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3 篇
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1 1)
一、洪涝灾害情况
受锋面、高空槽、切变线和西南冷暧空气等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x月x日至x日,在我县境内出现了连续性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加上周边永福、金秀、荔浦等县连降暴雨,造成我县洛清江、石榴河、洛江等主要河流,水位猛涨,使全县境内沿河两岸位置低洼的地方、山区弄场的农作物、民房、学校、机关单位,以及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被洪水淹没、冲毁。这次大暴雨形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次灾害的特点主要有九个方面:
(一)突发性强。这次降雨过程来势都十分凶猛。据各乡镇的雨量记录资料,各乡镇降雨都在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特大暴雨范围,平山、中渡、寨沙、四排日降雨量就达 200 毫米以上,这事先未判断出有这么强的降雨过程。所以,这次特大暴雨对鹿寨县来说是很突然的,是一次突发性的强降雨过程。
(二)降雨强度大。这次降雨天气过程,无论是总雨量、日雨量和
暴雨日数,都是历史上少见的。据统计,从 x 月 x 日至 x 日止,共降雨 18 场,共有暴雨--大暴雨 4 场,暴雨 2 场。乡镇日降雨量超过 200毫米以上的有,平山 232mm,中渡 210mm,四排 201mm;降雨强度多年来极为罕见。
(三)暴雨持续时间长。这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从 x 月 x~x日共 4 天,是我县气象记录大暴雨天气维持时间较长的一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之一。
(四)江河水位高,流量大。这次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水位上涨,至 x 月 x 日止,县境内对亭、四排、黄冕等 3 个水文站都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x 月 x 日,对亭水位达到米,超过警戒水位米,同时19 时四排水文站水站达到 19 米高程,超警戒水位米,是近百年来的最大洪水。
(五)受灾范围广,面大。统计到 x 月 x 日止:这次洪涝灾害造成全县 10 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袭击,受灾村民委 91 个,780 个村屯;受灾户 64400 户,人口达万人;因灾死亡 3 人,因灾失踪 1 人;因灾伤病 1 人,被困人口 6700 人全部转移,搭设简易帐篷 100 多间,紧急安置人口 5000 多人。疏散群众 120000 多人。造成危房 3100 间,倒塌房屋 4841 间。
(六)灾害造成的损失惨重。”。依托互联+平台,采取“简报+微信+QQ 群+媒体”四位一体宣传模式,营造氛围、凸显作用,助力防汛。
县防总办公室充分利用微信工作群、县防总防汛信息宣传群,传达指挥命令,反馈工作实况,交流工作经验,报道先进事迹,效果显著。
一是传达指令提效率。县防总下达各项指令后,第一时间上传到微信工作群,各级人员即刻掌握指令内容,大大减少了传统防汛工作中打电话召集人员开会的时间成本,避免了层层传达延误时机。
二是反馈工作利决策。不听汇报,不到会议室,通过一线工作人员发送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让指挥长更加及时、准确、全面、直观地掌握防汛抗洪第一线清草除杂、巡查、人员值班、险工险段等实情,为科学、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交流经验促提升。一线工作人员及时将各自的工作内容、工作情况等上传至微信群内,让信息共享。尤其是通过微信群将防汛中出现的好方法、好经验进行交流学习,提升防汛工作能力。
四是报道事迹聚能量。通过电台、报纸、微信等移动 APP平台及时报道防汛动态和壮举,宣传做法、鼓舞士气。截至目前,共传递防总指令 70 余条,通知 30 余个,防汛知识 20 余条,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道 60 余篇等。
8.汇聚社会爱心,激发防汛“正能量”。党员、干部、群众、子弟兵,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不惧黑夜、不畏暴雨,坚守在防汛一线,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排查了一个个隐患,用智慧和坚毅化解了一个个险情,这些防汛抗洪一线最可爱的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纷纷慷慨解囊,前去防汛一线阵地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在千里防汛大堤上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美好画面,充分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干群一家亲的伟大正能量,截至目前,共有党政事业单位 48 个,企业 79 个,爱心集体及个人 108 批到往一线慰问,防洪巡回医疗服务队开展医疗服务 200 余次,先后给防汛人员和受灾群众开展医疗服务 8000 余人次。
9.投入工程保障,筑牢防汛“安全堤”。近年来,尤其是 20xx 年以来,尽管我县辖区内未发生大的洪涝灾害,但我们始终秉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不断争取和加大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及建设力度。x 年来,累计完成投入亿元,重点实施了圩堤和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完成土方填筑 250余万立方米,整治圩堤 310 公里,大型沟渠清淤 390 公里,泵站装机容量改造万余千瓦,防汛排涝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与 20xx 年相比险情下降 37%。
二、存在问题
通过“人努力、天帮忙”,我县防汛抗洪斗争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从长久保安全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
一是险情未得到彻底处置。此次洪水我县共暴露出了 46 处险情,这些险情虽得到暂时处理,安全应对了此次洪水考验,但从长远看,隐患仍未彻底消除,特别是泡泉等险情;
二是圩堤长效管理未彻底落实,为更好防御此次洪水,我县集中三天对所有圩堤被水面杂树杂草进行了彻底清除,巡查通道得于全面开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落实圩堤长效管理上仍存在欠缺,若不严格执行长效管理,杂树杂草乱象必然复燃;三是年轻干部防汛抗洪知识储备不充分,由于县乡换届,我县取用了大批年轻干部,他们大多数没有防汛抗洪经历,防汛知识相对缺乏,一定程度影响防汛工作。
