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欢迎词(汇编)

时间:2019-05-11 23:2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颐和园欢迎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颐和园欢迎词》。

第一篇:颐和园欢迎词

(on a hilltop leading from the back door of tower of buddhist incense)

now we can see the long and snaking western causeway and a shorter dike that divides kunming lake into three areas that contain south lake island, seaweed-viewing island and circle city island.the three island represent three mountain in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i.e.penglai, fangzhang and yingzhou.this peculiar method of incorporating a lake a three mountains within a single garden was a brainchild of emperor wudi of the han dynasty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bearing testimony to feudal monarchs` s longing for longevity.as the legend goes many heavenly elixirs grew on the three mythical islands.using artificial building techniques, the ancient chinese built this masterpiece based on the myth to make the mythical on appear to be accessible to humans.(inside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setting a garden within a larger garden has been one of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s.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serves as a fine example of this.this garden was built under the order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modeled after the jichang garden(garden of ease of mind)at the foot of mount huishan, jiansu province.it was renamed by his son emperor jiaqing in 1811.the existing garden was rebuilt by emperor or guangxu.empress dowager cixi used to go fishing here.the garden features 10 waterfront platforms, pavilions and halls as well as hundreds of galleries with all of its structures facing the lake and pools,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is basically a garden of waterscape.spanning the vast expanse of the lake and pools are five bridges, each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the most famous of them is the bridge known as “knowing –the fishing-bridge.” it is said that more than 2,500 years ago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wo philosophere named zhuang zi had an interesting argument by the side of a pond.zhang said, ”fish swim to and fro in the water.what happy fish!” hui asked , ”you are not a fish.how do you know they are happy? ” zhuang replied, “you are not me.how do you know i don’t know? ” hui signed, “i am not you ,therefore, i don’t know you.and you are not a fish ,so how do you know that fish are happy? ” zhang said, “you ask me how i know fish are happy, why do you keeping me the same question?” although the garden of harmonious interest was designed after jichang garden, it not only absorbed the original designs, but exceeded it.(outside the south entrance to suzhou shopping street)

now lets have a look at longevity hill.on the back slope of the hill stands a group of architectures.the centerpiece of structures there are known as the four continents and are dedicated to buddhism.this group was laid out and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buddhist cosmology.aside from a main shrine and structures embodying the four continents, there are eight towers representing minor continents.the shrine is surrounded by four lamaist pagodas and between the major and minor continents, there two platforms representing the sun and the moon.the qing authority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buddhism.to further strengthen ties with the ethnic minorities who practiced buddhism, the monarchs incorporated both han and tibetan styles of architecture into this group of temples.further north at the foot of the four major continent lies the suzhou shopping street.built along the back lake of the summer palace, this street stretches about 300 meters and features more than 60 stores.it includes restaurants, teahouses, pawnshops banks, drugstores dye houses and publishing houses.in order to re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ancient times, visitors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exchange their money to ancient style chinese coins for use here.storefronts are trimmed with traditional signboards and ornaments.the commercial culture of the mid-18th century has thus been recreated.

第二篇:颐和园(范文模版)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余映潮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一个组一个。好,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但是好不好看啊? 生:(齐说)一点都不好看。

师:所以平时要多练字。好,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你们害不害怕啊?

生:(摇头)不害怕!

师:好的,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板书:读课文,学作文(总的任务或者活动总是先告知学生)师:“第一个动作,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生独立活动)

师: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师:啊,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老师说要画出提纲,要画出骨架,谢谢你,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这位女同学来。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你大声说。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谢谢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师:都画好了。好,我们就一起来读,“北京的颐和园“——读!(此时为读课文阶段)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由读课文阶段过渡到学作文阶段)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师:大家说,这是—— 生:第三个景点。

师: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这是总结。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生:游记的总结。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读法迁移为写法)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生:齐读

师: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生: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生活动。

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哦,这里没有分类(分类思想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师: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继续说。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师: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读不仅是理解,更是发现)

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生: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师: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大家听我来读课文。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生:登上万寿山…..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师生互读)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生:很帅的小孩。

师: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生:善良。

师: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她很可爱,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总结)

