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计划:创建国家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实施规划
创建国家级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市实施规划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直各单位,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统筹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及社会各方面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根据《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XX 政办字〔201X〕28 号)和有关文件要求,经 201X 年 5 月 27 日第 35 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本实施规划。
一、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将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健康服务体系由以提高老年疾病诊疗能力为主向以生命全周期、人群全覆盖、健康服务全覆盖为主转变,显著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 XX 提供有力坚实的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行,健康优先。把医养健康产业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实现医养健康产业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健康特征和诉求,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重点做好对有需求的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和服务关爱工作。
3.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既要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服务、监督管理等职能,还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增加老年健康服务资源供给。
4.立足实情,因地制宜。立足市情,结合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新格局,分类别、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为医养健康服务。
5.整合资源,创新驱动。统筹城乡资源,发挥社区基础性作用,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转变,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建立覆盖全市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工作,建设 XX 医养健康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医养健康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医养健康示范市。
——公平可及、兼顾质量的老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趋成熟,老年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有序衔接、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打造整合型服务模式,基本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
——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探索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老龄化各项工作全面推动、持续发展。
2.阶段性目标:到 201X 年底,启动医养结合健康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和专业化人才培养制度,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患病老年人得到有效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覆盖 70%以上的常住老年人群,90%以上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80%以上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培育的 4 个省级示范县区和 2 个省级示范单位如期
完成上级评估验收,21 个市级示范单位至少有 15 个如期完成示范建设,培育 10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4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4 个左右省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
到 2020 年底,以打造医养健康示范基地为目标,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力争覆盖所有常住老年人群,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全市成为省级示范市,所有县区成为省级示范县区,建成 2-3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社区、1-2 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2 个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知名品牌和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到 2022 年底,完成国家级医养健康示范市建设,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端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面形成,老年人健康养老管理服务全面覆盖,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全面推广,智慧医养、智能照护服务全面普及,医养健康产业繁荣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老年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1.进一步加强老年健康教育。深入开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与康复、科学文化、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家庭理财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健康知
识与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充分整合卫生计生系统的健康教育资源,依托健康中国行等平台,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精心设计和推出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健康教育项目、活动和适宜工具、技术,积极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普及老年健康保健知识技能。积极发展社区老年健康教育,特别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主阵地作用,结合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服务的可及性、针对性与有效性,面向全社会宣传健康老龄化的新理念,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健康素养达到10%以上。
2.以健康评估为基础,完善健康养老监测评估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卫生、养老等服务资源,每个县区至少在 1 家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内设置健康养老需求综合评估中心。开展全市范围内的老年人健康专项基线调查,摸清不同地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疾病谱及健康危险因素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县区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加强老年人健康素养监测,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与评价,为制定健康政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监测评价机制,对重点工作进展和服务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二)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实现居家服务医养结合。