三、意见及建议
1.加大灾后重建投入。经过此次洪水,暴露出了各类险情,急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来彻底消除隐患,夯实筑牢堤防,特别是需加大应急防渗、填塘压浸、抛石固基等工程的投入力度。
2.微调防洪责任堤段。目前我县长乐联圩北防洪堤段 6864 米防汛责任段属进贤县行政区域范围;抚西大堤礁石段 6520 米防汛责任段属临川区行政区域范围,不利于防洪安全和工程项目建设,建议省防总将此两段堤段划入相应行政区域范围管理。
3.加密水位监测点。我县有挡水圩堤 880 余公里,当前仅有 8 个自动主控水位监测点,部分独乡独圩仅有 1 个自动监测点,像蒋巷联圩后河站与玉丰站水位相差 1 米,不利于防汛抗洪决策及工作实施,建议增设自动检测水位点。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防汛抗洪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县将继续发扬此次防洪抗洪精神,以问题为导向,不畏劳苦,补齐短板,夯实筑牢我县“千里堤防”。
1.着手抗旱工作。现在正值晚稻用水高峰期,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县将切实做好抗旱工作。
一是控制性开闸放水。在确保防洪大堤安全的条件下,对确实有迫切灌溉需求的,组织专家认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选择运行条件较好的电排站控制性开闸放水,落实专人盯守,并做好运行记录。
二是备足配齐各类抗旱设备。对当前条件达不到控制性开闸放水条件的地区,及时采购各类有效抗旱设备(抽水机、潜水泵、抗旱运水车、打井机等),确保农业农村用水安全。
三是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要加强用水管理,协调处理好用水关系,避免因抗旱用水导致的纠纷等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2.启动灾后重建。
一是迅速梳理险情。认真总结防汛抗洪抢险救灾中暴露出的各类突出薄弱环节,分门别类,摸清现状,登记造册,做好除险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统筹安排项目。根据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工程灾后重建实施方案》,结合我县水利冬修项目,统筹安排项目,确保项目效益最
大化。
三是加速推进项目。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各类水利项目实施,筑牢险工险段,全面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
3.强化专业培训。充分发挥“防汛技术指导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有生力量,结合省水利厅《堤防防汛抢险手册》,分层次、分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丰富年轻干部防汛抢险救灾技能知识。
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2 2)
我镇自日起,普降暴雨到特大暴雨,严重洪涝灾害给我镇经济和人民群众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面对灾情,我镇及时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投入了紧张有序的抗洪抢险工作中去,在镇村干部及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现汇报如下:
一、全镇受灾情况
这次洪灾导致我镇农田、水利、道路设施受损严重。其中水稻受侵 1500 亩,旱作物受侵 380 亩,陂头冲毁 6 个,渠线冲崩 10 段共长450 米,交通道路塌方 5 处。二是个别房屋受损,危及群众安全。全
镇主房倒塌 11 间,在镇、村干部共同努力下,及时转移了群众,没有导致人员伤亡等事故。
二、全力以赴抓好抗洪抢险
我镇认真依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全面动员,紧张有序组织开展了抗洪抢险工作,虽然这次洪水和山洪灾害来势猛、强度大,但由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抢险救灾的部署及时得力,有效地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
严加防范,及早部署。我镇的很多行政村处于较低洼地带,是洪涝灾害的重灾区。为此,我镇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抓好抗洪救灾工作,将防灾工作切实摆上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党委政府制订严密的防洪抗灾预案,扎实落实好每项[本文来自无忧学网-]救灾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保证了洪灾到来之时有充分的应急能力。从今年月份起,我镇已开始布置防洪抗灾工作,到了六月份,镇、村两级干部开始进村入户做好防洪防灾宣传动员,并开始进入防汛小时值班,镇里加强了与县防汛部门的联系,密切注意和掌握雨情水情变化,对各行政村执行每日两次的 24 小时雨情、水情实时预报,并认真督促做好防洪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在 12 日,我镇组织镇、村干部对地处较低洼地带的群众和牲畜进行转移。由于准备工作做足做细,充分掌握了抗洪抢险的主动权,所以 14 日强暴雨后,尽管有 9 间房屋倒塌,但没有出现伤亡等情况。日召开紧急会议,由镇党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及时成立防汛抗灾领导小组,同时,再次明确各分管领导和工作队长对所分管的工作以及所挂行政村的防汛责任,周详布置了抗灾具体方案,对水库等重要设施指派分管农业领导 24 小时值班指挥,对我镇中心村这个地质灾害防范点重点密切注意,并要求个别群众暂时转移,此外,各村的防汛工作及受灾情况每天早上 8 点和晚上 8 点进行两次报送。
日,全镇党员干部职工进入了防汛抗洪紧急状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以强和黄红星副县长多次到我镇指导抗灾部署,镇委书记、镇长亲自坐阵指挥,密切注意灾情,镇应急分队分 3 队分别集结待命,确保 24 小时内都有应急分队待命。镇、村干部取消端午节假期,深入到所挂村,对地处低洼处农村群众紧急动员,并要求做好群众及财产的安全转移。
三、认真抓好灾后自救和群众安置。
1、加强组织领导。15 日晚,我镇再次召开班子会议,及时学习传达了县委、县政府在岗坪镇召开的抗洪救会议精神。镇安排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责任、形成合力。及时成立了稳定社会秩序组、应急队伍调配组、灾情收集汇报组,明确了各小组工作职责,将责任落实到镇、村两级具体领导和人员。
2、突出工作重点。克服麻痹思想,强化地质灾害防范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在严密防范重点地质灾害点基础上,继续对有可能出现
