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共)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报 告班级:x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
关于我省大同市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广大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随即,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抱着美好的理想和无比的热情,投身于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改造中国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建功立业,掀起了当代大学生当“村官”的热潮。
兹于2011年夏季对关于大同市大学生村官的一些情况作调查。详细情况如下: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资执行当地同等学历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标准,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分析其原由,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宏观原因,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
二、现实原因,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大学生村官治理危机频发。
三、时势原因,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四、直接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不容乐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合理流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各地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创新模式,具体对言,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第二、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大学生到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
第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让大学生做“村官”,能让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增加实践经验,形成吃苦耐劳的创业性格,为今后的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孕育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错综复杂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副主席曾在全国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新农村建设中干事创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弱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5%以上,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尤其是位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农村经济更是显得薄弱。因此,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们可以大有作为。一是做好惠农政策的宣传员。大学生村官能够广泛宣传和动员群众,多方协调,积极争取,让这些资金和政策在农村发挥效益。二是能够作为农副产品的推销员。农村农副产品种类很多,数量大,因地处偏远,销售难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村官”可以充分发挥懂网络、信息灵、人缘广的优势,帮助农户搞好市场行情分析,帮助群众推介、销售农副产品,努力为群众增收。三是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市场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富裕、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村官”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村实际、引导、扶持、服务、带动村民发展新产业。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村民进行土地节约化经营,促使更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劳务输出。
大学生村官一般具备扎根农村的思想意识和准备。在那广袤的原野上展翅翱翔,实现宏大的理想。通过这些科学人才服务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一名大学生村官是最好的一项选择。大学生有知识、有头脑,思维活跃、眼界宽阔。他们来到农村,不仅给农村带来了新鲜的知识血液和创新思维,更带来了中央对农村的关心和温暖。我们一些人总以为大学生就一定是白领或高级蓝领,坐在四季如春的办公室里。其实不然,当然,一部分学生要在那里工作,还有一些人必须走到生我养我的农村,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通过自己所学,亲手去帮助他们改变实际的困难,创造幸福的未来生活。
从大学生村官反应来看,大学生经常走到村民家中,卷起裤脚管,下到田间
地头。他们说既然他们来到农村,就必须要在身上打上农村的烙印,沾上农村的泥土气味,熟悉农村的情况,了解农民的生活。这样才能建立与农民深厚的感情,才能体验农村生活,才能从农民那里了解他们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我们从哪些方面努力,怎样努力才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这样做了,与那些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出成果的大学生一样的有成就感,一样的有价值。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如果为了镀金,或为缓解一时就业困难,不得已到农村来暂时过度一下,与其如此,还不如不来。不仅辜负了组织的期望,也会严重伤害了农民朋友的心,还会给这项大学生村官工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另外,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关系融洽度。大学生村官们一般采取所谓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与村干部打成一片。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群众通过村民自治选出来的代表,同时也是各项基本工作的最终贯彻者,其工作能力、处事方式都是大学生村官们学习的榜样。初上任时,大学生村官们不了解村情,最好的融入基层的方式就是当好“跟班”。通过与村干部的协调配合达到了解村情的目的。第二步,与村干部“关系户”打成一片。初步了解了村情,做好了“跟班”,下一步就是加深对所在村的了解和思考。这个阶段,只是做好“跟班”就不够了,为了解更多村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必须拓宽走访范围,加大走访力度,而此时最好首先选择与村干部关系较好的群众进行走访,一方面可以争取村干部的配合和协调,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融入全村多数群众,以便日后各项基本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第三步,与村干部“对立户”打成一片。做好了“跟班”,基本融入所在村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从“跟班”到“领班”的转换。大学生“村官”,既是村民,又是村干部,同时又可以站在乡镇政府角度去思考农村基层的现状,这样的身份就赋予了他们一种责任,不能只是满足于“跟班”,要争
取参与村务工作,争取在村支两委能够说上话。村干部的“对立户”往往是当今农村基层矛盾的聚集点,同时也是各项工作开展的难点和重点,如果能够与这些“对立户”打成一片,不仅可以了解到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客观的农村,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所有村民都认可的状态,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和支持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农村里的任务,政府还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省委组织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为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富民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意见》,明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可享有提高贷款额度、优惠贷款利率、多种贷款担保方式、灵活还款等优惠政策。
