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报告(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万名党员百日调研报告
按照兴城市委、市政府安排,在我市实施“万名党员百日调研”活动,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羊安乡白铁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基本情况
羊安乡地处辽宁省兴城市西郊,下辖11个行政村,属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京沈高速公路出口座落在本乡境内,南北有国道102线,京沈高速公路、京哈铁路、京沈高速铁路通过,东西有兴西、兴洪县级公路穿过。行政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乡政府下辖11个行政村,羊安村、龙王嘴子村、白铁村、十八家子村、辛庄子村、佟屯村、刘八斗村、望宝村、阎屯、芹菜勾村、柳蒿村,共计6722户,人口21384人,耕地面积2554公顷,全乡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以种养植为辅。羊安乡白铁村居住人口1290人,是典型的半丘陵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二、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基本普及,都是用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基本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2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三是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在调查的农户中,70%的安装了电话,75%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实现了道路畅通,建起了村民学习、娱乐活动室、健身广场。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
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五)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了。村里在2011年为百姓健身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有篮球架2副,健身路径9套,其他体育健身器材11副。能充分满足村民健身需要。老百姓在务农、务工之余,晚上茶余饭后都能积极踊跃的投身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村民们得身体棒了、脸上的微笑多了。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105户群众,征求意见或建议发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现在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生
产道路不通,严重影响着坝地的种植,土地灌溉面积少,都要靠天下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二)资源枯竭,村收入贫乏
属村集体所有的林地很少,基本上没有能砍伐的林木和种植的耕地,村财十分贫乏,除出租地收入外,村财几乎没有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当前,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问题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暂时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7岁。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合理化建议措施
1、紧抓政策机遇
中央从2004年以来将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三农”难题,始终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2、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
掌握一至二门实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加强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开通生产道路、复垦西沟大坝、培育主导产业。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5、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第二篇:调研报告(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米脂县种子管理站姬伟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全县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印斗镇后印斗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基本情况 后印斗村位于米脂县城东15公里处,是米脂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五个村民小组,277户,855人。总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梯田1000亩、坮坝地300亩,退耕还林403亩,荒山荒坡治理500亩。现外出人口615人,在家人口240人。全村每年劳务输出250人,年收入300多万。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二、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基本普及,都是用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基本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2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
三是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在调查的农户中,70%的安装了电话,75%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实现了道路畅通,建起了村民学习、娱乐活动室。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
2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105户群众,征求意见或建议发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现在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生产道路不通,西沟200亩坝地周边都是树,严重影响着坝地的种植,土地灌溉面积少,都要靠天下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二)资源枯竭,村收入贫乏
属村集体所有的林地很少,基本上没有能砍伐的林木和种植的耕地,村财十分贫乏,除出租地收入外,村财几乎没有收入。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当前,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由于农民科
3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目前,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问题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暂时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党员、干部严重老化。由于外出的人多,要求入党的人少,党员老化严重,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7岁。二是创新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党员、干部仍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导致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六、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紧抓政策机遇
中央从2004年以来将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三农”难题,始终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
4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央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财政支出、企业扶助、农业生产补贴等各方面给予农民帮助和实惠。
