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景点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浦江“江南第一家”,孝义治家的典范
——关于浦江著名文化景点的调查报告 前言
四月上旬,我在浙江省浦江县的著名文化景区——“江南第一家”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天的调查。通过当地人民的热情介绍与讲解和自己的实地考察,我得出了一个有理可依的调查结果:浦江“江南第一家”是一处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风景名胜和古老的建筑风格著称并融为一体的著名文化遗址。它更是以十五世同居闻名天下和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的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典范。它的存在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的传世家训《郑式规范》也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和传扬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江南第一家”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清丽的风景名胜和古老的建筑遗存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游客的青睐。
走进江南第一家,首先步入眼帘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宗祠主体建筑——有序堂以及可容纳千余人的第一进师俭厅。宗祠内,可以看到明太祖、明惠帝所题的“江南第一家”、“孝义家”、“孝友堂”等匾额,和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等,还有宋濂手植的参天龙柏;更甚者,柳贯、王锡爵等历史名人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的大量匾额楹联,及元、明、清历代堪称精品的石刻,至今也仍保持完好,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一 “江南第一家”简介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氏义门”,简称“郑义门”。它坐落于浙江省浦江县的郑宅镇,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大小景点共有二十多处。因其独具的古代儒家文化沉积、明清古建筑遗存和山乡风情民俗等而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极具特色的山乡古镇之一。并在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目前,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美誉。现存的“江南第一家”主要包括郑氏宗祠、孝感泉、建文井、白麟溪碑、十桥九闸、天将台等。其中以郑氏宗祠最为著名。其扩建于元初,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历史。全祠正门西向,面对白麟溪,正门额 “郑氏宗祠”匾,侧门楣上悬“江南第一家”牌匾。进内西向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的各列祖神位。神龛自上而下,依世系之次序,分为九级。两厢设尊贤、仕宦、忠义、助祭、节孝贞烈等祠。拜厅正悬 “孝友堂”匾,左悬会膳钟,右有听训鼓。而有序堂则设有家长位。全祠共有厅屋64间2弄,有“千柱落地”、“不结蛛网”的传说。祠内元、明名人碑刻、匾额、楹联达30多块(对)。
二 “江南第一家”产生之滥觞(历史渊源)
关于“江南第一家”这个称号的由来,各家众说纷纭。一些带有猜想和揣测性的观点颇也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之意。而另外的一些说法虽然说得合情合理,但因没有史实根据,故而仍旧不可信。所以,现今为止,能得到普遍认同和最让人信服的一种说法是“江南第一家”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
依据现有的史实资料,总的说来,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至少不是毫无
根据的。在郑氏家族现存的资料中,我们不难找出一个关于郑氏家族为何被朱元璋赐名的线索。有了现保留的历史资料的证明和一些考古学家的反复勘察、研究,我们发现朱元璋赐名郑氏家族的说法并非讹传,而且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来解释。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1年),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惟庸的余党,一时坐诛者竟有三万人之多。而这时,有人检举郑家也与胡惟庸有联系。所以刑部就差人抓走了郑式家族的家长郑濂。而另外六个兄弟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担罪。争来争去,最小的弟弟郑题最后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郑濂见到他后,说:“我居长,我理当承罪。”郑题却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兄弟争相入狱的事情,在刑部传为奇谈。最后,传来传去,竟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这个嗜血成性的皇帝大为感动。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笔写下了“天下第一家”几个字。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说:“皇上家才是天下第一家呢。”朱元璋顿悟,于是,改写为“江南第一家”。并且,他还规定:从此以后,他要直接到郑家挑选人才委以要职;郑家每年派人朝见,可与孔、孟、颜、曾子孙同班行礼。
三“九世同居”天下闻
居住于“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历史上曾“十五世同居”,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经宋、元、明三代,长达三百三十余年。而且,十五世不仅同居还公食。据史料记载,它在鼎盛时甚至是三千人公吃一锅饭。无疑的,郑氏家族成为了中国古代大家庭模式的代表之一。
郑绮是同居的第一世祖。据史料记载,从始居祖郑绮起,在长达300多年时间里,郑氏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全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吃饭实行“大食堂”—男人在同心堂,妇女在安贞堂。60岁以上的人可“退休”,免去劳作,由宗族赡养。自此,浦江白麟溪畔,一个宗族间人与人关系和睦的现实神话便开始了。