险情的地域进行拉网式排查,要求及时做好登记并做好群众转移动员工作。继续强化了水库安全保护,落实水库领导挂包责任制,确保水库无重大险情。在断桥断路地段设立警示标志,保证行人安全。
3、妥善安排灾民基本生活。不留盲点和空白点,努力做到核灾定损工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千方百计保证群众有饭吃,有卫生水喝,倒房户有临时住处。对房屋倒塌群众,镇里自行拔出资金进行慰问,在端午节当天,对全倒户进行慰问,送上米、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确保受灾群众在端午节有饭吃、吃得饱。
四是抓好水电路开通。
灾后,我镇立即开展输通道路、水、电工作。对倒塌的房屋,要求供电所及时剪断电线,防止群众触电事故,并对个别受灾而停电的村进行恢复供电。目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灾民情绪稳定,全镇社会安定。
某县抗洪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汇报(3 3)
一、主要雨情、灾情
月 3 日至 18 日,我县先后遭受三次强降雨袭击,其中:6 月 3
日至 6 日最大降雨量达到 212 毫米;6 月 9 日至 11 日最大降雨量达到236.8 毫米,1 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 62.6 毫米;6 月 13 日至 16 日,最大降雨量达到 289.1mm。6 月 18 日零时至 6 月 18 日 21 时,最大降雨量达到 76mm;6 月 3 日到 6 月 18 日降雨过程累计最大降雨量达到702.8 mm。暴雨造成全县大小河流河水暴涨,全县 41 座小型水库全部超汛限水位,其中湘溪岭水库大坝 11 日 13 时溢洪道过水深达到2.2 米。由于近期持续的强降水,后期出现旱情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将在做好防御洪涝灾害工作的同时,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科学研商气象趋势,在确保水库、当家塘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适时、适度蓄水,为下步做好抗旱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致使我县 18 个乡镇普遍受灾,部分乡镇农田被淹,村庄进水,道路、通讯、供电中断。截至 6 月 18 日 21 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受灾人口 8.2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876)7400 人,其中地质灾害点转移 154 人,因洪水围困和房屋受淹转移(1722)7246 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 3.41 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 1.27 千公顷,绝收面积 0.36 千公顷。水利基础设施受损,冲毁护岸 39 处、损坏碣坝 28 座、灌溉设施 73 处。
1、雨量历史罕见。近日来,我县连续普降大暴雨,所有乡镇降雨量均超过 200 毫米,部分区域达 366.2 毫米(东林乡下车站)。据气象水文监测数据显示:一是单日雨量超历史极值。6 月 23 日~24 日,24 小时降雨量达 345.6 毫米,超出历史极值(206.1 毫米)近140 毫米。二是单月雨量破九八记录。今年 6 月份以来(至 24 日 24 时),降
雨量达 606.3 毫米,是 2016 年整个 6 月份(323.1 毫米)的近两倍,超过 1998 年 6 月份(510.7 毫米)近100 毫米。三是上半年雨量逼近上年全年。今年以来,降雨量达 1178.5 毫米。预计截止 6 月 30 日,将逼近2016 年全年的 1792.6 毫米。
2、汛情异常严峻。受强降雨引发山洪及上游来水影响,我县汛情异常严峻,险情不断,主要表现为:一是村庄大面积被淹。我县184 个行政村中,沿河沿湖的有 58 个,人口达 10 万余人。
日 3 时起,我县船滩、清江、石渡、澧溪等乡镇 3000 余栋房屋被淹,数百名群众围困水中。二是山塘水库险象环生。截至 24 日19 时,全县 3 座中型水库均已开闸泄洪,8 座小(一)型、43 座小(二)型水库、200 余座山塘溢洪,先后有 16 座重点山塘、2 座水库出险。三是修河水位不断上涨。截至 24 日 19 时柘林水库坝前最高水位达64.98 米,超汛限 1.48 米,我县下坊电站水位最高 72.71 米,最大行洪流量达到每秒 7800 立方米。四是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截止 24 日晚,全县共发现 500 余处大小塌方,24 处山体滑坡,其中房屋后山体滑坡共 22 处。新增地质灾害点 21 处。
3、受灾极其严重:受暴雨、山洪、山体滑坡以及上游洪水
的影响,我县有 17 个乡镇 14 个村中断通讯,43 个村道路受阻,40 个村全面断电,损毁桥梁 81 处、河堤 22100 米、堰坝 4 座,倒塌民房 374 间,农作物受灾面积 68215 亩。特别是清江乡、船滩镇和石
门楼镇,成灾面积均在 5000 亩以上,大部分农作物将绝收。同时,城区、园区、景区均不同程度受灾,两家厂房浸水,城区的昌宁小区、古艾城市花园部分围墙倒塌。据初步统计,截止 24 日 20 时,全县受灾人口 119460 人,其中因灾死亡 1 人、伤 1 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83.7 万元。
二、主要工作
今年入汛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抓早动快,扎实安排,为夺取防汛全面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1、“早”字为先赢主动。立足超前谋划,以超常规的力度抓好防汛工作。一是早安排。年初,就对每座山塘水库明确了责任领导,落实了专人负责,所有河流均落实了河长及责任单位。主汛期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 5 次防汛工作专题会,投入 1070 万元备足了防汛物资,组建了 60 名县级专业抢险队和乡镇 200 人的半专业抢险队,落实了河道巡查员 500 余名,并实行了县乡 24 小时值班,确保做到了防汛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巡查值守到位,应急处置到位。二是早部署。此次汛情来临之前,我县立即快速反应,全面取消双休日,全面停止其他一切工作,所有扶贫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就地转为防汛抢险先锋,集中全县力量抓防汛工作。23 日以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动员会、会商会 5 次,所有包乡领导全部深入一线坐阵指挥。同时派出工作组 20 批次、1000 余人次,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紧急关闭了全县所有景区,停止了一切水上作业。三是早动员。县防指抽调防汛责任单位和两办人员 24 小时值班,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对全县防汛工作进行总调度,同时组建了由县领导挂帅的综合协调组、应急处置组、宣传及舆论监控组、救灾保障组、社会稳定组、督查巡查组、工业园区防汛、城区防汛和景区防汛组等 9 个工作组,全面动员全县上下投入防汛工作。