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好!下课。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层次分明。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第三篇:导游词——颐和园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今天,我们来游览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颐和园主要是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多公顷。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铜亭,临湖畔建的千米长画廊、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和石舫等都是大家必到的景点。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大家看这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大家可以上下穿行。这是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大家来看!颐和园的大门,它称为东宫门。以东宫门内的仁寿殿为中心的一组建筑物,是当时的政治活动区。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皇帝坐朝听政的大殿。慈禧、光绪曾多次在此召见群臣,接待外国使节。现在央部还保存着清代的原来陈设。展前陈设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仁寿殿之北,有一组戏园建筑。为德和园、颐和园,古代各种建筑形式应有尽有。

大家知道吗?排云殿,是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慈禧在园内过生日时接受贺拜的地方。它北靠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在长廊上漫步,可以欣赏湖山的景色,而且长廊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可供观赏。

请大家过来,这就是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在颐和园居住期间朝会大臣的场所,殿内陈列着许多贵重文物。乐寿堂,是慈禧在园内居住的地方。室内的陈设,基本上保持当年的面貌。庭院里栽种了几株珍贵的玉兰,并点缀着一块名为青芝岫的巨大的山石。

请大家看,这就是十七孔桥,长150米,宽8米,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桥的造型优美。它西连南湖岛,东接廊如亭,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1.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这条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今天的游玩到此结束,感谢大家参观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颐和园,祝大家愉快,希望大家能把游览颐和园的快乐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请走好!

2.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请大家随着我走。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

在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第四篇: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颐和园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说课稿1

一、 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 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 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 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 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颐和园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语言美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长城,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颐和园去参观一下,好吗?

2、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奥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到时候北京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他们也会到颐和园去游玩,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预先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订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意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制订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使游客在边看边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断。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片段设计、特点反思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87~90页, 是第五组专题“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一篇精读文章。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赏美审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促读法、联想法。在学法上我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

二、片断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对本课课文第二课时的新授部分进行了三个环节的设计: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三)再读课文,深刻体会。在第二个环节,我主要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从“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这三个景点向大家做一分析。

(一)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2~5自然段,并出示自学提示:课文中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大景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要求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先自学再小组讨论,时间为5~7分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指导,尤其对学困生的指导。

接下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汇报交流,点拨升华。

教学这一环节时,主要分三个景点来教学。每学习一个景点,我都会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悟颐和园景点的形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有名的长廊。

1、精美的长廊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先汇报说出:长廊有什么特点?长和美。接着,学生交流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长廊的长: “一眼望不到头”让我们感到长廊很长, “700多米”和“273间”这两个词,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和间数“多”的特点。然后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教学长廊的美这一特点时,学生说出:“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廊的颜色美。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写出了长廊的画美。这一句则写出了长廊周围的风景美,而本段的最后一句,从‘神清气爽’一词,可以看出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紧接着,我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长廊的美,再全班齐读,然后,我激情美读长廊部分,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最后,用课件播放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长廊的美景,再次感受长廊的长和美。

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哪里?很自然地过渡到

3、4自然段万寿山景色的学习。

2、壮美的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弄清楚万寿山的景色是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景色,然后写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接着,学生汇报说出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物:佛香阁和排云殿。当学生读到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八角宝塔形” “闪闪发光”“耸立”这三个词,使学生从中感受佛香阁的造型奇特、华丽和佛香阁的高,接着,我对同学们说:“还可以从哪句话中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这句话也简接说明了佛香阁很高。写排云殿时,引导学生抓住“一排排”和“金碧辉煌”两个词,体会排云殿很多,占地面积之大,以及宫殿的雄伟。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壮丽。那么,登上万寿山又看到了哪些景色呢?引导学生抓住“黄、绿、朱红、白”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万寿山古色古香的美。接着,重点交流在万寿山正前面看到的景色,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并完成填空。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滑”字用得好吗?把“滑”字改成“划”字好不好?为什么?这样通过换词法,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一静一动,更加衬托出昆明湖的美,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对照图文、配乐朗读

