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说明1
灵宝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
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
编制水库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是确保库区和移民长期发展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国家安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扶持资金和项目的前提和依据。2010年3月,根据河南省移民办公室安排,按照省办印发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大纲》,对灵宝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编制完成了《灵宝市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简称移民“十二五”项目规划)》。
本次规划共编制项目498个,总投资14578.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670.56万元,地方配套1908.00万元。规划涉及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种植业、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及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共八类别项目。移民规划项目实施后,将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移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移民区域经济将得到发展。
一、移民分布概况
灵宝市境内大中型水库移民主要来自4座大中型水库,其中2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010年,灵宝市大中型
水库农村移民核定人数为80701人,其中三门峡水库73215人,占总人数的90.72%,窄口水库1657人,占总人数的2.05%,沟水坡水库2353人,占总人数的2.92%,卫家磨水库1317人,占总人数的1.63%,其他外省水库迁入人口共2159人,仅占总人数的2.68%。
二、移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灵宝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持调查情况,现主要对移民村存在问题严重的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道路等进行论述。
1、人畜饮水现状
根据2010年对市内农村饮水现状的调查及本次规划调查,408个移民村涉及的各类饮水工程,多为村组级供水工程,供水量和水源基本能满足安全饮水标准,但大部分工程没有净化设施,很少进行定期检查。
2、交通状况
目前仍有49个村路面不平,生产条件差,随着移民区经济的日益发展,移民区客货流量急剧增长,使移民区业已十分紧张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移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农田水利设施状况
目前移民村中仍有35个村缺水源,无灌溉条件,有27个村缺乏资金。随着水位不断下降,部分村原有机井面临报废的危险,还有部分村的机井急需配套工程。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要求,在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建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先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全面发展。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分析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合埋确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移民意愿,切实维护移民群众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坚持开发性移民万针,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在国家的帮扶下,动员移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坚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的万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灵宝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核定人口为2010年末的水库移民现状人口。以村为单位统计,本次规划涉及灵宝市15个乡镇2个管委会,408个行政村,80701口人。
六、规划任务
规划主要任务是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长远发展问题,重点是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加强移民村群众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使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
七、规划项目情况
1、农田水利:根据灵宝市实际情况,这次规划共规划项目148个,具体项目内容为:新打机井168眼,其中深200以下163眼,21050延米,200米以上5眼,1170延米,配水泵169台,井房123间,抽水站10处,变压器91台区,其中50KVA77台,80KVA9台,100KVA5台,电力线21千米,其中10KV4.9千米,380V16.1千米,输水渠36.5千米,,输水管道87.4千米,喷灌2700亩,堤坝5200m。农田水利规划项目共需投资4503.3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901.37万元,地方配套602.00万元。
2、饮水安全:规划饮水安全工程54处,包括机井31眼,其中深200米以下18眼,2480延米,200米以上13眼,3620延米,配水泵41台,蓄水池9个900m,增压罐1个80吨,抽水站6处,井房36间,变压器18台,管道96.65千米。总需投资1532.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98.11万元,地方配套234.00万元。
3、交通道路:规划项目232个,修C20砼路203千米,其中2.5米宽路面102千米,3.6米宽路面101千米,修砂石路28千米,村内砼路5千米,桥2座,排水渠28千米。总需投资6528.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666.04万元,地方配套860.00万元。
4、文化教育:文化教育规划项目共17个,新建房屋4644平方米,修缮房屋3458平方米。购置文娱设备18套,硬化场地8038平方米,桌椅200套。共需投资1070.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94.19万元,地方配套176.00万元。
5、医疗卫生:规划在7个移民行政村修建卫生室7个,增加卫生用房690平方米。总投资51.7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75万元,地方配套7.00万元。
5、生态治理:在黄河沿岸栽植生态林,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塌岸滑坡蔓延,改善移民居住环境,本次3
3规划在北村、盘东村沿黄库岸进行生态治理230亩。栽植生态林,苗木、保栽保活等费用全包,每亩按2000元估算,治理402.5亩,规划投资80.50万元。
6、生产开发:共规划项目8个,新建蔬菜大棚35个,种植莲菜110亩,苗木252亩,总投资200.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8.6万元,地方配套22.00万元。
7、移民培训:移民培训费用一般包括食宿费、资料费、文具费、实习费、专家授课费、场地租赁费、误工补助费等,实用技术培训5—10天一班,就业技能培训一般在16-20天,移民干部培训费每期10天,每人每天费用约在50元左右,据此计算,培训项目总需费用612.00万元。
规划项目全面实施后,将极大改善库区和安置区移民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助推经济发展,促进移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其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新增及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7236亩,预计年可增产粮食408万公斤,增收327万元,同时也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安全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将为移民和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工副业、运输业、加工业奠定基础;技能培训项目将使3700人次的移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8400名青年移民接受技能培训后,预计将有7500名移民劳力实现转移就业,预测到2015年末,移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0年的3635增加到7000元,达到全市农民“十一五”末人均纯收入水平。
第二篇: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
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梅市府办〔201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四月三十日
梅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结合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市未来长远发展。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精神和省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争当全省山区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结合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机制,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良好格局。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管理、财税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合作,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创新与港澳紧密合作的思路和方式,创新外经贸发展方式。
三要坚持协调发展。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与破解区域协调发展的难题结合起来,全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贯彻落实配套区域政策,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服务、示范能力,带动城乡加快发展。实施“双转移”战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转移承接,解决制约山区发展的短板问题。
