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林生态学下雨水花园探析论文
摘要:从园林生态学角度出发,对雨水花园含义、原理、案例和生态效应等方面进行阐述,多角度对雨水花园生态技术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雨水花园;生态技术;园艺;景观
不同学者对于雨水花园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说,凡是园林绿地系统中凭借技术的方法,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并表现出较高景观效果的均可定义为雨水花园。
1雨水花园背景及概述
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雨水净化与处理技术,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渗透与过滤功能的现代生态景观新模式。雨水花园是在生态理念下催生的产物,最早的雨水花园20世纪才出现,但追根溯源,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古来有之。古代阿拉伯人身处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水的紧缺使得他们一直探索收集雨水的方法。在园林、建筑、农业生产等方面,都融入了对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智慧。古罗马人用水池、水窖等形式收集雨水,用于生产和生活。
2雨水花园类型
雨水花园按其功能分为2种类型:
2。1以控制雨洪径流为主要目的主要起到滞留与渗透雨水的作用,应用于污染较小的道路、公建屋顶、风景名声区、城市绿地中。由于其具有造价低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美观等特点,这类雨水花园是以后发展的主要类型。
2。2以降低污染为目的这类雨水花园主要为了控制污染、净水,适用于雨水污染较重的地区,如中心城区、重污染企业周边等。该类雨水花园造价高、结构繁杂、维护不方便,但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可以消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雨水花园的结构包括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填料层和烁石层、溢流装置层、素土层。
3雨水花园的生态效应
3。1蓄留雨水、涵养水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设计的2个重要维度。雨水花园最主要的生态功能就是促进雨水就近下渗。城市中的雨水可以通过雨水花园中的植物截留、种植土吸收以及土壤的渗透,回灌到地下水,涵养水源,保证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可以降低地面径流和洪水压力,降低排水管网负荷,规避风险。这符合生态设计中强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内容,体现了回收(Recovery)和再生(Recycle)的原则。
3。2减轻污染
使用绿色材料和技术是生态设计强调的内容之一。雨水花园通过渗透、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物降解作用减轻污染,减少径流中的悬浮颗粒、重金属以及病原体等。
3。3改善小环境
第一,雨水花园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态设计中“物态美好”的维度。第二,由于雨水花园中的植物能反射和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增湿降温,从而调节小环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生态设计强调的“改善人与自然接触界面与场地”部分内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3。4维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来说,雨水花园可以较好地衔接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化的栖息环境。
3。5综合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可以在城市绿化、净化回补地下水等方面发挥作用,雨水花园也将为未来城市生活和生产提供水源,这体现了生态设计中复用(Reuse)的原则。
4结语
事实上,雨水的使用古来有之,并逐渐发展,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对科学和艺术二者相结合的理想追求。因此,相关人员已经开始对生态与景观二者进行研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技术的突破、概念的创新、艺术的发展会给雨水花园的进步带来革命性变化。
参考文献
[1]赵晶。道路与场地中雨水花园景观生态思想的引入[J]。江苏农业科学,2012(3)
[2]陈嵩。雨水花园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万乔西。雨水花园设计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0
[4]毛雪萍。雨水花园在城市居住区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2
[5]罗红梅。雨水花园在雨洪控制与利用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8(6)
[6]李光晖。浅析城市雨水花园的生态效应[J]。城市地理,2015(18)
第二篇: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20分
二、名词解释9分
三、判断题16分
四、选择题(四选一)30分
五、简答题15分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七、计算题
一、填空题
1、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
2、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壤、空气、水、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3、光污染种类一般可分为人造白昼污染,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三种。
5、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
6、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7、植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降尘、吸收有毒气体、减弱噪声、吸收放射性物质、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细菌以及吸收CO2放出O2等。
8、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过多,使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过度繁殖。
11、地形因子包括地形、坡度、坡向、海拔、经纬度等。
1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组成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4、反馈有两种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生态系统稳定。
15、热带雨林是在热带地区雨热资源优越的环境下发育起来的植被类型。它的群落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垂直结构丰富和生长迅速。
二、名词解释
1、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一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2、群落演替: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植物群落:一般认为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集合体。
8、城市植被:城市里覆盖着地面的生活植物总和。
9、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
三、选择与判断
2、甘蔗、番茄、四季豆、黄瓜等中日照植物,需12.5h的日照才能开
花。
4、生态系统中能流途径主要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5、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如水衫、杨树等),喜光而不忍受隐蔽且光补偿点较高的植物叫阳性植物。
6、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7、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落叶阔叶林。
8、中国植被群落分类原则是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9、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
10、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类群,可将生态学分为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
