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报告(区人大)
区人大专题调研报告
城西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
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11月上旬,区人大就《城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听取了区发展和改革局《城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情况的汇报以及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科技文体旅游局、彭家寨镇“十二五”时期专项发展思路汇报。经过调研,区人大领导和部分代表对城西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有了深入了解,调研的同时结合我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对我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工作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我区“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城西抓住新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展望“十二五”,我区经济发展的势头基本面不会变,但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与转机同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时还不会见底,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因素可 能增多。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将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已经从持续升温状态转入回调,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但我们更应看到,未来经济发展仍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逆转,中国经济增速全球最高,回旋余地很大,能够抵御各种风浪、战胜各种考验。二是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连续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重大措施,为推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几年,国家宏观层面的利好因素将会越来越多。三是我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加快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实质性推进,海湖新区开发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为我区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要素支撑。四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信息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比重会迅速上升,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服务含量高的消费需求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区场空间,也必将推动城西服务业的大发展。近几年来,我区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进一步显现,服务业迅速壮大,应对挑战、抗击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加快发展。我们一定要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更广的思路、更大的作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开创我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西区为总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基本动力,坚持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道路,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使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为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全市社会事业进步示范区和区域性现代园林文明城区”、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加快发展作为鲜明主题;二是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突出主线;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四是坚持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重大任务;五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十二五”时期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从总体上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的进度高于预期,但对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投资增长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5年0.56:11.1:28.18调整到2009年的0.19:13.36:86.45。传统服务业不精,现代服务业不强。城西区经济发展主要靠服务业拉动和支撑,服务业占区属经济总量大,比重高,但存在传统服务业不精,现代服务业不强的问题。西区文化、教育、科技等优势资源丰富,中高档居住社区较为集中,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体娱乐等产业发展没有很好的体现区位特色,资源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
2、发展空间萎缩。老城区经济发展有效区域和空间较小、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地价昂贵、建筑密度大、拆迁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开发建设成本越来越高,绝对商务经营成本快速上升。海湖新区的人气、商气在营造之中,5年内的企业、居民入住率有多高,各项配套服务是否完备,都未可知,不能持太乐观的预期。
3、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特别是民生性服务业占据了很大比重,且多处于自发状态,档次较低。现代服务 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明显较少,尚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不充分,商贸服务业部分卖场业态落后,不适应现代商贸服务业要求。
4、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西区信息技术、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程度不够;知识性服务业开发利用不足,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科技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缺乏具有特色的创新项目,缺乏能形成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的科研项目。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任务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应把“三农”问题继续作为全区的重点工作。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果木、养殖、采摘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用科学发展观整合城西资源,积极推进“一区两片双 核三轴加山水长廊”的发展进程。促进城西在西宁率先崛起,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基础。一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应建立起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基础上的经济互动,形成具有城西特色的产业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本地区已有的产业、人才、技术优势,围绕我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套开发,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产业的经济区域,促进产业地理集中。二是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居住、大型中高档综合商业、特色餐饮、酒店、电子信息、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休闲娱乐、社区服务、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使之成为全市的居住中心和消费中心。
3、积极实施开发扩区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把海湖新区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服务业示范园区。一是抓住西宁实施扩市提位战略的历史机遇,全力支持海湖新区开发建设,扩大城区面积,凝聚发展人气,蓄积发展后劲,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广大空间和广阔回旋余地。把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打破二元分割壁垒,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使乡村完全融入城市,完成城市化历史使命。二是我区应不断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 移。同时,加强城区文化建设,加大区民教育,促使农民向区民的转变,尤其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以法治区方略,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一是“十二五”时期我区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为目标,全面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转变,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是“十二五”时期我区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理顺部门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相关体制,减少政出多门和推诿扯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三是进一步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有效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要继续扩大人民民主,畅通人民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与监督渠道,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政务、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选择权。四是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引导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推进村、社区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几点建议
