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2014黄梅县现代蔬菜产业发展
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近年来黄梅县在蔬菜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巩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保证蔬菜总量的供应均衡,发挥蔬菜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主导作用,增加菜农收入。在结合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下,展开了此次调研活动。主要以参观考察典型,总结相关经验,探索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力求蔬菜产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争取使我县蔬菜发展更加提升一个档次。
调研宗旨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城区蔬菜稳定供应为目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抓好蔬菜布局区域化,蔬菜生产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蔬菜产业企业化四大工作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我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二、发展目标
1、在巩固完善上一年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按照县政府要求黄梅镇即周边乡镇,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亩,其中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产量增加1.3万吨,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160元。
2、每个乡镇新建一个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有,大力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社并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增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提高蔬菜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3、依托小池(国际)物流港蔬菜批发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抓好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5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模式,培育一批重点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生产大户,引导大户发展订单生产和规模生产,创建自己的品牌。调研内容
主要以走访调查、下乡考察以及数据汇报的方式开展此次的调研活动,现结合调查情况和数据说明总结如下:
1、黄梅镇在程白马村新流转蔬菜基地500亩(其中50亩设施)及育良与现代经典合作社加强设施建设300亩,黄梅镇将许铺和苗咀村新增400亩蔬菜基地(程白马村,成立千禾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露地蔬菜,其中有40亩大棚西瓜,新增蔬菜基地已部分完成,预计今年底达到预期目标)。该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当地菜农有较大的积极性,结合我县蔬菜产业政策与方针,蔬菜产业发展前景相当不错,在全县具有典型性。
2、独山镇在高岭村新建500亩基地(其中设施100亩,水生蔬菜200亩)。将新增100亩蔬菜基地(独山高岭村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白参),发展现状非常良好,但因其地域面积、蔬菜种植农户分散、经济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以稳定现有基础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再将重点转移,进入产业化发展。
3、杉木乡流转土地500亩,已新增100蔬菜基地,完成了预期计划。下新镇流转土地500亩(其中水生蔬菜400亩)。下新镇将新增400亩水生蔬菜基地,已基本达到三至四季度的计划目标。发展情况稳定,在种植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在已有种植经验上不断总结和摸索,引进先进栽培方法和管理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大河镇新流转土地500亩(戢畈村150亩,赵畈200亩),今年下半年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赵畈村,广文冲村各流转土地100亩)。苦竹乡流转土地800亩(其中高山菜基地600亩),苦竹乡已新增200亩蔬菜基地,11月份完成预期计划。以上两个乡镇具有一定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潜力,目前正大力倡导和推广蔬菜产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快速成长。在种植技术指导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改进,今年下半年计划已基本完成,共待下一步发展。
5、黄梅镇、孔垅、小池、分路、刘佐等几个个乡镇蔬菜基地建设(黄梅镇蔬菜基地建设情况在前面已作描述)为全县重点发展对象,相对于黄梅镇周边其它乡镇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孔垅、小池、分路、蔡山、刘佐、新开等六个乡镇有一定的蔬菜发展基础。在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另外设施蔬菜大棚骨架由传统的竹架大棚部分变为钢架大棚,灌溉方式普遍采用喷灌,管理模式得到一定改进。蔬菜基地面积并未有太大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萝卜、胡萝卜、番茄、辣椒、红茄、苦瓜、冬瓜、豇豆、苋菜、西葫芦等为主的时令蔬菜种植,目前部分规划已在进行中,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6、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由于地势、交通等综合因素限制,蔬菜基地建设未有大规模发展,在已单独农户蔬菜种植为基础的模式下,建设了部分蔬菜基地。在经过详细调查以及科学考察后,进一步规划已完成,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发展,针对性的统筹规划将会在今后起建设性作用。建设规划
1、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小规模农户“模式,发展”外销+内保“的市场空间,形成”时鲜+加工“产业链。提升蔬菜产业的经济比重。
2、依托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刘佐等乡镇面积、技术、交通等方面优势,建成县级外销蔬菜商品规划区。依托黄梅镇、下新、杉木、大河、独山、苦竹等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新建城区内供蔬菜规划区5000亩,以本地蔬菜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辣椒、番茄、瓜果类、根茎类、水生菜、姜、葱、蒜等常规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满足本县人们需求。将濯港、五祖、停前、柳林等乡镇列为常规蔬菜规划区,在主要公路沿线建设示范基地,发展常规蔬菜品种的种植,五祖镇重点开发高山蔬菜的种植。
3、突出区域特色,调整蔬菜生产区域、品种布局,将五祖、苦竹、柳林、大河等乡镇的山区作为雨花菜、野竹笋等野生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培育重点野生菜生产专业大户,发展绿色蔬菜品牌。
4、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施、设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农产品超市、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方案措施
1、以土地流转承包促规模效应
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是瓶颈。各乡镇要把发展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农业的土地流转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采取转包、转让、置换、出租、股份等合作方式,规划好一个百亩以上钢构大棚或千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
2、以基础设施建设促产业发展
主要解决规划区内的通路、通电、通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发展现代节级、环保、循环型蔬菜生产能力。
3、以项目资金投入促规划实施
县政府将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新增蔬菜大户和规模蔬菜基地,发展大棚建设和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等设施(亩平1200元、且钢构大棚连片50亩以上),共安排补贴资金150万元。
4、以蔬菜产品物流促产业增效
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辟小农户蔬菜绿色通道直销区的同时。在批发物流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和蔬菜冷藏系统、市场信息网络以及电子交易系统,实现蔬菜销售的电子化、信息化和物流化。
5、以优质技术服务促品牌建设 一是县农业局成立一支技术服务队伍,负责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服务。
二是编制一套技术推广资料,结合我县气候、土壤、季节、病虫害等因素,适时编制生产技术资料,指导菜农的生产。
三是上好系列技术课程。依托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和有关农民培训项目,聘请和邀请县内外专家,学者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蔬菜种植户传经授道、解惑答疑,提高农民蔬菜种植技术。
四是重点培育野生菜、地方菜等蔬菜体系的深加工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县蔬菜资源优势,增强蔬菜产业后劲。
6、以目标管理考核促持续发展
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奖励基金3万元)。评选3个蔬菜生产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先进单位(重点考核乡镇完成目标任务面积、产量、新增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情况,以统计表数据为准,分别给予1.5万、1万、0.5万元的奖励)。