(二)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实用科学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加强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
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开通生产道路、复垦西沟大坝、培育主导产业。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五)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只有从组织上加强村班子建设,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才能真正做到支部所在、民心所向。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第三篇:调研报告(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暨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北极镇石庄子村工作组调研报告
石庄子村工作组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在全县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为了保证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实施“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通过工作组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调研,深刻感受到农村这几年变化之大,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氛,处处绽放着幸福喜悦。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与矛盾,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技术支持,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本调研报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阐述,认真分析石庄子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措施。
基本情况
石庄子村位于北极镇以北10公里处,是彬县贫困村之一。全村共五个村民小组,242户,1014人。总耕地面积2496亩,其中干杂果549.8亩,苹果560亩。从2008年到2011年新建新村两个,搬迁住窑洞户91户,同属“三告别”工程,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新村建设配套农村改厕,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形式建设,现在91户全部建成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双瓮漏斗式厕所,既美化了环境,也方便了群众。同时,配套实施了绿化工作。2010年春季路旁植树栽植法国梧桐700多株,成活率在95%以上。秋季投资4.1万元,对“三告别”
一、二期工程周围全面进行了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10000多株,绿化、美化 1
了农村环境。
存在问题
通过工作组为期半个月深入村组入户走访,与群众同吃同住,了解民情,解决困难,帮定计划,走访215户群众,下发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建议征求表215张,共征得意见或建议五大类 55条。现就征求意见或建议梳理汇总如下:
一、教育类(共7条)
1、农村学前教育困难,学校离家太远,民办幼儿园校车有限,难以满足孩子上学接送。(7条)
二、民生工程类(共18条)
1、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7条)
2、希望在惠农产(物)品上严把质量,不要因惠农产品影响政府形象方面。(8条)
3、彬县是个产煤大县,但是由于煤价太高,农民生活中煤利用率很低方面。(3条)
三、农村公共基础建设类(共11条)
1、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不到位,跟不上发展需求,望加大扶持投资力度。(8条)
2、文化、体育健身器材缺乏,农民文化活动缺乏,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没有,严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步伐。(3条)
四、农村农业发展类(共30条)
1、对农机具耕作乱要价应合理规定。(1条)
2、农副产品销售难,尤其是柿子建园以来,柿子价格低迷,望政府支持民间成立专业合作社,加大销售渠道。(10条)
3、农村闲置土地太多,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方面。(2条)
4、希望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方面。(7条)
5、加大对产业发展技术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方面。(5条)
合理化建议措施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设立专项 财政基金,用于保障幼儿园发展,同时加速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规化校车设施,安全接送幼儿入学;
二、财政、扶贫相关涉农部门,加大对“三农”工作调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政策,适时将财政惠农补贴印制成册,利用主题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能深入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农业补贴标准,发放渠道;质检、工商部门加大农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对农资进行管理,对于假冒伪劣农资要加大处罚力度,必要时进入司法处理;基层乡镇要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对于国家惠农政策要宣传动员到位,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于含糊不清、拿不准的政策要及时加强学习掌握,不乱表态,曲解国家政策,误导农民;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硬化村委会广场,配备农村健身器材,增强农民文化生活,通过远程教育等播放现代致富理念的影片,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提高全村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到位,但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完备,要在道路硬化、水电入户、农村改厕入户、太阳能入
户、路灯安装方面下功夫,村民自筹些,政府补贴些,确保村民能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
四、成立专门合作组织,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能是本地资源能够深加工,增强柿子、核桃、苹果等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县委、县政府多举办相关推介会,推介彬县的特产、推介彬县先进的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户籍一元化,推动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土地实行高度机械化、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乡公平合理的保障制度,使流转土地农民在脱离土地后顺利过渡。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政府搭建平台,鼓励青年人自主创业。
第四篇: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活动调研报告
——围绕一个“民”,抓住一个“实”,解决一个“难” xxxxx乡开展“下基层、访民意、促发展”千名干部下基层
按照县委要求,为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2011年民生建设年以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xxxxx乡结合实际,本着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全乡党政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对口联系单位县法院、宣传部、经贸委、安监局千余人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农村、学校、企业和各自联系点,开展了为期一周,针对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基层群众民生问题,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愿什么,难什么的调研活动,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同时,大力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两会”精神等,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联系点单位还对各自的帮扶对象进行了送温暖活动。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特别注重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四老人员、科技示范户,基层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按照我乡实际,全乡xxx户,领导干部每人负责x户,一般干部负责x户,xx名干部
