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
金融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农商行一直在行动。是第一个库区移民县,24.5 区居民需要异地搬迁。如今,农商行又创新金融脱贫新模式,开辟金融扶贫新路径,把精准脱贫作为金融扶贫的支持重点。通过创新“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扶贫新模式,将扶持资金精准链接到精准脱贫户,不仅盘活企业资金,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还增强精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
一、农商行金融脱贫基本情况
金融脱贫,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在我们实地调研中,农商行探索“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互联网+贫困户”的模式,助力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农商行坚持点面结合,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在全力满足农村、农户基本生产生活信贷需求的基础上,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据统计,农商行对失去土地的移民,对接实施柳编、特色种植 300 多个扶贫项目,每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都有扶贫就业点,将金融扶贫与特色项目相结合,实现了富了农户乐了企业的双赢效果。
二、主要做法
扶贫工作只有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农商行按照“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精准对接”的工作思路,对精准脱贫户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积极对接建档立卡的精准脱贫户,走访入户调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投放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覆盖面,通过“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模式,打通金融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
(一)打造金融扶贫“六大模式”
农商行实施政府增信机制等扶贫“六大模式”,落实信贷规模、费用支持等“七项保障措施”;积极打造“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工程+互联网金融”四位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信贷资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扶贫产业的“精准滴灌”,有效解决了金融精准扶贫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在调研中可以看出,想达到更好的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效果,各级政府要鼓励与各种金融机构加强合作,积极拓展多种业务形式,运用政策性贷款以及扶贫再贷款资金等多样的手段和工具,为符合条件的扶贫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定向支持。企业得到金融扶持进一步发展了,才能为建档
立卡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技术帮助,使更多的贫困户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达到助农增收为可持续脱贫带来更多保障。金融扶贫就是将政府、市场、社会乃至贫困地区的扶贫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市场化的方式形成扶贫脱贫的合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政府主导,金融参与,同时遵循市场规律是金融精准扶贫突破瓶颈的关键,只有市场化运行才能化解高风险与低覆盖的矛盾;金融扶贫工作也只有符合市场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由于异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自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类型多样、承贷主体千差万别,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农商行在金融创新活动取得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让我们看到,创新就有收获,创新就会有成功,扶贫攻坚在创新驱动下才会更加出彩。
(二)激发农户脱贫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才能做到扶智又扶志。探索的金融新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农商行为精准脱贫户提供贷款,精准脱贫户可以将贷款各个特
色项目基地,有劳动力的精准脱贫户可以到相应基地参与生产,不仅可以享受免费技术培训,还可以获得固定的劳动报酬。精准脱贫户与基地公司签订固定合同,一定保护期后,只要精准脱贫户想退出,在掌握了相应的操作技术后,完全可以自己“造血”,重新创业。农商行着重通过探索搭建“银企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金融助力产业发展,从而带动实现收益共享。这种新模式不仅帮助企业盘活资金,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输血又造血”。
(三)助力产业更新升级
金融扶贫关键还是要增强产业扶贫能力,着力挖出穷根找出致富路。农商行为此仅仅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的模式,更好地打通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商行积极与县农委、金融办、扶贫办、以及全县部分龙头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他们重点为精准脱贫户给予贷款支持,贷款资金投放企业产业项目生产,企业为贫困户贷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此外,企业还要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品牌、基础设施等,帮助改变精准脱贫户的经营理念,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传授种植技术,带动更多精准脱贫户增收致富。企业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为精准脱贫户网销农特
产品,提供物流配送等途径,帮助他们解决生产、销售、技术等制约,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这一新的模式,切实满足有贷款意愿、有创业就业潜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的有效信贷需求。同时,也盘活了龙头企业的资金,真正做到了收益共享。在他们看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要激发精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挖出穷根子,找出富路子,不会再重新返贫。创新金融扶贫新模式,就着重突出“产业扶贫”这一就业之基,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能够帮助精准脱贫户稳定增收、就地脱贫,更重要的改变精准脱贫户的理念,从“输血”向“造血”发展。
(四)彰显金融扶贫的多元性
金融扶贫是一种多样化多元性金融,农商行主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合作方式,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他们把产业带动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创新多种服务模式,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致富。金融扶贫不仅要“授人以鱼”,解决融资难题;更要“授人以渔”,助其提高致富能力。贫困农户受自身条件所限,往往缺乏独立发展生产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他们通过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制度,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依耗
产品推介、农户回访、聘请农科专家宣讲等活动,向农民讲解传播金融知识和致富案例,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为广大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三、存在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金融扶贫是其中一个见效快的有力武器。然而金融机构是自负盈亏的单位,积极参与是一种责任担当,但也有一定的风险管控底线。在系列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产品创新,也看到了风险管控模式,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也需要时间的检验。金融扶贫想要常态化开展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管控好风险,这不能仅靠政府背书,更需要民众按期还款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诚信金融环境的营造。
(一)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较大、金融授信额度偏小。通过对产业扶贫户的走访调查情况来看,一般专业种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为 5 万元—15 万元,家庭农场对资金的需求基本在 15 万元—30 万元的阶段。当前,农户和家庭农场主要通过信用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需求,授信金额平均为 3 万元—10 万元,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信息不对称。农户与政策信息不对称,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户对金融扶贫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很多农户并不知道金融扶贫这项政策方针,对当前金融扶贫有何政策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出现有很多农户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贷款贴息帮扶,使得良好的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农户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户渴望发展,但却不知如何发展,有种养的意愿,却碍于销路问题,不敢尝试。各精准扶贫主体信息不畅通,形成各吹各号,小打小闹的现状,未形成合力。扶贫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息管理效率较低,成为金融扶贫工作的瓶颈。在数据更新、与金融机构互联互通等方面相对滞后。当前扶贫办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系统与区内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尚未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三)金融扶贫信贷风险的分担补偿机制缺位,难以形成合力。财政拨款统一由县政府管理下拨,乡镇政府难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较完善的扶贫贷款担保体系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基层对信贷的支持主要是对扶贫对象进行补贴利息,对贷款本金无确切保障措施。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了支农信贷风险高,支农贷款额度偏小。简单的输血式扶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挂钩对象的贫穷问题,没有撬动金融杠杆,未能形成联动,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四、下一步打算