第二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七届二十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 “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发展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特色精细菜和高原夏菜为重点,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调整结构,建龙头、扩基地、增效益,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推动汭河川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一是政府投入加大,助推规模扩张。全县蔬菜拱棚、日光温室分别达到了10000座和1000座,建成于家湾、平头沟和冉李等8个蔬菜专业村,认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2万亩,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蔬菜2.9万亩,生产蔬菜2.4万吨。
二是建办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先后招商引资建办了方盛果蔬保鲜和阳光生态苗木繁育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协会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与农民群众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充分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在调整发展模式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三是积极流转土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韩国、榆中、定西等外地客商落户经营,在冉李、枣林和东庄等村流转土地5100亩,新建蔬菜基地5处,蔬菜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处,蔬菜产业发展由传统粗放型经营逐步向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
四是健全市场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招商建办的方盛蔬菜公司,配套建成4000平方米的盖棚式交易市场,年蔬菜吞吐量达8万吨。扶持发展了于家湾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等9个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纳会员1200多人,带动农户4500多户,签订蔬菜订单5100多亩。华芮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县内家悦超市、农贸购物中心签订了购销订单,实现了农超对接,蔬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是加强技术培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举办各类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51期,编发宣传资料7000多份,培训技术骨干850人、农民7300多人(次),推广测土配方、滴水灌溉等新技术,引进航天辣椒、西甜瓜等新品种8类24个。通过开展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坐诊”技术帮扶活动,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技术难题,确保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县蔬菜产业通过建龙头、抓基地、增效益,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效益不断提升,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
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市场建设滞后,蔬菜流通不畅。目前,全县没有建办一处大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交易仍然以零售为主,市场信息封闭,外销渠道不畅,旺季蔬菜销售难问题时常发生,菜农利益难以保障。二是土地流转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受农民认识和观念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参与程度低,积极性不高,土地不能集中连片,增加了管理务作难度,制约了蔬菜产业化经营的效益。三是产业管理粗放,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县蔬菜种植基地,由农民共同投资,合伙经营管理,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管理体制,产业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益不高,影响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大部分蔬菜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生产、直接进入市场为主,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部分菜农观念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受传统粗放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加之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影响了蔬菜产量、品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五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蔬菜生产商品理念不强,全县至今未建成蔬菜分级、包装机构,也没有注册蔬菜商标,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了蔬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蔬菜产业开发。
三、意见和建议
要实现蔬菜产业“川区园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的发展目标,就要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化发展水平,针对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持续加大产业投入,不断完善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争资列项为重点,修订完善以奖代补激励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金注入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建议县上每年单列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发展蔬菜产业园、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做大做强,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外,积极争取全省蔬菜大县建设项目,以汭河川区为重点,兼顾黑河川区,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灌溉渠系、机井、田间道路、电力设施等配套建设,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拓展产业营销空间。逐步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化平台,拓展市场空间,营造高效、优质、有序的现代营销体系。在抓好“政府抓展销、企业搞联销、市场促营销、农民经纪人跑贩销”等途径的基础上,引导方盛等龙头企业和购销大户参与蔬菜营销活动。发展壮大产销合作社和协会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形成全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手段,开辟直销、产销直挂、净菜配送、蔬菜产品销售专柜等营销服务方式,扩大营销渠道。县上建设一处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配套蔬菜检验、包装、对外推销中介机构,乡镇组建蔬菜生产专业班子,建立对外蔬菜展销网络平台,采取“内销+网联联销+客商主动上门购销”的办法,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方便群众与客商,增强蔬菜产品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树立特色品牌意识,持之以恒抓好蔬菜产业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县农业窗口的蔬菜产业也应把发展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一要为马铃薯、芹菜、西甜瓜等蔬菜优势终端农产品注册商标,并利用各种途径展销推介,打出地区,占领市场,提升产业效益。二要大力推广反季节、无公害等蔬菜生产技术,实行全方位、长效化、梯次性生产,逐步形成月月有主打品种,天天有蔬菜出售,在管理上逐步形成“环境有检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蔬菜安全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外宣力度。通过宣传推介,使蔬菜产业走进高端市场,拓宽农超对接,实现产品直销,不断提升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和流通率。
4、进一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加快川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大户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方盛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规模化、标准化菜田建设,吸引省内外著名蔬菜加工企业到我县投资建厂;大力发展定单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蔬菜产供销一体化,形成蔬菜冷藏保鲜、物流配送、深加工一条龙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不断完善汭河川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集蔬菜种植、良种繁育、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高规格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提升全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篇: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合川市蔬菜产业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