1、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科学规划城区人口规模,认真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形成城乡产业互动机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区场,在确保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剩余劳动力在城镇之间合理流动。对在城镇就业的外来人口进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他们的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外来人口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我区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同时,加大外来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政策研究,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二是调整我区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稳步投入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适合我区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金融合作组织,拓宽对农业投入的渠道。积极引导扶持农村知识青年、能人大胆创业,带动就业并拓宽收入渠道。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福利,提高农民收入含金量。三是尚未完全失地的村社,做好土地规模集中、集约经营和 深度开发,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养殖业,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和集体企业走市场化开发、现代化经营道路,在保值增值基础上增加农民收益。充分利用农村与城区“无缝对接”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区二三产业转移,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2、刺激新兴服务业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扩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和社区服务业,突出重点产业,推进资源整合,强化载体建设,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实现服务业强区。二是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真正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努力形成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生产企业要改变“求全配套”的传统模式,顺应产业分工细化和深化的趋势,主动将服务环节外包,把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主产品上,通过专业化分工达到规模化生产。要鼓励有创业能力的群众积极投身到服务业创业的实践中来,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内生力量。三是解放思想,降低门槛。要用足、用好国家、省、区出台的鼓励加速发展服务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法律尚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四 是增加投入,搭建平台,完善设施。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依靠多元投入,依托我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专业区场辐射力,抓紧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高、支撑能力强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精神。一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向基层、特别是社区、村倾斜,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快建设社区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二是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依托大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发展民族演艺和特色产业,推动创意、会展、传媒、出版、音像、广告、工艺美术业发展,扶持做大文化企业。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体系,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着力打造城西区文化特色产业。
4、制定更加宽松的创业政策,促进全民创业。一是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要加强理论研究引导舆论导向,宣传全民创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民营企 业家成长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家的声誉和地位。二是将农民的一切经营活动纳入全民创业的范畴。我区全民创业最薄弱环节在农村,潜在的优势也在农村。因此,应将农民的一切经营活动纳入全民创业与民营经济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中,并毫不动摇地推进。重视农民的生存培训与创业培训,财政应拨出专款,加大支助力度。并在政策上做到不分内外,不管老板大小,不论企业强弱,只要是在城西投资创业,都要一视同仁;只要有利于城西发展,都要予以支持。三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民营经济是非政府管理的经济,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打造区场与法制等外部环境,为民众创业提供以理念引导、创业辅导、政策督导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同时,对有关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调查。
5、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落实依法治区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一是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大局,始终抓住依法治区的首要环节,以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为切入点,通过完善和落实各项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制度,培育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习惯和能力,加快依法治区进程,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二是认真抓好法制建设,全面推动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区的核心内容,它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要紧密结合本区实际,把建设法治政府的 长期规划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当前问题结合起来,把认真纠正不正当行政和非法行政行为,作为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务公开,提高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法的水平。坚决克服行政执法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切实把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三是促进司法公正,营造法治环境。司法公正是维系社会公正的重要关口,也是依法治区的重要环节。应围绕“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目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进一步完善司法程序中各环节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有效防止司法腐败;妥善调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权,推动本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突出解决“为谁执法、执法为谁”的问题,促进司法公正,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加强普法宣传,推进法治化进程。在全区继续开展“六五”普法活动,通过普法讲师团、举办法制讲座和各种学法用法活动,重点强化与乡镇、村社、街道、社区、行业、学校、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实施“法律八进”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基层普法教育,提高村(社区)民依法维权意识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积极性。继续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丰富 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内容,进一步扩大村务、财务公开,确保了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
6、继续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提高城西科技创新水平。一是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区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筹建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在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推动城西“制造”向城西“创造”跨越。二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进一步确定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实施。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选用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推进党政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程,着力提高人才的现代化素质。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三是努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大对教育的 投入,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整合全区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劳动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优势。加快终身教育建设步伐,实现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一体化,努力建成学习型社会。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州“十二五”规划办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重大课题研究、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和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经请示州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州“十二五”规划办先后组织召开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和重点专