11、下列属于生物因子的是寄生。
12、植物没有水便会死亡,说明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13、一般来说,每天在日出前后时温度达到最低值。
14、生理干旱是指土壤水分并不缺乏,只是因为土温过低、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或积累有毒物质等原因,妨碍根系吸水,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失调,从而使植物受到的干旱危害。
15、对氟化物敏感的植物有葡萄。
16、下列不属于光学烟雾成分的是氟化氢。
17、下列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不属于正相互作用关系的是寄生。
18、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如红豆衫属、杜英、杜鹃等)属于阴性植物。
1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20、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
22、在进行生态学研究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有野外考察、实验分析和生态模型与模拟。
23、下列属于非生物因子的是水。
24、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同,说明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25、一般来说,年平均温度随纬度的增高而下降。通常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温度大约下降0.5 ℃。
26、对氯气抗性强的植物有包菜。
27、对氟化氢抗性较强的是樟树。
28、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地表光度就越大,即太阳强度是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
29、日照长度不够时,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的长日照植物,可用人工补光法使植物提前开花。
四、简答题与案例分析题
4、园林发展经历哪三个阶段?生态园林建设有何要求?
答:①造园阶段(又称传统园林阶段);城市绿化阶段;大地景观规划阶段。
②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是必须把环境保护事业和园林绿化事业统一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模拟自然、再现自然,要结合社会经济条件,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7、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促进酶的生化反应;促进CO2和O2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促进植物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8、在中国植被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群丛(基本单位):片层结构相同;各片层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
②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
③植被型(高级单位):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水热条件一致。
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槭树—杜鹃以及水杉—八角金盘群落设计。
答:槭树和水杉树干高大直立、根深叶茂,可以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直射光和深层土壤的矿质养分;杜鹃和八角金盘是林下灌木,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土层中的矿物质养分,可以较好地利用林下的阴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季相色彩上差异较大,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的稳定性。
10、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乌桕+水杉—石楠+凤尾丝兰+迎春花—草本地被群落的防护林设计。
答:乌桕+水杉——乌桕为亚热带阳性树种、深根性,耐水湿,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与水杉配合能防风和防治大气污染,并能以其显著的叶色季相变化引起人们注意;石楠+凤尾丝兰——林下种植耐阴的常绿小乔木石楠和常绿灌木凤尾丝兰,能耐贫瘠,对水分要求不严格,是较理想的防污染绿化种类;迎春花——草本地被群落——在林带边缘种植迎春花,地被层种植适生草本植物,形成较好的景观,并具有水土保持的效果。
第三篇:园林生态学认识
对园林生态学的认识
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关系,即研究以人工栽培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所共同组成的园林生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的互相关系的科学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变动的干扰。既有自然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指令、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之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城市园林的生态哲理深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而这种观念常常影响着城市园林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古代园林在总体设计上,园林建筑追求与植物、山、水等自然因素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古代园林的建设大都因地制宜,取材于自然,追求自然之本源,“效法”自然,“回复”自然。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的超越了现代生态的形成。
关于园林生态学的探索,西方早于我国。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一些有识之士对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开始作系统性的反思。并与20世纪20 年代,在荷兰、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话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大量自然景观消失,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西方从“工业病”,“城市病”认识到园林的功能不仅在于观赏和游憩,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持续发展,一些有志之士从保护原野上的景观出发,考虑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段,为人类回归自然创造条件,将绿地世纪成与自然一直的植物环境和植物群落,并称为生态园林。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中国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受外国园林生态设计的影响,以及我国环境状况和人类需求的思考。人们认识到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园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而且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生态园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对生态园林与城市建设以及生态园林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此外,我国政府与1994年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从我国具体和人口、环境与发展总体联系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特别是创建园林城市这一活动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园林绿化重要性的认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完善,我国园林建设已融入了更多的生态理念,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这已成为我国未来园林建设的趋势和方向。
2009届园林一班
***
赵飞豹