合川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广,是许多地方农民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蔬菜,其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其一,因为蔬菜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其二,因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鲜,需要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三,不同蔬菜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土壤肥料条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种类多,技术性强,投入也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术条件,其中包括种植者对蔬菜先进技术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还必须要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和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为基础。对照蔬菜业发展的五个必要条件,我市蔬菜产业发化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1.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合川市是重庆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县级农业大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万公顷,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合川对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城乡交换和货物周转的轴心。
2.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襄渝铁路、国道212线横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合川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镇公路形成网络,蔬菜产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这为蔬菜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开明开放的环境,使合川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
3.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合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1℃,≥10℃的有效积温5903℃,无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产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生存环境几十年无变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产地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土质肥沃,热量丰富;加之三江汇流,76条溪河交错其间,有成片的江河冲击坝地6万多亩沙壤土,非常适合蔬菜种植。且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5.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市蔬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对发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市与重庆市农科所、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6.良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合川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年产蔬菜46万吨,是重庆市的重要蔬菜基地县之一,有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种植规模,其中合川丝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萝卜、藠头、大头菜、胡萝卜、榨菜、莴笋等瓜菜类和根茎菜类极具特色优势。近几年来,合川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产业的力度,我们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
二
合川蔬菜产业发化展的市场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以“绿色食品”为对象的蔬菜业酝酿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将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农产品贸易,迫使各国将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机会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正由解决温饱、满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转变,蔬菜作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特殊商品,对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谓“一是三餐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4.无公害意识不断增强,无公害蔬菜蓬勃发展
目前,我市已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万亩,通过重庆市验收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9000亩,其中“太和”牌无公害蔬菜产品顺利通过了重庆市的认定并授牌,结束了我市没有无公害农产品的历史,开启了我市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应用的先河。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提高了我市蔬菜产品的档次,而且有力地增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蔬菜加工初具规模,出口创汇初显端倪
蔬菜生产要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关键要上规模、上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努力探索蔬菜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十分注重蔬菜的加工增值问题,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企业与基地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截止2003年,全市共引进壮大蔬菜加工企业8家,年消化鲜菜8万吨,加工产品2.6万吨,出口产品0.8万吨,出口交货值达100万美元。主要加工企业和产品有:德佳食品(集团)、永生食品公司的榨菜系列;爱洋公司的大头菜系列;全成公司的海椒系列。其中德佳、永生两家食品企业的产品远销欧盟、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6.营销体系建设加快,中介组织稳步发展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逐步扩大,优势产区逐渐显现,知名度不断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以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蔬菜市场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在合川市蔬菜营销协会引导下,发展分会6个,蔬菜专业合作社12个,吸纳团体和个人会员1071余个,培养营销大户120余户,年交易量达25.4万吨,年成交额近2亿元。2002年成功建立了合川市三绿无公害食品超市(配送中心),发展配送单位10余家,年配送蔬菜达2800余吨。2003年,全市从事蔬菜营销的人员达3000余人,外销蔬菜4万余吨,蔬菜营销队伍和中介组织在我市蔬菜销售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7.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已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蔬菜与粮食相比,有着极为可观的比较效益。从种菜户粮、菜两者的成本核算看,粮食每亩的生产成本310元,露地蔬菜800元;净收入粮食每亩250元,蔬菜2200元。露地蔬菜稻谷的近10倍。如果反季节种植,则会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2004年,邓招守在钱塘镇租地100亩,投资20多万元种植辣椒,总收入达50多万元,净收入20多万元,草街镇枫木村三社叶正寿种植蔬菜30亩,年收入达3.5万元。小沔镇种植的1500亩海椒,每亩收入达3000元,比调整种植结构前每亩增收2000余元。蔬菜生产的高效益,为我市展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广阔前景,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一个新的亮点。
四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1.生产大大超前,加工、营销环节滞后
近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的步伐大大加快,产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加工企业少,蔬菜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延伸增值能力低,生产效益不高。一是加工率低,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极少;二是龙头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加工链条不长,以重庆金州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也是从近年来才开始起步,还有待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加工领域,逐步形成领舞蔬菜产业的龙头企业。
2.集约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市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而且,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部分蔬菜基础配套设施差
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基地到主公路的交通条件落后,田间便道几乎属于“太阳路”,成为蔬菜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其次是排灌设施差,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五
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发展目标
