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沙考察报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沙考察报告 考察课题:
长沙的环境艺术考察 考察 人员:
周亚眉 考察 时间:
2011 年 11 月 2 号 考察 地点:
靖港古镇、铜官窑、省博物馆、烈士公园、太平街
考察 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主要通过参观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园林的尺度等,学习别人的设计经验,把所学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理、设计的方法手段与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从本质上理解工程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全方位了解设计(建筑美学、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手法、空间造型、色彩的运用、建筑装饰材料的运用、建筑装饰构造等方面)以便为以后进行工程实践。
这次考察实习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和资料的整理中得到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园林和视觉的知识,对建筑的结构、园林的造型和传统元素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前言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也正是这些令我们陶醉不已的伟大遗产。在湖南长沙这个省会里,不同空间各自割据,实施不同功能,消费空间、生活空间、权力空间、历史空间等并存,即使这些空间相互间也发生功能交叠、纠缠不清的现象,但却最终构成今日在各方面的整体的表现与面貌。
二、关键词
文化艺术、长沙、空间、整体、面貌
三、摘要
长沙,是一个延续千年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令世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是伟人的“故里”是名人的“摇篮”。不仅有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这样名人汇聚的地方,还有烈
士公园、岳麓山与橘子洲头这样的风景点,还有太平街这样的老街区等等。而这次考察我们最终选择去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坡子街、湘绣博物馆等等地方,使我们饱览了美丽的风光,感受了长沙的风貌,而且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通过考察了解历史,了解艺术家们的各个方面,品读湖湘文化,并贯穿联系大学几年学习的知识,对自我又了新的认识,我也将用新的方式让自己的认识更有活力亦更充满希望!我将承前启后,奋发有力,适应时代,与时俱进,才能到达我们所学习和追求的目标的顶峰。
四、考察内容
<一>我考察的第一站就是长沙靖港古镇.靖港,原名芦江,地处沩水入湘江口,多洲滩,芦苇丛生,故名。唐武德四年,内乱频仍,高祖皇帝李渊派大将军李靖南下戡乱。李靖驻兵芦江,“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于是,芦江始更名靖港。
逮及清末民初,航运业日趋发达,靖港以其天然良港之优势,成为船只进出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港,每天停靠的船只数以千计。湘阴、益阳、宁乡及本地粮食土产多在此集散,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时称“小汉口”。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足见其盛。
古镇现保存“8街4巷7码头”,民居1008栋,主街道长1275米,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其中,“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育婴堂”等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蔚为壮观。古镇内远近闻名的还有“复兴塔”、“观音庙”、“紫云宫”等数处宗教建筑,朝有千人作辑,夜有万盏明灯,香火旺盛,场面壮观。
