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协会建产业调研报告
协会建产业调研报告近年来,*县委以“十强百富”示范工程为载体,认真组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积极探索市场农业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坚持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抓手,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为目的,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不仅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农村基层党建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找到了党建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出了一条把“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建在产业上”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情况 全县 17 个乡镇、280 个村。目前,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建在种、养、加等产业上的各类协会 231 个(其中注册的 29 个),分布在 212 个村,占村总数的 75.7%。协会中有党员 1040 名、党小组 108 个、党支部 180 个(其中协会与两委班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 172 个,在协会中新组建党支部 8 个),有致富带头人 577 人,发展党员 466 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为目的,组建各类农村协会。农村协会组织是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引导群众发展具有
当地特色、有市场潜力的支柱产业、是优化种植结构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紧紧依托各村的支柱产业,引导群众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如菜子镇板羊村针对本村规模种植洋芋的优势,组建了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会长,村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成员为会员的“板羊良种洋芋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成立以来,每年春季为群众提供优质洋芋良种,并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农闲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组织农户赴外进行参观学习。目前,该村种植洋芋面积达2000 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30.4%。福星镇红岘村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小尾寒羊养殖项目的过程中,成立了养羊协会,发展会员 62户。据统计,全县已成立的协会中,养殖协会 148 个,占 64%,种植协会 83 个,占 36%。
二、走“农户+协会+市场”的路子,解决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增加协会集体经济收入。走“农户+协会+市场”的路子,就能通过协会连接市场与农户,协会则立足当地优势,面向市场需求,选定开发项目,组织农户连片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行区域化经营,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取得富农户、富集体的双重效果。如柯寨乡崖坪村针对销售难的问题,成立了的“崖坪辣椒”协会,申请注册了“艳阳天”辣椒商标。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 2000 亩,占该村耕地面积的 37.2%。2002 年与外地客商签订销售订单 150 吨,实际销售 520 吨,实现产业产值 164.16 万元,订单农户户均收入 5863 元,人均 1200 元。
同时,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协会每销售 1 吨,提取费用 100 元,仅此一项,为协会创收 5.2 万元。福星镇红岘村养羊协会规定,每销售一只羊,协会按销售价 2%收取中介费,若按每年销售 400 只羊计算,就可为协会带来 2 万元的收入。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群众致富无门路、生产无技术、产品销售难等一系列问题,也为贫困地区发展集体经济探索了一条成功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村级协会组织的建立,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也为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探索了一条较好路子,有效地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但是,我县村级协会组织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协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还没有明确,在实践中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二是协会组织的规章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开展不够规范。三是注册登记还没有引起重视,大多数协会组织一直没有登记,这对其发展十分不利。四是村级协会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一定的公益性,还需要政府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协会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农”字上做文章;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在提高服务
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以村“两委”班子为主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规范经营,逐步开创协会组织工作新局面。
一是及时注册,促进协会规范运行。协会组织在成立后,应先进行注册。通过注册,提高投资者和广大农民对协会的可信度。同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消除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规范化运行。
二是把壮大协会集体经济实力与增加会员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协会健康发展。协会组织在运行中,不能片面追求协会利益,要在保证会员增收的前提下,再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始终做到集体经济与增加会员收入的有机统一。
