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破解信访工作中不和谐“音符”
当前,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人民的利益诉求及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信访形势相当严峻,信访工作中的出现了诸多不和谐“音符”,越级访、重复
访日益突出,集体访、群体访时有发生,闹访、缠访屡见不鲜,这些方式示范性强、社会影响恶劣,处置难度大,影响了正常的信访秩序,冲击着法治的统一与权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破解。
一、当前信访工作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信访不信法”现象愈演愈烈。在解决纠纷的方式中,法律本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有力的武器,然而当前却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却习惯于上访党委政府。信访“包治百病,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成为上访者的首选渠道。
(二)“过激行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上访人员采取在政府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前聚集、静坐的做法;少数信访人情绪激烈,强行冲击党政机关;有的动辄以堵塞交通、拉横幅标语、恶意散布谣言、自杀相威胁,以此通过扩大社会影响给党和政府施压,同时也极易引起社会同情,裹挟更大参与人群。“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已成为上访者的公开秘笈。
(三)“盲目从众”现象十分普遍。在信访中,部分群众认为法不责众,随大流得到利益后可参与分配,如追究责任也追不到一般参与者头上;如不参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有的地方挑头者为产生人多势众的效果,造成社会影响,甚至许诺不论是否争取到利益,凡是参与者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信利不信理”已成为上访者的行为准则。
(四)“越级上访” 现象尤为突出。认为无论什么问题找的机关级别越高,找的领导职务越高,信访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特别是在重大节庆、会议和活动等特殊、敏感时期,信访人普遍认为是各级领导要求维稳的重要时期,这时上访会引起领导和责任部门的高度重视,反映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就算达不到目的,也多少能得些好处。“信上不信下”已成为上访者的不良心态。
二、产生不和谐“音符”的根源
(一)思想根源:人民群众法律信仰的缺失。当下我国大部分的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漠,部分人民守法的原因只是出于畏惧法律,害怕牢狱之灾,而并非出于对法律的信仰。在现实生活中,从“中国式过马路”、“酒驾”等这种普遍现象背后,就折射出国家法律法规未得到尊重和遵守,“法不责众”和侥幸的心理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里,诉讼过程中充斥着暴力,无论原告还是被告,在司法中都是极不光彩的角色,诉讼对于当事人来讲是一件极其痛苦、羞辱、漫长的过程,当事人不论在精神上,肉体上或者财务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无讼”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导向;隐忍克己,也是百姓减少生存成本的无奈之举。这种重德轻法的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导致民众视法为不祥之器,使得民众从内心排斥法律,其范围广、影响深,至今仍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受君权至上的专制的人治观、权力至上的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人们既无法信赖法律也无法依靠法律,实行人身依附或权力依附,其结果要比依赖法律好千百倍。在视法律为畏途与视权力为利益的比较中,人们产生了普遍崇尚权力的观念及以官本位作对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发展到现在,权大于法、官贵民贱、以权代法的“人治”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残存在许多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之中。
(二)社会根源:有法不依、违法执法、执法不公、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些现象加剧了公众对法律价值的质疑,使之形成“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导致公众对法律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动摇了人们对法律的普遍性这一绝对真理的信仰,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从而转向求助于上访等非常规的救济途径,舍弃了旨在谋求公正、正义与效力达及每个人的法律。少数基层单位和领导往往奉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币”解决、“花钱买平安”等权宜治理方式,一些群众通过上访,取得了在制度内无法获取的利益,成功上访的信息刺激了民众上访的积极性,于是信访群众跟相 “效访”,认为这种施压的办法比诉讼更有效,助推了“依法无益,上访获益”这种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此外,在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信访条例》规范了信访程序,提出了“依法信访”的基本途径。特别是首次明确规定了信访人在信访活动中违法的六种具体情形及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法规进行利益诉求的现象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一味迁就,信访人甚至认为自己采取过激的信访行为也在情理之中。
(三)经济根源:信访时间短、收益高、成本低。在现实生活中,信访比正常的法律途径更容易解决问题,绝
大部分信访人登上具有快捷方便、影响面大、成本低廉的领导接访直通车,使得问题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与诉讼相比,信访是一种费用最低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要求一定要提供诉讼法所要求的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证据,也不必受开庭之累;而若通过法定救济渠道,程序复杂,还要交立案费、诉讼费、律师费、开庭费等等,此外,因为执行方面的问题,还可能
“赢了官司输了钱”,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又耗费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一场成功的诉讼能使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同时也可能付出相当大的成本,这样信访人在高昂的诉讼成本压力下和非诉讼制度利好的引诱下纷纷走向非诉讼的机关。特别是一些无理上访的,在极少数领导“心太软”和政绩的需求下,就算达不到目的,也多少能得些额外会回报。
