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政局产业扶贫开展情况汇报
民政局产业扶贫开展情况汇报
一、9 2019 年产业项目实施情况
2019 年,我区共投资 3195.8 万元,分三批实施了扶贫项目。其中,第一批投资 849 万,实施了 17 个股份合作项目;第二批投资 2076.8 万元,实施了 17个扶贫项目(股份合作项目 16 个,投资 1716 万元;辛庄堡乡大棚项目 1 个,总投资 166 万元;扶贫微工厂项目 8 个,总投资 194.8 万元);第三批投资270 万元,实施了 5 个股份合作项目。
截至目前,股份合作项目资金 2835 万元已全部拨付实施,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8 个微工厂和大棚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初步带动贫困人口 24人受益,审计局已经进行了审计结算,近期将依据审计结果进行拨付资金(360.8 万元)。同时,各乡镇利用股份分红建立了公益性岗位 379 个,受益家庭 379 户。
二、0 2020 年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情况
按照《省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实施细则》,在扶贫办和农业农村局协调带领下,各乡镇按照本辖区实际,围绕培育和壮大本乡镇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因户实策,因地制宜确立扶贫产业项目库。
截至目前,2020 年项目涉及 17 个乡镇,共 112 个项目(到村项目 93 个,到户项目 19 个),预计总投资 6993.16 万元。其中到村项目共 4 项,微工厂 33个,预计投资 1032.5 万元;特色种养、农业项目 52 个,预计投资 4870.66万元;股份入股项目 7 个,预计投资 1018 万;旅游扶贫项目 1 个,预计投资
万元。到户项目 19 个,预计投资 39 万元。目前,我区项目库建设已编制完成并按程序通过了区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审核。
三、扶贫微工厂建设情况
区扶贫办在产业扶贫中承担微工厂项目建设牵头任务,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会议调度、一线督导、现场查看等措施,推进各乡镇谋划建设扶贫微工厂项目。截至目前,我区共谋划扶贫微工厂项目 33 个,计划总投资 1032.5 万元。其中,西苏镇 3 个,拟用工 20 人;界河店乡 1 个,拟受益 8 人;讲武镇 4 个,拟受益 24 人;正西乡 2 个,拟受益 35 人;曲陌乡 1 个,拟受益 30 人;大北汪镇 20 个,拟受益 100 人;小龙马乡 1 个,拟受益 5 人;辛庄堡乡 1 个,拟受益 8 人。
四、下一步工作
1、按照《省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实施细则》要求,各乡镇对完善项目库申请、公示公告(村级和乡级均不少于 10 田)等相关档案。区扶贫办将于近期按程序将区级扶贫项目库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公告。
2、区直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自身职责,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论证工作。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业种养项目、旅游部门对旅游项目、扶贫办对微工厂、发改部门对光伏项目的科学性、合规性、必要性、可行性、绩效性等进行论证,并出具论证审核意见。
3、通过严格程序确定我区 2020 年项目库后,区扶贫办将依据项目实际情况,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为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提供资金支撑。
第二篇:畜牧产业扶贫汇报
畜牧产业扶贫汇报
双泉乡属纯山区,全乡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4万亩,辖4个办事处,48个行政村,9016户3.1万人。2004年以来,我们坚持走好产业扶贫这条路子,大力发展畜牧主导产业,增加群众收入,经过两年的扶贫开发,全乡养殖业迅速发展,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由
原来的牛羊存栏量不足3.3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8.8万头(只),特别是波尔山羊养殖由原来的空白已发展到21个专业村,存栏量达到7千余只,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达到2780元。我乡的畜牧养殖扶贫经验在《大众日报》上给予刊登,2005年初,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姜大明同志亲临我乡视察了扶贫开发工作,并对我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定畜牧产业扶贫的路子
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路子是否选对直接影响全乡扶贫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我们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因地制宜,因村选项,科学规划,确保使扶贫项目都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我乡为纯山区,山多草多,对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就确定了实施畜牧业实现脱贫的规划,把畜牧生产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重点进行规划和扶持,将项目分解落实到了每个贫困户,滚动发展,形成小规模、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的进程,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了贫困群众稳步脱贫。
二、依靠政策,加大扶持,促进畜牧产业迅速发展
目标确定以后,关键是实施,我们研究制定了各项优惠扶贫政策,加大了扶持力度,促进了畜牧扶贫产业迅速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规定对发展养殖业的贫困户,每户提供1000元养殖资金,用于购买波尔山羊;对养殖奶牛的贫困户每户扶持2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资金困难。二是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党委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对贫困户养殖的畜禽实行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对所有的羊全部进行登记,打耳标、编号、造册,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定期防疫,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实行“放羊还犊”工程,扩大扶持面。即把可繁育母波尔山羊扶持给贫困户,签订合同,明确责任,产下的羔羊经乡验收合格后再作为扶贫羊,扶持给第二年的扶贫户,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滚动发展,这即扶持了贫困户,又扩大了扶持面。对于奶牛养殖,我们建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由贫困户自愿推荐饲养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贫困户与管理员、乡政府与贫困户签订奶牛养殖责任书,实行股份制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分红的形式进行集中养殖,解决了养奶牛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饲养难度大的问题,加快了全乡畜牧业的发展步伐。2004、2005年已扶持的7个村930户的1860只羊,育成母羊4000余只,不仅使养殖户当年脱了贫,还为2006年的养殖户提供了优质母羊,每户增收1500余元。奶牛养殖合作社奶牛存栏量达到50头,使50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达2100元。