金融扶贫是金融机构的责任和机遇。金融扶贫的核心是为贫困地区造血而非输血,通过金融手段导入要素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只有提高贫困地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才是金融扶贫的根本出路。其次,金融扶贫重在金融产品创新,因时因地因产设计规范的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地区和落后产业,从脱贫过程中为金融产品中的非公益资本投资人创造合理收益。
(一)银政保联动,形成金融支持合力。一要争取地方政府精准扶贫政策,获取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有效降低贫困地区金融信贷风险。二是构建贫困地区信贷风险保障体系。联合保险机构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结合特色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建立贫困地区农业保险与农信社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三是配套政府扶贫资金,利用倍数放大机制,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形成“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联动机制,以全方位支持贫困户融资需求。四是根据不同生产类型创新不同贷款模式和产品。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联合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名单,建立开阳联社精准扶贫贫困户贷款单独统计数据库,对贫困户实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实现扶贫资金放大的作用,供其发展,同时利用信贷员对其资金的流量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为政府、央行统计金融精准扶贫的成效数据提供帮助,对精准扶贫户实现动态调整,达到精准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据调研,当前实施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并未实现普及和大范围宣传推广,可配合政府职能部门通过“金融夜校”、金融精准扶贫站广泛宣传扶贫贴息政策,使农户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帮扶。同时为政府发放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作单独统计,设计专项精准扶贫贴息贷款业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政府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与农信社农户贷款数据库进行连接,搭建信息桥梁实现精准扶贫,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精准,扶贫对象帮扶精准。
(三)设立金融精准扶贫服务站。由乡镇分社和政府主导,多方配合组织组建村级精准扶贫服务站,各乡镇分社设分社服务站,指导和管理辖内各村级服务站,组成农商行精准扶贫基层服务站体系;县联社设立精准扶贫服务总站,监督和指导各乡镇分社服务站,组成开阳联社核心服务站体系;由基层服务站和核心服务站组成一套完整的县、乡、村一体的服务站体系,形成信息由下至上汇总、汇报和反馈,指令由
上至下统一传递,层层独立管理,总站统筹监管,良性互助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各服务站建立相应的 QQ 群、微信群,发布相关金融信息和政策优惠以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和经验,网络与实体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的助推精准扶贫。一是为了更加精准地识别扶贫对象,着力金融精准扶贫的长期性、持续性和重要性;二是为组织存款和发放贷款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农户创业致富提供金融方面的信息、法规、政策和技术服务;三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现已进入破解深度贫困的新阶段。作为人口大县和传统农业大县,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既要充分利用外部多元化措施扶贫,发挥增量效益;更要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意愿,培育提升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并与产业提升、项目扶贫和能力培训相结合。要做好系列宣传和经验推广,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技术能力与发展潜力,增加
可持续性。摒弃以往简单地提供资金支持的弊端,而是带来脱贫致富的观念、信息和商机,实现了产品走出去和服务建起来;既拓展了贫困人口的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建立金融最需要的信用机制——这是金融扶贫的长远可持续基础。
第二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01年6月,自治区党委五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收缩战线,突出重点,到村入户,整村推进,三年解决44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十年使32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整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针和部署。随着三年解决特困户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将开始新的进程,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将主要围绕两大任务
展开:一是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乡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如何解决“巩固”、“提高”的问题,是今后我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中心任务。以此为前提,2004年7月20日至30日,在计委艾委员的带领下,由州扶贫办、和静县、尉犁县、轮台县、若羌县参加的扶贫开发工作调研组一行10人,前往北疆学习调研。调研组克服天气炎热、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合理计划安排,历时11天,对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阿勒泰四地州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移民搬迁工程、托里县扶贫项目管理、裕民县扶贫资金管理、吉木乃县喷灌项目、福海县扶贫开发档案建设和管理、布尔津县牧区扶贫项目等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得到了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本委宋主任、沈书记也都亲自安排部署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调研组通过座谈讨论、实地参观、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当地扶贫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取得了很大收获,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伊犁州、博州两地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伊犁州是新疆唯一的地区级副省级单位,州直下辖八
县二市,由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单位共207个,其中重点贫困县两个,重点乡19个,重点村186个(含州确定的重点村10个)。到2003年底州直尚有贫困人口27806户143549人,占州直农牧业人口的8.7。伊犁州确定的扶贫开发的目标是:经过六年的努力奋斗,到2010年末,按现行贫困线标准,在自治区率先全面解决低收入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步骤是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分批整体解决。前四年为解决温饱攻坚阶段性,后两年为巩固阶段。2004年的任务是,力争30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增收200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降低到10万人左右。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385公里。自治州下辖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两县一市和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其11个团场。全州有35个民族,总人口42.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3。有区级重点贫困村6个,州级重点贫困村16个。现有贫困人口545户2426人,占贫困村总人口的26.72。博州扶贫开发工作以县(市)为主,采取点面结合,社会各方协同帮扶的办法,确保三年内使8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
(二)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
第三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全县贫困现状,分析致贫和返贫原因,科学谋划我县“xxxx”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实现老区、贫困地区快速、协调发展,助推“和谐xxxx”建设,近期,县扶贫办组织专班,先后深入16个乡镇,共计40个经济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村,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和干部群众座谈的方式,详细了解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借此来探寻我县扶贫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我县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插花贫困的状况仍然突出
“xxxx”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狠抓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和老区建设资金1478万元,整合各行业扶持资金3.8亿元,共完成各类扶贫开发项目476个,成功实现3.3万人的稳定脱贫。特别是孟溪大垸扶贫综合开发,现已累计投入各类项目建设资金3.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00多个,仅3年时间,大垸内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县整体贫困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但是,纵观近年来全县扶贫开发的历程,扶贫工作更多徘徊在救济式扶贫层面,扶贫项目建设普遍存在“小打小闹”,力度明显不够,群众稳定脱贫的成效并不明显。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是,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县农村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农村群众的收入水平正呈逐步拉大之势,尤其因灾、因病造成的累积性致贫和反复性返贫人口占有相当比例,如果任其两级分化,不利于全县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县贫困地区现状,我们调查的40个村,均是由乡镇认定的经济薄弱村,具有典型的插花贫困特征。这些村呈带状分布于低洼湖区和血吸虫疫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由于各方面的投入长期欠缺,导致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自我积累不足、发展速度很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贫困人口集中。40个村总农户数2.2万户,总人口8.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有2549户、10605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到12.3%,比全县高出3个百分点。实地走访还发现,大多数贫困农户表现出“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动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其中,有患病家属的贫困户约占85%,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约占70%,家庭成员最高学历为初中的贫困户仅占12%。
