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乡村振兴情况调研报告(选篇)[大全]
关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为充分体现政协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责任担当,市政协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今年市政协专题协商议题,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形成此报告。
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力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编制《xx 市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发展规划布局的调整和完善。在经费投入上,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农田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和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以及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投入。三年来,全市在“三农”工作中投入了 32.6 亿元。在产业发展上,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发展雪茄烟叶、海头地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推进粽子、黄皮、跑海鸭蛋等九大农业品牌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制定和实施全市污染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现场勘测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推行和落实“河长制”。在文化建设上,逐步建成了市镇村三级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16 个镇综合文化站、210 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完成 219 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行政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创建 1116 个文明生态村,推动和庆美万、大成南吉等一批文明生态村升级晋档,打造了木棠铁匠、兰洋南罗等一批全国和全省文明村。在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三农”工作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但与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省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海南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思想和目标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客观分析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前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
(一)农村建设规划不统一。农村建设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大多数农村对村庄风貌特色、建设规划的管控把关不严,对于展示 xx 地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建筑风格等方面考虑不够周全,调整和完善乡村战略规划力度不够大,运用“多规合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较为滞后。
(二)高效农业品牌不响亮。由于农业产业不大不强,农业增效后劲不足,虽然有粽子、红鱼、黄皮、香芋、蜜柚、绿壳鸡蛋等农产品产业,但农业产业规模不够大,规模农业整体实力不够强,品种不够多,也不优,品牌不够响、名声也不够远,品牌效应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为农业增效、给农民增收成效不够显著。
(三)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和主力军,但是许多农民群众,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涉农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导致乡村振兴的部分工作推行不力。
(四)三产融合程度不够深。由于我市农业产业规模不大,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同时,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先进技术要素的深度融合和渗透。尤为是,农民群众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
(五)新型经营组织不壮大。我市农村新型经营组织还没有发挥生力军的作用,组织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高、发展后劲不够足。如农民合作社,主体就是农民,农民自身的经济基础不够强,积累也不多,经济实力不强,合作社贷款融资比较困难,加上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这些原因严重制约着新型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六)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随着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承担的工作逐年加大,涉农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制不够完善,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载体不多,加之农业技术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不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力量严重
不足,农村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服务力量薄弱,极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七)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我市对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村“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础建设成本较高、困难较重,村容村貌有待提升。加上,历史欠帐较多、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依然有短板,与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有差距。
(八)生态环境建设不优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药化肥和粪便等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加上,村民乱堆杂物、乱放禽畜、乱倒垃圾等现象,“脏乱差”的农村面貌亟需改变;一些农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河道、池塘等水源中,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盗采河沙现象屡禁不止,侵害人居生存环境。同时,许多村庄村民对燃放烟花炮竹、秸秆焚烧等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足,呵绿、护绿、育绿意识薄弱。
(九)精神文明建设不深入。我市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够高、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婚丧嫁娶、建庙做斋、封建迷信等,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和借机敛财的不良风气依然存在;一些因开发建设而富起来的村庄有恶势力潜在的隐患,农村社会风气存在负面影响。
三、xx、xx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为学习借鉴外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调研组赴 xx、xx 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与当地干部交流、收集材料等方式,学习先进思路、运行模式和创新方法。
(一)强化规划引领。xx、xx 两省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进典范,走在全国前列。通过系统规划设计、持续建设和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大大提升,带动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两省十分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xx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始终坚持接力实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全域推进乡村振兴。xx 省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认真落实 20 字总要求,着力抓好“五大载体行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路径。
