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
1.身份和来源。全市(区)共有
个街道
个社区,社区工作者共
人,主要包括通过选举担任社区“两委”成员且在社区坐班的居民干部
人;全省统一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
人(含担任社区“两委”成员
人);有关部门招聘并下派到社区工作的劳动协管员、计生协管员、民政事务助理、残疾人专干、养老照护员等各类协管员
人;还有个别街道、社区根据工作需要聘用的临时人员
名。
2.年龄和学历。社区“两委”成员多数是社区居民和离退休、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45岁以下
人占
%,45岁以上
人占
%,其中55岁以上
人占
%;中专及以下学历
人占
%;大专
人占
%;本科以上
人占
%。社区专职工作者,35岁以下占到
%,本科以上学历占
%。各类协管员普遍学历较低,大专及以下学历
人占
%。
3.专业资格和从业年限。目前,社区“两委”成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人占
%;社区专职工作者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人占
%,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
名,社会工作师
名;各类协管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人占
%。社区“两委”成员普遍任职时间较长,社区专职工作者3—5年居多,各类协管员5—10年居多。
4.补贴待遇。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待遇按大专、本科、研究生每月分别为2500元、2800元、3300元,担任社区正职、副职、委员的,分别每月再增加1100元、800元、600元。居民被依法选举为社区“两委”成员的,担任社区正职每月
元、副职
元、委员
元;已享受退休待遇,仍在社区担任职务的“两委”成员,正职
元、副职
元、委员
元。各类协管员及公益性岗位每月补贴1000—2800多元不等。
注:其他未列举出的现状,如在本地区比较突出,可单独列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选、育、管、激全链条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为民服务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创新选聘方式,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从基层选拔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从上级组织选派一批,不断拓宽进人渠道。一是把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考准察清人选的政治素质。明确“五选八不选”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将一批信念坚定、作风务实,善做群众工作,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党员群众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中,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二是把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聘到位。跳出“社区干部在社区选”的局限,按照每个社区5—9名的标准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规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持续为社区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一大批“80后”“90后”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三是把机关业务骨干派下去。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任职、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先后从县区、镇街后备干部中选派名年轻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一是全员轮训。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全市干部人才培训规划,健全市级示范培训、县区重点培训、镇街全员培训机制,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一次集中轮训。2018年以来,各县区、镇街共开展各类培训多场次,培训干部
余人次。二是专业培训。制定年度初任培训、专业培训、进修培训计划,出台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的政策,引导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学历教育考试。目前,全市拥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提高到目前的%。三是跟踪培养。建立社区干部联片包户制度,设立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县区、镇街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开展“一帮一”“一带多”联系帮扶,先后选派
多名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工作者到先进社区跟班学习,为社区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三)打通晋升渠道,拓展发展空间。
打破社区工作者晋升“天花板”,按照30%左右的比例,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依法选举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培养发展党员力度,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每年表彰和奖励一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探索“社区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镇街党政班子副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项机制向基层延伸,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让社区工作者干事有奔头、晋升有空间。目前,全市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因业绩突出进入到镇街领导岗位,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四)落实待遇保障,激发队伍活力。
一是提高薪酬待遇。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目前,全市社区“两委”成员补贴平均达到元,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平均达到
元以上。(加五险一金办理情况)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加大对优秀社区工作者表彰鼓励力度,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不断提高政治待遇,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2012年以来,全市
名社区工作者被推荐表彰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是注重关爱激励。建立街(镇)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思想状况,协调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严格落实定期体检、带薪休假、节日慰问等制度,用真情、真心关爱社区工作者。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聘不规范,多头管理统筹难。
目前,社区工作者主要由城市居民、企业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大学生等各类人群组成,这些人员进入渠道不同,有的通过依法选举产生,有的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进入,有的由有关部门招聘安排在社区工作,有的从镇街机关下派,他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来源不同,工资发放渠道和标准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人社、老龄等部门下派的各类协管员,实行条条管理考核,对社区整体工作参与不积极、不主动,致使一些社区力量分散,人力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二)能力不适应,专业化水平较低。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和居民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社区承担着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迫切要求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目前,社区工作者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前者主要是近年来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后者主要是社区居民和企业退休、下岗职工,年龄断层比较严重,%的社区工作者未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年龄偏大的社区“两委”成员工作经验丰富,但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欠缺,面对工作的新要求往往力不从心。年轻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普遍学历较高,但社区工作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稳妥,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缺乏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在提供精准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经常有畏难情绪、挫折感和无力感。(三)保障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社区工作者承担的职责与任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79.6%的人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工资收入低,86.1%的人认为薪资和目前的工作极不匹配;一些老同志认为,自己工作时间久、贡献大,但待遇却比年轻人低;一些协管员认为,自己与社区专职工作者同在一个岗位工作,但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晋升不通畅,职业荣誉感归属感不强。