四要坚持民生优先。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实现和谐社会共建共享。致力于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满足社会成员的就业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要坚持继承与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关系,认真总结我市积极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成果,做好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衔接,体现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相衔接。
二、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总体规划)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参加,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2009年底至2010年初,市有关部门按照市府办《关于印发梅州市“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的通知》(梅市府办〔2009〕76号)要求,完成“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市发展改革局根据前期研究成果,于2010年5月底前提出“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报市政府审定。二是2010年6月起,市发展改革局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组织各县(市、区)、各部门研究提出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要举措等,于8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初稿。9月底前形成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三是2010年10月起,市发展改革局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印发,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专家,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完善后,于1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审定。2011年初由市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二)市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市专项规划分重点专项和一般专项两类。重点专项规划主要集中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环保生态、经济体制改革、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质量和安全等需要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以及
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一些重要行业。市重点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县(市、区)政府参与,报市政府审定。编制工作分阶段进行:一是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会同参与单位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写作提纲。二是2010年9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完成初稿,并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市发展改革局就重点专项规划初稿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将重要的内容纳入到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三是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牵头部门将规划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专家等各方面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并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衔接后,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联合上报市政府审定。
市一般专项规划(含部门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根据省相关部门的要求及工作需要提出,并由各部门自行组织编制和印发,报市发展改革局备案。
(三)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县(市、区)政府提出,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各县(市、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符合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并与省有关区域规划、省市重点专项规划及相邻地区的规划相衔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进度,应尽可能与省、市同步。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经同级人民大表大会审议批准后,报送市发展改革局备案。各县(市、区)的专项规划可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安排自行确定。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对本县(市、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改进规划编制工作方式方法。
(二)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大背景下,要把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促进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要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大工程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要突出规划重点,切实加强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划工作。
(三)加强规划目标的研究和测算。要根据“十一五”发展情况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以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指标的设置和测算要做到四个兼顾:一是兼顾全面和重点,在全面反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同时,突出对促进科学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目标和指标;二是兼顾连续性和阶段性,既要对“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继承,又要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有机衔接;三是兼顾需要和可能,既要适度超前、鼓舞人心,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合理需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四是兼顾预期性和约束性,既要适当设置一些引导市场的预期性指标,又要突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要求,尽可能研究设置一些相关的约束性指标。
(四)加强重大项目的研究和论证。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政府的规划中,重大项目主要包括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质量和安全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涉及国民经济重要布局的重要产业大型项目。要研究提出一批“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的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
(五)加强规划编制的民主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采取座谈会、协调会、公布规划草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强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制度等。
(六)加强规划间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使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增强规划在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政府规划服从上级政府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主要指标、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布局、重大政策等。同时,要加强各重点专项规划与国家、省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相应规划。
四、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增强规划编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编制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所需经费由市政府安排;重点专项规划所需经费视具体情况由市财政局核拨;一般专项规划的编制经费在市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县(市、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篇:十一五规划执行及十二五编制说明
关于海安县“十一五”规划执行及
“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说明
海安县发改委
第一部分,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积极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全面达小康奋斗目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达到15%左右,预计(下同)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00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2倍。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二三产业占比达到8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4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较“十五”期末分别提高了8个、3个和7.5个百分点。服务业提速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不断壮大,四大工业片区、三大农业片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双“百强县”行列。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稳步实施,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城乡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农村等级公路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农村公路建管养全省示范,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铁水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初步 1
