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2: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篇: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

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

(二0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最近,按照省扶贫办《关于开展“十二五”产业扶贫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办会同各县区扶贫办对全市牛羊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点及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牧民为重点,以实施“河西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建设全省牛羊产业大县为契机,突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疫病防控三个重点,按照“农户抓繁育、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企业抓加工、政府抓防疫”的发展思路和“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经营)的养殖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牛羊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牛羊产业产值达到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牛羊产业人均纯收入达1210元,牛羊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特别是沿山贫困乡村最具发展活力、促农增收脱贫作用的一大亮点。

(一)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十一五”期间,我们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坚持从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三个层次稳步推进牛羊养殖“十百千”计划,牛羊产业基地不断壮大,建成牛羊养殖小区161个、标准化养殖示范乡10个,示范村101个,示范户1017户,止目前,全市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1.99万头、281.1万只,基础母牛存栏29.31万头,规模养殖数量占牛、羊总饲养量的46%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标准化养殖推广力度,按照“高标准起步、超前性示范”的原则,以养殖小区为重点,抓住产前环境、产中技术、产品质量、全程管理四个环节,着力推广甘肃省12个地方标准和34个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养殖小区均已落实生产标准。

(二)品种改良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引进西门塔尔、皮埃蒙特、夏洛莱、西德黄牛、利木赞、南德温、荷斯坦奶牛等7个肉奶牛品种,培育西门塔尔和西德黄牛2个当家肉牛品种。大力推广了黄牛冻配改良、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等配套技术,改良授配母牛20万头,肉牛良种率达到95%,肉牛品质明显提高;肉羊和细毛羊推广陶赛特、澳洲美利奴等优良品种,完成改良授配母羊50万只,良种率达到90%。特别是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我市以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为带动,在贫困乡村和移民区修建暖棚畜舍6298座,引进良种牛1136头,良种羊2.1万只,有力促进了沿山贫困乡村畜牧基地建设和牛羊品种改良。

(三)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依托“全市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养殖技术培训,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坚持以“五良”技术组装配套,在县、乡技术人员中推行“三包”技术服务,提升了牛羊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市县坚持从源头抓起,加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和使用环节监管,依法查处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行为,抽检合格率100%。不断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步伐,至目前,全市已有32家单位、5种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以规模养殖场(小区)为监管重点,建立养殖档案、免疫档案,畜牧部门与规模养殖场(小区)签订了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督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配备防疫检疫设施,全市已建成疫情监测点16个、养殖小区疫病监测室16个、村级动物疫病防疫室84个。创新防疫方式,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行政业务部门与乡镇政府以及防疫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全面推行“三步式”防疫方式,确保了防疫密度,免疫率达100%。

(四)市场营销逐步完善。多年来,我市坚持依靠市场促进发展的思路,大力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牛羊运销协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牛羊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现有活畜交易市场22个、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专业协会8个、运销大户1300多户。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建设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家,为牛羊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饲草供应保障充足。我市有草原面积8320万亩,加之近年来我市玉米制种面积稳步扩大,全市以玉米为主的秸秆产量有300多万吨,可饲养肉牛100多万头、肉羊400万只,为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保障。为充分发挥我市玉米秸秆丰富的资源优势,市县始终把青贮氨化作为发展牛羊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对新建的永久性青贮窖给予一定补助,并抽调技术人员蹲点进行指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青贮工作的力度,全市累计建成青贮窖15287座,窖容达到147万立方米,年青贮玉米秸秆32万吨以上,氨化秸秆15万吨以上,加工草粉20万吨,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50%。

(六)政策扶持持续有力。“十一五”期间,我市全力组织实施牛羊产业大县项目、肃南、山丹两县退牧还草工程、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等项目,仅2010年,完成投资5695万元的在建项目18项;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户小规模养殖贷款贴息、养殖小区以奖代补、动物畜禽“零费用免疫”等扶持政策;积极开展银地、银企合作,加快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市上与建设银行张掖市分行签订五年期“‘金张掖’特色农牧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每年为养殖户贷款10亿元,已为养牛大户和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5亿元,其中为养殖规模大、运行比较规范的前进村奶牛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6400万元。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各县区整合资金近3亿元,重点扶持发展牛羊产业,对新建的肉牛养殖小区每个给予3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对进入养殖小区的农户新购肉牛给予一年的贷款贴息;在肉牛养殖小区、养殖场每新建30立方米以上的青贮氨化窖每立方米补助5元。通过政策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牛羊养殖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全市牛羊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牛羊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科技含量日渐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但仍存在一些影响牛羊产业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方式粗放。目前,我市牛羊生产“小、散、低”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主要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以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为辅,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水平不高,饲草转化利用率低,过腹增值的作用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二是发展资金不足。牛羊产业属高投入、高产出行业,流动资金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市大部分牛羊养殖户、养殖企业流动资金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牛羊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工企业滞后。牛羊加工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明显,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现有的 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加工能力不强,收购价格较新疆等地相对较低,导致产品外流,不利于本地品牌的形成。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还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要求,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够完善,标准化养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追溯体系尚需健全。五是小区管理滞后。虽然各养殖小区制定了统一的管理、防疫、消毒、生产等制度,但由于采取分户经营的管理模式,小区协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户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缺乏共识,养殖小区规范化、科学化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从我市牛羊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正在不断提高,农民养殖牛羊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引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把牛羊产业作为振兴地方经济促农增收的富民工程来抓,推动牛羊产业提质增效,带动沿山28个乡镇301个村的23万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一)完善扶持政策。牛羊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定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地扶持才能取得持久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积极筛选一批符合实际的好项目,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牛羊产业发展后劲。注重后续发展,加强与金融部门协调沟通,增加对肉牛产业的贷款指标,扩大贷款规模,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和年限,切实解决有建设资金无流动资金的难题。同时,市、县修订完善优惠政策,对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给予必要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肉牛产业,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坚持标准生产。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出特色明显、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确保牛羊产业长足发展。全力实施“金张掖肉牛基地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引导牛羊生产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向发展,加快养殖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步伐,形成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牛羊生产基地。同时,加强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养殖企业抓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的主动性。积极开展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主要内容的牛羊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工作,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规程,全市牛羊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以上。切实加快牛羊良种化步伐,重点推广生长快、产肉率高、品质好的牛羊品种,大力推广人工冻配繁殖技术,健全完善优质牛羊繁育体系,使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广泛宣传依托牛羊产业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散养农户适度扩大规模,实现牛羊产业量的扩张,形成规模优势。树立品牌意识,围绕“金张掖肉牛羊”品牌建设,依托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三)创新开发方式。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秸秆青贮氨化养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群众真正认识到秸秆养畜不仅可以变废为宝,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解决饲草乱堆乱放,消除火灾隐患的重要措施。二是按照“立草为业”的思路,积极鼓励本地规模养殖大户、有经济实力的农户和引进外地企业,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秸秆资源,收购农户的秸秆,以打捆、袋装青贮、打包青贮等形式,开发加工各类草产品,把饲草加工转化利用作为一项产业来培育,着力提高秸秆的商品率。三是对已建和新建奶肉牛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原则上以建设青贮窖的方式进行秸秆青贮,每年修建永久性青贮氨化窖1500座5万立方米,新增青贮氨化秸秆15万吨。

(四)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紧紧围绕加快牛羊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的整体素质。引进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以“五良”配套技术的整合组装为切入点,重点推广养殖小区规模生产、规范化饲养管理、优质青贮饲料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科学饲养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推广秸秆“三贮、三化”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养牛新技术,确保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坚持生产发展与疫病防治并重,加强动物疫病防制,突出抓好肉牛重大传染病的强制免疫,降低养殖疫病风险,确保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五)坚持龙头带动。按照“抓市场、上加工、带产业、促养殖”的思路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6个牛羊产品加工企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面实行订单生产,使原料生产、供应和产品加工、销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产业链,增强养殖户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乡镇集市活畜交易市场,促进牛羊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产销经营体系,推动全市牛羊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牛羊产业已成为我市沿山贫困乡镇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但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整体带动能力依然不强,建议省办在“十二五”期间,把牛羊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对我市沿山28个乡镇301个贫困村在牛羊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畜产品加工和养殖技术培训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以促进牛羊产业提质增效,带动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加快全市扶贫开发进程。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

