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1:2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调研报告》。

第一篇:颐和园调研报告

颐和园调研报告

生活在北京,对于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中国古代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而北京的皇家园就有有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此次我选择了颐和园作为调研对象。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的西部,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后来两次遭到英法和八国联军的毁坏,经重修,目前保存完好。颐和园初明清漪园,曾是圆明园的园中之园。园中有水有山,主要有居于北面的万寿山和居于南边的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加上皇帝临朝听政的仁寿堂和皇后居住的玉阑堂、宜云馆、乐寿堂等宫殿建筑,占地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内建筑区域分布明确景色层次分明,疏密相间。它的整体规划以许多条轴线为基础。一来可以统筹众多景点,二来一定序列感的形成可以表现出皇家宫苑的庄严排场。如颐和园前山的轴线:智慧海、佛香阁、排云殿,直到“云辉玉宇”牌楼。加上与地势的结合,层层递,是前山众多景点群落的核心。

颐和园的建筑集中在前山,以佛香阁为重点。佛香阁建在半山腰上,它完全利用了居高临下可以开阔视野的条件,成为了园外借景和观赏湖景的好地方。从回廊向南望去,湖面上的长堤、长桥、岛和那琉璃屋顶成为眼前的近景,由于调研当天雾气挺大,远景已朦胧。不过很能感受到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将这种地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认为谁是有灵性的,与山是相反的感受,但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正因为有了昆明湖,给整个园林增添一份清雅悠闲。水中可有水藻,水面可有荷花、芦苇、倒影,水上可行舟划船、承鸭走鹤。如今秋色虽不繁盛,但雾气升腾也是令番感受。

园内最多的植物除了山上的苍松翠柏,我最喜欢的还是围于湖岸的垂柳。今年春天也来过,当时柳芽刚吐青,桃花、玉兰开的正盛,阳光明媚,建筑的琉璃瓦上亮金闪闪,湖面波光粼粼。当时真的是置身于中国的水墨画卷里,柳绿花红都是淡淡的晕染。

当然要说这种诗情画意,我觉得这不是颐和园的主要特色。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其秩序感突出了恢弘的气势,并不是如苏州园林中的闲情雅致。但是它又是丰富的,有着多种不同层面的性情,不同的季候,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者,尤其其特殊的历史感,都使颐和园在众多园林中有着与众不同的地位。

第二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通过这学期在颐和园的游览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的颐和园,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着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颐和园不光只是一个园林,它也是中国三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皇权的缩影。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颐和园在建筑设计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的皇权的无上地位。颐和园中的景观多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也表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推广佛教来管理百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颐和园中的建筑就像是封建制度的缩影。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区别江南园林的特点。这次实习我们是从东宫门进入的,途径了仁寿殿、万寿山、石舫、谐趣园等景点。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仁寿殿在颐和园还叫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殿内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中国园林多水,有水就会有船,而用石头做的船就叫做石舫。颐和园中的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走进谐趣园可以明显感到它与整个颐和园的区别,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园林。在大二的时候我曾去过江南的一些园林,苏州、扬州、无锡的各个著名的园林,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而在颐和园中的这个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样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共性,走入其中就会让人有置身于江南的错觉。谐趣园是乾隆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整个格局和寄畅园还是很是相像的。不过在这次实习中当走进谐趣园中我还是感到,虽然身处园中会觉得谐趣园和江南园林很像,但放眼望去广阔的昆明湖万寿山,那依旧是只有皇家才有的霸气园林。而谐趣园,作为皇家园林中秀气的一笔反而更加的凸显了皇家权利的绝对,也只有皇家才能因为喜欢江南的园林所以就在自家园林里复刻一个。颐和园作为园林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它保存至今作为最完整的的古代皇家园林,也为作为后人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颐和园的实习我也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魅力。有人告诉过我一年四季的颐和园都是不一样的,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春天的时候走进颐和园,也是第一次走进雨中的颐和园。蒙着着薄雾的昆明湖,淅淅沥沥的万寿山,无不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而这次实习也必然会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作用,我也会在其他的季节继续走进颐和园去发现颐和园在设计上更多特点。

第三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形成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比,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颐和园结构布局:

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及宫廷区。分为所占比例为88%、12%、0.33%。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

二、颐和园造景手法:(1)对景

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用了对景手法,通过对景手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感。