第四篇:园林生态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 绪 论
1.提出生态学定义的(判断)
(1)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1866)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1979)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2.园林生态学的含义(名解)
研究以人工栽培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共同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机理的科学。3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1)造园(2)园林绿化(3)大地景观
第二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2.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3.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 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4.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5.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6.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7.影响城市环境容量的因素1)城市自然环境因素。2)城市物质因素3)经济技术因素。8.生态因子作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2.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4.阶段性
(简答或选择)5.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生长不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的影响,而受那些处理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的影响。
10.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2.生态适应(重点名解):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长期互作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据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
13.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从生物体的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来。(生活型)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在生物体的形态、内部生理和发育上等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方式。(生态型)
牧草鸭茅(土壤生态型)
14.通常按照形成生态型的主导因子将其划分为4种生态型:(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4)人为生态型
15.驯化:植物对于某一环境条件的适应是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范围的扩大、缩小和移动,使植物的这种适应改变的过程,称为驯化。
第三章 园林植物种群生态
1.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即植物种群。
2.种群年龄的年龄结构:指各个年龄的个体数在种群的分布情况,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
园林植物可根据植物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划分年龄级,休眠期、营养生长期、生殖期、老年期。
3.种群的空间格局:指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配置状况或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分布类型:①随机的 ②均匀的③集群的
4生命表的优点:系统性 阶段性 综合性 关键性 生命表的主要类型:a.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主要适合一年生、二年生或短命植物的种群统计。b.静态生命表 它适用于寿命较长的木本植物和一引起动物。
c.综合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种群的年龄结构、个体死亡年龄、出生率、死亡率和雌体生育力等资料,汇总后编制的生命表。(判断)6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对于研究种群死亡过程很有意义。(选择或判断)
I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一年生植物和竹类、大型兽类。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各年龄死亡率相等。许多灌木、鸟类和海龟。
III型:曲线凹形,幼年期死亡率高。许多乔木、鱼类、两栖类等,如热带棕榈 7生态对策:指生物经进化而形成适应环境的对策或策略,它可概括说明生物是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而完成其生活史的。8 K对策者特点:
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率低,一般扩散能力较差,但竞争力较强,适应稳定的环境。(大型兽类、乔木等)r对策者特点:
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而不稳定的环境。(小型啮类和杂草等)
两边投注对策 两边投注对策当环境主要影响幼龄个体的生存时,种群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减弱,产生的后代较少、寿命较长,种群依靠长寿命的个体来维持;反之,当环境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时,则选择出的对策倾向于使生殖能力增加、后代的产生更多、寿命较短,种群能在达到最高死亡率的年龄之前大量每殖,称为两边投注对策。9三角对策理论:竞争对策 耐压对策 杂草对策
1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已经和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境丧失一同被看作为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紫茎泽兰:原产中美洲,现分布我国云南、广西、四川、台湾,主要影响:排挤本地植物,侵入经济林和农田,可危害畜牧业等。
空心莲子草:原产南美洲,现遍及我国黄河流域以南地区。主要影响:危害人畜健康,危及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生态环境。
毒麦 互花米草 飞机草 凤眼莲 假高粮 薇甘菊
11种群衰退:指的是环境条件恶化导致生物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的现象。
12密度效应:有限的资源、空间以及种内、种间植物个体对资源的竞争导致种群数量发生变化。
13自疏现象:是植物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或个体形态与质量,而且影响植株的存活率。-3/2 自疏法则:以自疏过程中密度与植物个体平均质量比值的对数作图所得的相关直线斜率为-3/2,称为-3/2自疏法则。
15在什么条件下,植物最有可能发生自疏现象?(简答)
(1)种群密度越大,邻接植株间的距离就越小,植株彼此之间竞争光、水、营养物质等资源的强度就更强烈。
(2)当密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或个体形态与重量,进而将影响植株的存活率。
(3)在高密度下,有些植株发生死亡,即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经常可以发现,同一种群随着个体的增大和年龄的增长其密度呈现出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疏引起的一种结果。(4)如果种群密度很低或者在人工稀疏的种群中,自疏就难以发生。
16.化感作用:植物在分泌代谢过程中向体外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7.化感作用的主要生态学意义:
对园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配置花卉和树木品种以减少毒害作用,注意树木(杉木)连作毒害,轮作或间作来减轻或避免自毒作用等。