第二篇: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沿山贫困乡镇作为扶贫产业开发的主战场,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干旱缺水实际,积极开发适宜资源、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马铃薯产业,为沿山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发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我市28个贫困乡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的浅山区,气候阴冷,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以上,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的25%和55%,人均保灌面积0.5亩左右。长期以来仅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由于无支柱产业支撑,农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沿山贫困乡村依托 全市“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农增收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储藏有设施、销售有市场”的产业格局。一是基地规模逐年膨胀。形成了以山丹马场、大马营、霍城、顺化、丰乐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顺化、丰乐、南古、新坝、大马营、霍城、李桥、陈户等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洪水、位奇、清泉等乡镇为主的菜用鲜食薯生产基地。二是种植技术日趋完善。在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逐年总结完善种植技术,形成了机械起垄 ? 点播 ? 覆膜 ? 膜上覆土等配套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新品种引进逐年增多。在重点抓好大西洋、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同时,市县农技部门与省农科院、外地种薯生产企业积极协作,引进一些适宜我市栽培的马铃薯良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耐储运的品种在我市示范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4万亩以上,其中沿山贫困乡村3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年产微型薯2500万粒。全市建

成“六个万亩乡”和“十个千亩村”和25个科技示范点,现有马铃薯储藏库66座,贮藏能力达到21.95万吨,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1%。全市有马铃薯专业经济组织47个、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马铃薯12.7万吨,2010年,生产马铃薯10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总利润7.9亿元,马铃薯产业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809元。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各责任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完善蹲点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和报酬待遇与绩效挂钩等鼓励措施。市县产业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和试验示范点建设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结合“四送一训”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各县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种薯进行补贴,对全粉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克新)给予每公斤0.8元的补贴;对“万亩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千亩村”,每亩补助120元;对投资兴建5吨到1000吨贮藏设施的农户和企业给予500元至5万元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倾斜,在马铃薯主产区优先保证灌溉用水,年底对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特别是2011年,建立马铃薯综合示范点30个,市县抽调95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及时指导解决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按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种薯调运季节,市、县区种子、植检等部门通力合作,查处不法商贩,净化种薯市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督察种薯、商品薯的调运、贮备、销售、种植面积落实、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机械种收、病虫害防治、贮藏窖建设、加工、销售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健全完善了以灌溉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14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深入实施“光盘进万家”和“信息进农家”工程,组织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科技服务活动,制作发放马铃薯种植技术光盘4万多张,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市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村级教育培训阵地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培训农民82.4万人次。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市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市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机械耕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全市2011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10万吨以上,而全市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20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思路

1、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沿山28个贫困乡镇为重点,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快我市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步伐。

2、狠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扶贫综合效益。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马铃薯产业搞加工,扶持和培植我市现有的8家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商到我市兴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三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放手让他们创办马铃薯加工企业。

3、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一是建立营销网络。针对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巨大外销压力,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马铃薯营销网络。二是培植流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规范内部市场。坚持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4、依靠科技,打造产业化扶贫精品工程。坚持科技推广培训。结合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市县农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企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使种植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5、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化扶贫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马铃薯基地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进村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解决农村行路难和马铃薯运输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6、强化领导,确保产业化扶贫实施到位。切实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创业园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化扶贫中的先进个人、企业、部门,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在新十年产业扶贫工作中,加大对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加工龙头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脱毒中心扩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的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脱贫,做出了较大贡献,请省上选择1-2家,将之确定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给予扶持。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一些企业资金短缺,运行不力的问题,帮助企业搞好融资,增强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对连

片种植大户,在种薯及种薯储藏窖建设上给予扶持,鼓励种植大户和个人建窖,解决马铃薯储存难的问题。对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外,每户再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和企业、农户完善资金融通机制,进一步推行“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搞好支农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目前一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差,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产品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保证。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

第三篇:牛羊养殖调研报告

右玉县牛羊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进几年来,我县牛、羊养殖数量增长幅度缓慢,个别村镇出现下滑趋势,就这一问题,我局根据晋繁发[2011]2号文件精神,对全县牛、羊生产情况做了专题调研。

一、2000年以来,我县牛羊生产变化情况。

从古到今,牛羊养殖一直是右玉县的传统养殖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县地广人稀,气候凉爽舒适,草食资源丰富,绵羊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我县注册的西口羊肉远销中外,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在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销售市场的拉动下,自2000以来,我县牛、羊养殖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到2006年底民全县绵羊养殖数量达59万余只,牛养殖数量达4.5万头,比2000年养殖数量分别增加51%和18%,到2010年底,全县肉羊养殖数量达69万余只,牛养殖数量达5.1万头,比2006年养殖数量分别增加16%和13%,全县牛、羊养殖数量增长幅度较2006年以前有所下降。

二、养殖数量增长幅度缓慢(下降)的原因。

由于我县地广人稀、草食资源丰富,野外散养一直是我县传统养殖业的最大特点。自2007年上级部门出台封山禁牧办法以后,我县牛羊养殖增长幅度明显减慢,个别村、镇养殖数量出县下降趋势,其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观念和养殖环境发生改变。

在以往传统养殖中,“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是我县养殖业的真实写照,养殖户以“一条鞭”、“满天星”等散养方式,任牛羊在野外采食,人力物力投入较少。2007年封山禁牧办法出台以后,国家提倡由以往传统散养方式向规模养殖方式转变,许多养殖户不敢、不愿去尝试,导致养殖数量增长速度减缓。

2、养殖户认为养殖成本加大。

以往传统养殖中,牛羊除冬季补饲少量精料外,其余季节都在野外采食放牧。现代规模养殖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虽然规模养殖的出栏周期较散养的短,但部分养殖户不能改变传统养殖观念,导致养殖业发展滞缓。

3、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投入不足。

近年来,上级部门为了落实封山禁牧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鼓励养殖户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先后投资建设了部分规模养殖小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规模养殖业的发展,但我县是山西省唯一半农半牧县、是肉羊养殖生态示范县,牛、羊养殖数量较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很大程度制约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三、封山禁牧出台后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下达的扶持政策封山禁牧办法出台后,上级部门大力投资建设了一批奶牛养殖小区、肉牛养殖小区和肉羊养殖小区,有效地促进我县养殖业的发展。在如何大力发展养殖业方面县委、县政府给予了

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投资建成三个肉羊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肉羊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主导产业,为促进和拉动我县养殖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

1、下一步工作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局继续大力致力于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牧业专项贷款,大力建设规模养殖小区,让养殖户认识到规模养殖的优点,转变传统养殖观念,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跨越发展,进一步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和群众优势,充分响应并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是我县养殖业在政策的推动、企业的拉动、资金的驱动、市场的带动、群众的能动五方给力的作用下,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好我县地域养殖优势,积极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畜牧业强县。

2、政策建议 一是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目前,我县养殖业正有传统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转变,但因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不能满足养殖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规模养殖业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县是国家贫困县,光靠地方财政投资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养

殖小区建设的需求。因此,建议国家和省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力度,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的发展,向规模要效益。

二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员和改良员队伍建设。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是现代化规模养殖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坚实后盾,没有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队伍的建设就没有现代化规模养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县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条件相对落后,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对基层防疫人员和改良人员予以经济补贴,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积极性,为我县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右玉县畜牧局

二0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第四篇:张掖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

(2007年—2010年)

为把马铃薯产业做成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张政发〔2006〕140号)精神,特制定《张掖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2010年)》。

一、优势与基础

(一)自然优势

马铃薯属喜光、冷凉作物。张掖地处中纬度地带,深居大陆腹地,除祁连山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外,其余各地均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内年平均气温7.3℃,无霜期141-149天,昼夜温差大;因晴天多,海拔高,全年日照时数2890-3088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33.36-148.42千卡/平方厘米,光照充足;由于受大气环流和蒙青高原地形的影响,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7-9月相对比较集中;海拔在1600-2400米的沿山冷凉灌区土壤种类以灌漠土、耕灌灰钙土和栗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20.35g/kg,碱解氮68mg/kg,速效磷17mg/kg,速效钾150mg/kg,且保灌面积可达114万亩。从光照、降水、气温、土壤等多个因素考察,我市是优质马铃薯生产的理想区域,全市适宜种植马铃薯面积约150万亩。

(二)产业基础

为了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稳步增加农民收入,市委、市政府立足自然优势,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种薯、专用薯生产为主,强龙头、扩基地,兴科技、拓市场、创品牌”的沿山冷凉灌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全市特别是沿山冷凉地区马铃薯产业优势日趋凸现。同时,我市又是传统的马铃薯种植区,“十五”期间,我市马铃薯平均亩产量基本稳定在于2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可达到500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全国马铃薯平均产量1300公斤的水平。

1、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十五”未,张掖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量达到33.8万吨。2007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28.9万亩,比2006年增加5.8万亩,增加28.9%。

2、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各级农业部门注重新品种引进,大力推广脱毒种薯,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效益的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推广脱毒种薯2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88%,其中专用薯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3、栽培技术不断完善。针对不同的区域特点,农业部门不断创新马铃薯栽培模式,引进推广地膜覆盖、高垄栽培、膜上覆土、机械化种植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加工型、鲜食型脱毒种薯(早、中、晚熟)品种,有效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山丹县农民采取高垄覆膜、膜上覆土栽培,陇薯3号亩产可达300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1500元以上,最高可达5000公斤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提高了综合效益。甘州区近郊的“早熟马铃薯复种大白菜”、“西瓜/马铃薯/大白菜”等种植模式,年亩效益3500元以上。