形成。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形成。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国家卫生县城、省文明城市通过复检,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县省级验收和国家级技术评估。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可顺利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的目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明显增加。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左右。累计专利申请量10809件,授权量5476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十强”。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顺利通过县域教育现代化省级验收,高考高分段人数占比全省第一。文化大县建设进程加快,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任务。《海安花鼓》代表江苏亮相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海安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一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卫生服务人员资格合格率、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均达到100%。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加强,大接访、大调解、大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成,先后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首批省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金融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引进县外银行分支机构三家,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两家,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建成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
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境外企业和办事处达到5家。2010年自营出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年均增长27%左右;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累计突破1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大力实施区域合作战略,苏台(海安)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锡海工业园等一批共建载体相继开工建设。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200元和9140元,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7倍。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3%,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18.5%。城镇居民居住质量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07%,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8%。
第二部分,“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
1、《纲要草案》的编制过程
《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前期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12月初,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涉及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33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基本思路》起草阶段。在充分吸纳前期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形成了《海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同时,要求各部门抓紧推动各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三是《纲要草案》编制阶段。今年6月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基本思路》
为基础集中精力起草《纲要草案》,于9月下旬形成了《纲要草案》的初稿。10月份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学习了中央以及省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结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地对《纲要草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
11月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多次组织召开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座谈会,听取县老领导、各镇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县人大、政协也多次举办相应活动,征求各界代表、委员意见,力求使规划真正反映民意、体现社情。目前,《纲要草案》经县政府常务会原则审议通过,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和《海安新闻报》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拟于明年1月中旬提交县人代会审议。
2、《纲要草案》的基本框架
《纲要草案》全文共两万九千字左右,内容与县委《建议》相呼应。在框架布局上,以序言开篇、结束语结尾,文本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十一五”成就、分析形势。第二部分提出“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第四部分是关于规划实施机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没有局限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而是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建设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进行阐述。在表述形式上,借鉴了省市规划纲要“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在主体文本中,针对发展重点、重大工程等设计了14个专栏及若干图表。力求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有利于加深对规划的理解。
3、“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考虑这一时代背景,《纲要草案》
提出了我县“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县委《建议》是完全一致的。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新海安、迈向现代化”为统领,以调结构、促转型、扩总量、增效益、惠民生为主线,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环境生态化五大战略,着力打造沿海交通枢纽、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生态旅游新区、宜居创业城市,建立与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的新海安。
4、“十二五”发展目标
围绕指导思想,《纲要草案》根据县委《建议》的要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全市领先,县域综合实力苏中前列,统筹协调发展全省示范。到2015年,全县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18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六大类29项具体指标。
5、“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根据“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共八个方面。一是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着力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沿海交通枢纽;四是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五是不断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六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是巩固生态县创建成果,提高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八是强化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篇:新规划编制情况说明
新规划编制情况说明
新计划编制说明 ?
为增进我区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调和发展,依照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区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妇儿办从 2017 年 3 月份开始组织实行新 1 轮妇女儿童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现已构成《XXX 妇女发展计划(2016⑵020 年)》、《XXX 儿童发展计划(2016⑵020 年)》(简称“两个计划”)(审议稿),下面就“两个计划”编制的有关情况作以说明。
1、编制背景 ?