三、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扶贫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的落实,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功和失败,我们严格按照资金用途全部用于扶贫项目中去。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我们建立并完善了资金管理机制,坚持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资金使用上,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所有被扶持的项目,都建立了工作台帐,实行报账制度,扶贫贫困户资金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对于无扶贫项目的贫困户和贫困村不进行扶持,对于完不成项目进度或完不好的给予少扶持、不扶持或取消扶持资格,使扶贫资金切实用在扶贫项目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继续抓好畜牧这一主导产业,2006年再发展波尔山羊养殖专业村14个,新引进波尔山羊1790只,贫困户农民人均增收413元。到2008年全乡全部村庄达到波尔山羊养殖专业村,使双泉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之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乡产业扶贫汇报材料
孙营乡产业扶贫工作汇报
中共孙营乡党委 孙营乡人民政府
(2017年9月5日)
一、基本情况
孙营乡位于县城西北约9公里,辖3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5.2万人,耕地8万余亩。全乡33个党支部,1671名党员,其中24名贫困党员。共有贫困村4个,贫困户652户1979人,其中,赵龙门、蒋家已分别于2014、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南李佐、南孙营计划分别于2018、2019年整村脱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位一直居全市前列,主要种植胡萝卜、土豆、花菜、洋葱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2:8。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专门组织到南阳、许昌、尉氏等地学习,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扶贫项目,用足用活政策,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组,以乡长为组长的金融扶贫领导组,乡村成立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服务站。三是责任明确到位。乡党委、政府带头落实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责任组及帮扶人产业扶贫帮扶责任,确保产业脱贫见实效。
(二)运用“四种模式”,确保精准施策。一是合作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把“输血”式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最终形成由点带面,覆盖全乡,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一个产业园”即拓展南李佐、姜寨脱毒红薯种植产业园,运用入股分红或租赁收益的方式,将新庄现有的20个标准塑料大棚纳入产业园,进行脱毒红薯种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肥料,鼓励引导贫困户进行脱毒红薯种植,市场价回收,预计可比普通红薯种植亩均增加收益2000元以上。
“新建一个基地”即新建东赵亭、赵龙门早熟桃种植基地。早熟桃因其反季节、品质好、产量大,近年倍受种植户青睐,群众有种植意愿。依托现有早熟桃种植,鼓励引导东赵亭、赵龙门等南部、西部贫困户开展早熟桃种植,并协调提供种苗、技术、资金支持。
探索两种模式。一是“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能人、大户,将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无资金贫困户组织起来,集中互保贷款,自主发展产业,既解决贫困户无钱创业,又解决了生产分散、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二是“挂靠帮带”模式:实行“挂靠经营+入股分红”带贫困户。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增收资金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
第四篇:区产业扶贫汇报范文
县区产业扶贫汇报
篇一:天祝县产业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天祝县产业化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天祝县扶贫办
(2011年6月)
“十一五”以来,在省、市扶贫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县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种养业结构、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合作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截止2010年底,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68亿元,较“十五”末