三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积极作用,为协会组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企业与协会、协会与农户之间,如果为着利益闹矛盾,相互扯皮,使企业受损,农民遭殃,会给企业、协会、农民带来不应有的负担。这样不仅使企业投资者与农民都瞻前顾后,而且极大地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级党组织必须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创造一个长远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增加政府对协会的支持,以增强协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保证协会工作的高效运转;要增加对协会在金融、税收等领域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协会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从而带动贫困地区其它各行各业的发展;要增加对协会组织基础设施投入,以改善投资环境;
要增加招商引资的条件,为发展支柱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政府要通过引导、监督,规范协会的利益趋向性,促进协会健康发展。
第二篇:物流产业调研报告
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建设三省九县物流商贸中心
物流业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产品、农副业产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走出大山,走出修水,抢占市场,创建知名品牌,修水才能加快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满
足市场需求,尽快缩小地域差距,才能尽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我们所处的时代,再也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而是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高效运转的物流产业,这一切都将成为黄粱美梦。所以,物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崛起与发展,密切关系着区域工业、商贸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着实现三省九县龙头地位的确定,因此,修水必须打造商贸物流高地,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夺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奠定坚实的物流服务基础。
我县物流业受交通条件限制,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修水物流市场活跃。现有20家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其中3家已经注册为正式公司。大量个体运输户,承担着商贸、工业物流运输任务。许多经销商、代理商和批发商成为货物配送中心,集批发、销售、物流于一体,仅副食品行业拥有配送车辆300多辆;“五丰”干货每天有6条专线给乡镇送货上门,县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并且向周边县乡辐射。10多家国内知名的快递公司在修水设点,主营小件货物配送,成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星物流商贸城坐落在在良塘新区,占地面积140.6亩,规划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设立了六大功能区,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了规模可观的服务平台。
物流管理日趋完善。2013年4月,修水县物流办成立,建立修水物流网站,为工业园区136家企业安装物流软件,初步实现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货源信息对接,与物流企业签订了协议书,实现契约化服务。基本形成广州、义乌两条物流专线,设立南昌中转线,政府分别给予资金扶持,或争取贴息贷款。2013年9月,修水县物流商会成立,实现物流企业管理自治。
然而,修水的物流业毕竟处于初始阶段,经营规模小,企业分散,竞争力和融资能力弱,大多数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经营状态,抵御风险能力差。由于供货商销售体制带有区域性,服务范围被限制在县内,向周边县市辐射受到阻碍,外地市场占有率仅有10%。
修水远离大中城市,运输线路长,工具单一,主要靠汽车货运,成本仅次于飞机。进出货物不均衡,进的多出的少,70%车辆放空出去;简单的直线运输,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缺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没有形成物流网络,无法产生物流集聚效益。
物流管理粗放,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和信誉,比如中途加价,送货不到点,货物积压造成损失,货物损坏拒绝赔偿,旺季任意涨价等现象,挫伤了消费者的积极性。由于经营不善,迫使部分商贸企业选择中转方式,或者选择社会车辆和过境车辆带货,这种物流方式竟然占到整个物流市场的50%,对物流业产生巨大冲击。
物流园远离城区,没有设置公交车站,无形中抑制了消费需求,减少了单件、小件物流量,加上园区场地租金偏高,也相应提高了经营成本。
许多因素制约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突破这些障碍,就能为物流业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修水具有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处于三省九县的中心地带,高速路网逐渐形成,铁路线正在向修水方向延伸,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又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因此,我建议以建设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总体目标,在构建“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把修水建设成为三省九县物流高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制订高标准物流规划,规范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统一的物流体系,加强物流网络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工业、商贸同步推进。其次必须引进大型物流品牌企业进驻修水,借助先进管理模式,提升整体物流水平,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外来资本联合、兼并、收购修水物流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实行资源优化组合。引导物流企业转变家庭经营观念,树立“抱团发展”和“靠大联强”思想,加强内部合作,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实行“户户联合”,组建股份制公司,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积极发挥商业行会作用,推广“五丰配送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现代第三方物流体系。
更要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一方面争取上级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包括资金扶持政策
第三篇:物流产业调研报告