调查中还了解到,我省关于大学生村官五条出路。为了首条出路,采取了两
条主要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竞选村 “两委”主干或成员,规定服务期满、聘期考核合格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要积极竞选村 “两委”主干或“两委”成员,同时纳入大学生村干部和普通村干部队伍管理。二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继续聘任留村任职,规定服务期满、聘期考核合格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没有当选 村 “两委”主干或成员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可以申请继续留村任职,纳入2010年新选聘计划,续签1年的聘用合同。考录公务员是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的另一条出路,明确提出了三条具体举措。一是定向从大学生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鼓励他们面向基层就业。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干部面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级各地统一组织的公务员招考。三是根据各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或聘期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或受到过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表彰的大学生村干部中,采取竞争方式选拔乡镇副职领导干部。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是山西省大学生村干部的第三条出路,明确提出了三个发展方向。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领办创建或参与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发展的专业经纪人。二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发挥自己到村任职所积累的经验,积极投身于各类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设,成为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专门管理人才。三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利用有关部门给予的扶持政策,以入股、应聘等形式,参与创办乡村企业,成为乡村企业的管理人。
我省还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另行择业,拓宽了大学生村干部的流动渠道。一是采取有效措施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干部中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二是从国有大型企业人才需求出发,鼓励大学生村干部到国有大型企业应聘。三是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实际出发,为中小企业选择人才和大学生村干部就业搭建平台。四是从社区工作的实际出发,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到社区工作,担任社区工作者,竞选社区干部。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继续学习深造,是山西省着眼长远为大学生村干部提供的方便之门。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参加研究生统一招考,落实好加分政策。二是由教育部门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支持高等院校从大学生村干部中定向招考熟悉农村、城建等方面专业的研究生。
从总体状况来说,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是弥足轻重的,推动了农村的转型发展。另外,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也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大学生在农村中也有较好的发展,且也有了实战经验,对其将来发展也有帮助。
时间:2011年8月
地点:大同市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一、存在问题
1.大学生村官角色转变不到位
这一年来,大部分人已经顺利完成了角色转变,有声有色的开展起了村官事业。当然也有个别人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工作中,守着工资在平平庸庸中度日子,不知道该该什么,或者怎么着手去开展农村工作。也有人对三年以后留任没有信心,甚至不抱希望,置村上大小事务于不顾,空捧“村官”头衔身兼他职。
2.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不适应
现有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的经济发展并不吻合、匹配,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不能真正把所学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比如,我县许多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可是这批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缺乏专业知识。
3.大学生村官工作方法不灵活
现任大学生村官大部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重点,大小事务齐参与,而牵涉村子改革发展、引导村民致富、提高村民收入等重点工作却没有抓住抓好,整体上缺少根据自己所在村子需要和工作情况制定的发展规划。在工作过程中,部分人坐等群众,没有走出固定办公地点深入群众了解他们所需所急。
4.大学生村官联系群众不紧密
目前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多的问题是与其他村干部的交流与沟通问题。大学生村官普遍觉得在其他村干部眼里仍把他们当客人,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采纳考虑。
最先影响大学生村官沟通与交流问题的人员主要是村里原有的其他干部,村里一些最新情况不能及时传达给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如果不能顺利取得其他村官的支持,村民与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往往也会受到影响。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村官心理不安定因素的原因。
据调查,现任大学生村官最大的顾虑是期满后的出路问题。在回答“三年以后有何打算”问题时,58%的人选择考公务员,17%的人选择续签做村官,8%为缓解就业压力而当村官的人决定在任职期满后选择自主创业,还有8%的人表示对未来茫然,没有打算。无论是外界就业压力巨大使得大学生选择做村官,还是大学生成熟思考之后要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这一部分人愿意长久的留在农村的景象,但处于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缺乏以及他们对未来不安定因素的考虑,又都不得不做好离开的打算。
2、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不适应的原因。
由于当时选聘村官并没有专业限制,所以约有75%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并非来自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但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现在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造成了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结构在某中程度上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的不匹配。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科目: 毛概调研报告
队别:消防工程系八队
学号:200720840047 姓名: 刘 龙
“大学生村官”的调查报告
一、背景概况