(四)制度根源:信访工作中的“一票否决”和体制因素。现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将上访案件多少或有无作为评先晋级的考核要件,列入地方领导政绩的考量指标,并逐一进行行政问责。而到上级政府上访后,往往又被以“谁主管谁负责”的理由要求下级政府千方百计去接回上访者。不少信访人吃准了政府要稳定的“软肋”,不论有理没理,该不该上访,一律都上访,把越级、长期、大规模上访当作解决自己利益诉求的方式和手段。为了局部的和谐稳定,一些领导不顾原则,以明显违反法律法规为代价来满足其非份的要求,从而达到息访的效果。然而这种非法治化的体外循环手段解决社会矛盾,无论结果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其对制度建设的效果都是极为消极的,使法制的权威和尊严丧失殆尽,也易催生牟利型上访,破坏民众的是非观、公正观等价值理念。其次,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政府是最主要的法律实施的承担者,80%以上要由政府负责实施,而政府行为的法律至上原则仍未能有效的确立;而司法机关的财政经费有赖于行政部门的拨给,人事上受制于同级党委或者上级党委,使得人们通过司法谋求社会正义的愿望难以真正实现。第三,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问题,如:法院基于法律规定的不合理,或基于实践中的潜规则,对有的纠纷不予受理,致使当事人必须寻求法律之外的解决途径。
三、对策及建议
(一)法治信仰是根本。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态的上乘境界。伯尔曼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假如没有了法律信仰,那么在社会公众看来,法律也就不过是一张张写满“规矩”的纸而已。培育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法律价值、建设法治社会的最佳选择,也是消除当前信访工作中不和谐“音符”的根本。不仅仅要制定出一部部的完善法典,更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唤起社会公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社会公众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使权利本位在他们的法律观念中占中心位置,破除“畏讼”和“讼累”观念,消除清官情结,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使守法变成一种自觉的自愿的行为,由他律守法变为自律守法,使人民真正地了解法律,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二)准确定位是基础。信访即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一种司法救济程序外的救济方式;既是检验政府以民为本深度的重要标尺,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防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行政方式来解决纠纷和实现公民的权利救济,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信访作为信访制度的功能被严重扭曲,信访成了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万金油”,不少群众把信访作为了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对此,要坚决纠正将信访作为承载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错位,根据宪法和信访条例的规定,理清信访制度的功能以及作为信访制度中重要环节的信访机关的职能定位,让信访制度回归其法定的功能定位,即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协调监督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理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把附着信访制度上的也是信访制度难以承受的包罗万象的职能从信访制度中剥离出去,将矛盾纠纷引入法治化解决轨道,让信访制度“轻装上阵”、高效运行,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公平正义是核心。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十倍于犯罪,因为犯罪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是污染了水源”。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社会公众对法律的直接体会便是从司法裁判中而来。司法救济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渠道,如果裁判不公,公民内心便会对法律产生厌恶、不信任。只有人们通过诉讼体验到法律带给他们的正义和公平,所有“邪恶”均受到法律的应有惩罚时,便会逐步认可法律,内心对法律多一份信任和关注,才会主动学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要进一步推动司法体制改革,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实现法律的中立,制约政府的权力,打造有限政府,完善法律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权力者以民为本的服务意识,规范公共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彻底转变官本位思想,提高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者,违法要追究”,使执法活动在阳光下运行,在执法活动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取信于民,保障法律的有效运行,提升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
(四)畅通渠道是关键。有权利必有救济,无救济则权利难伸张。完备的权利救济渠道和畅通的权利救济程序不仅是公民权益的保障,同时也会彰显行政法治化过程的客观、公允与公正。当前,消除公民权利诉求解决机制中存在的障碍是当务之急,必须有效地开放制度之内的权利救济渠道,拓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收案范围,加快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建立起信访与复议、诉讼、申诉等法定纠纷解决渠道的衔接机制,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听证制度等,健全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和平台,让所有的权利救济诉求都有便捷的、合法的救济途径和方法,让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行为低成本、无障碍,让所有公民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具体而微的权利,知道权利受损会获得何种明确的救济。当“正道”畅通的时候,走“旁门”的人自然就少了,求助者大可不必直接找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从而减少公民使用制度之外的“非常”方法去寻救权力救济。同时,对那些己穷尽法定救济途径,确无正当理由而缠访不休的个案,要建立信访案件终结办法来有效的应对。