用四至五年的时间,全市发展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8亿公斤,产值达到10亿元,培养加工企业达11家,加工产品10万吨,加工增值5亿元,出口交货3000万美元;培育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20个,发展营销大户和经纪人1000人,实现外销蔬菜37万吨,产值7400万元;蔬菜商品率达68%,优质率70%。
(二)主攻方向
一是开发优势蔬菜产业带。实现蔬菜种植由特色产品向优质产品、相对集中向区域化转变,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基地,即:根茎菜10万亩,菌类蔬菜1万亩,多年生蔬菜2万亩;
二是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争取五年内规模基地全面实现无公害化。
三是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培育经纪人队伍,建立销售网络,拓宽出口渠道,扩大蔬菜出口。
四是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初级加工与精深并举,围绕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三)对策和建议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大力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在此次调研中感到,许多镇街的干部群众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善于把握市场机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建基地、抓生产、拓市场、促销售,使蔬菜生产取得了较好发展。但是,也有部分同志对发展蔬菜产业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发展蔬菜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不愿过多的去包揽,以至于导致在发展蔬菜产业中无所作为,错失良机。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发展我市蔬菜产业化的思想基础。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思想意识,清除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和一切依赖政府等思想障碍,把发展蔬菜产业化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应把重点生产基地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形成发展合力。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是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切实推动力。要提倡和发扬争先创优、开拓进取精神,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扎实把我市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发展蔬菜产业化,关系到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形成。因此,必须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又要从局部地区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既不能在市场商机面前犹豫不决,丧失机遇;也不能在一些必要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一哄而盲目行动。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因领导人变更而变更,不因遇到困难而改变。
2.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
龙头企业壮大与否,是实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当前我市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很不尽人意,有的甚至在萎缩退步。市里要抓紧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的申报,能源、交通、金融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对于国家和市里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重点安排用于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有些项目要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统一调度实施。大力搞好招商引资,吸引外地企业来我市创办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尽快明确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要建立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基本方式,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要指导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式,密切与农户的经济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创国内外市场知名品牌
认真抓好种苗和良种选育,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注重培养自己的科技力量,积极与西农、重庆农科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搞好协作,瞄准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蔬菜发展动态,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研究和试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名优蔬菜新品种,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在巩固现有大棚、拱棚、地膜覆盖等技术的同时,着力发展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技术。大力推广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提升蔬菜产量、质量和档次。同时将创品牌作为蔬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品质优良、受消费者好评的名优蔬菜品种。加大蔬菜产品注册商标、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力度。同时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扩大名牌效应,使国内外市场对我市的产品给予高度认可。
4.完善蔬菜检测、检疫设施,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
农药残留超标是我国现行蔬菜生产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也是制约我国蔬菜更大规模占领国际市场的要害所在。要实行蔬菜产业化,必须以商品蔬菜作为突破口,把我市的蔬菜全面推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是关键。一是必须在蔬菜生产环节堵住农药残留。积极为农民搞好服务,搞好土壤成份的检验,向农民推荐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测体系。蔬菜市场要建立检测检验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必要的检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各镇街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三是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各级政府强化对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组织一定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肥料、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
5.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的力度,切实优化流通环境
一是加快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成集蔬菜展销、检验检疫、储存配送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一体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二是加强对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指导力度,如在香龙建成大头菜产地批发市、码头的萝卜市场、草街的藠头市场等等。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加大市场治安力度,维护经营业户权益。严厉打击偷盗、行霸、菜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6.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农民销售队伍建设
市里要尽快制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政策和相关规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要坚持自愿、优势互补、形式多样、有利于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中,可考虑发展区域型、合作社型、公司型、协会型等类型的中介组织,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运行机制。建议指导民间尽快发起设立蔬菜行业协会、蔬菜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与外地销售网络接轨的专业组织。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协调价格、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强村、强企、能人的作用,创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章立制,促进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工商部门要及时审批颁发营业执照,并在收费上给予适当的照顾;税务部门对新办的中介组织要实行一定时限的税收减免;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选拔一批头脑灵活、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民担当蔬菜销售经纪人,对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知识培训,指导他们制定有效的销售策略,逐步建立起由农民组成的销售网络。