靖港古镇在湘水和沩水交汇处,当我们走进的时候,就感觉阵阵清凉的的风吹来,这种风比湘江的风更有一种原野泥土温润的气息,让人感觉明朗,心宁静而欢喜。镇上有一条横亘东西的青青麻石街。我们悠悠地地走在长条形麻石砌成的街面上,听任寂寥的河风吹拂着脸颊。河面上停靠着悠悠的乌篷船,倒映着古镇绿树屋舍的影子,水光潋滟,层层的波纹把徽派的建筑和绿树渲染成水彩画。
在靖港街巷的中间部分有一处现代军舰展示基地,登上军舰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可能是对于军旅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情怀,游客就在军舰舱头舱尾里外穿来穿去的。在军舰的舰尾部分的离桅杆的不远处,一艘古老的战船以它古朴而宏伟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木质的花纹格窗,凹凸有致设计精巧的船舷,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旧色战旗。河水中的倒影与它相映生辉。这艘战舰仿佛就只是与我们相遇。我在军舰上逗留了很久,也对于时光回味无穷。河风悠悠,江水滔滔。
走完靖港古镇麻石街的时候,真的是舍不得离开。一路走来真的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也感到了浓厚的生活艺术的气息。在这里有吃不完的小吃,令你留恋的手工工艺特色小店和酒吧,还有那些在这个古镇悠闲生活的人们,他们会带你另外一中惬意的人生态度和的生活创意。与一些手工艺的小店邂逅,人在驴途,七彩云南,远古的呼唤。这种店子和阳朔的西街有些接近,生存在这样的古镇中就更显出一种艺术气质了。中国风,传统民族特色,异域风情,风尚潮流这一切都让我们如此陶醉着迷。离开靖港的时候,坐在车里透过窗户,我拍下了它的最后一张照片。阳光照射,也是徽派的典型建筑,零星的人群。那种时空里有种特别的宁静的美。我想靖港有种大美。她的美在于宁静,在于回归,在于那一路带给你的轻松惬意。
<二>第二站选择了与靖港古镇隔河毗邻的铜官窑。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
考察的那个午后。一排排陶坯在铜官老街的阳光里打盹,一只黄狗大摇大摆穿过麻石街道,湘江在街外缓缓流淌。
这条老街正在被改造成现代陶瓷精品一条街,向流落他乡的铜官陶艺人发出召唤。那些陶艺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源泉——大唐铜官窑,无不醉心于泥与火的艺术,热爱着仿制各类唐代铜官窑陶瓷。
始建于唐代的铜官街,曾见过铜官窑彩瓷的无限风光,并作为湘江边重要的交易场所,接待了天南地北的陶瓷商人。民国时期,铜官老街仍是铜官地区经济中心,附近马厂坪、西湖寺、丰城岭及戴公桥、茶亭寺、宋家桥等,方圆20公里的农民都到铜官赶集购物。沿街商家铺面 100 余家,多砖木结构,明清及民国时期,著名的铺面有万顺斋南杂店、大恒昌绸布店、袁颐丰药店、广源利百货店,以及鱼行、粮行、装裱店、木屐店等等,念着这些目不暇接的商铺名,繁华便历历在目。
如今铺面在,木楼建筑在,麻石路面已重新修复。往里走,有几家手工陶艺作坊大方地敞着门。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大队的学生一起,步入这些家庭式作坊,体验泥土的艺术。
从未看到过如此壮美的湘江,即使正在涨水时期,贯穿了长沙的湘江也未曾如此辽阔而美丽。也许是市区拥挤的高楼影响了我们的知觉,也许又是这里的空旷放大了我的视眼,总之,同样的一条湘江,流到此处,豁然开朗了!
铜官也叫陶城,顾名思义,整座小镇以制作陶器而闻名,这里产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现在的居民,不少,都是那古代的工匠的后裔吧。
铜官镇的街道很窄,刚好一车而过,两旁都是草和树,若是再干净些,倒有点鼓浪屿风味了!由于这一江之隔的缘故,这里的居民不多,物质供应也不够丰富,但这里却有着独特的悠然自得。
铜官与湘江毗邻,与湘江为伴。于是,最美的铜官也离不开湘江。这最美的一景,便是那湘江的夕阳,便是那铜管的日落。红透了的湘江水面,夏日里难睨的江边凉风,湘江水粼粼的波纹,以及那波纹中嬉戏游水的孩子和青年,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动态的画卷!