(五)违法必究是原则。“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由之路。习总书记强调:“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当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重冲击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严重影响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崇。对此,在把信访人的实际问题解决到位的同时,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对在信访中任何实施违反法律法规、危害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公民,要依照《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和《公安部关于处置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使任何人不敢触及和挑战法律的红线,从而建立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
(六)科学考核是保障。多年来信访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不科学,许多地方仅单纯的通过数字限制或实施“一票否决”等,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上访数,造成目标导向错误。各地由于害怕在数量上排名靠前,被上级党委政府通报批评,影响自身政绩,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越级访的发生,通过采取拦、卡、堵、截等多种方式进行控制,给社会带来较坏的影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同时,大规模集体越级访发生后,各地派出大量工作人员进京接访、劝访,这不但增加了工作成本,而且给上访群众造成了一种“上访施压”错觉,使信访进入了恶性循环,危害极大。因此,只有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信访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把考核的重点放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建立信访责任追究制、信访工作奖励激励机制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才能使信访工作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而决不能单纯地把上访人数多少、上访重大事件多少作为考评领导政绩的主要依据,不切实际地要求“零信访”,或搞“一票否决”的做法,它只会造成正常信访渠道的堵塞,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引发新的问题。
第二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纪检监察机关要着力聚焦主业,全面正确履行专责,确保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效开展,信访举报工作必须在科学、规范、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为此,xx纪委就信访举报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形势及特点
分析近五年来该县的信访举报工作,呈现出以下形势特点:
(一)信访举报动机趋向单一化。
从该县信访举报的总体情况看,xx年至xx年信访件总数为370件,其中检举控告类信访件为346件,占总量的93.5%;而检举控告类中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信访举报为249件,占72
%。说明检举控告涉及自身利益问题的信访占到了大多数,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是在侵犯了群众切身利益的情况下才被举报,都是属于自卫型的举报。没有申诉类、批评建议类的信访举报。真正出于维护党的形象、与腐败现象作斗争而检举反映问题的信访很少。
(二)信访举报对象趋向集中化。
近几年来在该县的信访举报中,举报的对象比较集中,一是乡镇的党员领导干部,被举报的比例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与群众的利益有密切关联,群众关注度较高;二是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以及基层站所的负责人,这部分人在工作中长期与农村群众打交道,而且手中的权力也可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容易成为被举报的对象。(三)信访举报内容趋向抽象化。
群众在举报中对政策不了解、吃不准,对反映的问题摸不清、线索模糊,有的信访举报内容涉及范围广,帽子扣得大,具体性内容少,有的只是一些泛泛的表面现象,没有事实依据,比较抽象。对一些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思想作风等方面问题多是表象加推测,往往缺乏具体线索,难以深入查实,成案的可能性较小。这些信访问题给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工作增加了难度,带来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四)信访举报形式趋向多样化。
近年来在信访举报的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来常用的写举报信、直接上访、打举报电话等形式外,出现了发短信、网上信访举报等方式,而且今后通过新媒体手段反映问题的情况将会增多。另外,过去匿名举报较多,现在署名举报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纪检监察工作得到群众的认可和信赖。二、问题及原因
(一)反映村干部违纪问题较多,农村信访举报问题突出。从该县近年来的信访情况看,信访举报总量呈上升趋势。xx年共接到群众各类信访举报66件,xx年为101件,同比上升53
%。其中反映农村干部违纪问题较多,xx年29件,占44
%;xx年39件,占38.6
%。主要涉及村级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不公开、虚报冒领补助资金、低保不公正、村干部随意处置集体资产、违规出租出让集体土地、职务侵占等问题。反映农村干部违纪问题较多的原因:一是在强农惠农和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如退耕还林、危旧房改造、低保评定等方面,受地域关系影响,优亲厚友现象仍然存在,且不断反映出农村干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xx年至xx年涉及扶贫领域信访线索有165个,占总信访量的44.6
%。二是近年来项目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量大面宽,任务繁重,随着重建任务逐步完成,农村群众建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涉及群众利益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三是农村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管跟不上工作需求,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对党的各项政策宣传不力、把握不准、落实不到位,甚至存在违法乱纪行为,造成群众上访反映干部违反群众纪律和廉洁纪律的问题突出。四是基层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有的政策执行本身有一些难度,如农村低保的评定,低保户确定困难,边缘户意见大,也是造成上访的因素之一。五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观念未彻底转变,法纪意识淡薄,存在惯性思维、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六是村务公开不彻底,村级监督职能发挥不到位。
