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共5篇)

时间:2020-10-30 12:0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物理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第一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实验目的: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实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会测量瞬时速 实验原理:

设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T,那么纸带上相邻两个点所表示的时间间隔就是 T。如果数出纸带上一系列点的总数为 N,则打这些点所用的总时间为t=(N-1)T。如果测出这 N 个点之间的总距离 s,则 t 时间内纸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如果纸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式计算出来的就是纸带的运动速度。

实验器材:

电磁(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导线、电源。

实验步骤: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将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并压在纸带上。

(2)将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与交流电源相连。

(电磁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源 4~6 V。)(3)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拖动纸带,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随后关闭电源。

2、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取下纸带,从能够看清楚的某个点开始,往后数出若干点,将数出点数n 及这些点划分出来的间隔填入表中,依次计算出纸带的从第一个点到第 n个点的运动时间 t,将结果填入表中。

(2)

用刻度尺测量出第一个点到第 n 个点的距离△x,并填入表中。

(3)

根据纸带从第一个点到第 n 个点的运动时间 t 和距离△x,计算出纸带在时间 t 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v,并填入表中(4)整理实验器材(5)数据处理完成实验报告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点数 间隔数 时间 t/s 位移△x/m平均速度 v(m/s)6 65

0.1

0.13

1.365

0.1

0.17

1.765

0.1

0.22

2.265

0 0 .1 1

0.11

1.165

0.1

0.19

1.9

由实验数据可知,手拉动纸带

运动时,速度不是恒定的。

实验误差来源:1、测量时点间间隔是带来的测量误差2、拉动纸带时和水平方向有微小的倾角3、纸带和计时器间有摩擦

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臵。

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

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实验结论: : 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原理:

将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系重物穿过计时器。启动计时器后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小点,通过纸带可研究重物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

纸带、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物 实验步骤:

(1 1)按上图实验装臵固定电磁打点计时器,并接好电路。

(2 2)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竖直向上提着纸带,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 3)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4 4)更换纸带,重复作 4 3~4 次实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表 表 1 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取一计数点,时间间隔  t

0.1s

位置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x x(cm)

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差(cm)

x 

0 0

1

1x =54.8

2x--1x =9.7 2 2

2x =64.5

3x--2x =9.6 3 3

3x =74.1

4x--3x =9.6 4 4

4x =83.7

5x--4x =9.7 5 5

5x =93.4

由实验发现,连续相当时间间隔内位移差相等且有:

x  = = =9.65cm a==9.65m/

注意事项:1、当我们打开打点计时器时,要保持纸带和重锤静止,保证纸带上的第一个点清晰。2、要先通电后才放开手让重锤自由下落。

实验结论: : 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初速度为 0 0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寻求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原理:

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 F 1 和 F 2 的共同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所以 F′为 F 1 和 F 2 的合力。作出 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 F 1 和 F 2 的合力 F 的图示,比较 F′与 F 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套(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 A 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子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臵 O(如图)。

(4)用铅笔记下 O 点的位臵和两条细绳的方向,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

(5)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 O 点沿着两条细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着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 F 1 和 F 2 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

(6)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臵 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 F′的图示。

(7)比较力 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 F 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等。

(8)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①检查弹簧秤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上;

②使橡皮条、细绳所在的平面与木板面平行;

③尽可能不让弹簧秤的弹簧、指针、拉杆与刻度板或限位卡发生摩擦;

④描绘结点的位臵和细线的方向应力求准确。可以将细线按在白纸上,用铅笔尖沿线描出两个距离 较大..的点,再用直尺把点连成线。

⑤两细绳的方向夹角θ的大小要适中(可取在 0 0 0 0 < <θ θ <120 0 0)

实验结论: :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两个邻边)

之间的对角线可以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力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实验原理:

控制变量法 ⑴保持m一定时,改变物体受力F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F关系 ⑵保持F一定时,改变物体质量m测出加速度a,用图像法研究a与m关系

实验器材:

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和小桶、天平、砝码、钩码(或槽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⑴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 和m 0 / / 把数值记录下来 ⑵按下图实验装臵把实验器材安装好,使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伸出桌面 ⑶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小木块,通过前后移动,来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⑷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跨过定滑轮,此时要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⑸将小车放于靠近打点记时器处,在小桶内放上砝码(5g),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得到一打好点的纸带(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打好的纸带要标明条件m=? m / / =?)