旁晚,携着友人,漫步在铜官的小道上,会时不时地发现一些破旧的陶瓷厂,琉璃厂,和陶器厂,会看到堆砌在角落里成堆的陶制品,这些都在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荣和忙碌。然而今夜的铜官,更像是一个沉睡的女子,睁开了睡意朦胧的眼,动人地浮动着自己的长发。。。这座老镇,这千年的老镇,终于让我看到了她美丽动人的一面。
<三>我考察的第三站就是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在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宁静的文化休闲去处,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博物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反映了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展等六大展览。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现代名人收藏是构成该馆藏品中极有特色的部分,为该馆的收藏展示打下了较好基础。
最轰动的就是“千年不腐女尸”的发现,轰动了世界。据有关部门统计,马王堆女尸出土后很短的时间内,长沙市的流动人口陡增了5万。
辛追墓发掘后的两年间,在其附近又发掘了两个大型汉墓,据考证,一个墓主就是辛追的丈夫、长沙国丞相利仓,另一个墓主则可能是他们的儿子。这三个墓葬被统称为“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衣物、食品、药材、漆器、木俑、乐器、陶器、帛画以及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价值极为珍贵。该墓出土了1400多件纺织品,被称为“令人惊叹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丝绸宝库”。其中有两件素纱单衣,衣长有1米多,两袖伸直近2米,而重量仅有28克,长袍式的单衣,折叠起来就能握在一只手中,穿着起来,就象古书中说的“薄如蝉衣”。长沙马王堆的发掘,对中国考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认为,该墓最有价值的是完好无损的古尸,并且有成组成套的物品,还有内容珍秘的帛书、竹木简。这三者能有其一,已是考古的重要发现,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因此,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四>第四站就是烈士公园。
烈士公园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是座集纪念、游览和娱乐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分纪念区、游览区和娱乐区三大部分。纪念区以1958年建成的烈士塔为中心。烈士塔由纪念碑和奠堂两大部分组成。奠堂正面竖立着1951年12 月安放的奠基纪念碑,上面刻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奠堂内陈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人的遗像和事迹,并陈列有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奠堂上面是38.7米高的塔楼,毛泽东亲书“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九字镌刻在20米高的玉石上,金光闪耀。烈士塔后方建有仿宋代建筑的纪念亭,两阁分耸,长廓相接,碧瓦朱栏,雕梁画栋。烈士塔周围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更显庄严。塔的周围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更显庄严雄伟。游览区地势开阔,有自然形成的山丘沟壑,有人工装点的廊桥亭榭,小径通幽,香荷映碧,垂柳挂青,浑然天成。面积达46.6 公顷的年嘉湖姿色独具,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晴雨皆宜。一座曲折的拱形石桥通向湖心岛,岛上杨柳成荫,岛中建有一座三拱桥,显得云高水阔,别有情趣。湖上备有游艇,供游人泛舟。公园东南部是娱乐区,有儿童游艺场,备有各种现代化的游乐设施,浮香艺苑是一座庭院式园林建筑,经常举办各种花卉盆景,书画展览,园内还有“朝晖楼”、“羡鲜馆”,供游人赏景休息,品尝湖南风味小吃和中西茶点。
<五>最后,我们去了长沙的老街——太平街。
这样的历史街区在长沙早已经不多见了。太平街已经成为了老长沙的缩影,成为长沙“活”的博物馆。现在我们所看的太平街尽管是复古后的,但历史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品尝了街边小吃,进入店铺浏览,一饱眼福。
五、考察结论
近几年,长沙的经济、文化、公路都有迅速的发展。虽然有点遗憾没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云南、北京等更远的地方去考察,但是专业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发现和专业有关的东西。在逛超市时,如发现漂亮喜欢的包装我也会把它给拍下来,在酒店吃饭的时候,发现酒店的餐巾纸的包装很特别,装在很精致的盒子里,这也是发现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美的东西。只需要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即可。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次艺术考察课程是大学以来很有意义的一门课程,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欣赏着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