3、4自然段,再次感受万寿山气势磅礴的美。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秀美的昆明湖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先汇报说出:昆明湖的三大景物: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十七孔桥的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小狮子姿态不一这几个特点来写,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样的?并指导学生比赛读,边读边想像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最后,我用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欣赏昆明湖的美。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欣赏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那么,颐和园还有其他美景吗?我用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其他美景图,石舫、大戏台、智慧海、知春亭等等,其实,这正向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的感叹,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也正因为颐和园如此美观,,颐和园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接着,在第三环节,我让学生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再读全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深刻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一背。同时,为了背得又快又熟,我建议同学们: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抓住重点词语来背。并适时引导学生要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

最后,说一下特点反思。

三、特点反思

本节课教学片段的设计,我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跟随作者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采用指名读、比赛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另外,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文字、实景录像,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以上,就是我对《颐和园》第二课时的片断设计,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颐和园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 耸立昆明湖

长 壮美排云殿 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自学生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等词语。

教学方法】

1、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我们跟随者作者游览了世界遗产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处世界遗产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经过哪些地方,画出地点转换的句子。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认一认:颐耸阁舫眺堤态殿廊雕狮筑

2)读一读:大殿,横槛,长廊,琉璃瓦,佛香阁,画舫,葱郁,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金碧辉煌这些生词中第一行的词语都是颐和园特有的景物,你们都理解吗?

我们来认识一下:

出示——(横槛琉璃瓦画舫)课件齐读词语

3)听写生字两人上黑板

4)读地点转换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6读读下列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景一)游览长廊

1、一边读一边看,长廊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用笔画出来。汇报抓住相关的句子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出示课件)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史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副每幅画都不相同,而且非常精美,由此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绘画技艺怎么样?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四季不败。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小结:游人沿着长廊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没好的环境我们也仿佛在游览长廊,就让我们捧起书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

四、颐和园的长廊和万寿山上的景也这么美,就这样匆匆而过,我有些遗憾。谁来做导游,让我们再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颐和园说课稿7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3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时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时难点

1.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你们回去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我知道的颐和园是……”这个话题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颐和园。

活动2【活动】二、知识梳理

(一)识颐和园

(课件出示)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她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包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二)识字词

(课件出示)颐和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耸立、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画舫、远眺、堤岸、姿态不一、狮子、栽树、隐隐约约、气魄雄伟、雕刻

1.男生读。评价,纠正错音。

2.女生们,你们觉得你能读得能比男生好吗?看你们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知道你们一定能读好。女生读。

3.全班读,巩固读音。

4.点出易错字:颐、栽、魄

5.教写易错字:颐、魄

6.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神清气爽)

活动3【活动】三、趣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篇游记,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去欣赏美丽的颐和园。

(二)读句。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

(四)自由选读,品读文中的美。

(五)竞赛背诵课文段落。

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时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学时难点

1.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读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颐和园》,打开书本,读起来吧,《颐和园》起。(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2【活动】二、热身活动

选一个词儿说一说。

很重要。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的“美丽”一词很重要,概括了颐和园的总特点,与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

活动3【活动】三、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读一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能概括文意的。老师找出了第一句,你们根据我的提示找其他句子吧。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这就是文章的大意,也是文章中的过渡句。同学们,都把这些句子画起来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句子)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同学们,这些句子都有一个特点,用了很多动词。请你们把句子中的动词圈起来吧。作者用动词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个景点联系起来。我们写游记介绍景点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将动词把景点串联起来。我们再把句子读一读吧。

(出示:女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男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女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男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样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有条理。

生读:(课件出示:“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按照游览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事物描写下来。)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记一记:移步换景。

活动4【活动】四、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一)好,我们再选一个段落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画出你觉得第四自然段中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说原因。

(三)交流汇报。

(四)课件出示: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个句子写得美妙,抓住了颜色的对比,写出了古建筑颜色的艳丽、丰富。同时,句子中“掩映”一词也用得妙,写出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之间的互相映照衬托。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句子写得美妙,这既是一组对称句,又是一对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和晶莹碧绿的特点。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句子中的“滑”字用得妙,它与上文镜子相呼应,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湖面的平静;也写出了游船行驶速度慢,感觉不到其在动和游人想在游船上慢慢地欣赏颐和园的留恋之情。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个句子中的“隐隐约约”一词写得妙,写出了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五)牛刀小试,试背美段

()万寿山,()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望见()。

活动5【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在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同时学习了写游记的一种方法。在写游记时,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点按顺序细致地写出来。在写一个具体景点的细节特点时可以加上适合的形容词或用修辞手法等,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眼前美好的景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你所写景物的美。

活动6【作业】学法迁移

请小朋友们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一写自己美丽的校园!