2、“实”字打底防灾害。坚持纪律挺在前,真抓实干,全
面进入临战状态。做到了人员落实到位。各工作组和防指成员单位紧急抽调 2874 名县乡干部奔赴一线,同时成立了两办和防汛办、纪委两个督查组对部门和成员到岗履职情况突击督查。做到了指挥调度到位。经过紧急会商,我县于 23 日中午 12 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24 日 5 时起又将防汛 IV 级应急响应上调为 III 级。按照应急响应要求,县领导在县防指 24 小时值班,紧急调度协调各方工作,对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抢险情况做到一小时一调度一通报,保障信息的畅通。做到了巡查值守到位。各防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深入一线排查隐患,加强对灾害预警点巡查监测。特别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实行 24 小时巡查,每小时反馈一次情况。对已发生安全隐患和路段进行重点跟踪并上传信息,设置警示标识,落实专人维持秩序。
3、“快”字当前保平安。汛情就是命令,险境就是战场。全县机动力量快速反应,全身投入抗洪抢险一线,保障了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快速救援。面对数百群众被洪水围困,100 余人失联,多名群众被迫爬上树顶逃生的紧急情况,我县紧急出动公安、消防、武警
及民兵预备役人员 380 余人,投入冲锋舟 3 艘、船 4 艘、车辆 40 余辆,紧急救援被困群众 281 人,并在县界处救援修水县群众 18 人。二是快速转移。面对险情,我县紧急动员,对低洼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险工险段地区群众进行了全面排查,紧急转移群众 4285 人。三是快速抢修。投入挖机、推土机、工程车等大型抢险机械 74 台(辆)、抽水机 3 台对道路、桥梁、电信通讯等设备进行了紧急抢修。紧急恢复了 29 个村通路,32 个村通电、11 个村通讯的问题,完成了 16 座山塘和 2 座水库除险工作。四是快速救灾。设立临时救灾救助点,调拔救灾资金及物资合计 1200 万元,确保保障转移安置群众和受灾情况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基本生活有保障。目前,全县没有出现一例群众因灾上访事件,社会稳定形势良好。
第二篇:镇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镇因灾倒塌民房重建工作汇报
县督查组:
今年6月份以来,我镇遭受洪水袭击,广大群众财产损失惨重,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帮助受灾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在这次水灾中,**镇因灾倒塌民房56户,座落在16个村,其中五保户21户,低保户4户,困难户9户,一般困难户22户。到9月8日止,已经开工至正负零51户,已经捣制一层楼面共7户,按照农村习俗,因日子未到而尚未开工的5户。重建工作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建工作,分别于7月16日、7月23日、8月13日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同时在镇干、村干会议上也专题研究部署落实灾后重建工作。
二、落实责任。根据我镇实际,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我镇灾后重建包村工作方案,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干包户的责任制,明确责任,要求每隔10日汇报一次进度。并于8月20日、9月7日将全镇重建进度情况上墙公示,同时进行大力宣传,到11月底捣制完一层楼面的农户每户奖励2000元,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全镇如火如荼地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为了如实反映我镇全倒房重建工作情
况,镇政府多次派出民政办人员到重建点核实情况,保证灾后重建工作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
至9月8日止,全镇56户重建户中,尚有5户未开工,已落实专人跟踪督促落实,确保在9月底前能开工建设。
三、领导、干部到点到位。8月19、20日,民政办陆主任带领镇干部陈汉成、蒙胜昌、吴安峻三位同志,冒着酷暑,利用两天时间跑遍56户重建户,明确了解他们“想不想建?”、“什么时候建?”、“材料准备得如何?”、“谁帮助建?”的意愿,帮助每户列册建档。9月3日至6日,民政办陆主任再次到沿路村核查重建进度情况。9月7日,镇长、陆主任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陪同民政局领导落村抽查重建情况。
四、工作亮点
1、工作落实到位,明确专人跟踪进度,定期督促重建户按要求赶工,进度上墙公开,鞭策后进赶先进。
2、村干部组织五保户的兄弟叔侄帮助重建,如民乐村魏祖芬、魏次堂户;五保户中无兄弟的由村干部承建,如光华村徐庆志、杨尚梅、徐寿宏和等。
3、由党政办出具证明,包村镇干出面担保钢筋、水泥、砖等建筑材料,同时联系砖厂优先供应砖块。
五、重建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一是资金方面,全倒户多是贫困户或五保户、低保户,筹备资金十分困难。二是受制于农村风俗习惯,有的因为选址、坐向不合问题未落实,有的因为未选好日子所以未见动工。三是人力问题,五保户、低保户人单力薄,力量有限,担心不能按时完成而犹豫不决。四是运输问题,有些村交通不便,建筑材料需要经过二度运输,造成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难以快速完成重建。如光华村、镇安村、新中村、兴隆村 ;有些全倒户地处偏僻,也要经过二度运输,因而对重建进度也造成一定影响。
今后的两个多月,镇党委政府将加大力度,强化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重建过程中的问题,保证重建工作快速有序进行,力争在11月底前全面完成我镇灾后重建工作,让受灾全倒户及时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0年9月9日
第三篇:×乡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灾后红卫更靓丽
今年,红卫乡抢灾后重建和云雾山生态旅游区开发机遇,紧紧围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标、调整思路、转变作风、整合机构、狠抓落实,乡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乡上下面貌焕然一新,村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全面完成年初提出的经济工作目标任务
