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祝福》中的祝福分析
《祝福》中几次写“祝福”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
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参中的错误是把鲁家“四叔家里最重大的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的祭祀和“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的祭祖”都当作“祝福”了。
《祝福》四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这是别有寓意地写出祝福。第二次是描写祥林嫂到鲁家做工,在准备祝福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的突出表现。第三次是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要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第一次的“准备祝福”相响应,也是暗含讥讽的篇末点题。
《祝福》四次描写祝福,中间穿插祭祀和祭祖的描写,如果再加上开头写的祭灶,便构成如下的序列:祭灶、祝福、祝福、祭祀、祝福、祭祖、祝福
这样的序列就给读者一个鲁镇和鲁家就在这样的序列中不断循环的深刻印象,从而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让他们明白:祥林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这是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作者构思独特的表现,所以是不应当弄错或被忽略的。
第二篇:祝福鲁迅角色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
(一)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二)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
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三)“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四)柳妈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同祥林嫂一样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善女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极深,她把地狱、天堂、灵魂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当作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从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在向“我”询问有关“灵魂的有无”之后,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柳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说明用封建迷信来挽救祥林嫂是行不通的,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可悲的,而她又将这些思想灌输给祥林嫂,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加增强了。另外,柳妈对祥林嫂被卖改嫁反抗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讥讽、奚落的态度,讥讽、奚落中还带有几分诡秘,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这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令人极其生厌的一面,而在柳妈的身上却表现得琳漓尽致。而且因为她发现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从这里看,柳妈是一个罪魁祸首。“别人的笑容和声调”使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祥林嫂在别人的讥讽、嘲笑中,内心有无法言表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柳妈给祥林嫂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双重的。
(五)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她认为自己在鲁镇能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且会挣钱,是一个能人。实际上,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六)四婶
四婶是一位备受歧视而又剥削、歧视别人的女性形象。她作为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优越感。她雇用打工人,剥削自己的同胞,自己享受,看来过得逍遥自在。实际上,她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她作为虚伪、保守的鲁四老爷的妻子,除生活在鲁四老爷的歧视之下外,她作为当时中国女性仅有的一点同情心、善良、耐劳的一面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了。如果说第一次雇用祥林嫂还有她一点虚假的同情心的话,第二次雇用祥林嫂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了,因为她常常提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只有祥林嫂是她最满意的雇工。祥林嫂又一次送上门来,从她心理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表现,使她大失所望,祥林嫂的劳动不能带给她轻松自在,她在鲁四老爷的指使下,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的事,自己要在祝福时忙碌。最后,她对祥林嫂表现出她的极大不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再也不能使她的“眼圈有些发红”,再也唤不起她的同情心,因为祥林嫂没有能力充当劳动的工具了。四婶认为祥林嫂在她家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最终将她赶出家门。即使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之后,她还和鲁四老爷异口同声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四婶所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是最深的。作者描写她与祥林嫂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不存在,祥林嫂在她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她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中剥削意识浓厚者的化身,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即使是鲁镇大户人家
的女主人也难逃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那区区祥林嫂又怎能逃脱封建礼教的魔掌呢?