7.加强信息体系建设,为蔬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巩固完善现有合川蔬菜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蔬菜营销协会,设立蔬菜信息中心,逐步实现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做好蔬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反馈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各蔬菜基地镇街在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要建立信息发布点。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购置相关设备上网。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网络,使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做到及时沟通和衔接。
8.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为发展蔬菜产业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必要的资金支持,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蔬菜基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我们要抓住国家对西部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加快蔬菜基地内的水利、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提倡蔬菜生产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并对水利等设施实行有偿使用,调动全社会投资兴建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财政应从促进蔬菜生产发展的角度,对生产大户、新品种应用、科技推广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金融部门对积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放宽抵押贷款条件,鼓励蔬菜产业的发展。农业是弱势产业,蔬菜生产更具风险性。保险机构要根据国家对农业的产业保险政策,做好保险工作,解除农民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化的后顾之忧,促进蔬菜产业化发展。
第四篇: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蔬菜产业调研报告(初步整理)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蔬菜集散中心。本次调研围绕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业品牌发展、蔬菜物流现状、蔬菜种业等问题展开。通过实地考察蔬菜种子研发实验中心、育苗基地、种植基地、物流园区、加工企业等单位,结合走访菜农、蔬菜协会,并采访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获得信息和数据。
总的来看,寿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蔬菜种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寿光蔬菜产业以形成包含人工育种、苗种培育、蔬菜种植、蔬菜包装、蔬菜物流、市场交易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并充分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一、寿光市蔬菜产业现状调查
1、人工育种环节
(1)现状:由于种植历史较早,寿光本地苗种在全国来说,品质较好,亩产最高,外形、口感各方面均居于国内领先。黄瓜等品种国内种子品质较好,但其他种类蔬菜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优质种子大部分从国外引进,例如西红柿,青椒等。育种是蔬菜生产的一项核心技术,制约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是寿光蔬菜主要销售国内的原因,国际竞争能力弱。
(2)问题:由于累代种植会导致种质退化,且随着市场对于蔬菜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口感好、外形规则、大小均匀等,而依赖国外进口优质种子导致种植成本大大增加,核心技术的缺失限制了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3)原因:我国人工育种技术较荷兰、德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起步晚,育种研究的实验周期长,技术较为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也较低。
2、苗种培育
(1)现状:寿光蔬菜产业已不再是菜农自行育苗并进行种植以及销售的粗放式种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细化为专门的苗种培育公司(数量?),苗种培育公司提供种子让菜农(或者协会组织)选择,然后菜农(或协会)与公司,以合同的形式,预交30%-50%的定金,委托苗种培育公司予以培育,菜农将适宜大小的幼苗(易成活、易移栽的阶段)植入大棚进行种植。每株幼苗因品种价格不同,均价在0.4~1元/株。苗种培育细化分工出来,产业链得到细化,有利于菜农节省总体成本投入,育苗成活率提高,种子浪费减少,整体上降低了种植成本。目前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已于2012年下半年建立起育种研究实验室,有科研人员博士4名,硕士?名,拥有分子育种研究设备、组织培养育种设备等,辅有气相测谱仪等设备检测农药残留等。
(2)问题:由于大部分优质种子依赖进口,造成苗种培育公司培育成本较高,且幼苗培育依赖人工较多,特别是需要嫁接的品种,如嫁接黄瓜,造成苗种培育公司利润较低,进而高价格的幼苗也削减了菜农的利润。
3、蔬菜种植
(1)寿光现有蔬菜大棚80万个,栽培品种超过400种,从近几年年鉴数据看,种植规模没有显著增多,这也是寿光蔬菜产业转型的结果,将种植发展重点放在协调蔬菜品种之间比例以及发展优质蔬菜上,而非一味的扩大种植规模。寿光蔬菜种植体现在区域性、标准化(2)协会问题,好处与弊端。
4、蔬菜物流
(1)现状:以蔬菜批发为主,涵盖粮食、果品、农资、种子等多种农副产品。一期工程于去年11月份建成投用,目前蔬菜日交易量1200多万公斤,交易额近2000万元,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整个工程计划今年底全部竣工,建成后的物流园,将是集现场交易、网上交易、电子拍卖、冷链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
寿光早些年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后建立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将交易、存储、配送、商业、居住、办公、休闲等功能集合一体,实现多业态积聚效应,提供了服务功能强、范围广的交易和服务平台。该物流园区是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权威的蔬菜标准形成中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满足了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和物流市场的需求。另外,园区检验检测中心,可实现产品园区检验后直接运往国际市场,可实现与国际市场的直接接轨。寿光处在中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调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蔬菜也经由物流园区分售到北方各地。因此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可作为全国各地蔬菜的快速销售渠道,对于解决滞销蔬菜具有重要意义。物流园对买房卖方形成交易的才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没有其他费用,不参与交易,仅提供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市场体系。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由香港投资商投资建设,总投资15亿元。园区占地总面积3000亩,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位于寿光市北环路以北、菜都路以西,处在中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物流园规划科学合理,其中合理建置的蔬菜交易区、理货区、仓储区、降温区(冷库)、结算中心、种子农资供应区、汽修区、住宅区等区域,实现了交易、理货、仓储、保鲜、配送、结算一条龙,为广大客商提供一个服务范围广,服务功能强的交易平台。
(2)问题:物流园区利润较低,与投入不成正比;蔬菜物流运输以个体车主为主,未能形成规模化的运输公司或者物流公司,中大型运输公司亏损。(3)原因:物流园区对于来园区交易的双方只收取卖方少量佣金,主要是服务功能,信息服务平台。规模化的运输公司管理运营成本较高,不如个体车主利润高,且油价、路桥费等降低了运输公司利润,因此至今运输公司不成气候,多以个体车主为主。
5、蔬菜销售
寿光蔬菜价格较高,但是质量品质领先,主要体现在口感好,外形规则,大小均匀,色泽鲜艳等,以冬季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为主,产品销往北京、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地区,夏季8月份到10月份由于棚内高温不适宜种植。而冬季时候出了寿光本地大棚蔬菜,海南、云南、福建等地的反季节蔬菜也运输到寿光销售,丰富了寿光蔬菜品种。目前,河北、河南、天津等地也有大范围大棚种植蔬菜,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对寿光在东三省和内蒙古等地区的市场有一定影响,但是寿光蔬菜的质量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产量是其他省份的两倍以上,因此,寿光蔬菜总体来说在全国的市场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6、蔬菜加工
蔬菜加工主要是指蔬菜的深加工。由于新鲜蔬菜的易腐性,决定了初级产品新鲜蔬菜的市场辐射半径,而深加工的蔬菜产品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寿光蔬菜市场、提高品牌影响力、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寿光蔬菜深加工主要是对蔬菜通过冻干脱水等加工工艺制成蔬菜食品。目前寿光以小型加工作坊或者公司为主,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因而形成的优质品牌也较少,例如赛维绿色科技公司开创的“品维”果蔬脆系列产品,寿光市信义果蔬有限公司的“乐义”冻干果蔬产品。其他小型果蔬加工作坊规模小数量多,竞争激烈,存在加工作坊为降低陈本、低价竞争而减少加工程序或者侵权使用其他品牌包装等不正当竞争现象,不利于当地蔬菜深加工产业品牌的发展。
此外,也有对蔬菜进行初加工的企业,是指对蔬菜进行甄选、清洗、冷藏、包装,例如保鲜膜包装,礼品包装等,从而打造品牌蔬菜,推出包装精美的套菜和特菜,例如洛城农发公司开创了“洛城特菜”品牌,畅销国内。
7、次生产业链条
以设施蔬菜作为主产业链,衍生出次生产业链,例如温室建材生产、冷链物流、蔬菜加工包装、无土基质生产等。
8、龙头企业
(1)山东(寿光)洛城农发有限公司