4、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全市上下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促进了生产基地的迅速壮大。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山丹县霍城乡、大马营乡、李桥乡、老军乡,民乐县新天镇、永固镇、六坝镇、三堡镇、南古镇,甘州区安阳乡、花寨乡,高台县新坝乡等为主的专用薯和种薯生产基地;以民乐县六坝、三堡、李寨等乡(镇)的部分村社,甘州区党寨、廿里堡、新墩等乡(镇)为主的鲜食薯生产基地。

5、龙头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建成甘州区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和山丹县瑞达精淀粉等大中型加工企业2家,2006年消耗马铃薯原料约6万吨,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筹建中;2007年,民乐县与荷兰爱味客集团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马铃薯全粉、20万吨法式薯条生产线的合同,一期全粉生产线年底可建成投产;在建的西域恒昌3万吨精淀粉、丰源薯业1万吨精淀粉、瑞达公司5000吨全粉等龙头企业项目,年底可建成投产,全市可形成35.6万吨的马铃薯加工龙头群体,加工转化能力将大大提高,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三)前景分析

1、节水效果好。正常年景下,马铃薯生长期间亩需水约100-150立方米,远远低于玉米300-350立方米、小麦250-300立方米、牧草200-250立方米的用水量。加之节水增产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大增强了马铃薯节水抗旱能力。这在我市沿山缺水地区有着重要的推广价值。

2、比较效益高。2006年,种植马铃薯人均纯收入达到109.6元。据调查测算,每亩马铃薯的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约600-700元,平均亩产2500-3000公斤,亩均产值达1800元左右,纯收入900-1100元,较沿山冷凉灌区种植油菜、大麦亩纯收入高30%以上。

3、市场需求大。目前,全国年需求马铃薯淀粉超过80万吨,实际供应量仅为30万吨,缺口较大。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全世界人均消费量为28公斤/年,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达74公斤/年,而我国人均消费量仅14公斤/年,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增长潜力较大,需求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4、发展后劲足。发展马铃薯生产,既可以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可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养殖业、加工业发展的需要。2006年,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从2007年起,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把马铃薯做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一个大产业。省农牧厅进一步明确了200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为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困难和问题

一是种薯繁育规模小,供应能力弱,成为制约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机械化生产程度低,远远不能满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带动能力弱;四是马铃薯贮藏设施滞后,种薯及原料损耗较大;五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二、目标与重点

(一)基本思路

马铃薯产业坚持以种薯、专用薯、鲜食薯“三薯”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三个一流”(一流的种薯繁育基地、一流的专用薯生产基地和加工一流产品)为目标,按照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薯、专用薯生产,稳定鲜食薯生产;提高加工企业的转化能力,流通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产地批发市场的交易能力和基地的贮藏保鲜能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力争把马铃薯产业建成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全市马铃薯远期发展目标为120万亩,到2010年,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力争达到75 万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以上,总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三)建设重点

1、脱毒种薯原种繁育建设。通过项目争取、国家及省上政策扶持、信贷支持、招商引资等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的马铃薯脱毒、快繁、病毒检测等技术,改建扩建高标准组培室,实现脱毒、组培、快繁、检测的规模化、工厂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繁育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组培快繁中心改扩建。利用现有基础,新建、改建马铃薯快繁中心,使全市脱毒微型薯总生产能力达到8500万粒以上。

(2)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山丹、民乐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丹军马场、马营、霍城、洪水、永固、南丰、民联等地为重点,建成10万亩马铃薯原、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原种隔离网棚和良种贮藏库。

2、生产基地建设。坚持“沿路沿线、集中连片”的原则,引导农户建立连片示范点,带动规模发展。力争在三年内,以山丹县李桥、老军、民乐县永固、新天、南古、三堡等,甘州区安阳、花寨,高台县新坝为主建设专用薯生产基地60万亩;甘、临、高三县(区)川水区建设鲜食薯生产基地5万亩。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与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进行标准化管理,逐步完善“公司+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带动基地规模发展,力争全市马铃薯标准化生产面积突破60万亩。在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引导农户使用优质脱毒种薯、起垄覆膜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及配方施肥技术,提高马铃薯产区优质高效生产能力。(2)马铃薯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现有基础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引进马铃薯品质监测设施,建成张掖市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积极开展生产基地认定、产品质量认证,努力打造绿色基地和名牌产品,不断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质量。

(3)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作业工程建设。针对马铃薯生产实际,瞄准科技前沿,加快研究新型机具步伐,开发一批适合我市生产特点的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4)马铃薯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建设。按不同生态类型、生产条件,商品薯的不同用途,建设中心示范区,引导农户使用脱毒种薯、高垄覆膜、膜上覆土、机械化耕作、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3、龙头加工企业建设。坚持内引外联,抓大扶强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继续引进和扶持兴建一批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马铃薯淀粉、全粉加工企业,力争年订单率达到种植面积的80%以上,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近期重点建设以下项目:

(1)德农马铃薯淀粉加工生产线建设。新建年加工生产1万吨马铃薯全粉生产线一条。

(2)甘州区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扩建。在现有生产能力6000吨的基础上,扩建马铃薯系列产品加工1.4万吨,达到2万吨。

(3)山丹县瑞达淀粉加工生产线扩建。在现有加工能力1万吨的基础上,扩建生产线一条,使总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

(4)民乐县爱味客马铃薯食品加工生产线建设。建成年加工能力10万吨全粉生产线,20万吨法式薯条生产线。

4、仓储设施建设。采取土洋结合的办法,以农户贮藏为基础,大力引进开发适宜千家万户贮藏的先进仓储设施和技术,以企业和客商、协会、合作组织为主,积极发展大型仓贮设施建设,三年内使我市的马铃薯仓贮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提高我市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效益。

5、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种薯、专用薯流通体系建设力度,做好种薯市场和专用薯市场的拓展和开发工作。一是通过整合项目和资金,建设仓贮设施配套、集约化程度较高、信息网络配套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3个。二是引导扶持和规范发展10个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跨乡村、县区的马铃薯行业协会1个,培育一批马铃薯运销经纪人、贩销大户,为农户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产销双方信守合同契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技术培训,推动马铃薯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三、保障措施

1、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这篇大文章,认真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选择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支撑力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有效整合省上下达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增粮项目资金、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源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优先用于支持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配套、农机具研制、企业贮藏设施建设、马铃薯产业协会、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基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2、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以带职承包、带资租赁、合股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服务马铃薯产业发展;着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收和有效利用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营行为,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加快建立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3、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生产技术水平。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种子生产企业的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资源和资金,大力引进高产优质新品种、先进机械耕作技术,筛选确定适宜张掖生产的主体品种,探索研究提高种薯脱毒率和产量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种薯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大力示范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基地规模化的目标。要加快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加快良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与普及推广,全面推广脱毒种薯、高垄栽培、地膜覆盖、膜上覆土、旱作节水、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4、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市上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县区成立相应的机构,重点负责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定责任书,严格考核,实行以奖代补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依法加强市场监管。按照《种子法》及《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切实加强马铃薯种薯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相应措施,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违规生产种薯的经营活动。种子、植检、质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强化市场监管,为马铃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马铃薯生产发展规划(2007—2010年)

2007-1-29 14:26:52 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兼用的农产品,也是安徽省传统农产品。由于马铃薯具有耐旱、耐脊薄、适应性广的特点,我省各地都有种植。近年来,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 我省马铃薯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加快发展阶段。

为把马铃薯产业做成我省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农农发〔2006〕9号)要求,特制定《安徽省马铃薯生产发展规划(2007—2010年)》。

一、马铃薯生产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省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单产明显提高,并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的集中优势产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蔬

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生产稳定发展。“十五”期间,安徽省马铃薯每年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由2000年的40万亩发展到2005年的60万亩以上,单产由2000年的1300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1500公斤/亩,增长了15%;总产量由2000年的5.2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万吨,增长了73%。

(二)引进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省种植的优良品种。我省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主要靠从外省引进。经过多年的引种和试验,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省种植的优良品种,目前主要推广应用的种薯品种有克新一号、克新四号、东农303、早大白、鲁引一号、中薯3号、郑薯6

号、波兰薯、津引8号等。

(三)栽培模式出现多样化。各地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和上市时间,不断创新马铃薯栽培模式,从简单的地膜覆盖栽培一层覆盖,到弓棚加地膜覆盖栽培二层覆盖,发展到大棚加弓棚加地膜覆盖栽培三层覆盖,再配以早、中、晚熟品种,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根据调查,其中农民采取大棚早熟马铃薯,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亩产值可达3000-5000元。各地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大力开展间作套种,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其中,“马铃薯+甜糯玉米+秋菜”、“马铃薯+西瓜+棉花”、“马铃薯+西瓜+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多收,每年亩效益3000

