:是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的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的公正处理,而不得参加对该案进行的诉讼活动的一切诉讼制度。
回避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
回避理由: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近亲属的。本案的当事人是指本案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当事人的近亲属是指上述人员的夫、妻、父、母、子、女及同胞兄弟姐妹。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5.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财物其他好处,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6.在本诉讼阶段前曾参与办理此案的。
7.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回避人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在侦查起诉审判活动中的书记员、翻译员和鉴定人在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二审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担任过有关案件一审或二审合议庭成员的全体人员,都属于回避的范围。回避决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检察长的回避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公安机关负责人回避,应当向公安机关同级的人民检察院提出,由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辩护:是指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辩护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保护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的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为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强制方法。
期间,通常指以某一时间直至另一时间止的时限。刑事诉讼中的期间主要是法定期间,法定期间的开始基于某种法律行为或者法律事实的发生,在法定期间内实施的行为才产生法律效力。
送达: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和行为方式将诉讼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诉讼活动。
送达的方式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其他方式送达。
刑事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收集证据、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部分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责任,其性质是法律义务与法律后果的统一。在公诉案件中,证明责任由公安司法机关承担。在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证明责任。
立案的材料来源:指在立案阶段的案件线索和证据材料来自何处和何种渠道。立案的条件包括有犯罪事实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控告VS举报:1.行为人的诉讼地位不同。2.他们了解案件情况的程度不同。3.行为人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不同。4.控告和举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同。5.控告和举报情况的真实可靠程度不同。
不立案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理由或者通知其立案侦查的诉讼活动。在立案阶段,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有权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公安机关应在7日内作出说明,如果认为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有权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进行立案侦查。
询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辞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的一种侦查活动。程序:1.询问主体 2.询问地点 3.有关询问的时间限制 4.询问的步骤 5.特殊规定 6.询问笔录 7.禁止性规定
传唤或者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对于案件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尚有遗漏罪行、遗漏同感犯罪嫌疑人,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点差,补充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的内容:1.犯罪嫌疑人身份状况是否清楚 2.犯罪事实是否清楚 3.证据是否随案移送 4.证据是否确实、充分。5.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6.是否属于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7.有无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是否需要由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8.侦查或送是否合法 9.与犯罪有关的财务及其孳息是否已扣押、冻结并妥善保管,以共核查。审查起诉的步骤和方法:1.审阅核查案卷材料 2.询问犯罪嫌疑人 3.听取被害人意见 4.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5.补充侦查
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或者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做出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人民法院审判的一种处理决定。
法定不起诉适用于以下六种情形之一:1.清洁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进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酌定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可以斟酌具体案情和犯罪嫌疑人个人表现来确定,或者是提起公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或者放弃追诉,终结诉讼,对此人民检察院有裁量权。
证据不足不起诉,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进行第一次审判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和总称。意义:1.第一审程序是行使审判的必经程序。2.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基本程序 3.通过第一审审判,依法对有罪的被告人处于刑罚,是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以保证刑罚的正确实施,及时惩治犯罪,未回法律秩序,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开庭审判前的准备: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或独任庭的审判员。2.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10日前送达被告人并保证其辩护权的行使。3.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3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4.将传唤当事人和通知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的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5.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3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法庭审判的阶段分为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五个步骤。
死刑执行的变更: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又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 3.罪犯正在怀孕
死刑缓期执行的变更,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由执行机关提出书面意见,报请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应当执行死刑,有高级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暂予监外执行: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生活不能自理的。
死刑执行程序:1.执行死刑命令的签发 2.执行死刑的机关及期限 3.死刑执行的监督 4.执行死刑的指挥人员及其工作 5.死刑罪犯同近亲属会见 6.执行死刑的方法和场所 7.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 8.执行死刑后的处理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做造成的物质损害的赔偿问题二进行的诉讼活动。
特点:1.附带民事诉讼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 2.附带民事诉讼法律依据的复合性 3.附带民事诉讼处理程序的附属性
意义:1.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经济利益 2.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全面、正确处理案件 3.有利于保证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4.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
附带民事诉讼在形成立条件:1.必须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 2.有适格的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3.有明确的负有赔偿责任的人 4赔偿范围限于物质损失 5.被害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由被告人的分最行为直接造成的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起并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一项特别审判程序。
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 2.最高人民法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法院 3.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其他上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篇:刑事诉讼
11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1)防御性权利:①有权使用本族语言文字进行
诉讼②辩护权③拒绝回答权④被告人有权在开庭前10日内收到起诉副本⑤参加法庭调查权⑥参加法庭辩论权⑦最后陈述权⑧反诉权(2)救济性权利:①申请复议权②控告权③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权④申诉权⑤上诉权
12刑事诉讼基本法基本原则: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检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都必须遵守基本行为准则。
13管辖: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审
判机关系统内部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管辖基本原则:(1)分工明确、合理原则(2)保证证据、及时审查案件原则(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便于诉讼原则
14、回避: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等应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具有某种利害关
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可能影响刑事案件公正处理,而不得参与办理案件的一项诉讼制度。