(二)加强产业培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这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以及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农民才有了“体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为此,xx、xx 高度注重农村产业培植,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将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xx 许昌市全力打造都市生态农业和健康养老产业稳步发展,千亩以上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达 17 家,特色基地百家以上,“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态+农业”项目在许昌乡村遍地开花,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三产融合的产业优势。刘沟村的豆腐产业、李金寨村的雕砖产业等,让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在鄢陵县 8 个花木核心产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 万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 2 倍。xx永嘉县坚持产业支撑,谋划打造 12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量体裁衣、私人定制主导特色产业,真正做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同时围绕国家 5A 级景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做好“旅游+”融合发展文章,成功打造全省唯一的百丈瀑“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全市唯一的楠溪源头省级田园综合体,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此外,还谋划实施 150 个、总投资超1000 亿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重大项目,深入实施“乡贤回归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成功招引乡贤回归项目 337 个、到位资金 293 亿元。
(三)培育农村电商。支持电子商务参与农产品物流,让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富起来。xx、xx 大力把推动农村电商发展,让农村因电子商务活起来,让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富起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电子商务发达的 xx,政策上支持各方面的社会生产经营主体参加发展优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让电商给农业带来好处,给农民带来好处。台州市涌泉镇是中国无核蜜橘主产地、中国优质柑橘基地乡镇,全镇柑橘种植面积达 4 万多亩。近年来,涌泉镇紧抓“互联网+”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农户“触网”,逐渐形成了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齐头并进、深度融合的局面。涌泉电商数量众多,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超 5000 人,为了让行业拧成“一股绳”,涌泉镇成立了临海市首个电子商务协会,目前共有
会员 120 多名。涌泉镇网络零售额逾 3 亿元,占柑橘总销售额 60%,并带动包装、快递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此外,涌泉镇还拓展阵地,选取梅岘、外岙等村打造农村电商“加油站”。依托村级阵地建设集网络代购、创业培训、商业零售、快递分发、产品收购于一体的党员电商服务 e 站,实现农村党员服务站、便民服务代办点和农村淘宝服务站“三站合一”。
(四)抓实环境整治。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xx、xx 两省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村湾的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xx 省禹州市在环境治理上,实施“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清洁家园”等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全方位打造“四美乡村”,让农村旧貌换新颜,更具吸引力。同时,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和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湿地,推动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力打造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xx 省也十分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在垃圾收集方面,每个乡村都能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软硬件全面配套。除了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打响环境革命、厕所革命,还建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平台”,村民在投放垃圾时只要选择种类、在终端机上刷“垃圾分类积分卡”,再投进相应的投放口即可,村民可根据积分多少拿奖品,大大地调动了村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
(五)注重文化传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xx、xx 在乡村发展战略过程中,十分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此次考察的乡村来看,xx、xx 很少有大拆大建的情况,每个村在做好古街、古巷、古桥、古居以及祠堂、石坊等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了旧的农民居住的土砖房、石头房,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屿北村作为全省第一个整村置换的试点,建“新村”换“旧村”,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古村的古风古貌,成为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古村,供人保护与研究。同时,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源头村精心挖掘乡土文化,实施舴艋舟文化复活工程。先后在岩坦前溪、溪口等几个地方重新制造舴艋舟,一批老工匠被请了出来,舴艋舟和船篷制作老工艺从此复活。此外,瓯窑小镇在抢救瓯窑文化历史遗
产、重塑瓯窑文化品牌、弘扬瓯窑文化之路上,迈开了复兴的步伐。xx 则大力倡导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许昌市以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善行义举、中原新乡贤、好公婆好媳妇、孝心示范村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激发德念善行,集聚道德力量,乡风文明内涵不断丰富,辐射力感染力显著增强。
四、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通过学习xx、xx 等外省主要做法,结合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实际,围绕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振兴”,突出“六先行”的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规划先行,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要坚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对全市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群众发展意愿的同时,加强对村容村貌建设的管控,留住 xx 特有的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风格,坚持保护、治理和建设“三位一体”,对村庄规划布局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完善总体和专项规划,实行分类指导,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体现农村特色,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好美丽新 xx。每年选定一批条件较好的村开展规划建设管理的试验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从细节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进,形成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片区。
(二)产业优化先行,在转型升级上花心思。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亮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水系为韵、以花卉为媒、以投资为要、创新为最,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使农业品牌成为“别人没有我有、别人有我大、别人大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极品、别人极品我唯一”。把产业培植当做美丽乡村发展的动力源,让 xx 特色变为现实。要抓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做好旅游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休闲农场、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让农村产业的发展愿望变成现实;