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做“大学生村官”也成为了各高校学生经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村官”也成为了一个时尚、热门的话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企业不景气的情况没有得到完全的好转,农村形势却是一路利好。不仅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是每年巨额增加,民间投资也在加大,大批的国际和民企也开始把发展方向转向农村。所以,从战略意义上讲,相对于今天城市各个行业的窘迫状况而言,农村已经开始凸显其利润洼地的优势。正如有些人所说:对大学生而言,到农村创业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基层就业道路,我们以走过这段道路的人为例,分析他们的现状和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案,以便为更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更好的道路。
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到农村基层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群众欢迎不欢迎?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家乡乡镇以及周边村落的“大学生村官”为例,调查走上“村官”道路上的大学生目前的生存状态及现状,了解在“村官”政策提出后,在“大学生村官”的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供大家分享和交流。
二、调查方法
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对四位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采访。采访他们作为大学生村官积累了哪些独特的经验;对于大学生村官这一官职或政策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对于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问题的认识等等;同时,我们通过采访各个村村委会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调查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以及大学生村官到来后村委会工作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再次,我们调查当地村民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持有的态度以及逐渐的变化情况,询问在他们眼中这几位“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最后,调查周边村镇(尤其是没有大学生村官的村落)的村民对招聘“大学生村官”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周边村镇的干部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总之,调查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现状和任用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寻求最大化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三、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村官”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
1、选聘“大学生村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应聘动机不纯、个人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形象不佳等一系列问题;
2、“大学生村官”岗位作用发挥难;
3、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呈现“三冷”“三热”现象:上级热、下级冷;媒体热;
家长冷;村民热,干部冷的局面,使不少大学生村官成了“困置设备”;
4、工作积极性不持久,不能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
5、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眼高手低,缺乏利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实践的能力等问题。
四、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大学生考任村官,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大学生报考村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退学争选村官,博士后争聘村官的现象。
但通过和一些报考村官的大学毕业生谈心,发现他们最直接的动机就是考任村官有相对诱人的工资待遇,相对安稳的工作岗位。有的大学生刚被考录为村官,就急着托关系,找门子,要求直接进入条件较好的乡镇机关工作,根本不想去农村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对于接受艰苦条件的磨练,经受农村工作的历练,显然是心里准备不充分。考任村官无非就是先找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获取一个考任公务员加分的难得机会,将其作为将来跳出农村的有效踏板,合同期满后,再通过考取公务员,重新回到城里工作。
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忙于学业,对农村的事情也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心高能低,眼高手低,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一方法不会用,不管用,又不愿付苦、不肯屈身向广大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基层工作者学习,致使工作无起色,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需要老同志领着适应一下农村工作环境,调整一下角色定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有的甚至入村一年多,都没有撰写过一篇有价值、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大学生村官应有的价值没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却摆谱派头十足,没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就把尾巴翘到天上,不知天高地厚;有的大学生村官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甚至拉帮结派,人为制造矛盾,影响班子团结;有的不去在提高“知民度”方面下真功夫、苦功夫、实功夫,而是挖空心思去攀龙附凤、攀权结势,提高“知名度”,千方百计为自己登高升迁搭梯子、找路子。群众戏说,现在大学生村官不是来“炼金”,而是来“镀金”的,与咱群众心离得远,指望不上,高攀不起。
(二)“大学生村官”作用难发挥的主要原因是:
1、人为的因素。部分村干部心胸狭隘,大学生村官有学识、有见解,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使村干部感到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各方面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这些村干部自己所谓的优势就是农村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或者说是那份霸气,他们担心在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才能发挥出来之后,自己会被淘汰。因此他们压制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不支持、不给他们机会。
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因素。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人际关系以及之间的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这些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而关注收入本身所占的比例为2 1.6%以上原因超过了大学生对收入的关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
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刚上岗时理想化、贪大,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想一上来就做件大事,而且一定要做好。这种个性和大学生的理想化以及年轻人容易冲动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开始一来真是想做出一番大事业,但是刚来情况还不熟悉,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应该更务实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步步夯实。