在这个大院子里,曾经出现十五世同居不分家的场面。这里耕读一体,按需分配。几百口人晨起敲钟下田劳作,暮归公共食堂就餐,成为实践中国儒家理想社会的“活标本”。大家庭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统治成员有18种职务26人,分别为宗子、家长等。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而家庭统治者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反映出我国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代的遗风。这时家族成员已达三千余人,但却井然有序:8岁的孩子入家塾,16岁入大学(即东明精舍),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妇女则从事纺织和其它内部事务。收成上缴祠堂。60岁以上的人可以退休,免去劳作,由大家共同赡养。人们每天黎明即起,钟响四下,洗漱;钟响八下,全体成员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男进同心堂,女进安贞堂,三千多人同时进膳竟悄无声息;饭后集体出工。
四“孝义治家”名冠天下
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朱元璋赐以郑氏家族“江南第一家”的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
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
儿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家致富了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镇上的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那他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八百多年来一直如此。郑宅镇的这个习俗自然是来自于郑氏家族。这个家族的第一世祖郑绮就是重孝道的典范。据说由于他的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郑绮就每日去那里取水孝敬母亲。但是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所以他就无法取得母亲喜欢喝的泉水。情急之下,郑绮就用手挖地数十尺,但仍不见有泉水。这时他竟急得大哭起来。为此他哭了三天三夜,一边哭一边继续用手向下挖。直到指甲脱落了,鲜血染红了山石,泉水才终于奔涌了出来。这个故事很是感人,他不愧是中国古代“重孝道”的杰出代表和模范。
此外,郑宅镇人还非常重义气。在这里,富裕起来的人主动借钱给贫困的邻居,不需借据,不要利息,帮助邻居办厂致富,一直到把邻居扶持起来为止。郑宅镇现有人口一万多,其中95%为郑姓,但郑姓人却从不把外姓人当外人看。改革开放以来,郑宅镇因旅游和制锁而出名,各地的游人和客商纷至沓来,他们在镇里受到了文明的礼遇,从未发生过争执与纠纷,宾主相处得十分融洽。镇内企业吸引了2万余外来务工者来此打工,在这里,外来务工者受到的是同城待遇。五“郑氏祖训”世代相传
江南第一家”有一部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其中规定出去做官的子孙,一旦被发现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就要被宗族开除,死后牌位也要被扔出祠堂。这种在大家族中“削谱黜宗”的惩罚,很管用。所以,当地农民很自豪地对我们说,“宋元明清,郑宅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没出一个贪官”。于是,“江南第一家”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评选为“首届全省10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说起郑氏家规,它不愧是我国古代一部罕见的相当完备的家庭法典。它内容繁多,要求严格,核心内容为理学纲要。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经在郑氏宗祠里留下墨宝。在郑宅任教多年的散文大家宋濂也则参与修订了《郑氏规范》。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郑氏义门还曾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生活原则”,如“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原则。而且,郑氏家规对在朝为官的郑氏子弟要求尤其严格:“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
而郑氏家庭到了第五世,那时正是宋元交替之际,社会**使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也给这个家族垂名史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第五世主理家政的郑德璋建立了乡防武装,保卫邻里安宁,制定治家准则,并且非常注重对本族子弟的教育,在青萝山下开办乡里私塾“东明精舍”。其子郑文融又将家族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父辈治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家范》58则。这就是郑氏家族史上著名的《郑氏规范》的雏形。《郑氏规范》后来成了诸多帝王的治国良策。据查,日本、韩国的许多法律都是遵照当时郑氏家族的治家方略制定的。
鉴古能喻今,江南一家《郑氏规范》同样也影响着现代的郑宅人。在郑宅镇枣园村,家家户户外墙都涂上白漆,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为外墙添了有着浓郁浦江农村书画特色的外衣。内容则是结合“江南第一家”的特色,精选了
《郑氏规范》中“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忿人之心;若累相凌逼,进退不已者,当理直之„„”等数十条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家规。不仅原先乱涂乱画的“牛皮癣”没了,而且这些先祖对如何做人、尊师、为官得到有益的启示告诫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村民,也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爱好读书,也是浦江郑宅镇人的一种代代相传的风气。据说当年郑氏的祖先郑绮在牛角上挂着《春秋》,一边耕作一边苦读的事迹,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浦江人民。在镇上随便走走,随处可见手不释卷的人,或在桥边,或在树下,或在院里,或在灶旁,甚至是在行走中,也有人在边走边看。不论男女,也不论老少,整个小镇宛若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而祖先那幅“耕读图”就成了绵延八百多年的长卷。
总结
正是因为“江南第一家”拥有如此严格的家训,数百年来,由“江南第一家”繁衍而成的郑宅镇,直到今天仍保持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个饮誉中外的承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世外桃源”呈现出其独有的饶人风姿。“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九世同堂天下,孝义治家典范。”短短二十四个字,不正是对浦江“江南第一家”的最好概括吗?