项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及“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到目前为止,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如下:
一、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是向州委、州政府提交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的重要前提。《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确定了我州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其中,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由州政府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由州发改委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由州委政策研究室负责牵头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由州经委负责牵头研究。截止目前,6个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进行广泛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在4月中下旬能够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二、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情况
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由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起草。为了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十二五”规划办在深入学习领会国家和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和要求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各县(市)、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需要纳入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基本思路既立足于我州的实际,同时又符合国家和省的战略取向和目标要求。目前,基本思路已形成初稿,正在进行修改完善,将在近期内提请纲要起草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预计4月下旬按照各方反馈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认真修改完善,力争形成送审稿。
三、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州确定编制24个重点专项规划。各重点专项规划负责单位都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12个部门已经编制形成初稿
州体育局负责编制的《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广播电视局负责编制的《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安监局负责编制的《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州文化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编制的《州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州移民局负责编制的《州移民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水利局负责编制的《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农业局负责编制的《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发改委负责编制的《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云南电网公司供电局负责编制的《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劳动保障局负责编制的《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共12个重点专项规划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
(二)12个部门已完成前期研究并着手进行编制
州卫生局负责编制的《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州地震局负责编制的《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州建设局负责编制的《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人民银行州中心支行负责编制的《州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交通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州教育局负责编制的《州“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州商务局负责编制的《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扶贫办负责编制的《州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州林业局负责编制的《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州环保局负责编制的《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州经委负责编制的《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州科技局负责编制的《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了前期研究并着手启动编制工作。
四、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按照工作部署,各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要重视对上和周边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州同步完成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截止目前,各县(市)推进工作情况如下:
(一)市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2月开始启动,1月18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议,3月23日召开了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规划纲要委托省政府研究室编制,目前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计划4月15日前拿出规划纲要初稿。对“十一五”的评估和28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
工作也已全面推进,预计可以和纲要同步推进。
(二)县
县在全州动员部署会召开后,于1月5日召开了专题培训和部署会议。共安排6个前期重大课题和23个重点专项规划。规划办从县级部门抽调骨干组成了“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起草班子。目前,前期课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力推进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在进
行修改完善之中,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已经开始展开。
(三)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确定了6个重点研究课题和26个专项规划,目前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形成初稿,待修改完善后可形成研究成果,26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2个已经完成,6个形成了初稿,其余18个完成了规划提纲。“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正在抓紧推进中,近期内可形成纲要初稿。
(四)县
县“十二五”规划工作于12月上旬启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编制工作小组,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6个重点研究课题中的4个已经形成了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另外2个课题完成了广泛调研工作,形成了初步提纲和框架。确定的22个重点专项规划中,有17个专项规划在开展前期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各专项规划提纲框架,部分已经形成初稿,有5个规划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和基本思路起草工作在抓紧推进中。
(五)县
县工作已经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委托省政研室编制,现已经完成初稿,前期课题研究基本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正在全力推进,部分专项规划完成初稿。
(六)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负责编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初稿,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之中,全县确定的18个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完成,初步形成了研究成果,19个专项规划已经全部完成初稿,并且开展了乡镇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部分乡镇的规划纲要初稿已经形成,预计4月中旬可全部完成乡镇规划纲要初稿。
(七)县
县“十二五”规划于11月底全面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各部门负责编制的专项规划相关工作已经启动,“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规划纲要委托省经济研究院编制,现在正进行基础调研等工作,预计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在6月底可基本完成。
(八)县
县于9月制定了《元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始启动规划相关工作。目前,全县确定的30个重大课题研究已经完成,20个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全面启动,交通、能源、农业和农村经济、广播电视、绿色产业畜牧业的专项规划已经形成初稿,其余15个专项规划正抓紧推进,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初稿,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
(九)县
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于1月开始研究,5月全面启动了规划各项工作。目前,在开展前期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经形成了《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正进行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之中,28个重点专项规划中除空间规划、参与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规划正在筹备启动外,其余专项规划2月底已完成初稿,并抓紧修改完善之中。
