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统计工作调研报告
司法统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对领导及时掌握审判工作动态、了解审判工作质量,研究审判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我院司法统计工作归口审判管理办公室,司法统计数据由我院运行的《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自动生成,司法统计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司法统计工作机构人员设置及概况:
2013年度我院司法统计工作已经实现了完全电脑化操作,并配备专职司法统计员一名。司法统计工作归口审判管理办公室,各业务庭确定一名内勤负责检查核对本庭室的数据。每月由专职司法统计员按时把全院各庭室数据用司法统计软件自动生成后,下发至各庭室由内勤检查核对无误后,汇总上报中院。
二、司法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欠缺高素质的专业统计人才。我院专职从事司法统计工作的人员仅一名,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全由一人负责,不仅工作量大,还容易产生工作思路禁锢、分析角度单一等问题,不利于全方位分析提炼统计数据。其他从事司法统计的人员均由各业务庭的书记员兼职担任,这些人员缺乏专业的统计学基础,又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培训,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统计员身兼数职,工作繁忙,极易出现统计误差。多年来,业务庭的各类报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迟报、漏报、误报等情形。
二是统计数据不够真实、准确。司法统计的数据是法院干警工作业绩和质量的数据体现,也是决定干警奖惩的重要依据。故业务庭在报表的时候难免避重就轻、“扬长避短”、“添油加醋”,通过编造数据或是隐瞒数据来维持自身庭室的权益。如此现象的存在,使数据之间衔接不够、不能匹配,统计部门采集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瑕疵。实事求是是统计的灵魂,真实是统计的生命,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发挥统计工作作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一功能。随着我院《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式运行,统计数据直接由计算机生成,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此类问题的发生,但随之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例如:系统案件报结时间与真实不符,导致系统提取数据与庭室实际数据产生误差等。
三是统计指标设置不尽合理。各级法院实施的案件质量与效率评估考核一般都包括审限内结案率,年终结案率,平均结案周期、调解率,撤诉率,上诉、抗诉率,上访率,改判、发回率,案件未结率,执行到位率,人均结案率,已结案件归档率等指标,并且作为法院创先争优和评价审判人员工作业绩的基本指标,与奖惩机制挂钩。这些指标确实能够能客观上反映审判人员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对基层法院而言还能促成业务庭尤其是派出法庭之间的良性竞争,对提高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某些指标是否与审判质量和效率有绝对对应的关系,能否客观反映法院和审判人员的工作业绩尚值得商榷。比如平均结案周期,虽然尽早结案有利于使当事人不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归于稳定,帮助当事人尽快摆脱诉累,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尽快结案,对调查清楚案件事实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又如调解率,调解结案确实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如化解矛盾、降低执行难度等,但是对调解率的过分追捧又会出现一些审判人员对该判决的案件不判决,压着当事人调解的情况,反而损害了当事人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是司法统计信息软件操作流程不完善及软件自身问题。有些重要信息不能及时输入,比如,结案信息登记时,结算诉讼费数额、上诉信息不能及时输入,造成诉讼费、上诉信息的统计数字不真实。又如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可能有的主审法官会归入分期付款买卖合同中,有的主审法官又会归至其他买卖合同纠纷,这就导致同一案由的新收和结案不一致,分期付款买卖合同就因有新收而未结案而导致积案。久之将导致司法统计系统数据严重失真。
三、逐步完善司法统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强化统计分析。现在我院的司法统计工作实务方面,重数据,轻分析。虽然每月都会将统计信息表通告各个业务庭室,但是却没有针对该数据报表的分析报告,统计工作的价值也因此打了折扣。我们应当将司法统计分析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多途径运用,广泛利用司法统计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并进行理论深化将之转化为调研文章,从而形成调研成果指导审判实践。
二是科学界定有关评估指标。完善司法统计分析的横、纵向历史比较,完善司法业务工作统计分析制度的评估体系,使统计分析工作能更直接地反映法院工作的进展情况。
三是适时调整数据指标,完善统计工作。对于要统计的业务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的进展情况不断调整统计数据指标,使统计分析工作能真正反映法院工作实际,推动法院工作发展。
四是建议上级法院进一步加强对下级法院司法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知识更新和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司法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为他们提供了解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机会,提供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阵地,切实保持司法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提高司法统计人员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