1.开展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为居家老人提供“五保障四优先四重点”(五保障:一个常见病、多
发病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的专业医护团队,一份老年人健康档案,一次年度免费健康体检,一份年度健康管理方案,一个慢性病长处方;四优先:优先就诊、优先转诊、优先预约专家、优先保障用药;四重点:对居家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巡诊、长期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的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2.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依据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指南,规范居家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药品配送、延伸处方等服务内容。制定健康管理、远程监测等新增服务的收费标准,提高家庭诊疗服务项目标准。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监护制度,建立居家医养服务质量监管机制。
3.积极推动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发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协同、规范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护理人员队伍,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为家庭成员提供照护培训,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比较健全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
4.完善保障激励机制。按照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每人每年不低于 130 元标准,多渠道筹集资金。具体资金来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支
元、县区财政补助 10 元、签约居民个人缴费 20 元、医保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60 元,共计 130 元,其中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的 60 元,由所有参保人员按不低于人均 10 元的标准从普通门诊统筹金中划拨。市及各县区财政要严格落实《XX 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工作方案》要求,从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资金中拿出人均 10 元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要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分配绩效工资时,重点向家庭医生团队倾斜。
(三)以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依托,实现社区服务医养结合。
1.完善社区医养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应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鼓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
2.打造一站式居家社区医养服务平台。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资源,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打造集居家社区养老、医疗救护、健康咨询、生理监测、远程健康管理、养生康复、亲情关爱、互助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3.鼓励开展多元化社区医养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管理运营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机构
和设施,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社区医养服务的主体。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给予社区老年人更多关爱照顾。
4.推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工作,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高龄独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建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对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治疗,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四)以规范化、标准化为重点,实现机构服务医养结合。
1.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标准规范。健全医养结合机构认定标准,明确兼具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为医养结合机构。完善不同类型医养结合机构的设置审批、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流程。
2.深入推进机构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一批医养结合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各县区改造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非建制乡镇(街道)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延伸;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发展成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
设置的医养结合、老年病、安宁疗护等床位不列入平均住院日统计指标。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各类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等,重点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所需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服务。201X年底,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 35%以上。积极推广乡镇(街道)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模式。鼓励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及护理服务。
3.建立医养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多种形式的签约服务、协议合作,开通双向转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促进医养服务的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联合体内的医疗机构对转诊老年患者要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等服务,并优先安排住院。
4.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建设。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争取全市每个县区建立至少 1 所老年病专科医院或老年病科医疗优势明显的综合医院。201X 年底,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病科比例达到 40%以上。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重点加强社区护理与康复病床设置,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医师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推动安宁疗护机构发展,加快安宁疗护人才培养,逐步提升安宁疗护能力。倡导为老年人开展义诊,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五)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现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