同时,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为自己搜集了很多资料和设计素材,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得到了提高,培养了自己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绘画技巧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收获颇丰,为我以后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周亚眉
环艺 0802 班
学号:200878250408
第二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沙考察报告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沙考察报告
考察课题:
长沙的环境艺术考察
考察人员:
周亚眉
考察时间:
2011年11月2号
考察地点:
靖港古镇、铜官窑、省博物馆、烈士公园、太平街 考察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主要通过参观体验建筑的空间感、材料的应用、建筑、园林的尺度等,学习别人的设计经验,把所学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理、设计的方法手段与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从本质上理解工程实践与理论的差异,全方位了解设计(建筑美学、建筑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手法、空间造型、色彩的运用、建筑装饰材料的运用、建筑装饰构造等方面)以便为以后进行工程实践。
这次考察实习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认识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和资料的整理中得到了更多宝贵的经验。此次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园林和视觉的知识,对建筑的结构、园林的造型和传统元素的运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前言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也正是这些令我们陶醉不已的伟大遗产。在湖南长沙这个省会里,不同空间各自割据,实施不同功能,消费空间、生活空间、权力空间、历史空间等并存,即使这些空间相互间也发生功能交叠、纠缠不清的现象,但却最终构成今日在各方面的整体的表现与面貌。
二、关键词
文化艺术、长沙、空间、整体、面貌
三、摘要
长沙,是一个延续千年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令世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是伟人的“故里”是名人的“摇篮”。不仅有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这样名人汇聚的地方,还有烈士公园、岳麓山与橘子洲头这样的风景点,还有太平街这样的老街区等等。而这次考察我们最终选择去了湖南省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坡子街、湘绣博物馆等等地方,使我们饱览了美丽的风光,感受了长沙的风貌,而且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通过考察了解历史,了解艺术家们的各个方面,品读湖湘文化,并贯穿联系大学几年学习的知识,对自我又了新的认识,我也将用新的方式让自己的认识更有活力亦更充满希望!我将承前启后,奋发有力,适应时代,与时俱进,才能到达我们所学习和追求的目标的顶峰。
四、考察内容
<一>我考察的第一站就是长沙靖港古镇.靖港,原名芦江,地处沩水入湘江口,多洲滩,芦苇丛生,故名。唐武德四年,内乱频仍,高祖皇帝李渊派大将军李靖南下戡乱。李靖驻兵芦江,“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于是,芦江始更名靖港。
逮及清末民初,航运业日趋发达,靖港以其天然良港之优势,成为船只进出长沙的北大门和避风港,每天停靠的船只数以千计。湘阴、益阳、宁乡及本地粮食土产多在此集散,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时称“小汉口”。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语,“船到靖港口,顺风也不走”,足见其盛。
古镇现保存“8街4巷7码头”,民居1008栋,主街道长1275米,有数十处古商铺、作坊、会馆、庙宇和极具纪念意义的遗址,其中,“宏泰坊”、“宁乡会馆”、“当铺”、“育婴堂”等明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原临河所建房屋均为吊脚楼,独具江南水乡特色,蔚为壮观。古镇内远近闻名的还有“复兴塔”、“观音庙”、“紫云宫”等数处宗教建筑,朝有千人作辑,夜有万盏明灯,香火旺盛,场面壮观。
靖港古镇在湘水和沩水交汇处,当我们走进的时候,就感觉阵阵清凉的的风吹来,这种风比湘江的风更有一种原野泥土温润的气息,让人感觉明朗,心宁静而欢喜。镇上有一条横亘东西的青青麻石街。我们悠悠地地走在长条形麻石砌成的街面上,听任寂寥的河风吹拂着脸颊。河面上停靠着悠悠的乌篷船,倒映着古镇绿树屋舍的影子,水光潋滟,层层的波纹把徽派的建筑和绿树渲染成水彩画。
在靖港街巷的中间部分有一处现代军舰展示基地,登上军舰的时候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可能是对于军旅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情怀,游客就在军舰舱头舱尾里外穿来穿去的。在军舰的舰尾部分的离桅杆的不远处,一艘古老的战船以它古朴而宏伟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木质的花纹格窗,凹凸有致设计精巧的船舷,还有一面迎风飘扬的旧色战旗。河水中的倒影与它相映生辉。这艘战舰仿佛就只是与我们相遇。我在军舰上逗留了很久,也对于时光回味无穷。河风悠悠,江水滔滔。
