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自2010年4月全面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公共服务等重点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科学编制规划,截止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各部门重大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目前,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研究阶段已基本结束,全县27个责任部门的39个研究课题已基本完成调研。根据统计情况,截止6月30日,已有21个研究课题完成调研,发展计划局负责的五个重大研究课题正在形成之中,其中,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重大经济指标已初步形成并已向省市相关方面进行了汇报。统计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财政局、招商局、应急办、科技局、环保局、农综办、文旅广视局、计生局、民政局、经贸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已完成课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意见稿),已着手进行专项规划编制。县法制办、计划局、人劳局、交通局、教体局、国土局、城建局、卫生局、等8个部门的12个研究课题已形成初稿,正在审订;房管局、乡企局、文旅广视局、县供销联社、县残联等5个单位的6个研究课题已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初稿正在编写中。
二.各部门重点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规划编制工作分为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10个重点专项规划,11个其他专项规划,涉及20个责任部门。-1-
按照汉政发(2010)7号文件要求,由我局牵头组织编制的《我县“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我县“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草案已基本完成进入后期修订和审定阶段,农业局的《我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送审,在进一步充实完善中,乡企局、城建局、人劳局、环保局、经贸局、国土局、文旅广视局等7个部门的7个重点规划已基本完成前期调研工作,初稿正在编写中。
11个专项规划中,交通局、电力局、卫生局、科技局、计生局、民政局、电信局等7个部门的7个专项规划已完成初稿送审,现在进一步充实完善中;水利局、教体局、扶贫办、文旅广视局等4个部门的4个专项规划已完成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初稿正在编写中。
三.“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及重点项目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提出了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及部分重点项目。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到“五着力五实现”:一是着力扩大经济总量,实现加快发展;二是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突破发展;三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着力改革创新,实现块跨越发展;五是着力统筹城乡,实现和谐发展。发展重点是:突出“工业扩张、农民增收、城镇建设、交通发展、教育强县”五大重点,全面推进“工业生态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进程,加
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新我。发展目标是:生态保护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变;经济总量跨越式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教育医疗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表现在主要指标上是:到“十二五”末,为争实现四个翻番,一个翻两番,即全县生产总值到2015年达到70亿元(其中一产12.6亿元,二产26.亿元,三产28 亿元),比“十一五”翻一番,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5年达到85亿元,比“十一五”翻两番,五年累计达22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到2015年达到3亿元以上,比“十一五”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到2015年达到18:40:42。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加,分别达到24500元、7888元,年均增长12%和15%,均比“十一五”翻一番。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降低20%。重点项目是:汉漩路隧道工程、迎宾大道建设、洞河水库、一城四镇月河生态堤防、我月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月河工业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业产业园孵化项目、我中学迁建、文化大厦建设、城东体育场馆建设、月河高效农业示范带、页岩高档产品开发、金茂生物防锈颜料开发、大木坝森林公园及凤江明清万亩梯田旅游开发项目等14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5.72亿元,其他项目还在进一步谋划当中。
四.下一步规划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我县“十二五”规划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将按照《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一)加强督查调度。根据全县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对各部门承担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督查调度,确保整个规划编制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同时,积极听取各部门在编制规划过程中的思路和意见,并将优秀成果充实到总体思路中。
(二)广泛集中民智。切实提高编制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向社会广泛征集“十二五”规划编制意见和建议,集中群智民意,开门编制规划,提高“十二五”规划质量。
(三)认真编制纲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起草《我县“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四)开展咨询论证。县直各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初稿完成后,组织咨询论证,不断修改和完善。在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初稿后,组织不同层次的咨询论证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让“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成为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协调各方利益、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五)加强联系沟通。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方面密切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申报我县重大项目进入省、市专项规划;县直各部门提出的项目,努力争取进入省、市相应行业规划。
第二篇: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