1.推进中医药与养老结合。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参与医养结合工作。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根据老年人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提供更多中医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建立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和示范基地。到 2020 年,全市创建 2 个左右的省级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基地。
2.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201X 年底,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率达到 45%。以老年人为重点,开发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产品,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建设。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
3.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文化传播。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识,培养老年人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老年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适合老年人的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六)以跨界融合为纽带,实现相关产业医养结合。
1.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旅游”。发挥本地优势,开发适合老年人的融“医、食、养、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建设一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医疗服务条件良好的“医养结合村”,探索城市老人乡村养老新模式。
2.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体育”。制定完善老年人健身指导规范,建设一批老年健身场所设施,推广科学适宜的健身娱乐项目。鼓励研发老年体育运动用品、运动健康监测产品、运动损伤治疗产品和智能健身器材,提高老年人运动健身的科学性。
3.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食品”。研究制定健康养生食品标准,扶持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开发面向老年人的保健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方便食品。针对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开发一批面点、饮料、配餐等适老性食品。鼓励研发药食同源产品,推进药食同源产业转型升级。
4.大力发展“医养结合+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一批医养健康特色企业和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发挥 XX 牡丹种植产业特色,重点支持 XX 西南(郓城)大健康产业园、XX 中国牡丹健康城、XX 德智国际医养园、牡丹区健康小镇等基地和园区发展。
(七)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实现智慧化医养结合。
1.建立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以打造全息数字人为目标,依托 XX 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集生活起居、健康档案、诊疗活动、健康体检、科普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老年人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深度挖掘与分析应用,为制定规范标准、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化支撑。
2.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智慧化。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以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进养老金、护理补贴等社会保障性资金领取“一卡通”,实现老年人就医、购药、医疗项目记录、处方记录、实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金融机构联网在线金融服务等功能。
3.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产品智能化。鼓励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适用于医养结合服务的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高性能微处理器。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环境,研发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
4.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以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老年健康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生活照料、健康养生、健康体检、咨询管理、基因检测、运动康复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大力提升药品、医用食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保健食品、老年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鼓励发展老年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动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发展。积极拓展第三方老年健康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独立的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机构,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
5.以发展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带动健康养老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开展面向社区、家庭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覆盖率和质量效率。搭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对接各级医疗卫生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安全监护等服务。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建设,为机构养老人群提供便利服务。
(八)全面推进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进一步营造老年友好社会氛围。
1.进一步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建设老年人社会参与支持环境,以老年健康为中心,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到实处,从与老年健康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入手,优化“住、行、医、养”等环境,营造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推进老年人住宅适老化改造,支持适老住宅建设。强化住宅区无障碍通行,构建社区步行路网,发展适老公共交通,进一步完善老年友好交通服务。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优化居家养老社区环境,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弘扬
敬老、养老、助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2.进一步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工作。加强老年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适当调整老年人健康体检的项目和内容。201X 年底,65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 65%。推广老年痴呆、跌倒、便秘、尿失禁等防治适宜技术,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口腔疾病的监测评估工作,针对可控健康危险因素确定优先领域,深入开展健康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促进老年人功能健康。