(七)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由于婆婆要把她嫁到深山野林里去和大伯收屋使她不能生活下去,如果不是这种人身的迫害和生活的威胁,祥林嫂或许不致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可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那么长,统治阶级的思想弥漫整个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
种成见,他们有意无意地为封建宗法思想散布影响,织成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罗网。篇二:《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解读人生,呼唤人性的光辉
了解了鲁迅创作的主旨,也就找到了解读其作品的钥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这种“为人生”的责任感,改造国民性的宗旨,写实批判的力度,于日常生活中揭示黑暗和专制下的悲剧,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小说《祝福》同样体现了这样的主旨,小说选自《彷徨》,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时的创作。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已经经过了分化和重新组合,已退化了当时的气势;但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依旧、国民愚昧如故。这正如他在《祝福》中写到的:“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又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似写雪,实写封建势力、封建思想。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鲁迅的“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而他的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所以要让学生站在“人性论”的高度去研究、探讨。爱和尊严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所以“‘人性论’包含: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热爱美好、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正常的爱是人的本能,仁慈、善良、同情是人性光辉的体现。”[2]既然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那么就立足于此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总结了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说女人。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1)这故事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说完了女人们,大家开始将矛头指向鲁四老爷,有学生甚至提出正因为有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所以学生给出细节描写:(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那么作为青年的“我”呢?此时又掀起了另一个讨论高潮。“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现是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面前,“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祥的可怜在于到死还在问“人死了究竟有无灵魂”的问题,她的死似乎比阿q更痛苦,阿q至死都是麻木的,而祥至死都在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祥的可恨在于至死她都没有觉悟,她并不去痛恨封建的夫权和神权,而去痛恨自己嫁了两个男人,所以捐了门槛赎罪。她的死是痛苦的,悲剧是双重的。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人性沦丧的宽广,无论是女人、老人、青年,甚至还有孩子,他们始终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愚昧,无法看到自己的可悲。铃声响起,但大家仍沉浸在“人性”的探究之中?? 注释:
[1]原载《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设1982年版,第512页。
[2]《语文学习》2010年2月,总第372期。篇三: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学习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
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字音字形】
1.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钝()响 寒暄()朱拓()间()或悚()然 踌蹰()()不更()事 谬()种 俨()然 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 形骸()脸颊()沸反盈()天 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 桌帏()讪讪()咀嚼()()赏鉴 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炮、咽、薄、强 【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序幕(第段——第 段):
开端(第段——第 段):
发展(第段——第 段):
高潮(第段——第 段):
结局(第段——第 段):
尾声(第段——第 段):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2.初识人物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可分为哪几类?请简单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3.环境分析
(1)文中共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有几处社会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
(一)梳理文章结构
完成整体感知第1题
(二)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找出文中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品味分析。
1.文中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有什么变化? 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⒉.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⒊.动作描写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⒋.总结祥林嫂形象
(二)简要分析祥林嫂周围其他人物(找出相关语句品味分析)
鲁四老爷
柳妈
“我”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鉴赏小说主题,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合作探究] 【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二)自然环境
1.小说描写了几次雪景?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三)环境描写总结
【分析小说主题】
祥林嫂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死亡?谁是杀害她的凶手?
【课堂总结】
1.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2.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课堂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ai()反盈天的。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煊??()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④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b.因为 却 所以c.既然 也 所以d.即使 也 就 5.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7.《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8.《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一项): 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第三篇:祝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祝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编稿老师:刘 葵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徐冬杰
学习要点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1918--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
(3)1924年--1925年,作11篇小说,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4)1934年--1935年,连编写了5篇从历史和神话传说中取材的小说,与20年代所写的《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等3篇小说合辑为《故事新编》。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的话,那么《呐喊》、《彷徨》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正如有学者评价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不多见的现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二.课文学法提示:
大家都知道,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四要素。一般来讲,把握情节、分析人物是我们学习小说的重点,然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小说所运用的语言恰恰是我们进一步地分析环境、情节和人物的重要媒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借助对语言的深思细研去加深我们对小说所表现的环境、描述的情节和塑造的人物的了解。
(一)可以借助简要复述的方式检查自己对情节的把握是否准确
本文使用的是倒叙的方法,每一部分都用隔行分段的方式做出明确的界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中通过环境的描写达成了呼应的关系。这一点同学不难看出。但在表述时还需要关注用语的准确及尽量多地传达文中信息。
比如:第一部分,如果同学说是“作者重回故乡,在河边遇到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就欠准确。因为文中的“我”并不就是作者,可以说“我”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人,又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作者在文中着意塑造的一个形象,他既有与作者重合的地方(比如对祥林嫂拥有鲁镇的人所没有的同情),又有与作者不同之处。对于鲁镇,对于社会的认识,应该说作者是高于“我”的。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再如:第二部分的复述,如果说“祥林嫂初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来到”的表述就不如“逃到”具备与课文内容一致的更丰富的信息量。
(二)对有关联的细节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不脱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人物,并体会作者对社会观察的深入,对社会剖析的深刻。
比如:在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时,有这样几个可以研讨的细节:
(1)对祥林嫂的称呼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述?说明什么?