全部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在调研中,全体干部职工和各联系点单位的领导干部深入了解农牧民群众在民生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注重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在调研活动中,全乡累计召开座谈会x次,深入农户中走访xx余次,调研所涉及建议意见达xx条之多,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xxx乡基本情况:
全乡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村、xxxxx村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x亩,草场面积xxx亩,打草地xxx亩,林地面积xxx亩。2010年底牲畜存栏达到xxx头(匹、只),农牧民人均收入xxx元。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如下:
(一)、(二)、(三)、三、存在的一些困难:
(一)、(二)、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大走访、大调查中,所涉及的还有乡村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考核标准。
针对部分单位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政策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并把这定为考核必要条件。
在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一切要让服务对象说了算,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定为一个重要标准,要让广大干部职工心中装有群众,脑中想着群众,做是为了群众,实现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群众的满意是大事。
3、围绕“民”字,抓住“实”字,解决群众“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民”,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一切都要结合农村实际,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群众所需,只要想群众,为群众,就能帮群众办实事。
这只是我们在本次大走访、大摸底中调研的一些浅见,希望能为实现xxxxx乡更好的发展和为上级决策提供一些帮助。
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围绕一个“民”,抓住一个“实”,解决一个“难”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我结合我所驻队的实际情况,深入农村,针对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基层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愿什么,难什么的调研活动,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中,我认真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我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我特别注重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基层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基层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在调研期间,走访了一些农村贫困户或困难党员,深入了解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了解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作风建设和思想观念中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同时,注重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调研活动中,提出的建议很多总结如下:
1、村级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监督机制力度不够,在芦草沟村调研时,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纷纷提出,随着自然村的区划调整,小村变成了大村,干部职数减少,而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也有了相应的变化,而村级制度都没有跟上,诸如工作制度,生活制度上有些村就没有,工作就带很大的随意性,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村划调整后,原有村民议事领导小组,村民代表监督小组等与现在的村域规范有不少的变动,而机构又没能及时调整,就谈不上监督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监督的不力,给个别村干部的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村个别干部工作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作风,在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在一些职能部门和涉农部门中,个别工作人员存在懒、散现象,对群众不够热情,对工作不够热心,对涉农工作不够深入,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存在门难进,话难说,脸难看,事难办,没有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工作效率不高,官僚作风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3、农村信息不够畅通,部分劳动力有置闲现象,村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缓慢,与百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后,孩子上学路远,且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给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素,这是调研时,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机械化耕作的普及,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信息的不畅,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流,与此同时,农村出现了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加之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得以整合,而农村的道路建设,都没有及地跟上,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在这次为期一周的调研中,所涉及的还有集镇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我们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围绕“农”字,抓住“实”字,解决百姓“难”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农”,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新村规划结合农村实际,一旦方案定下来,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百姓所需,学校布局调整,给学生造成的不便,应加快村级道路的建设和个别偏远学校建设,加大地方的配套投入,使得百姓受益,乡镇要科学指导农民针对农作物秸秆还田,建沼气池,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针对农村文化活动单一,要加强村级文化中心的建设,挖掘民间艺术,加以传承和发扬,以达到自娱自乐的之目的。只要想百姓,为百姓,就能帮百姓办实事。
这只是我们在主题教育中调研的一些浅见,希望多为百姓,为政府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一、新农村建设
(一)安居工程建设