刚进入仁寿殿,门口的寿星石便与大殿形成对景,大体量的寿星石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而运用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气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面的一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山的佛香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色生动、富有情趣。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用,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香阁和白塔,更隐约看到远处玉泉山(2)借景

颐和园景色优美,四周的玉泉山更是一轮美景。而造园者更是结合了玉泉山的景色,将其景纳入颐和园里,又体现了自然地风光旖旎。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之景,远处隐约的西山与万寿山相对比,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借景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3)漏景

在颐和园里,最有特色我觉得便是乐寿宫处的那段白墙。一段白墙虽将空间分格,但墙上的漏窗又将昆明湖的景色透露。通过这种漏窗的形式,用方形,八角形等形状,又表达出来昆明湖的另一种景象。

运用漏景手法,不仅分割空间,还有独特的景色

(4)框景

从前山前湖环绕至皇上休息的后山后湖之后,也有不一样的景象。树木葱郁,环境优雅,给人一种安逸、休闲之感。后山的“湖山春意”,是皇上欣赏景色的一个亭子,向西望去,可见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运用框景,将自然景色如同画卷一样呈现,会有不一样的生动感。(5)点景

昆明湖绕万寿山后进入后湖,虽体量不大,点6收6放,将后湖连接的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意境。水体的收放变化,体现了空间开敞与闭合的对比,生动活泼。“溪烟岚雾”是后湖一处赏景的地方。通过对联,匾额的形式对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将景色与文学想结合,更是一种意境。

三、谐趣园

作为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谐趣园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利用多种手法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作为学习园林的我们,颐和园绝对是我们应该去认真体味、认真学习、认真感受的典范之做。我们应该不仅仅被它的华丽所吸引,更应该认真而细致的去品味它美丽外表之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去严谨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总结、归纳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我们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这正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这次实习,不仅真实体会了皇家园林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同时学习到了各种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及优秀范例。

第四篇:颐和园实习报告

篇一: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手法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形成前山前湖,后山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比,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古典园林“一池三山”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颐和园结构布局:

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及宫廷区。分为所占比例为88%、12%、0.33%。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示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

二、颐和园造景手法:

(1)对景

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用了对景手法,通过对景手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色联系在一起,具有统一的整体感。

刚进入仁寿殿,门口的寿星石便与大殿形成对景,大体量的寿星石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而运用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气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览无遗。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面的一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山的佛香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色生动、富有情趣。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用,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色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香阁和白塔,更隐约看到远处玉泉山

(2)借景

颐和园景色优美,四周的玉泉山更是一轮美景。而造园者更是结合了玉泉山的景色,将其景纳入颐和园里,又体现了自然地风光旖旎。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之景,远处隐约的西山与万寿山相对比,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山的西面是西堤,这里视野开阔,没有高达华丽的建筑。非常自然清新。而在西堤后面高高的玉泉塔自然就体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远看上去它与西堤景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借景手法的运用既避免了西堤景色过于单一,还加大了整个园子的空间感。同时玉泉山的起伏也呼应了万寿山,很好的做到了彼此的融合。这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借景的典范之做。

(3)漏景

在颐和园里,最有特色我觉得便是乐寿宫处的那段白墙。一段白墙虽将空间分格,但墙上的漏窗又将昆明湖的景色透露。通过这种漏窗的形式,用方形,八角形等形状,又表达出来昆明湖的另一种景象。

运用漏景手法,不仅分割空间,还有独特的景色

(4)框景

从前山前湖环绕至皇上休息的后山后湖之后,也有不一样的景象。树木葱郁,环境优雅,给人一种安逸、休闲之感。后山的“湖山春意”,是皇上欣赏景色的一个亭子,向西望去,可见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运用框景,将自然景色如同画卷一样呈现,会有不一样的生动感。

(5)点景

昆明湖绕万寿山后进入后湖,虽体量不大,点6收6放,将后湖连接的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意境。水体的收放变化,体现了空间开敞与闭合的对比,生动活泼。“溪烟岚雾”是后湖一处赏景的地方。通过对联,匾额的形式对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将景色与文学想结合,更是一种意境。

三、谐趣园

作为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谐趣园

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它很好的体现出了皇家园林的华贵和精致。整个园林依照固有的山水地形加以改造,构成了它本身的大框架。又通过建筑的精巧布局使得全园非常的有秩序。利用多种手法使得园中景色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给人以多视角的赏景视线。这些在颐和园自身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了。