(十)县
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和部分研究课题委托中国西部发展规划研究院编制和承担,于3月30日开始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全县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于4月15日前全面展开。
第三篇: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
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梅市府办〔201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结合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精神和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争当全省山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与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贯彻落实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城乡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转移承接,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市积极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至2010年初,市有关部门按照市府办《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梅市府办〔2009〕76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改革局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于2010年5月底前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市政府审定。二是2010年6月起,市发展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举措等,于8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初稿。9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三是2010年10月起,市发展改革局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印发,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专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于1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市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市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市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
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市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县(市、区)政府参与,报市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9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联合上报市政府审定。
市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省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市发展改革局备案。
(三)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县(市、区)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县(市、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省市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市同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备案。各县(市、区)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本县(市、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所需经费由市政府安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视具体情况由市财政局核拨;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县(市、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篇: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区农业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快、运行质量效果最好的时期之一。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目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遇,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建设重点,努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道路,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继续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粮食及农产品生产的原则。为满足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根据资源条件,稳定发展小麦、玉米、棉花、油料及猪、鸡等农畜产品生产,保证全区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
2、坚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则。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技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原则。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发展农产品生产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生产,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坚持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村和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原则。针对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合理集约地利用耕地、水、有机废弃物、气候及农业投入品、人力等资源,促进我区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业增加值年递增6%。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6%以上,鲜活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70%。农村公路、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1、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内容:一是大力扶持日光温室、大棚等高效栽培设施建设;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材料等,并搞好示范推广;三是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物理和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水果套袋、铺反光膜、生物覆盖、等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现代生产技术;四是开展农田和果园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整治,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地与产品的申报、认证;五是推广新型育苗技术,建立育苗中心,实现规模化、专业化。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深化“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通过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监管能力建设,开展认证产品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并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识和检查员培训工作。
3、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一是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作物秸秆饲料的科学加工利用,二是实施农业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形成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
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全区组织实施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型村镇、培育新型农民、塑造良好风貌、强化基层组织、确保农村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全面小康,力争到2010年全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0%。
(1)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村为建设单位,进行行政村的新农村规划设计编制工作,包括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布局规划、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农村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农村公益服务设施规划等。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大集中连片供水工程建设和对现有供水工程的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基本解决全区约4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村绿化和小流域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3)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区为重点,以乡、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区、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体系。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场所建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4)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十二五”期间,按照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开展以“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突出以街巷硬化、四旁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为主要内容,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从根本上改变我区农村的人居环境。