山东(寿光)洛城农发有限公司创立于1997年,注册资金600万元,是一家集科研开发、规模种植、温室工程、基地建设、蔬菜加工配送优质林果开发、菜果病虫害防治和农业观光考察接待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下设寿光洛城特菜生产基地、蔬菜质量检测中心、蔬菜配送中心、温室工程公司、林果开发公司、园林绿化开发公司、休闲农业基地、菜果病虫害防治中心和农业观光考察接待站等。公司辖属的寿光洛城特菜基地中心区占地2000余亩,拥有温室大棚1000个,可辐射带动周边20000亩的蔬菜种植面积,同时在国内外承建并联办了40多处分基地。公司采用标准化生产,实行生资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检测、包装销售“四统一”的服务模式,“洛城特菜”已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北、辽宁、安徽、山西、陕西、广东、新疆及省内济南、青岛、济宁、日照、东营、滨州、聊城等地。(2)山东赛维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赛维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做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位于中国著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市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内,企业注册资本3000万元,员工队伍 450余人。公司自2003年建成投产以来,已自主研发生产“品维”牌果蔬制品四大系列近100个品种,400多项指标通过美国FDA检测,是国内第一家果蔬脆片行业QS认证获得者,产品畅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公司总资产达3亿元,公司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20000多平方米及自主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数条,年产果蔬脆片3000多吨,果蔬汁饮料2000多吨,自营联营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超过5万亩,是一家集原料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外贸出口为一体的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HACCP质量控制系统,引进国际先进的真空低温脱水(VF)技术和HACCP质量控制系统,运用国际先进的双透双渗脱水工艺,从原料投放到产品产出,采取全封闭生产工艺,严禁使用添加剂、防腐剂,在2006年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市场准入标准QS认证;2007年通过了美国FDA认证;2008年通过了英国零售商协BRC认证,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9、对外合作
(1)寿光通过为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联合。
(2)通过组织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到国外设施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种质资源。
(3)通过控股合资的形式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秀的种植资源。例如,2013年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与荷兰阿克西亚种业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合资成立“寿光中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我国蔬菜行业的龙头企业借助荷兰的农业高新技术优势,针对我国市场实际,围绕大番茄和小番茄等茄果类蔬菜开展研究工作。国外著名种子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泽文、德瑞特、纽内姆等也在寿光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4)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蔬菜博览会,促进招商引资,提高寿光蔬菜品牌知名度,搭建蔬菜产业发展经验技术交流平台。
10、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方向
(1)育种工作作为重点突破口(2)标准化生产
(3)安全、高效、省工的现代农业
二、年鉴数据和照片信息
待整理,1989-2011,包括蔬菜种植面积、大棚数量、蔬菜产量和产值、果蔬加工机械数量、人均消费蔬菜量等。
三、设施农业与设施渔业共性(以温室大棚和工厂化养殖为例)(1)集约化、高效化
设施蔬菜与设施渔业的产生根源皆因自然资源与人口矛盾,而设施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集约化、高效化的利用有限资源,是农业上解决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出路。(2)封闭性、稳定性
为保证蔬菜作物或者水产动物能够在相对稳定、安全的环境下生长,用来生产的设施一般都具有封闭性,避免外界不利条件干扰,认为营造稳定的环境,例如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与工厂化的室内水产养殖。(3)环境可控性
设施农业通过特定的设施来控制生物的生存环境,使之维持在利于生物生长的范围内。例如温室大棚可通过卷帘来控制光强度,通过认为通风调节温度和湿度等;工厂化养殖水产动物则可通过换水调节水温、溶氧等条件,也可通过室内人工光照控制光强度等。(4)节能节水
设施蔬菜与设施渔业都以节能节水为目标,有效利用资源。温室大棚多采用节水灌溉方式,如滴灌、微灌、喷灌等,甚至是水和营养液合一的灌溉方式,无土栽培避免了营养液和水分在土壤中流失;设施渔业以工厂化养殖为代表发展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水处理技术重复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5)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管理
设施农业都朝着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温室大棚与工厂化养殖都朝着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即将种植和养殖的传统经验数据化作为一定标准,成为生产参考的标准技术。通过数字监测设备精确监控关键因子变化,利用计算机处理使其可视化,再通过移动信息系统反馈到管理者手机终端或者电脑终端,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操控。在设施农业中,都逐渐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人力操作越来越少,例如温室大棚中的自动喷灌装置以及工厂化养殖中的自动投饵设备等。(6)高投入高收益
设施农业的建造、维护、折旧,并且需要一些现代化的设备,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初期的投入就较高;高密度集约化的种植(养殖)在种苗、肥料(饵料)、药物等方面的投入也较密集;设备维护和管理成本也较高。同时由于产量高、质量好,设施农业的收益也较高。例如普通温室大棚(规格100m×10m)的建造成本就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正常情况下一个大棚的年收入在3万到6万不等。(7)依赖基本的自然条件
设施农业实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普通温室大棚(非无土栽培)依赖适宜蔬生长的土壤资源,而工厂化养殖则依赖水质较好且丰富的海(淡)水资源。
(8)依赖传统种植和养殖技术经验
设施农业属于现代农业范畴,但仍离不开传统农业种养殖技术。基于国情现实,我国设施农业依然是基于传统菜农和养殖户的经验,结合现代化种养殖管理技术。
(9)优质苗种是关键
对于设施农业来说,设施投入较大,因此要求高效益,苗种是高产量、高质量的基本保证。设施蔬菜需要产量高、生长快、品质好的品种,而工厂化养殖则需要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肉质好的品种。因此苗种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施农业的效益。(10)风险性
设施蔬菜与工厂化养殖都具有类似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①由于传染性病害、自然灾害等原因可能造成种养殖生物大范围死亡的现象,“颗粒无收”的后果 ②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不稳定性,不单单受产品本身品质影响,与上市季节等关系较大。
(11)产品都具有易腐性,辐射半径具有局限性
蔬菜和水产品都具有易腐性,不能够长期储存,运输过程中依赖冷链运输,随着产品运出,品质随着运输时间而下降其天然属性以及仓储运输成本决定了蔬菜和水产品的辐射半径有限。
第五篇: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吕梁市蔬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蔬菜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食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蔬菜生产已经成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走访农户、深入企业基地、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蔬菜生产发展史
我市的蔬菜生产科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1977年的曲折发展阶段;1978年—1988年稳步发展阶段;1988年—1998年稳步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蔬菜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年困难时期,全市扩大菜田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产量,1960年种植面积达到27.1万亩,总产13.2万吨,人均占有量80.2公斤。文革期间,由于受“菜农不吃商品粮”的极左路线干扰,使蔬菜生产一路滑坡,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万亩下降到15万亩。
1978年—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以后的10年里,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全市蔬菜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积稳中有升,由1978年的14万亩增加到1988年的23万亩,总产达到26万吨,比1978年翻了一番,总产值达到780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30元,比1978年的5元增长了6倍。实现了蔬菜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大突破:一是建立了一批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使全市城镇居民副食品供应有了极大改善。二是地膜覆盖技术、塑料大棚得到了普及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效益和淡季供应能力。三是建立了一批蔬菜加工贮藏设施,提高了加工保鲜能力,均衡了淡季供应。