(二)越级访有反弹势头,群众“信上不信下”思想严重。
xx年该县纪委共收到上级纪检机关转来信访件23件,xx年转来33件,同比上升43%。越级访上升的原因:一是一信多投情况较多,群众对反映问题同时向各级有关部门投递,有的甚至信件、电话、网络同时投诉,在县纪委接到上级转来线索时,有些问题已调查处理结束。二是群众误以为通过越级访,到的部门权力越大,见的领导级别越高,批阅信访件的“震惊”越大,解决问题才有力。三是有些群众对反映问题解决处理结果不满意,出现重复上访,不断缠访反映问题增多。四是对无理缠访闹访和涉法涉诉信访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三)利益诉求类问题增多,基层解决信访问题力度不够。
近年来群众反映的诉求类问题有申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危旧房改造补助、纳入精准扶贫户、申请扶贫贷款等方面,信访目的主要是解决个人困难和诉求。而有些问题应当化解在基层的没有化解在基层,主要原因有:一是乡镇纪委人员变动频繁,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有些信访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二是个别基层党委、纪委不够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初访演变成重复访、越级访。三是县纪委转基层纪委办理的信访件督办不够,对处置不力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四)信访举报处置不够规范,机制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近年来,该县纪委监察局不断健全完善信访举报工作制度,充分保障举报人权益,群众的维权意识和法纪意识不断增强,勇于实名举报,署实名举报已成为检举反映问题的主要形式。xx年信访举报中实名反映为72件,占总量的72%。而实名反映的问题集中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上,此类问题一直是信访举报的主要内容,是信访举报的焦点,也是案件查处的重点领域,问题多发高发。然而在有些信访件的处置过程中,出现双向承诺不落实,信访转办跟踪不够,办结后没有做到及时向反映人反馈情况等问题。依纪依法办事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制度不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没有健全,没有建立领导干部挂牌接待制度、署实名举报双项承诺制度,推行重点信访监督制度不够,坚持“谁办理、谁答复”的原则不够。二是拓宽信访渠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够,在工作实践中,为方便群众反映问题采取的措施较少,没有开展“下访”活动,对信访条例和信访有关知识宣传不够,基层信访网络建设滞后,对信访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做得不够。三是信访干部的理论和业务素质不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水平亟待提高,责任意识需进一步增强,发现线索能力、交办督办能力、分析研判能力、举报处理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需不断提高。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三转”,依法开展信访举报工作。
一是明确信访举报工作职能定位。准确把握信访举报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围,聚焦主业抓主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二是发挥好信访举报工作职能。针对信访量上升,反映农村干部惠农政策落实领域内问题突出的情况,要正确引导,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深入挖掘和运用信访举报资源,做好信访监督、信访举报交办督办、信访举报直接核实等工作。三是对反映违纪行为与提出利益诉求相互交织的信访举报,在重点处理好违纪行为的同时,采取协调、督促和责任追究等方式,推动有关部门妥善解决群众的信访诉求问题。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的问题,以及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问题,引导群众向有处理权的部门反映。(二)全面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信访举报执纪监督作用。
认真贯彻执行《xx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分类处理办法(试行)》,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一是认真排查梳理违纪问题线索。针对农村干部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较为突出的现状,认真排查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问题线索,深入分析举报件,认真挖掘、甄别举报反映的问题,为查办案件提供有效服务。二是扎实做好信访举报交办督办工作。精心筛选交办件,把握交办件的范围和标准,注重交办件的典型性和可查性。强化督办工作,改进督办方式,对上级机关和领导批示要求查报结果的信访问题,专人督办,限时办结;对交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要求查报结果的信访问题,采取电话督办、发函督办、协调督办和跟踪督办等方式,确保信访问题办理质量。认真审核办理结果,实行集体审核把关,必要时可调阅案卷、听取汇报或直接核实。三是准确把握信访举报直接核实范围。对线索单一具体、急待查明、易查易结以及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举报事项进行直接核实,重点查办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信访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依法依纪、安全文明办理。(三)努力拓宽思路,重点解决当前越级信访高发的问题。
解决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问题,要注重从源头上预防,一是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宣传信访举报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逐级反映问题,进一步扭转向上级反映问题必定会引起重视的错误观念。二是加强基层信访举报工作,就地解决信访矛盾。乡镇一级的纪检组织要主动深入群众了解当前群众可能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信访动态,结合“两查两保”等活动开展,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介入、早预防、早处置。三是要充分发挥村监委会的作用,强化源头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完善“三资管理”制度、村级零招待等一系列制度,还群众一个知情权,切实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四是加大对初信初访问题的解决力度。重视群众的初信初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信访举报件快速处理和反馈机制,减少信访问题的周转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对办理结果按照“谁办理、谁答复”的原则及时将处理结果予以反馈,同时探索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在规定的时限内予以答复,以避免重复信访和越级信访的发生。(四)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提升队伍自身素质。