(二)返贫机率很高。返贫的现象很多,尤为典型的是因病致贫、返贫。据统计,40个村曾患或正患较重疾病的人数多达2.5万人,患病率接近30%,其中晚血病人176人,晚血病人在10人以上的村就有8个。狮子口镇洪丰村血吸虫病感染率达70%,现有晚血病人12人;斑竹当镇杨家码头村结石患者高达208人,现有残疾人49人,晚期癌症10人;斑竹当镇关流咀村痴、呆、傻就有31人,癌症、晚血、尿毒症患者有15人。在农村贫困地区,一人得病全家受累,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现象极为突出。
(三)经济基础薄弱。首先是村级债务重。调查的40个村全部背负高额债务,负债总额高达3578万元,村平负债89.5万元。除村干部工资能够得到财政保障外,所有村基本上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维持村务正常运转都极其艰难,根本无财力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投入。部分村已经有近10年没有搞过公益设施建设。其次是群众家底薄。贫困村普遍以传统粮棉油种植为主,农民收入来源不多,家底单薄,有限的收入也绝大部分用于子女上学及家庭日常开支,致富“基金”少之又少。
(四)基础设施滞后。一是水利条件差。40个村共有排灌设施161处,装机总容量6401千瓦,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设备老化,维护费高;共有骨干沟渠546条、472千米,一半以上淤塞严重,目前硬化沟渠不到50千米,抗旱排涝成本居高不下。闸口镇关爱村有大小泵站30多个,需要三级返水排渍。毛家港镇西马汊村抗旱需要四级提水。甘家厂乡炊皮山村有村组泵站23个,由于排灌不及时导致减产、减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交通条件差。40个村共有村组公路744公里,水泥硬化路面不到200公里,无水泥路的村还有7个。黄山头镇丁家咀村仅有1条3公里长的碎石路,该村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于周边交通便利村。三是饮水条件差。40个村中,已经实施水改的村只有6个。
(五)社会矛盾较多。调查显示,部分贫困村“两委”还存在工作散乱的问题,村干部看到其它地方项目投入不断,心理差距较大,面对本村贫困状况缺少工作激情,想办事无钱办事,导致思想作风涣散,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农民群众怨气不断,干群关系紧张,矛盾冲突经常发生。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因穷守穷,丧失信心,懒于发展,长年满足于打牌赌博等不良行为,社会隐患很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村级和谐稳定。
二、贫困
群体致富愿望强烈,影响脱贫的因素亟待解决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推动了扶贫事业的长足发展。我县从2008年起实施孟溪大垸扶贫综合开发,掀起了新世纪以来扶贫开发新热潮,孟溪大垸人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我们实地调查过程中,无论村组干部还是农民群
众,谈得最多的是对发展的愿望,对致富的期盼。但造成贫困落后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制约,也有客观影响。从调查情况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是制约我县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发展视野受限,脱贫致富缺目标。调查的绝大部分村处于远离集镇的湖边、堤边、泵站边等“三边”地区。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干部群众与外界的主动沟通不够,信息相对闭塞,平时与周边村组的横向对比较多,但与发达富裕地区的纵向对比较少,导致视野不宽阔,缺乏竞争意识,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明朗。调查过程中,很少有村干部能够清晰说出本村经济社会规划目标和发展思路。同时,农民本身更没有明确致富目标,大多只能耕作于自己的几亩农田和传统作物,忙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
(二)发展能力受限,脱贫致富缺路径。发展能力不足,是影响我县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发展能力不足主要源于农民群众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实用科技运用不够。调查的40个村总劳动力4.1万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就有3.8万人,占到总劳动力人数的95%,且大多数为45岁以上中老年劳动力,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由于没有技能特长,只能从事简单传统耕作,收入门路狭窄,稳定脱贫难度较大,稍有不测,即有可能重返贫困人口行列。
(三)发展资金受限,脱贫致富缺投入。发展经济,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但贫困地区村级债务重,经济基础差,大部分收入用在了保运转、过日子上,即使有好的发展机遇,也往往因为担心配套资金难以到位,要解决的困难很多,怕受益不均造成社会矛盾等,眼睁睁看着机遇流逝。不仅如此,受贫困就是落后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作怪,企业不愿将资金投往贫困地区,怕资金打水漂;银行对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也极其谨慎,信贷资金的审核手续较富裕地区更为严格,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贫困地区筹资难度,制约了发展。
(四)发展环境受限,脱贫致富缺氛围。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环境恶劣的边远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期滞后,使得资金、项目、技术、人才难以引进,自然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开发,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贫困村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同时,长久的贫困落后、致富无门,在贫困地区形成的“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上级有投入我就发展,上级没有投入我不发展,主动想办法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够,普遍缺乏誓言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三、搞好扶贫开发任重道远,要有强力的措施促进发展
大量事实证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差,自我造血功能差,是制约其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随着国家低保制度的实施,我县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现在贫困状况的主要特征是相对贫困的问题,解决温饱的压力变小了,但缩小贫富差距的压力加大了。在新的形势下,相对贫困问题很容易被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所掩盖,继而诱发一系列不和谐因素。为此,要把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依靠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稳定脱贫。同时,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把谋发展和抓扶贫有机结合起来,谋发展不忘扶贫,抓扶贫促进发展,坚持两手抓,着力解决扶哪里、扶什么、怎么扶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突出重点,选准扶贫开发主战场
一是深入推进片区开发。继续深入推进孟溪大垸扶贫综合开发,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分阶段、有步骤地解决发展难题。当前,孟溪大垸的整体基础设施水平已有明显进步,其项目实施重点要逐步向培育主导增收产业转变,稳定和巩固脱贫能力。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总结并借鉴片区开发经验,进一步以乡镇为单位,试点开展跨乡镇、连村组扶贫综合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攻坚,促进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落后片区快速发展。
二是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整村推进扶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重点贫困县市采取的主要扶贫措施,效果极其明显。目前,我县第一轮重点扶持村已基本实行了整村推进扶贫,扶贫的重心应该有所转移。建议xxxx年,以县政府名义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合理调整省定重点扶持的老区乡镇、贫困乡镇和重点贫困村,确保扶贫资金优先投入重点贫困地区。根据我县贫困现状,全县可重新确定50个重点扶贫村,把整村推进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综合扶持,逐步消除插花贫困状态。
三是认真开展扶贫到户。xxxx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重大工作部署,标志着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根据新的扶贫标准,深入基层,调查摸清全县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底数,建立健全贫困人口档案,对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低保救助,对具有发展生产能力并有致富愿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贫开发项目支持,实现“挂号”扶持,扶贫到户,确保扶持政策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
(二)综合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大发展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县作为农业大县,农村基础设施普遍滞后,这一特征在贫困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县应该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狠抓项目建设。要优先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以50千瓦以下村组泵站的维修改造为重点,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提高农业稳产增收能力;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血吸虫病疫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优先加大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硬件投入,建立因灾因病致贫的防御体系。
二是发展增收致富产业。稳定的产业能够带来持久的脱贫。要结合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发展能力弱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短、平、快”的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庭园经济,拓宽增收门路,促进快速增收脱贫。在此基础上,逐步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的思路,发展优势产业,发展规模经营。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村专合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在贫困地区建立板块基地,发挥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带动农民增收,真正让贫困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