1.65亿元增加1.0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2元,较“十五”末的1675元增加1077元;贫困人口由“十五”初的10.6万人减少到3.7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1.7%,产业扶贫成为拉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有力“引擎”。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大了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共争取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100多个,投入扶贫投资4629.844万元,县级整合投入1.46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信贷投入3.2亿元,无论是投入总量还在产业发展规模、效益上都成倍增长,有效推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产业化贴息项目。我们始终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贷款贴息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十一五”期间省办共下达我县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5270万元,贴息174万元。重点扶持了天祝县介实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正阳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天润公司、富源养殖场、华藏养鹿场、恒崟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天祝福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用于蔬菜加工销售、万吨马铃薯生产线、建食用菌菌种培育小区,牛羊育肥示范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2、种养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611万元,共实施环马牙雪山产业化项目等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58项,建马铃薯贮藏窖450座,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0250亩;日光温室2761座,养畜暖棚2057座;引进良种畜3928头(只),草原散养鸡2万只;新建獭兔兔舍150座,引进优质种獭兔1200只,养殖鸵鸟750只;种植中药材600亩,蔬菜400亩;种植优质牧草2.98万亩,围栏草场3.55万亩,草原综合治理2.85万亩。
3、整村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2568.5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1479.844万元,新建人参果日光温室615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51座,食用菌日光温室610座,蔬菜日光温室193座;修建马铃薯贮藏窖200座,种植马铃薯7600亩;建养畜暖棚2047座,引进良种畜6327头(只)(其中:牛1294头、羊3545只、猪1488口),草原散养鸡雏鸡4.5万只,种植优质牧草9900亩。
4、产业连片开发项目。沿毛毛山浅山贫困片(带)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国家扶贫投资828万元,建成果蔬菌日光温室1273座,养畜暖棚1500座,食用菌大棚777座,建成大田无公害蔬菜基地16660亩,引进良种畜413头(只),建成人工授精站11处,食用
菌气调库5座,围栏草场33.6万亩。“张哈”片省级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39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292万元,新建人参果日光温室470座,养畜暖棚130座,引进基础母牛75头,推广人参果脱毒苗280亩。去年下达的祁连山北坡藏区项目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国扶资金245万元,已引进虫草鸡雏鸡10万只,良种牛157头,良种羊500只,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
二、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1、以果蔬菌为主的日光温室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按照 “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动员、资金扶持、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设施农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果蔬日光温室达到1.28万亩,建成连片示范点73个。设施农业规模以年均46.2%的速度扩展。
2、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快速推进。以草产业开发、畜禽品种改良、暖棚舍饲养殖、舍饲规模育肥为重点,优化养殖业结构调整,草畜产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09万亩,共建成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79个;建成优质饲草料基地25.38万亩;引调西门塔尔良种肉牛7000多头,建立28个肉牛繁育示范村,累计完成黄牛改良2.8万头。建立89个绵羊人工授精站,改良绵羊25万只,养殖草原生态鸡52.4万只,进一步加快了草畜产业结构调整。
3、以高原绿色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效益显著。近年来,县
上采取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龙头企业拉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规模等措施,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0年,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生产各类蔬菜1.52亿公斤,平均亩纯收入2811元。7个蔬菜品种和5万亩生产基地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及产地认定,部分蔬菜远销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
4、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蓬勃发展。我们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红提葡萄栽培、生态经济林和林木种苗产业,至2010年底,在10个乡镇建成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600亩(其中设施桃子75亩)。建成山杏生态经济林示范园400亩,完成种苗培育2000亩。
5、以全膜垄侧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县上下将旱作农业工作作为干旱山区农牧民增
收的重点产业,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全面推进”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强化组织领导,完成全膜垄侧栽培技术覆膜面积5.7万亩,生产马铃薯6424.47万公斤,实现产值7709.36万元,平均亩产1127.1公斤,较露地亩增产239.2公斤,增产率26.9%,亩增产值287.04元。
6、以营销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扩发展。以正阳公司、藏牛乳业、恒崟、创新、金和、高原魂、福乐等为重点的一批龙头企业得到发展,“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雏形初步形成。至2010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1家(介实公司)、省级1家。资产总额达11685万元,2010年实现