《XXX 妇女发展计划(2016—2020 年)》和《XXX 儿童发展计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新计划”),是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要求,为推动落实《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领》和我省及 XXX 市妇女儿童发展计划的目标,保护妇女儿童特殊权益而制定的指点我区未来 5 年妇女儿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自 1995 年以来,为推动落实北京第 4 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的男女同等基本国策和《北京宣言》战略目标,国务院制定并实行了 3轮妇女儿童发展纲领(1995—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年),同时要求县以上各级政府根据纲领精神,制定本地区的妇女儿童发展计划。在每轮妇女儿童发展计划实行进程中,?
区政府充分实行主体责任,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区妇女儿童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5 年,XXX 政府妇儿工委“两个计划”终期评估组对我区“两个计划”实行工作进行了为期 1 天的专项督导。XXX“两个计划”实行工作成效明显,整体达标水平良好。
2016 年 10 月和 2017 年 3 月,省市妇儿工委新 1 轮的妇女儿童
发展计划的颁布实行,为下 1 步推动妇女儿童事业迈上新台阶明确了基本方针和整体要求。因此,编制、实行好下 1 个 5 年妇女儿童发展纲领,对在新的历史出发点上推动我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新计划”的编制是由区妇儿工委办公室主持起草,在广泛征求各成员单位及相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后构成的审议稿。
2、编制进程 ?
2017 年 3 月,区妇儿办依照省市妇儿办的要求,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编制我区“新 1 轮妇女儿童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上 1 轮“两个计划”实行中反应出的问题,和当前和今后1 段时间妇女儿童工作的重点、难点,我们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研究肯定“新的两个计划”的整体架构、主要内容和目标设置,在经过了起草、修改、构成初稿的基础上征求了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和相干部门的意见,针对成员单位和相干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构成征求意见稿,再次下发征求意见,?
采用、吸收征求的意见,修改完善征求意见稿后,经妇儿办核对无误后,构成审议稿。
3、编制根据 ?,我们根据省市计划编制了我区“新计划”(2016—2020 年),即与省市“新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相 1 致,又与我区妇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相 1 致,充分统筹了各方面的情况。
“新计划”编制坚持以 108 届 5 中和 6 中全会、____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1035”计划精神为统领,努力与我区“1035”时期各领域、各部门的重大部署和政策相统 1,与国家纲领、省市计划体系相 1 致,与我区上 1 轮妇女儿童发展计划目标相衔接。
?
在编制中,我们主要以《XXX 妇女儿童发展计划(2016-2020)》和《XXX 妇女儿童发展计划(2016-2020)》为根据。
4、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 ?
妇女儿童两个计划的体例是 1 致的,均由 5 大部份组成,1 是指点思想和基本原则;2 是总目标;3 是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4 是组织实行;5 是监测与评估。
“新计划”认真总结了 2011—2015 年我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获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当前 ?
我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结合省市新 1 轮妇女儿童计划的整体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最新精神,明确了下 1 个 5 年我区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的指点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 66 项主要目标,158 项支持性指标,128 项“新计划”实行保障措施。其中《XX 区妇女发展计划(2016⑵020 年)》,包括妇女与健康、妇女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与社会保障、妇女与福利、妇女与环境、妇女与法律保护等 7 个领域,设置了 39 项主要目标,90 项支持性指标,71 项策略措施。《XXX 儿童发展计划(2016⑵020 年)》,包括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福利、儿童与社会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等 5 个领域,设置 27 项主要目标,68 项支持性指标,提出 57 项策略措施。
5、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
1、重视与我区上 1 轮计划的有效衔接。“新计划”以上 1 轮计划目标体系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完善提高,确保了两轮计划发展目标的有效衔接。上 1 轮计划保存下来的绝大部份指标都提高了标准。设定“新计划”的目标时充分斟酌到达标的可行性,要有益于考核评估,因此,对个别长时间以来达标困难或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指标,做了下行调剂。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女性比例、党政工
作部门领导班子、正职中女干部比例”等目标,“新计划”没有量化,而是表述为“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妇女发展计划”第 4 个领域 ?