颐和园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 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 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 横槛 神清气爽 耸立 建筑 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 气魄雄伟 堤岸 雕刻 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9

【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⑵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颐和园说课稿10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二、说教材

《颐和园的廊与画》是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的建筑和绘画的美,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长廊建筑和绘画的赞美之情。

1、教学目标为: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学习过渡段的作用。

⑶抓住重点段句,朗读理解长廊建筑和绘画的精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长廊的建筑和绘画的美,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四、说学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面有非常多名胜古迹,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啊?

2、生反馈。

3、引出颐和园。

4、出示幻灯片,指名回答。

5、师;同学们向深入的了解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吗?

二、出示导学提纲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说说课文第六自然段的作用。

3、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2、学生自读第二部分,汇报自读情况。

A、这一部分里,写了长廊的造型绝。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长廊的造型绝?

B、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位置绝。

找出描写长廊位置绝的句子读一读。

C、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的结构绝。

将描写长廊结构绝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D、这一部分里,写出了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

为什么说长廊是建筑美学的典范?找出有关句子,齐声朗读。

3、小结:这一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表现长廊的建筑精美的,即:造型绝、位置绝、结构绝以及长廊是颐和园的一条中轴线,从而说明了长廊的建筑艺术成就高。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找出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2、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3、启发学生想象:中外游人看完长廊上的画后,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的画,长廊上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十分精美,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五、学习最后一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想去看看颐和园的廊与画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在学生的表达中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2、颐和园的廊与画

造型绝

建筑精美:位置绝(建筑艺术成就高)

结构绝

美学典范

有由来

绘画奇绝:种类多(绘画艺术成就高)

颐和园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颐和园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品读中培养学生赏美、爱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难点是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副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景图,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回忆文章的叙述顺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写了颐和园的美,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回顾。

(三)课文赏析。

1、学习长廊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长廊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抓住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并随机播放课件,进一步体会长廊的特点。最后再通过播放长廊的横槛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廊的文化美。

2、学习万寿山部分。

在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都描写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最后,通过感受“滑”字的用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欣赏昆明湖。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悟情。这一环节,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进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读中体会。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4、最后一段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通过齐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颐和园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最终攻破教学难点。

颐和园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具体生动地写出了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语言与景色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本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这里重点介绍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能够按照游览顺序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句子的方式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领悟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景物特点不同,描写方法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味优美语言过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

3、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受到情感熏陶。

2、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其中第二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式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思路: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三、说教学流程

1、长文短读,整体把握

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圈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此处我想着重指出一点的是,整篇课文其实分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教师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几处景点的方位,可以出示颐和园景点地图。边看图边说游览的顺序。

长文短读旨在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并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缀作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读词句,领悟写法

“颐和园的景点各具特色,美不胜收。我们跟随作者先去哪游览呢?”预设如下:长廊。

“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朗读。重点指导:

句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画多且美的特点。并以此指导朗读。

总结学法: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

迁移:

就用这种方法,你来接着“游览”万寿山,自己读读、画画、说说。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句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修建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通过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感受佛香阁、排云殿雄伟的特点,朗读时要特别强调“耸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

③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引导学生体会昆明湖 “静”的特点。比较“划”与 “滑”。体会作者用字的精准。(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用“滑”字,写出了游船,画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样没有在湖面留下一点痕迹。所以更显出昆明湖的静。一个“滑”字,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朗读应以轻柔的语调。

④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此处留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说话能力,而且对十七孔桥的壮观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图文结合,内化语言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有三种选择:一种是直接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二是利用文中的词句,自己组织语言描述;三是完全用自己语言创造性描述。

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运用语言。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文字与图像建立联系。通过运用,使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之后,再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来描述,既可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积累语言,读写结合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为颐和园其中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以上的几个作业都紧紧围绕语言文字,从积累到运用,不同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说课稿14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课前布置预习和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的方法有些陌生,本课重点引导学生理清顺序,知道这种游览顺序,并运用到学作中。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颐和园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导入课题。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呢?今天,谭老师也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玩,猜猜是哪?

