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湾乡蚕桑生产调研报告
槐树湾乡是传统农业大乡,蚕桑生产一直是该乡支柱产业,数十年来,为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怎样壮大生产、提高效益,槐树湾乡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
一、蚕桑发展现状
全乡现有桑园3450亩。2019年,槐树湾乡克服夏秋季持续干旱影响,养蚕2950余张,预计产茧25.5万斤(晚秋430张尚未售茧),产值502余万元(不含养蚕补贴)。
今年蚕桑生产表现的特点:1、大户发展势头强劲。全乡蚕农850多户,养蚕大户(年产值2万元以上)51户,比去年增加24户;专业合作社3家(年产值均在20万元以上)。
本年度新栽桑24万株,其中,新栽桑5000株以上的5户:板棚村叶美玉、板堰村王科来、杨桥村何国炎、码头村汪光武、槐树湾村陈绪平。其中,新栽桑最多的是叶美玉,新栽桑7万株,秋季养蚕12张,产茧量预计达到1100斤(中秋产茧507斤),产值23000元;新建养蚕大棚规模最大的农户是何国炎,新建大棚600多㎡,养秋蚕7张,预计产值达到14000元。
2、对蚕室、蚕具投入加大。全乡共新建预制养蚕大棚、蚕室3800㎡;投资80万元引进系列自动化养蚕设施,在板堰村养蚕大户王科来户安装调试投入使用;新建300多㎡桑茶厂一个,秋蚕结束后可投入使用。
3、建立了蚕桑生产发展扶持奖励机制。按时发放县政府拨付的450元/张的蚕种补贴。制定《槐树湾乡蚕桑生产发展扶持奖励办法》,从桑苗、茧价、蚕室建设等方面出台了奖励激励措施:对农户订购桑苗实行补贴,农户订购强桑一号桑苗每株只需投入0.1元,其余部分有政府补贴,春季桑苗补贴达到30万元;继续对规模养殖合作社、养蚕大户分层次奖励。扶持奖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群众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蚕桑生产向规模化、省力化、自动化等迈出了坚实一步。
二、存在的问题
全乡蚕桑生产总体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受市场、劳力等因素影响,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1、成本增加、价格不稳,养殖风险较大。近几年,鲜茧价格始终是起伏跌宕,变化很大。春季方格簇38元/kg,秋季上升到42元/kg,蚕农反响较大;蚕药、用工费用等年年上涨,养蚕成本增长较快,纯收入降低;受气候、疫病等影响养殖风险仍然较大。
2、养殖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专业合作社带动不强。蚕桑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当地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从事养蚕人员老龄化影响,全乡养蚕户数量减少,养殖规模下降;专业合作社仅限于提供技术指导,开拓市场、精深加工服务跟不上,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3、关键环节解决不到位,生产瓶颈未能完全打通。种苗质量是所有种养殖生产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全乡小蚕共育率低,农户户户养小蚕,由于饲养水平有差异,小蚕成活率、质量参差不齐,产茧量悬殊很大,比如,大多数农户张种产茧达到50kg左右,而有少数农户的张种产茧量低于40kg。此环节是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三、采取的措施、建议。
1、注重宣传引导,增强发展信心。广泛宣传蚕桑发展“短、平、快”生产特点,做好市场调查,让群众充分了解蚕桑生产发展的现状和优势,看到蚕桑业发展的前景及经济效益,增加蚕农发展信心、积极性。
2、加大配套支持,增强发展动力。持续落实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把新建桑园纳入林地补贴;对养蚕大户给予资金奖励、物资配套;增加村级技术辅导员,配备先进的消毒器具以及养蚕和桑园管理机械化设备。通过系列扶持措施,增强发展动力。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发展动力。引进小型蚕茧烘干机械,让农户将鲜茧烘干后选择合适的价位售茧;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大户和合作社建立标准化、商品化小蚕共育室,减少农户养殖风险,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发展动力。
4、加大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加强桑园综合利用,提高桑园的产值。大力发展桑园间套种,大力发展蚕桑副产物利用,如蚕沙、桑枝、桑叶、桑椹等。引进发展特色桑品种,如果桑,建立蚕桑农家小院。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实现蚕桑生产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5、加强典型培育,做好示范带动。着力培养重点户、示范户、科技户、高效户,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规范、指导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活动开展,让更多的蚕桑养殖户能抱团取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