3、现有体制的因素。目前中央、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此项工作,大多数区县此项工作虽有章可循,但管理僵化。一是不能把拔尖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是配备的管理干部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三是“大学生村官”待遇大锅饭。完全按照本市的相关政策绝对执行,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还没有“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不能给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定心丸,使他们在犹豫徘徊中,不能集中精力开展工作。
(三)农村经过这么多年人力资源的单向输出而无法输入,农村人力贫困已是事实,但这并不说明派下去的大学生村官就一定能真正派上用场,叫“大学生村官”,但实际上又不是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位置。而“三冷三热”又加剧了大学生村官的尴尬地位。
1、第一个热冷现象是:上级热、下级冷。中央政府很热,要选派十万大学生村官下基层,各级县以上政府也层层加码,好不热闹。但你去问一问乡镇领导,不少人会大倒苦水,说你编制要五年只减不增,目前还要把已有大批的乡镇干部大大缩减,让他们如何开展工作?他们心里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其实是冷冷的,挺为难的。
第二个热冷现象是:媒体热,家长冷。媒体对“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重墨浓抹,因为“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所以要多多宣传。不少媒介也大炒热炒明星村官,却对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无所作为不愿或者不敢披露。而与此相反的是,家长冷得出奇,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是特别不愿意孩子当村官的。好不容易鱼跃龙门,通过考大学跳出了农村这个“穷炕”,现在学了几年又跑回农村来了,搞得许多家长在众乡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无法交待的味道。而城里的家长更不愿让孩子到农村当村官了,因为农村那么穷,那么苦,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现在大学毕业了,却要到农村吃苦去,城里的家长们哪能放心?
第三个冷热是:村民热,村干部冷。村民热,是村民认为比起原有的村干部,大学生可能更有热情,也更愿意为村民做实事。村民与村干部本来就是一对怨家,不少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抱有新鲜的感觉,但村干部的压力就大了,可能会觉得这些大学生村官迟早会抢了他们的位置,所以不少当地村干部表面也可能赞成,但内心却很是惧怕。
2、而大学生村官岗位职责模糊与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两大成因。
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设置不清楚,非官非民,角色很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也没有组织管理权。工作岗位不明确,基层没有指派具体任务。大学生村官一般选聘结束后也没有多少实际的培训与指导,不少大学生村官被扔进“茫茫人海”,让他们自己去“玩”。面对农村复杂的工作,不少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欠缺,也不知道如何做农村工作,大学生在校学到的各
种知识与农村实际相脱节,也是造成他们无用武之地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当“村官”的越来越多。但是,对大学生“村官”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却没有成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内容。
五、解决对策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07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有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在本报告的“结果分析”部分,我们已经指出了“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总之,要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农村、各高校以及“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共同努力,从而真正发挥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前景分析
如今,大学生村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话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安排,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发布后,在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吸引了一大批有志的大学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改善农村干部的人才结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落实,推动农村科学规划,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困难。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建设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化解当前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已在全国全面铺开。对于当前的大学生现状,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出现大学生村官现象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村官” 的产生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中,村干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思想保守,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且农村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封闭性,这都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大学生村官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活跃的思维在农民中发挥自己的才华,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更重要的,在当今就业压力如此的大的当下,大学生村官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2007年有495万高校毕业生,2008年突破500万大关,达 532 万毕业生,2009 届毕业生又突破600万,达到610万毕业生。2008年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为 70%,2009 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大学生村官,对于化解当前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村官也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与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于大学生来说,在熟悉国情的基础上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把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相联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大学生村官” 在农村基层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他们在整合当地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传播先进科技、用科技带动发展、使贫穷落后转化为发展繁荣上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并且,由于大学生的到来,填补了农村很多科技方面的空缺。尤其是在在计算机、文字和法律方面有了较大的补充与提升。大学生村官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现实情形相结合,本着年轻人的激情,利用网络等途径的优势,使得致富成为可能。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分析