(另附图片,见附件)
第二篇:西安各景点调研报告
西安考察报告
-------------------------
在中国,宫城、离宫、陵墓或私邸、佛教寺庙、道观„„文庙等所有建筑都有庭园,发展了独自的环境文化。
古代,为神仙思想所倾倒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所营建的、以海滨风景为主题,建有称作蓬莱山的神仙式庭园十分流行。平等院凤凰堂等日本净土庭园也受其影响。除了这种写意式庭园,还建有始于南北朝时期反映士大夫隐遁思想、注重原始自然风趣的林泉式庭园,以及隋唐时期开掘池塘和运河而形成的舟游式庭园。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把诗画艺术带入造园中,即所谓文人庭园盛行,创建了如今所看到的中国庭园的原型。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在西安短短的几天里,也将近去了十几个景点:碑林博物馆、古城楼、秦陵地宫、大唐芙蓉园、兵马俑博物馆„„一幕幕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无奇不有,让我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其中大唐芙蓉园的建筑风格让我颇为喜爱,进入其中有种‘穿越’的错觉。它有种类似于杭州的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西安不止是古老的,更是现在的;不止是一座拥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西安是十六朝古都,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而目前西安统一建筑规划是以张锦秋大师为主导的新唐风建筑,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池等的统一建筑规划。
一、碑林博物馆
1.1建筑构造
图1-1来自于自拍 图1-2来自于自拍
西安考察报告
-------------------------
图1-3来自于网络
西安碑林文庙正门门楼,是一座独立于正殿之外的抱厦,三开间,重檐,“碑林”二字题额就在重檐之间,但用轴心廊与正殿相连。这章法,好像仿曲阜孔庙的杏坛设数,金代在坛上建了一座亭子,人们见不到杏坛倒也罢了,对后面巍峨的大成殿造成遮挡,令人怅望叹惋,但西安文庙正殿并不巍峨,这座抱厦挺身而出,形成制高构图,倒也功过相抵,并无喧宾夺主之嫌。
大量的石经,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石台孝经》刻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亲自以隶书书写的,此碑由四块色如黑玉,光可鉴人,高590厘米的细石合成,碑上加方额,额上刻优美的卷云,顶上作山岳状;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三层石台四面都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浑的狮形怪兽,两种布相协调的动植物被刻画得融洽无间,整个构图给人以威武、活泼的感觉,为盛唐的艺术精华。
1.2碑林的规划
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示,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石、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
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的是《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3
西安考察报告
-------------------------
多问题。
碑林博物馆入口空间既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因此碑林博物馆在满足入口空间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应满足其城市功能——公共生活使用性的需求。城市功能决定了博物馆入口空间要有一定的公共性,有一定的公共生活内容。但从考察来看,整体就缺乏城市生活的活动内容,导致了当地城市生活及旅游生活的品质都不高。
总体来说,碑林博物馆入口馆外空间的环境设施数量有限,形式普通,无任何特色可言。有的设施不能满足要求,甚至没有。馆内第一、二进院的环境设施相对入口馆要丰富一些,但不够完善,缺乏整体特色。环境设施的常用小尺度物质要素,它们是形成街道和广场的主导。但很明显,碑林博物馆入口空间的环境设施不够完善。
二、大唐芙蓉园
图2-1来自于自拍 图2-2来自于自拍
2.1建筑风格及布局
大唐芙蓉园均采用唐风国际化,建筑色彩多以,灰、白、赭、茶为主,如青瓦顶、青砖墙、白粉墙赭红或茶色木构系统,石材台基等。不宜采用琉璃瓦顶。在紫云楼等少量标志性建筑的屋脊等重要部位可施以金色,增添皇家气氛。(1)、丰富的水景
充分利用水景作为造景的基本手段,在水面、岛景、岸景、台榭、廊曲,水生植物及水边花木,水面夜景,倒影以及水之动静变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使之成为该园鲜明的特色(2)、古典的皇家园林
从亭、台、楼、榭山石花木到室内装饰,务求大气而精致,追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之成为现代大型仿古园林的经典之作。(3)、丰富的盛唐文化
楼、堂、馆、苑中,分别设计文化主题的展、演、购、娱活动,使游客从具
西安考察报告
-------------------------
2.4灯光设计
图2-4来自于自拍 图2-5来自于自拍
根据中国古代帝王建筑的特点,在紫云楼的夜景照明设计中,以暖光为主,白光与暖光色搭配分层打亮建筑细节。使整个建筑在夜晚的效果,层次分明,结构清晰,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气势。
设计手法:
(1)、建筑屋顶部位满铺暖黄色LED,四光四射,张扬中国古典建筑的雄姿。(2)、建筑的每一层走廊,用金卤灯打亮,廊柱用暖色金卤灯打亮,走廊杆用暖色冷阴极洗亮,使整个紫云楼在夜晚的结构更加清晰。
(3)、紫云楼下气势恢宏的台阶,都披上了全彩光纤。各种颜色不停地闪烁变幻,拾阶而上,就像踩在发过的彩带上。
针对芙蓉园整体建筑群,我们充分考虑到色温设定、照度分布上要充分考虑。认为其整体夜景照明的风格为:在体现“盛唐风华云水间”的主题下“于开朗处现繁华璀璨;于幽邃处见清新雅致”。的整体风格。
三、结语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是先人留下的,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往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它是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四、参考文献
【1】冯骥才·《老门楼》—中国·深圳·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 【2】沈福煦·《建筑历史》—中国·同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1
第三篇: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供销合字[2012]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供销合作社的软实力,促进全区供销事业科学发展,按照市社《关于对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区从8月25日开始对文化建设情况采用开座谈会、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有四个基层供销社和一个社属企业,分别是益门供销社、晁峪供销社、甘峪供销社、固川供销社,城区生产资料公司。五个单位拥有土地面积52580.71平方米,房产面积15749.41平方米。现有在册职工196人,其中在岗职工113人,离退休职工186人,资产总额2529万元,负债总额16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63%。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上级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全区供销社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中心,进一步健全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努力实现资产增值,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盈、系统增辉。在不断增强经济硬实力的同时,确保全系统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主要工作措施