元以上。

(四)特色优势区域初步形成。我省种植的马铃薯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和沿江地区,淮北地区主要集中于阜阳、宿州、亳州、淮北、蚌埠等五个市的部分县,江淮和沿江地区主要集中于芜湖、巢湖、安庆、滁州、宣城等五个市的部分县。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促进了马铃薯生产基地的迅速壮大,目前,已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区域,并涌现了一批马铃薯生产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其中,阜阳市已形成以界首市为中心的集中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10万亩;宿州市已形成以埇桥区为中心的集中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9万亩;亳州市谯城区城父、双沟、十河等乡镇也已形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马铃蓍生产基地,蒙城县2006年生产规模预计可达2.8万亩以上;巢湖市已形成以和县、无为县、庐江县为中心的集中产区,常年种植面积约5万亩。

(五)成为部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优势集中产区,马铃薯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2005年,亳州市马铃薯年产值5930万元,实现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2006年,预计宿州市马铃薯产值能达到一亿多元,蚌埠市年产值能达到4543万元左右,可为农民增收2340多万元。

我省马铃薯生产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马铃薯生产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产业优势,生产基地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马铃薯生产规模近万亩,有的乡镇则零星分散种植,没有形成区域化;二是主产区品种多、乱、杂,缺乏适宜栽培的专用型品种,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供繁没有形成键全的体系,在马铃薯生产中优质脱毒种薯繁育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我省脱毒种薯繁育仅能满足供应的20%;三是规模化程度低。马铃薯生产集中成片的少,规模化程度低;四是产业链条不完善,缺少加工龙头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小。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多年来马铃薯生产很少有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变,生产规模发展不快。

二、马铃薯生产发展前景分析

总体上讲,我省马铃薯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很大的发展

空间。

一是从全世界的平均消费水平来看,要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市场发展空间还比较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马铃薯消费量差别极大,全世界平均年消费量为28公斤/人,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达74公斤/年,而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量只有14公斤/年。目前,全国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总产量约7000万吨左

右,人均占有量54公斤/年。

二是从营养消费的角度看,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马铃薯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据有关专家介绍,马铃薯作为主食,富含人体活动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同时具有谷类和蔬菜的特性,所提供的营养远比普通主食多,是生长在地下的蔬菜,自然富含矿物质,还富含维生素C,而且马铃薯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当高,甚至像香蕉和苹果这类水果都不能与之相比。

三是从区位条件看,安徽发展马铃薯生产优势明显。我省承东启西,紧邻长三角地区,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有2亿多人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广阔。四是从加工转化的角度看,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目前,我省马铃薯基本以鲜食为主,生产的马铃薯主要以原料销售,很少进行加工转化。据有关资料报道,马铃薯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等行业。加上麦当劳、肯德基等世界著名食品快餐公司纷纷进入我国消费市

场,需求量将逐年增加。

五是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我省马铃薯生产还有较大潜力。安徽是农业大省,但是马铃薯生产从播种面积上来讲,仅占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5%左右,所占比重非常少,而适宜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地区较多。同时,目前马铃薯生产每亩产值和效益一般高于粮食和大

宗经济作物,具有发展潜力。

六是从政策环境看,马铃薯生产将得到政府扶持。马铃薯作为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兼用的农产品,发展马铃薯生产,既可以有效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可以满足人民生活和养殖业、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的今天,意

义尤为重大。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发挥区位优势,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延长产业链条,不断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地方名牌,发展马铃薯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把马铃薯产业做成一个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支柱产业,做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产业,做成“十一五”农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全省马铃薯发展实现如下目标:

1、种植面积2007年突破100万亩,十一五末期达到150-200万亩,每亩增产20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2、80%左右的马铃薯生产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

3、建立脱毒种薯良种繁育基地,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水平。

4、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特别是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企业,商品薯转化率达到25%以上。

(三)区域布局

淮北地区重点在亳州市的谯城区、利辛县、蒙城县,阜阳市的界首县、太和县、临泉县,宿州市的墉桥区,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江淮之间的滁州市的定远县、凤阳县、来安县,巢湖市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安庆市的宿松县、望江县、枞阳县,蚌埠市的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宣城市的宁国县、广德县,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后每年新增面积20万亩左右,逐步在适宜种植区扩大面

积。

(四)龙头企业培育

在马铃薯主产区重点扶持2-3个以加工为主的省级龙头企业,每市有一个市级龙头企业。采取外引内联、重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把产、购、销、加工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扩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范围。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保障我国粮食及食物安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发展规划,各地农业部门要成立马铃薯专家指导组,做好组织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和发展前景,引导市场消费,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形成和顺利发展。

2、争取多方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优质、高产、专用马铃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马铃薯脱毒、快繁工厂化科技体系建设;保护地栽培技术;马铃薯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龙头企业的扶持等。

3、推进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推进马铃薯的规模化生产,要积极调整品种结构,根据我省资源状况、气候条件、生产水平,针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和种植特点,以及马铃薯产品的不同需求,优势开发城郊早熟菜用型品种生产,作为城市品种调剂。加快优势地区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区优势和规模生产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商品基地。

4、依靠科技,全面提升马铃薯生产水平。狠抓中薯系列、皖薯系列等高产优质脱毒专用品种推广力度,大力引进脱毒高产优质品种对比试验,从中筛选适宜我省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基地建设,利用生物技术建成茎尖脱毒、组培、微型薯工厂化繁育技术体系和病毒检测体系,实现脱毒、组培、快繁、检测及规模化、工厂化生产,降低生产用种成本,加快良种的普及推广,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免耕栽培、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防等技术,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加强

农民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5、加强组织化程度,推进马铃薯生产的产业化。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依托马铃薯加工企业这一“龙头”强有力的带动。积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加工企业、培育流通企业、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努力提高加工企业的转化能力、流通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产地批发市场的交易能力及基地的储藏保鲜能力。以精深加工和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为突破口,发展壮大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加工专用薯和食用鲜薯基地建设,形成加工、流通产业集群和合理的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马铃薯产业层次和水平。不断培育和开发马铃薯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开展订单生产,建立和完善马铃薯市场信息体系和销售网络,扶持马铃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马铃薯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发布日期:2007年4月25日 来源:中国农技推广网 作者:夏敬源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是全球第4大粮食作物。全世界有148个国家种植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7亿亩,产量3亿吨。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大生产国,面积和总产约占世界的1/4。马铃薯是我国第5大粮食作物,全国有22个省(市、区)种植马铃薯;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7321.4万亩,鲜薯总产7086.5万吨。在我国,马铃薯不仅是主要粮食作物,而且是高效救灾作物,她“养育”了西部30%的人口,并吸纳了5000万农村劳动力和200万城镇就业人员。由于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营养全面、加工产业链长等特点,近年来其产业的发展倍受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增加,加工产品不断丰富,种薯、商品薯及各类加工产品已成为经济贸易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力推进,加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适当其时,实施“科技兴薯”战略势在必行。1 深化思想认识

1.1 充分认识加快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包括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6大功能,这些功能在马铃薯身上都能体现。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马铃薯生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马铃薯具有粮食、蔬菜、加工原料等多种用途。作为食物营养丰富,食用方式多样,在世界上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发达国家以马铃薯为主食,特别是欧洲人均年消费马铃薯80公斤左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消费马铃薯的数量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的消费量亦显著增加。解决好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最大的问题,水稻、小麦、玉米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增加面积和产量的空间相对较小,而马铃薯无论面积、单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大力发展马铃薯对于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马铃薯的多功能性说明了其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作用巨大。在马铃薯主产区通过发展专用薯,促进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显著。在南方地区,通过发展间套种植、免耕栽培等技术,利用冬闲田生产错季节马铃薯,每亩增加效益500~1000元,高者2000元。例如广西稻田免耕种植马铃薯有“五个三”的效果,即时间三个月,每户种三亩,每亩三千斤,每斤三毛钱,人均增收三百元。

三是优化农业结构的迫切需要。马铃薯具有种植灵活的特点,南北方均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作、轮作,充分利用耕地和光热水资源,提高产出率和效益。以南方为例,在中稻收获后种植冬季作物前的约两个月的休闲时间里,可发展一季马铃薯;在双季稻区温光条件较好地方,可发展冬季马铃薯,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能用地养地,一举多得。

四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迫切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马铃薯产量从3300万吨增加到7200多万吨,增加了一倍多。随着马铃薯加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其多种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市场潜力巨大。还有,人们对马铃薯的消费量不断增加,正在由过去的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消费转变,特别是一些非产区马铃薯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目前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70~80公斤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此外,我国马铃薯出口潜力很大,周边许多国家主要靠进口马铃薯满足市场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外贸出口前景看好。