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梅市府办〔201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结合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精神和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争当全省山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与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贯彻落实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城乡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转移承接,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市积极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至2010年初,市有关部门按照市府办《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梅市府办〔2009〕76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改革局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于2010年5月底前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市政府审定。二是2010年6月起,市发展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举措等,于8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初稿。9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三是2010年10月起,市发展改革局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印发,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专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于1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市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市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市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
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市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县(市、区)政府参与,报市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9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联合上报市政府审定。
市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省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市发展改革局备案。
(三)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县(市、区)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县(市、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省市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市同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备案。各县(市、区)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本县(市、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所需经费由市政府安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视具体情况由市财政局核拨;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县(市、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汇报材料
调研汇报材料
尊敬的事业部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供热公司欢迎事业部各位领导的光临指导,下面我就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落实情况、“十二五”规划编制等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
(一)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实质。召开公司班子、中层干部、基层员工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采取多种形式,传达贯彻落实事业部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事业部坚持企业化经营、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矿区服务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为吉林石化公司实现第五发展阶段目标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深刻理解了事业部“十二五”开局年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的内涵。综合办公室将工作报告上传至供热公司门户,为各单位全面学习和落实会议精神提供方便条件。党群部门制定了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材料以及党课教育材料,多方位多渠道的宣传员工代表大会精神。截至目前,学习覆盖率100%。
(二)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1、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为确保“十二五”开局年,起好步,开好头,公司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工作部署,组织机关科室主要负责人按照生产、经营、技术、党建、企业文化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多次分组讨论。利用10天时间深入13个基层单位开展调研活动,掌握各单位对事业部一届四次员工代表大会的落实情况,听取基础单位意见与建议。
2、分解落实全年 经营指标。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年工作指标进行了逐项分解,共计分解指标66项。召开了2011年经营指标落实大会,与基层单位签订了业绩考核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为全年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3、积极配合事业部结构调整工作。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思想教育,持续转变思想观念,理清工作思路,使全员正确认识经营系统调整的重要意义。同时,相关部门提前准备,认真进行数据整理,确保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事业部客服中心自3月份投入运行以来,班子成员多次深入派工点调研,对派工和维修情况进行了解,确保“一站式”服务双轨运行有序推进。
4、节能降耗多创效益。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合全区供热系统投放药剂时期,供热监察队伍加大了打击窃热、私自放水力度,重点对投药区域公用户进行检查,进一步降低失水率。积极开展能源分析活动,每周例会对供热运行情况进行细致分析,随时调整能源分配指标,坚持做到日对量、周分析、月总结,确保能源总量受控。
5、克服困难做好稳定工作。国家“两会”期间,加强领导干部值班制度,采取双重包保升级管理的办法,掌握不稳定人员行踪。全部包保人员采取轮流拦防的办法对上访人员进行拦截。确保了不稳定人员思想和行为受控,实现了“两会”期间无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献至诚服务、建设和谐矿区”为宗旨,突出抓好优质服务和经济运行两项主要工作,努力解决生产运行当中 的瓶颈问题,通过内涵式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站在高标准、高质量一流供热企业起点上,在吉化百姓和驻矿单位心中,实现服务由“暖身”向“暖心”延伸,提升和叫响 “暖万家”吉化供热品牌。
(二)企业自然状况
主营业务:一是吉化宅区热能转供运行;二是供暖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
兼营业务:一是街区下水设施的维护及疏通;二是民宅电气设备及设施的改造和检维修;三是民宅高层建筑的消防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四是总医院供水、排水、空调等十个系统设备设施的检维修及运行。(资产管理及房费收缴业务暂未列入,待事业部裁定)
组织机构:机关科室8个,基层单位13个。资产情况:现有转供热业务固定资产31,904万元。
人员情况:截止到2011年3月份,在册员工560人,其中:厂处级6人(二线2人),中层干部60人(二线5人),一般管理干部109人,操作服务人员385人(不在岗6人)。长期劳务用工141人,短期劳务用工(季节性泵工)135人。
生产情况:根据热源分布情况自然划分为7大供热系统,各系统共有热力站48座,管网总量272千米,主干网长度47千米,网上供热面积687万平方米,7大供热系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企业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的供热事业仍处在高能耗的初级发展阶段,节能潜力还很大,热计量收费改革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并将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从中油矿区系统看,吉化供热从规模、技术、能源控制等方面走在前列。从供热资产上看,吉化供热系统通过“十一五”期间的投资改造,资产状况较好,技术、设备领先于国内同行业,现与长春热力等同。从热源上看,我公司为单一热源,与拥有多热源的其他热力公司相比,运行调节还存在差距。从热用户层面看,供热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百姓的关注,吉化供热品牌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吉林百姓所接受。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资源优势:供热设备、设施等有型资源相对完备;技术水平、社会认同感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源逐年提高。