回避种类:1自行回避,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在刑事诉讼的进行当中,如果遇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认为自己不应当参与案件的处理时,自行主动提出回避。2申请回避,指在刑事诉讼中,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如果认为处理案件的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具有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有权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要求回避。3指令回避,指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遇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时,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回避,公检法机关等有关组织或负责人可以依职权命令其退出案件诉讼活动。
回避意义(1)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2)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的对待(3)确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
15、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为保障刑事
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特点:对象的特定性;实施主体的特定性;人身强制性;目的的保障性;时间的暂
时性;程序的法定性。
16、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遇有法定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依法采取的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拘留的条件: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更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合作案重大嫌疑的。
17逮捕: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剥夺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
司法机关:(1)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隶属于人民政府,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执行职能。(2)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监督国家法律的实施。在刑事诉讼中,主要承担着法律的监督。(3)人民法院是国家 唯一的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
18、辩护:刑事案件的被追诉人及其辩护人反驳对被追诉人的指控,指出有利于被追诉
人民法院 人的事实和理由,论证被追诉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以免被追诉人的程序性权利受到侵犯。以维护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辩护人的范围:1律师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作为辩护人。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也可以接受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做他的辩护人。
19、刑事代理: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已被代理人名义参加诉讼,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的一项诉讼活动。20、立案:公安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以及自行发现的案件线索,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以判明是否确有犯罪事实存在和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并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立案的意义:1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开始和必经程序2及时立案,有利于迅速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3正确立案,可以有效的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4正确立案,可以使案件得到合理分流,节约刑事诉讼资源5通过经常性的立案工作,可以有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立案条件:①有犯罪事实②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21、证据(是指可能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的特点: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据的法定种类:1.物证(特点):客观性强,真实性大,稳定性强,证明力弱。(书证)特点:直观性强,稳定性强,证明力较强。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
1、我国的刑诉有如下特征: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追诉犯罪,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额活动。刑事诉讼由国家专门机关主持进行,是属于国家的司法活动; 刑事诉讼是公安司法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刑事诉讼是 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进行的活动。刑事诉讼是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活动。
2、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
性质: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审判权。
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
子,解决民事、行政纠纷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
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人
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并教育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职责:(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逮捕、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2)在必
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以调查核实证据,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保证判决的顺利执行;(3)收缴和处理赃款、赃物及其
孳息;(4)行使某些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权;(5)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等。
3、人民检察院
性质: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检察权、依法监督、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
确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任务: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同时,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职权:1 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政令统一
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2对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对于
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4对于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支持公诉;对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
监督。
5对于执行机关的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
4、诉讼的基本原则
审判公开原则:
1、参与原则
2、中立原则
3、对等原则
4、理性原则
5、及时原则
6、终结原则
5、无罪推定原则: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确定有罪的情况下,根
据法律应推定其无罪,或者假定其无罪。
6、回避的人员范围: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
7、回避的理由:第二十八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
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的当
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与
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8、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证据有下列七种:
(一)物证、书证;
(二)证人证言;
(三)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五)鉴定结论;
(六)勘验、检查笔录;
(七)视听资料
9、拘传: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强制其
到案的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方法。
程序:
1、由案件的经办人提出申请,填写《呈请拘传报告书》,经本部门负责人
审核后,由公安机关负责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民法院院长批准,签发拘传证(法
院称为拘传票)。
2、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拘传应当在被拘传人所在的市、县内进行。公检法在本辖区以
外拘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应当通知当地公、检、法机关,当地
机关应当予以协助。
3、拘传时,应当向被拘传人出示拘传证。执行拘传的公安司法人员不得
少于二人。对于抗拒拘传的,可以使用戒具,强制其到案。
4、被拘传人到案后,应当责令其在拘传证上填写到案时间。讯问结束后,应当由其在拘传证上填写讯问结束时间。被拘传人拒绝填写的,公安
司法人员应当在拘传证上注明。
5、讯问结束后,如果被拘传人符合其他强制措施条件的,应当依法采取
其他强制措施。如果不需要则应当将其放回,恢复其人身自由。
6、一次拘传的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拘传的方式变相羁押犯
罪嫌疑人。适用条件:
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责令某些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
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
执行。
监视居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
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暂时采取的强制措施。
逮捕: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在一定时间内剥夺犯罪嫌
疑人人身自由并解送到一定场所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
10、成立条件:
(一)以刑事诉讼成立为前提
(二)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物质损失必须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
(三)被害人或国家、集体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的损失事实与被告人的犯
罪行为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具有赔偿请求权的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向司法机关提出了损害赔偿的诉讼请求。
(五)原告必须具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能力。
1.(1)法律性质不同;(2)法律根据不同;(3)适用对象不同;(4)羁押期限不同。
1.重被告人刑罚的一项特殊原则。
2.附带解决由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特点:对象的特定性;实施主体的特定性;人身强制性;目的的保障性;时间的暂
时性;程序的法定性。
司法机关:(1)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隶属于人民政府,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
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执行职能。(2)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监督国家法律的实施。在刑事诉讼中,主要承担着法律的监督。(3)人民法院是国家唯一的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