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两篇
目录 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1...............1 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2...............6
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1
为做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准备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工作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调研。主要情况如下:
一、关于我省“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是“十三五”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良好。
37个主要预期指标中的16个已提前完成,15个预计能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2019年分别增长12.4%、11.4%、11%和9.9%,前四年年均增速为11.1%,预计五年年均增长可实现超过规划目标。
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建成1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5%。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8%、6.2%,— 2 —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电子商务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速公路、铁路等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四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增长。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形成,普惠型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民生需求有很大改善。
二、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 (一)关于编制工作。
省政府对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有力、推进有序。去年底前完成22个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今年5月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并启动了27个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先后两次向省人大财经委提交规划纲要过程稿。近期,将并征求我省各方面意见。
(二)关于规划纲要。
省发改委向省人大财经委提交的规划纲要过程稿,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思路清晰,框架结构比较合理。
一是发展目标体现了应有站位。
规划综合考虑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发展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安排“十四五”发展目标。“六大发展目标”彰显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应当履行的重大使命,体现了发展的特色,顺应了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主要指标体系有较大创新。
“十四五”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五个方面,提出了29项主要指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总体上科学合理,既能发挥指标应有的引领作用,又符合我省发展实际。
三是主要举措保障有力。
围绕“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抓住事关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十二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的重大举措和重大项目,经过努力能够支撑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体现了较好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建议 规划编制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分析和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和短板问题,进一步完善目
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重大项目的策划,并相应对规划纲要的体例、结构等作必要的完善。
(一)强化创新理念对我省发展全局的引领作用。
我省与周边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切实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升我省全社会创新能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把创新理念切实贯彻到我省“十 四五”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创新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体制和方式方法,加强法治保障、改善市场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针对我省企业结构特点,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中小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对科技创新的政策鼓励和财政支持,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活动,增强全社会创新能力。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
坚持需求与供给侧结构调整、存量与增量优化并举,更有效地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对我省经济增长和群众就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重点行业,要分行业研究改造提升的措施办法。大力推进“互联网+”,做优做精产业,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尤其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财税支持、要素保障等促进措施,切实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把投资重点放在增效益、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上。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加注重功能拓展、互联互通、智能管理和提升效益。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破解土地、资本等要素制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腾出空间。
(三)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要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指标化 的更高要求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明确不同区域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不同定位和发展重点。建议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章中,专门一节阐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推进包括“扶贫开发攻坚”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任务和措施。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西北部山区发展。把缩小西北部山区与沿海地区在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切实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下大决心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继续把扶贫开发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创新。
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完善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对
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等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统一,加强县域合作,推进沿海发达地区新兴产业与山区欠发达地区的生态产业深度合作联动发展。努力先行先试,把生态法治上升为生态治理的基本方略。
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2
规划是指个人或者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设计未来整体行动的方案。发展规划,俗称五年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五年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创和亮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五年规划更是发挥出中国特色独有的优势和作用。规划按内容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管辖范围分,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规划。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国民经济综合规划主要编制单位,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专项发展规划的具体编制单位。因工作原因,曾参与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正在参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四
五”发展规划中人才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相关发展规划及编制工作思考如下:
一、规划编制工作现状 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任务 繁重,特别是关乎地方发展的发展规划、专项规划等,是一个地区未来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发挥着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引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组织下,自治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编制规划。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调查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十三五”规划完成和执行情况,成败得失、经验教训进行调查总结,研究我区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找到解决人民群众最急、最需、最盼问题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避免规划脱离实际。同时我们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听取各地区、各行业、各板块对规划中涉及老百姓最多的是什么问题,充分和他们对接沟通,集中各方智慧科学编制规划。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进一步理清思路、科学定位,做好“十四五”规划。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解