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群落内种群要有选择性、适宜性。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18竞争排斥理论: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两个具有相同资源方式利用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称为竞争排斥理论(高斯假说)。19(必考)协同进化:指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协同进化的意义 :(1)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2)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3)引起基因组的进化(4)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20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还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它们的温度、湿度、pH、土壤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环境变化梯度中的位置.21生态位宽度:是被一个生物学单位(主要指种或种群)所利用的各种各样资源的总和。也表示某物种利用资源程度。22生态理论的类型:(1)生态位完全重叠,(2)生态位基本不重叠,(3)生态位互补 23生态位理论在园林植物建群中的指导意义
1)在进行引种工作中, 新引入的物种应与当地土著种的生态位有一定差异.2)引入大量个体时, 要取得竞争胜利。3)引入适合当地“空生态位”的物种。
4)引入种与当地种之间生态位重叠极限符合 d/w <1的规律。
第四章 园林植物群落生态
1.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或一定生境里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群所构成的一种有规律的集合体。植物群落可以分为自然群落和人工栽培群落。2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是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有规律地共处。a.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 b.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平衡。(3)具有形成群落的环境功能。(4)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5)一定的动态特征(6)一定的分布范围。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3优势种:那些数量多、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和生活能力强的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些植物即为优势种。
4多度: 指调查样地上某物种的个体数目,是不同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5物种多度调查方法:a直接计算法: 工作量大,但所得结果准确。森林群落乔木、灌木采直接计算法。b目测估计法: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草本群落的研究多采用目测估算法。
6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多用于森林群落)7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比分(多用于草本群落)8显著度:特指乔木的基盖度。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计算方法:
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3(乔木)
重要值IV=(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3(草原群落)
10.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有两个含义:①种的数目或丰富度,②物种的均衡度
12.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列、均匀度等。包含物种的数目或丰富度和物种的均匀度。
13.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14.决定物种多样性梯度的因素:时间因素 空间异质性因素 气候稳定因素 竞争因素 捕食因素 生产力因素
15.(简答题)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概念+关系)
1群落稳定性:指群落在一段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互相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及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群落稳定性包括四个含义:
1)现状的稳定2)时间过程的稳定3)抗变动能力4)变动恢复原状的能力。2物种多样性概念: 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度,包括物种总数、物种密度、特有种比列、均匀度等。3群落稳定性的特征:(1)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多。(2)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 4如何判断一个群落的稳定性? 1)扰动一个群落系统时所需施加的扰动程度,所需外力越大,表明群落愈稳定; 2)群落从平衡状态的位置上被扰动后产生波动的幅度,波动幅度越小,群落越稳定; 3)群落变动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时间越短越稳定。5物种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
1)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是生物群落的两个重要属性。2)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群落组成中物种的丰富程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3)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4)物种多样性高的样地有利于维持群落生产力的稳定,也有利于群落经受干旱干扰后生产力的恢复。一般认为群落结构越复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指数越大,群落越稳定。16.丹麦生态学家 Raunkiaer 把陆地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1)高位芽植物(2)地上芽植物(3)地面芽植物(4)隐芽植物(5)一年生植物
17.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称为层片 18.层片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生活型类型。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19.陆地群落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密切的关系。
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
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与阳光、温度、食物和溶氧等因素有关
20.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主要特征为镶嵌性。植物的斑块状镶嵌结构是常见的水平格局
21.群落外貌: 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是群落中生物与生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
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生活型所决定的。
群落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22.群落季相: 随着气候的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外貌的现象
植物群落季相在城郭绿化中具体应用价值:
(1)在城市的园林绿化中,植物的合理配置可以增强景观效应,可以利用植物的创造不同景观。
(2)植物在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可以构成多种多样变幻的植物空间,呈现不一样的风光。
(3)有些植物色叶期长,是组成城市绿化模纹、装点城市的重要材料;如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有别于树木,其栽培可在圃地进行,迁地移栽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增强季相效果.(4)植物配置季相变化提升城市绿色景观内涵等 23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群落交错区的特征:
它是多种要素联合作用区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界抗阻能力相对较低,恢复能力较差。
24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25.岛屿效应(选择或者判断)
岛屿的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S=cAz S为物种数目,A为岛屿面积,Z、C为两个常数。岛屿面积越大,岛屿中的物种越多。