1.2 客观分析加快马铃薯生产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 虽然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在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4大技术性问题:一是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太小。全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20%左右,而发达国家均为90%以上。二是耕作栽培技术水平较低。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多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耕作栽培方式比较传统,现代栽培技术、优质高产模式与其它农作物相比差距较大,如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程度仅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均为80%以上。三是专用品种十分短缺。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许多功能尚未得到开发,专用薯比例仅为15%左右,发达国家均为70%以上,进而影响了相关加工产业的发展。四是技术管理严重滞后。我国缺少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及生产法则,种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规范种薯生产与经营等的法规不配套。

1.3 大力推进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科技对策 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潜力巨大,关键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薯”战略,并有力采取以下4项科技对策:一是依靠科技,扩大面积。通过发展间作套种和开发利用南方冬闲田,扩大马铃薯面积。如南方中稻区适宜发展晚秋马铃薯和双季稻区适宜发展冬马铃薯的面积约1亿亩,若近期开发利用30%,就是3000万亩,可年产鲜薯3000多万吨,相当120亿斤原粮。二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我国马铃薯亩产约1000公斤,发达国家约3000公斤,我们的单产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0%,发达国家的1/3。如果我们种植脱毒种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完全有可能在近期内将亩产提高500公斤。三是依靠科技,改良品质。主要是发展专用薯,根据鲜食、淀粉加工、油炸等不同用途,培育专用品种,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满足消费多元化需求。同时,要加强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提高贮藏品质。四是依靠科技,增加效益。提高我国马铃薯种植效益潜力巨大,如通过种植脱毒种薯和配套高产装配技术,亩产可提高500~1000公斤,增效300~600元;再如种植高淀粉含量马铃薯,淀粉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效益会增加5%;还有通过推广免耕栽培技术,每亩可节本降耗100元左右。2 理清发展思路

2.1 明确指导思想 加快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产业化发展为主线,努力扩大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专用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元发展,分类指导;深入研究,强化集成;多方协助,合力推进”的原则,促进马铃薯生产又好又快地发展。

2.2 细化目标任务 2006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马铃薯生产发展的目标任务:到2010马铃薯面积达到1亿亩,亩产达到1500公斤;面积比2005年扩大2000多万亩,亩产比2005年提高500多公斤。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关键是要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科技含量,即应用脱毒种薯的比例要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5%,科技贡献率提高3~5个百分点,技术到位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具体目标任务如下:一是北方一作区。主要包括东北、西北和华北的一季作物地区,该区域马铃薯面积占全国的45%左右。重点是要将马铃薯亩产由目前的95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并加快专用薯的发展。二是中原二作区。包括黄淮海、华中、华东等地区,该区域马铃薯面积约占全国的10%。重点是要将马铃薯亩产由目前的1050公斤提高到1600公斤。三是西南混作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该区域马铃薯面积占全国的40%。重点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马铃薯面积500~1000万亩,单产提高500公斤。四是南方冬作区。主要包括华南、中南等双季稻区,该区域马铃薯占全国的5%左右,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利用冬闲田发展冬季马铃薯潜力巨大,并可与其他地区马铃薯生产季节互补。重点是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马铃薯面积1000~1500万亩。

2.3 优化技术路线 发展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技术路线应为:以优势产业带为单元,以优质专用为目标,以优良脱毒种薯为主线,集成关键技术,形成技术模式与技术体系,创新推广方式,切实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行政和推广结合、良种和良法结合、集成和推广结合、宣传和培训结合、技术和产品结合。要根据区域特色,优化技术路线:一是北方一作区。产区集中,发展马铃薯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加工专用薯;要加快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旱作节水、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种植等关键技术。二是中原二作区。以发展鲜食菜用马铃薯为主,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垄作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三是西南混作区。以鲜食为主兼顾加工,积极发展加工专用薯,要加快脱毒种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间作套种、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四是南方冬作区。从以鲜食为主逐步转向发展加工专用薯,要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冬季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

突出工作重点

3.1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切实加强马铃薯品种改良、种薯繁育、种薯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管理。一是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改良。加强马铃薯品种培育,选育出优质专用抗逆新品种;加强资源的评价和筛选,挖掘优良品种资源;加强国外优质专用品种资源和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以弥补我国马铃薯品种资源的不足。二是强化脱毒薯种繁育。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规范生产过程,提高种薯质量,改进和提高脱毒技术,建立简便高效脱毒技术体系,确保核心苗不带毒。改进马铃薯微型薯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微型薯整齐度。加强各级种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加强对病毒性病害的防控,确保种薯无毒。三是建立健全种薯质量监控体系。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国家和地方都要有专门权威机构进行监管,开展从脱毒基础苗检测到合格种薯的田间目测与室内分析;加强种薯供应渠道监管,避免流通环节种薯质量失控现象发生。制订相应的法规,规范种薯生产、贮藏、销售等环节。制定脱毒种薯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并加强对种薯生产者的技术培训。

3.2 集成创新技术模式 围绕脱毒种薯推广应用,按照区域化、模式化、轻型化、标准化的要求,集成创新马铃薯生产技术模式,并重点抓好6项主推技术:一是免耕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用地养地等特点,在南方秋冬种地区,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北方地区也可积极试验探索相适应的免耕栽培技术。二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增温、保墒、增产等特点,是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宜北方旱作区和西南山区推广应用。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状况、品种、栽培方式、目标产量和生长特点,采取科学配方施肥方法,适宜于马铃薯主产区推广应用。四是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抗旱品种、保水剂包衣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加强病虫害监测的同时,因地制宜做好晚疫病、蚜虫等生物灾害的防控工作,重点是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控技术。六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地、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

3.3 切实强化示范推广 只有真正让农民掌握了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才能有力推动马铃薯生产的发展,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展示示范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建立马铃薯展示示范网络,集优良品种与先进实用技术于一体,使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农民学习的样板田。二是抓好逐级培训。坚持开展逐级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真正掌握技术要领,确保技术到位。三是开展全程服务。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如技术、信息、农资供应等服务,并积极探索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等服务方式。4 强化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部出台了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了马铃薯专家指导组,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搞好技术服务。当务之急是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订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出台实施“科技兴薯”战略或加快马铃薯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以推动马铃薯生产的科学发展。

4.2 加大支持力度 尽快组织开展促进马铃薯生产发展良种补贴、生态补偿等支持政策的调研,着力探索以良种补贴为抓手,调动企业繁育和农民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马铃薯免耕栽培、地膜覆盖等重大实用技术推广项目的储备,积极争取立项。

4.3 强化技术管理 严格马铃薯品种审定管理,制定脱毒种薯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种薯生产许可证制度和脱毒种薯质量检测制度,确保农民用上种性优良、质量可靠的脱毒种薯。

4.4 增加技术储备 加强农科教力量的整合,成立相应的协作攻关网络,按照科学的规划与统一的要求,切实强化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专用品种选育、配套高产技术集成等方面的工作,为马铃薯生产发展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5 推进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与马铃薯主产国及国际有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948等项目,探索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机制,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互换、高产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工艺、人才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4.6 注重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加强对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繁育推广体系

李文刚 杜保社 戚毓中 刘晓红 宁怀宝

(内蒙古铃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武川县哈乐乡科技推广站,呼和浩特武川县,010010)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微型种薯的研究生产和性能特点,介绍了微型种薯的栽培技术要点,提出一种新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良种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即脱毒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模式,同时,简述了这一繁育推广体系的实施办法和组织管理制度,分析了这一新型种薯繁育体系在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马铃薯、微型种薯、推广开发、繁育体系

1、前言马铃薯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粮菜兼用及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性,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稻、麦、玉米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1838.1万公顷。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大幅度递减,21世纪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日趋严重,而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已逐步达到顶峰值。马铃薯是一种目前尚未被有效利用的具有巨大生产潜力的作物,目前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马铃薯产量低于理论产量的一半,与其他作物相比马铃薯在单位时间和面积内所产出的干物资最多,并且营养丰富,因此,马铃薯生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世界农业生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逐步成为人类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健康食品。

2、马铃薯微型种薯的研究生产概况和特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我国马铃薯平均产量仅为每公顷13.9吨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单产35~43吨/公顷。科学研究表明:侵染马铃薯的各种病毒、真菌、细菌等病害是我国马铃薯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健康无病的优质种薯是发挥我国马铃薯生产潜力,提高产量的关键。生产实践充分证明:在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只要利用优质的脱毒种薯,均可使单产提高50%以上,适当改善栽培条件,可提高1~2倍或更高。