1、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成果。在2003年“4.24”、“8.29”连续遭受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为加快恢复重建进程,乡党委、政府决定实施重点突破,使中心小学顺利迁建,政府门口1500米河堤、8座便民桥、226户集中安置点、183户454间到房户和49户三无户建房、3处自来水工程、移动机站、农电网改造为主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全部完成;恢复水毁农田300亩、堰道15公里,恢复乡村公路80公里,新修组级公路12公里,不仅改善了发展条件,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更加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2、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收入4432万元,增长31%;林业95.59万元,同比增长1.7倍;牧业369万元,同比增长1.9倍;粮食产量2620吨,增长65%。全年养蚕1750张,创产值80万元,新建桑圆300亩,推广方格簇501万片,老劣桑改良500亩;生猪存栏4580头,出拦2802头,同比增长58%,大畜牧存栏1137头,出拦376头,同比增长37%;羊存栏2490头,出拦1096头,同比增长27%;家禽出拦0.86万只,同比增长15%;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
3、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年初,红卫乡党委、政府想方设法抽出3万余元资金对春耕生产进行扶持,使农民喜获丰收,全乡粮食产量达2620.1吨,油料产量65吨。乡党委、政府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抓,先后组织富余劳动力科学技能培训3次,达800余人次。截止目前,全乡共输出1510人,同比增长1.97倍,拒调查以创产值450余万元,同比增长2.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7元,均增430元。
4、退耕还林质量提高。目前,以完成6.5万亩天然林管护,人工造林5800亩,其中荒山造林4300亩、退耕还林1500亩,经县林业局检查验收,获得好评。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乡已完成2所校舍恢复重建,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计划生育工作争创“六好”活动准备就绪,等待验收。
6、群关系更加密切。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合理重组政府内设机构,整合人力资源,组成6个服务队,进行转变工作作风,处处考虑群众利益,重大工程实行公开招标,重大事项张榜公布,充分接受群众监督,加大工作透明度。同时各服务队长期进村入户给群众宣讲政策,传递致富信息和技术,手把手帮助群众生产,深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二、2005年工作思路
2005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枪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2005年工作,为加快我乡建设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05年全乡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00万元,增长25%;完成固定投资650万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0元,同比增收1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计划生育控固在95%以上。
2005年全乡的工作思路是:
1、继续坚持以“云雾山旅游开发区”建设为主线,枪抓机遇,积极做好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协调、服务性工作,为云雾山旅游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围绕两个增长,即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加强农业生产,推广科技含量,是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力争达到一村一品特色乡域经济新局面。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县乡公路黑色化,村级公路等级化。同时对桥涵建设,堰渠的恢复,饮水设施,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抓对象。
4、对传统产业蚕桑、畜牧业发展要有新的突破,要丛科技上、规模上、效益上下功夫,充分挖掘我乡传统产业的潜力,使传统产业为我乡支柱产业。
5、继续加大劳务输出这项新型产业的开发,要引导富余劳动力加强科技培训力度,掌握实用技术,为当地经济创收。
6、加大烤烟种植面积的落实,力争全面完成县下达我乡烤烟生产任务。
7、继续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激化干部心,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红卫经济发展而努力奋斗。实现上述工作思路,其主要措施是:
一、改革现行政府运行机制。
(一)打破干部现行管理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实行工资待遇与各干部工作业绩挂钩,充分发挥干部的聪明才智,避免部分干部整天人浮于事,工作不能深入,影响整体工作积极性。
(二)鼓励部分干部带薪从事企业、产业入股经营,实现产业发展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带动相应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到村任职。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以 新的作风开创2005年各项工作。
第四篇:7.23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7.23灾后重建工作汇报
7.23特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灾后重建的安排部署,全面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组织人员对全县地灾隐患点进行了逐一巡查、排查,积极向上争取灾后重建资金,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现将在我局灾后重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情况