作为学习园林的我们,颐和园绝对是我们应该去认真体味、认真学习、认真感受的典范之做。我们应该不仅仅被它的华丽所吸引,更应该认真而细致的去品味它美丽外表之后的创作思路和艺术手法,去严谨的探究和思考其中的原理,然后总结、归纳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我们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坚实。这正是我们此次实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这次实习,不仅真实体会了皇家园林空间格局的合理性,同时学习到了各种园林的造景手法,也为我们今后的设计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及优秀范例。篇二: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

一.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关系

颐和园的山水布局方式与西湖一样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中“一池三山”的造园山水布局方式。并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清漪园(颐和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作法,而是将一个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办法分成三个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岛,西湖中有治镜阁(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山岛),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

形式谚。

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

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都各有千秋 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注:

尽管池中三岛的形状、分布、建筑艺术各具特色.但万变不离其宗— — “一池三山” 的一定之法。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法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

二. 颐和园的主题立意

“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天和”之义。颐养天和,顾名思义设计者所表达的立意就是要通过这个园子来颐养天和。天和,说的就是阴阳之“中正和合”。

我们中国讲究以“和”为贵,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绝对是一个核心关键词。颐养的关键在于正心,心不正,身何养?所以,中国人历来讲究性命双修,修性养身,养身修性。

颐和园三个景区,即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的主要建筑景观。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和皇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大的立意主要是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寓意封建统治者试图以弘扬佛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即团结和笼络蒙藏上层人士,确保边疆防务和多民族国家统一。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特有的精神追求。

小的立意方面:

北宫门(颐和园正门):门为三明两暗的庑殿式建筑。匾额“颐和园”三字为光绪皇帝御题。

云龙石刻有二龙戏珠浮雕;龙为皇家尊严的象征,又是谕旨和敕令的标志。

乐寿堂:在颐和园东北面对昆明湖,是慈禧来此地避暑游玩居住之地,门厅称“水木自 青芝岫(败

家石)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据说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展现古代文人的点滴,例如长廊中还有八幅彩画,描绘了八位古代文人的风雅之爱,简称为“长廊八爱”。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画廊。

四大部洲:颐和园万寿山后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仿西藏桑鸢等成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征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水,风,火。

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

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象天空中七彩的长虹飞架在碧波

万顷的昆明湖上,又象神话中的鼍龙状如半月浮游在平滑似镜的水中。

铜 牛: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玉带桥:西堤上六桥中唯一拱圈结构的石桥,清乾隆时建,光绪时重修。拱高而薄,成流畅挺拨的曲线。桥身桥栏选用青白玉和汉白玉雕彻,清白如玉,宛如玉带,故名。桥下原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三. 空间的格局

颐和园整体是南面是开敞的,后山是幽深的。东面是整治活 动区,其空间格局是规则统一的。

四. 造景手法

1、对比与空间的划分

在颐和园呆了进一天,通过提前查阅的资料。我知道了颐和园中所用的对比手法有两个层次。一是万寿山和昆明湖中的各个小岛的对比,体现出了前山的开阔,烘托出了前山景观的壮观和气魄。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对比。在空间的对比中既有大空间尺度的对比,也有小空间的对比,整体上缩放有度。