马铃薯脱毒微型薯是由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病毒检测和试管苗工厂化扩繁等生物技术方法培育的脱毒试管苗,通过工厂化切段快繁和温室或网棚无土栽培繁殖,获得的微型脱毒小薯。脱毒微型种薯具有下列显著的性能和特点:①、品种纯度高,品种纯度达到100%。②、无毒无病,微型薯不带任何病毒和真细菌病害。③、储运性能好,体积小易于储藏运输,可大幅度降低调种成本。④、增产幅度大,生产上一般增产幅度可达50~200%,比普通种薯增产2~4倍。⑤、持续增产性强,在良好的栽培和管理条件下,可连续4年保持增产增收效益。⑥、用种量小,微型薯千粒重仅为2~5Kg左右,每亩用种量8~10公斤,不足普通种薯的1/10。⑦、种薯大小整齐一致,易于机械化栽培管理。

利用微型薯可连续繁殖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二级良种、三级良种等优质种薯,目前在我国北方推广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增产作用,一般旱地增产50%以上,水地增产50~200%,微型薯当代可达到亩产2000公斤以上,由微型薯繁殖的原种及其它各级种薯增产幅度更加显著,因此,脱毒微型薯的增产增收效益已得到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农民种植脱毒种薯的积极性很高。

3、马铃薯微型种薯的栽培技术要点

在条件较好的地区脱毒微型种薯可直接播种生产,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采用如下栽培技术要点生产。

(1)、晒种催芽:播种前20天,将微型薯置于15-20度室内黑暗催芽,多数出芽后,晒种使芽变成紫色壮芽待用。

(2)、整地覆膜:选高水肥上等沙壤土地,施肥、整地、保墒、覆膜待用。

(3)、播种要点:膜上打孔两行,行距40厘米,单株点播覆土,株距30厘米,播种深度5厘米,两幅地膜间植株行距70厘米。

(4)、苗期管理:出苗期(播种后15~20天),如播种穴土壤板结,注意及时发现掏出膜下苗,防治烧苗。出苗后,植株生长速度很快。

(5)、高产栽培:现蕾期去掉地膜,及时追肥、浇水、锄草、培土,由宽行取土培向窄行,形成双行高垄栽培模式,便于通风透光,提高植株光合作用效能和水肥利用率。开花期第二次浇水、锄草和培土,结薯后期一般不浇水。

(6)、病害防治:出苗后20天,定期喷施杀虫药剂,防止蚜虫传播病毒引起退化,同时注意观察晚疫病等真细菌病害,结薯期每7天喷施1000倍瑞毒霉锰锌液一次防治晚疫病等真细菌病害。

(7)、收获储藏:茎叶枯黄立即收获,精收细捡,剔除病烂薯,适当晾晒,避免机械损伤,适时储藏入库。

4、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 4.1、“脱毒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提出的背景

马铃薯生产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在生产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马铃薯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后深层开发利用。

在我国马铃薯产区,由于优质脱毒种薯更新速度缓慢,致使生产上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种薯市场混乱不堪,以次充好坑害农民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农户只能通过异地串换种薯,低水平循环求得增产。近年来,广大农民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脱毒种薯的增产增收效益,但由于高级别种薯价格昂贵,农户无法承受,不能大量用于大田。因此种薯质量是影响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

随着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市场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民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只是一味盲目扩大种植面积,而不是从提高单产、提高商品率上下功夫,结果导致产量低,品质差,商品薯率和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丰产不增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不健全,农户缺乏经济实力强和市场信息广的龙头企业引导和组织生产,致使农户不敢投入,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农户种田只能被动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另一方面,一些科研和科技型企业繁殖生产的优质脱毒试管苗、试管薯和微型种薯等种薯因价格相对较高和全国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因此,提出和建立适合我国生产实际的种薯微型化繁育技术体系对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我国马铃薯微型种薯工厂化繁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种薯生产经营的产业化趋势,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良种繁育体系――“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 4.2、“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繁育推广体系(一分地)模式

”马铃薯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就是由一个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采取统一种薯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收购的管理办法,按照品种区域化布局,集中规模化生产、协会企业化管理、技术定期化服务、产品市场化经营、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模式,通过市场牵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基地联合千万农户的形式把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起来,使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组织每个农户每年以种植一分地微型薯(300~400粒、投入100元)为起点,当年生产原原种300斤,第二年,扩大种植原原种1.5亩,产出原种4500斤,第三年种植原种20亩,生产优质一级种薯60000斤,全部由龙头企业回收出售,农户不再留种,这样每年持续推广种植”一分地“微型薯用于种薯繁殖,千万农户即可实现”马铃薯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图1),从而可彻底解决生产上品种混杂种薯退化的问题。实现马铃薯生产的微型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微型化繁育推广体系(一分地)模式

5、脱毒微型种薯”一分地繁育推广体系"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5.1、农户投资少见效快

每个农户每年只需投资100元用于微型种薯购置,在技术人员的统一管理下,由农户自己进行田间操作,生产的种薯质量可靠,农民放心,每年持续供种生产,三年即可形成规模,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了品种更新缓慢、种薯退化严重、市场竞争能力弱的问题。5.2、繁殖周期短效益好

由于所用的种薯更新速度快、级别高、质量好,农户单位面积增产幅度大,商品薯率高,品质好,极大地增强了种薯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价格较高,经济效益非常显著。5.3、产业化开发潜力大

由于有经济实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作依托,在种薯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予以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生产的技术风险和销售的市场风险,因此,基地千万农户可以稳定的走上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科技致富之路,种薯产业化开发前景好潜力大。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繁育生产。

本规程可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种子部门和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薯而引用,也可用于农业科技培训。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243—82 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DB64/T188—1997 宁夏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标准 DB63/T358—1999 青海省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定义 马铃薯病毒

侵染马铃薯造成其退化现象的各种病毒和类病毒,统称3.1 马铃薯病毒。

3.1.1 PVX 马铃薯X病毒,也称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主要症状表现为叶脉间花叶。

3.1.2 PVY 马铃薯Y病毒,也称马铃薯重花叶病毒,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或茎粗缩,严重时坏死。

3.1.3 PVS 马铃薯S病毒,也称马铃薯潜隐性花叶病毒,症状表现为叶脉深陷粗缩。

3.1.4 PLRV 马铃薯卷叶病毒,表现症状为叶缘向上卷曲形成管状,病叶小,叶质脆弱,病株呈扫帚状。大多数品种初侵染时叶尖呈浅黄白色,有些品种呈紫色或红色。

3.1.5 PSTV 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症状主要表现在块茎上,病薯呈纺锤形,常发生龟裂畸形,茎叶上症状表现轻微。

3.2 马铃薯脱毒苗

指对马铃薯块茎进行病毒钝化、催芽处理后,通过茎尖剥离、分生组织培养而脱去PVX、PVY、PVS、PLRV和PSTV等病毒、类病毒的试管苗及其扩繁苗。

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利用脱毒苗,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世代扩大繁殖,生产出来的达到相应脱毒效果和质量标准的种薯,包括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等。

3.3.1 原原种

利用基础脱毒苗切段扦插,在温室或防虫网棚内繁育生产的无病毒种薯。该级脱毒种薯通常繁育生产为单重1g~20g的微型薯。

3.3.2 原种

用原原种在高山隔离区或具备合格隔离条件的其它地区生产的合格种薯。

3.3.3 一级种

用原种在合格隔离条件下生产的合格种薯。

3.3.4 二级种

用一级种在合格隔离条件下生产的合格种薯。

3.4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从培养脱毒苗开始,逐世代扩大繁育生产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乃至三级种的梯级繁种体系。包括设施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脱毒苗

块茎钝化和催芽处理 4.1 4.1.1 繁育脱毒种薯的马铃薯品种确定后,挑选若干个具有原品种典型特征特性、重100g~150g的壮龄薯,在2℃~6℃和连续光照下钝化纺锤形块茎类病毒60d,置于36.5℃~37.5℃温箱中钝化卷叶病毒30d,然后在室内13℃~18℃条件下催芽。

4.1.2 茎尖剥离

经过钝化和催芽处理的块茎,待幼芽长至4cm~5cm时,剪取上段2cm进行消毒后,在无菌室内超净工作台上剥去长0.2mm~0.5mm、带1个~2个叶原基的顶端生长锥

4.1.3 分生组织培养

将剥离的茎尖分生组织立即接种在试管内的附加生长调节剂“MS”培养基上,每只试管接1个茎尖,接种后用绵球或纱布球塞住管口,管口外用牛皮纸包扎、封严,并编号、记录。接种试管置于气温20℃~25℃、相对湿度70%、光照强度3000lux~5000lux、光照长度16h/d的环境下(光源为日光灯,辅以散射阳光更佳),对分生组织进行培养。15d后,生长点明显增大变绿;60d后,可长成高约3cm的小植株。此时,将植株转移到不带有机成分的“MS”培养基上进一步培养,待到长出5片~8片小叶后,进行病毒检测。