(九)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加强医养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全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培养一批有爱心、懂技术、会管理的老年人健康服务工作者。允许医师多点执业,探索放宽执业注册限制,落实护理人员独立开设护理机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保障养老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鼓励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重点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与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
三、保障措施 (一)社会保险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提高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障水平,将老年人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鼓励发展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老年商业健康保险,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实行倾斜性政策。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特困供养人员、低保、低收入家庭中老年人的救助力度,对患大病和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进行分类救治,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给予相应医疗救助。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好医疗护理和长期护理的有机衔接。鼓励各县区根据居民医保基金情况探索开展面向城乡居民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扩大险种覆盖范围。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二)财政税收保障。市、县区要加大对医养结合工作专项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福彩公益金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规定,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出台医养结合投融资支持政策,建立投资基金为医养结合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平台,重点面向社区、居家和农村倾斜。对于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
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适当给予建设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对社会力量建设医养结合机构的,给予同等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政策。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养老机构的供水、供电、供暖、燃气和固定电话等费用,按照居民生活收费标准收取,数字(有线)电视收视费减半收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免缴征土地管理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对于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土地规划保障。“十三五”期间,按照每张床位 50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养老服务设施专项用地指标。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
(四)行政许可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整合审批环节,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各相关部门对新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不得将彼此审批事项互为审批前置条件。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养老许可涉及住建、消防、环评、卫生防疫等有关前置条件的,可依据医疗机构已具备的相应资质,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取得养老机构许可资质
后,依法向各级登记管理机关提出变更登记申请。养老机构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相关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申请增加相关床位的,不受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限制。
(五)人才队伍保障。将医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卫生与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医疗机构设置市级老年医学中心,开展老年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培训高层次老年医学人才。支持 XX 学院、XX 医学专科学校、XX 家政学院、XX 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强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本专科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培训模式。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护人员享有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同等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资格,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薪酬、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和人员进修轮训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方案实施的评估监测。各县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卫计、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国土、住建、市场监管、旅游、体育、中医药管理、残联、老龄等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制定医养结合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沟
通,密切配合,整体推进,共同为实现医养健康工作目标提供政策支撑。各县区要强化医养健康工作的部署,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健康老龄化与健康 XX、健康促进、民生改善相衔接,抓紧编制出台本县区的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加快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及时解决医养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卫计委要建立健全监测动态评估机制,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抓好试点示范,形成基本路径。201X 年,牡丹区、定陶区、曹县、单县四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其余县区同步跟进,按照不低于 60%的乡镇(街道)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2020 年,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力争实现全覆盖。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三)培育社会力量,抓好项目库建设。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医养健康产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办健康服务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关爱服务活动。建立市、县医养结合项目库,实行分类指导、分级储备、动态管理、跟踪服务,推进落实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政策。重点扶持 20 家左右特色鲜明、示范性强、有发展潜力、能带动全局的医养结合示范创建项目。