企业资源劣势:人力资源配备上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企业能力优势:历经30余年供热运行,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运行管理方法,供热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能力劣势:尚未破解供热运行过程中的部分瓶颈问题。
(三)企业定位
对外:通过对全国供热行业对标分析,在运行、成本、技术、服务、自控等方面,吉化供热已跻身于一流供热企业行列。在规模、热源、调峰、效益等方面尚有差距。
对内:通过矿区事业部近几年的结构调整,供热公司已打造成供热运行、供热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供热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发展原则 做专主营业务;做精经济运行;做实基础管理;做优服务品牌。
(五)规划目标
抓住事业部“十二五”大发展的机遇风,供热公司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实现下列目标:
1、五大控制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目标。2、48座热力站全部实现智能控制。
3、创造条件建立调峰热源。
4、建立热计量改造试点工程。
5、供热面积达800万平方米。
6、街区回水率提高0.5个百分点。
7、安全生产实现零事故、零危害、稳态运行。
8、供热服务满意度达96%以上。
(六)重点项目及投资安排
到2015年,完成规划项目48项,计划投资58,732万元,预计节能1.5万吨标煤,节热水23万吨。供热运行系统得到全面优化,在热源单位水温达标的情况下,具备提升转供100万平方米的能力(780万平方米),48座泵房全部达到远程传输、自动控制、适时调节的先进水平。重点项目及分年投资安排如下:
1、节能降耗项目33 项,投资44,028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2,886万元; 2012年投资10,358万元;2013年投资7,448万元;2014年投资7,508万元,2015年投资5,828万元。
2、安全隐患治理项目10 项,投资7,940 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2,192万元; 2012年投资1,532万元;2013年投资1,422万元;2014年投资1,422万元,2015年投资1,372万元。
3、水暖电基础设施改造及其它配套设施改造项目5 项,投资7,264 万元。
其中,2011年投资1,950万元; 2012年投资1,778万元;2013年投资1,232万元;2014年投资1,160万元,2015年投资1,144万元。
(七)保障措施
1、全面实现供热控制自动化。
一是巩固“十一五”时期稳态改造成果,查找稳态运行不足,改造和完善供热系统的设备设施,对现有运行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和升级,实现热力站的全自动控制。二是积极探索三级热量管理方式。积累运行数据,优化分解供热运行曲线,形成多条有针对性的曲线,提高控制指令的准确性,科学性。三是充分发挥调度指挥中心、区域控制中心、热力站三个层面的自控设备作用,确保热量管理水平全面升级,7大体系全部形成由调度、控制中心、热力站组成的三级热量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供热运行。
2、加大供热系统改造力度。
一是对非吉化住宅供热系统进行改造,解决非吉化住宅失水量大,严重影响供热系统整体运行质量的问题。二是对腐蚀严重的、能耗高的供热设施进行更新改造,确保系统高效、长周期运行。三是对部分楼房室内钢管更换为耐腐蚀、阻力小的塑料管,部分室外钢管更换为新型玻璃钢管材,降低系统阻力,解决堵塞问题。四是改变热力 站配电室屋面防水形式,平屋面改成坡屋面,确保用电安全,降低系统风险。
3、建立吉化供热调峰热源。
一是积极向市供热办及有关单位反映情况,督促电厂对供热机组进行改造,提高热源输出能力,满足供热需求;协调吉化动力一厂恢复锅炉供热系统并与现有热源联网,作为调峰热源,在严寒天气启用,缓解热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协调电厂允许吉化在一次网首端建成相对独立的集、分水系统,增强自主调节能力;同时使采暖药剂作用在相对独立的吉化区域内循环,减少药剂浪费,降低运行成本。
4、稳妥推进热计量改革进程。
2011年1月20日,国家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了财建[2011]1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进一步扩大改造规模,到2020年前基本完成对北方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住宅的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为了稳步推进吉化矿区热计量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公司计划对现有民宅供热系统进行热计量改造试点,今年将选择几座楼做热计量改造实验,为今后改造的顺利进行积累经验。在安装智能预付费计量表的同时,配套安装温控设施、远程抄表和远程测温设备,实现抄表、按热量收费、欠费停热的远程操作,提高用户节能意识,减少热源损失。
5、深入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理顺管理 流程,组织好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落实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标准和质量规范,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通过抓基层强基础,抓规范强管理,抓素质强能力,抓督导强服务,全面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二是完善热力站星级达标考核制度。到“十二五”末期,建成“五星级”泵房10个,“四星级”泵房30个,“星级变配电厅所”“星级仪表控制室”各5个,以此全面推进热力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进程和运行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三是继续开展供热运行对标活动。扩大对标范围,不断在国内、中油系统内部同行业对标,树立本单位学习和赶超的标杆。通过对标,查找自身差距,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努力提高供热业务服务系统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6、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目前我公司以管工、焊工为例人均维护面积达3.7万平方米,基本满足日常维修需要。至“十二五”末期管工、焊工由现有的166人减至134人,人均维护面积达4.5万平方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为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将合理地调整人员,不超定员配备。一是通过内部积极挖潜。二是根据事业部总体要求,逐步引进社会用工,保持用工总量满足工作需求。对公司新增工作业务的变化情况,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人员配备,保证工作的有效进行。不断完善公司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机制,充分体现按效益、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培训,计 划每年开展培训30项,组织竞赛8至10项,每年培训约1000人次,参培率100%。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
7、全面提升、叫响吉化供热品牌。
提升和叫响吉化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吉化供热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暖万家”工程建设。强化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的考核,加强对事业部宗旨和工作理念的贯彻,强化“服务产生效益、服务创造价值、服务促进发展、服务确保稳定”的思想教育,转变被动服务观念。二是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违诺追究制。从着装到维修规范,从服务时限到服务行为,从服务态度到职业道德,从服务工具到文明施工标准,向社会提出郑重承诺,全方位提高维修服务质量。三是全力配合“一站式”服务的开展。定期对“一站式”派工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专业队伍,为事业部“一站式”服务的改革工作贡献力量。
8、创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
一是努力提高班子整体功能。要以“五个建设”为班子建设的抓手。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突出学习重点,改进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班子议会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建设和谐型领导班子。更新工作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建设创新型领导班子。推行领导分线负责制,领导带头服务一线,结对帮扶,建设务实型领导班子。按照平易近人、务实清廉的要求,建设清廉领导班子。使两级班子都能达到“四好班 子”标准,公司班子连年争创石化公司优秀领导班子。