⑹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砝码的质量(10g、15g、20g、25g),再做几次实验 ⑺在每条纸带上都要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的加速度 ⑻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一内,作用力的大小认为等于小桶和砝码的重力 [m / / g=(m 0 / /

+ + m X / /))g],做出a与F的图像 ⑼保持小桶内砝码质量不变,在小车上放钩码改变小车的质量(分别加50g、100g、150g、200g),重复上面的实验。把各次实验中的数据填入表二内,做出a与1/ /m图像12 14 16 180.250.300.350.400.45Y Axis TitleX Axis Title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m=0.025kg

小桶质量 m 0 / /

表一:

m=

0.025

Kg

F= m / / g=(m 0 / / + + m X / / g)g

次数 a F 1 10.1 0.25 2 2 12.1 0.3 3 3 14.2 0.35 4 4 15.9 0.4 5 18.0 0.45 表二:

F=

0.4

N N 0 2 4 6 8 10 12 14 16 ***530354045a1/m

次数 m(kg)a(m/s 2)1/m(1/kg)1 0.025 15.9 40 2 0.075 5.3 13.3 3 0.125 3.2 8 4 0.175 2.3 5.7 5 0.225 1.8 4.4

注意事项:

(1)要使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 m / / <<m m)

(2)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3)调节木板上的滑轮使拉小车的细线要与长木板平行(4)起始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处,且先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5)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

实验结论: :

研究平抛运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研究平抛运动 实验目的:

(1)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⑵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⑵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臵,然后描出运动轨迹,测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x 和 y,利用和可求出平抛运动初速度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实验步骤: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3.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O , O 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 O 点的竖直线,即 y 轴 4.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臵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5.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臵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笔在该位臵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臵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0.000.020.040.060.080.100.120.14hX

B

H/m

x/m

/m/s

0.138

0.025

0.49

0.126

0.035

0.48

0.111

0.045

0.50

0.081

0.059

0.51

0.039

0.073

0.49

=0.494m/s

注意事项: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臵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实验结论: :平抛运动的运动路径是一条曲线。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 实验目的:

探究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关系

实验原理:

让弹性势能转换为物体的动能,然后通过测量物体的动能来比较原来弹性是能带饿大小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气源等。

实验步骤:

1、把两弹簧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导轨的两端。在滑块上装上一个挡光框,待滑块静止后,将光电门放在平衡处,使挡光门正好挡住光线。

2、毫秒计的功能开关臵 档,时间选择开关用最小的一档,使滑块偏离平衡位臵 10.0cm,由静止开始释放,滑块经过光电门时,毫秒计记下挡光时间 t,如果挡光框两前沿之间的距离为 d,则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 v=d/t。若滑块质量为 m,则滑块的动能 =。

3、改变滑块偏离平衡位臵的距离 x,重复操作 2,得到若干组(x,)值。4、、作 图。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M=0.1kg

d/m 0.05 0.05 0.05 t/s 0.1 0.08 0.069 x/m 0.1 0.12 0.15

0.01 0.0144 0.0225

1.25 1.8 2.79

与 成正比关系。

注意事项:

1、在改变滑块位臵时要注意保持在弹簧弹性限度之内。2、、2、时间开关选至最小一档。

实验结论: 作 图,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它的行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得出质量一定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关系。

实验原理:

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 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 2 次、第 3 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 2 次、第 3 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次的 2 倍、3 倍、……如果把第一次实验时橡皮筋所做的功记为 W 各次做的功就是 2W、3W……

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 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 W 为单位,作出W-v 曲线即功一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实验器材:

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复写纸、电源、导线、刻度尺、木板、钉子,实验步骤:

1.按图组装好实验器材,由于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把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

2.先用一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把橡皮筋拉伸一定长度,理清纸带,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3.换用纸带,改用 2 条、3 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 2 次、第 3 次……实验,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相同.

4.由纸带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把第 1 次实验获得的速度记为 v 1,第 2 次、第 3 次……记为 v 2、v 3 ……

5.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然后以 W 为纵坐标,以 v 2(或 v,v 3,v)为横坐标作图.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橡皮筋条数 匀速车速 W/v W/

W/

0.460 2.174 4.725 10.273 1.474 2 0.665 3.008 4.523 6.800 2.452 3 0.835 3.594 4.304 5.153 4.283 4 0.938 4.261 4.536 4.831 4.127 5 1.057 4.726 4.466 4.221 4.861 6 1.140 5.259 4.609 4.038 5.617

注意事项:

1、木板的倾斜程度应满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 2、增加橡皮筋时要保证每根橡皮筋的有用长度相同

实验结论: :W 与 v 成正比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 实验原理: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若物体下落高度h 时的速度为v ,则mgh= 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重物、刻度尺、铁架台(带铁夹)、学生电源等。

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2、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然后先接通电源,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3、更换纸带,重复几次。

4、选择合适的纸带,处理数据。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连续打两点的时间间隔 T= 0.1 s、重锤质量 m=

0.5

kg

序号 重锤下落高度 h(m)速度v(m/s)

重锤减少势能 ΔE P(j)

增加动能 ΔE K(j)