(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医养健康产业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健全多层次人才评价激励模式。建立符合医养健康产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创新人才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养健康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加强医养健康事业人力资源建设。
(五)强化督导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市县两级要建立以落实医养结合政策情况、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无缝对接程度、老年人护理服务质量、老年人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估体系,市卫计委要牵头做好日常工作联络、协调和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健康养老知识和各级扶持政策,弘扬敬老、养老、孝老的儒家孝养文化,引导转变传统养老观念,鼓励失智、失能、部分失能老人进入医养结合机构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加强对老年人成年子女的指导培训,引导其履行赡养义务,提升照料技能,切实承担好照料责任。总结推广各县区好的经验做法,培育打造 XX 医养结合服务品牌。
第二篇:个旧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电视脚本(定稿)
箭在弦上 引弓待发
个旧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工作汇报片
(剪辑台本)
【片头】个旧全景;个旧锡冶炼、锡工艺、锡文化旅游节精彩回放;个旧滑翔节、金湖龙舟; 个旧城市繁华风貌。【解说】
英国《简明大不列颠辞典》里一个演绎数千年璀璨锡文化的老工业城市;北回归线上一个赢得“东方佛罗伦萨”和“高原威尼斯”美誉的地方;顶戴“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桂冠的“中国特色魅力城市”——锡都个旧。
推出片名字幕——箭在弦上 引弓待发
个旧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工作汇报片
【镜头】个旧日出、阴山、阳山、城市风貌、金湖美景、金湖畔个旧市人民医院、急救车。【解说】
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精品城市”,突发传染病疫情、食物安全事件、职业病等突发公共卫生危害,如同幽灵般潜伏其中,卫生应急这一重大课题不断考量着城市管理者的管控水平。
【镜头】个旧各医疗卫生单位外景、内部工作情景、医护人员风貌,个旧卫生事业荣誉。【解说】
目前,个旧市46万总人口,拥有综合性医院4所、中医医院1所、传染病医院1所、精神病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所7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妇幼保健院1所。医疗机构开放床位3083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681人,乡村医生207人。曾获得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防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镜头】个旧卫生应急处置和演练的系列镜头 【解说】
朝着“有急能应,无急可应”的方向和目标,个旧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保障水准。
【同期声】分管副市长或者卫生局长 【解说】
“有急能应”,就是在出现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时候,能够迅速介入、妥当处置;“无急可应”,就是以前瞻性眼光做好卫生危害事件的预防工作,将卫生风险消灭在发生之前。
【镜头】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的系列工作镜头 【解说】
尤其近几年来,个旧市致力于将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作为推动卫生应急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形成和保持“箭在弦上,引弓待发”的态势,为大众健康、民生福祉、城市繁荣筑起了一道卫生应急防火墙。
第一分辑字幕—— 各级重视 强化队伍
【镜头】个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工作会议;领导小组工作镜头;各专业队伍工作 镜头;志愿者队伍开展宣教等活动镜头。“个旧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
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聚焦。【解说】
个旧市高度重视“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创建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财政、公安、工信、卫生、安监等2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市创建工作。并与各乡镇、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创建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成立了“个旧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按标准组建了包括卫生应急医疗救治、疾控、卫生监督和心理干预等17支专业队伍,共计141名救援人员。同时,拥有一支8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卫生应急救援、演练、宣讲的第一线,传递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高尚理念。
第二分辑字幕—— 加大投入 夯实平台
【镜头】个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信息、网络、监测平台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卫生应急经费、应急物资储备。【解说】
实现信息、网络、监测现代化。2006年,个旧市卫生部门就利用智能办公系统平台实现了各医疗单位的监控联网,保证了信息传递通畅。2009年,依托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构建了个旧市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并与红河州卫生局建立了卫生应急指挥视频平台。同时,市卫生局成立卫生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协调全市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市教育局、农业局、公安局、交通局等公共卫生委员会成员单位、各市级医疗卫生单
位也成立相应的应急组织。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网络建设优势与监测功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报告完整率、事件评估率均达到100%。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以来,争取资金7187万元,新建个旧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市传染病院专科医院;疾控、妇幼、中医院分别进行了改建;各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改建或新建。2013年,对急救中心配置了指挥调度设备、增配救护车及车载设备。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常规医疗检查设备配置均已达到或超过标准要求。
【同期声】财政局长或者卫生局长 【解说】
个旧市不断增加卫生应急经费投入。2012年以后,每年从公共卫生经费中安排18万元为卫生应急专项工作经费,并根据实际情况追加。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物资储备制度,2013年安排12万元资金用于应急物资的储备。
第三分辑字幕—— 注重长效 联防联控
【镜头】120、110、122和119协调联动工作镜头;多部门联防联动工作镜头。【解说】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预案》,完善了多部门合作协调的联动应急机制,建立了120、110、122和119协调联动机制;市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与安监、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应对安全隐患合作机制及医疗救援工作机制。各乡镇卫生院与派出所、中小学校、安监站、财政所、友邻医院等建立了合作协议,并扎实开展工作。
第四分辑字幕—— 构筑体系 强化宣教
【镜头】市政府以及各部门应急预案特写镜头、相关会议;多部门联防联动工作镜头;卫生 应急宣教的主题活动镜头。【解说】
早在2009年,个旧市按照“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的原则,建立起“政府专项预案、部门单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为架构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有力确保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处置合理。