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决定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水平。一要完善信访举报制度。县区纪委监察局机关要进一步规范信访件呈批和评估流程,建立署实名举报双项承诺制度、信访转办跟踪制度、办理结果答复制度,完善下访制度,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信访信息。二要提高履职能力。纪检监察信访干部树立大局意识,深入钻研业务,加强信访举报业务知识学习,熟练掌握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政策法规文件,着力提高问题线索发现能力、分析研判能力、检举控告处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三要实行责任追究。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把责任追究作为推动任务落实的重要手段,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落实工作部署、办理举报事项态度不积极、不认真的要通报批评,对失职渎职、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等行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第三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xxxx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21日,在副主席严维民率领下,法制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分别到县公安局信访接待室,定城镇信访接待中心和县信访接待大厅开展信访工作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我县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反映社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紧紧围绕“把事解决,把人留住”的工作重点,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畅通信访渠道、化解信访积案、创新信访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确保了我县信访维稳形势总体平稳可控,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县发生群众上访514批2286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7.4%和38.7%。其中集体上访56批759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1.3%和32.8%;进京访11批16人次,分别下降31.3%和25%;赴省访89批179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6%和6.2%;去市访16批28人次,同比批次上升25%,人次下降73.3%;来县访398批2063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9.7%和13%。县信访局共收到来信248件,同比下降6.4%。其中市级以上交办信件96件,同比上升97.4%,已办结93件;县领导交办3件,全部办结;市信访局转送56件,已办结44件;自收信件2件,已办结。县党政领导阅批来信率76%,初信办结率95%。
二、主要做法
我县信访工作已连续6年获全市先进单位称号,成效明显,成绩喜人,但也确实来之不易。尤其是xxxx3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所造成的上访居高不下,甚至出现大量“缠访”、“闹访”、“越级访”和“群体访”的信访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信访局与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上动真的,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破解信访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上来实的,有效遏制了信访总量攀升的势头,缓解了严峻的信访形势。一是领导重视,扎实推进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下,我县实行分类接访、定期公告、预约接访、律师陪访、联合接访、跟踪督办等制度,突出做好县领导接访由乡镇书记和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上行参与陪访、乡镇领导接访由村支书上行参与陪访,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结合“五级书记大走访”和“五个一万”活动,全面梳理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建立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共排查矛盾纠纷隐患1175件,化解1120件,化解率达95.3%。三是抓住难点,着力搞好信访积案化解。对上级交办的23件积案落实县领导“包案”;对“钉子案”、“骨头案”和“三跨三分离”等疑难复杂案件加大处置力度。23件积案,已化解21件,息诉罢访21件。四是维护稳定,全力做好特殊时期信访维稳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以及省、市、县党代会、“两会”期间,进一步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及时预测预警,切实把矛盾化解、源头防范工作做在前面,对重点群体,重点人员落实党政领导亲自包案,实行“五包”,尽最大努力将人员吸附在本级,稳控在当地,化解在基层。五是健全网络,全面推动基层信访体系建设。按照“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制度机制保障办事”的要求,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明确目标,量化任务,全县22个乡镇,同步实施,共同推进,全面建成乡镇“一站两中心”,受到了副省长方春明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问题