销售收入23365万元,同比增长18.8%;上缴税金240万元,同比增长68.9%;农产品出口创汇106.6万美元;辐射带动农户31063户,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300万元,解决农牧民就业岗位0.17万个。7个介实牌蔬菜品种(蒜苗、娃娃菜、西葫芦、荷兰豆、甜脆豆、西芹、豆苗)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和产地认证,人参果和红提葡萄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协会)154个,发展会员3137人。
三、存在困难与问题
1、自然灾害频繁,发展基础薄弱。由于我县特殊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历史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历史欠账较多,水、电、路、渠配套和仓储设施、种苗供应、流通冷链体系建设等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加之我县干旱、冰雹、洪涝和冰雪冻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
2、示范基地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设施农业经营粗放,科技服务能力不强。设施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技术服务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的涉农技术干部数量少、装备差,导致技术服务在整体上滞的要求不相适应。
3、群众自身积累少,设施农业建设资金不足。我县是一个国扶贫困县,大多数群众生活贫困,没有积累,但设施农业建设 篇二:关于我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0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羊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 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篇三:县产业扶贫规划 **县产业扶贫规划
(2011-2020)
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县区域实际和产业特点,《**县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5大扶贫攻坚产业片区,为进一步搞好产业片区建设,提高贫困户收益,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扶贫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相结合,以促进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围绕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创建基础设施过硬、科技含量较高、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具有一定规模、有利于群众持续增收的扶贫产业片区,形成产业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发展原则。本着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能长久发挥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择、确定和安排产业扶贫项目。
2、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原则。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要因势利导,注重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每个乡镇要确定一个主导产业,集中发展,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到一乡一业。
3、集中连片、统筹兼顾原则。充分发挥规划作为资源整合
平台的作用,优先对贫困程度较深、地域自然相连、主导产业一致的乡镇,统筹规划,连片推进。同时兼顾相对分散、单个零星的贫困村。
4、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原则。在选择、安排产业化扶贫项
目时,要积极征求群众意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来确定和安排扶贫项目。同时,要动员贫困户参与村级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
6、多元化投入原则:县财政扶持突出导向性和基础性作用
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企业和贫困户的投资主体作用,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入产业扶贫项目建设。
7、产业化经营原则: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生
产大户为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效益。
8、允许适当调整原则。中远期规划是一个纲领性和指导性
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规模以及各规划村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不适宜的规划村或规划项目及其规模做适当调整,以保证项目安排更切合实际,扶持效果更加明显。
三、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总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实现区域内贫困户
1户1项增收项目,5大扶贫产业片区形成雏形覆盖全县。到2020年,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彻底改变长期分散自由种植、无标准、低市场率和农民低收入状态。
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一)扩大规模
1、旅游扶贫产业片区。以建设农家院为重点,大力发展生
态旅游,用2-3年时间,使率先启动的6个村农家院达到4500张床位,日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次,实现6个村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率先启动的村为基础辐射扩张,带动扶贫示范区整体发展,逐步把该区建成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体验式精品扶贫示范区。
2、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规划在原有5万亩的基础上再
新种植优质核桃5万亩,总面积达到10万亩。项目建成5年后产产值达7.5亿元。
3、生态养殖产业片区。根据资源条件和群众不同的养殖习惯片区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乡为核心的舍饲牛、羊养殖区。规划肉牛养殖达到2万头、羊达到5万只;二是以**乡为核心的肉驴养殖区。规划养殖肉驴4万头;三是以**为核心的猪、鸡养殖区。规划养猪5万头,鸡100万只。片区建成后,可使1.8万贫困户通过养殖就地脱贫,项目区人均年增收1100元。