同时,广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活动;通过 “12320,健康伴您行”主题宣传,增强城乡居民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途径和健康知识咨询途径;利用卫生应急宣传折页、宣传手册、宣传画等宣传方法,提高农村和社区居民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晓度,普及卫生应急科普知识。
第五分辑字幕—— 风险评估 有备无患
【镜头】卫生应急信息平台;信息上报和风险评估管理的相关工作镜头;应急演练。【解说】
个旧市以为国家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试点县(市)”为契机,在应急工作中进一步健全了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个旧市传染病疫情管理网络QQ群”、“个旧市卫生局党政办公群”、“个旧卫生应急管理QQ群”等网络报告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级报告平台。目前,个旧市在各医疗机构共设置了26个报告点,67名专(兼)职信息报告人员。每月10日前,都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开展评估,提出风险等级和风险管理建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时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因未及时评估而导致事态扩散蔓延的事件。
根据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引,2012年、2013年,个旧市开展了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防控等应急演练,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六分辑字幕—— 能力过硬 经受考验
【镜头】抗旱防病处置和应急演练、相关历史镜头;“6〃03”等应急处置历史镜头回放; 滑翔赛、锡文化旅游节等应急保障镜头;“山水个旧〃美丽锡都”礼花、喷泉等。【解说】
个旧市不断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迅速提高,尤其2009年以来,个旧市和全省一样连续4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个旧市委、市政府迅速召开抗旱防病工作紧急会议,形成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检查、亲自落实,分管领导集中精力、齐心协力配合抓抗旱防病的工作格局。坚决做到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抗旱防病应急队。省级抗旱防病督导组组长、省卫生厅应急办主任杨艳,在到个旧检查工作后在红河州反馈时评价:“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防病措施有力,各项工作准备充分,任务落实到位,没有发生与干旱相关的大的传染病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成效十分显著,特别是对村民抗旱救灾防病知识的普及,通俗易懂,方法灵活多样,在全省都很有推广价值!”。
近几年来,个旧市卫生应急体系有效应对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地处置了2005年鸡街铅厂群体中毒、元阳县群体外伤,2007年“6〃03”重大交通事故,2008年大屯误饮生产用水群体中毒,2012年卡房打靶期村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处置群体砷化铅中毒事件等。同时,在个旧市举办的每届国际滑翔赛、锡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之前,均有效开展公共卫生风险排查和评估工作,制定完备的卫生应急保障预案,顺利完成了个旧市各项重大活动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为打造健康而具有生机活力的“山水个旧〃美丽锡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工商局2009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市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实施方案》(××政2009105号)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政府“全市统一领导,地方
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切实规范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确保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销售者进货查验和进销货台帐制度得到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食品经营行为规范有序,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为构建和谐新密创造良好环境。
二、工作目标
1、食品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得到全面规范。
2、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帐制度达到100%。
3、基本消除“三无”食品,完全杜绝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
4、食品违法行为的申诉举报率显著降低,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
三、组织领导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新密市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实施方案》,切实做好这次创建工作,我局成立“新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
×××× ××及各所、队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消保科。
四、工作重点
根据《2009年××市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督查考核方案》,市政府决定于2009年12月10日对各乡镇、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考核,我局与2009年10月15日起到12月10日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2009年10月15日至10月22日,各所对照创建方案要求,对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监管状况进行自查,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整改方案。
2、2009年10月23日至12月10日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对农村食品市场经营者开展清理排查,健全完善农村市场经营者“经济户口”档案材料;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各食杂店要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及索证索票制度。
3、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过期霉变、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活动,查处印制和使用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
4、积极推行食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承诺等六项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朔源制度;基本消除“三无”和过期、标签标识不合格的食品经营。
5、各所要建立食品市场快速检测体系;按局制定食品快速检测计划开展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制定并实施食品市场检测计划和食品质量公布制度;禁止注水肉、病害肉、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的食品进入市场;每月要有食品快速检测记录和参加人员记录。
6、各所要认真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记录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情况;积极推行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奖优罚劣,对严重失信企业依法查处。
7、各所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建设;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食品安全知识进乡村、社区、校园覆盖面达100%;工作开展要有措施、有记录、有宣传材料。
五、工作措施