物流业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工业产品、农副业产品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走出大山,走出修水,抢占市场,创建知名品牌,修水才能加快发展速度;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只有通过现代物流,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尽快缩小地域差距,才能尽快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我们所处的时代,再也不是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而是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高效运转的物流产业,这一切都将成为黄粱美梦。所以,物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崛起与发展,密切关系着区域工业、商贸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着实现三省九县龙头地位的确定,因此,修水必须打造商贸物流高地,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夺得三省九县龙头地位奠定坚实的物流服务基础。
我县物流业受交通条件限制,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美好的发展前景。
修水物流市场活跃。现有20家企业落户物流园区,其中3家已经注册为正式公司。大量个体运输户,承担着商贸、工业物流运输任务。许多经销商、代理商和批发商成为货物配送中心,集批发、销售、物流于一体,仅副食品行业拥有配送车辆300多辆;“五丰”干货每天有6条专线给乡镇送货上门,县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并且向周边县乡辐射。10多家国内知名的快递公司在修水设点,主营小件货物配送,成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星物流商贸城坐落在在良塘新区,占地面积140.6亩,规划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设立了六大功能区,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了规模可观的服务平台。
物流管理日趋完善。2013年4月,修水县物流办成立,建立修水物流网站,为工业园区136家企业安装物流软件,初步实现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货源信息对接,与物流企业签订了协议书,实现契约化服务。基本形成广州、义乌两条物流专线,设立南昌中转线,政府分别给予资金扶持,或争取贴息贷款。2013年9月,修水县物流商会成立,实现物流企业管理自治。
然而,修水的物流业毕竟处于初始阶段,经营规模小,企业分散,竞争力和融资能力弱,大多数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经营状态,抵御风险能力差。由于供货商销售体制带有区域性,服务范围被限制在县内,向周边县市辐射受到阻碍,外地市场占有率仅有10%。
修水远离大中城市,运输线路长,工具单一,主要靠汽车货运,成本仅次于飞机。进出货物不均衡,进的多出的少,70%车辆放空出去;简单的直线运输,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缺少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没有形成物流网络,无法产生物流集聚效益。
物流管理粗放,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和信誉,比如中途加价,送货不到点,货物积压造成损失,货物损坏拒绝赔偿,旺季任意涨价等现象,挫伤了消费者的积极性。由于经营不善,迫使部分商贸企业选择中转方式,或者选择社会车辆和过境车辆带货,这种物流方式竟然占到整个物流市场的50%,对物流业产生巨大冲击。
物流园远离城区,没有设置公交车站,无形中抑制了消费需求,减少了单件、小件物流量,加上园区场地租金偏高,也相应提高了经营成本。
许多因素制约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突破这些障碍,就能为物流业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修水具有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处于三省九县的中心地带,高速路网逐渐形成,铁路线正在向修水方向延伸,高标准的城市建设又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因此,我建议以建设区域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总体目标,在构建“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把修水建设成为三省九县物流高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制订高标准物流规划,规范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建立统一的物流体系,加强物流网络建设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物流、工业、商贸同步推进。其次必须引进大型物流品牌企业进驻修水,借助先进管理模式,提升整体物流水平,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外来资本联合、兼并、收购修水物流企业,以资产重组方式实行资源优化组合。引导物流企业转变家庭经营观念,树立“抱团发展”和“靠大联强”思想,加强内部合作,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实行“户户联合”,组建股份制公司,壮大企业规模与实力。积极发挥商业行会作用,推广“五丰配送模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形成现代第三方物流体系。
更要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一方面争取上级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包括资金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物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相关土地政策等,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加大扶优扶强力度,从税费减免、信贷金融方面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持。规范收税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完善物流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设立公交车站,实行警民共建,提升服务功能。在专业市场或周边地段建设大型连片低成本仓储,采取钢架式结构,功能定位为单一仓储性质,防止异化为商品房开发,通过降低成本,增强对周边县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打造商贸物流区域高地,形成三省九县商贸物流中心。
如此,才能做大做强物流这一新型产业,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确定物流业在三省九县的龙头地位,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最优质的服务,并且带动其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新型建材产业调研报告
黄石市新型建材产业“十三五”发展
调 研 报 告
建材产业调研组
一、我市建材产业发展现状
建材工业在我市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黄石被称为是湖北省的水泥生产基地及我国的“水泥之乡”。目前我市共有建材企业110家左右,其中水泥制造企业7家,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69家,非金属矿开采加工企业20余家,非金属矿加工企业10余家,现有开山塘口400多处,主要分布在大冶市和阳新县,建材工业已经形成以水泥工业为主,兼有新型墙材、建材装备、石材、非金属矿及传统建材产品的产业体系。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106家,完成产值224.8亿元,同比减少20.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45%;完成主要产品产量水泥熟料1415.4万吨、同比增长3%,水泥1629.1万吨,同比增长7.3%。
(一)细分行业情况