“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第 1⑸项主要目标中有具体要求。)
2、重视与我区“1035”计划的有效衔接。“新计划”编制进程中牢牢掌控我区“1035”计划纲领精神,努力把 108 大以来特别是 5中、6 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区委提出的 1 系列新政策、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融入“新计划”中。比如:根据“全面实行2 孩政策”,“新计划”在保护妇女同等就业权利、加快合并实行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进度方面均有具体要求;(“妇女发展计划”第 3 个领域“妇女与经济”第 2 项策略措施“保护妇女同等就业权利”和第5个领域“妇女与社会保障”第2项策略措施“建立统1的城区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有具体要求。)根据“脱贫攻坚”目标,在“新计划”中多个目标和策略措施上细化了医疗扶贫和救助、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的内容;(“妇女发展计划”第 3 个领域“妇女与经济”第 3、5、7 项策略措施和第 5 个领域“妇女与社会保障”第 3、6、7、8 项策略措施中有具体要求。)根据“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新计划”增加了“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建立健全窘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构建窘境儿童社会服务工作体系”等目标和策略措施。(“儿童发展计划”第 3 个领域“儿童与福利”第 5、6 项策略措施和第 5 个领域“儿童与法律保护 ?
”第 3 项主要目标中有具体要求。)
?
3、重视与国家“两纲”和省市计划的有效衔接。“新计划”编制,保存了国家纲领中仍有指点意义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措施,在此基
础上进行推陈出新,修正完善。我区“新计划”与省市计划保持相对1 致。在指标设置上,充分预留了未来 5 年努力空间,新计划有 6 项量化指标的目标值设定高于省计划标准,与市计划标准 1 致。
4、“新计划”在编写中尽力体现切实可行的原则。在策略措施上,避免空洞的“加大”、“增强”、“完善”、“重视”等辞汇,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如何加大、增强、完善和重视等措施。如儿童发展计划中儿童与福利领域第 5 项措施中,列出非常明确可操作的措施。
第五篇:潜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潜江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十二五”时期,是潜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好“十二五”发展思路,编制好、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下面,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要加快推进“一区两带三极”战略格局的形成,按照资源接续渐替、产业循序渐转的思路,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努力建设中部县域经济强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成为联接鄂西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承载纽带功能的新兴城市;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成具有水乡园林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生态宜居城市。
(一)经济发展方面
“十二五”时期,初步考虑地区生产总值按年均增长12%把握,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超过45000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
(二)结构调整方面 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2:50:38,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稳步提升城镇化率。
(三)自主创新方面
到2015年,全市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左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GDP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四)资源环保方面
到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0600.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9170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稳步下降。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
(五)民生改善方面
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达到5万人,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五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城镇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大幅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主要措施
(一)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优化市域经济发展格局 为进一步统筹、优化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要求和潜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提出了建设“一区两带三极”的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十二五”期间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
1.建设以中心城区为重点,辐射周边的城矿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按照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重点推进示范区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做好示范区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民公寓建设。探索推进示范区内失地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等工作,探索建立统筹城乡的财税、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鼓励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吸纳就业。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进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建设两条产业集聚发展带。
一是着力打造以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带。以加快推进潜江城市转型、建设湖北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为重点,以沿潜监线的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经济开发区、杨市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在全省有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是着力打造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大力推动曹禺文化、龙湾遗址等文化资源开发建设,加快兴隆枢纽现代水利工程景观、田园景观和休闲观光农业等自然资源开发,重点推动“中国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襄岳线文化旅游产业带。3.加快建设三个经济增长极。
一是积极服务江汉油田发展。按照“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服务油田发展。稳步发展油气勘探开发,通过加大勘探投入和提高油田开发采收率,努力实现稳油增气。加大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力度,通过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发展特色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扩大外部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通过产品研发和发展特色产品,建设百亿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二是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发展。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电网改造、道路等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采取统一规划、严格控管、项目对接、迁村腾地、基础设施配套、创新体制机制的办法,逐步将现有的园林、杨市、总口三个园区连接起来,打造大园区。完善工业园区服务体系,以金融、行政等服务体系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产业引导政策,促进工业园区规范管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点。三是大力推进国有农场发展。充分发挥国有农场在土地资源、产业基础、综合发展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农场经济特色板块发展。力争“十二五”期末,农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农场经济在全市比重达到20%左右。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城市经济转型 按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全面推进城市经济转型。