根据7.23的启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干部群众的防灾应急能力,我局迅速编制了《潼关县灾后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安排,积极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1、利用周例会,先后3次对全局职工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培训,既提高了大家防灾意识,也增强了干部职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根据乡镇、村组人员分散,不便集中的特点,从7月下旬起,由主管领导带队,以乡、村为单位,分组分片进行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同时组织举办了一次全县矿山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并邀请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7.23以来,共计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制作横幅4条,设立地灾报警点8个,张贴标语300余张。利用短讯平台向地灾成员单位、责任人以及监测人员发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短信20余条,通过以上
形式的宣传,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安全素质,增强了防灾避险意识。
二、加强领导,及时排查。
7.23特大暴雨后,我们迅速组建排查队伍,成立了由赵永峰局长任组长,盛刚副局长任副组长的灾后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督导组,兵分两路,分别由贺始峰总工带队的南山乡镇组和马智敏副局长带队的非南山乡镇组,对全县区域展开了地毯式排查。同时,我们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在矿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通知》、《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百日行动的通知》和《关于防范应对次生地质灾害工作的紧急通知》等8个文件,适时对我县地灾防治工作在时间、任务和工作要求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按照逐乡、逐村、逐点的方法,在各乡镇、村组及企业的参与下,深入细致地进行巡排查,重点对学校、医院、集镇、厂矿、施工场地、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河流沟口、高陡边坡及陡崖等区域进行详细排查,确保了无遗漏、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尤其加大了对人口聚集地及县域内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的隐患排查。各乡镇按照“包村到户,落实到人”的原则,逐村逐户开展实地排查并落实防灾措施。
局领导相继带队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加大了全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力度。共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300余
人次,形成正式地质灾害排查记录30 份,为政府及时有效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同时,按照灾后重建指挥部的统一安排,我局参与了企业自救组和灾区危房统计核查工作。
三、积极争取灾后重建资金。
7.23后,我们一边同全县人民一起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一边积极向省市国土部门申请灾后重建资金,目前,已初步落实部分资金。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经排查过程中发现,我县农村多数村寨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靠坡建房、房屋布置密集,排水不当。今后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中应加以引导,合理规划。
(二)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短缺,这也是老大难的问题,由于国家没有地质灾害防治专项配套资金,地方财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建议政府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防御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各类地质灾害的典型特征及预防措施,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的主动性。
(二)科学防灾,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我局与气象
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收集气象预报,切实做好应急预防措施,确保防灾工作顺利开展。
(三)常抓不懈,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及时上报、应急现场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措施。
第五篇: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工作汇报
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工作汇报