篇三: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通过这学期在颐和园的游览实习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家园林的颐和园,毫无疑问的采取了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而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封建帝王梦想着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的梦想。颐和园不光只是一个园林,它也是中国三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皇权的缩影。通过这次实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颐和园在建筑设计上也同样体现出了的皇权的无上地位。颐和园中的景观多借助造景来表现天人感应、皇权至尊、纲常轮纪等的象征寓意,比一般园林在范围上更广泛,在形式上更多样。建置有大量的佛教寺观,也表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推广佛教来管理百姓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所以也可以说整个颐和园中的建筑就像是封建制度的缩影。颐和园在造园艺术上将中国古代封建秩序、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渗透于中,反映了中国皇家园林区别江南园林的特点。这次实习我们是从东宫门进入的,途径了仁寿殿、万寿山、石舫、谐趣园等景点。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仁寿殿在颐和园还叫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殿内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中国园林多水,有水就会有船,而用石头做的船就叫做石舫。颐和园中的石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走进谐趣园可以明显感到它与整个颐和园的区别,仿佛走进了江南的园林。在大二的时候我曾去过江南的一些园林,苏州、扬州、无锡的各个著名的园林,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而在颐和园中的这个园中之园——谐趣园也同样具有着江南园林的共性,走入其中就会让人有置身于江南的错觉。谐趣园是乾隆仿无锡的寄畅园建造,整个格局和寄畅园还是很是相像的。不过在这次实习中当走进谐趣园中我还是感到,虽然身处园中会觉得谐趣园和江南园林很像,但放眼望去广阔的昆明湖万寿山,那依旧是只有皇家才有的霸气园林。而谐趣园,作为皇家园林中秀气的一笔反而更加的凸显了皇家权利的绝对,也只有皇家才能因为喜欢江南的园林所以就在自家园林里复刻一个。颐和园作为园林是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的,它保存至今作为最完整的的古代皇家园林,也为作为后人的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这次颐和园的实习我也又一次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魅力。有人告诉过我一年四季的颐和园都是不一样的,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春天的时候走进颐和园,也是第一次走进雨中的颐和园。蒙着着薄雾的昆明湖,淅淅沥沥的万寿山,无不透着一种别样的和谐。而这次实习也必然会对我之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作用,我也会在其他的季节继续走进颐和园去发现颐和园在设计上更多特点。篇四:颐和园实习报告 紫竹院实习报告 马甸公园实习报告 三天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姓名:阮旭

学号:201120523201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

,“世界之最”这是颐和园在园林界中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其拥有的价值。10月1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颐和园。

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的她真山真水的大气以及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里只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里有沧桑的历史,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厚重,能让你想象以前人们生活的方式。

颐和园是供皇家休闲的别院,在这里休闲的同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办公。我把颐和园分为两个区,办公区和休闲区。办公区主要是宫廷建筑,以仁寿殿为主,这里的建筑是以对称的形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形式更能显示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下图是仁寿殿

站在它的前面你会有一种压迫感,这是皇家用来压人的 休闲区又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个部分。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为前山前湖部分。

颐和园中有一处园中园-----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等,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下图为谐趣园

谐趣园俯视图。

篇五: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植物班

园林设计实习报告

姓名:阮旭

学号:201120523201 颐和园实习报告

颐和园简介:

,“世界之最”这是颐和园在园林界中的地位,由此不难看出其拥有的价值。10月11号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颐和园。

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的她真山真水的大气以及她厚重的历史沧桑感。这里只有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里有沧桑的历史,能让你体会到它的厚重,能让你想象以前人们生活的方式。

颐和园是供皇家休闲的别院,在这里休闲的同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办公。我把颐和园分为两个区,办公区和休闲区。办公区主要是宫廷建筑,以仁寿殿为主,这里的建筑是以对称的形式来布局的这样的布局形式更能显示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下图是仁寿殿

站在它的前面你会有一种压迫感,这是皇家用来压人的

休闲区又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两个部分。前山前湖所占比例最大,作为开敞空间,大体量的水景和万寿山的结合,很好的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后山后湖作为皇上主要生活区,树木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又与前山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图为前山前湖部分。

颐和园中有一处园中园-----谐趣园。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子,更是昆明湖后湖的收尾。谐趣园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后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等,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在谐趣园中,以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来强化这种轴线关系。以涵远堂为中心,在其东西南北四向轴线上都有建筑,其南饮绿亭隔湖相望,为呼应关系。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有洗秋、饮绿、涵远堂、霁清轩。东西轴线上由东向西有知春堂、兰亭、涵远堂、瞩新楼。谐趣园的独特性让人们感觉的舒适有特色。

下图为谐趣园

谐趣园俯视图。

第五篇:颐和园认知实习报告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颐和园认知实习

班级:城乡规划XXXX班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XXX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一、实习背景

经过了一年左右时间对中外建筑史以及中外城市建设史的学习,已经初步对中外建筑和城市建设的类型、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中外建筑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提及到大量中外优秀园林建设,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变得极为重要。

二、实习目的

1.重温颐和园相关知识。2.深入了解颐和园的布局手法。3.进一步认知皇家建筑的特点。4.了解园林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处理。5.切身体验颐和园的园林之美。

三、实习正文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的布局根据它的使用性质和所在的区域大概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部分;万寿山前山部分;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这次的游览是在新建宫门开始的,进入颐和园之后,经过一小段的步行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湖面,这边是颐和园中最大的湖—昆明湖。站在昆明湖岸边,感受古代匠人营造的优美环境氛围。往南望去,就能看到著名的十七孔桥,向西北望去,则能看到整个颐和园的主体建筑—佛香阁,它就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是整个颐和园的构图中心。