调研组先后到10个乡(镇)就安居工程建设开展了调研,认真查看安居工程建设,并向农牧民群众详细询问党在农牧区基本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了解农牧民群众最需要什么和群众对实施安居工程建设的真实愿望和迫切要求,认真听取各乡(镇)关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的工作汇报,同时对建设工作进行了现场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到目前为止,各乡(镇)安居工程集中建设426户主体工程已完成,分散建设635户的主体工程已完成,占全年总任务的54.7%,各指挥部对上半年完成的安居工程进行了自验,均属合格工程。此外今年余
下的878户的安居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中,预计在10月初完成全部主体工程。
今年安居工程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抓好规划,夯实农牧民安居工程基础。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中,各乡(镇)、各指挥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按照“相对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科学编制村规划,突出农牧区特点和地方特色,防止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做法。
二是坚持住房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做到了安居工程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同村镇规划结合起来,同小康村建设、牧民定居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防病改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同国家正在实施的“兴边富民”工程结合起来,抓好了规划,引导农牧民按乡(镇)规划进行建设,杜绝了乱建现象。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坚持尽量不占用耕地,尽量不占用草场的原则,在国道公路沿线,充分利用荒滩荒山荒地,合理规划,科学施工。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在安居工程实施中,为了节约木材,尽量使用从旧房拆下的木材,同时积极推广新型建筑材料来替代传统的建筑材料,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推广使用砖混结构、石木结构,推进以钢代木、以竹代木、以塑代木,适度提高改造比例,提高安居工程整体建筑质量,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等措施,降低安居工程对木材的需求。
(二)示范点建设
到目前为止,5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整体工作扎实推进,其中宾达乡宾达村、桑多镇桑多村、阿优卡村、甲桑卡乡东登卡村4个点的安全饮水工程、通电工程、通电话工程、电视工程、广播工程、通路工程已完成;类乌齐镇真达村的安全饮水、通电话工程、通路工程已完成,还有通电工程、电视工程、广播工程没有完成。
示范点建设采取的主要做法:一是我县把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放在小城镇建设、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开发区,努力建设具有藏东民族特色、符合民俗习惯的新型村容村貌。二是坚持规划方案与当地人力、物力、财力相适应、相匹配的原则,既统筹考虑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又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既与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相协调,又体现出藏东地方民居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制订规划时,统筹考虑,整体规划,量力而行,既考虑整齐美观,又考虑农牧民族群众的用水、用电、通邮、通电话等生活问题,保证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可行。尤其是在新农村示范点选址问题上,尊重农牧民意愿,充分考虑农牧民自身承受力。通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改善乡村面貌,拉动经济增长。坚持住房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做到安居工程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
密切结合起来,同村镇规划结合起来,同小康村建设、牧民定居工程、道路村村通工程、防病改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抓好了规划工作。
(三)村委会建设及配套工程
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要求我们通盘考虑综合配套设施,尽量做到“六通、四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有教学点、有卫生点、有文化室、有经济实体,尽可能做到地域特色鲜明、民族特色突出、时代特色浓郁,三者较好结合,确保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能满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
到目前为止,25个行政村中的20个的综合用房、村民广场、道路及排水工程和卫生设施已全部竣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功能和服务功能,为新农村实现民主管理提供了综合环境。
(四)村容村貌
随着我县各乡(镇)安居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村委会建设及配套设施的扎实推进,各乡(镇)及农牧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从牧区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集中到乡(镇)附近、公路沿线定居,住房设计科学,人畜分开,卫生条件好了,有了电、水和通讯以及崭新的文化生活,接触了现代文明,生活好了,交通便利了,人口集中了,距市场近了,商机多了,致富的门路多了,群众文化生活、集体意识、文明素质提高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二是城镇形象有所改善。我们通过安居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来房屋低矮破旧、道路泥泞不堪、农区封闭落后的面貌。三是城市功能得到完善。随着安居工程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功能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能源、通讯、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资源正在孕育着新的整合,城镇的带动性和辐射作用已显现出来,对今后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发生深远的影响。四是通过安居工程建设,改变了村容村貌的“脏、乱、散”现象,基本形成“新村、新居、新貌”的“三新”格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住房布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原来的人畜混住变成了人畜分开,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电消费品的添置,使群众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各乡(镇)到处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二、农牧民增收
(一)劳务输出
1、参与矿业开采。有矿业开采的乡(镇),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当地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群众参与矿的开采,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增收渠道,仅此项收入达120万元。
2、副业收入。各乡(镇)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虫草采挖,据调查显示,今年的虫草比去年少,价格高,每个家庭有3至6人参与了虫草采挖,获得现金收入每人约为3000多元到8000元不等。据统计,今年全县
采集虫草3200公斤,现金收入达11200万元,其它菌类500公斤,收入达4万元。
3、民族手工业。以打藏刀、制作银腰带、银碗、银器及绘画等手工艺品为主,将其销售到本县、昌都、囊谦和其他地方,为农牧民群众增加收入110万元。
4、藏药材采集。藏医协会和县农牧民增收领导小组正确引导和组织农牧民群众积极采集藏药材,把晒干的藏药材卖给藏医进行加工,既能为藏医提供所需治病药材,又为农牧民群众自身增加现金收入近10万元。
5、运输业。乡(镇)党委、政府针对有车辆的农牧民群众,将其组成运输车队,一方面根据矿山的需要,让部分车主参与矿山的运输工作,每拉1吨矿就有40元的纯收入;一方面让部分车主参与安居工程建设的木材运输、砂石运输,每天有35元到40的收入;另一方面鼓励部分车主跑运输,配送货物到昌都、丁青县、囊谦县等地,直接为农牧民群众增加现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运输收入达500万元左右。