4、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片区。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按
照“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项目包装、市场化运作、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杂粮种植,重点推广种植张杂谷面积达到5万亩,其他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建设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小杂粮品牌和优质小杂粮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格局,力争到2014年建成面向**市场的优质小杂粮供应基地。
5、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在现有种植面积2万亩(其中山
地种植面积1.6万亩,林药间种面积4000亩)和百亩以上中草药种植基地8个的基础上,使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面积扩大到10万亩。片区建成后,预计3年亩产值可达1万元,整个片区总产值将达到10亿元,纯收入达到5.5亿元。届时,**将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药都。
(二)加强产品品牌创建。要在完善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
出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宣传和推广,通过组织发展、产品
推介、媒体宣传等办法,提高片区主导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到2015,在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托**旅游休闲
度假区打造品牌效益,率先做大做强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片区和中草药种植产业片区。片区生产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争取申报 “优质核桃”、“金乡小米”和“山地中药材” 为国家级或省级名牌。到2020年,5大片区基地均建成国家或省级品牌基地,彻底改变长期分散自由种植、无标准、低市场率和农民低收入状态。
四、总体布局
1、旅游扶贫产业片区涉及**、**个镇43个贫困村。核心区域是依托世界地质公园**,集中连片打造以生态农家游为主的**旅游扶贫示范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包括**10个村,3052户,9790人。示范区基本布局由三部分组成,概括起来叫“一带两区”:一带:就是以**东西门旅游公路为轴线,确定两侧的10个贫困村(全部临近**)集中连片,在两区之间形成过渡带和扶贫产业带,打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区:一是在**西门附近的**村建设涞源有机农庄,主要建设以养生健身、农耕体验、户外运动、爱情公园4大主题区为内容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二是在**东门附近的**村建设以酒城堡、红曲酒酿造、长城文化、旅游大型实景演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风情园。“一带”规划重点项目为农家院,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采摘园、特色种、养殖。
2、优质核桃种植产业片区。涉及**4个乡、镇,48个村,11838户,41170人。该片区建设主要以扩大优质核桃种植规模和改良更新老品种为主。
3、生态养殖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139个村。根据资源条件和群众不同的养殖习惯片区分为三部分:一是以**乡为核心的舍饲牛、羊养殖区。涉及4个乡
第五篇:甘谷县动物防疫扶贫产业汇报
甘谷县2018年产业扶贫中动物疫病防控
情况汇报
甘谷县人民政府
(2018年8月7日)
今年以来,我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坚持实行“防、监、检”并重的防制技术措施,开展综合防控。首先对全县重点种畜禽场、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户实行程序化免疫、疫苗直供,严格按照《甘谷县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定期开展相应的免疫注射和消毒灭源;其次,采取统一免疫时间,统一药品调配,统一组织人员,同步消毒,集中防疫员逐村免疫接种“三统一、一集中、一同步”的组织形式,整村推进;最后,在集中免疫接种结束后,由各村防疫员回头对本村的漏防户、漏防畜进行补针,切实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通过三个阶段的免疫接种,彻底消灭免疫死角,确保免疫密度。今年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124.49万头(只),其中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43.58万头、73.79万只、2.63万头、4.49万只,全县贫困村畜禽饲养量预计达到35万头只,贫困村畜禽增长率达到7%;贫困户饲养总量预计达到11万头只,增长10%以上;预计全年贫困村畜牧业投资300万元;贫困户能繁母猪保险预计达到3500头以上。我县根据省市要求,编制了《甘谷县牛产业精准扶贫三动实施方案》和《甘谷县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根据我县猪鸡饲养较多的实际,按照牛、马、驴3000元/头,猪500元/头,鸡、兔20元/只,蜜蜂300元/箱,每户最多1万元的补贴标准继续畜牧产业补贴,全县预计补贴360户234.848万元,目前正在审核中。
一、取得的成效
截止目前,H5+H7型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群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猪瘟实行差别化免疫,其它动物疫病因病设防,注射羊痘免疫数3.6万只,羊三联四防苗4.2万只,牛出败3.2万只,狂犬苗0.39万只,共累计免疫各类动物216万余头(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其中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县实验室计划检测H 7N9血清900份,检测牛羊布病3000份,向省、市中心送样布病检测700份,包虫病检测羊血180份,检测狗粪180份,部分贫困村户通过养殖脱贫的目标逐年实行,养殖产业在县所有贫困村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养殖总量和占全县养总量的比例不断上升,贫困户通过养殖改变贫困面貌的积极性高,贫困村养殖业资金投入210万元,贫困村饲养畜禽达到27万头。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层层落实防疫责任制。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方针,县、乡、村层层签订了动物防疫目标责任管理书,建立了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县畜牧兽医局抽调26名技术干部,实行“局长包片,技术干部包乡、包场(小区),乡镇兽医站包村,村级防疫员包户”的五包责任制,各乡镇兽医站与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签订了《动物防疫承诺书》243份、发放“六个告知书”5000余份,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进一步靠实了动物防疫责任。