沿着昆明湖东侧的小路向北走不久就到了文昌阁。紧挨着文昌阁有一个文昌院。文昌院的建筑多采用了卷棚的屋顶形式,和学习的园林知识也比较吻合。虽然感觉文昌院里的建筑都没有历史的痕迹,但是这里储藏的一些珍宝让我大开眼界。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些满清时期的画作,感受到了上一个朝代曾经辉煌的景象;也观摩了一些来自外国的珍品文物,体会到了那时的外交情况;也浏览了一些科学机器的部分零件,能感受到当时科技的初步发展。无奈最终由于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使泱泱大国停滞了发展。

出了文昌院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德和园。在德和园我见识了这里的大戏楼。戏楼整体有三层,颜色主要以皇家建筑的红色为主。整组建筑程中轴对称,以观戏楼为主题。场面极其壮美森严。也许是安排好的,当我在德和园浏览建筑,感受皇家建筑宏伟的时候,这里还举行了几场表演。可以说,表演的节目十分精彩,让我也感受到古代皇家享乐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时我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造诣的高深之处。

继续向北走,经过一段幽静曲折的山中林间小路,就到了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谐趣园。谐趣园的位置处于颐和园整体的东北部,由于它小巧而且自成一体所以才被称为“园中之园”。谐趣园中的建筑都围绕着园中间的水域展开,由于水域灵活多变,所以一共修建了五座桥,其中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在谐趣园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它和颐和园的不同风格,谐趣园更像是一个江南的园林。通过学习江南园林的知识,虽然苏州、扬州各个园林各具特色,但同时也有着许多的共性。谐趣园恰好跟它们有着相同的共性。

走出谐趣园向南折回了一段路程然后向西走就到了最为著名的长廊。整个长廊全长728米,是全世界最长的长廊。虽是如此,但是当我漫步于长廊时除了对它的长度和游客之多感受颇深之外,也没有其他感受。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走过一半的长廊,终于到了排云门前,佛香阁脚下。在这里,我才深刻的体验到了这个建筑的气势恢宏。与最开始在昆明湖岸边观看完全是不同的感受。这也许就是古代匠人对颐和园布局构图的巧妙之处,即在不同的位置观看同一个建筑都会有不同的视觉盛宴。进入排云门,一步步走进颐和园的中心建筑。从建筑屋顶的形式来看,这里的建筑也是整个颐和园等级最高的建筑了,采用了庑殿顶及歇山的屋顶形式。这里的建筑也是采用中轴堆成的布局形式,也许这就是皇家园林与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皇家园林的构造巧妙的将中轴严谨对称的形式与园林植物自由的布局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走过排云门,绕过排云殿,佛香阁的全貌终于映入眼帘。整个建筑高大无比,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佛香阁下面是一个巨大的石基,通过石台阶可以一步步攀登上去。佛香阁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攒尖的塔式建筑,以环廊围绕。这这里,颐和园的水景一览无遗,是最好的水景观看点。

佛香阁结构复杂,建筑高耸,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品,由心发出对中国古建筑师的敬畏之情。

继续往北前进,就到了著名的苏州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走出苏州街,再次穿过一片寂静的林间小路,一直往西,就到了颐和园中的船坞,这里有通向各个景点的游船。重要的是,在这里亲眼观看了石舫—清晏舫。

XXXX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城乡规划

清晏舫是由石材雕刻而成,纹理极为秀美。是古代皇家欣赏湖中景色尤其是雨中湖景的绝佳场所。

沿着西堤一路漫行,穿过玉带桥,景明楼等一系列景秀优美的古建筑,走过绣漪桥,最后又回到了十七孔桥的脚下。

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颐和园景色之多都没能一一认真品读。虽是如此,但还是通过一天对颐和园的游览,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势与静谧。更多的了解了关于皇家园林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下载颐和园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颐和园实习报告 园林设计

    众所周知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颐和园(范文模版)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余映潮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

    颐和园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颐和园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2011年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旅游管理2班 一.活动内容概述 为促进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强化知识运用及社会实践技能,为就业打造坚实基础,2011年12......

    导游词——颐和园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

    《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1 一、说教材:《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合集

    颐和园导游词1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合集]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