放思想,接受新理念、接受新思路、认清新形势,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周边地区、兄弟地区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理念,对好的做法继续坚持保留,对新时代需要的新东西积极纳入,做好新老结合,科学定位工作、科学定位未来发展。
三是认真研判现状与趋势,科学提出目标任务、措施和项 目。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认真 测算研究现状、政策、趋势,科学提出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具体落地的项目、具体的要素保障做支撑,确保“十四五”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操作性。
二、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规划编制的前期做了大量研究、论证等工作,但在我区规划编制具体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亟待尽快研究解决。
一是对规划编制不够重视,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自治区对规划的重视和执行情况较好,但有的地州对规划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多追求眼前利益,制定指标脱离实际,大而空以致根本无法实现,“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任务让位于经济增长。有的自治区部门和地州重编制、轻实施,对规划实施没有建立责任分工、年度监督、中
期评估、总结评估、调整修订等机制,导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无法跟踪落实,不能真实反映规划执行情况,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经济指标和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予以调整和完善,规划执行力、约束力不足。
二是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不够,缺乏深入细致研究。
有个别的地方政府编制规划存在盲目性,在规划编制前没 有完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展专题调研,没有围绕解决制约相关领域突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分析,导致规划方向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编制工作质量。规划前期调研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调研重点不够突出,更多偏向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没有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调研成果深入分析和运用不够,当地发展思路与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发展战略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思路措施,导致规划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综合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得不够紧密。
三是规划编制方法比较单一,规划衔接不够紧密。
规划相关监测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且现行统计制度不健全,成为影响规划合法性的难题。规划编制比较单一,专业人才力量薄弱,编制思路不宽、水平不高,基本采取座谈汇报、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规划编制欠缺灵活性。有的自治区部门
和地州规划编制程序不严谨,没有经过课题研究、前期调研、征求意见等程序,严重影响了规划的质量和权威。有的虽然开展了问卷和网络调查,但受公众掌握情况有限、参与意识不强等原因的影响,对规划的支撑力度不够。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和地方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顺畅,存在规划目标矛盾冲突的问题。
四是规划编制对第三方依赖性强,规划指导性操作性不强。
一些自治区部门和地州规划编制工作由自行组织开展,受规划编制经费短缺、人才匮乏、立意不新、站位不高、前瞻性不强等因素影响,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编制的规划缺乏指导性和战略性。一些地州和自治区部门追求“高大上”“贪大求洋”,规划编制工作完全建立在委托第三方机构基础上,不仅依靠甚至完全依赖第三方机构,特别是将规划委托给对新XX情况不熟悉、专业领域优势不突出的第三方机构,导致编制的规划脱离实际、无法落地,既影响规划质量,又浪费规划经费。
五是规划立法亟待推进,规划执行缺乏约束力。
目前制定和实施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均有法可依,但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法律地位、效力尚不明确,规划法律地位和权威性较低,存在领导换届调整随意调整规划的问题。各级各类规划的功能定位、相互关系和界限模糊,— 11 —
规划编制程度不规范,规划审批的层级及事权交叉,规划之间缺乏良好的衔接协调机制,造成大量物力、财力、人力浪费,规划立法和规划体制改革需要加快实施。
三、对策建议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进一步提高各地各部门对规划编制重要性的认识,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本地本部门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思想统一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上来,落实 到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中去。培养各级领导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健全完善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以经济增长衡量干部工作业绩的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制定和发展思路更加科学严谨。更加重视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强化对规划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保证规划专项经费支出,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和经费保障。
二是加强调研,深入分析。
紧紧围绕区域、产业、行业发展实际,树立超前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加强对各相关领域发展战略性研究,全面做好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加强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任务的研究,深入分析推动相关领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发挥好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
作用。
三是创新方法,规范程序。
完善规划执行的监测体系,加强规划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政策的动态跟踪分析,为规划编制提供详细资料和数据。进一步改进统计工作方式方法,重点解决体现高质量发展相关领域数据统计问题,严格区分具体性领域和战略性领域、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政府工作和市场调控,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充分反映民意、凝聚民智,通过问卷和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各领域进 行评价,调动和激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四是理顺关系,提高质量。
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的规划编制主体地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保证专项经费支出,提高规划编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规划自行编制与委托第三方机构相结合,对有条件的地区组织相应的科研机构,通过定向委托或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国内研究机构或其他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参与规划编制。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特别是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合作,利用高校强大丰富的师资力量,建立本地区、本领域、本行业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各类规划的评审指导,确保规划编制的质量。
五是推动改革,促进立法。
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发展规划法立法进程,进一
步规范规划编制、执行、监测、评估等关键环节,明确不同层级部门的规划管理权限,实现规划编制工作法制化和制度化,使规划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理顺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地方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快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自治区规划体系。
第二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点
一、新旧动能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发育期,“十四五”时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变革期。
二、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十四五”时期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实现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跨越式转变,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地方“十四五”时期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遵循。
五、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城市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审视制度安排,创新制度设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精细化管理、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六、区域发展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机制,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更均衡、更持续。
七、创新驱动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端于“十二五”时期、壮大于“十三五”时期的“双创”,无疑将继续影响“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八、人口与社会发展
随着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从向“人口红利”要效益转变为向“人才红利”要效益,“人才红利”潜力有待充分挖掘,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九、社会建设补短板
积极探索实践切合本地实际的民生发展模式,着力解决精准扶贫、就业、教育、收入分配、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文化体育服务、人口发展、生态环境等基本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