按照服务小农户、提高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拓宽小农户增收空间,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使小农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美丽经济,有效解决村美和民富的关系,逐渐引导美丽村庄变“输血”为“造血”,促进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建设先行,在乡村文明上见行动。要把文化建设充实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深层次挖掘村庄文化元素,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旧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注意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好村里现有的文化阵地,传承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正能量,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家风家训征集、晒晒我们的好家风、家风故事会等活动,以好家风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宣传活动,坚持“除陋习”、“树新风”相结合,从整治丧葬陋习入手,从禁止“黄赌毒”着力,向优秀传统文化借力,强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强孝善教育、家风教育,推进农村文明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文明大行动,力促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四)生态建设先行,在绿色发展上求实效。要把农村垃圾、污水、绿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农村五水共治、农村环境治理行动,围绕推行垃圾分类和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开展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污水能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要接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处理;不能接入污水处理管网的,要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坚持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庄绿化不但要搞森林围村,还要注意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加快推动农村生态立法保护;要筑牢基层治理的“底子”从禁止烟花炮竹燃放、秸秆焚烧抓起;建立“基层党建+综合治理”模式,实行发展联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四联机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五)人才建设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
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首先,优化发展环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决后顾之忧,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去。其次,大力培养乡土人才,通过制定一些务实、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进大学生村官、在外就业的大学生、外出务工的人员、成功的本土企业家、退伍的老战士等回乡发展产业。第三,通过产业吸引人才,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持,好的产业有丰厚的利润,就会吸引资金进入,人才就会随着资金流动而进入。第四,乡村振兴帮扶,机关单位、院校主动介入,结帮扶对子,对乡村振兴开展针对性指导和帮扶。第五,激发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典型引导、边干边学等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提升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协商、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六)组织建设先行,在加强领导上出实招。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固本之举,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所在。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村党支部书记队伍文化和年龄结构,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践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要建设法治乡村,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大乡村普法力度,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构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为抓手,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 乡、xx 乡、xx 乡都是 xx 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 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 540 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 xx 乡方向明、xx 乡郑华丽、xx 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 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 2100 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 8450 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 300 元以上。xx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 xx 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 500 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 1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
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 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 0.5 亩,全区 100 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 100 户,20 亩-100 亩的不足 200 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 22.8 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 5.27 万人,而且 50%以上是 60 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 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突出产业的融合。要把准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坚持融合化导向,突出差异化定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为生产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资源、资金,有意识地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
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 xx 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 xx 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
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
5.吸引人才的回归。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我们要通过大规划的引领、新业态的培育等重塑乡村魅力。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搭平台、创机遇,鼓励更多在外“新乡贤”和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扎根农村,成为带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带头人,不断引领并撬动各类资本、资源向乡村集聚,让新时代的美丽田园成为施展才华、收获成功的“梦工厂”“大舞台”。
关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委推进“百千万”活动的重要落脚点。前段时间,我带领市委组织部调研组,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赴**县**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调研期间,共走访农户 2559 户,企业 9 家,开展宣讲 6 次,召开民情恳谈会、座谈会 6 次,梳理各类问题 213 个。通过调研,调研组感到,**乡是杭
州偏远山区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乡开展庖丁解牛、解剖麻雀式的深入调研,使我们对杭州如何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务实的思考。
一、合村乡现状的基本判断 **乡位于**县西北山区,与淳安县、临安区交界,是**县最偏远、最典型的山区乡镇,也是全县经济实力最薄弱的乡镇。全乡总面积 122.24平方公里,辖 6个行政村,总人口 10100 余人,共有 38 个党组织,其中党委 3 个、党总支 3 个、党支部 32 个,党员 592 名。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乡、国家卫生乡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乡、浙江省特色体育乡镇、首批浙江美丽乡村示范乡等金名片。主要有四大特点:
1、资源禀赋优势较足。绿水青山和民俗文化是**乡最大的资源禀赋。境内拥有第四纪冰川遗址峡谷胜景,水系发达,多古树奇石,森林覆盖率高达 87.7%。三源、瑶溪等村列入省级猕猴保护区,高凉亭、瑶溪等村被誉为森林氧吧村。调研组所到之处,茂林修竹、小桥流水、风景优美,令人留连忘返。**乡历史上曾是唐朝宝应年间昭德县治所在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绣花鞋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村民反映,“**人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2、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自**起**县委县政府取消对**乡的工业指标考核,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年,乡财政总收入为 634 万元,只占到全县的 1.4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仅为 240 万元,排名**县末位。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县平均数的 70%左右。