2.MacArthur的(麦克阿瑟)平衡学说 物种迁入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平衡
1)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2)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数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代替;3)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4)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26干扰: 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的非平衡特性,强调了干扰在群落结构形成和动态中的作用。27中等干扰假说
一个生态系统处于中等程度干扰时,其物种多样性最高。由于过度的频繁干扰,不利于处于演替后期的物种种类生存;而干扰程度很低,由于竞争法则,不利于处于演替前期的种类生存.28.为什么中等干扰的强度能维持物种多样性?(简答题)
1)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此物种多样性低;
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群落,多样性也不高; 3)只有中度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29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空间异质性 生物因素 干扰 岛屿效应 30群落波动(掌握):是指由于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群落发生短期内的年际变化,这种变化不涉及新物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上下波动,是可逆的变化过程。31 群落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内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频和动物的活动性;
(2)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密度效应与生态位分化;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化感作用;优势种对生境的控制作用; 外因:
(1)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多少雨年份;极端气温;灾害;(2)人类的活动,放牧、伐木;退耕还草。32群落演替(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地域的植物群落发生变化而形成其他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类型所取代的过程。33 植物群落演替的特征(掌握)
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它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 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 3)演替是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即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有最大的生物量生物间共生功能;
34群落演替发生的原因(重点)
1)内因
(1)群落内种间种内关系发展的结果。
(2)群落组成种特别是为优势种自已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不利条件,导致在新的竞争中失去优势,从而被替代。(3)外来种的入侵。
(4)其他原因导致的原有优势种的衰退。(包括病虫害、火灾等)
2)外因 1)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2)人为干优 35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的关系(重点)
联系:两者同时发生,即演替一般会是波动的结果,是波动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发生的。区别: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群落、并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波动是群落演替守程中,在平衡状态上下浮动,不发生永久的、定向的新种代替。演替是被毁灭或被其他群落所代替。
36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37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特点: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38顶极群落:就是群落演替的最终平衡状态阶段,是最复杂也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如果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
任何一类群落演替都经历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极。
40.顶极群落理论 :单元顶极学说(Clements,1916)(克莱米茨)
多元顶极学说(Tansley,1954)(坦斯利)
顶极格局学说(Whittaker,1953)(惠特克)
41城市植被:是指城市内一切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植物被,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庭院、街道、家田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粮食作物与果园等所有的植物总和。
42城市植被的特征:1)生境的特化2)区系成分的简化3)格局的园林化4)结构化单一化 5)演替偏途化 43 城市植被恢复与重建原则
1)以群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则: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生态位 2)地带性原则:气候+植被分区+适地适树,乡土植物 3)生态演替原则
4)以自然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5)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 6)景观多样性原则
7)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第五章 园林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1光的性质: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2光合有效辐射:植物能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的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3试分析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态学意义 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而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波段主要为290-3000nm,其中被植物色素吸收具有生理活动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为380-740nm,这个波段与可见光的波段基本相对绿光吸收量少,绿光多被叶子透射和反射,所以植物叶片多为绿色。
2)在短波中,290-380nm波长的紫外线能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3)而小于290nm波长的紫外线对生物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不过这部分光多被高空臭氧层所吸收。长波中的红外光不能引发植物的生化反应,但具有增热效应。所以,太阳辐射中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化学活性及刺激作用。4城市中太阳辐射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重点)1)树木偏冠现象
2)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数量减少,落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无花无果,整株枯死。
3)城市内的园林植物的生长期比郊区的长
5光污染: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7光饱和点: 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继续增加时的光照强度。8光强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的作用(掌握)1)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2)光能促进植物组织的分化,有利于胚轴微管中管状细胞的形成。因此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树苗的茎能发育成良好的木质部。