(一)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坚决取缔无照经营。对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加工、销售、餐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一次拉网式的全面排查,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进行认真的清理登记,建立食品市场主体资格档案;凡未取得前置审批许可、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一律不得核发营业执照;二是要认真执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无证照经营查处取缔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坚决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食品、超范围经营食品等违法行为。
(二)切实把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工商所,加大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力度。按照总局下发的《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将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和责任认真落实到每个基层工商所,强化日常监管,严格规范监管行为,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要以实施食品市场准
入、交易和退市全程监管为重点,强化基层工商所对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
(三)狠抓源头治理,严格落实《××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规范》规定的各项制度,特别是食品经营者进货质量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协议准入、市场开办者食品质量责任、食品质量自检、食品退市等制度,严把食品质量入市关。流通环节索证索票率和购销台帐建立率要达到100%。
(四)加大市场巡查监管力度,坚决落实工商所辖区管理责任制,实行领导包所、所长包片、监管人员包户,层层建立和落实监管责任。严格落实食品市场巡查制度,统一、规范食品分级分类管理巡查情况记录,实施“两图一书”管理模式,坚持“六查六看”,全面履行监管职责,日常巡查切实做到“横到底、纵到边、全覆盖”,要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以执法促监管、促规范,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违章经营行为,不给假冒伪劣和“三无”食品留下生存空间,及时有效防范和查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
(五)严格农村食品质量分类监管和质量监测。充分发挥现有监测箱的作用,加大检测力度,提高食品质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按照有关规定公布监测信息,及时进行消费引导和提示。
(六)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活动。按照《关于开展食品安全放心示范店创建活动的通知》(*工商消200512号)的要求,各所均应建立10户以上食品安全放心示范店,郑密路、密杞路沿线的食品经营户均应达到“食品安全放心示范店”标准。
(七)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日常监管机制、企业自律制度、食品质量检测制度、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各项制度;要以12315进乡村和聘请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为依托,强化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社会监督,构建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村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此项工作,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工商所负责人为实施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工作材料要专人负责,及时收集、整理、上报和入档。市政府督查考核工作组将对创建工作进度和效果进行督查。11月20日前,各单位将自查报告及整改情况报消保科岳凤枝信箱。
第四篇:广水市坚持坚持五个强化,创建省级平安铁路铁路示范市
广水市坚持“五个强化” 争创省级平安铁路示范县市
湖北省广水市护路办 杨永恒
湖北省广水市位于鄂北要塞,境内有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三关,辖17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401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93万人,京广、汉丹、鸡杨三条铁路穿境而过,其中京广线44公里,鸡杨线36公里,汉丹线27公里,涉及广办、武胜关、杨寨、长岭、马坪5个乡镇办事处,全长107公里,沿线有42个村,23所学校,总人口27万,流动人口15万人。近年来,广水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铁路护路联防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京广线广水段被评为“国家级平安铁路示范路段”。在争创“省级平安铁路示范县市”上广水市始终坚持“五个强化”。
1、强化排查,消除涉铁各类矛盾隐患
一是“三查”联动抓排查。针对铁路沿线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该市采取涉铁乡镇办事处自查、地铁双方互查、市护路办督查的办法,每月对辖区内矛盾隐患至少排查一次,对排查的矛盾隐患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层层汇总上报,元至6月份,共排查涉铁矛盾纠纷13起,安全隐患135处。
二是“三调”联动抓化解。对排查出来的矛盾隐患,有针对性地逐一制定预案,明确专班,确定专人,采取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的办法进行有效化解。同时,建立矛盾隐患层级管理制,由市、乡、村三级进行处置,小矛盾由村级直接化解,一般矛盾由乡镇综治维稳中心负责化解,重大矛盾由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妥善处置。目前,已整改安全隐患135处,13起涉铁矛盾纠纷已全部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
三是“三级”联动抓包保。对重大矛盾隐患、信访苗头或重点对象,采取市、乡、村三级进行包保、劝返、沟通的办法,落实“一盯一”、“三见面一稳控”措施,把矛盾隐患稳控在当地,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镇,不上交矛盾。
2、强化整治,净化地铁双方治安环境。
一是开展突出治安问题整治。组织专班,成立工作组,发动群众,排查涉铁突出治安混乱地区5个,按照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个专班,一包到底的办法进行重点整治,目前已整治完毕5个,从中查处涉铁刑事案件1起,治安案件2起。
二是开展站前广场周边环境整治。设立广水新火车站站前广场综治办,组织公安、城管、交通、工商等职能部门对站前广场的交通营运秩序、市场经营秩序、卫生秩序进行了专项整治,划定交通标志线13处,查处“黑的”9台,取缔违规经营摊点12个,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开展废旧金属收购站点专项整治。对涉铁沿线5华里内的废旧金属收购站点进行了集中清理,查明了分布现状,摸清了底数。组织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对26户收购站点进行了联合执法,与证照齐全的23家签订收购安全协议,对3家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收购站点进行整顿。
3、强化机制,筑牢地铁联防工作堡垒。
一是健全信息网络体系。该市综治委调整成立了平安创建和护路联防领导小组,涉铁五镇办、沿线村(社区)都相应调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铁路护路联防工作,聘请护路队员、纠纷调解员、信息报告员、治安联防员,做到信息有人报告,纠纷有人调处,治安有人防范,路口有人巡护。
二是健全治安防范体系。以铁路派出所为主组建专职治安巡逻队伍,以护路队员、治安联防队员、治保主任为主组建社会义务巡逻队,在重点路段、区域开展治安巡逻,实行“三个一”巡线机制,做到每天都有1名铁路派出所领导带队巡查线路,每个站点都有1名专职护路队员分片巡查,每个道口有1名护路联防协管员协助巡线。同时,地铁双方不断加大投入,在站前广场、重要路口、重点路段安装视频电子监控探头,更换铁路防护网,有效地维护了铁路及周边治安环境,汉丹线实现连续300多天无路外伤亡,现在每天都在刷新铁路安全行车记录。三是健全规范管理体系。为加强地铁双方的联系沟通,做到情况互通,该市建立健全了工作报告制、治安情况通报制、联席会议制、联合执法制、定期排查制、应急处理制等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4、强化宣传,营造平安创建浓厚氛围。
一是注重媒体宣传。该市综治委、护路办协调市委宣传部、广电局在广水电视台、《中国广水网》、《广水新闻特刊》、广水电台上开辟平安铁路创建专栏,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爱路护路工作,引导动员学校、家庭、社会支持配合参与平安铁路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平安铁路创建工作知晓率、参与率。