1988年—1998年: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蔬菜供应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对蔬菜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市蔬菜生产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蔬菜生产全面进入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新时期,蔬菜作为短平快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设施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日光温室发展开始起步,到1998年,全市发展日光温室面积0.354万亩,塑料大棚发展迅速,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5.69万亩,总产39.22万吨,分别比1988年增长了11.7%和50%。蔬菜总产值58830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46元,比1988年增长了53%。
1988年—2009年:进入21世纪后,我市蔬菜生产飞速发展,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到2007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1998年增加了21.74万亩,增长84.6%,是1978年的7倍。设施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占到蔬菜总播面积的14.5%。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75元,比1998年增加了229元,增长率497%。突出表现在:一是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二是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更趋完善。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四是标准化、无公害技术的推广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社会化服务的深入,为促进蔬菜生产的发展和向产业化的推进起到了非常的积极作用。
二、蔬菜生产现状
1、品种布局。目前我市棚室熟悉栽培的品种以西葫芦、黄瓜、番茄为主的果菜类和以芹菜、韭菜、油菜为主的耐寒性叶菜类占到棚室蔬菜总面积的90%以上,名优特新蔬菜品种额甚少,仅占5%左右。露地春播菜以甘蓝、越冬菠菜、韭菜、芜荽为主,夏播以黄瓜、豆角、茄子、辣椒、南瓜为主,秋播仍然是大白菜、胡萝卜、白萝卜、大葱、马铃薯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冀村的长山药、开棚的架豆、方元的大葱、蔚屯的大蒜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2、生产设施。保护地是我市蔬菜生产的主要,尤其种类较多,有地膜覆盖、阳畦、大中小拱棚、温室。就保护地种类比例看,仍以地膜覆盖的塑料大棚为主,面积为28.6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8.5%以上。从效益上看膜覆盖一般亩收入1300元,比露地增收200—300元;阳畦仅局限于育苗;小拱棚大多用于春提早生产,目前全市约1.6万亩,占保护地面积的5.5%平均亩收入2100元;大中棚面积达1.7万亩,平均亩收入4000元,日光节能温室面积达2.59万亩,占保护地总面积的9.25%,平均亩收入5500元左右。但日光温室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平川四县市和离市区等。目前各县市区日光节能温室仍以蔬菜生产为主,希特品种甚少,从整体设施水平来看,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温室、大中小棚及地膜覆盖相配套的保护地生产体系。
3、技术水平。我市蔬菜生产之所以取得较大的成就,科技立了头功。多年来,我市蔬菜生产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菜农的共同努力,精心研究开发,大力引进推广,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成熟适用的蔬菜生产技术体系,其中蔬菜优良品种得到全面普及,推广度达100%;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配套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栽培技术更加成熟配套;CO2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工厂化育苗、生物肥料、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等技术广泛推广。正是由于这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我市蔬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4、市场流通。目前全市蔬菜交易市场62个,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年交易能力68万吨。其中大型市场5个,集散贸易市场57个,全市共有贮藏鲜库50个,贮藏保鲜能力2500吨。各类蔬菜大中型加工企业4个,年消化新鲜蔬菜1.2万吨,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态势。其形式主要有:一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带动型,使市场、企业与农民之间通过契约或合同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系统和利益利益分配关系。二是“公司+农户”、股份制等一体化经营形式。三是各种经济人队伍、协会组织。流通的主要方式有:产的收购、大型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集散地销售、农民直销、专业运销组织等。以2007年为例,全市人口356万,蔬菜总产92.69万吨,人均年消费蔬菜115公斤左右(不包括薯类),蔬菜消费总量约40.94万吨,蔬菜外销量48.52万吨,分别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44.17%、52.35%。全市主栽品种有大葱、番茄、菜豆、南瓜、黄瓜、大白菜、甘蓝、辣椒、普通白菜、西葫芦等10种,播种面积35.1万亩、产量70.84万吨、产值68105.9万元,分别占到全年蔬菜总播面积的74%、总产量的76%、总产值的70%。产品在本省销量占总产量的44%以上,外省主要销往河北、陕西、内蒙等地,占总产量的3.4%。我市的地方特色菜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其销售流通体系,仍以“自足自己”本地市场为主,市场销售半径很短,没有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5、基地建设。进入21世纪,我市蔬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基地建设日新月异。到200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7.43万亩,比2000年的26.8万亩增加了20.63万亩,增长了77%,平均每年递增2.9万亩。总产达到92.69万吨。建成了三大特色种植基地:一是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和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这些基地的形成,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6、园区建设。园区是输出产业化发展的窗口。“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07年,我市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气候特点,已建成种类蔬菜示范园区10个。即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文水武陵、开栅、上贤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汾阳义安贾家庄、离石上安农业高科技技术示范园区及孝义霍家堡蔬菜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全市蔬菜生产上已发挥出了明显的示范辐射效益。交城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占地300亩,内设“四位一体”日光温室20栋,每栋年养生猪24头,年生产瓜菜3500公斤,年产值1.9万元,辐射带动了周边乡村1500个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和生猪养殖,产生效益50余万元。文水武陵有机型无土栽培示范园区占地250亩,200个日光节能温室全部实行无土栽培,种植西瓜、甜瓜和西红柿,生产出的产品品味高、质量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要求,市场十分看好,据测算每个温室效益7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村370个日光温室,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真正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摆出了样板,树立了典型。
三、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
发展蔬菜生产,我市具有以下五大优势。首先,在自然气候上,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积累,所产各类瓜菜,品质优、耐贮运、色泽鲜,特别是在7、8、9三个月全市蔬菜上市的高峰期,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其次,在区位上,我市的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四县市到达太原仅1个小时左右,而且交通、通讯发达;第三,在技术上,我市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蔬菜生产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第四,在生产环境上,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再加上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没有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条件;第五,在生产成本和效益上,由于我市土地、劳动力、水、电等生产成本较低,作为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市的蔬菜产品在价格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测算,种一亩露地蔬菜的效益是种粮的10倍,种一亩设施菜的效益是种露地菜的20倍。同时,我市在市场体系建设、蔬菜经济人队伍培育、蔬菜脱水加工、保鲜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时“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是从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地途径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蔬菜生产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虽然我市蔬菜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产业化水平低,龙头带动作用弱。