6、牲畜出栏。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牛肉市场价格较高,只有少部分农牧民群众愿意将牦牛上市销售,绝大部分农牧民群众不愿意将牦牛宰杀上市销售,截止8月份,已将牦牛上市销售的仅有300多头,按平均每头4000元的价格计算,上市销售的农牧户获得收入共计120万元。
三、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为着力点,坚持从我县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政府把二产作为重点突破,努力加大矿业开发力度,开拓创新,因势利导,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了辽宁海城市华银集团公司将投资13500万元开采卡玛乡的菱镁矿,该公司属私有民营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5亿元。公司的建成投产,一是会带动当地劳务输出的发展,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创造就业机会,群众可以到矿山或菱镁矿加工厂打工,从而为群众开辟一条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二是会促进当地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有汽车的群众可以到矿山转运矿物,农牧民直接获得收入;三是矿山和菱镁矿加工厂有严格的上下班和工作制度,促使工作的农牧民改变过去那种懒惰、自由散漫、不讲卫生和无时间观念的生活方式,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四是卡玛多镁业公司的建成投产,既能使我县的财税收入突破新的增长点,又能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对此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率先在甲桑卡乡、桑多镇推行建立种植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让更
多的群众集中学习种植技术,直接参与种植,从理论到实践,为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牧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2、严重缺乏原始积累观念。
一方面,农牧民群众获得一定收入,觉得这些收入已足够生活,常常怀着一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观念,不求进取。到牲畜出栏的时候,绝大部分家庭宰杀1—2头作为自食,卖出1—3头作为家庭收入。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严重影响了牧业商品率的提高。从去年到今年县增收领导小组已将加快出栏这项工作提到非常高的地位,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不大,多数群众不是比钱多,而是比牲畜多。经调查,群众手里的现金并不多,存款更少,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信用村”建设步伐。普遍存在牲畜饲养周期过长,有的牛居然养了20年,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效益低。
3、农牧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滞后
农牧区的特色产业虽然从无到有,从“一乡一品”到“牦牛快繁基地”,逐步发展起来,为农牧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要求种植特色产品,农牧民群众接受能力较差,使农牧民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4、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牧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5、农村医疗建设滞后
乡(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年国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投入,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对农牧民群众的就医药费实行报销制度,减轻了农牧民群众负担药费的压力。而目前的乡(镇)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低,人才严重缺乏,农村医疗队伍的素质化建设步伐缓慢。农牧民群众又缺乏医疗保健意识,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保健意识尤为淡薄。这些是导致农村医疗建设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6、农村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的制约,部分乡(镇)的公路没有得到很好延伸,农电网、电话网、广播网覆盖率低,受益群众少。“民要富,先修路”,由于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信息闭塞,制约了农牧民群众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科学种植、养殖的农牧业知识在农村得不到普及。由于群众自身在农业发展管理中缺乏认识,已建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农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县实际,就下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
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实践证明,农牧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意志原则,典型示范原则和科技支撑原则,今后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优良农作物和畜种的引进选育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结构的要求,适当扩大优质和专用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面积。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稳定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周转”的要求,提高基础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该出栏的牲畜及时出栏,改变过去那种“惜杀生”观念,将该出栏的牲畜卖掉或上市销售,直接换取现金,又可以用钱买成年牲畜,利用循环经济原理,运用科学养殖方法,使农牧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家里有现金,银行有存款,引导农牧民不能靠天、靠地致富,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二是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为龙头,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畜牧业方面,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狠抓出栏,加快周转,提高草场畜牧业整体经营水平和防抗灾能力,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采取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措施,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肉奶为主的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村镇畜牧业,优先发展奶牛业、养殖业。积极培育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点。三是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为手段,加快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根据全区区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青稞、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业,发展以耗牛产业为主的黑色牧业,发展以绵羊为主的白色牧业,做到粮食品质有大的提高,蔬菜产量有新的增加,品种要多样化,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四是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
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全县动员,积极帮助群众实现原始积累阶段工作。
任何人和事物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的任务,第一是积累,第二是发展,第三是提高。加大牲畜出栏力度,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正确引导农牧民群众合理消费,把多余的资金变成实际存款,为“信用村”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力争完成5个“信用村”的建立。