[提示]文中三次提到人们对祥林嫂的称呼:
第一次来鲁镇时,对新寡的她,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在她第二次丧夫,后又丧子,重回鲁镇后文中说“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在四叔家不许祥林嫂动祭祀器具的描写之后,文中还有一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第一次的称呼更多的是把祥林嫂作为丈夫的附属品,即使丈夫已经死了,也还是他的附属品。后文不是还进一步地说“没问她姓什么,…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一细节让人形象地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是毫无独立地位可言的。
第二次的交代据说是作者在编辑《彷徨》时特意加进去的,而且是一句话单列一段,可见作者的用意深刻。在这里“大家”是有具体所指的,并不是镇上的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文对镇上的人的特别交代)。根据上下文,可知“大家”指的是鲁四老爷家。此时祥林嫂已经改嫁贺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老六,虽然贺老六已死,按“出嫁从夫”推论,应该叫她“贺六嫂”为什么鲁四老爷家却“仍然”叫她祥林嫂呢,可见对于祥林嫂的改嫁,鲁四老爷认为是“败坏风俗”的,这种人是“不干不净”的。
“镇上的人们”的叫法,一方面说明镇上的人对祥林嫂改嫁的鄙薄嘲讽态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鲁四老爷在镇上的权威。从中可窥见祥林嫂所在的社会环境之一斑。
(2)对于祥林嫂的改嫁,人们的不同态度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四婶、卫婆子、村里的人、小叔子、鲁四老爷、柳妈等人的反映,从祥林嫂的反抗来谈。
重点分析:
①四婶“阿呀,这样的婆婆!……”“这样”所指的是婆婆居然逼媳妇改嫁来破坏自己家的声誉这种做法。
②村里人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言语之中包含着对祥林嫂以死抗拒再嫁的行为的赞赏。
③柳妈是一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认为祥林嫂当时应该“索性撞个死”。
④祥林嫂自己也在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名节,认为改嫁是不光彩的事。
(3)关于“阿毛的故事”及周围人的反映(祥林嫂的两次讲述的重复有何作用?为什么说“这故事倒颇有效”?老女人们是否对祥林嫂有深切的同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4)关于祥林嫂与“我”的河边的问答(怎么理解祥林嫂对灵魂有无的“疑惑”)
(5)关于祥林嫂的死与周围人的反映(鲁四老爷、短工和我的不同反应)
(6)关于祥林嫂与“祝福”的关系。(从情节的梳理上有五次提到不同时间的“祝福”时的祥林嫂)
上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多的还只是对文中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分析,就引发了我们这么多的问题。结合文中的语句分析点实在很多。比如鲁四老爷、我、柳妈、甚至四婶的形象都有可揣摩之处。还有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等等。
对一篇小说的解读绝不是一次完成的,更何况是鲁迅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尤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期在每次的阅读中都有新的发现。只要在自己原先阅读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就有收获,发现越多收获越多。不是吗?
能力训练: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瓦楞(lãng)间(jiàn)或
驯(xùn)熟
少不更(gēng)事
B.胆怯(qiâ)
正(zhēng)月 渣滓(zǐ)
瘦削(xu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不堪
C.谬(miù)种
暂(zàn)时
蹙(cù)缩
牲醴(lǐ)
D.形骸(hài)
两颊(xiá)
炮(páo)烙
歆(xīn)享
2.选出下列有两个错字的一项:
A.走头无路
忌讳
笼照
蹒跚
B.逍遥自在沸反盈天
大诋
诡秘
C.安份耐劳
咀嚼赏鉴
宽恕
仰仗
D.心气和平
百无聊赖
寂莫
寒暄
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4.“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在这里“所料的事”是什么?
5.“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是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为什么我能由“惊惶”而变得“轻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答案:
1.D(骸hái 颊jiá)2.A(A投 罩 B抵 C分 D寞)
3.C
4.祥林嫂会死去
5.我的惊惶是缘于祥林嫂的死,说明“我”对祥林嫂还有一些关心,但“我”的不定更多的是怕我的回答会对祥林嫂的死负有责任。而现在当祥林嫂真的死了时,我发现因为其实“我”早料到祥林嫂的死是必然的结果,不管“我”给予她怎样的回答,她都注定会死的,别人的淡然也使“我”拥有了一丝坦然。其实这种描写是在表现即使像“我”这样的新青年,也是有冷漠的一面的。
小议《祝福》中的外貌描写 李 倩
《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的下层劳动妇女。文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不多,文字也颇为平淡,初读并不以为如何;然而倘静下心来,静静体味一下那平而又略有些拗口的句子,便不由暗暗称赞起作家构思之“巧”!