1.努力构建优势工业体系,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坚持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走整合、创新发展之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精心打造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拓展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扩大市场主体规模,构建产业结构相对完整的优势工业体系。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原则,围绕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加强产学研联合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升产品技术档次,使医药、纺织服装、油气勘探与开发、有色金属冶炼与加工以及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步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小龙虾特色产业融合互动,积极发展特色生物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建设技术水平一流、生产和销售规模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甲壳素产业基地,打造中国甲壳素之都。全力支持江汉油田所属江汉机械制造、江钻股份,以技术含量高的优势产品引导和占领市场,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
三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在五大产业的基础上,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家具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重点建设华中家具产业园,支持发展九龙工贸环保型粉沫涂料项目、泉文公司年产万吨商品质活性炭项目、金铃汽配汽车内饰材料项目等新材料产业;围绕武汉新友泰、光华电子、巨特电子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产品研发投入,支持耐高温远程测温系统工程项目、高纯石英玻璃等离子项目、航天透玻材料项目、高硅纤维项目建设。
四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加强联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百亿元产业工程”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支持现有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翻一番。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努力培育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充分发挥潜江地处湖北承东启西桥梁城市、“两圈一带”战略中圈与圈节点城市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优先发展文化旅游、物流、商贸、房地产、金融、中介、信息等重点行业,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业、物流业和商贸业发展,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和促进其他新兴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试点工作,逐步将潜江建设成为区域的水乡文化旅游中心和江汉平原的物流中心。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曹禺文化产业园”建设,做好曹禺文化品牌文章。发挥“中国小龙虾之乡”优势,办好龙虾节,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快楚文化游、名人文化游、现代水利工程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相结合的四大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构建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水利工程景观、“水乡园林”风光和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带,形成文化和生态相辅相成的旅游线路。加快建设中国戏剧家协会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龙湾遗址、返湾湖、两李故居、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和借粮湖等7个文化旅游景区;建设龙湾镇、积玉口镇2个文化生态保护区。
二是突破发展物流业。以引江济汉工程为依托,建设以煤、原油和化工产品物流为主,具备汉江航运物流信息调度功能的潜江港(泽口)物流园区;利用“一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荆岳线至潜江的铁路线和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以化工产品、纺织与服装、百货、建材和铝制品物流为主的潜江火车站物流园区;依托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以农产品、水产品物流为主的后湖物流园区。三是提升传统商贸业。以建设枢纽综合物流商贸基地为目标,完善商贸业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片区商业生活中心为载体,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的大型综合超市;充分发挥供销社网点作用,不断培育新的农村流通组织,形成以大型商贸企业为核心、中小商业网点相配套的综合性商贸中心区。打造以“五七油焖大虾”为特色、汉江水产品菜系为主导的餐饮业。创建潜江小龙虾美食品牌,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加快发展,开展连锁经营,将潜江小龙虾推向全国市场;规范发展“农家乐”;积极引进武汉城市圈知名餐饮企业进驻潜江,带动潜江餐饮业发展。
四是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面向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适当建设部分高档商品房;以建设农民公寓、公共租赁房等方式,妥善解决新城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通过棚户区改造重点解决城镇老居民区、国有工矿企业、农垦区、林区职工的住房问题。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农产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高新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观光农业、订单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
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油菜、棉花、蔬菜和瓜果等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逐步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
二是加快生态型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依托优质棉、“双低”油菜、名优蔬菜、三元猪、江汉鸡、优质水禽、小龙虾、速生杨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型农产品种养基地。
三是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紧紧抓住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契机,加快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巨源油业等国家、省和市级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改制创新,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
一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潜监线循环经济示范带建设为主轴,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产业带,引导新项目和搬迁项目向这一工业带集聚。实施总量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强化节能、节水和资源回收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效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打造循环型企业。搭建园区循环经济平台,完善园区的物料系统、水系统、能量系统集成,加快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创新,努力构建“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之间循环”、“产业配套循环”、“潜江与城市圈内外循环”四维循环体系。