十、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十四五”时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3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篇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五年的新局面,必须把精心组织、抓紧起草、编制完成“十四五”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体系实现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统筹兼顾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确保决策部署实现一体化推进和管理。
紧抓编制“窗口期”,保证目标一致、举措一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制度和治理体系、军队建设、民法典普法宣传、防灾备灾体系建设等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头戏”,是深入结合现状,科学研判长远发展形势而作出的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规划宏伟蓝图的“指挥棒”,实现规划编制体系目标与举措高度统一,促进党的政治理论与自觉行动积极转化,确保高质量、高标准编制。要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整体构建、完善落实国家治理体系的行动指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优化经济结构,转换提升质效,时刻维护好实现好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生活安宁。
树立规划“风向标”,迈出关键一步、更进一步。五年规划编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方面面,当前处于“十三五”收官之战和“十四五”规划开局关键时期,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既是“期末考”又是“升学考”。要坚持以民心所指作为规划所向,围绕增进人民福祉“风向标”,广开言路、开门问策,畅通建言献策渠道,自觉融入群众、融入一线,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依靠群众智慧的强大能量。要将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志愿群众各类主体的征求意见合理纳入到编制中来,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真正解决问题、服务造福群众提供科学依据,汇民智、聚民力,在科学研判和付诸实践中保持向好趋势、步调一致。
按下预期“提速器”,确保一体推进、一体管理。致力于推动实现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是保证政策体系、运行周期、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等能够有机融合、前后贯通的核心要义。要认真谋划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突出改革创新“破题”“求解”,统筹激发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因时因势调整,给社会发展以合理预期。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世界“双循环”,集合优势资源、配置要素,提升服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育新机开好局激励奋进,实现区间合理运行,不断提速增效。要规范认识预期“界限”,牢固树立“规划即法”意识,维护好规划权威,坚决实行责任到人、配置到位、部署到边、执行到底,始终坚定不移谋发展、保稳定、促升级、增后劲,让蓝图擘画未来、愿景照进现实。
行百里者半九十。谋篇“十四五”,新发展任重而道远,唯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以贯之抓统筹,在“一致、一步、一体”中保持定力、乘势而上,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篇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笔者认为,在此之际组工干部应当从“新”出发,争做“知屋漏者在宇下”“不待扬鞭自奋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
从“新”出发,以人为本、博采众议,争做“知屋漏者在宇下”的组工干部。民者,国之本也。毛泽东同志曾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问计于民”的重要指示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作为基层一线的我们,更应当将知民情、晓民生摆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博采众议,多到草野中去倾听民意。带着“问题之心”下基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带着“同理之心”下基层,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带着“诚意之心”下基层,做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最好的阅卷人,只有善于吸纳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底气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才能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行。
从“新”出发,勇往直前、敢为人先,争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组工干部。“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这关键时期,组工干部必须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主动作为、敢于担当。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崭新姿态”勇往直前、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的“革新精神”敢为人先、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做履职尽责勇担当的“人民公仆”,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我激励的动力,保持“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气,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从“新”出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争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十四五”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心,争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组工干部。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惟其如此,我们要以“孺子牛”的俯首之态、奉献之心、拓荒之劲,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埋头苦干、辛勤耕耘,彰显“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的党员本色。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要“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编制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汇聚多方智慧,协调各类因素,才能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找准自身定位,当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的“总舵手”。遵循“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市场也不能替代政府”的准则,避免市场和政府“双失灵”,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与此同时,还要广泛倾听基层、企业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汇聚起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最强大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弄懂弄清群众脑中所想、心中所盼,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经济发展与民族复兴目标一致、方向相同。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立足全局”与“把握细节”相结合。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着巨大变化。要想做好“十四五”规划编排工作,还需从全局出发,以战略的目光审视国家发展和周边环境,准确分析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十四五”规划包罗万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方向、阶段、步骤和重点。因此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同时,切不可忘记“细枝末节”。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易地扶贫搬迁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小事”上落笔,细心勾勒出适合经济发展、符合群众预期的“大好蓝图”。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还需“总结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十三五”规划全面总结。把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认真提炼、细心归纳,吸收运用到“十四五”规划中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让“十四五”规划有序衔接“十三五”规划的同时,还需树立前瞻思维,把握发展规律。要结合当前环境,预判未来变化,发扬斗争精神,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与矛盾,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要坚持与时俱进,勇立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在前人的足迹中找寻经验,在后人的期待中完成新篇,让编制出的“十四五”规划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受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而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四篇:某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某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四五时期,是XXX县在全面脱贫、顺利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规划,事关我县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编制十四五规划,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现代化的各项目标要求,聚焦发展差距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谋篇布局、排兵布阵,系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研究编制十四五规划,要切实做到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规划衔接。进一步厘清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也要注重与十三五规划的承接,更要建立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XXX县规划体系。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要围绕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目标,要对标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县落地,认真谋划未来五年本县目标和任务;要根据各行业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抓住关键、重点谋划,找出路、定措施。三是要坚持质量统筹。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力量,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研究深、研究透,高质量完成各项专项规划编制;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进智囊团队支持,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高质量编制综合发展规划。