青川县地处川、甘、陕三省结合部,震惊全国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全县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灾区百废待举,群众充满期待,灾后重建资金管理任务十分繁重,资金保障的时效性要求极高。面临新的形势,青川财政干部职工发扬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灾后重建资金使用管理快捷、安全、有效,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的刀刃上,着力解决群众最急、最需、最盼的事情,推动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立足主动及早谋划面临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财政部门积极主动,制度靠前建设,人员及时培训,监督全面跟进。一是及时建立恢复重建工作机构。成立了县财政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机构职责,为管好、用好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及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在“5.12”后,县财政局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抗震救灾资金管理的通知》、《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暂行办法》、《青川县浙江援建补助类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出台了《青川县灾后重建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青川县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规范了重建资金的归集、使用和监督。三是及时研究政策,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针对资金到位情况,提出了统筹安排重建资金的基本原则、保障重点。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控制数下达后,积极与发改部门配合,明确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做好预算资金与项目对接工作,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做好资金、项目平衡工作。四是及时落实内部监管责任。完善了局内部目标责任制,把灾后重建任务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局领导、股室联系乡镇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检查救灾资金管理和账务管理,实行一定三年不变。五是及时抓好人员培训。10月,县财政局组织全县财政系统职工开展了救灾资金管理暨财会业务培训会。,又先后聘请专家对各乡镇、各项目单位财会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了项目资金管理业务培训,为进一步规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奠定了基础。认清困难重点切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特点是数额大、项目多,管理上主要有“三难”:一是统筹组织、平衡安排难。表现在资金渠道多,数额巨大,是以前县级财政支出的十数倍,另一方面资金在总体需求上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调整后灾后重建项目总投资238亿元。已落实重建资金154亿元,其余84亿元,只能通过银行贷款、自筹解决。二是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难。目前,调整后全县灾后重建项目总个数有920个。由于项目多,资金渠道多,形成管理部门多,不同项目类别资金安排标准难以相互衔接、相对统一,同类性质的项目因管理部门、实施主体的不同而难以有效地整合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后,要在两三年内统筹组织好资金,并安全有效用出去,困难大、责任重。三是全面跟进、有效监督难。庞大的资金、项目,单独靠一个部门、以日常监督形式不能实现有效监督。由于专项监督工作量剧增,必须建立健全部门间联系协调机制,才能确保灾后重建有序开展。多措并举强化管理针对这些特点,县财政局按照上级有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要求,努力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围绕规划保障资金。一是坚持以重建规划为依据,科学制定筹资方案,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到筹资规模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使筹资计划与重建时间进度相匹配,使专项资金安排与专项规划实施相统一。二是结合全县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全力做好国家、省、市对灾后重建各项投入的政策研究,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申报和衔接落实工作,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财政对全县灾后重建支持。三是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严格控制非应急性专项支出,挤出财力支持恢复重建。四是全力做好投融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广泛吸收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恢复重建。五是整合各类资金,搞好资金统筹平衡。大力整合财政贴息、税收减免、国债投资、转移支付等多种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投资管理和资金运作方式,全力支持恢复重建。“三专”“三严”强化管理。一是坚持“三专”管理原则。项目资金的使用注重绩效、快捷方便,坚持“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重建项目资金统一在“灾后重建资金专户”中进行核算、实行直接支付。细化了重建资金到项目具体实施单位,明确资金拨付方式和办法,规范资金申报流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资金监管实行“三严”。严格资金使用方向,确保灾后重建资金根据项目规划落实到位,不得随意更改资金用途,不得任意改变或扩大资金使用范围;严把拨付审核关,申报资金时应前期规划落实、手续齐备、程序规范,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严明资金拨付时效,做到资金跟着进度走,既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又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对于不按规定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或 []
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各项规定,不按批复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进行建设,不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相关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财政坚决不予拨款。坚持财政投资评审制度。在加快重建过程中,把灾后重建工程纳入财政投资评审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监控关口前移,扎实开展项目(概)预算的评审工作。确定预算控制价,作为招投标的最高限价,使项目预算更为节约合理。二是