三是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着力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减少贫困代际传递。加强老区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力争为贫困户每户培养一个科技致富明白人,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大力开展“雨露计划”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能力,多渠道促进贫困家庭增收。
四是建强村级战斗堡垒。切实加强贫困地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准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提高干部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精明强干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不断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贫困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传、帮、带”作用,为贫困地区快速、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强力推进,形成扶贫助贫大格局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孟溪大垸扶贫综合开发试点成功,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领导重视。在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中,要把扶贫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其它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对扶贫任务完成情况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扶贫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交流扶贫工作经验,督办扶贫项目进度,解决扶贫开发难题。
二是健全制度保障。结合上级要求及我县实际,一是要确立县领导联系贫困村制度。由县领导带头开展帮扶,一定几年不变,每年帮助贫困村解决1-2个具体问题。二是要确立行业扶贫制度。制定统一扶贫规划,将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农电、科技等扶贫任务进行分解,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包干”建设,年终由扶贫领导小组对职能部门履行扶贫职责情况进行考核。三是确立“一对一”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制度。结合“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县直和乡镇直部门党员干部每人帮扶1-2个贫困户,落实“三帮一扶”措施,即帮助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制定脱贫致富发展规划、帮助提高基本能力,扶持发展一项当家产业或致富项目。
三是保证扶贫投入。受扶贫政策限制,国家扶贫专项资金大部分投入到了国定、省定重点贫困县。我县属插花贫困地区,享受到的扶贫专项投入极为有限,实施扶贫开发只能以地方投入为主。考虑到我县的特殊地理特征,以及插花贫困较为严重的现状,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各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把优惠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把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使用项目资金,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同时,按照不低于省拨扶贫资金总额20%的比例实行县级配套,并单独列支300万左右的县级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项用于重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此外,要充分发挥县老促会、扶贫基金会等社会扶贫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多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
第四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切块10%-15%,作为全贴息小额信贷,专门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协会+贫困户”、“能人+贫困户”等方式实现放贷、承贷和还贷,使贫困户在务工生产中学到技术,得到收入,获得生产资料方面(如牛犊、羊羔等)的实物回报,实现自我滚动、自我表现发展。阿勒泰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运用上与其他资金通过“捆绑使用”,使资金和项目发挥出最大效益。
吉木乃县为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业,推行了一套“五户帮扶小额信贷模式”。具体做法为:成立县扶贫总社、乡(镇)分社和村扶贫中心的三级小额信贷资金发放专门机构。同时把全县农牧民以五户为一个单位,按照“一户党员户或干部户、一户富裕户、两户中间户、一户贫困户”的形式组成了605个“五户帮扶组”。每一个“五户帮扶组”对信贷资金的返还实行五户联保,共同担负连带责任,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形成一种“党员带,富户促,亲帮亲,户帮户,利益相连,风险共担”的帮扶促进机制。从而使小额信贷成为全县五年来各项扶贫措施中成效最好、收效最快的办法。
3、多措并举,敢于创新
伊犁州通过建立扶贫资金项目工程建设贫困户受益制度,提高贫困户收入。在实施财政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项目时,都要最大限度地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县级扶贫办、计委在扶贫资金工程项目的发包、检查、验收时,必须把使用不低于50%的贫困户劳动力作为工程合同的一项指标。
察布查尔县积极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挣钱,并帮助贫困户学到一技之长。为此他们积极实施五个100工程,具体为:以乡为单位,在贫困户中选出500人,根据实际情况,培训100名泥瓦工、100名缝纫工、100名修理工、100名理发师、100名烹饪师,连续培训3年。在培训中,无偿提供学习工具和设备,学成后工具归个人。
阿勒泰地区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式、搬迁式、集中式、股份合作制、五户帮扶、小额信贷等多种扶贫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符合县域实际的扶贫措施,三年来,通过多种措施,全县累计有183户1160名特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收入从原来的600元以下增加到1100元以上。
三、对我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州扶贫开发的变化
随着我州三年解决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州扶贫开发已开始新的进程,由此也带来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我州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我州解决温饱的水平低,这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经不起身患疾并经不起市场波动,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是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的贫困标准882元,到2003年底,我州农村牧区有低收入贫困人口约33757人,集中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呈集中连片的区域性分布。
三是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我州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到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也要以人为本,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更加和谐的条件。
五是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通过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州2005年将有18个重点村进行整村推进验收。
六是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州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二)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州扶贫开发工作
统筹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事关我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扶贫开发作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是解决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诸多社会矛盾等问题的根本措施。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关键在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从我州发展的现状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仍然在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重点区域,该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突出。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好贫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现实紧迫的问题,又不能盲目开发,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扶贫观,立足当前,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深化对扶贫开发的认识,自觉地把
科学的扶贫观实践于扶贫开发中去,在扶贫规划上加以体现,在工作部署上加以贯彻,在扶贫工作中加以落实。
(三)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农牧民收入水平,既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结合我州实际,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坚持扶贫到村入户,巩固提高温饱成果。从2004年起,对全州3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情况开始进行分批验收,条件成熟一批验收一批。
二是集中力量,加强难点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工作。要把且末、和静、若羌县高寒偏远牧区及尉犁、轮台县荒漠干旱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集中财力物力,采取综合性措施,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分布在不具备生存条件,投入多又见效慢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移民搬迁扶贫,做到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过得好。