3)树木萌芽是由树木体内的生长激素引起的,当树皮暴露在较強的太阳光福射下,生长激素增多刺激不定芽形成,从而形成较多的側梢。
4)(4)在弱光照下,大多数树木的幼苗根系都较浅,较不发达。充足的阳光还能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形成较大的根茎比。
5)光对植物胚轴的延伸有抑制作用,形成使植株矮化更具观赏价值的个体。6)光照强度影响果实品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果实成熟较好、品质较高。7)光照影响树冠的形成。9光质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 远红 热效应
远红 促进种子萌芽,刺激植物延伸 红光 对光合作用和光周期有强烈影响
黄橙 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形态 建成的影响稍有下降
蓝光 能强烈影响光合作用,并抑制植物生长,使之形成矮粗形体 绿蓝 对光合作用稍有影响,对植物没有特殊效应
紫光 强烈影响植物形态建成,影响生理过程,刺激某些生物合成 紫外 大的剂量能使植物致死 10.光质与植物产品品质(判断题)
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可形成不同的光合产物。蓝紫光能促进合成较多的蛋白质,红光则有利于淀粉的合成。
高山茶经常处于短波光成分较多的环境,纤维素含量少,茶素和蛋白质含量高,易生产名茶 11 在一天内白昼与黑夜的时数交替(即昼夜时间长短的变化)称为光周期。12 植物需要在一定的光照与黑暗交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13影响植物耐荫性的因素: 年龄 气候 土壤 纬度
14根据光周期现象,在园林花卉生产中有什么意义?
①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度,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②光周期不仅对植物的开花有调控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许多木本植物的休眠和生长,特别是对一些分布区偏北的树种。
③绽牙和放叶受光周期的控制不如生长启停所受的控制那就强烈,温度所起的作用要比光周期重要的多。
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光周期变化特点,在进行园林植物引种时,就要考虑原产地与引种地区光周期变化的差异以及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特性和敏感程度,在结合考虑植物对热量的要求,才能保证引种的成功。
(必考)
15.引种: 北种(长日照)南引生育期缩短,甚至不能开花结实
南种(短日照)北引生育期延长,发育迟,易受冻害
第六章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1.温度变化规律
1)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a纬度:随着纬度增加,温度逐渐降低 b海拔: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c坡向:北半球南坡空气、土壤温度比北坡高,南坡多生长阳性暖耐旱植物,北坡更适宜喜湿植物生长。
d地形:以山谷为例,白天谷中气温较周围高
晚上则形成气温下低上高的现象 2)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四季变化 日变化 昼夜温差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2逆温现象: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3形成原因:谷地或盆地,白天受热强烈,热空气难以输出导致低层气温偏高;夜间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形成一层冷空气,而暖空气被抬高到一定高度,形成了气温下低上高的现象。4逆温的危害: 低层大气中污染物不能转移稀释,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人的生活与健康(不是要考的范围)5,易形成逆温层(判断选择)
6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7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1)城市下垫面性质特殊,比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
2)城市大气的大量污染物覆盖层,吸收和反射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3)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量来源,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4)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
5)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8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大范围气候 城市规模 时间因素 9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1)消减人为热量的排放(2)消减城市的净辐射量
(3)增加城市热量交换和植物光合能量转换等
10温周期:在自然界温度经常呈现规律性变化:即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非节律性变化。11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12温周期对植物的影响 1)促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
3)变温对园林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表现在春化作用上 4)提高产品的品质
13春化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刺激,才能促使其开花的现象。
14有些植物的生长很少受温周期的影响。如红杉和恩氏云杉苗木。(判断题)15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16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在不同季节中从形态上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17物候期受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18 Hopkins定律(1918年):
其他因子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地理纬度每升高1℃、或经度东移5℃、或海拔升高124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天各延迟4天,而秋天则提早4天。(南京桃树一般在3月31日开花,北京的桃树要到4月19日才开花,相差19天。)19Hopkins定律意义:
(1)由于植物的物候期反映过去一个时期内气候和天气的积累,是比较稳定的形态表现;(2)通过长期的物候观察,可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季节性变化同气候及其他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作为指导园林生产和绿化工作的科学依据;(3)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0植物冷害(寒害)的主要原因:由于低温条件下ATP(三磷酸腺苷)减少,酶系统紊乱,呼吸、光合、蒸腾作用以及物质的吸收、运输、转移等生理活动的活性降低,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
它是喜温植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的主要障碍(判断)
21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伤害。冻害形成的原因: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失水破损,另一方面压力增加,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严重时引起植物死亡。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
第五篇:园林生态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和途径。
2.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
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
为生活型。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
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类群,称为生态型
1)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2)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