走完靖港古镇麻石街的时候,真的是舍不得离开。一路走来真的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也感到了浓厚的生活艺术的气息。在这里有吃不完的小吃,令你留恋的手工工艺特色小店和酒吧,还有那些在这个古镇悠闲生活的人们,他们会带你另外一中惬意的人生态度和的生活创意。与一些手工艺的小店邂逅,人在驴途,七彩云南,远古的呼唤。这种店子和阳朔的西街有些接近,生存在这样的古镇中就更显出一种艺术气质了。中国风,传统民族特色,异域风情,风尚潮流这一切都让我们如此陶醉着迷。离开靖港的时候,坐在车里透过窗户,我拍下了它的最后一张照片。阳光照射,也是徽派的典型建筑,零星的人群。那种时空里有种特别的宁静的美。我想靖港有种大美。她的美在于宁静,在于回归,在于那一路带给你的轻松惬意。
<二>第二站选择了与靖港古镇隔河毗邻的铜官窑。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
考察的那个午后。一排排陶坯在铜官老街的阳光里打盹,一只黄狗大摇大摆穿过麻石街道,湘江在街外缓缓流淌。
这条老街正在被改造成现代陶瓷精品一条街,向流落他乡的铜官陶艺人发出召唤。那些陶艺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源泉——大唐铜官窑,无不醉心于泥与火的艺术,热爱着仿制各类唐代铜官窑陶瓷。
始建于唐代的铜官街,曾见过铜官窑彩瓷的无限风光,并作为湘江边重要的交易场所,接待了天南地北的陶瓷商人。民国时期,铜官老街仍是铜官地区经济中心,附近马厂坪、西湖寺、丰城岭及戴公桥、茶亭寺、宋家桥等,方圆20公里的农民都到铜官赶集购物。沿街商家铺面100余家,多砖木结构,明清及民国时期,著名的铺面有万顺斋南杂店、大恒昌绸布店、袁颐丰药店、广源利百货店,以及鱼行、粮行、装裱店、木屐店等等,念着这些目不暇接的商铺名,繁华便历历在目。
如今铺面在,木楼建筑在,麻石路面已重新修复。往里走,有几家手工陶艺作坊大方地敞着门。三三两两的游客和大队的学生一起,步入这些家庭式作坊,体验泥土的艺术。
从未看到过如此壮美的湘江,即使正在涨水时期,贯穿了长沙的湘江也未曾如此辽阔而美丽。也许是市区拥挤的高楼影响了我们的知觉,也许又是这里的空旷放大了我的视眼,总之,同样的一条湘江,流到此处,豁然开朗了!
铜官也叫陶城,顾名思义,整座小镇以制作陶器而闻名,这里产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之久。而现在的居民,不少,都是那古代的工匠的后裔吧。
铜官镇的街道很窄,刚好一车而过,两旁都是草和树,若是再干净些,倒有点鼓浪屿风味了!由于这一江之隔的缘故,这里的居民不多,物质供应也不够丰富,但这里却有着独特的悠然自得。
铜官与湘江毗邻,与湘江为伴。于是,最美的铜官也离不开湘江。这最美的一景,便是那湘江的夕阳,便是那铜管的日落。红透了的湘江水面,夏日里难睨的江边凉风,湘江水粼粼的波纹,以及那波纹中嬉戏游水的孩子和青年,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动态的画卷!
旁晚,携着友人,漫步在铜官的小道上,会时不时地发现一些破旧的陶瓷厂,琉璃厂,和陶器厂,会看到堆砌在角落里成堆的陶制品,这些都在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荣和忙碌。然而今夜的铜官,更像是一个沉睡的女子,睁开了睡意朦胧的眼,动人地浮动着自己的长发。。。这座老镇,这千年的老镇,终于让我看到了她美丽动人的一面。
<三>我考察的第三站就是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荟萃了湖湘大地的文物遗珍,展现了湘楚文明的来龙去脉,在喧嚣日甚的都市内,不失为优雅宁静的文化休闲去处,是了解湖湘文化的最佳窗口。博物馆以建设“地志性博物馆”为目标,反映了湖南历史、文化、民俗、艺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物与标本的征集与展示工作,举办了湖南矿产资源、湖南农业资源、湖南手工艺品、湖南楚文物展等六大展览。其中楚文物收藏和湖南近现代名人收藏是构成该馆藏品中极有特色的部分,为该馆的收藏展示打下了较好基础。
最轰动的就是“千年不腐女尸”的发现,轰动了世界。据有关部门统计,马王堆女尸出土后很短的时间内,长沙市的流动人口陡增了5万。辛追墓发掘后的两年间,在其附近又发掘了两个大型汉墓,据考证,一个墓主就是辛追的丈夫、长沙国丞相利仓,另一个墓主则可能是他们的儿子。这三个墓葬被统称为“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衣物、食品、药材、漆器、木俑、乐器、陶器、帛画以及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价值极为珍贵。该墓出土了1400多件纺织品,被称为“令人惊叹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丝绸宝库”。其中有两件素纱单衣,衣长有1米多,两袖伸直近2米,而重量仅有28克,长袍式的单衣,折叠起来就能握在一只手中,穿着起来,就象古书中说的“薄如蝉衣”。长沙马王堆的发掘,对中国考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认为,该墓最有价值的是完好无损的古尸,并且有成组成套的物品,还有内容珍秘的帛书、竹木简。这三者能有其一,已是考古的重要发现,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因此,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四>第四站就是烈士公园。
烈士公园是长沙市最大的公园,是座集纪念、游览和娱乐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分纪念区、游览区和娱乐区三大部分。纪念区以1958年建成的烈士塔为中心。烈士塔由纪念碑和奠堂两大部分组成。奠堂正面竖立着1951年12月安放的奠基纪念碑,上面刻着:“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湖南人民英雄烈士们永垂不朽!”奠堂内陈列有先烈郭亮、夏明翰、杨开慧等人的遗像和事迹,并陈列有全省76000多位烈士的全部名册。奠堂上面是38.7米高的塔楼,毛泽东亲书“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九字镌刻在20米高的玉石上,金光闪耀。烈士塔后方建有仿宋代建筑的纪念亭,两阁分耸,长廓相接,碧瓦朱栏,雕梁画栋。烈士塔周围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更显庄严。塔的周围环绕着南岳黑松、喜马拉雅山雪松、南京金钱松和长沙罗汉松,丛绿簇拥,使烈士塔更显庄严雄伟。游览区地势开阔,有自然形成的山丘沟壑,有人工装点的廊桥亭榭,小径通幽,香荷映碧,垂柳挂青,浑然天成。面积达46.6公顷的年嘉湖姿色独具,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水光潋滟,晴雨皆宜。一座曲折的拱形石桥通向湖心岛,岛上杨柳成荫,岛中建有一座三拱桥,显得云高水阔,别有情趣。湖上备有游艇,供游人泛舟。公园东南部是娱乐区,有儿童游艺场,备有各种现代化的游乐设施,浮香艺苑是一座庭院式园林建筑,经常举办各种花卉盆景,书画展览,园内还有“朝晖楼”、“羡鲜馆”,供游人赏景休息,品尝湖南风味小吃和中西茶点。