二是不断凝炼“热文化”内涵。要以“四个丰富”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的注入“热文化”新的内容,明确员工的言行标准和规范。丰富企业文化评价体系。巩固企业文化成熟发展阶段建设成果,积极创作反映企业精神的有说服力、感染力的作品,确定2个企业文化教育基地,力争年年创成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平台。以召开座谈会、征集企业文化格言等形式,将“暖万家”的共同目标固化于每名供热员工心中,使“热文化”理念转化为每名供热员工的自觉行动。丰富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媒体,广开文化传播渠道,对内统一思想,对外展示形象,不断推进吉化供热服务品牌建设。
三是全面推广“一化三优”活动经验。以“三个发挥”为党群工作主线。发挥带动作用。全面推广电气仪表维修站党支部“一化三优”活动成功经验,强化“三基”建设,通过学习交流,自主创新,使其先进做法在公司各站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典型群体的引领作用。以吉化“四种精神”典型为榜样,以供热公司历史积淀为依托,选树具有供热公司特点的能够吃苦耐劳讲奉献的一线工人,充分挖掘不同层面的典型集体和个人,举办事迹报告会,印刷成典型教育书籍,予以大力宣传和推荐,力争培树出省级、中油级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心作用。加强党员理想信念 10 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建立“一个核心、三条主线、四个骨干”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营造思想和谐、干群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是尽职尽责确保一方平安。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局面。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严格督查催办。积极推行首办负责制,认真处理好群众的初次来信、来访,努力把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职责。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生活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热源存在风险问题。
“十一五”期间,吉化热源始终来源于吉林市热电厂一家单位,且电厂自身已满负荷运行多年,热源供应不足与采暖需求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1、持续低温和极端天气情况下,热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就目前供热公司实际情况,热源明显供应不足,造成区域水温不达标,供热质量受到影响,用户存在不满情绪。
2、单一热源存在安全风险,我公司无备用和调峰热源,一旦热源供应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2010年,一些城市热源就出现过此类问题,结果造成大面积停热,部分系统冻堵,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我们公司供热系统也存在同样的风险。
建议恢复动力厂630供热系统,作为调峰热源使用,缓解热源不足问题,同时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供热系统应急能力。
(二)非吉化小区供热设施陈旧问题 我们公司辖区内非吉化楼190余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热系统形式不合理,立管在用户室内,无法有效控制用户私接行为,存在窃热现象。
2、地下管网和室内管线锈蚀穿孔、跑冒滴漏严重,资源浪费,影响供热质量。
3、部分室内管线为钢管,堵塞严重,普遍存在私自放水现象。
目前急需改造的有140余栋。按照《吉林省城市供热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供热企业应该维修到用户终端前阀门外(即锁闭阀)。建议对非吉化小区根据管线腐蚀情况逐年安排维修改造;对有产权单位,也有能力进行维修改造的用户,由其产权单位维护和改造,解决以上问题。
(三)热力站、配电厅所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我公司所属各热力站及民宅变电厅所共计74座,防水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50座热力站及变电厅所存在漏雨和外墙破损严重的情况,占设施总数的67.5%,防水面积共计1.4万平方米。存在问题如下:一是配电设备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下,使用年限降低。二是受潮后或雨水滴落在配电设施上,容易造成短路跳闸,系统停运,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利于安全平稳运行。建议“平改坡”。
(四)个别维修站生产环境与居民生活相互影响问题。目前我公司基层单位员工食堂及班组休息室环境差,设施老旧不齐全。特别是松江供热维修站由于棚户区改造占地迁移,至今无合适办公场所,百姓生活与站队生产相互影响,且曾发生过摩擦。建议事业部能够给予关心,解决基层维修站的实际困难,改善员工食堂和基 层班组休息室环境,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为正常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
供热业务是确保矿区建设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十二五”这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事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发奋图强,振奋精神,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建设更专、更精、更实、更优的供热公司而努力奋斗!
供热公司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潜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潜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十二五”时期,是潜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好“十二五”发展思路,编制好、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下面,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加快推进“一区两带三极”战略格局的形成,按照资源接续渐替、产业循序渐转的思路,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努力建设中部县域经济强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成为联接鄂西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承载纽带功能的新兴城市;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成具有水乡园林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经济发展方面
“十二五”时期,初步考虑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均增长12%把握,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超过45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
(二)结构调整方面 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2:50:3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稳步提升城镇化率。
(三)自主创新方面
到2015年,全市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左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四)资源环保方面
到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0600.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9170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稳步下降。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
(五)民生改善方面
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达到5万人,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城镇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幅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主要措施
(一)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优化市域经济发展格局 为进一步统筹、优化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要求和潜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建设“一区两带三极”的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十二五”期间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