(5)新型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大力普及开展农民文化技术、科普和法制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推动者。
(6)农村沼气建设。为改善农村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建设生态农业,走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建设道路,稳步推进全区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三、政策措施
(一)稳定政策,深化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1、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
坚持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等形式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收益分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引导和鼓励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大力扶持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2、积极推进农村民主建设
在农村普遍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建立规范的民主运行机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规范化管理,创新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途径,规范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效益。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素质,强化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争取到2015年,使农村财会人员达到中等学历水平,电算化的村达90%以上,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村达80%。
3、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在生产服务、资金信息、储运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农民的自我保护机制。争取到2015年,全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目前的2个发展到20个,要依法保护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四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研究解决税费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尽快建立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的有效机制,探索逐步化解旧债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搞好农民技术培训
1、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扶持科技示范户,对科技示范户进行物化补贴,扶持其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对示范户进行规范化的培训,熟练掌握2~3项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村科技书屋建设,把科技书屋建到农户;扶持科技示范户普及广播、电视和电脑,成为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核心户。
2、全面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培养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技术精,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转变政府职能,落实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改进并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方式,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为农业和农民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认真做好规划制订、政策宣传、信息引导、典型示范、科技推广、等服务,不断提高按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提高应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综合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能力,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四)加强法制建设,实行农业综合执法。
1、健全农业法规体系
要结合农村改革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要求,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农业法规体系,实现有法可依。
2、加强农业执法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农业法》、《农技推广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耕地、林地、水源等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保护。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严格监督管理。大力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等生产资料市场供优打假行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3、搞好农业普法教育
采取以案说法、法律宣传材料下乡等形式,教育农民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团风县林业局十二五规划编制
团风县林业“十二五”规划编制
根据团政办发[2009]115号文件精神,为了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我局在总结“十一五”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本着规划编制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替历史、替人民、替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编制了《“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
一、林业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县林业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坚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努力增加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建设秀美山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林业的发展目标 ㈠、总体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建设实施,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8%,比“十一五”期间的32%增长6个百分点,森林、林果地面积达到48.5万亩,比2009年的42.5万亩增加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万立方米,比2009年末的79万立方米净增21万立方米,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林业产业总值达到6亿元。
㈡、具体目标: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
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5个具体目标。
一是到2015年,生态公益林新增面积6万亩,全县总面积达到25万亩。在确保不占用基本农田造林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宜林荒山、荒滩、低丘岗地和“四旁”植树造林,“十二五”期间完成荒山造林3.5万亩,荒滩造林2万亩,低丘岗地造林0.5万亩,年均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1.2万亩;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年均20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800万株,年均160万株,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项目3万亩,完成低产林综合改造和中幼林抚育20万亩,年均4万亩。
二是加大现有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执行最严格的森林、林地保护措施,全面实行封山护林,封山护林总面积25万亩,一封5年不变,严禁一切经营性林木采伐和乱征滥占林业用地,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48.5万亩,净增6万亩,年均增长1.2万亩。三是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省级大崎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力争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区,完成团风湿地自然保护区5万亩的勘界、申报、立项工作,争取获得一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加快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程,到2015年,杂交野猪驯养繁殖总数达到0.5万头,观赏鸟类繁殖达到5万只,形成特色养殖产业。
四是严格保护全县现有820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落实保护措施和专用经费,加大病虫害防治和科研力度,确保“四率”目标的实现。
五是到2015年,规划建设100个生态示范村庄,达到景观园林化、能源沼气化、生活小康化、生态文明化。
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规模,着力规划建设好八个主要产业基地。按产业类型和重点区域分:
一是板栗基地:现有面积10万亩,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2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新增面积重点布局在我县北部山区的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四个乡镇和国有大崎山林场,占规划总面积的80%;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1.3亿元。
二是油茶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3万亩,主要布局在国有大崎山林 场、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总路咀等地类条件适宜的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三是杨树基地:现有面积3万亩,规划到2015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集中布局在沿江、沿河滨湖地区的团风、淋山河、上巴河、回龙山、但店五个乡镇的部分村组;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2亿元。