且看作者对祥林嫂外貌的三次白描:
先是初次来鲁家;二次是再到鲁家;三次是祝福之夜将死之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其中,第一、二次描写情形颇为相近。都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白”,然而不同的却是祥林嫂“双颊上的红”!通过衣着、面色,我们首先了解到了祥林嫂的身份、地位以及她生活的辛劳。之后,在阅读完祥林嫂二次归来的故事后,我们便逐渐懂得了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外貌及她“双颊上的红”的消失,这唯一的一点儿变化--就是这仅仅的一点儿变化,暗示了我们发生在祥林嫂身上的巨变,以及这些惨变在她的心中刻下了怎样的痕迹!在《祝福》以后,巴金在《家》这部小说中也曾用过类似的双对比方式描写梅的外貌。这里所说的双对比是过去与现在,不变与变的双对比,这样写不仅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可以突出人物性格、暗示情节。
到了第三次外貌描写,作者几乎运用了纯白描的方式,一点一点勾画出将死之人的辛酸。且看“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祥林嫂死前的淡然与潦倒,还告诉了我们她早年的悲哀早已消尽--不是时间冲淡了一切,而是因为过多的悲哀已经使我们的主人公麻木,甚至淡然。看这部分的外貌描写,很容易使我想到《故乡》中成年的闰土,他们同样拥有一张“木刻似的脸”,同样为生活辛劳,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只是祥林嫂比闰土更惨罢了!
鲁迅的文章是激进的,鲁迅的悲哀是深沉的。这深沉的痛楚,一点一滴都裹在他那“无情”的文字下面,裹在那近乎白描的描写当中。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评语]
本文抓住了《祝福》中祥林嫂外貌描写的细微变化,在分析中注入了读者细心的体会及深切的同情。更为可贵的是,本文作者的分析并不局限在一篇作品中,而是联系以往的阅读积累,使分析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指导教师:刘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四篇:祝福
鲁讯《祝福》浅析
写作提纲
秦
英
第一部份:内容提要
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析写作方法
1、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
2、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
3、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
4、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第三部分:归乡模式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点 第四部分:《祝福》读后感
鲁讯《祝福》浅析
秦
英
内 容 提 要
摘要:本论文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的挖掘及表现手法、写作模式等方面对鲁迅的《祝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使我们能比较理性的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他独特的理念,进而了解这一类小说的一般特点。同时通过对鲁迅基本情况的介绍和小说内容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艺术创造与生活的关系。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尽可能地联系了社会生活实际,做到了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关键词:鲁迅
祝福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中国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在写作中,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一、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看,病态的人们歧视她、蹂躏她。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揭示祥林嫂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曾说过:“人,归根到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祥林嫂为什么死,以及死后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同情,显然与周围的人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四婶、四叔、婆家人思想行动上对祥林嫂直接迫害外,周围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她终遭遗弃,无人问津的原因。当祥林嫂以再嫁再丧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时,鲁镇的人没有叫她“贺六嫂”,而是依旧叫她“祥林嫂”。其声调的阴阳怪气表明世人对她再嫁的身份的否定和非难,并用“祥林嫂”这一永久的称谓对她进行精神鞭笞。柳妈的同情、误导更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二、从艺术构思上看,祥林嫂是一个生命里没有春天的苦命人儿。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而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看来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的一生里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 “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尽管当时她一路的嚎哭、叫骂,“喉咙哭哑了”,“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拜不成天地”,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得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春天,对于她简直就是灾难,春天,带给她的是疯狂的人格侮辱,春天,使她心灵备受摧残。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的做了母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祥林嫂有了儿子,便取得了做人的权利。可“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 “断送在伤寒上”第二次丧夫又给她精神上一个沉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这唯一的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仅存的一丝春光。但“祸不单行”、“春天快要完了”的一天,孩子竟“给狼衔去了”,命运之神不公平的从她怀里夺走了仅有的一丝春光。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这个悲惨的情节再次发生在春天,而且随着“春天快要完了”,她的生命也将结束。
4、迎春之日,凄惨死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四叔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时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连春意都未来得及享受,便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贫穷悬殊,反差巨大,这一结局的安排是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从道具、服饰上看,“开裂的竹竿,破碎的心”,“白头绳,表孝心”。鲁迅的作品,道具设置是非常独特的。祥林嫂一出场,一股浓浓的悲剧情调沉重的袭人心鼻。除了得力于作者细致的肖像描写之外,还要归功于作者精心制作的道具:竹篮、破碗、裂竿,“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个形象鲜明独特,极具个性化,人们的脑海里不由得会浮现出凄苦的乞丐形象,极其简单的道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碗“破而空”生活凄凉可想而知,竹竿下端“开了裂”可见沦为乞丐的岁月之长,读罢,怎能不让人心碎悲伤、怜悯。
祥林嫂在鲁镇一露面:“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借此,我们很容易看出她的寡妇身份,表明她是死去的祥林的妻子,这一定位十分重要。头上的白头绳,把她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来了,注定了祥林嫂一生将在这个名份下生活,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扎上白头绳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灾星,被人认为不吉祥。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她苦苦蓄钱捐了门槛,可仍然消除不了白头绳带给她的灾难,带给她心灵的创伤,这样一位妇女,活着毫无自主权,死了还要受人唾弃,生得痛苦,死得恐怖——多么悲惨的命运啊。这一细节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有力控诉。