4.1.4 组培苗切段扩繁

对生长到具有7片~8片叶、通过检测不带任何病毒和类病毒的组培苗进行切段扩繁。剪切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剪后每个切段至少带1个叶片。将剪下的切段水平放置于三角瓶内的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选用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和有机元素的“MS”培养基,1个容量200ml的三角瓶一般可放置40个切段。在温度5℃~22℃、光照充分的条件下培养30d后,切段将长成叶龄7片~8片的植株,可供再次切段繁殖。扩繁苗要严格进行病毒检测。

4.2 原原种 繁育设施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微型薯必须在温室或网棚内繁育生4.2.1 产。

4.2.2 繁育措施 炼苗

4.2.2.1 培养基础苗的扩繁脱毒苗长到株高3cm~4cm、苗龄3片~4片叶时进行移植。移植前5d~7d开始炼苗,可以把三角瓶封口膜揭启后就地放置在培养室炼苗,也可以将封口三角瓶从培养室移到温室自然光条件下炼苗。经过适应性锻炼后使扩繁苗达到叶片宽大深绿、茎杆粗壮的标准。

4.2.2.2 建造苗床

制备大小适中、深度20cm的培养盘,或挖出长2m、宽1m、深20cm的苗池,底覆一层棚膜或地膜,上铺蛭石基质,厚度10cm。苗床建成后,可移植培养基础苗,也可扦插快繁原原种。4.2.2.3 培养基础苗

扩繁脱毒苗经过适应性锻炼后直接带根移植或切段后再扦插到培养盘、苗池中,培养成基础苗。

4.2.2.4 微型薯快繁 扦插苗处理

4.2.2.4.1 基础苗株高达到10cm、展开7片~8片叶时,从各分茎顶端剪下带有2叶1心的扦插苗。扦插苗剪下后,在生根粉20ppm水溶液中浸泡10分钟捞出滤水待插。

4.2.2.4.2 扦插定植

按4cm×5cm的密度在培养盘或苗池中定植扦插。扦插后苗床喷洒清水,同时搭建小拱棚。过6d~7d扦插苗生根后移去拱棚。

4.2.2.4.3 营养液浇灌

扦插苗用K5配方营养液浇灌。高温干燥天气营养液与清水配合浇灌,上午浇液,下午浇水,阴雨天少浇或停浇。

4.2.2.4.4 温湿度管理

扦插初期小拱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5%~100%之间,蛭石基质持水量达到饱和;扦插苗生长前期创造19℃~22℃的茎叶生长适温;生育后期调低温度至15℃~18℃,并设法扩大昼夜温差。

4.2.2.4.5 光照调控 夏季防止强光照射扦插苗,中午拉遮阳网遮阴;冬季增加温室和小拱棚内透光度,使扦插苗多见日光。

4.2.2.4.6 病虫害防治

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中心病株拔除后,苗床用代森锌或瑞毒霉、硫酸铜等药剂喷洒防病。蚜虫首先要加强预防,清除温室或网棚内外杂草,处理作物残枝枯叶,药剂防治用菊酯类杀虫剂。

4.2.2.4.7 液面肥喷施

黄弱扦插苗用0.2%尿素液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加少量葡萄糖叶面喷施,徒长扦插苗用多效唑或矮壮素喷施。

4.2.2.4.8 采收与贮藏

扦插苗开始褪绿变黄时停止生长液和水分供应,茎叶全部枯萎后采收微型种薯。采收的微型薯经过摊晾后用尼龙袋或其它透气容器小量包装(5kg~7.5kg)。最好单存单贮,贮藏期间窖内温湿度分别控制在2℃~4℃和80%~90%,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

4.2.2.5 病毒检测

对繁育生产的原原种微型薯按照标准严格进行病毒检测。

4.3 原种 繁育基地

4.3.1 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建立在海拔2000m以上、降雨量500mm以上、周围2km范围内不种果树和茄科作物及十字花科作物的高山隔离区;在高山以外其它地区选址建立,必须保证合格的隔离条件和优越的生产条件。

4.3.2 繁育规模

按1:20的繁殖系数、30t/hm的产量水平计算,原种繁

2殖田面积应控制为供种大田面积的万分之二到二点五。

4.3.3 繁育规程 地块选择

4.3.3.1 繁种田选择地势平坦或较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地块,轮作周期最短要达到5年,最好以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为前茬。

4.3.3.2 土壤耕作

前茬作物收获后,加强土壤耕作,伏秋深翻耙耱,冬春镇压打碾。结合冬前最后一次耕翻,hm用5%辛硫磷颗粒药剂30kg拌成毒土施入,防治地下害虫。

4.3.3.3

2种薯准备

原种繁殖田选用经过病毒检测和质量检验的合格原原种作种。微型种薯在播前40d左右出窖,置于室温15℃~18℃和散射光下催芽,芽长至2cm~3cm即可播种。对未完成休眠过程的微型薯用20ppm赤霉素水溶液浸种10分钟可打破。4.3.3.4 规范播种

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为播种适期,宁南山区一般于4月中下旬播种为宜。种薯在播种沟内顶端向上放置,播深不宜超过12cm,微型薯愈小播深应愈浅,墒情较差时要适当深播。采用垄作栽培,垄宽80cm,垄间距20cm,单垄双行,垄上行距40cm,垄间行距60cm,株距20cm左右,hm

22保苗90000~105000株。结合整地起垄,hm基施优质农家肥60t~75t,化肥折纯N75kg~112.5kg、P2O560kg~75kg和K2O75kg~112.5kg。

4.3.3.5 田间管理

马铃薯苗高达到10cm时中耕松土、除草,结合中耕浅培土,培土高度5cm。现蕾期高培土,培土高度15cm,结合培土hm追施尿素75kg~112.5kg。薯块膨大期hm喷施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kg~150kg。植株地上部出现徒长时,喷施矮壮素或多效唑1次~2次,使株高控制在60cm以下。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清除到田外销毁,而后全田喷药普防,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硫酸铜1000倍液每隔7d~10d喷洒1次、连喷2次~3次。田间有翅蚜虫达到0.5头/m时,用2.5%敌杀死或25%速灭杀丁或40%乐果防治。

4.3.3.6

22田间检验 对病害发生和品种混杂情况进行调查。以病毒病、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的发病率、品种纯度等指标为依据,开据田间检验单。

4.3.3.7 种薯收获

地上部茎叶枯萎后收获。收获前先割去薯秧,清理到田外,以减少薯块感病。收获时防止机械损伤,避免受冻。收获后摊开晾晒,去除泥土,清拣杂物。

4.3.3.8 保鲜贮藏

种薯用袋、筐、箱等包装,单件定量不宜超过40kg。分品种、分产地贮藏,以防混杂、混淆。窖内要保持适宜温湿度,改善通风透气条件。

4.3.3.9 病毒检测

对原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各种病毒和类病毒检测。

4.4 一级种薯、二级种薯 生产基地

在县区内选择适宜乡镇、在乡镇内选择适宜村组,分别4.4.1 建立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生产基地。基地内分农户建立繁种档案,加强跟踪管理。

4.4.2 生产规模

一级种薯按1:15的繁殖系数、22.5t/hm产量水平计算,2生产规模控制为供种大田面积的千分之五左右,二级种薯按1:13的繁殖系数、15t/hm产量水平计算,生产规模控制为供种大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六。

4.4.3

2生产规程

除下列几点不同之处或特殊说明外,马铃薯脱毒一级和二级种薯的生产参照执行脱毒原种繁育规程。

4.4.3.1 一级种薯繁殖田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脱毒原种作种;二级种薯繁殖田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脱毒一级种薯作种。

4.4.3.2 乡级和村级生产基地内,繁种田应集中连片,周围用麦类作物与茄科、十字花科作物相隔离,轮作年限达到4年以上。

4.4.3.3 提倡应用30g以下小整薯播种,大种薯需切块播种。大薯切种应从肌部开始,按芽眼排列顺序螺旋形向顶部斜切,最后对顶芽从中纵切,以破坏主芽,利用侧芽。保证每个切薯带1个~2个芽眼,重达20g以上。切薯时,严格进行切刀消毒,每切完1个块茎,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或0.2%升汞水浸泡消毒。种薯切好后及时加拌草木灰。

4.4.3.4 因地制宜确定播种时期和栽培方式。干旱、半干旱地区4月中下旬播种,阴湿冷凉地区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主体推广宽窄行平种垄植栽培方式,播种宽行距60cm,窄行距20cm,株距37cm~40cm,密度60000株/hm~67500株/hm;基肥集中条施于种沟内,避免化学肥料与种薯直接接触;培土时从宽行内耧土培植于窄行,苗期浅培5cm,现蕾期高