1、水泥。水泥工业在我市建材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产值约占到整个建材工业总产值的90%。黄石市现有水泥生产企业7家,分别是华新水泥黄石分公司、华新水泥大冶分公司、华新水泥阳新分公司各2条生产线,大冶尖峰水泥有限公司、黄石飞云水泥有限公司、阳新娲石水泥有限公司和黄石成美建材有限公司各1条生产线,7家企业10条生产线熟料设计能力1394.51 万吨/年,水泥粉磨设计能力1530万吨/年,生产能力约占全省的15%。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07年,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建材行业第一家A、B股上市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的全部15个品种水泥均为国家首批质量免检产品,“华新堡垒”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水泥质量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北京50年代的十大建筑、北京亚运村、葛洲坝、京珠高速公路,长江中下游数十座公路和铁路大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均选用华新水泥。华新水泥集团近几年来在湖北、湖南、江苏、云南、西藏、河南、四川、重庆等地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拥有100余个分(子)公司,年水泥生产能力突破8000万吨、商品混凝土生产能力2500万立方、骨料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水泥设备制造能力5万吨/年、水泥包装袋4亿只/年,废弃物处置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员工12000人,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和财富中国500强企业。
2、非金属加工及石材。我市非金属矿的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硅灰石、膨润土、高岭土、瓷土、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长石、硫铁矿等三十余种。目前从事非金属矿开采的企业在二十家以上,非金属矿加工的企业也有十多家(冯家山硅灰石、鑫溢矿产、陈家山钙业、同发冶金原料等骨干企业)。其中硅灰石、硫铁矿、方解石等产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已远销日本、台湾及欧洲等地。这些企业的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管理手段需进一步增强。
3、墙体、装饰材料。目前我市从事新型墙材生产的企业已有70多家,年产新型墙材能力达到20亿块标砖。对于改善城市建设的环境污染,节约包装材料十分重要。我市新型装饰材料制造行业非常薄弱,目前除松本钙板及几家作坊式的工厂生产涂料以外,我市装饰材料的生产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主要特点
1、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全市建材行业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216.5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224.8亿元,年均增长1.4%;全市规模以上建材行业企业由2011年的59家发展到2014年的106家,年均增长22%,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15%;产值过亿元企业37家,百亿元企业1家(华新143亿元全口径)。
2、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华新水泥公司生产的全部15个品种水泥均为国家首批质量免检产品,“华新堡垒”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水泥质量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鹿峰水泥公司的“鹿峰”牌水泥是湖北省著名商标。拥有“华新”、“堡垒”、“华新堡垒”、“尖峰等湖北名片产品。同时,华新水泥公司凭借良好的企业形象和水泥主业的显著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第一个”中国水泥企业走向海外的成功案例,并一兴趣成为塔吉克斯塔最大的水泥企业,随着进军柬埔寨等海外项目的拓展,成功打造了中国水泥工业的“丝绸之路”。
3、循环经济效应初显。华新水泥公司自主开发了第三代国际先进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已成为国际最大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环保集团,获得15类危险废物的处置经营许可和专利67项,已建有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水域漂浮物、工业危废 物、市政污染土五大废弃物处置平台,累计处置各类废弃物71万余吨,有的生产线使用废弃物处置后的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10%,初步显现循环经济效应。华新水泥还实现智能移动IT技术的使用,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建成了采购供应商一站式便捷提货物流处置系统和包装水泥新产品可朔的物联网查询系统。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行业内水泥所占比重偏大
在我市建材工业中各门类的发展很不平衡,水泥工业在整个建材工业中比重偏大,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呈现出水泥工业“一枝独秀”的现象。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水泥工业的总产值在我市整个建材工业中的比例只占70%,到了90年代,水泥工业的比例就占到80%,然而随着我市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即使是在我市关闭淘汰约400万吨立窑小水泥产能的情况下,水泥工业的所占比例仍然达到了90%以上。如果其它类别的建材产品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市水泥的所占比例还会更高。
2、水泥的延伸加工发展不够
我市水泥工业的产能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500万吨,近几年的实际水泥产量也都在1200万吨以上,而我市水泥的年使用量只有400万吨左右,其余的水泥主要销往武汉地区及黄冈市。虽然我市拥有生产水泥预制品所需的水泥、石料、粉煤灰、河砂、钢材等丰富的资源,也拥有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需求。然而我市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大力发展 水泥制品行业,尤其是发展大直径的水泥预制管。目前我市水泥的延伸加工还停留在制砖及规模小档次不高的预制管上面,档次高、规格大、附加值较高的大口径水泥预制管及特殊水泥制品用件均需要从武汉等地购进。
3、非金属矿的深加工能力不足
我市非金属矿的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硅灰石、膨润土、高岭土、瓷土、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长石、硫铁矿等三十余种。目前从事非金属矿开采的企业也有20多家,非金属矿加工的企业也有10多家。其中硅灰石、硫铁矿、方解石等产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已远销日本、台湾及欧洲等地。尽管我市有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有众多从事非金属矿开采及加工的企业,大部分停留在开山放炮炸石头,生产石料、冶金灰等初级产品,而利用非金属资源开发生产终端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多。同时,由于这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开采方式简陋,加工设备落后,形成了大量开山塘口,破坏了生态环境。