三是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一要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娶搞活”的指导思想,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二要抓住自治州实施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三要在扶贫贷款投向和方式上,不管哪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或大户,只要能带动贫困户,与贫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系机制,给贫困户带来实惠,扶贫贴息贷款都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利用我州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发、季节性棉花用工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就近组织农民工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土石方工程,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五是改进资金项目管理,加强监督力度。一要加强三项扶贫资金的捆绑力度。按照各有侧重,优化配置,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使用三项扶贫资金,发挥整体效益。二依据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项目库,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程序,杜绝项目申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资金效益和项目的科学性。三要推广“参与式”扶贫模式,组织贫困群众参与项目的建设管理,激发贫困人口脱贫意识和潜能。四要严格实行报帐制,全面推行公示制。五要做好监督工作,聘请自治州对口帮扶单位的干部作为自治州扶贫办的督察特派员,在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负责监督所帮扶重点村的资金落实、项目实施情况。六要实行扶贫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项目法人制。
六是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二要加强99个州直、驻州帮扶单位工作的督促检查,促进工作深入开展。
七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贯通,左右协调,形成合力,整体推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在政策领导、制定规划、资金管理、社会扶贫、监督检查、综合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篇: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1
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今年我局与乡村结对帮扶。一年多来,我同局班子成员认真贯彻上级建设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组织成立了建设扶贫工作队,我多次带领局主要领导、工作队深入实地进行走访考察,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对该村当前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掌握。
一、基本情况
乡村现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43户,总人口1292人,党员3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846人,全村总耕地面积869.2亩。其中,田312.5亩,土556.7亩,全年粮食2172亩,产量782吨,经济总收入1362万,农民人均所得7364元。目前驻村工作组已走访农户300户,占87.5%,召开群众座谈会5次,座谈群众100多人。从入户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村民对开展这次民情走访活动反响较好,普遍认为,开展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更是体现了各级党政组织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和关心。
二、主要做法
在民情走访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结合”的方法。
一是入户走访与宣传惠农政策相结合。4月7日,我们由村干部带队,进行入户走访。一方面工作队员带着真情走进农户家中,认真与农民交谈,收集意见,做好民情记录,发放宣传资料;另一方面认真调查、检查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情况,并针对部分农民对有关惠农政策还不清楚或不理解问题做出宣传解答和解释工作,让广大农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补贴项目及标准有了较详尽的了解,让每一个农户家庭做到心中有数,有一本明白账。
二是入户走访与帮扶相结合。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与村支部共同排查,研究确定了重点帮扶困难户。局机关拿出10000元作为帮扶资金送到该村,帮助解决贫困户村耕生产资金紧缺问题。9月24日,我同班子成员一起到村给群众宣讲扶贫政策,慰问贫困户,共向贫困户赠送了320只鸡苗,并邀请养殖能手现场讲解养殖技术;另外,还结合司法局工作特点,对该村移民低保户望运富进行法律援助,指派律师免收代理费,帮其维权。
三是入户走访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入户走访中,我们针对农村社会治安、民事纠纷等实际情况到户宣传一些法律知识,教育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同时还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请法制宣传员上法制教育课。
四是内引外联相结合。一是积极与县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联系汇报,为2社、6社、7社、10社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堰塘和沟渠整治项目,8社社道路建设项目,该项目已进驻施工;二是向卫计局汇报沟通,争取项目支持,新建了村卫生室;三是寻求项目支撑。11月30日,陪同县新生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进入村实地考察,为种养殖业的发展开拓市场。
五是扶贫与化解民忧相结合。针对群众提出的困难,与群众面谈,倾听心声和诉求,从思想上做工作,从政策上讲思路,以行动赢得群众回报,3社邓茂义年老体弱,家境困难,妻子残疾,欲办残疾证,我积极与残联协调,设法为其快速有效办理。
三、入户调查反应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通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我们共收集到各种意见100多条,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村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好干部,可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有些村干部不能一心留在村里工作,有些年轻力壮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不愿留下来在村里任职。
二是村集体经济薄弱。顺和村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目前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结余。没有经济保障,村集体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开展修路、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只能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因此想为村民办好公益性事业非常困难。村级活动阵地办公条件简陋,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是农田排水问题。近几年,由于农民种地全局意识不强,种地各顾各,将一些田间地头排水沟堵塞,特别是村与村交界处水沟更是无人管,导致下雨时水排不出,天旱时水放不进,严重影响农民种田。
四是村内“一事一议”很难开展。自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几乎没有开展“一事一议”活动,也就无力做诸如兴修水利之类的`公益事业。即便是需要办一点事情,还得靠村干部外出求援,靠相关单位支持一点。存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村民的观点很难统一。尤其是需要农民出力出工出钱的事情更难统一。同时,干部也怕麻烦,不愿操心。
针对上述问题,我和党组成员协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采取以下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继续开展入户走访活动。做到百分之百入户,尤其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对外出务工不在家的农户进行联系,使之入户走访。
其二,与村两委班子商讨、制定近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对村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期分批逐步加以解决。
其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帮助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和村委行政执行力及公信力。
其四,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并转移就业,逐家逐户上门发动群众互助互带外出务工。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2
为了深入落实坝心村扶贫攻坚工作,按照要求做好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坝心驻村工作队通过走访、入户座谈等形式对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坝心易地搬迁安置点工程推进情况
阿舍乡坝心易地搬迁安置点,总投资1218万,占地面积37.8亩,计划安置坝心村黑西村小组、豆渣坪村小组搬迁56户284人,目前主体工程建设已经竣工。
二、20xx年坝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情况
(一)搬迁入住情况。坝心安置点截止6月30日,已实际入住18户86人,其中黑西7户38人,豆渣坪11户46人。
(二)资金结算及科目验收情况。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安置点将要建设牛舍、猪舍等,除人居房屋建好并做好初步验收并确保质量达标外,其余的`待项目实施单位完善后再行验收。
三、存在的问题
(一)搬迁入住率低,部分搬迁人员存在两头居住现象。由于农户在原居住地种了庄稼,要回去管理,加上未拆除旧房。
(二)是旧房拆除、复垦复绿工作还未落实,有工作实施方案,旧房拆除复垦复绿还未实质性启动。无工作开展印证材料,盘活率较低。
(三)外出就业务工的人数较少,因为很大部分青年思想懒散,对外出物攻的认识不高。
四、几点建议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3
20xx年以来,县科技局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省科技厅《关于加强科技扶贫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农村领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科技扶贫,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省科技厅等五部门《关于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工作的通知》情况。县科技局会同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共同印发了《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工作方案》,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服务工作。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重点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协调安排省市县三级名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72个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全覆盖。
2.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协议签订、履行及帮扶成效情况。协调省市县59名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72个贫困村,签订了帮扶协议。根据绩效考评情况汇总,共开展培训293场次,受训6302人次,引进新品种173个,新技术xx5项,帮扶贫困户725户,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考核优秀33人,合格26人。