xxxx3年以来,我县信访工作有创新、有亮点、有成效,但也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少数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在全党工作大局中的地位认识不高,摆不正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群众观念不强,对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不出事盲目乐观,高枕无忧,出了事则束手无策,怨天尤人;有的认为上访群众多是“刁民”,采取“哄、拦、卡、压”的方法,把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少数群众思想观念上有误区,有的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有关部门,认为只有找上面的大部门、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有的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邀几个人、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多多益善;有的信“闹”不信“理”,无论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有的信“访”不信“法”,即使是典型的涉法涉诉问题,也要找党委、政府上访解决。二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力度有待提高。少数干部解决问题怕得罪人,不敢碰硬,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有的接访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推诿、扯皮的态度,激起众怒;有的干部摆不正位子、放不下架子,遇到问题不能主动与群众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对立;有的干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对群众的上访征兆置若罔闻,既不及时报送信息,也不采取措施,任由群众上访、再访、越级访。三是工作措施不够扎实,有的地方社会稳定预测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少数干部对部分苗头性信访动态不能及时发现;有的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力量整合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各方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有的地方和单位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畅通和拓展群众诉求渠道,确保民情、民意、民智顺畅上达,及时倾听群众呼声等方面有待加强。
四、工作建议
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进一步调整,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形势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变化,一些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清除。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县信访工作形势,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创新信访工作思路。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的必然性和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地从全县工作大局出发,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各类矛盾的根本措施,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根本目的,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扭转信访工作“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消极被动局面,克服畏难消极情绪,主动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长此以往,方可从根本上扭转信访工作局势。
(二)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信访工作,重点在基层。一要进一步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二要进一步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切实做到层层有信访工作组织、有接待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工作标准和制度、有绩效考评、有责任追究,真正做到“个人访不出乡(镇)、集体访不出县”,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发生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县本级。三要进一步健全灵敏、准确、快速的信访排查调处制度,强化信访预测、预警、预控能力,千方百计防止和避免个访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社会化,牢牢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消除不安定因素,不断减少重复信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维护全县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三)适应新情况,研究新政策,建立健全各项信访工作制度。国家已出台信访工作“新政”,信访等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适应新情况。一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信访制度。县几个班子,有关部门,要定期沟通情况,排查各类问题,制定预案,联合办案,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二要健全与司法机关、政府法制部门和劳动仲裁机构的联系、沟通、协调制度,采取新形式、新举措,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不断开创信访工作新局面。三要扩大视野,把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提案议案纳入大信访网络,作为信访工作信息研判、预测预警的风向标,并充分发挥代表、委员联系面广、层次较高、信息灵敏和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最直接、最真实、最广泛以及做上访群众工作最便捷、最有说服力的优势,化上访为下访,化对立为对话,化消极为积极,使人民信访成为群众向党委、政府献计献策、参政议政的重要窗口。
(四)提高素质,切实加强信访队伍建设。切实受理好、答复好、解决好群众反映的诉求,确保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初访、首办环节,要有一支过硬的信访工作队伍。各地、各部门要精选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充实到信访工作第一线,切实“把人留住、把问题解决”;要充分利用联合接访中心这一平台,发挥好联合接访机制效应,真正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服务效果;要继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进一步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要加强信访干部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办信接访、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关心、爱护信访工作干部,对优秀信访干部要厚爱一分,及时培养提拔重用。