加强现场监督,对工程量实行现场查看,实地测量记录,有效地控制人为提高工程造价的行为。截至目前,送审总投资20.48亿元,评审金额为18.29亿元,审减金额为2.19亿元。严格实行政府采购。一是加强年初保留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时,应该列入预算的项目和资金全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二是严格追加预算审核,在对单位和项目办理政府采购预算追加时,积极与分管业务股室核实,将应当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追加到项目和单位。目前,我县政府采购金额达到5537.6万元,节约资金1038万元,节约率15.8%。开展资金监督检查。为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规范使用,我们陆续组织了全县“小金库”治理清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乡镇抗震救灾资金、涉农“惠民”政策资金、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项目进行清理检查,开展了乡镇财务清理。及时纠正了存在的问题,杜绝了违规现象发生。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和信息公告披露制度。一是政府投资重建项目实行公示制。对项目批准单位、建设规模、总投资及资金、施工进度计划等情况,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二是财政部门将有关项目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定期予以公示,强化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分配使用公开、公平、公正。创新机制突出成效灾后恢复重建对财政工作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在资金管理中我们打破常态思维、打破常规办事、打破按部就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办法,以满足灾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创新评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联审、专家评审、领导会审、集中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县上成立了县项目评审专家组、项目领导集体会审组、项目联审办公室、项目财政评审中心等专门工作小组。实现了灾后重建项目的科学规划、民主决策和规范操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不同的项目,明确不同的补助方式和补助方向、重点。明确了中央基金对居民个人、项目投资、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原则,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全额使用中央基金。对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益设施、公共服务、防灾减灾、精神家园以财政直接补助为主。对产业恢复重建资金,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担保金、以奖代补、项目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吸引和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农房担保机制和良性的银企合作机制。制定了《青川县地震灾区困难农户灾后住房重建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筹措资金1亿元成立了永生担保公司,承担农房重建贷款担保业务。累计投放农房重建贷款2.7万户6.7亿元,其中担保贷款2.3万户6亿元;城镇住房重建贷款138户1438万元。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1.23亿元。统筹整合各类资金。一是灾后重建项目资金按照“统筹安排、分类控制、突出重点”的原则安排。财政部门会同发改部门分类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资金匹配原则和平衡方案。加强各项政策、资金渠道的衔接,找准恢复重建政策与现有政策的结合点,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杜绝重复安排项目资金,做到重建资源均衡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资金整合,统筹安排中央基金、浙江援建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用好信贷资金,用活企业资金,激活民间资金。三是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充分整合县、乡两级政权设施建设和农业、工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创新资金监管机制。一是落实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监管体系,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协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多层次监督体系。二是通过建立内部联系乡镇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做到重建资金流到哪里,财政的监督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三是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报表体系,各类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半月报、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要求各项目主管部门、各乡镇要及时收集统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向县财政局等部门报送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表,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日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