3、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几年来,乡党委抓党建统领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固定主题党日,注重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十抓十促”经验做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调研中,不少群众反映,“现在村里的党员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组织党员活动,给务工费都不来,现在连电话都不用打,就自觉回来参加固定主题党日活动了。”**年,乡党委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 名村书记被评为浙江省千名好支书。
4、产业培育趋势向好。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委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辐射带动下,特别是自上一轮联乡结村以来,市级帮扶集团累计为**乡注入帮扶
资金 3394 万元、落实重点项目 51 个。**乡党委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探索了一条“旅游+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文创”的产业发展路径,并成功创建成为杭州市首个全域旅游 3A 级景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年,全乡共接待游客 50 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3000 余万元。
二、影响合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 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蹲点调研期间,通过实地看、群众谈、大家议,我们感到,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市县各级的政策帮扶和共同努力下,**乡已经具备了迈向振兴的基础条件,但同样也存在不少制约长远发展的短板和弱项。
1、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这几年,虽然市县乡三级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交通区位劣势仍是制约**乡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区位条件看,**乡位于**县西北山区,距杭州市区 110 公里,距**县城 54 公里,处于市县经济发展辐射圈末端。从交通情况看,该乡六个行政村距离高速公路出口都较远,通往县城的主干道分老线,道路窄、弯道多,亟须提升改造。同时,乡域面积较大,山区道路多,还有一些村地处高山,如高凉亭村到乡政府需要近30 分钟车程。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一些村民反映,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还导致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相对落后。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亟待解决。**乡村级集体经济家底薄、负债多、可用资金少,村与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年,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最高的**村为 22.21 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最少的瑶溪村不足 3 万元,且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集体房屋出租。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低小散”,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如农业弱,竹笋、番薯、覆盆子等特色农产品是当地村民创收的主打产业,但未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工业少,仅有的几家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和代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利润率低。村级特色旅游业发展也遇到困境,如后溪村以村民众筹形式成立了后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但存在资金压力大、运营管理薄弱、土地指标受限等问题,需要探索新型运营模式。
3、乡村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对**乡整体发展的规划设计系统性、前瞻性和精准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方面,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不够,处于“跟
着感觉走”的状态,缺乏中长期的谋划,资源优势和生态景观优势未能充分利用。如旅游产业方面,雅鲁激流闯滩、瑶山养生谷等景点初具规模,但旅游资源与乡土资源、文化资源关联度有待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旅游的品牌辨识度不够,吸引游客的黏性不强。**年全乡接待游客 50 余万人次,但真正住下来的仅有 2.5 万人,回头客不多。在乡村建设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同质化问题突出。建设中未充分考虑各村发展水平和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对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体现不够充分。
4、村干部双带能力还不强。访谈中,我们感到,村干部对发展经济的意愿强烈,但大都有想法、缺办法,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薄弱。**乡 6 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为47.1岁,35岁以下的只有6人,高中及以下学历占74.4%;6 个村的书记、主任中只有 3 人有过经商办企业经历。村干部队伍文化水平不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后备干部匮乏、缺少前沿理念引领和专业知识等问题突出,导致在发展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中,思路还不够清晰,举措还不够有效,专业能力素质方面有些 “捉襟见肘”。
5、乡村振兴缺少人才支撑。调研中,村民们对目前的惠民利民政策感到满意,对**乡发展满怀期盼。但受交通区位、就业机会、薪资待遇、基础设置等限制,一方面人口大量外流,许多青壮年迫于生计离乡外出打工,据统计,全乡约3500 人外出,占总人口的 35%。大量的人口外出,不仅带走了劳动力,也带走了农村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对农技、教育、医疗、电商等专业人才缺少吸引力,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优秀大学生村官中也存在“不宜久留”的思想,严重制约了**的发展。在恳谈会上,一家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反映,“公司目前正积极开拓电商业务,但现在电商专业人才难招难留,人才好不容易招进来,干不久就走了。” 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 蹲点调研甫一结束,我通过撰写调研手记的方式对**乡的发展振兴作了一些初步思考。近期,杭州市委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根据这些要求,调研组认为,像**乡这样的杭州西部偏远山区乡镇,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理清“振兴什么”“谁来振兴”“怎么振兴”等关键问题,努力探索独具特色的振兴道路。
1、坚持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对于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交通劣势并存的山区乡镇,探索运用“统”的思维和“整”的方法,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把全域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一是着眼全域优化规划布局。充分认识发展全域旅游既是一个空间区域概念,也是一个管理服务概念。要站在全省的视角来思考我市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推进全域整合资源、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将全域旅游战略纳入区域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全域旅游的大格局转变。二是着眼全域完善运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乡与市商旅集团合作,在整乡镇建制推进全域旅游方面迈出了十分重要一步,我们认为这是一条值得探索新路径。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引进有竞争力的专业化旅游服务机构,以土地山水、民俗文化、基础设施等资源形式入股,加强市场开发和营销推介,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三是着眼全域落实资金保障。在实践中,帮扶资金是偏远山区乡镇发展全域旅游十分重要的资金来源。要探索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帮扶资金高效使用的途径和办法,一方面投向旅游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帮扶资金以股本金形式投入乡村旅游服务公司,切实规范资金管理、收益分红等机制办法,有效解决发展全域旅游资金筹集难的问题,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2、坚持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民富村穷”是杭州一些乡村发展的典型症状,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为后盾。从杭州实际看,重点是要以打好“消薄”攻坚战为牵引,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用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把握乡村自身特点,总结推广物业经济、资产盘活、留用地开发、公司化运营等十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进一步理清思路、选准路径,努力形成符合实际、有效增收、促进发展的实招好招。