(二)、加强防疫物资调配与管理。我县严格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分发使用疫苗时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再出库”的原则分发使用,春防期间全县共调运各类疫苗279万头(只、羽)份;筹措金属针头420盒、消毒药2.5吨、防护服500套、雨鞋620双、碘伏12800瓶、药棉1150包、喷雾器90台。
(三)、加强疫情排查,开展消毒灭源,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全面开展疫情排查工作。按照《甘谷县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关于切实加强H7N9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县15个乡镇动物流感疫情全面排查,认真组织开展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截止目前共计排查养鸡场134个,共计禽只132万只次,未发现H7N9流感疫情;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督促指导各规模养殖场(小区)在场区内外开展卫生整治工作,加强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和监管力度,监督养殖场在畜禽圈舍窗口安装纱窗以防止飞鸟进入,带来疫情隐患。全面开展消毒灭源活动,针对今年以来周边地区严峻的动物防疫形势,县畜牧局抽调技术人员,全面开展了一次消毒灭源活动,各乡镇中心指导养殖场(户)灵活选用消毒药物品种,采取实用、科学的消毒方式,尽量做到“浓度准确,喷雾均匀,滴水为度,消灭死角”,共使用消毒剂2.5吨,消毒圈舍及养殖场地60万平方米;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均能做到每周1—2次的消毒工作,消毒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常态化转变。
(四)、加强防疫队伍管理。采取讲座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从动物防疫操作技能、程序免疫、生物制品管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畜牧法律法规、动物卫生监督以及应急处置、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等方面,对各乡镇兽医站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和新建养殖场(小区)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了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基层防疫人员的操作技能。全县共举办防疫及检疫培训班16期,培训各类人员1500余人。
(五)、加强疫情监测,提高应急储备能力。一是强化疫情监测。进一步加强完善了5个市级、10个县级疫情监测点建设,从动物来源、饲养量、监测数量等方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监测,对繁殖的羔羊进行跟胎免疫。并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县上对各乡镇的动物防疫情况每周进行一次免疫进度通报,随时掌握防疫情况,及时调整免疫方案。二是强化应急储备。我县进一步修定完善了《甘谷县防制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疫情时有章可循、急而不乱,并做到启动快、反应灵、运转顺。同时,储备应急物资火碱1000斤、防护服600套、电动喷雾器20个、胶鞋400双、口罩400个、鞋套600双、胶手套400双、听诊器100个、应急解剖箱20个、小动物解剖器15个、手电筒100只、警戒线7条,为动物防疫应急提供了物资保障。
(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确保畜产品安全。一是加大检疫力度、严格活畜市场准入,全县共计调入各类动物54万头只,调出各类动物合计15万头只,对全县3处活畜经营市场(大像山镇活畜交易市场、磐安活畜交易市场、大石活畜交易市场)逐一进行摸排调查,督促做好消毒和防疫工作,并进行备案登记。严格活畜交易市场索证制度,严格查证验物,严肃查处无证贩运、经营未经检疫活禽、病死禽类和病害禽类产品。严格执行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四不准一处理”的规定。对家禽中介人进行了告诫,不准从疫区引进家禽。二是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规范养殖场管理。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和省上开展规模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工作的要求,对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规模养殖场限期进行了整改。三是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兽药、饲料经营活动。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对县域范围内7户兽药经销商、30户饲料经营户、7家超市和3处生鲜肉集贸市场、部分规模养殖场,进行了“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品集中专项检查,全县没有发现藏匿、销售、使用违禁品的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及工作计划。
畜禽养殖虽然是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测算大概占贫困户收入的10%左右),但无法作为决定性因素。由于养殖业投入资金大,疫情风险高(未来疫情的不可控因素),根据统计2018--2020年“一户一策” 中全县发展养殖业脱贫的预计只有300多户,贫困户依靠养殖脱贫普遍缺乏资金且资金问题解决困难,导致农户思想上重生产,轻防疫的意识比较普遍,严重制约贫困户的养殖经济效益。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抓好宣传培训,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和防疫人员业务技能。二是坚持补针工作不放松,对新出生、新补栏畜禽进行补免,坚决消除免疫空白。三是加强疫情排查,切实提高疫情预警能力。组织技术人员严密注视疫情动态,特别是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和狂犬病、布病、结核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并按照疫情监测规定程序及时、准确上报疫情动态。四是强化防疫监督,坚决杜绝疫情发生。强化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严禁病死畜及其产品和未经检疫的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和消费市场,对乱扔死畜和收购、屠宰病死畜及上市销售病害肉的不法行为从严查处;对境外调入动物进行详细的登记和追踪监测,严防境外疫情的传入和传播,确保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