1.建设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辐射周边的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重点推进示范区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做好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民公寓建设。探索推进示范区内失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等工作,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财税、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吸纳就业。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进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建设两条产业集聚发展带。
一是着力打造以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带。以加快推进潜江城市转型、建设湖北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为重点,以沿潜监线的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经济开发区、杨市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在全省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是着力打造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大力推动曹禺文化、龙湾遗址等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加快兴隆枢纽现代水利工程景观、田园景观和休闲观光农业等自然资源开发,重点推动“中国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襄岳线文化旅游产业带。3.加快建设三个经济增长极。
一是积极服务江汉油田发展。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服务油田发展。稳步发展油气勘探开发,通过加大勘探投入和提高油田开发采收率,努力实现稳油增气。加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力度,通过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发展特色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外部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通过产品研发和发展特色产品,建设百亿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二是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电网改造、道路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采取统一规划、严格控管、项目对接、迁村腾地、基础设施配套、创新体制机制的办法,逐步将现有的园林、杨市、总口三个园区连接起来,打造大园区。完善工业园区服务体系,以金融、行政等服务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产业引导政策,促进工业园区规范管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三是大力推进国有农场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综合发展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农场经济特色板块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农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场经济在全市比重达到20%左右。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城市经济转型 按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全面推进城市经济转型。
1.努力构建优势工业体系,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走整合、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拓展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扩大市场主体规模,构建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优势工业体系。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原则,围绕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加强产学研联合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升产品技术档次,使医药、纺织服装、油气勘探与开发、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以及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步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小龙虾特色产业融合互动,积极发展特色生物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设技术水平一流、生产和销售规模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甲壳素产业基地,打造中国甲壳素之都。全力支持江汉油田所属江汉机械制造、江钻股份,以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产品引导和占领市场,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在五大产业的基础上,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重点建设华中家具产业园,支持发展九龙工贸环保型粉沫涂料项目、泉文公司年产万吨商品质活性炭项目、金铃汽配汽车内饰材料项目等新材料产业;围绕武汉新友泰、光华电子、巨特电子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支持耐高温远程测温系统工程项目、高纯石英玻璃等离子项目、航天透玻材料项目、高硅纤维项目建设。
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加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百亿元产业工程”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支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翻一番。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努力培育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潜江地处湖北承东启西桥梁城市、“两圈一带”战略中圈与圈节点城市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物流、商贸、房地产、金融、中介、信息等重点行业,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业、物流业和商贸业发展,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和促进其他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试点工作,逐步将潜江建设成为区域的水乡文化旅游中心和江汉平原的物流中心。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曹禺文化产业园”建设,做好曹禺文化品牌文章。发挥“中国小龙虾之乡”优势,办好龙虾节,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楚文化游、名人文化游、现代水利工程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相结合的四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构建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水利工程景观、“水乡园林”风光和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带,形成文化和生态相辅相成的旅游线路。加快建设中国戏剧家协会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龙湾遗址、返湾湖、两李故居、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和借粮湖等7个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龙湾镇、积玉口镇2个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是突破发展物流业。以引江济汉工程为依托,建设以煤、原油和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具备汉江航运物流信息调度功能的潜江港(泽口)物流园区;利用“一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荆岳线至潜江的铁路线和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以化工产品、纺织与服装、百货、建材和铝制品物流为主的潜江火车站物流园区;依托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以农产品、水产品物流为主的后湖物流园区。三是提升传统商贸业。以建设枢纽综合物流商贸基地为目标,完善商贸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片区商业生活中心为载体,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的大型综合超市;充分发挥供销社网点作用,不断培育新的农村流通组织,形成以大型商贸企业为核心、中小商业网点相配套的综合性商贸中心区。打造以“五七油焖大虾”为特色、汉江水产品菜系为主导的餐饮业。创建潜江小龙虾美食品牌,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加快发展,开展连锁经营,将潜江小龙虾推向全国市场;规范发展“农家乐”;积极引进武汉城市圈知名餐饮企业进驻潜江,带动潜江餐饮业发展。