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资源开发、机制创新的思路方法,用改革思维补齐农业农村弱项短板。推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旱田垦造水田、闲置房屋整体开发运营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激活村级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资源,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效益化。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兜底作用。对于类似**乡这样位置偏、资源缺、发展路径少的山区偏远乡镇和一些“消薄”临界村,要予以重点关注、重点支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兜底保障机制,发挥好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等帮扶平台作用,运用美丽乡村建设、农旅结合、土地整理、一二三产融合、农村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有效手段,切实把政策、资源等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3、坚持把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因素在人,决定变量也在人,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组建“两支工作队”下乡驻点帮扶。选派热爱“三农”、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扎实开展驻点帮扶、科技帮扶。按照“一个乡镇一支工作队”的要求,实现对乡镇驻点帮扶全覆盖。统筹职能部门资源力量,组织引导各类人才定期下乡开展精准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基层、农业一线集聚。二是加强农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对农村土专家、农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大引才集智力度。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引导工商企业主、创投人才、乡贤、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下乡创业创新,使“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4、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关键要把“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有机统一,做到党建强、发展强。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振兴的责任落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市级层面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发挥县委“指挥部”作用,突出抓人促事,配强乡镇抓党建促振兴的工作力量,强化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配置。发挥乡镇党委“作战部”作用,落实 “一岗双责”要求,健全党委每月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村书记定期交流等机制。发挥村党组织“战斗队”作用,完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落实基层支部党建责任清单,打造最强支部,积极补短板、挖潜力,促发展。二是突出村党组织领导地位。旗帜鲜明加强农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讨论决定机制。深入实施“百村引领、千村晋位”、“最强支部”创建等行动,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霸”“蝇贪”整治,全面清查村干部涉黑涉恶违纪行为,为乡村振兴营造清朗环境。
三是打造过硬基层带头人队伍。扎实推进“争做‘四种人’、争当排头兵”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拓宽选育渠道、抓好梯队建设、加强教育培养、完善考核激励等举措,大力加强“领头雁”队伍建设。四是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村党员和人才“双培养”力度,深化党员春训冬训、党员责任岗示范区、承诺践诺、评星定级、积分管理等做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村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民主和谐水平。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 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统一要求,市疾控中心与华融湘江银行邵阳分行联合组队到邵阳县下花桥镇正兴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工作队3人于5月7日正式入驻正兴村。进村后,我们立即认真对村民村情概况、组织建设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社会事业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其间,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座谈、实地走访察看、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正兴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正兴村现状
(一)村情概况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是一般贫困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平均海拔350米,全村行政区域面积为3000亩,即大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2亩(水田1152亩,土地500亩),山林面积1000亩,山塘面积186亩,房屋建筑面积20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大约3余万元。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530户,2052人;党员47人,预备党员2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6名同志都很年轻,6人中年级最大的是1976年出生,最小的1996年出生,平均年龄只有36岁多一点,村支部书记郭芳其同志年龄也只有30岁。主要姓氏有黎、蒋、郭、昌、金、赵等姓,全部是汉族,没有少数民族。全村总人口530户,2052人,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共计180户,600余人,在外地居住生活打工1400余人。全村面积不大,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薄弱,公共服务设明显改观,村民生活水平通过精准扶贫已有较大改善,村民住房主要是砖混结构和土砖房。山林主要种植油茶,村民和村集体共计已经种植1000余亩;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土壤主要种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田土通过整顿基本消除荒芜现象。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63人,异地搬迁扶贫18户,其中村内集中安置13户,镇集中安置4户,县城安置1户。五保户14人,享受低保31户45人,其中低保兜底4户8人。2020年底整村脱贫摘帽。
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百,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0500元,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村主干道及部分通组道路的硬化公路,出行比较方便。很多老百姓家门口打了压把井,村内修建了一座自来水厂,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饮用自来水到组到户,但自来水水质感官性状较差,特别是洪水季节不适合饮用,枯水季节没有水饮用,村民有意见,水费收缴困难。居民用电全部是高压照明用电,电力设施做了更新。通讯网络基本建成,但有时信号不强或不稳定;宽带网络已经建设完工,全村人民都可以连接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村落宜居。村交通便利,村民出行购物方便,村内设卫生室1个,方便群众就医,基本满足群众医疗需求,距学校、幼儿园2公里,村民孩子上学方便快捷。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通村路、通组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垃圾做到日产日清。
乡风文明。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増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大部分组邻里之间相处融洽。
村级治理有序。村支两委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项工作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落实各项工作的实施。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4名,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为打造宜居村寨,全村重点落实“"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我村积极推进“改厕”工作,现已改造完成200多户,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村内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二)经济发展情况