(五)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针对农牧区商品流通渠道狭窄且不畅、市场改良迟缓的“瓶颈”制约,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农牧区商品流通市场,坚持常年性农畜商品流通和季节性农畜商品流通相结合,固定市场和流动市场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在农牧区市场中农牧民群众不断地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宽经济收人渠道,政府部门要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牧民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流通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畜产品保值增值,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六)夯实执政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的执政基础。一是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把活动场所建设成为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级其他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功能。二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农村基层干部是做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牧业和农村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只有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纪律,观念新、作风硬,学科技、用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七)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良好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牧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牧民真正看得起病。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调研期间,邱川明副书记一行调研组还检查了乡(镇)小学教学、“六件实事”的落实情况,吉多电站维修工程和矿业开采、类乌齐镇人畜饮水工程和孟达村的牦牛快繁基地等情况。此次,调研工作的开展,为
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固本乡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固本乡位于锦屏县西部,地处锦、黎、剑三县交界,是黔东南“两山”腹地,距县城57公里,素有锦屏“西藏”之称。总面积74.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3个自然寨,98个村民小组,2908户,12432人,居住着苗、侗、汉、水、壮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98.7%。现辖15个党支部,其中13个村级党支部,全乡共有党员246人。近年来,固本乡党委带领全乡党员干部职工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本着“为民、务实、清廉”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保护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以实际行动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让干部受教育,让农民得实惠,有效促进了全乡三个文明建设的稳步协调发展。但深刻分析,我乡基层组织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一、我乡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干部管理难度大。一是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村干部工作紧,任务重,待遇低,平均月工资为300元左右,养老、医疗等保障措施还较为欠缺,这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二是部分村两委关系不和。部分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
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三是部分干部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二)村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一是缺乏超前思维意识。在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孤主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缺乏做群众工作本领。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接触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我乡13个行政村几乎全部为“空壳村”,村级有关工作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全乡各村致富项目多为普通的种植、养殖、个体运输、小型经营加工等,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经济效益不明显,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力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比较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村级后备干部缺乏。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
快,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动日趋活跃,大批农村有文化的青年外出务工,向城镇发展,加之村干部工作忙且工资报酬相对较低,岗位吸引力不强,致使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选人难度加大,出现了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的局面。
(五)基层支部建设环节薄弱。一是党员发展较为缓慢。部分村支部书记存在狭隘思想,不将发展党员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来抓,部分村近几年都不发展党员,不吸收村内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拔尖人才,致使党员队伍不断老化,缺乏活力。二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不开党员会,不如实公开村务、财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级组织的信任度。
(五)乡镇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一是科级干部流动慢。由于大部分干部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的固定环境容易导致干部思想消极,得过且过,进取意识逐渐消磨。同时,与各村交往较多,人情关系熟悉,在工作中,难免带有感情,处理矛盾纠纷,有人说情,顾虑重重,批评干部,怕伤面子,瞻前顾后,致使矛盾不好化解,工作局面不好打开。二是一般干部管理难。机关干部近几年都是“只减不增”,干部的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有
效开展。同时,部分干部应付思想严重,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见工作就躲,见难题就绕。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部分干部由于工资收入较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事业心不强。
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干部管理,提高整体素质。按照“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村干部职业化管理,进一步明确村干部任用条件和职数,规范村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办法,明确村干部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村干部进、管、出相配套的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报酬待遇绩效化,提高工资待遇。二是抓好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能力。三是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监督,重奖严惩。制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