3.转移支付用于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经费使用及管理情况。省下达24万元,统筹用于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培训等工作。科技特派员帮扶工作经费安排21万元,拨付科技特派员(59名)包干使用,科技特派员帮扶1个村经费3400元,帮扶2个村及以上的经费适当增加,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员材料编印、技术指导、交通差旅费补助等。科技特派员培训安排3万元,由3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承担,各1万元,用于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工作。
4.本县本级科技特派员认定及管理情况。制定《寿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印发20xx年“三区”人才工作实施意见。5月22-24日,举办1期科技特派员创新能力暨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培训54人。20xx年选聘县级科技特派员84人,其中新聘61人、续聘23人。
5.县本级调研指导科技特派员帮扶贫困村工作情况(含调查情况表等)。结合工作考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并组建科技特派员专家团,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建专家组,深入全县72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情况
1.辖区内省级备案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情况。根据省科技厅《关于启动第五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备案工作的通知》,20xx年益丰生态、农门天下蔬菜2家企业申报了河蟹养殖、蔬菜种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价,通过省级备案。至此,寿县已认定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应用作用。各工作站建立了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其中席草工作站绩效考核被评为优秀。
2.县本级对辖区内备案的'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调研和指导情况。多次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工作站调研指导,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支撑当地扶贫产业发展情况。我县各工作站技术力量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如寿县河蟹绿色养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位于寿县隐贤镇贫困村姚祠村境内,依托当地水利、水生资源优势,在市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组织科技特派员,围绕河蟹绿色养殖技术推广与应用,优化养殖业结构,促进水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寿县蔬菜无公害种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位于寿县迎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由淮南市农科所和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帮助贫困村和周边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动产业发展。
4.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获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今年,我县新备案2家工作站获财政资金支持36万元,严格按照工作站建设要求,实行专款专用。
三、科技扶贫项目实施
1.对省级及以上科技扶贫项目,以及省转移支付科技扶贫项目监督管理情况。对20xx年转移支付科技扶贫示范项目经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并报经市科技局备案同意,共立项4个项目,拨付资金29.8万元。签订了项目任务书,明确预期目标和经费使用范围,督促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确保取得实效。配合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开展科技扶贫专项“双随机、一公开”专项监督检查,对反馈的问题及时督促制定整改措施。
2.项目取得的帮扶成效。我县科技扶贫项目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种养业技术水平,通过项目实施,让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增强了企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回报社会的能力。如寿县联众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合作承担实施的“江淮分水岭地区湖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围绕草坪草百慕大与农作物秸秆、黑麦草等混合裹包青贮,生产营养价值高的青绿多汁饲草,并根据湖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裹包青贮的饲草与精料配置湖羊全混合日粮,提高湖羊的采食量,增加湖羊日增重,降低了饲料成本,提高湖羊生长速度与肉品质。同时,通过收购贫困户的秸秆、贫困户进场务工和免费技术咨询等措施,使贫困户增加收入,为实现精准扶贫助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四、消费扶贫工作
落实《安徽省科技系统“消费扶贫月”活动实施方案》情况。积极组织科研单位、科技特派员基地,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形式,采购扶贫产品,并开展宣传推介。采购扶贫产品折合金额58.67万元。
五、创先争优工作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4
一、高度重视,谋划帮扶实事
一是及时传达省厅关于省文化和旅游扶贫暨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精神,并就贯彻落实相关精神作出安排部署。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不折不扣做好分解的工作任务。二是深入帮扶点开展调研,详细了解桶井乡脱贫攻坚、文化艺术资源、文旅融合等相关情况,梳理群众需要解决的实事、难事,结合我单位特色和优势制定帮扶工作计划,形成具体帮扶方案。
二、统筹推进,务求帮扶实效
结合调研情况,依托我单位在桶井乡春晖乡愁苑挂牌的 “省乡村文化振兴(桶井)研创基地”,切实推进相关定点帮扶实事:
一是围绕脱贫攻坚感人事迹创作小戏小品。我单位充分发挥艺术创作专业优势,组织编剧骨干前往帮扶点收集素材,与桶井乡扶贫队员以及桶井乡群众广泛开展交流,进行深入访谈。围绕桶井乡脱贫攻坚先进事迹、精彩故事潜心创作讴歌脱贫攻坚感人精神、激发脱贫攻坚正能量的小戏剧本。
二是开展文化扶贫实践课题研究。立足我单位近年来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良好基础,组织业务骨干与驻村帮扶队员共同开展重点委托课题《桶井扶贫的实践探索》。通过聚焦桶井乡进行调研、采访、座谈,深度总结提炼桶井乡扶贫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该乡扶贫的对策建议,为全乡和更大范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参考借鉴,目前该课题研究报告已完成。
三是挖掘梳理桶井乡代表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象。结合我单位职能优势,抽调精干力量深入桶井乡帮助梳理代表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事象。一方面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摸底,对地方文化艺术工作者、民间文化艺术爱好者进行田野调查方式方法的指导培训,并结合点上调查、深度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全乡民间故事、民间技艺(刺绣、傩戏)、民间音乐(乌江号子)等文化艺术资源情况。另一方面,展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搭建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傩戏、花灯、舞蹈等)、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三个工作组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目前相关资料已进入统稿阶段,后期拟成书出版。
四是指导拍摄桶井乡山水人文专题片。为推动桶井乡山水人文方面的'宣传,提升桶井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多次赴该乡指导专题片拍摄。积极协调搭建拍摄团队,帮助撰写拍摄提纲和专题片解说词,组织了新滩、望江亭、乡愁园、土家村寨等处的场景布置、景点拍摄及相关后勤工作。目前该专题片已完成后期剪辑制作,并在桶井乡举办的丰收节进行播放。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5
一、总论
(一)项目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部分人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过远地区,扶贫攻坚难度很大,必须加强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坚持扶贫开户,大幅度、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搞好以工代赈,重点改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种养业,对极少数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贫困人口可以有计划地实施移民开发”。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景东县委、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县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时成立了易地扶贫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县易地办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并根据上级下达任务数逐年分批实。多年来,通过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使我县易地移民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问题有所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不断加大我县易地开发扶贫工作力度,根据《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度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任务并拨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135号),特编制我县度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①《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度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任务并拨付资金的通知》(云财农﹝﹞135号)。
②《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云政发﹝﹞67号)
③《云南省易地开发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云贫开办发﹝﹞108号)
④《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云政发﹝﹞123号)