基层供销社文化的范畴很宽泛,它不仅有文化的一般性,更具行业文化的特殊性。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思想、管理、业务、制度、道德形象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区供销社围绕全系统精神文化、管理文化、道德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不断挖掘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含和实质,配合区上、市社“创先争优”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认精神文化建设为源动力,构建“和谐”竞争的发展格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是我们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抓经济建设的同
时,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干部职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主阵地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职工社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干部职工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系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比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影视宣传等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使供销人诚实友善,社会责任、关爱他人的道德价值观得到了提升,树立了合法经营、热忱服务、和谐奋进的行业之风。
2.以“管理”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引导企业规范运营、科学发展。管理文化是基层供销社文化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管理出效益,把管理融入到基层供销社文化建设之中,重点在制度建设,其有效性存在于各种规章制度、办法的科学性之中。自去年底,区社党委、理事会围绕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使企业的经营活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管理文化得到丰富和完善。只有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活动中有章可循,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以道德文化建设为底线,加强廉政建设。基层供销社是依法治社、依法管社的具体实践者,担负着经营与管理等重要工作。如果没有廉政文化、道德文化做保障,不廉政现象就会滋生蔓延。因此道德文化建设是供销社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区社领导班子、各股室、各企业都分别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分管领导按照责任制要求以身作则,并经常过问、督促,检查班子和各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活动开展及落实情况,特别
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做到了及时发现,及时惩处,不姑息,不迁就。全系统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过硬,系统的党风廉政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全系统未出现大的违规违纪事件。在系统内构建起了廉政文化防腐体系,把文化的力量融入到了反腐倡廉工作中,营造了以廉为荣的浓厚行业氛围。
4.把基层化改造作为重点,重塑供销形象。基层供销社的形象是整个供销社工作在社会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单位形象的树立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建设。今年以来,全系统按照区上的工作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内外部环境整治活动。我区的基层社大部分位于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为了抓住城市发展“西进、东阔、南移”和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同时改善基层社经营环境,消除安全隐患,为企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益门供销社抓住市区提升南大门形象的有利时机,及时提出了益门供销社北院综合楼的建设。城区生产资料公司预计对高家镇闲置的院子进行开发,建立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为高家村的各项农副产品提供一个交易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近几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趁势而上,在文化建设领域做了一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这次的调查过程中,我区供销社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现实中供销社文化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层面。一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不景气,各级甚至单位自身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高,外界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大,投入不足,研究不深,文化服务功能较为薄弱。二是文化普及不够广,部分干部职工对供销社的历史沿革,包括体制、性质、宗旨、发展历程等不甚了解。三是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载体没有建立起来,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很少开展。四是全系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和文化背景参差,人
才队伍亟需加强。五是一些由政策造成的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造成发展空间受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供销社文化发展和作用发挥,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来加以解决。
四、几点体会:
1.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塑造供销精神。要大力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供销合作社精神,它是供销合作社发展之根,前进之本,力量之源。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同时大胆开拓,锐意创新,不断塑造那种拾遗补缺、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那种心系“三农”,爱农为民的“民本”精神,那种奋发进取、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那种追求共赢、互助互利的“合作”精神,使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享誉度,影响力显著提高。
2.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强化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各基层供销社领导既是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培育者,也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执行者和践行者,要不断培养和强化文化意识,并带头示范,身体力行,把文化建设纳入供销合作社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位置,与经济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有序推进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基层供销社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不断灌输理念。要对系统干部职工加强正面宣传和系统培训,不断灌输和强化供销合作社理念,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管理风格等渗透到每位干部职工,使之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要通过宣传、演示、讨论、培训、考核、比赛等方式,使供销合作社文化理念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基层供销社
干部职工开展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通过示范感染、目标激励、感情凝聚、活跃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各种形式,把总社倡导的价值观、敬业精神、经营理念、职业操守、为人之道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自然和谐地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使供销合作社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个人的自然情感、自觉行动和自我要求。
4.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坚持分类推进。区社机关要塑造优质高效的机关文化,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引领系统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推进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加快品牌培育和诚信经营,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文化,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理念,发挥好在新农村建设中桥梁与纽带作用;村级综合服务站要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提供文娱、信息、科技等综合文化服务;行业协会要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文化,加强行业自律,推行规范标准,提供诚信优质服务,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5.要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系统内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社会上一些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权威性和影响性较大的媒体,大力宣传合作社的理念和文化,宣传系统内的优秀企业、先进事迹、劳动模范、政策措施,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影响,逐步构建起统筹协调、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宣传格局。
渭滨区商务局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安全文化调研报告
某公司安全文化调研报告
为学习区内先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推动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跨越,2014年3月25日,电力公司安监部部长、安全管理员前往某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听取了对方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经验介绍,参观了部分办公现场,与对方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现将参观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某公司基本情况
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由国际著名的美国某某公司、新加坡某有限公司及某某合资成立。某公司为挖掘机和履带式推土机提供高质量的底盘系统,主要产品包括支重轮、托链轮、链条和履带总成等。
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下,以训练有素的员工,利用股东的力量在地区市场上取得世界级底盘产品的战略地位,在质量、时间、价值上超越客户及股东的期望。公司一向严格遵循其技术要求,从而确保为用户提供世界级的服务。
由于在税收贡献、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绩,公司连续6年被区政府授予了“百强企业”称号。
二、某公司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某公司为员工编制了生活安全常识自助手册,关注员工的生活安全与家庭幸福。在公司工作场所入口处设置“安全
提示镜”,提示每一位员工:自己才是自身安全的真正责任人,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三不伤害”。另外,为充分挖掘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公司组织员工编写剧本、拍摄安全事故案例短剧,收到了公司全员的高度评价。在公司内部杂志《某某某》设有安全专栏,公司内部计算机局域网设有安全论坛。在办公楼走廊,设有安全目标公示、安全理念公示、安全先进事迹公示、险肇事故公示等栏目。最为耀眼的,是公司设有安全CI卡(即安全持续改进卡),任何员工均可以填写改进建议,投入安全持续改进建议板中,公司设有专人收集建议,100%组织定期落实。
公司每周五有固定的停工时间,用来做健身操,或者开展其他安全活动,比如安全技能比武、安全春联比赛、参观安全荣誉墙等。在正常生产工作中、安全活动中,任何小小的好现象、好事情,经过公示被广大职工认可的,都可以得到小奖品,以示鼓励。
三、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申报经验
申报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应先向区安监局提交申报材料,包括自评表、自评报告、相关附件材料等。通过文件申核的企业,方可接受现场检查。安监局将派出考核组进行现场考核,检查安全文化“落地”情况。检查重点可能涉及职业健康、基建现场、目视化管理、劳动合同中的安全内容等,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应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评为