四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面向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当建设部分高档商品房;以建设农民公寓、公共租赁房等方式,妥善解决新城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城镇老居民区、国有工矿企业、农垦区、林区职工的住房问题。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高新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油菜、棉花、蔬菜和瓜果等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逐步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
二是加快生态型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依托优质棉、“双低”油菜、名优蔬菜、三元猪、江汉鸡、优质水禽、小龙虾、速生杨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产品种养基地。
三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紧紧抓住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契机,加快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巨源油业等国家、省和市级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改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一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潜监线循环经济示范带建设为主轴,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产业带,引导新项目和搬迁项目向这一工业带集聚。实施总量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强化节能、节水和资源回收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造循环型企业。搭建园区循环经济平台,完善园区的物料系统、水系统、能量系统集成,加快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潜江与城市圈内外循环”四维循环体系。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按节能减排要求,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提高潜江经济开发区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张金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清洁生产准入门槛,控制入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杨市工业园实行淘汰高耗低效企业制度。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水资源承载和保持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汉江流域和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项补偿工程建设。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实现改善水生态环境、塑造水乡园林城市的目的。以高效、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严格、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基本普及先进的灌溉技术,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二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优化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占地少的行业,按照土地级差地租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重点向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农田整理力度,适当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转型。
一是加强城镇污染治理。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和完善污水、垃圾收费制度,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二是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以化工行业水污染治理为主攻方向,在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集中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缓解工业污水对环境的压力。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控与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大气监测、噪声监测、水环境监测等生态安全监控与预警体系。
(四)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功能。
统筹兼顾产业配合、空间配置、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实现城区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以潜监线、襄岳线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带集聚,以轴带面推动市域城镇体系发展。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拓展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按照“完善道路网络,连接东西城区,建成环形道路”的思路,完成主要道路的建设以及扩宽改造和整体改造。加强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干道及支路的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行政中心、农民公寓、部分文体设施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垃圾处理建设。
3.积极引导人口城镇化。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城镇就业,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和城镇转移。开展城镇户籍制度试点,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主城区和小城镇定居,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渐转为城镇居民。4.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立足现有交通基础,加大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多式联运、高效率、多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高对外交通辐射能力。
(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最大限度地聚合各种发展资源,加快城市圈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建设进程。二是实施开发带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比重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自有品牌、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比重,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出口,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努力促进出口稳步提升。
(六)推进社会转型发展,促进和谐潜江建设
实施民生保障工程、人居环境工程、平安城市建设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等四个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