2、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十七以来,景东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2147户9000人,安置类型多是大规模集中安置,在一个安置点内,安置人数少则400—500人,多则几千人,这种方式虽便于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但安置后也出现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由于在一定辖区内的土地资源有限,导致搬迁安置后移民户耕地少,基本口粮难以保障;二是由于水资源不足,致使移民人畜饮水紧张,生产用水缺乏,每到旱季,接收地群众和移民常常因为争抢水源而发生矛盾纠纷;三是因为林地资源不足,致使移民燃料紧张,虽建有沼气池,但有的移民穷得连猪、鸡都养不起,沼气池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每遇喜丧事,仅沼气池也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为了生活,移民不得不到接收地群众的.山林中抢砍、盗伐林木至接收地群众对此意见极大。因此移民虽然搬出了,却在不住,更不能致富,有的安置点甚致成了矛盾积累点和问题的积累点,不仅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沉重的包裕,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在对我县十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我县决定的易地扶贫开发转移安置项目采取小规模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的办法,以便避免和杜绝过去大规模集中安置后因土地、水利、林地等资源不足,引发移民和和接收地群众的矛盾纠纷,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现象。避免上述矛盾,才有利于创建平安社会,有利于确保移民搬得出、在得住、逐步能致富。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能实现人口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农业基础得到完善,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有所增长,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水平进一步加快,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6
自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xx县扶贫和移民局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先后组织召开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集中下基层座谈调研,深入村组开展民情调查,走访结对帮扶贫困户,积极调研探索精准扶贫工作方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调研情况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安排,xx镇成立扶贫调研领导组,组织镇干部4人,大学生村官8人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全镇各村群众之中,通过问卷、座谈都多种形式详细了解了民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二、xx镇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x县北中部,驻地xx河滩,距县城xx公里,xx铁路、xx公路、xx高速公路纵贯全镇。东北部与xx县交界,东、南部靠xx乡、xx乡,西北傍xx县,xx河穿越中部,境内沟川纵横,形成了以浊漳河为主轴线的三沟一点一川地形,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境内东北、西北高,石厚土薄,山高石多;中南低,地势平缓,土质较肥。漫天垴海拨1626米,为镇内最高峰。向西海拨1300米以上山峰依次为小杏山、大垴圪塔、板山、天师庙山、神仙梁、前麦山、后麦山、前菜圪塔、委山、走马坪。全镇属沙石丘陵温凉区,年平均气温8.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650700毫米,无霜期xx0天。全镇所辖之地,滩湾开阔,宜粮宜果;坡长草茂、宜林宜牧,开发潜力较大;xx是xx境内四大集镇之一,是xx北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中心和窗口。
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总户数2526户,总人口8660人,总劳力2922人,xx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多产玉米、谷子、高梁、豆类、土豆。耕地面积18338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338亩,林地面积45000亩,粮食总产量49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808万元,林业产值228万元,牧业680万元,渔业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41万元。
三、本次调研基本模型
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调研组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确定了调研的模型为生产方式分析,分别从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六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或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关系、分配交换与制度。
四、农民调研分析
基于我镇基本上是一个纯农业镇的现实,本报告的中劳动力与农民是一个等同的概念。结合调研问卷及县、镇历年统计数据显示,xx镇境内农民总体呈现如下特征:
1、人口密度低,分布集中。我镇现有行政村18个,有3213户,其中农业户2916户,人口8068人,其中农业人口5713人。每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为18.3人,只有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总体呈现地广人稀的特征。所以,xx镇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指双峰至顶村一线的河滩各村的发展。如何落实镇党委政府向山延伸、向水发展的发展方针,将是全镇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外流严重。撤乡并镇以来,两河口地区人口长期存在外迁、外流状况。该地区现有户籍人口一千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足三百人。地处xx、榆次交界处的沙旺、大牛、焦红寺一带,现常住人口仅十余人。人口的严重外流带来的是乡村的严重空壳化、老龄化,以至于该地区完全不具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的人力物力条件。
3、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低。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低,中老年群体中文盲率较高,中青年群体中仅有40%受过初中教育,9%受过高中教育,受过高等教育的几乎没有。基础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接受培训教育再学习的能力,对其素质提高形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严重缺乏。在从事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种植、笨鸡养殖等三项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经验的缺乏成为一项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仅以设施蔬菜为例,因为选苗失误、温度调控不善,双峰村去年和今年都蒙受了较重的经济损失。
4、总体上思想保守,缺乏开拓精神。广大群众(包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都存在发展没思路、没动力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县、镇两级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意识,但是思想保守的基本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为导致群众思想保守不敢干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地域信息闭塞,部分村、乃至全镇、全县的现代化程度和速度慢,群众的守旧思想并且得到真正冲击;二是缺乏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市场狭小、需求不足基本现状没有改变,干事创业的难度、风险较大。
在扶贫发展之中,劳动力资源始终其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制约产业发展、影响扶贫发展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五、生产工具分析
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依然依靠人力耕作,机械化程度比较低:根据xx镇20xx各村农机补贴情况汇总表资料显示,20xx年xx镇共有各类农业生产机械172件,其中玉米脱粒机102部、旋耕机12部、卷帘机34部、穴播机3部、灭茬机1部、翻转犁1部、拖拉机11部、秸秆粉碎还田机1部、温室大棚设备4部、田园管理机3部。以全镇20xx年共计耕作1.8万亩耕地计算,平均每100亩耕地才有1部享受农机补贴的农用机械。考虑到不同种类农业机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扮演角色不同、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不同,全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其实还要更低一截。在农业生产工具一方面,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劳动对象分析
种植业方面:xx是一个传统农业镇,xx河滩一带石厚土薄,是典型的金沙滩地貌,与云竹、郝北等耕地条件好的乡镇有很大差距。从双峰往下至顶村的漳河两岸,是全镇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玉米等粮食种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大力发展了以黑小米为主打产品的黑色富硒有机食品种植,发展了南北翟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遍布河滩各村的千亩设施蔬菜园区。在全镇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中尤以设施蔬菜园区发展成果最为显著:xx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政府发展三项产业的战略部署,充分抓住市政府副市长王胜章包扶的有利条件,在北翟管、西崖底发展高标准拱棚示范园区,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各村,形成规划面积达千亩的设施蔬菜发展区域。目前,发展设施蔬菜已然成为全镇的共识,群众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产业的规模效应初步形成。
林牧业方面:以两河口沟、官上沟、彰修沟、龙门沟四沟为主,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
七、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财富之母。本文中的生产资料,亦主要是讨论土地制度。
目前,我国仍旧实施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宜通则通宜分则分的土地制度,但是鼓励和支持土地承包流转。土地承包流转将是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科学配置的必要条件。
根据镇农经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xx年全镇的土地流转承包登记数据为零。这其中可能存在实际流转等未登记的情况,但也说明全镇范围内的土地流转水平相当低。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权维持稳定与各户人口数增减情况不同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导致土地分配在各户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而形成资源不足与资源紧缺并存的情况。
土地无法实现自由流转,意味着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无法实现,以为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这是制约农业发展、危害扶贫开发进程的重要因素。