2、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颐”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两个意思,看看选哪个?(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过去是皇亲国戚休养身体的地方)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板书游记)既然是游记,一定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默读课文,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1、出示5句。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

A出示地点转换的词,生重读红色词,看看有什么发现?按照地点的转移,把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下来,这种方法叫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叫游览顺序。

B我们再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都到过哪些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现在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浏览线路。我,谭导游,简称谭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二、深入感知,品读文本。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长廊。第一句话中,平常的字眼中却有一个词很关键(有名)。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请孩子们用心地读读第2自然段,想想长廊因什么而有名?

3、出示句子。

①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A、哪儿是柱子,哪儿是栏杆?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5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板书长)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抽读,齐读。(指导朗读: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B、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廊的长?(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横线。

②每一间的橫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抽读)出示图片:哪儿是横槛?

横槛上都有,画着(),可能有哪些人物呢?(生先说,再欣赏图片)这五彩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知道有多少幅吗?谭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把你的感叹读出来(齐读)。

③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板书美)

B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红绿相间,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里,任花香一阵阵扑来,你的心情怎样?用课文里的词来说就是---。让我们捧起书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吧。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佛香阁什么样?理解“耸立”,体会高。板书:高。读句子。

1、游客们,继续前进吧!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加油啊!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师范读,生听,想:都看到了什么?

3、最美的地方要数------昆明湖了。

4、出示句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齐读)

①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想慢慢欣赏美景,柔柔地读)

②他们滑得那么轻,那么慢,说明他们不想?(打破湖面的平静,轻轻地读、齐读)

③大家读得好,说得好,都是因为课文中哪个字用得好?(滑)

④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绿了,让人回味无穷,真是用得巧妙啊。板书:静绿,

⑤我们感觉到昆明湖这么静这么美,作者是用两个什么句子来描写的呢?(比喻句)生说比喻句的好处。轻轻地美美地再读这句话。(四)学习十七孔桥(6)

1、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昆明湖,去看一看它的别样风光,自由读第5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哪些风光。

2、生说,适时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3、同学们,看!这就是十七孔桥,古老的栏杆,整齐的桥洞,在这座汉白玉石桥上,还有544只小狮子呢。

4、你们看,他们摆弄着不同的造型,孩子们打开丰富的想象力,它们都有些什么姿态呢?(生自由说,引导说完整并朗读: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五、总结课文结构,学习写法。(4)

1、孩子们,我们跟随作者的浏览线路,欣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难道颐和园的美景只有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最后一段话)

2、是啊,颐和园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出示两个句子,男女比赛读)

3、那这两句话在课文的什么位置?并说说这两句话里都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板书:美丽)

4、像这样开头讲,结尾又讲的方法叫什么?(板书:首尾呼应)这种课文结构我们把它叫做——总分总(板书:总分总)

5、这种方法即可以突出事物特点,又可以加深印象,我们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它。

师:品读着静静的文字,感悟着作者的写法,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课后,希望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自己到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

板书18颐和园游记

长廊:长美移步换景

万寿山:高美丽

昆明湖:静绿首尾呼应

总分总

颐和园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以导游员的角色出场,又以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既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又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欣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 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 一排排

湖 水:静 绿 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 “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领会作者按游览顺序,用不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学生间有着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 抓特点

长 廊 : 长 美

佛香阁:耸 立

万 寿 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 金碧辉煌 美丽

湖 水:静 绿

昆 明 湖 ……

第五篇:《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

《颐和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没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科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美语言美。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想一想当时的场景,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间,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友人来参观,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与现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定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范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定制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是游客在边看变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注重突出重点,所学的景点和景点的特点一目了然。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 耸立昆明湖

长 壮美排云殿 金碧辉煌静、绿

《颐和园》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 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学贵有法。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为了让孩子掌握学语文的一个支点,我在课上注重学法指导,让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 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教师以导游员的角色出场,又以充满激情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入情境中,既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又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导学长廊部分,渗透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读美文,想象画面,欣赏长廊的美景,从而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同时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 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 一排排

湖 水:静 绿 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 “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习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在总结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领会作者按游览顺序,用不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学生间有着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 抓特点