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刚刚起步,在实际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首先,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一些大学生村官在报名前并没有接触过农村,对农村发展形势也不完全了解,缺乏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和当地实际不一定就完全符合。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知识与能力无法立即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农村切实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就是不熟悉农业生产知识。虽然 90%上的大学生村官出生农村,但调查显:只有 23.4%的大学生村官在一定程上熟悉农业生产知识,52.6%的大学村官对农业生产知识存在模糊认识,剩下的 24%的大学生村官对农业生知识一无所知。这对于发展农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再有,就是供非所需。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各异,理工、文学、法律等各类专业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并非发展农村所需要的。其中真正了解农村、热爱农民、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高校毕业生缺微乎其微,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无法很好地施展专业所长,个人的潜能无法发挥,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于改变那村官便会成了摆设。
最后,就是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无威信。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村官是由村民民主选举出来的,因此,大学生要想真正进入农村,参与村民委员会,就必须要得到村民的肯定。然而很多新到的大学生,与村民沟通较少,对村民的了解不多,无法得到大多数村民的信任。
四 “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对策
为了推动大学生村官的发展,使得此政策走得更长远,更能深入人心,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大学生村官需要主动适应当地环境。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来自任职的村子所在县以外的地区,甚至很多大学生来自外省 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一年内,在与村民沟通过程中是使用普通话,调查显示: 90.3%的大学生村官都认为普通话拉远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能讲当地方言的大学生村官更受广大村民的欢迎。俗话说“入乡随俗”,我们大学生就应该积极地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更
好的融入村民中,最好能讲当地的地方言,适应那里的生活。
其次,就是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大学生村官,应该按照“因村选人,因人定村”的原则,鼓励当地农村的优秀大学生回村工作,为家乡建设长期做贡献。熟悉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方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并且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应该是每个人的愿望。
再有,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应该对其专业和能力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聘用的大学生村官各尽其才,应该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政府各部门应多与大学生村官交流,帮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多关心大学生,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工作、生活上出现的各种困难,并给予帮助与建议,使得他们可以更快的提高自我;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觉悟,认清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本质;完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
瑶山乡现有大学生村官5名,平均年龄26岁。2008年10月加入2名,2009年10月加入3名。目前2名已经入党,并且全部加入村两委班子。
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主要特点是:适应比较快、易学易懂。如大学生村官方仙珍,全面参与了本村招商引资、计划生育、村貌整治等工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而且逐步成为村级工作骨干;自我要求严。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以来,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各项规定,坚持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虚心向村干部和群众请教,尽快熟悉农村工作。如大学生村官邵丽娟,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甘当“小学生”,谦虚谨慎,分寸把握比较好,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村官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一是个别村官融入不够。一些从大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面对陌生的农村社会环境,适应融入比较慢,有的工作半年多了,还“稳不下来、融不进去”。
二是工作热情难以持久。部分大学生村官刚到村里工作时,雄心勃勃,充满激情。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农村事务繁杂,有的认为所学专业难有用武之地,干事创业热情有所消退。
三是工作扎实程度不够。有的大学生村官把自己当成“局外人”,遇事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一味地依靠老同志帮忙;有的忙于事务性工作,深入村民家中走访少,浮在上面,深不下去;有的干工作蜻蜓点水,甚至对上级安排的材料存在编造、抄袭等现象,工作用心程度不够。造成这个现象虽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行政村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有的把大学
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有的把大学生村官当成村里的“通讯员”,不让他们承担重要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二是个别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帮带培养大学生村官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心目中也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少,有时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大学生村官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最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聪明才智的活动载体,形成浓厚的团结竞争氛围,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远程教育、团的工作等,直接干“硬活”的少,制约了他们独当一面能力的提高。
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计划如下:
一是全方位关爱培养,创优成长环境。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集中安排食宿,配臵齐全基本生活用品。实行定期培训,先后开展多期培训活动,提高了履职能力。实行“3+1”帮带责任制,明确镇党委分工领导、组织干事、村支部书记为帮带责任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是多渠道搭建舞台,坚持在使用中培养。建立“一村多岗”实践锻炼机制。一村,即以镇党委文件形式明确大学生村官政策宣讲员、远程教育协管员、献计献策参谋员等7项职责任务。多岗,即在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的同时,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一些急难险重工作,全方位锻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