第四篇:关于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人们的利益发生了调整,新的社会矛盾造成上访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缠访”、“闹访”、“越级访”和“群体访”,信访形势给构建和谐社会增加了难度。结合我区近年来发生的上访案件,就当前信访现状原因、作一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造成信访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
1、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国有企业改制,金融系统推向市场,粮食系统走向社会,行政机关机构改革。这些变革,重新调整了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对人们的利益进行了再分配,同时也使人们的维权意识得到了加强,部分群众的利己观念有所抬头,致使简单的问题易于复杂化,较小的事态易于扩大化,给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社会变革原因引发的信访事件占到了信访总量的17%。
2、法律法规某些方面的滞后。一方面,表现在法律条文的滞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社会凸显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情况,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项目建设增多,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越来越多,涉及农民的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也越来越多。但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往往会滞后于新事物和新情况,没有法律法规的界定和约束成为导致上访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滞后还表现在执法不严上。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不允许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更不允许扰乱正常的办公秩序。但是,“越轨”的行为时有发生却少有有效制约。
3、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误区一:法不责众。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法不责众”错误观念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遇到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就纠集众人上访闹事,凭借“法不责众”这个护身符逃避惩罚。“法不责众”是“腐朽、落后”的中国传统意识,它已成为依法治国的一大障碍。误区二:政府“管”法院。群众中一直存在文秘杂烩网着一种错误的认识:政府权力大,政府可以“管”法院,同时,各级党政部门对上访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其他问题,这也导致不少人信“访”不信法。误区三:以信访量来考评信访工作。目前上级对下级政府信访工作的考评,都是以上访量来衡量的,超过了规定的指标,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一定的处理。这种考评方式本意旨在加强各级政府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分级承担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但客观上讲,这种考评方式并不很科学,它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如:有些人因对现任领导有意见,就组织煽动一些人上访,让现任领导难堪,最后往往能达到“撵走”的目的。
4、工作落实不到位。一是对信访问题解决不到位。有些信访问题牵涉面广,时间跨度大,调查取证非常困难,解决难度相当大,导致问题无法处理或处理不到位。二是督查不到位。有些信访问题没能得到妥善处理,客观上也有干部的原因。对信访问题干部中还存有畏难情绪,怕麻烦,同时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与协调。针对这些情况,缺乏有效的文秘杂烩网干部督查跟踪处理和责任追究机制。三是对缠访闹访等严重信访事件当事人处理不到位。首先,缠访闹访的概念界定不清,对缠访闹访户定性困难,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有些部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为平息事态,免于激化矛盾,往往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能放即放,缺乏强有力的执法配合,无法产生震慑力。
二、解决信访问题的几点建议
信访实际工作中,一些地区能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上动真的,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破解信访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上来实的,有效遏制了信访总量持续攀升的势头,缓解了严峻的信访形势,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一是要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统一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重大决策要符合社会现实,符合实际,要考虑群众的心理想法,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要努力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二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尽量把城市规划区内已经农转非的“农民”纳入低保的范围。提高城市居民的低保标准,让下岗职工生活有基本保障,力争把改革的阵痛降到最低的限度。
2、树立法治观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一是继续搞好普法工作。让公民学法、懂法、遵法、守法,遇到问题,发生纠纷,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保护文秘杂烩网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法律法规要与时代发展同步。立法机关、司法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及时、科学、有针对性地出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条文,让各级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法可依。三是
第五篇: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信访工作调研报告