4、装饰材料领域接近空白
新型建材是我市建材工业发展的一个薄弱领域,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市先后投资兴建的一批玻璃钢、马赛克、建筑陶瓷、色釉料、石膏板、竹木地板、白水泥等新型建材生产企业,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均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目前,我市的新型装饰材料产业非常薄弱,装饰材料领域接近空白状态,因此“十三五”期间,新型装饰材料制造领域应成为我市大力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二、建材产业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一方面,行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历史惠顾。“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各项改革措施红利的释放,为我市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难得机遇。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相继出台《两计划两工程》、《黄石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和《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促进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的新兴建材方向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市场需求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水泥行业,当前国家投资结构正处于调整阶段,拉动水泥需求增长的动力也处于变化之中,未来全国水泥需求将步入低速增长的新阶段,水泥行业也将进入一个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周期,未来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建材行业创造着持续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建材市场需求增长将非常有限。特别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倒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制约发展质量效益提升,新的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显现,产业转型任重道远。二是行业门槛不断提高,国家相继分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通过提高行业准入、环保、排放等指标倒逼一批落后产能淘汰,提升行业准入和企业生存门槛。三是市场竞争秩序失范。建材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是环保执法重点。一些大企业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技术改 造采用清洁能源并配套上马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一些小企业并未完善环保设施,也未受到处罚,导致不公平竞争。
三、建材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总体思路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节能减排及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快发展我市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四新”建筑材料的发展。继续推进水泥产业集群建设,延伸产业链条。针对建材行业能耗高、污染大的突出特点,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及余热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与“生态化”,提高建材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我市建材工业2016-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
1、新型干法水泥产能 2000万吨
2、新型建筑墙材 30亿标砖
3、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 15万吨
4、发展新型装饰材料产品 5-10个
5、建材装备制造销售收入 15亿元
6、实现建材工业总产值 5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按照 “控制总量、调优存量、延伸下游、绿色发展”的思路,改造提升传统建材行业,突破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行业。通过“等量或减量”置换技术改造,提高高标号水泥比重;全面实施窑炉烟气治理、余热发电等节能环保改造工程,推广普及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城市和工业废弃物;加快发展水泥制品、商品混凝土、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高档陶瓷和名优石材产品。围绕改善建筑功能和推进住宅现代化,加快发展系列化、配套化、标准化的新型建材产品。大力培育发展特种玻璃、特种陶瓷、高附加值石墨和云母制品等高端新材料产品。
1、新型干法水泥
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基础雄厚的条件,支持华新(黄石)公司万吨生产线(迁址重建)及大冶尖峰二期等新型干法水泥的项目建设,努力实现全市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2000万吨的目标。
2、新型墙材
大力推进墙材革新,加快发展新型材料制品,积极开发灰砂砖、江砂砖、选矿尾砂砖、混凝土轻质墙材及石膏建材制品,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砖、块及整体墙板齐头并进的墙材体系。
3、新型装饰材料
积极争取发展高档建筑铝材、铝塑复合材、石膏板、发泡板、复合板等新型多功能建筑装饰材料。尤其要充分利用我市铜、铝的冶炼及加工优势及模具钢的制造优势,大力发展高档装饰铝件、装饰铜件、装饰合金件等高附加值的装饰装修配件,使我市的建材工业由水泥生产基地向高档装饰材料生产基地转型。
4、非金属新材料
以我市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为依托,大力推进石灰石、硅灰石、方解石、白云岩、石膏、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品的生产及延伸加工,积极开发活性石灰、高档炼钢灰、超细非金属矿粉、摩擦材料等系列产品。力争使全市非金属矿的深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5、新型建材装备
重点支持华新集团进一步开发生产先进的大型水泥技术装备,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鼓励更多地进入国内和国外市场。加快发展大型水泥包装和包装系列产品、气力输送设备及装运机电一体化。积极引导我市的建材设备制造企业向新型墙体材料设备、建材节能环保设备、高效干燥设备、超细粉碎设备等新的领域转移,并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
四、建材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企业的竟争力。加强对全市建材工业的骨干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鼓励企业使用新设备、推广新工艺、采用新技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推进技术改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促进一批重点建材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实现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生产,实现决策、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水泥产品延伸加工,扩大新型建材、建材装备规模。