22培15cm。高寒阴湿山地、水浇地、低洼地实行垄作栽培。山旱地实施丰产沟栽培。集约化程度高、投入量大的农田采用坑种垄植栽培方式。马铃薯种薯繁育不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

4.4.3.5 脱毒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实行分户(繁殖户)保管、专窖储藏,严防品种间、种薯与商品薯间混杂。

第五篇: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种子产业作为全省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来培育,通过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使全省种子产业进入了健康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省已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全国最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种子生产由1996年的7万多亩发展到了2011年的150万亩,产种量5.8亿公斤,占到了全国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保障了全国大田玉米生产安全。全省现有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企业147家,已建成大型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40多个、种子仓库30多万平方米,种子晒场200多万平方米,种子烘干设备170多套,种子年加工能力达到6亿公斤以上。

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子产业,把种子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大力实施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稳步扩大基地规模,精心打造质量精品,着力提升产业效益,种子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市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张掖已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最具竞争力的制种基地之一。

自2003年以来,全市玉米制种面积一直稳定在60万亩以上。近两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占全省玉米制种总面 1

积的66%),生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以上(占全省杂交玉米种子总产量的77%),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能满足国家近2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今年,全市玉米制种平均亩产值达到2400元,较去年增长550元左右,制种业产值突破24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37%。全市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1800元,主产区农民人均玉米制种收入达4000元,种子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公司+基地+农户”的种子产业化生产格局已经形成,2011年全市6县(区)的36个乡镇、352个行政村的10.54万农户参与杂交玉米种子生产。目前,全市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达到70家,其中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3家,54家 “中国种业骨干企业”中有14家落户张掖。全市已建成现代化农作物种子加工中心20个、标准化育苗中心6个、成套种子加工线16条、籽粒烘干线43条、果穗烘干线30条,总投资超过15亿元,年种子加工能力达5亿公斤以上,种子加工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引导、鼓励市内种子企业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先后培育临奥系列、金凯系列、兴达系列、金象系列等玉米新品种19个,增强了地方制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质量监测控制体系,全面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统一产地标识,推进种子加工、包衣包装、品牌商标的标准化进程。市种子管理站和市种业协会联合申报的“张掖玉米种子”地理证明成功注册,张掖玉米种子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

三、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1.基地基础条件薄弱。绝大部分农田地块小,平整程度差,渠路桥涵不配套,机械装备水平低,不适应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节水设施不配套,干旱成为基地稳定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

2.土地经营过度分散。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不利于集约化生产,制种基地隔离困难,群众私留种子在个别村社比较突出。种子生产的集成技术推广得不到全面落实。

3.龙头企业少,综合实力弱。目前,市内取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70家,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不足10家,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没有自己的品种,以代繁代制为主。种子企业多小散乱现象突出。企业现代化种子加工水平低,烘干能力弱,烘干面积不足30%,遭遇冻害的几率大。担当起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还需加快整合进程,强力提升综合实力。

4.种子管理能力不适应现代种业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机构层次低,人员少,大产业小队伍现象突出,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5.必须培养一支适应基地建设的产业大军。受农业收入较低的影响,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或进入其他行业,从事种子生产者人员少,文化层次低,多为老弱病残,用工矛盾突出。3

需要把基地大批劳动者培育成为产业工人;种子企业管理层接受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熏陶的精英型人才奇缺,从业人员多为农民出身,加速种子企业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国家级基地建设需要还任重道远。

6.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全市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玉米制种亲本材料500多份,危险性病虫害传入机率高,病虫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制种地块多年连作,土壤养分失衡,肥力下降,影响制种产量。

7.运行机制亟待创新。在土地流转、企业兼并重组、投融资服务、交通运输、生产技术集成推广等方面缺乏高效运转、切实可行的机制体制。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

1.建设“四化”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通过争取、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 以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优势繁育基地100万亩;以民乐县、山丹县为主,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在全市适宜地区建设瓜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7万亩;在民乐、山丹县建设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在民乐县、山丹县、甘州区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在山丹、民乐县建成优质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根据作物种

植区划、优势区域布局和生产实际,在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原(良)种场新建6个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形成覆盖不同生态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提供支撑。

2.创新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基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引导优质基地向优势种子企业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企业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完善种子企业与制种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与企业增效的双赢。

3.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修订完善各类农作物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联合收获等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1.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扶持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玉米种子龙头企业和马铃薯种薯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开展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建成杂交玉米商业化育种中心5个、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1个。

2.促进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种子企业间的

兼并重组,淘汰一批小型企业;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并购优势科研单位和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种子企业,促进种业资源整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优化种业企业布局;通过企业联姻,促进中小种子企业合并重组,做大企业规模。到2015年,将杂交玉米种子企业整合到20家以内、马铃薯脱毒种薯企业整合到4家以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5家。

3.提高企业加工能力。支持重点种子龙头企业,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企业生产加工条件,推广精品加工、精深加工技术,建成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0个,整体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新建1000吨现代化果穗烘干生产线40条,烘干能力累计达到60万亩,形成玉米种子果穗烘干、分散晾晒、网箱风干相结合的干燥方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打造全国知名的良种品牌。市种业协会要加大“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使用、管理力度,凡本市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杂交玉米种子都应使用“张掖玉米种子”证明商标,使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与生产的优质种子相得益彰,提升种子附加值,通过树品牌、创名牌,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总要求,健全完善市、县种子管理执法机构,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加强能力建设,补充完善种子管理执法和质量检测设备,配备交通通讯工具,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2.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企业自检、县区普检、市级抽检的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稳定提升以“张掖玉米种子”为主的种子质量。依托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建设市级品种真实性DNA检测中心、脱毒种薯病毒检测中心;新建5个县级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综合站;每个种子企业都要建立标准化检验室;形成职责明确、各有侧重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网络,提高种子质量监控能力。

3.严格企业准入。严格执行《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从严控制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数量,优先支持科研开发能力强、资金实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进入张掖。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行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复核的两级审核制度,新增玉米制种企业一律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未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备案的申请资料不得上报。发改、工信部门在新办种子企业基本建设立项、备案时需经市农业局签注意见。

4.强化市场监管。加强种子生产经营市场监督管理,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政府监管机制和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租借许可证生产、超范围生产、抢购套购、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玉米种子调运实行“两证”制度,凡是外调的玉米种子,必须办理“玉米种子准运证”和植物检疫证。

5.严格基地管理。企业落实制种基地实行准入制度。严格执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基地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生产应当以村为单位组织生产,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制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全体制种农户的委托,代表全体制种农户与种子生产企业签订种子生产合同,统一使用由省行业管理部门监制的标准合同文本,在县区种子管理部门、乡镇的监督下签订,要公开合同内容,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严禁与无生产资质的企业和个人预约生产种子。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和服务,不得违法出台收费政策。种子生产农户应当按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种子,并按合同约定交售种子。禁止非合同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与制种农户恶意串通,私留或倒卖亲本(原种)或按合同约定生产的种子。

6.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各级种子行业协会和基地协会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市种子行业协会要坚持种子企业重质量守信用等级评估,及时公开评估结果,为基地选择企业提供依据,制定行

业自律公约,组织开展种子市场联防联治工作;县区种业协会(或产业联合会)要积极配合县区农业主管部门搞好基地落实中的企业准入,监督执行协会自律公约;乡镇基地协会主要在协调基地落实、解决矛盾纠纷、协商种子价格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尽快制订本地区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落实好各项任务和措施,切实加强对农作物种业工作的领导。成立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项目支撑。积极探索开展玉米种子生产保险试点,扩大种子机械补贴范围,加强种业信贷和运输支持,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加强种子管理经费支持和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下载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掖市牛羊产业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养老产业调研报告

    养老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摘要 养老行业以服务老人和社会为己任,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市场状况下, 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是主要方式, 民营养老方兴未艾。本行业分析报告首先对养老......

    养殖产业调研报告

    畜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畜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畜草产业发展抢抓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种植等机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搞活流通,提升草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

    产业经济调研报告

    竹木产业是我们柘塘村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我村竹木产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村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我村的竹木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2......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旅游产业调研报告 “____”期间,省委、省政府作出____循环发展的科学定位,把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的主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关于集团多元产业的调查 一、多元产业现状 集团公司多元化产业涉及煤炭、环保、煤化工、房地产、服务业、机械制造加工、冶炼、生物能源、宾馆等......

    新型建材产业调研报告

    黄石市新型建材产业“十三五”发展 调 研 报 告 建材产业调研组 一、我市建材产业发展现状 建材工业在我市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黄石被称为是湖北省的水泥生产基地及我国的......

    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

    黑木耳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群英村木耳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群英村地理人文、人口结构的基本概况 群英村位于孟家岗镇东北部,距孟家岗镇1.7公里,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全村340户,分6个自然屯,全村人口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