村集体经济种植200余油茶,油茶要到明年才能出产,还成立了盛民种养合作社和村办榨油坊、木炭生产加工厂已对外承包每年大约有2万多元租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约3万余元,今明两年计划再种植200亩。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种养殖收入和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以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达到10500元。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本村的产业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占总数大部分的土地,土质较好,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红薯、萝卜等农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提高,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同时种植,且经济作物占到一定比重。主要的种植经济作物有油茶、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红薯、萝卜等作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业也成为种植业之后的又一个主导产业,养鱼、养猪、养鸡、养鸭、养牛散养业得到较好发展,成为农户经济收入的另一个来源。
(三)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信心增加,部分农户水田对外进行承包。水稻产量年年增长,水稻从87年的每亩2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750-9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500元。全村90%的户有手机,电视拥有率达100%。村庄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多数房屋宽敞整齐,但也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土砖房里,存在安全隐患。村主干道和通组路已经硬化,一改过去的脏乱差、出行难的问题,总的来讲,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正兴村发展的优势
(一)民情优势
一是正兴村民风淳朴,绝大多数村民民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较好,政治意识较浓。二是群众求富心切,大部分人各自都在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因而易于引导。三是经过近几年县扶贫工作队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已从单纯种田的束缚中走了出来,解放了生产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前提条件基本具备。
(二)区位优势
正兴村位于邵阳县下花桥镇东部,东临和平村,南界五峰铺镇双和村,西接大观村,北连又新村,距镇政府4公里、县城34公里。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是典型丘陵山地,地势较平坦,山清水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具有良好的种植、养殖生产条件和基础。
(三)人才优势
正兴村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高材生和许多政府官员干部,乡贤们都非常关注、关心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他们为正兴村的振兴提供了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三、正兴村发展的劣势
近几年,在上级部门的帮扶下,正兴村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农田设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事业有了一些改变,群众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正兴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正兴村属丘陵地区,地势海拔较低,客观上对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油茶种植虽然初具规模,但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较弱;劳务经济没有特色,劳动力主要是在外面从事苦劳力,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实体没有做大做强,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具体有:农田排灌设施老化,羊角组至虎形组1公里水渠合家组内有800米的水渠急需修建;道路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矮山组机耕道2公里没有硬化,全村还有2.5公里的通组路、断头路需要硬化,需要资金;社会事业进步缓慢,文化生活单调,农民文化、教育、卫生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脏乱差现象时常出现,垃圾分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居民生活环境需持续改善。
3、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人力资源水平较为落后,在家劳动力年龄普遍较大,没有经过相应技能培训,层次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非常少。即便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很难留在本地就近创业,产业发展没有真正的带头人。
4、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党员平均年龄偏大达59.5岁,文化程度低。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多数党员带领其他村民发家致富的能力不强;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许多工作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三是村干部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遇事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难以起好带头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建议
正兴村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构建富裕和谐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以加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全力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针对目前村党组织现状,精心设计一套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员会议内容,召开支部委员会议,组织党员上党课。加强完善村级各项制度力度,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村民代表,健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针对党员思想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学习,并进行认真整改。同时,加强村民自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认真落实村规民约,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真正使我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
(二)加快产业发展。
1、针对集体经济收入低的问题,搞好村属油茶基地的管理,确保村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搞好榨油加工房和木炭加工房的承包及后续管理,确保承包款及时到位。同时,可采取“近”和“远”的两项措施。所谓“近”,就是一方面帮助村进一步挖潜现有资源进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争取后盾单位、相关部门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加大对村的帮扶力度。所谓“远”,就是与村里共同谋划好未来发展规划,使村庄发展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具体说就是充分发挥村庄自然地理优势,依托环境好、资源好等优势做好种植养殖业这两篇大文章,为村庄发展奠定基础、蓄足后劲。
2、针对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一是引导帮助村民继续发展附加值较高的油茶、水稻、油菜、花生、玉米、养鱼种养殖业;二是积极联系推荐村民到效益较好企业务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更多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四是建立防贫返贫监测机制,力所能及帮助困难家庭。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差的问题,发挥最大能力争取各级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解决村庄实际问题。能够立项的要尽快立项,大力争取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完善自来水工程配套实施建设,保证村民用上安全清洁的自来水。
(四)着力改善民生。
积极推进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充分挖掘村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五)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确保村民引用水安全、清洁、卫生。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
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推进文明节俭操办婚丧事项;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乡村振兴建设覆盖区域广,是一项投入大、期限长的系统工程。应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村振兴重点建设工作,健全机制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科学推进各项工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我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把我村建设成一个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要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我村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农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继续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油茶产业园区,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广大村民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抓落实。严格落实村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正兴村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篇:乡村振兴调研文章