<五>最后,我们去了长沙的老街——太平街。
这样的历史街区在长沙早已经不多见了。太平街已经成为了老长沙的缩影,成为长沙“活”的博物馆。现在我们所看的太平街尽管是复古后的,但历史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品尝了街边小吃,进入店铺浏览,一饱眼福。
五、考察结论
近几年,长沙的经济、文化、公路都有迅速的发展。虽然有点遗憾没去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云南、北京等更远的地方去考察,但是专业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发现和专业有关的东西。在逛超市时,如发现漂亮喜欢的包装我也会把它给拍下来,在酒店吃饭的时候,发现酒店的餐巾纸的包装很特别,装在很精致的盒子里,这也是发现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现美的东西。只需要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即可。正如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次艺术考察课程是大学以来很有意义的一门课程,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欣赏着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同时,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为自己搜集了很多资料和设计素材,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得到了提高,培养了自己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觉、绘画技巧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收获颇丰,为我以后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周亚眉
环艺0802班
学号:200878250408
第三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环境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系部):美术与设计系 专业: 艺术设计
班级: 12级环境艺术设计
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广告策划、产品包装等装潢设计,设计人才是一个行业的智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广告公司、印刷制版公司、设计室、报社、图书出版行业、影楼、喷绘制图公司、电子出版社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从事Internet行业中美术设计、页面开发制作、界面设计、电子商务等当今流行行业的工作。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起步较晚,所以对该专业的专门人才需求量大,前景十分广阔。为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市场状况有进一步了解,还有掌握并提高学生们的设计市场调研能力,2015年11月初我系毕业创作指导教师带领12级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全体学生深入的行业专业调研,我们主要从家具市场、展示空间、模型制作公司及酒店等方面进行了市场调查与分析。通过调研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们的设计阅历。
一、专业考察的主要内容
考察主要分为四个个阶段,第一段家具市场:在南宁我们考察了传统家具卖场、深入家具加工厂进行学习与了解。
第二阶段到了广西科技馆,学习了展示空间的空间及功能构成。
第三阶段是参观了爱思特模型制作公司,主要是模型作品欣赏,模型制作流程的了解及模型制作工艺的学习。
第四阶段明仕田园,主要考察了山庄建筑的特点及与周边环境的浑然天成。这一路上参观考察了非常多地方,让学生们收获到很多,每天都把收获和感触写到了考察日志中,给子自己一些丰富的回忆。这次考察带给学生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让师生们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打开了设计的灵感。
二、专业考察过程
第一阶段到南宁家具市场:
考察了南宁家具卖场及家具加工制作工厂,传统中式家具卖场内同学们饱览了各类样式及各类材料的传统家具。切身体验了中国传统家具的魅力。随后参观了一个传统家具制作工厂,在这个过程里。师生们和各种技工师傅交流学习,受益匪浅。对学生们后期的毕业设计有很多借鉴作用。
第二阶段的广西科技馆考察:
广西科技馆馆内二、三、四层为常设展厅,面积约9000㎡。共设展项展品约236件(套),以“探索·科技·创新”为主题,主要涵盖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与人们社会生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同时还注重挖掘广西、东盟各国地域特色、科技发展成果等资源。常设展厅依序设置为:启迪与探索、科技与生活、创新与展望三大展区,包含儿童乐园、科学探秘、环境生存、生命健康、信息世界、挑战与创新、未来展望等七个分区。学生们边游览边感受科技馆的魅力,各种功能空间有序组成,环境氛围符合主题也能满足人的欣赏与使用需要。
第三阶段是参观了维思特模型制作公司:
公司制作厂房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拥有先进的激光切割机2台、大版面数码电脑雕刻机5台,具有在同行业中设备最完善的作业流程和快捷的生产水平。工艺上采用进口材料为主精心设计,精工制作。公司现有一批高水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建筑师、环境设计师和技术娴熟的制作团队达40人之多,为制作高水准的精品微缩景观有强力的保障。该制作厂主要制作各种沙盘模型,建筑模型及室内户型模型。在这里,设计总监带领我们参观了其成品展示区,各类模型制作车间,师生们和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一些制作技法。最后,还演示了激光雕刻设备的使用与操作技巧。
第四阶段明仕田园:
大新明仕山庄于风光如画的明仕河边,酒店装修融入壮族民族特色。壮族民居特色的建筑点缀在清淡雅的山水之间,宛如天上神仙境地。隐居于此,晨曦观日出,黄昏看晚霞,静夜赏星月,身心自然相融。大新明仕山庄客房融入壮族民居的建筑风格,两层骑楼式依山而建。房间装修融入壮族风情特色风格,设计新颖。
大新明仕山庄一楼设四个主题餐厅,分别是中餐厅、水景中餐厅、西餐厅及夜宵厅。中餐厅面积260平米,可供180人同时用餐;水景中餐厅265平米,可供160人同时用餐;西餐厅面积118平米,可供100人同时用餐;夜宵餐厅面积150平米,可供100人同时用餐。倚翠山堂三楼设大小两个多功能会议室,大会议室(德天厅)面积290平米,按剧院式摆设,会议可容纳300人。小会议室(归春河厅)面积60平米,按回字型摆设,会议可容纳40人。
在这里,师生们一起参观山庄建筑,了解酒店的建筑特色,空间功能构成,环境氛围的营造;同时也享受了山庄建筑及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美的视觉盛宴。
三、结论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以及实地考察,师生们受益匪浅:首先,我们要掌握现代设计理念与电脑艺术创作,加强自己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中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让自己具有现代策划、创意、制作和发布的能力,还有具备市场分析、策划和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以及平面实体的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我们要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础训练,让自己具备设计创新的基本素质。还要建立市场营销观念,具有分析和解决具体操作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协调的基本能力,最后能够熟练掌握运用电脑能从事室内设计工作。
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学生们才能够在社会更好的立足,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篇: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专业考察报告
一 考察地点:南京、杭州、苏州、上海
二 考察目的: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其灵动的一面,增强实战经验,提高专业
技能
三 考察计划:学习领悟不一样的设计风格 设计手法 设计方式。体会 感受不
一样的民族建筑特色、园林规划、生态景观。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南京”。南京,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商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南京的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云锦、江宁金箔制品、天鹅绒、仿古牙雕、金陵折扇及木雕等。
南京的建筑来说主要是江南建筑的特色。南京也有过明故宫。民居主要是江南特色,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杭州建筑风格与南京建筑风格先比,不相上下,都属于水乡风格,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同样受到湿润的影响,但是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别。
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比南京 杭州更加有江南气息。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的周庄,成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上海,国际大都市,西部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但是却明显缺少了江南水乡的气息。在艺术上却比其他三个更加成熟。受国外文化影响较深。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有深厚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的传统与移民带入的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
考察,让我收获不少,也成长不少。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实际观察及老师的讲解中得到了更宝贵的经验。考察不仅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加重要的还是学会了用心领悟,学会了观察成功的作品。从侧面也学会的怎么样在社会上独立和生存。
仅仅几天,从每天不曾间断的观察感受中让我明白,艺术需要一种勤奋的精神,一种刻苦的态度,要多思多想,深入生活,不断从身边提取艺术元素,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具有审美性和真实性,符合生活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