社区“两委”正职、副职等职务非常有限,社区工作者缺乏晋升机会,近三年全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当选社区“两委”正职的人,副职人,分别占社区专职工作者总数的%和
%。调研中,社区工作者认为发展前途小的占54.1%,社会地位低的占56.62%;对自己未来愿意扎根社区、继续为民服务的仅占44.39%。社区工作者发展前景不明朗,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不强,造成社区工作队伍不太稳定,近三年全市共流失
人,占社区工作者总数近
%。
四、意见建议
(一)强化社区工作者员额化管理,做到队伍有保障。
按照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的原则,在社区工作者总体规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员额管理,依据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合理分配社区工作者员额。全市社区规模以服务人口3000户为宜,由县区结合实际,合理划分社区管辖范围。2000户以下的社区核定5--9名社区工作者,2000户以上的每增加300户,增加1名社区工作者,5000户以上核定19名,最多不超过22名。为确保全市社区工作者员额管控,每年底,由县区民政局梳理汇总本县区每个社区应配备的社区工作者员额,报市民政局审批备案。(二)强化社区工作者规范化招聘,做到进入有渠道。
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进入渠道,主要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严把社区工作者入口关。依据县区民政部门上报的社区工作者员额空缺情况,制定招聘计划,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核定,报经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核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具体由省民政厅、省人社厅负责组织笔试,市级组织和民政部门组织资格初(复)审和面试。应聘人员应当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段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有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与街(镇)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实行街(镇)统一管理,社区统筹使用。县区组织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可选派县区、镇(街)机关优秀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占所在社区员额。(三)强化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培训,做到提升有标准。
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培训规划,强化职业素质培训。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围绕党的政治理论、城市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实务等内容开展初任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同时,加大社区工作者在岗培训力度,由县区具体负责实施,每年对社区工作者全员轮训一次,重点培训社区建设前沿理论、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创新等专业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要求,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管理模式,采取“理论测试+岗位技能”考核方式,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给予适当加分。考试合格者,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颁发“全科”社工资格证书,并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管理。实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由街(镇)负责管理和保管“全科”社工人事档案,各级机关部门和街(镇)不得随意借用和调动“全科”社工,如确有需要的,须经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同意,借调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担任社区“两委”正职(含曾任社区“两委”正职目前还在岗工作)的直接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管理,其他人员均须参加“全科”社工考试。(四)强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做到待遇有保障。
为激励社区工作者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对获得“全科”社工资格的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管理,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工资结构。基本工资部分,建立“三岗十八级”晋升体系,把社区工作者按照岗位分为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三类,按照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设置十八个等级。一般工作人员为1—12级,副职为4—15级,正职为7—18级,工作年限每满3年提升1级,文化程度按照本科提高1等级、硕士研究生提高2级、博士研究生提高3级,专业资格水平按照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分别提高1级、2级,文化程度和专业资格累计最多提高3级。基本工资依据社区工作者对应的岗位等级,按基本工资基数×系数确定(2019年基本工资基数为2200元,每三年调整提高一次),按月发放。随岗位变动、工作年限增加、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提高,等级逐步提升,基本工资相应增加。绩效工资部分,依据年终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同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社区工作者缴纳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加大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镇街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开展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积极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社区工作者政治待遇。(五)强化社区工作者科学化考核,做到评价有导向。
明确“全科”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程序和办法,按照社区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分类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由县区委组织部、县区民政局牵头,街(镇)具体实施,采取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方式,重点考核社区工作者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根据考核结果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考核格次,其中社区正职优秀不超过15%,社区副职及一般工作人员优秀不超过10%。绩效工资发放按照“集体先定档、个人后定级”双挂钩的原则,先按照一档、二档、三档确定社区考核等次,对应绩效工资为一等、二等、三等,再根据社区工作者考核格次发放绩效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发放绩效工资。每年将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并作为岗位调整、等级晋升、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建立社区工作者退出淘汰机制,对连续三年未考取“全科”社工证或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