四、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上看,祥林嫂是一个时代悲剧。祥林嫂生活在清末,祥林嫂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劳动妇女的悲剧。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归乡模式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点
《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小说。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从心理学上讲,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与摧残,因为它不但有损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导致人生的悲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本身就是如此。只要打开鲁迅的《彷徨》,看看《祝福》中的祥林嫂,一切都会不言而喻了。
祥林嫂是个淳朴善良而且安分耐劳的农村妇女,手脚非常勤快——[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个生活的权利,她就心满意足了。
正是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望,祥林嫂在新寡之后逃到鲁镇去做工。然而不久,她就被唯利是图的婆婆绑了回去。她不但连一个工钱都没着落,而且还被婆婆以高价卖给大山深处的贺老六。她虽然拼死地反抗——[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但最后还是认了。按说,她的生活不应该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谁知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年轻的丈夫竟被伤寒夺去了生命,而唯一可以相依的儿子又被恶狼给叼走了,这可叫她怎么活呀!恰在这个时候,[大伯来收屋,又赶她],使她真地[走投无路了]。
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时,雇主鲁四老爷把她看成是伤风败俗的不祥之物,一切祭祀用品都[用不着她沾手];镇上的人们也都嘲笑她,奚落她,厌弃她;而笃信鬼神的女佣人柳妈又用死后的锯刑来赫唬她,劝她到土地庙去捐一条[给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以便作为替身,[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本来祥林嫂就因为倍受打击而有些精神失常,听了柳妈这番话,她更是[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虽然极端的恐惧一直笼罩着她,但她还是抱着一线的希望。[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操作着。直到她以一年的劳动所得[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才[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起来,似乎自己已经赎清了所有的罪孽而可以重新做人了。
然而,又是一个冬季祭祖的时节,当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不料主人却命令她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口气,同过去分明没有两样。祥林嫂[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回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从此以后,她便揣揣然[犹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一样,愈发变得失魂落魄和麻木起来,甚至[时常忘却了去淘米],而她那[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转,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虽然祥林嫂在不断的进行抗争并表现出了最大的韧性,但在她经历了辛酸和血泪之后,她所追求的 [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始终没有到来。而就在人们的一片欢欣的[祝福]声中,在漫天的大雪之中,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枷锁之下,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疑惑,一直[被人们弃在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终于[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祥林嫂的悲剧,不正是她所遭受的野蛮的残酷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虐待的必然结果吗?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2011年3月8日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祝福》,上海《东方杂志》,1924,(02)。
[2]乔绪吉:对《祝福》写作方法的两认识,《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第26期
[3]孙琴安:《鲁迅写作手法》,老白晓在线2005,(05)[4]筱柒:《祝福教案》2009(11)
[5]桑弧:电影《祝福》,白杨,魏鹤龄主演 1956
第五篇: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思路解说】
《祝福》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年年如此”的真实面貌,塑造了一个被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将主体精神结构及内在的矛盾与真实的客观生活描绘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近代中国小说的高地,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对《祝福》主旨的解读,传统的说法侧重论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对祥林嫂的戕害,近来主要强调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是儒释道“吃人”的寓言。其实不仅如此,鲁迅作品的重要特色就是将他对中国人人生特有的深刻、广博而又确定的体验融在故事中,展现他的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鲁迅作品的精神底蕴对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面面俱到地讲解,认为鲁迅作品有阅读难度,没有老师透彻全面的讲解,学生不能掌握;二是偏重于思想意义,文章本身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不见了。正因为鲁迅作品的内蕴极深广,所以教学《祝福》需要有选择地处理教材,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本设计力求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状况,预设了“备选要求”,供学有余力时选用。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人的生命体验,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未能有主体的生命参与。笔者认识到激活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情节入手,进入情境;运用问题引领,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命运,体验作者复杂的情感,收获自己的感悟,进而很好地理解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不仅体验到作品人物的辛酸,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
《祝福》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索的地方很多,当学生进入文本后,老师不一定固守现成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要注意捕捉有价值的即时生成,鼓励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不要急于求“成”。
【教学目标】
1.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
2.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教学方法】
1.研读文本,自主学习,静心体会
2.问题引领,聚焦悲剧进行探究
3.链接资料,师生互动,拓展深度,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里的“消灭”可理解为外在的、物质的、肉体的,“打败”可理解为内在的、意志的、精神的也就是说,外在的肉体可以受磨难以至被消灭,但是内在的精神不能被击垮。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祥林嫂却是既被消灭也被打败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师:《祝福》的情节可从两个角度去梳理: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
要求:阅读课文,理清相关情节
1.祥林嫂的故事 理清情节,完成如下表格:
明确:《祝福》倒叙手法的运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接着写了祥林嫂一生经历了五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强卖到贺家墺;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女人:捐门槛不被承认,沦为乞丐这五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
2.“我”的故事
“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时间跨度三天:
第一天:“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事件:回鲁镇
第二天:“第二天我起得很迟”
事件: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第三天也照样”
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明确:用“我”(第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
备选要求:用第—人称“我”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还有什么作用?(鲁迅借助“我”将祥林嫂的故事植入主体的心灵演变和自省之中,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三、分析人物描写,把握形象特征
师: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们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除了通过情节,还通过各类描写完成。
要求:以主要人物祥林嫂为例,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特别是写眼睛的细节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 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明确:从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2.言为心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与“我”对话魂灵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明确:祥林嫂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
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
为了生存——(毫不懈怠地)做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
反抗再嫁——嚎、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鬼神——问(灵魂有无)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要求极低,想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性格是坚强的,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这个限度又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她面前。她最终被打败
备选要求: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反抗不仅没有帮助她走出自己的悲剧,反而使她更加痛苦,加速了她的死亡?祥林嫂该不该反抗?(老师最后总结:反抗是其生命中的亮色)
四、分析环境描写,体会艺术匠心
师:《祝福》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描绘了这种复杂性格赖以形成的复杂 的社会环境。
要求:找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分别理解其作用
1.关于祝福的描写形象地再现祥林嫂生活的鲁镇封建气息浓厚的环境同时它也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还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2.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露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示了鲁四老爷伪善的本质他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
统治的卫道者
3.鲁镇人文环境的描写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是当时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受到理学严密的思想统治,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为祥林嫂的“被打败”提供了典型环境。
五、聚焦悲剧原因,探究文章主旨
师:有研究者认为,”祥林嫂的故事”的文本结构是“她的死乃由„„造成”这是一个向读者的阐释开放的文本,只要从文本本身出发,可以出现种种不同的解释,同学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
要求:探讨祥林嫂悲剧(被打败)原因
1.从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分析悲剧原因
师生互动明确:
守寡不成,被迫改嫁。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虽然打着礼教的幌子,其实又是一个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使祥林嫂被打上了“不干净”的烙印。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这也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守家不成,无路可走。祥林嫂再回到鲁镇,原因是被大伯赶了出来,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任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赶了出来,失了生活根基,这里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是赤裸裸的掠夺。
守命不成,末路行乞。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是接受认同的,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惶恐不安,苦闷异常,在捐门槛无效之后,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依托,彻底崩溃。她在临死前,对魂灵的有无产生了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2.参与打败祥林嫂的还有谁?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路上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四叔、四婶: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他们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捐出门槛之后,祥林嫂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当一切艰辛努力都付诸东流,怎不让人万念俱灰?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
其他的“人们”:不仅有向祥林嫂灌输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还有鲁镇的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表现出的令人战栗的凉薄与冷漠,甚至还有对苦难的“赏鉴”,是吹走祥林嫂内心最后一 点温暖的“寒气”。
“我”:“我”是鲁镇唯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的人。“我”思想进步,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明确: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的,有的是有意为之,如鲁四老爷,但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主观愿望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毋庸讳言,“我”也是将祥林嫂推上绝路的人
备选要求: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可链接鲁迅杂文《我之节烈观》、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等资料,产生思想碰撞。
总结: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参考文献
[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2期
[4]段鼎著、祁人译《作为一个不完全句子的文本——(祝福)的叙述奥秘分析》,《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7期
[5]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语文学习》1993年第7期
[6]徐茂东《“我”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也谈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