长 廊 : 长 美

佛香阁:耸 立

万 寿 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 金碧辉煌 美丽

湖 水:静 绿

昆 明 湖 ……

《颐和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自学生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13个。

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等词语。

【教学方法】

1、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本单元我们跟随者作者游览了世界遗产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今天我们再去游览一处世界遗产出示多媒体——观看颐和园美景图,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初步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

1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经过哪些地方,画出地点转换的句子。

2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认一认:颐耸阁舫眺堤态殿廊雕狮筑

2)读一读:大殿,横槛,长廊,琉璃瓦,佛香阁,画舫,葱郁,几乎,远眺,堤岸,姿态不一,金碧辉煌这些生词中第一行的词语都是颐和园特有的景物,你们都理解吗?

我们来认识一下:

出示——(横槛琉璃瓦画舫)课件齐读词语

3)听写生字两人上黑板

4)读地点转换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6读读下列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景一)游览长廊

1、一边读一边看,长廊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用笔画出来。汇报抓住相关的句子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出示课件)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史料记载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副每幅画都不相同,而且非常精美,由此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绘画技艺怎么样?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四季不败。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小结:游人沿着长廊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没好的环境我们也仿佛在游览长廊,就让我们捧起书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

四、颐和园的长廊和万寿山上的景也这么美,就这样匆匆而过,我有些遗憾。谁来做导游,让我们再去感受颐和园的美。

《颐和园》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北京是我国首都。它既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你们去过北京吗?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 )颐和园( )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细读、精读,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品读中培养学生赏美、爱美情趣,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难点是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副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课件播放颐和园的风景图,激发学生想了解课文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回忆文章的叙述顺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2、回忆上节课了解的课文的叙述顺序,然后问学生从哪些方面写了颐和园的美,使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有个回顾。

(三)课文赏析。

1、学习长廊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长廊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抓住长廊的哪些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说说好在哪里,并随机播放课件,进一步体会长廊的特点。最后再通过播放长廊的横槛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廊的文化美。

2、学习万寿山部分。

在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都描写了万寿山的哪些景物,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

最后,通过感受“滑”字的用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欣赏昆明湖。

让学生自主学习,品读、悟情。这一环节,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融进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读中体会。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4、最后一段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同时,通过齐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颐和园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最终攻破教学难点。

《颐和园》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它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将与《长城》和《秦兵马俑》共同带领我们欣赏我国的“世界遗产”,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将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根据你的经验题目中哪个字值得注意?

2.“颐”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这个字平时不常见,遇到这样的字你一般会怎么办?(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 字典上有这两种解释,你觉得在这“颐”字应该是哪一种解释呢?谁想在这颐养天年?这个太后她除了在这想颐养天年她还有什么愿望?(想让天下太和没人反对她)你能把“颐和”二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重点体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以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这两处语句的含义。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1、长廊的特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① 学生抓住“七百多米”,体会句子中的数字。

② 七百多米到底有多长?(楼道大概有四、五十米,有十多个这样长的楼道连接起来,作者通过列数字来写出长廊长的特点。)

2、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排云殿。走完佛香阁,来到万寿山作者又是怎样看它们的,看到它们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

① 作者是怎么看的?佛香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语看出佛香阁非常高?(耸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个角度抬头一看那就是——佛香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3、其实在颐和园里占地面积最广的是——昆明湖。

师配乐解说:

这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堤岸,来到——湖心小岛,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特点,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你最想去哪游赏呢?同学们就赶快找到相应的语句好好地品读一番吧!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师总结: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了一座人人都可以尽情游赏的“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你还可以去游——长城、秦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呢,还有故宫,放眼世界呢……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人类的文明啊!希望大家去细细游赏用心体会。

(六)师生合作板书,升华情感:

美丽 大

长廊 七百多米……没有……相同

18. 颐和园 万寿山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昆明湖 ……像…… 滑

美丽 说不尽

文章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美丽是颐和园最显著的特点,同时它的美又是说不尽的。板书就简明的反映了这一特点,并且根据游踪列举了各景点特色。

(七)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本课作业设计如下: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语言美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长城,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颐和园去参观一下,好吗?