设计离不开生活,设计源于生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就德艺双馨的设计师。要努力使自己在生活中陶冶心灵,善于了解普通民众。培养丰富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坚韧的毅力,将全身心实践体验及丰富炽热的想象和创造真正融入到具体的、生动的、个性的、人的内心世界,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创造出能反映时代,体现主旋律的力作和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激动人心的优秀精品。
考察已经结束,但是学到的东西让我们终身受益。考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回忆,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
第五篇:环境艺术设计福建考察报告
三、龙岩市永定土楼艺术考察
1、永定土楼
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 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 始 建 筑 简 陋 而 相 对 牢 固 的 住 房———堡 或 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
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二,福建土楼的分布及特点。
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
居民是客家人。现存的福建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
“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据初步调查,福建土楼总数近4 400座,其中圆楼约1 300座。这些圆、方土楼又分内通廊式和单元式。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西爽楼”。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 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13.72~14.25m。特点及社会功能
2·1 对外的防卫性
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
2·2 建筑的乡土性
“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客家人就地取材, 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漳州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内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
2·3 聚居的向心性
土楼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拙,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内部空间则以纤细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小开间居住空间面向位居中心的祖堂,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环绕中心祖堂分布的聚居空间布局,营造出团结一致又宗法分明的宗族向心力,强调了封建宗法礼教的中心地位。
2·4 人地的协调性
土楼的协调性既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巧妙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群体组合的丰富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土楼外墙泥土直接裸露,粗糙高大的墙体粗犷、朴实,与周围起伏的丘陵、田野浑然一体;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匠心独具。走进楼内,就是走入一活动的农家风俗图中:鹅卵石铺砌的巷道、雕木走廊、披晒的农作物、归圈的牛羊、悠闲自得的居民„„在土楼村落中,各式土楼形成各种巧妙的组合:梅花形、八卦形、七星拱月形等。土楼依山伴水的选址、定位、平面形状等都讲究风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镶嵌入青山叠翠、碧水萦绕山峦中的土楼,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的“德远堂”祠堂,便是一例。它背靠半圆形山坡草地,外围是郁郁葱葱的古树老村;面临半月形水池,池左右竖立19根风水石旗,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雕凿,分底座、旗杆、龙柱和旗杆尾4段,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充分展示单体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与完美的协调。
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奇葩,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史实证明,它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闽西之后将远古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是客家智慧的结晶。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艺术考察
1、培田古民居 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
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
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