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
5.生态因子:在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7.光补偿点:在一定条件下,当光合产物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时,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
点。
8.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9.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
10.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
11.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
12.初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南方植物
13.终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北方植物
14.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14.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树木倒
伏。
15.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向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17.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
起植物干枯死亡。
18.皮烧(日灼伤):树木受强烈的太阳辐射,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形成层
和树皮组织的局部死亡。
19.根茎灼伤:当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灼伤幼苗柔弱的茎造成伤害。
20.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个发育阶段,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
21.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沉没在水面以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地毯草、红柳、红蝴蝶等。
22.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如王莲。
23.挺水植物:植物的茎叶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
24.湿生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抗旱能力最弱的植物,25.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中植物
26.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
发育。
27.点源污染: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多数工业污染源。
28.面源污染: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居民普遍使用的炉灶,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农田等。
29.种内关系:存在于同种生物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30.化感作用:植物个体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31.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个生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32.自疏现象:种类内部的密度过大造成某些植株死亡的现象。本质:竞争
33.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群落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34群落:在一定的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
235植物群落:在一定的地段上群居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群落所构成的有规律的集合体。
36.共建种群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如热带森林。
37.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一个群落只有优势层中存在建群种。
38.单优种群落:群落中只有一个建群种。如北方森林和草原。
39.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
4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41.层片:把植物群落中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种的组合。
42.干扰:群落经受各种随机变化的事件。
43.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朝着另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
44.乡土植物:原产于本地或通过长期的引种栽培繁殖,已证明适应本地气候和环境、生长良
45.植被: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总称。
程。
46.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荒漠、海洋
47.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草场、人工林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等
48.人工生态系统:城市、人工气候室、宇宙飞船
49.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
50.食物网(food web):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存在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结构。
51.次生演替:是指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过。
52.原生演替:是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初生演替。
5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个部分的结构
与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54生态平衡失调:当外来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原初状态,称为生态平
简答题
1.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
① 气候因子:光、温、空气、湿度等;
②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
③ 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本身对植物没有影响。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经纬度
等;
④ 生物因子: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之间的各种生态关系。
⑤ 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环境植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过程中给植物带来的有利的或有害的影响。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 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有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综合的生态作
用。
② 非等特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多个因子起决
定性作用。
③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每个因子都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个因子数量不足
时,可有另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④ 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
度。
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及分布的原因很重要。