区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后,才可以申报市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市级评审通过后,才可以申报国家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
申报材料中的附件可包括:安全文化手册、安全故事集、创新成果集、职工发表论文集、安全宣传画报或漫画、应急抢险人员安全保障手册、安全培训教育教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安全事故案例集、班组建设宣传材料、企业安全宣传片视频、员工口袋书等。
某公司秉承“诚实的力量、品质的力量、协作的力量、责任的力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孕育先进的安全文化,打造一流的工业企业,为电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安监部
2014年3月26日
第五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
叶宇轩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紧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之间差异亦同样存在,有甚者甚至相差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的特点,并寻找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提出建议,进而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特点问题文化需求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得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步,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长达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自己家乡附近10个村落,通过挑选村落不同年龄段群众做问卷和询问当地村委负责人具体情况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知道了农村日常生活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信息渠道来源,村落面貌改变与否,对现代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等。
(一)农村文化总体现状
1、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缺乏
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匮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都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逛聊天上,而广大青少年则大都聚集在网吧的场所。跳狮子灯、舞龙、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时才开展,且形式落后,没有创新意识,观众流失以渐招社会淘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方式缺少,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有抬头上升趋势,封建迷信,赌博趋于泛滥,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②]。
2、农村文化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阶段
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观念的大量进入,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日渐强烈,农民对其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但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而新的传统观念尚未形成完善,新的健康的文化秩序亟待健全。整体上来说,农村文化正处在最薄弱的过度阶段,“去粗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留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营造出属于农村自己真正适合的才是最关键之道。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落后
从10个村落的问卷中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学历文化人士稀少;另外,农村信息闭塞,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农民知识的获得。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在文化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各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年中心、电影院、健身器材等)建设不全,有的有名无实,只是简单的布置,而不开放拿来真正投入使用。并且地方活动设施使用率低下,政府提供的与当前消费需求花费不符合,农民宁可闲置而不去使用。
3、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需要指导人员
农村地方偏远,消息闭塞,待遇较低,生活条件较城市差,导致高素质人员不愿来到农村,加上老一辈的文化人员相继辞世或退休,后备文化人员的匮乏,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三)农村文化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3、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4、基层政府提高重视力度,按需提供农民所求
5、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财富传承
6、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寓教于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③]。
通过这次寒假农村文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对人处事应变能力,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的复杂程度知之甚少。远不是仅
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而文化调研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此次的文化调研,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学会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自己位置。同时也在活动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自己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运用于生活。农村文化社会调研使我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获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②]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08六月刊
[③]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学习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