二、主要工作
全县十四五规划工作主要包括重点问题调研,以及编制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一)开展前期研究。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我县发展实际,聚焦我县十四五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和我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形成各大课题调研成果,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打下基础。(二)编制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指导性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其他各类规划的总遵循。在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十四五期间发展的主体主线、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等。(三)编制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发展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和支撑,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聚焦事关我县全局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一批县级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但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少编制或不编制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三、进度安排
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阶段(2019年9月2020年3月)。一是各牵头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前期重大问题和重点课题研究(具体见附件),在2020年3月底前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二是在总结各项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提出我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第二阶段:发展规划《纲要》编写阶段(2020年4月2020年9月)。按照县委批准的基本思路,集合XXX县实际编写规划纲要,明确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
第三阶段:发展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和定稿阶段。(2020年10月2020年12月)。规划编写后,采取多种方式听取各镇、各部门、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意见,并对《纲要》草案进行专家论证。报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成立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展改革局,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二)有序开展编制。
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由县政府组织编制,县发展改革局具体承办;专项规划由县发展改革局提出编制清单,经报县政府批准同意后,县级有关部门负责编制,编写完成后报县发展改革局备案;未列入专项规划编制清单的,由各部门自行编写。(三)保障工作经费。
为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县财政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纲要编制经费。专项规划经费由牵头部门提出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其他规划由部门、单位自行保障。第五篇:XX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西咸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2019年10月21日
科学编制和实施西咸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事关新区长远发展,对于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丰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新内涵,加快大西安新中心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积极助推大西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全面做好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准确分析研判未来一个时期西咸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确定“十四五”时期的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坚持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厘清西咸新区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制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新区客观实际,有指导性、操作性和特色性的新区“十四五”规划。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分工
(一)加强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重点加强对“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基本思路、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城乡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由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局统筹安排。
(二)起草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由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局牵头,各新城、新区各相关部门,西咸集团、园办深度参与,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布局,以及实现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政策措施等。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与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并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三)编制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由改革创新发展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由相关部门负责具体编制。以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为依据,围绕“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任务,组织编制新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等专项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一般应包括发展基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布局、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涉及公共服务布局的专项规划须有布局示意图和规划项目表,并对项目建设期限作出计划安排。要对规划期总投资进行科学测算,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
(四)编制新城、园办发展规划
各新城(园办)发展规划以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为依据,贯彻新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落实相关目标指标及分解任务,各新城(园办)编制属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报新区管委会批准实施。
二、进度安排
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组织筹备阶段(2019年4月至7月底)
开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分析评估;动员和部署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确定重大调研课题,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等方式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二)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19年8月至12月底)
10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重大问题研究;11月底前形成“十四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12月底前征求各部门、各新城(园办)和社会各界对“十四五”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规划基本思路。
(三)规划纲要建议起草阶段(2020年1月至6月底)
根据中省市“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起草形成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开展各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做好与中省市专项规划的衔接。
(四)规划纲要起草完善阶段(2020年7月至12月底)
起草完成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新城(园办)、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草案;在总体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后,着手开展各专项规划的审查和报批。
新城(园办)“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度由新城(园办)自行安排,原则上要与新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进度基本保持一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各新城、新区相关部门、西咸集团、园办等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改革创新发展局,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工作。各新城(园办)要加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
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新区、新城(园办)要为规划编制安排专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三)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等,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采取发布会、征询会、座谈会等方式,拓宽建言献策渠道,切实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