xx作为全市的林业大县,在5〃12地震中林木资源又遭受了较大破坏,因此做好林业工作相当重要。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维护林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发现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重要渠道。我局高度重视、认真做好信访工作,领导干部亲自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过问、处理重要信访问题,认真听取、采纳群众信访中的意见和建议。信访工作有组织、有制度、有专人具体负责,年内无越级上访情况,信访结案率达100%,可以说整体情况较好。
在当前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形势下,在全力重建xx的形势下,信访工作任务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林业系统的信访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信访问题成因日趋复杂多样化,一些新问题出现。二是信访反映的问题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征占用林地和林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采伐等方面,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在这些工作方面有待加强完善。三是群众就同一问题不断反映上访,形成相当数量的重复访。群众对于信访工作的不了解,一定程度增加了工作难度。四是反映的某些问题大多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相关,不易在短期内予以解决,处理难度相对较大。
部分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信访秩序,也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 1
步,群众信访的趋势不大可能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林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和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做出合理的决策,以创新和务实的精神来做好信访工作。
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拓宽信访工作新思路。
要深刻认识维护稳定和处理好信访问题的重要性以及
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的紧迫性,切实增强处置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信访工作政策贯彻落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根本目的,主动改进工作,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学习《信访工作条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了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工作到位、基层工作到位、信访工作到位。
二、加强宣传教育,推广信访政策。
认真剖析信访工作其中的原因,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
于一些信访群众对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没有通过正常合理的信访程序来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大力宣传信访工作法规制度、工作程序和方法、信访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信访应通过何种途径,如何提出,有关部门应按何种程序,如何办理,引导信访群众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林业法制意识,减少了信访抬头趋势,规范信访工作。
三、健全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
由于信访制度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信息反馈不及时,政治嗅觉不敏感等因素,给林业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被动。因此做好信访工作要不断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访工作责任体系。通过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真正建立起对信访工作整体重视,层层重视的稳定长效领导机制;分工负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加强宏观指导,明确目标要求,定期检查考核的科学管理机制;坚持各项领导制度,严格实行工作通报和加强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灵敏、准确、快速的信访排查调处制度,强化信访预测、预警、预控能力。
另外,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对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信访部门的基础管理。大力加强信访部门的队伍建设,改善信访部门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提高办公效率,增强工作实力,在群众首访中做好思想引导和情绪控制工作。通过领导接待日、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网络答复等形式,拓宽和畅通信访渠道,使人民信访成为群众献计献策、参政议政的重要窗口,更好地发挥信访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四、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强化事前防范。
信访工作的良好开展不只在于事后的妥善解决,还在于要提高分析、预测能力,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做到事前防范。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从源头上减少林业信访问题的发生。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明确工作职责,对林业各项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可能遇到和发生的问题,各科室、单位要准确掌握,及早摸排、做到早估计、早准备、早预防,特别要注意和做好以退耕还林工程、公益林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摸排、解释和答复工作,坚决把不稳定因素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样又可以在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升级或矛盾上交。
五、强化依法治访,开创信访工作的新局面。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仅靠单一的部门是不够的。要采取新形式、新举措,加强信访工作法制化建设,提高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的水平,加强同司法机关的沟通联系,加强同政府法制部门的合作,加强同劳动仲裁机构的协调,才能不断开创林业信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