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按节能减排要求,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提高潜江经济开发区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张金经济开发区和江汉盐化工业园清洁生产准入门槛,控制入园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在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杨市工业园实行淘汰高耗低效企业制度。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水资源承载和保持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推进汉江流域和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整治;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项补偿工程建设。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瓶颈,实现改善水生态环境、塑造水乡园林城市的目的。以高效、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采取严格、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强化节水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基本普及先进的灌溉技术,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二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优化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占地少的行业,按照土地级差地租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不同地区的开发强度,提高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调整现有村镇的数量和布局,重点向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村镇倾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结合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加大农田整理力度,适当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转型。
一是加强城镇污染治理。重点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和完善污水、垃圾收费制度,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二是进一步削减工业污染。以化工行业水污染治理为主攻方向,在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集中建设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大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缓解工业污水对环境的压力。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控与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大气监测、噪声监测、水环境监测等生态安全监控与预警体系。
(四)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功能。
统筹兼顾产业配合、空间配置、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实现城区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以潜监线、襄岳线为市域重点发展轴,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发展带集聚,以轴带面推动市域城镇体系发展。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拓展城区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按照“完善道路网络,连接东西城区,建成环形道路”的思路,完成主要道路的建设以及扩宽改造和整体改造。加强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干道及支路的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推进行政中心、农民公寓、部分文体设施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和垃圾处理建设。
3.积极引导人口城镇化。
以产业发展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城镇就业,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和城镇转移。开展城镇户籍制度试点,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主城区和小城镇定居,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逐渐转为城镇居民。4.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立足现有交通基础,加大投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多式联运、高效率、多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高对外交通辐射能力。
(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最大限度地聚合各种发展资源,加快城市圈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生态环保“五个一体化”建设进程。二是实施开发带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比重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自有品牌、自主技术及标准出口比重,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出口,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努力促进出口稳步提升。
(六)推进社会转型发展,促进和谐潜江建设
实施民生保障工程、人居环境工程、平安城市建设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等四个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
积极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各类中、小学校及学前教育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镇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卫生医疗服务、监督和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建立起适应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繁荣文体事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抓紧规划筹建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发展体育事业,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
(七)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成立“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按照规划要求,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在规划实施中,加强组织协调,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组织落实重大项目,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注重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组织开展“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价,适时对规划目标和措施按程序进行修订调整,以保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
三、建议
(一)恳请省委、省政府帮助争取国家增加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额度,并延长期限5—10年。同时,恳请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给予政策支持。一是在土地利用上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居民搬迁的任务非常重,仅靠我市财力难以解决,恳请省政府将我市园区居民搬迁纳入棚户区改造范畴,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继续在转型专项项目上给予支持,重点支持体现转型特点、充分吸纳就业及接续替代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推动我市接续替代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恳请省委、省政府在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我市纳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三)由于武汉等地的区域优势,圈内各城市的部分企业迁入到区位优势城市,目前,我市已迁出多家企业(江钻股份、东方汽车零部件公司、潜江制药、油田设计院等)。为保障迁出地的既得利益,带动圈内各地经济发展,建议省政府对此类企业完成的税收按基数保留给迁出地,新增部分按迁出地与迁入地各50%的比例予以分配。
(四)鉴于江汉油田和国有农场剥离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建设、职工安置移交给地方,造成地方财政压力增大,经初步估算,上述四个方面的资金缺口达8亿元左右。我们建议省政府继续实行税收省级集中增量返还政策。
(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在各级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确定上,对我市给予一定倾斜。
201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