(二)实施扶优扶强政策,着力培育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以华新水泥为龙头,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实施海外拓展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做强水泥工业品牌。鼓励水泥行业兼并重 组,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单线生产规模,提升协同处置能力生产线比例,重点支持华新通过技术创新和项目推广,加快实施环保转型战略。加大对名优品牌产品的培植,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实现把“尖峰”牌水泥、“鹿峰”牌水泥创建成为国家级名优精品产品。
(三)坚持招商引资,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坚持外资、内资并举,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引进战略投资者来我市参与企业改组改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实行领导挂点跟踪督办。大力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着力提高建材工业出口产品的比重,努力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利用技术、人才优势低成本扩张,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人才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努力培养一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又懂法律、外贸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作用,为我市建材工业提供人才支撑。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建材工业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规范、技术标准,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突出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服务,共同维护行业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共同发展。建立和完 善推进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工作措施,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调研组召集人:方农丰
执笔人:陈煜
第五篇:园艺产业调研报告
园艺产业调研报告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水果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园艺产品(例如花卉等)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2011年仅食用药用花卉销售量就达到9987.9万kg,销售额17.18亿元;据悉,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2009年启动“喝营养”,向公众推荐“喝健康水”、“喝水果”、“喝粮食”等,并计划将其列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园艺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
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
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22万hm2发展到2005年的1772.07万hm2、2006年的1821.69万hm2)。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003.52万hm2、2006年1 004.23万hm2)和花卉(2006年种植面积72.2万hm2),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此外,园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效益高,有利于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1.2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
我国的园艺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土地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很难控制园艺产品的种植面积,使园艺产品种植计划性不强,面积变动大,从而造成价格波动过大,过剩“卖难”问题十分突出。
1.3园艺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运输途中损失大
园艺产品利用形态多为生鲜状态,一般含水量在90%以上,又由于园艺产品产后处理相对落后,园艺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产后处理链尚未形成或很不规范,造成运输途中损失严重的现状。据统计,我国蔬菜每年在地头和流通过程中损失浪费率高达产量的1/3。
1.4品牌化率低
虽然我国是世界果品、蔬菜、花卉生产大国,苹果、梨产量为世界第一,柑橘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且2007年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均为增长,但我国的园艺产品大多以原料或半成品的形式出口,没有龙头品牌,没有高附加值或精深加工的产品,我国的园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将只能赚取廉价的劳务费。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迅速上升,过去园艺生产中的成本优势将逐渐弱化。
1.5 园艺产品的安全生产重视不够
一方面是人们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另一方面是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和监管很难到位。虽然我国是世界果品、蔬菜、花卉生产大国,但由于农药、化肥残留超标,仅有5%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许多发达国家出于对食品安全性和贸易保护主义考虑都相应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贸易限制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准入门槛。2006年5月29日日本《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通常简称“肯定列表”制度)的出台和实施,就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进口农产品、食品的药物残留监控。2007年日本扣留我国农产品、食品共439批次,其中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扣的蔬菜120批,占被扣产品的27.33%。
2园艺产业发展趋势