(二)加强“两委”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理顺村支两委的关系,形成村支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分发挥本地人办本地事的优势,不越级,不越权,诚信办事,为民办事,使党的
各项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优化管理机制,转变干部作风。着力抓好五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制定或执行制度坚持一个标准,一视同仁,领导带头,严格以制度规范干部行力。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考核与综合评定相结合,实行逐月考核,量化打分、年底总评,全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三是实行权责挂钩,双向规范机制。采取乡干部联系村,村干部分包各组等方式,严格落实责任,对不能稳定村内局势的,任务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力,推诿扯皮,造成工作失误的,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转变工作方式,抓好示范服务。农民不会干的干部要指导农民干;农民不敢干的干部要作示范;农民干不了的要带领农民干,以亲身实践让群众明白应该做什么,懂得怎样做。五是强化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建设成为服务型基层组织。要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因地制宜,调查研究,出点子、找路子、想法子,引导组干部转变观念,增强素质,及时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创新工作载体,探索支部建设新途径。一是推行村支部换届,增强支部活力。严格程序,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认
真开展第八届村两委换届,通过换届,把那些德高望重,群众基础牢,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群众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切实改变某些村干部把党支部当成避风港的想法,真正树立为民干成事,干实事的人才能立住脚的良好风气。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要突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一些村党员发展不平衡、村组干部中党员偏少的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党员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大对流动党员管理力度,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采取流动党员定期书面思想汇报等形式,将流动党员纳入组织视线,切实改变不受组织约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甚至不交纳党费的“四不”现象。
(五)加快干部流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一是建立干部教育轮训机制。以党校培训、外出学习等为手段,动员和组织干部参加各类培训。同时,实施轮训,加强对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二是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县级要出台乡镇干部交流办法,实施干部交流意向调查,有针对性分批次的实施交流,激发干部活力。三是优化干部提拔机制。对工作踏实、成绩突出、品行兼优的优秀乡镇干部要及时提拔重用,以充分调动其干事创业积极性。
(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各村的优势,寻找各村发展的路子,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农村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报告
xxxxx乡开展“下基层、访民意、促发展”千名干部下基层
活动调研报告
——围绕一个“民”,抓住一个“实”,解决一个“难”
按照县委要求,为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
落实2011年民生建设年以及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xxxxx乡结合实际,本着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全乡党政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对口联系单位县法院、宣传部、经贸委、安监局千余人纷纷走出机关,深入农村、学校、企业和各自联系点,开展了为期一周,针对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基层群众民生问题,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愿什么,难什么的调研活动,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同时,大力宣讲党的惠民政策、“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两会”精神等,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联系点单位还对各自的帮扶对象进行了送温暖活动。
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握第一手详实、鲜活调研资料,特
别注重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召开座谈会,在召开座谈会中,注重邀请村两委班子成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四老人员、科技示范户,基层群众代表参加;二是深入农户进行走访,按照我乡实际,全乡xxx户,领导干部每人负责x户,一般干部负责x户,xx名干部
全部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在调研中,全体干部职工和各联系点单位的领导干部深入了解农牧民群众在民生方面存在哪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注重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在调研活动中,全乡累计召开座谈会x次,深入农户中走访xx余次,调研所涉及建议意见达xx条之多,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xxx乡基本情况:
全乡辖区总面积x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村、xxxxx村x个行政村,总人口xxx户xxx人,耕地面积xxx亩,草场面积xxx亩,打草地xxx亩,林地面积xxx亩。2010年底牲畜存栏达到xxx头(匹、只),农牧民人均收入xxx元。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
二、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如下:
(一)、(二)、(三)、三、存在的一些困难:
(一)、(二)、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大走访、大调查中,所涉及的还有乡村规划,农村养老、医保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都要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村级政权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村干部有规可依,有制可行,始终有制度做保障,制度约束,在监督机制上,完善来自基层村民代表的监督和上层部门的监督。可采取定期述职和不定期检查制,及重大事情村民代表议事制和问责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产生。
2、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考核标准。
针对部分单位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加强政策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并把这定为考核必要条件。
在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一切要让服务对象说了算,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定为一个重要标准,要让广大干部职工心中装有群众,脑中想着群众,做是为了群众,实现群众的利益无小事,群众的满意是大事。
3、围绕“民”字,抓住“实”字,解决群众“难”事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诚心务“民”,真心干实事,就能很好解决问题,一切都要结合农村实际,只要农民拥护和需要就应立即实施,从实从快解决群众所需,只要想群众,为群众,就能帮群众办实事。
这只是我们在本次大走访、大摸底中调研的一些浅见,希望能为实现xxxxx乡更好的发展和为上级决策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