二是举办活动宣传。结合3月份的综治宣传月活动及省级平安铁路创建宣传要求,涉铁五镇办、铁路派出所等都采取不同的形式,广泛宣传《铁路法》及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印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出动宣传车200余台次,张贴标语100余条,开展“法律六进”活动141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万人次。
三是搞好互动宣传。坚持开展百名干警送法进村活动,与“五残”对象、大畜牧户、“三小”网点对象开展面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签订治安管理协议书,督促管理到位。各学校坚持每周上一次安全文明课,每学期开展一次平安创建小手拉大手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爱路护路小卫士评选活动,丰富平安创建载体,形成学校、学生、家长良性互动教育体制,扩大社会面的宣传效应。
5、强化投入,推动地铁联防工作落实
一是领导投入到位。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对铁路护联防工作牢牢抓在手中,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铁路护路联席会议研究部署铁路护路联防工作。3月24日,召开了全市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延涛到会讲话并与涉铁五镇办、成员单位签订铁路护路联防责任书。涉铁五镇办、沿线村、学校也相应召开了工作会议,签订责任书,安排部署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为把创建工作抓实抓到位,7月12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延涛在武胜关镇召开全市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再安排、再动员、再促进。
二是工作投入到位。明确涉铁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是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将铁路护路联防工作纳入综治工作考核范围,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定期和不定期到重点地段、村组督办工作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出现铁路治安问题的乡镇、村,视情节轻重,给予黄牌警告,直至一票否决,年终评先表模和干部提拔任用由市综治委审核把关,提出具体意见,促进工作和责任到位,务求取得实效。
三是经费投入到位。该市、乡镇将铁路护路联防经费与综治维稳经费一并列入财政预算,规定每个村配套投入不少于1000元。对省护路办拨付的专项经费,由市委政法委建立专帐,按规定使用,并根据工作进度和总体工作安排,拨付相关费用到涉铁乡镇办事处,用于抓好铁路护路联防工作。
通联:湖北省广水市综治办 邮箱:hdsf123@163.com 手机:*** 邮编:432700
第五篇: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计划3
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计划
一、目的意义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进一步在学生中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增强学生防震意识,以期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标,特制订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
1、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始终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为办好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2、继续加强与合肥市科技局的合作,建立兴趣小组,培养一批防震减灾科普尖子学生,并能在防震减灾知识中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3、积极参加市地震局组织的各项活动,多向市局反馈我校最新进展和最近工作重点,多向兄弟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学习、取经,扬长避短,以观测基地为阵地,形成本校特色。
4、进一步完善网站,多制作地震多媒体课件,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教材,初步实现资源共享。
5、努力培养防震减灾科普小讲解员为兄弟学校和单位参观者作讲解,培养他们的讲解水平和能力。
6、加强领导。学校成立创建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工作,做到不断统一认识,转变工作理念,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7、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全校师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认识到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和演练工作的重大意义。
8、优化工作环境。积极建设科普工作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校园科普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9、健全制度。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作用,做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科普活动落实。
三、具体计划: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狠抓落实。
2、、本,落实人员,组织教师着手编写地震科普校本教材,在3月末基本定稿。
3、、本,继续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晨会课等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并利用科学课对最新地震及灾情等予以及时介绍,组织同学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上课,让学生亲身体验。
4、、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时公布最新地震消息及学校科普动态,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研究。
5、、以点带面,成立两个地震兴趣小组,将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落实到实处。
(1)红领巾地震观测小组
由周本群老师带队,以五、六级学生为主,主要是搞好数据的处理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布置观察小论文,老师给出写作提纲,学生在本学期结束时撰写,优秀文章予以网上发表。
(2)地震科普知识学习小组
由史宏菊老师带队,以六年级学生为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辅导。组织观看地震科普录像及浏览地震网站,学生在每学期结束时写地震方面的小论文,优秀文章予以网上发表。
以上两小组,在5月份做好组织工作,6月份开展活动。教师安排进度,做好记录。
5、本,在6月份分批组织师生观看地震录像,开展一次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并开展征文活动,7月份开展纪念唐山大地震系列活动,9月份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并做好总结工作。
6、坚持搞好 “合肥市地震观测站”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及时处理好每一个数据。
7、“合肥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面向全市各中、小学开放,扩大辐射面,努力提高全市中、小学生从小就有较强的“防震减灾”意识。
8、邀请市级以上地震局专家来我校作地震科普知识科普讲座。
9、在全校举行了一次震时紧急撤离演练。
10、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
11、学生在家组织一次家庭1分钟地震应急演练。
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校可与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主要活动可选择在有关重要纪念日进行,如5月科技活动周、7月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10月8日国际减灾日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五、积极探索,善于总结。
学校要积极探索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善于总结经验。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一年后,由市地震办组织验收,对优秀学员、班级进行表扬奖励。推广其经验,促进全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