3.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原理
① 最小因子定律(德·李比希):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因子的影响,而是受那
些需要量小的因子的影响。
② 耐受性定律(美·谢尔福德):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的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
态因子的最高量限制。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
间就是生物对这种因子的耐受范围。
③ 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
制因子。
4城市光照的特点
① 直接辐射少,反射光多
② 城市中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匀
5光污染的类型
① 人造白昼污染
② 白亮污染
③ 彩光污染
6.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光照长度分类
①长日照植物
②短日照植物
③中日照植物
④日中性植物:对光照不敏感的植物
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需光量一
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
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
照的5—20%。
耐阴植物(中性植物):对光照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多
数)
7.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
②城市下垫面比热容、导热率比郊区大;
③城市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减少了城市热量散失;
④ 市中各种人类活动产生的超过太阳辐射的热量;
⑤ 市中建筑物密集不利于散热;
8植物监测:即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这些植物在受
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一定的伤害症状,从而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
类和浓度。
9.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
①指示植物法(对有害气体敏感)
②植物调查法
③ 衣、苔藓监测法
10.用植物来监测环境污染具有的特点
①能早期发现大气污染。
②能够反应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
③依据不同污染物可以形成不同的危害症状,初步检测污染物的种类。
④ 年生的植物可以研究某个地区的污染史。
11.盐碱土堆园林植物的危害
① 引起生理干旱
② 伤害植物组织
③ 引起植物代谢紊乱
④ 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⑤ 在高浓度盐类作用下,植物气孔不能关闭,因此容易干旱枯萎
① 种间竞争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① 遗传多样性
② 物种多样性
③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2.陆生植物的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
②地上芽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
※ 高位芽植物能够反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凡是高位芽占优势的群落,其所在地区
在植物生长季节中体现出温热多湿。而地面芽占优势地区,反映了该地区具有
严寒的冬季。
13.群落演替类型
①按演替起事条件划分: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次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②按基质性质划分
水生演替
裸地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听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
旱生演替
地衣植物原生―苔藓植物原生-草本植物原生-灌木植物原生-乔木植物原生
③按主导成因分类
内因演替、自发演替
④按演替方向划分
进展演替、逆行演替、循环演替
⑤按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
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⑥按群落代谢特征划分
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14.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
特征:
① 它是一个在系统内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达到稳定的系统。
② 它的结构与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
③ 他的年产量与群落输出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
15.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③发生逆行演替
④功能失调
⑤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
①营养结构破坏,食物链关系消失,金字塔营养级紊乱。
②有机体数目急剧下降
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16、比较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生态系统按人类对其影响程度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界即有物质,又有能量交换。人工系统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人为的控制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两者的综合,人类活动影响其物质、能量和信息流。
17、简述水生生物的生境特点及适应方式。
答:特点弱光、缺氧、密度大、黏性高、温度变化平缓,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
适应方式首先,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其次,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下和叶片多分列成带状、线状和丝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面积。
18、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哪些影响?
答:促进酶的生化反应;促进CO2和O2在植物细胞内的溶解度;促进植物蒸腾作用;促进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
19、已知:苏州6月份的天数N=30天,平均温度T=30℃,最低临界温度Tq=5℃。求: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解:有效积温K=N(T-Tq)=30×(30-5)=750(℃)
活动积温K=NT=30×30=900(℃)
答:苏州6月份的有效积温为750℃;活动积温为900℃。
20、已知:建筑物高度H=20m, 建筑物高度H与街道宽度D之比N=1/3。求:街道宽度D应为多少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解:∵N=H/D ∴D=H/N=20÷1/3 =60(m)
答:当街道宽度D为60m时,6月可照射时间为79.7h。
21、什么是生活型?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哪五大类群?其分类依据是什么?
答: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所形成的外貌相态。Raunkiaer的生活型包括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其分类依据是选择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招生位置及保护方式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22、什么是群落镶嵌性、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中片层在二维空间上的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表上表现为斑块相间排列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每一个斑块就是一个小群落,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了群落镶嵌性。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我们把群落交错区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