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试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财政三处邓朝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们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分别采取调研问卷、现场走访等方式,对北界镇王宅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1.环境状况:王宅桥村位于北界镇东北部,地处遂昌、衢州、金华三市交界。距龙丽高速公路北界出口13公里,杭金衢高速金华西出口35公里,与金华市婺城区塔石镇张村毗邻,距交界处1.5公里。平均海拔396米,森林覆盖率为89.6%,是一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有王宅桥通往遂昌县城古称“七上八下的马戌岭”官道。在村内寨下自然村保留下来的历史300多年古村寨。
2.人口现状和产业基础:全村共有240户752人(其中:劳动力人口486有),农村党员38名。耕地面积608亩(其中:水田536.4亩),园地155亩,并且大多数是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垅田,一类畈田仅人均0.12亩,林地面积16620亩。本村产业除以保障自给自足的粮食外,农产品商品率极低,20—60岁的青状年劳动力绝大多数出门在金华、义乌、武义、龙游等经商或打工为主,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6082元。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落后,属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1万元。
3.乡村建设状况: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遂昌县提出并实施“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以绿水青山依托,进行村庄整治、农村污水处理、村内步行街和休闲区以及原生态石斑鱼等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曾先后被评为丽水美丽乡村,市级卫生村,县级先进党支部、五星级勤廉村、生态公益村建设先进单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十佳洁净村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达标村,农村五好党支部、人口与计划生育规范化建设示范村及创业好搭档示范村等荣誉。
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制约农农业村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找出差距,补齐短板,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总的来说,该村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本村地处山区立地环境差的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耕地地力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突出短板。
2.城乡缺乏双向流动。人才难以流回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缺乏有知识、有技能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示范带动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这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
3.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制约乡村发展。历代以来,人们骨子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潜移默化的渗透着当农民没出息的一种观念。导致在村的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鲜事物能力差。主要体现在农村承包责任田流转返租中,有部分老农民怕别人先富起来的“红眼病”就是不肯流转承包土地。这样的现象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三、工作思路
2018年全面实施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第一年,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忍劲,进一步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完善承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为契机,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返租或以租金入股的形式,充分利用“绿水青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强集群发展主导产业建设。以苏村灾后重建培育发展起来的现代设施农业(大棚蔬菜)为示范,培育发展更多的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投入到钢架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1992—2002年打造的苏村王坞“香菇之乡”和2005—2015年的“北界红提之乡”和“猕猴桃之乡”的成功经验,以彰显农产品规 6 模效应。
2.充分利用加快特色产业建设的扶持政策,以我县“全国农村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赶街网”线上交易为营销平台,走“一村一品一特色”的道路,鼓励更多农户充分山区“青山绿水”的自然优势,参与特色农业(如铁皮石斛、三叶青)等珍稀“中草药”种植和“中华蜂”养殖。围绕以大榆、布岱山、三十罗头等丘陵地带为中心示范基地,鼓励、促进农民将自己手中有限的土地进行流转,盘活土地利用价值,建立500亩以上的集约化连片珍稀“中草药”种植基地。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升级,促进传统农业向增产农业、现代农业的跨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探索出一条“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以质取胜的特色发展道路。
3.以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秉赋为依托,打造民宿休闲体验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区。紧紧抓住2017年9月30日浙江省建设厅、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财政厅联合发文公布的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中王宅桥村寨下自然村被列入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的机遇,以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大力宣传推荐开发引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鼓励村民资金或资产租金入股的形式开发(王宅桥寨下自然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打造民宿休闲体验区和文化休闲旅游区。通过保护利用 好自然生态资源,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打造“美丽幸福后花园”来振兴生态、绿色、和谐、美丽新农村。
四、几点建议
1.农村的发展、农业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保障作用,因此,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党员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并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财政投入,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增强科技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试验示范活动,县级首席科技专家,充分利用自已的专业技术建立示范实验园,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咨询服务,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跑地头、跑田头、跑山头”的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资源均衡配置。
2.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建议加大农产品冷链设施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农产品旺产期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持续发展。
3.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
二〇一八年五月十六日
第四篇:素材第二章 乡村振兴篇
第二章 乡村振兴篇
基础积累
谈“词条”——帮助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
1、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中国农民丰收节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日期为公历2018年9月23日,农历戊戌年八月十四。
为何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秋收、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稻谷飘香、蟹肥菊黄、踏秋赏景的大好时节。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兼顾南北方,既便于城乡群众参与,也利于展示农业丰收成果。