2.1 正在向适度规模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园艺产业在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重点户示范等多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正在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通过培养园艺产品经纪人、加强流通环节管理等措施,正在形成各环节有机结合、利益共享的产业结构,有望实现园艺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通过园艺经纪人跑市场、摸行情,哪里市场紧缺就把产品运往那里,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一些价格高、市场潜力大的时令园艺产品。通过建设具有区位优势和重要集散功能的批发市场,增强大流通枢纽,以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来加强流通管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2 各地优势园艺产业和品牌发展迅猛
我国有丰富的名特优园艺资源,例如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山东菏泽的牡丹,宁夏的枸杞、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潍坊的萝b等等。政府正在通过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一村一品”工程,来挖掘和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各地的优势园艺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目前,我国的园艺产业正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加速发展,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园艺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呈快速增长的态势。提倡无公害、绿色、有机园艺产品的生产,有品牌、有商标已成为发展趋势,“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体系正在建立,因此无公害、绿色、有机园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
2.3观光、休闲园艺发展迅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郊等许多地方,以观光、旅游、采摘等为主的休闲园艺、生态餐厅等迅速发展,都市农业提上发展日程。生态餐厅又叫温室生态餐厅,餐厅有充满绿色的自然环境,综合运用建筑学、园林学、设施园艺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以设施园艺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技术来维护餐厅的优美环境,形成以绿色景观植物为主,蔬、果、花等植物合理配置,结合假山、瀑布、小桥流水等园林景观,全方位立体展现绿色、优美、宜人的就餐环境。发展生态餐厅要有较好的地理优势和客源潜力,目前我国已有生态餐厅200多家。
都市农业是由“城郊农业”发展派生而来,把现代农业展示、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走的是果、菜、花综合经营发展的道路,集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和愉悦身心于一体,实现了城乡互动,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都市农业具有保障生活、发展经济、平衡生态、旅游休闲、出口创汇、教育示范、致富农民等作用,可以有参与体验(采摘等)、展示示范(观摩教育)、休闲疗养等形式,如今已经日益成为大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设施园艺的发展都朝着结构材料现代化、环境调控自动化、经营规模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设施园艺产业是农业中率先导入高科技的部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具有快速、小型、无人、自动、省力、轻量和信息化、检测化、精量化的综合特性,能极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这种技术又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追求安全、卫生、健康而富有营养需求。总结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预测今后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前景为。
3.1朝着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大生产方向发展
我国北方将以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则以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和夏季简易设施栽培为主。现代加温自控温室。在能耗少或能源便宜的经济发达地区作为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军工特需农业定位发展。总之我国当前将仍以普及节能型设施为主,在技术上按普及与提高结合的方向发展:今后的长远发展方向则必将随着世界设施园艺发展的潮流.实现现代温室园艺向冬季光热资源丰富的黄淮地区、亚热带南方地区和能源资源特别丰富的某些北方地区集中。在市场经济导向下.目前小农经济分散经营的方式,将向规模化、专业化大型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方向转变。
3.2因地制宜优化设施结构.建立计算机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不论日光温室和引进温室,都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优化结构设计并实行标准化生产.例如荷兰温室适于北欧冷冬暖夏气候型.在我国亚热带冷冬夏热气候条件下,宜增加高度容积.提高热容.增加抗风强度和通风换气效率,附加防虫网、遮阳帘等.向冬夏兼用开放型的温室结构方向优化;日光温室同样要向高大化、装备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向改进,并实现结构性能的标准化。同时要全力提高我国园艺设施的环境控制水平.研究适合我国气候特点的主要设施作物的现代温室环境优化智能控制系统。从经验的、定性的、传统的管理技术转变为定量的、智能型的精细管理.做到标准化管理,提高设施作物的生产力。
3.3培育设施专用品种
发展设施栽培作物种类和利用方式多样化.缩小与设施园艺先进国的差距,加速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弱光、耐低温、耐高温、抗病虫、单性结实性强、优质高产的设施专用品种。克服长期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设施专用品种的现况。要重视具有高附加值、反季节上市的保健型的、具有品牌优势的特种园艺作物的生产,还要在西部大开发的种苗生产、沙漠改造、都市和室内绿化、草坪生产。直至今后将要发展的植物工厂、宇宙农场等方面,全面推广应用设施园艺技术.实现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目标。
3.4 经营管理技术现代化
建立温室作物生产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最佳的效益。总之,世界经济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我国由于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维系着人民食品
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农业。也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以蔬菜设施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高。在全国新一轮农业结构中成为优选项目而得到了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