四是其它经济林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0年达到3万亩,新增面积1万亩,重点布局在中部低丘岗地的总路咀、上巴河、马曹庙、回龙山、方高坪等镇,突出发展名、特、新、优水果类产业基地;各类果品年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年产值达到1.2亿元。
五是中药材基地:现有面积0.5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5万亩,集中布局在有传统种植经验,现有产业基础厚实的杜皮、但店、总路咀、贾庙、大崎山林场等主要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六是苗木花卉产业:现有面积0.2万亩,到2015年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8万亩,主要布局在团风县城、大崎山林场、林科所、方高坪、杜皮、总路咀等地;年产值达到0.3亿元。
七是森林食品产业:现有产量0.02万吨,到2015年,以山野菜、天麻、木耳、木本食用菌为主的森林食品产量达 到0.3万吨,新增0.28万吨,年产值达到0.3亿元。
八是森林旅游业:现接待旅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20万元,通过加大对以大崎山森林公园为龙头,以杜皮龙王山避暑山区、白羊山风景区(林氏三兄弟故里)、方本仁庄园、牛车河水库风景区、杨汊湖等10个主要景区为依托的森林旅游建设力度,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0.5亿元。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了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服务林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300万元新建2000m的科教培训、项目管理大楼一幢;投资200万元,新建并改造森林防火设备20台套;投资50万元,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科研设备和药械设施;投资500万元,新建、改建大崎山森林公园公路、道路、景点、宾馆、水电等旅游设施;投资50万元,硬化方本仁庄园道路,修缮庄园,培植新的旅游资源,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200万元。
三、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并进。
在编制“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我们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林业建设的总目标,把北部
2山区生态公益林区的保护建设与板栗、油茶、木本药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产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地建设中,把新建基地与改建基地结合起来,把连片开发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实现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在规划森林旅游业建设中以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主旨,突出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民间古典、诗作题文等人文内涵,开发黄金旅游线路,推介避暑主题和自然风光游、鄂东名胜古迹游、革命老区历史遗迹游。在编制规划中注重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杜绝过度开发,防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深化改革,科技兴林,健全六大支撑体系。一是造林绿化工作体系。健全县绿化委员会工作体系,设置绿化学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在林业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确保日常工作正常运转。二是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实现“十二五”林业规划目标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科研单位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生产、贮藏、加工、包装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新品种选育和开发,提高林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乡镇科技推广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林业科技,提高广大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切实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化的贡 献率。三是林木种苗培育体系。要加大对规划林种、树种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力度,做到试验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要增加投入,认真抓好种苗研发生产工作,规划在团方公路两侧建设2000亩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在318国道、柳界公路两侧建设3000亩的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加强板栗品种改良,实行高接换种,加快淘汰不适应市场的落后品种。四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团风中心测报的资源,信息、技术和基层网络优势,确保防治率达到80%,成灾率低于4‰,监测率覆盖率达到90%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0%,要围绕“四率”目标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五是森林资源监测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森林法》等有林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明确森林防火责任主体,落实森林防火的机制与措施,设置专职防火机构,落实专人和专项工作经费。六是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切实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深化执法体系改革,改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形成执法一条线,管理一盘棋的新局面,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质效,把林业执法工作高度统一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上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要求上来,确保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实施六大林业工程。一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15年,规划全县退 耕还林工程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7万亩,荒山、荒滩造林8万亩。争取累计获得国家无偿投资1.5亿元,覆盖全县28.4%的农户。二是利用外资营造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突出实施好以德援、世行贷款为主体的外资营造林工程,工程总面积达到16万亩,工程建设总投入达到0.5亿元,三是大别山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加大争取大别山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力度,突出落实好大别山地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争取国家、省级投资300万元,建设以大崎山林场为中心,覆盖贾庙、杜皮、但店和淋山河北部山区的生物防火隔离带200公里,防火通道150公里。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到2015年,要完成大崎山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小区的升级改造,争取获得国家级保护区立项,完成以长江两岸湿地为主的鸟类迁徒停歇、繁殖栖息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立项,争取获国家、省级投资500万元。五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以杨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值达到2亿元。六是高效经济林工程,重点建设好低丘岗地地区的油茶产业带,“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到省级高效经济林工程建设立项,并获得投资2000万元。
(四)、优化服务,积极加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跨行业的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成立板栗协会、水果协会、花卉协会、苗木协会等行 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作用。二是引导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市场调研、供求信息发布、展览会、交易会等活动,为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快林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动态情况,定期调查制度和林业产业信息交换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做好主要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五)、落实政策,为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山林确权发证,林权证发证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投资谁收益,允许继承转让”等林业政策,坚决避免政策反复多变,坚决制止侵害生产经营者利益的行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基地的合理流动,吸引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强化林权证的核发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参与林业产业建设。要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发展林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各部门的扶持款、周转金以及水土保持资金、商品粮油基地建设资金等,都要向林业产业建设倾斜。
(六)、加强领导,形成“十二五”林业规划建设实施 的强大合力。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各乡镇要成立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行政和技术双线承包责任制。严格按照本编制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层层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把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检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支持力度,林业部门要覆行好主管部门职责,切实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林业发展规划。
二O一O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