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二是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三是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3、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其发展内容为:(1)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资本积累能力;(2)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环境;(3)在贫困户层面,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积极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产业扶贫可看成是对落后区域发展的一种政策倾斜。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基础工作,产业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没有产业脱贫,就无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也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谈“佳句”——文章写作素材积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思量。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
◆没有现代化的乡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中国,而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农村环境好坏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直接影响。要使青山绿水的理念深入人心,诱导并激发人们建设“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生态环境美好景观。要真正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既要加大经济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更要推进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乡村特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供给能力,促使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丰收。
◆要注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道路、信息、网络、电力等基础投入向农村延展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发展的无缝对接。
◆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是破题的关键所在。
谈“名言”——为文章写作锦上添花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晋书》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王廷相(明)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习近平
◆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习近平◆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习近平
第五篇: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利用专业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知识,调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在暑假空闲时间,对自己家乡周边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分析。
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社会实践与以往的都不相同,组队是在线上,讨论也在线上,除了实地调研,其他的工作都在线上完成,虽然实践队员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依旧出色的完成了每个人的工作。在实践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询,然后共同完成了问卷的`制作,并在网上发布。接着实践队员每天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实践调研,并完成记录和实践报告新闻稿。在实践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遇到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是都被一一化解,在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自己,也成长了不少。为使更多的村民能够了解到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队员走街串巷不断地在村民中间宣传国家战略,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队员自发在村庄中打扫公共设施,为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历了此次的社会实践调研,以及走访调查,实践队员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次的实践活动是实践队员了解社会、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用自身的实践行动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乡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报告2
实践主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一场旨在进一步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活动,正在八桂大地上演。5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电视动员大会,决定用将近两年在全区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随着我国实施清洁工程以来,我们城乡开始进行环境的清洁。我的家乡在南宁上林巷贤,那是一个相对其他地方而言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地方,那里的环境不怎么好,垃圾随处可见,灰尘飞扬在空气中,看起来很污浊。回到村里面,在去串户闲聊时,聊到今年的热题: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他们都有好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活动,我当时就无语了,也有一部分人知道,可是他们大部分都会说:和我们有关系吗。事实上也许是他们没有认知到自己对这个活动的重要性。从活动的主题可以知道,这个活动都需要每个人去参与,一个大的群体需要一个小群体的参与。
一、常人看来,乡村清洁是一件很具体、很平常的事情。
在广西决策者看来,清洁乡村看似小事,但它关系到全区5200多万壮乡儿女生存发展环境、关系到广西对外开放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广西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是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倡导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生态工程;是改变农民群众生活习惯,培育文明行为,形成争创文明先进长效机制的新风工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树立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的作风工程。活动总体要求达到以下4个目标:
清洁环境。乡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整治,家园、水源、田园清洁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美化乡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田园村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乡村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特色名镇名村建设成果显著,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培育新风。各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自觉性增强,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建立推行,党风优良,政风清廉,乡风文明,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造福群众。农民群众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养成,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生态建设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大幅增强,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基本原则
(一)集中整治,形成长效。集成政策,集合资源,集中力量分阶段推进活动开展,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又要着眼长远,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整体提升农村公共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各级清洁环境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管护长效机制。
(二)干部引导,农民主体。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发动,示范带动,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广大农民群众是清洁乡村活动的主体,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自愿筹资投劳,共同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