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各类中、小学校及学前教育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镇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卫生医疗服务、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建立起适应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繁荣文体事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抓紧规划筹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成立“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规划要求,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中,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落实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注重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价,适时对规划目标和措施按程序进行修订调整,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三、建议
(一)恳请省委、省政府帮助争取国家增加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额度,并延长期限5—10年。同时,恳请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给予政策支持。一是在土地利用上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居民搬迁的任务非常重,仅靠我市财力难以解决,恳请省政府将我市园区居民搬迁纳入棚户区改造范畴,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继续在转型专项项目上给予支持,重点支持体现转型特点、充分吸纳就业及接续替代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推动我市接续替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恳请省委、省政府在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我市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三)由于武汉等地的区域优势,圈内各城市的部分企业迁入到区位优势城市,目前,我市已迁出多家企业(江钻股份、东方汽车零部件公司、潜江制药、油田设计院等)。为保障迁出地的既得利益,带动圈内各地经济发展,建议省政府对此类企业完成的税收按基数保留给迁出地,新增部分按迁出地与迁入地各50%的比例予以分配。
(四)鉴于江汉油田和国有农场剥离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建设、职工安置移交给地方,造成地方财政压力增大,经初步估算,上述四个方面的资金缺口达8亿元左右。我们建议省政府继续实行税收省级集中增量返还政策。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在各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确定上,对我市给予一定倾斜。
2010年9月8日
第五篇:西丰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
西丰县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
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西丰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12月启动至2011年5月,历经一年半的时间圆满完成。《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分综合篇、专项规划篇和乡镇规划篇三大部分,共约30万字。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县发改委努力发挥规划编制牵头部门作用,与全县相关部门共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和方向,使规划编制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
一、强化领导,周密部署,是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保证
西丰县强化部署,周密安排,专门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西丰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召开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制定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全县“十二五”规划体系由一个总体规划纲要、20个专项规划和18个乡(镇)规划构成。明确规划体系和编制责任分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认真谋划,加大调研,是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
作为一部指导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如何使其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是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因此,在确定规划体系框架中,既注重了规划的全面性,也突出了规划的重点性和区域性;既突出了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也突出了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的支撑作用,在规划纲要的框架内,对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具体阐述,使规划体系更加系统。为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准确把握县情和发展阶段特征,重点围绕“十一五”规划评估、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发展、重点项目等方面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为科学规划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创新,突出特点,是提高规划编制工作质量的关键
在规划思路上,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发展导向、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并首次提出了绿色包容性经济增长理念,提出加大实施“开放立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生态兴县、全民创业”五大战略,从而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力求县域发展实现新的突破。注重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同时,为实现跨越赶超,提出了脱贫攻坚、强县富民升位、建设全省中等县份的总目标。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方面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任务上,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并注重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拉动,同时,更加注重了民生优先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西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众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加快发展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县人民在未来五年发展中更加切身体会到发展的成果,更加感受到西丰发展所带来的喜悦,生活更加幸福;在重点项目上,围绕脱贫攻坚、产业调整、民生改善等方面整理出一批
重点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支撑。列入县“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26个,总投资46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45个,总投资435亿元;超10亿元项目12个,总投资343亿元。
四、精心编写,反复论证,是增强规划编制水平的基础
规划纲要草案形成后,为使规划更加体现民智,把握民生,具有可操作性,西丰县通过召开“十二五”规划论证会议论证,县委、县政府常委会议、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讨论,县人大、县政协常务会议研究审议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对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修改完善,使规划更加符合县情、符合时代发展,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总之,西丰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将成为指导西丰县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