八、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与分配制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由市场调节。对于xx镇目前的情况而言,市场化程度低、生产与销售相脱节是主要的问题。
以笨鸡蛋销售为例,今年以来市场销售的不足已经明显挫伤了群众的养鸡积极性。在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2.66%的群众把笨鸡蛋销售难作为自己最为希望解决的问题。
保持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期性并使之完善,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九、扶贫工作中的政府因素
在专门针对包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中,以下三项被认为是包村工作的难点所在。
关于扶贫工作调研报告7
根据市政协安排,就我市农村扶贫开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等情况进行专题协商。为配合市政协做好此项工作,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对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监管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活动。我作为一名乡镇政协联络组组长、县政协委员也参加了此次调研。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深入到扶贫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了农户,分别召开了村民座谈会和村干部座谈会和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状
浮山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东缘,既是全省57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还是全省59个“两区”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辖2镇7乡,185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国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8.5万亩,人均耕地2.6亩;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为4.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20元;全县共有69个贫困村,贫困户5886个,贫困人口为23561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2%,20xx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20xx年、20xx年两次百人以下自然村调查摸底结果,全县9个乡镇拟移民搬迁人数为17000余人。
二、我县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下,全县的扶贫开发及“两区”开发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两区开发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近年以来,全县12个两区项目除年产20万吨还原铁建设项目退出两区产业规划,铁炉容积换及120万吨特种钢项目进入两区产业项目储备库外,剩余的10个两区项目手续全部办结的有8个项目,9个项目完成立项手续,9个项目环评已办结,7个项目土地手续已办结。目前,除煤电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手续正在办理外,其余9个项目均已开工,其中三通一平项目4个,基建项目1个,安装设备项目1个,竣工投产项目3个。
(二)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稳步推进。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1500口人,涉及天坛、响水河、东张、槐埝、寨圪塔5个乡镇,15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332户。该项目共需投资1992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542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45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入住312户1409口人。20xx年省扶贫办下达给我县扶贫移民搬迁指标800口人,涉及米家垣、响水河、槐埝、寨圪塔4个乡镇,10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67户。该项目共需投资92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648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补助272
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的9户45口人,完成二期工的42户,157口人。全部完工的116户598口人,其中入住的7户32口人。20xx年扶贫移民项目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完成总投资的70%以上。
(三)群众参与、整村推进项目运行平稳。20xx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规划了张庄乡葛村1个村,共扶持702人,投资9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千头猪场1个,猪舍面积20xx,吸收100余户450余人入股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另有70户250余人利用互助资金采取自建自养的办法分户开发,预计年人均增收250元以上。截止目前,该村已到位资金60余万元,建圈舍20xx,购买仔猪及种猪800余头,种草100余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类户的确定,项目内容的确定,资金分配办法的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确定都分别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进行了张榜公示。县、乡、村三级都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切实做到了严格政策,规划操作,跟踪监督,民主管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进展也比较顺利,到目前试点村已成立了机构,确定了人员,完善了制度,摸清了底子,进行了公示,待支持金融机构市里统一确定后进入正常实施程序。
(四)劳动力培训转移及科技培训工作势头强劲。今年省下达我县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572人,截止目前,已实际
培训2个专业572人,完成任务的100%。从省争取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20万元。08年省下达我县科技培训任务1328人,截止目前,已实际完成1500余人,完成任务的113%。
三、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
(一)移民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县的移民式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移民式扶贫开发这一新模式的持续性问题。我县自20xx年开始启动移民搬迁扶贫工程,到目前为止能够迁移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占总数的9%、10%,距达到贫困地区资源合理承载能力需要迁移贫困人口的405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二是贫困户迁移资金的承担能力问题。需要搬迁的贫困户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尽管政府已经补贴了房价,但是仍有部分贫困户还是难以支付入迁购房资金,给移民项目的持续实施以及各级政府对移民搬迁的投入增加了压力。三是实现搬迁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使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真正稳下来,富起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环境,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解决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保险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府做出大量的努力。
(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现象严重。近年出现的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返贫问题严重是一个普遍现象,以北韩乡为例,11个行政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为963元,
20xx年为922.9元,20xx年为824.9元,三年来人均纯收入呈绝对负增长,分别下降了4.15%、10.61%,北韩乡目前返贫人口增加了854人,占当年脱贫人口的54%。造成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返贫现象,既有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自身的问题,也有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原因,同时也有这些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
四、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扶贫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建议在今后的扶贫开工作当中,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于已实现移民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有稳定的收入保障,真正能够稳下来,富起来。
(二)对于愿意移民搬迁,但由于经济条件差不能实现搬迁的贫困户,政府能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条件,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和帮助力度。
(三)移民扶贫开发工作要和其他模式的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继续搞好非移民扶贫地区农民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解决这些地区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真正做到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拓宽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收入。发挥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围绕农民增收,加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实现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转换。把劳务输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和组织农牧民外出务工,落实以工代赈项目关于“劳务报酬”管理的规定,拓宽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和家庭手工业技能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享受扶贫项目制度,保证贫困户户均有l名熟练掌握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劳动力。
(六)整合社会扶贫资源,确保社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一要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使各种社会扶贫力量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