2、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奥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到时候北京将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他们也会到颐和园去游玩,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预先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订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意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制订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使游客在边看边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

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10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 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 总结贵在升华。本课的总结不仅要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还要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从而突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向我们展示了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使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真美啊!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一点是同学们值得学习的。今后我们在作写景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将要参加秋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抓住公园内几个主要景物的特点,然后写下来,好吗?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颐和园》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颐和园》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 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 横槛 神清气爽 耸立 建筑 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 气魄雄伟 堤岸 雕刻 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这是第七册第三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通过本篇的教学,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

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这篇课文是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上的景色特点。开

头结尾相呼应,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主要部分则按照不同的观察点,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在先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涵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再没,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悟的一篇好教材。本文语言表达流畅,生动优美,针对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描写颐和园景色优美的语句,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说目标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

的教学方法。

为什么选这种教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教材内容不难理解,不必细细分析,讲解,破坏语言美感,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全文与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讲了什

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给学生充分读,整体感知的空间。

2、精读课文,理解优美词句,揣摩表达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描写每一个景点的部分,引导学生读,理解。结合

课后思考练习1,组织学生交流,品读、感悟景的美,语言的美。并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和顺序。结合课后练习3练习分段。

3、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爱美情趣,

游览时的愉悦,对古代建筑的赞叹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另外,教学中借助录象、图片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说学法

这节课,可指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分段的学习方法,还可指导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学习方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以朗读来理解,以朗读来领悟观察和表达的学习方法。

为什么选用这种学法?主要依据课文的特点,优美的语句,只有多读多感悟来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可以如何表达,再现出颐和园的独特、迷人的湖光山色。

1、初读课文,细读,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方法。

3、指导有感情朗读。(品读、赏读)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

五、说教程

本课语言优美,重在读与感悟,并无生涩的词句,不难理解,而且文章的篇幅也不长。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了颐和园的几处景色?它们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

1、导读第二段

①观看录象带(图片),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

②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③再读一读,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④自由练习读,读出长廊的美。

2、学习第3、4自然段

导:长廊美,还有比它更美的,更别有洞天的,我们一起再去看看。

3、引导学生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读。体会

4、在学生充分自由读的情况下,交流汇报:万寿山——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美

在哪?怎么美?读出来。(结合理解词语)

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昆明湖

的绿、静;十七孔桥的三多;运用比喻等方法。)

(先讲佛香阁 排云殿,再讲远眺的景物。)

三、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1、读你认为最美最美的段落,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评议。

3、教师范读。

4、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全文。

课文介绍的只是部分景点,“说也说不尽”更让人向往了。

五、课外延伸。

暑假里去过的地方,选一美景写出来,学习作者的方法

《颐和园》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 品读,触摸语言

这是课堂的重难点所在,将文路、教路和学路结合起来。我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悟言之有序——在初读中,明白作者记叙的顺序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我最后问:你读完这些词句,发现什么?(作者的观察很有顺序——言之有序;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这些词句,你能猜到作者着重要介绍的景物吗?请把它们圈出来。(板书:长廊、佛香阁、昆明湖) 第二步:悟言之有物——在细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2)作者先后怎样观察?请你圈出表示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的词语。 反馈:板书: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3)怎么介绍“佛香阁”?出示句子研读——你能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也能将将它介绍清楚吗?——比较一下,哪一句更顺口?

(4)怎么介绍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让你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颜色、长度、美丽 游览顺序 颐和园{ 佛香阁:抬头一看—下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 言之有序

(大、美)昆明湖: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七、教学反思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和昆明湖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和昆明湖的特点。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十七孔桥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朗读指导上:这节课因为容量比较大,所以在朗读上指导不到位。

(2)整个教学过程,自己设计得比较死板,

(3)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都不乐于动脑筋,不善于表现自己。

《颐和园》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下载颐和园欢迎词(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颐和园欢迎词(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合集

    颐和园导游词1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合集]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那么......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大全)

    颐和园导游词(汇编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我们该怎么去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

    颐和园导游词(汇编)

    颐和园导游词汇编15篇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

    颐和园导游词(合集)[大全]

    颐和园导游词(合集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用到导游词来辅助讲解,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颐和园游记

    颐和园游记内容提要: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大全]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大全)

    颐和园导游词通用15篇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