由于目前我市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蔬菜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对结构调整的牵动力不强。企业与基地与农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蔬菜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基地,农民种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蔬菜外销没有稳定的市场,蔬菜从产出到进入市场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对外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不畅,主要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吧。从我市的农村市场发育情况看,总的来讲是发育滞后,不能适应农产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尽管都加大力度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一些集贸市场,但还没有真正形成通畅的流通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没有或少有集中性、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只有初级产品商场,没有或少有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市场;只有现贸市场,没有期贸市场。二是市场载体脆弱,设施简陋落后,有的没有设施,有市无场。三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我市目前蔬菜生产信息服务滞后,主要表现在:不能为市场、流通组织、加工企业提供国内外蔬菜供求信息,不能为外来商贩提供全面的产地信息和蔬菜收购服务。
4、农民的观念淡薄,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不足。我市的蔬菜生产是菜农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不对称,在市场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竞争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大多数菜农的素质不高,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在生产经营中带有极大地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蔬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相当多的菜农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认识不够。
四、加快我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开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惹出,发挥区域优势,突出规模经营,走蔬菜生产、贮藏加工市场建设一体化的路子;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大力发展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扩大规模,创新品牌,提高产业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用耕地面积30万亩,其中大中小拱棚5万亩,日光温室3万亩,实现总产10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元。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在中小拱棚面积7万亩,日光温室3.5万亩,总产量达到112万吨,总产值11.5亿元。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达到300元。
发展规模是: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全市重点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以交城和文水、汾阳、孝义人工栽培型蔬菜6万亩和以临县、柳林、石楼、兴县沿黄四县自然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以临县、柳林、汾阳、文水、孝义为主的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以离石、临县、方山、柳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发展高科技示范园区10个,建立蔬菜大型批发市场3个,二级批发市场5个,各种集散市场若干个,建设蔬菜贮藏保鲜库5个,其中地下恒库2个,气调贮藏库3个;建立蔬菜加工企业4个。
五、发展蔬菜产业对策与建议
产业要发展,认识是基础,规划师关键,安全是重点,投入是保障,市场是根本。因此,要抓好蔬菜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蔬菜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比重35%。尤其是近年来各种“富贵病”的出现使人们对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更是青睐有加。同时,蔬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渠道,更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我市工业迅速崛起,厂矿、企业占地普遍,特别是占用交通便利的水地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菜地圈成了厂区,菜地日渐减少,因此要发展蔬菜生产,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保护现有蔬菜耕地面积不再减少,以充分保证我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一是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络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来抓,逐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并在财力上予以重点扶持,在全市形成从生产环节到流通领域全方位的监控。二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建立质量安全定位监测点,根据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主导品种确定监测重点,制定检测规程,加强技术培训和联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充分发挥行业检测资源优势,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等实行定点监测,并在有关媒体上定期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手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科查询。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完善农产品档案登记制度。
3、增加投入,提升蔬菜产业水平。蔬菜产业是一项强农富贫工程,同时也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各级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生产和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要。尤其要重视专业菜地的基础设施和设施栽培建设投入。一是市政府要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蔬菜管理、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费;二是计划、财政部门每年要编排项目单列资金,专项扶持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从农业切块资金和科技三费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和示范;四是金融部门要在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小额信贷的方式扶持菜农增加对蔬菜设施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内外的民资参与,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
4、政府搭台完善市场和流通体制。市场和流通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中起决定作用,由于缺乏市场、流通不畅,蔬菜生产中出现的淡旺季明显,价格不稳,收入没保障,茬口调整难以实现等现象,严重制约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壮大,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靠农民种植结构的调节和市场利益的驱动来完善,很难再短期内形成,甚至会出现崩溃,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帮助建立市场体制、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建立产品集散地,吸引外埠蔬菜来此进行交易;组织人力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投入财力打造品牌,扩大影响;扶持经纪人队伍参与流通经营。通过帮扶和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建成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格局,从这样一个平台起步,再通过市场调节和利益驱动去进一步发展壮大。
5、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航母,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支撑的产业很难走远,我市在多年的蔬菜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就是缺少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往往是生产环节与加工销售环节不相适应,难以形成合力,发展壮大不起来,而由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龙头企业风险大,利润低,绝大部分企业老板和有经济实力的人不愿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为此各级政府要设专款去扶持蔬菜产、加、销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壮大,为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人力、财力,帮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和补体基金,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有钱人投资农业生产经营,建设起产、加、销,完善的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组织,有计划,科学的组合体,互相完善、扶持,稳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