0.081 1.27 0.405 0.403 2

0.111 0.77 0.15 0.148 3

0.151 0.89 0.2 0.198 4

0.202 0.95 0.225 0.225 5

0.271 1.17 0.345 0.342

误差分析:

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收到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增加的动能要比实际减小的重力势能要小。

注意事项:⑴打点计时器安装稳固,并使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⑵实验中,需保持提纸带的手不动,待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落下.⑶选取纸带时,本着点迹清晰,且第一、第二两点距离接近2mm 原则.⑷测下落高度时,须从起点量起,并且各点对应的下落高度要一次测完.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些,纸带不宜过长,约 40cm 即可.⑸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需验证21v n ²= gh n

就行.⑹重物要选密度大、体积小的.⑺某时刻瞬时加速度的计算应用 v n =Th h21-n 1 n,不能用 v n =ngh 2.实验结论: :物体下落过程中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实验目的:

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实验原理:

利用导电纸中的恒定电流场模拟真空中的静电场,当在场中与导电纸接触的两探针尖端的电势差为零时,与探针相连的电流计中电流强度为零.从而可以通过探针找出电流场中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出等势线。

实验器材:

学生用低压电源或电池组、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电纸、白纸、复写纸、圆柱形金属电极 2 个、探针 2 个、图钉、导线若干、木板.实验步骤:

(1)安装 在平整的木板上依次铺放白纸、复写纸、导电纸各一张,导电纸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向上,再用图钉固定在木板上(如图).在导电纸上放两个跟它接触良好的圆柱形电极.两极间距离约为 10 cm,电压约为 6 V.从灵敏电流计的两个接线柱引出两个探针.(2)选基准点 在导电纸平面两极的连线上,选取间距大致相等的 5 个点作为基准点,并用探针把它们的位臵复印在白纸上.(3)探测等势点 将两个探针分别拿在左、右手中,用左手中的探针跟导电纸上的某一基准点接触,然后在导电纸平面两极连线的一侧,距此基准点约 1 cm 处再选 1 个点,在此点将右手拿着的探针跟导电纸接触,这时一般会看到电流表的指针有偏转,再左右移动探针的位臵,直至找到一点,使电流表指针没有偏转为止,说明这个点跟基准点的电势相等,用探针把这个点的位臵复印在白纸上.照上述方法,在这个基准点的两侧,各探测出 5 个等势点,每个等势点大约相距 1 cm.用同样的方法,探测出另外 4 个基准点的等势点.(4)画等势线 取出白纸,根据等势点画出平滑的曲线,它们就是等势线.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注意事项:

(1)使用的电流表,应选择零刻度在中间,量程不能超过几百微安,在使用前,要判断清楚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通过的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2)如果用低压学生电源做实验,一定要注意把两电极接到直流输出端.(3)安放导电纸时,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应向上.(4)安放电极时,不能太靠近导电纸的边缘;电极与导电纸接触要良好,且与导电纸的相对位臵不能改变.(5)寻找等势点时,要从基准点附近由近及远地逐渐推移,不可贸然进行大跨度地移动,以免电势差过大,发生电流计过载现象.

实验结论: :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目的:

掌握用伏安法研究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方法

实验原理:

1.据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知,在纯电阻电路中,电阻R两端的电压U与电流I成正比,即U=IR,其U—I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应为曲线.

2.实验中选用“3.8 V,0.3 A”的小灯泡,故电流表的量程选用 0.6 A,电压表的量程选用 15V.由于这种规格的小灯泡的电阻很小,当它与电流表串联时,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采用电流表 “外接法”.本实验中,为了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滑动变阻器应采用 “分压接法”。

实验器材:

小灯泡(3.8 V,0.3 A)、电压表(0~3,0~15V)、电流表(0~0.6 0~3 A)、滑动变阻器(20Ω)、学生低压直流电源(或电池组)、电键、导线若干、坐标纸、铅笔。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用导线将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连接成实验所需的电路.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流表的量程用0.6 A,电压表的量程先用0~3 V,电压超过3V时,采用15 V的量程. 3.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

闭合电键S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最左端,这样闭合电键后,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可以从零开始连续变化,同时这样做也起到了保护用电器的作用,防止灯泡两端的电压过大而烧坏小灯泡及电表. 闭合电键S后,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户由左向右移动,在0~3.8 V范围内读取并记录12组不同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并将测量结果填人实验记录表中. 由于U一I图线在0.3V左右发生弯曲,故0.3V左右测绘点要密,否则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4.在坐标纸上画出伏安特性曲线

在坐标纸上,以U为横轴,以I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将描出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坐标系中,横、纵轴的标度要适中,以使所描绘的图线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

5.实验完毕,将实验仪器摆放整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编号 1 2 3 4 5 6 7 8 U(V)0.20 0.60 1.00 1.40 1.80 2.20 2.60 3.00 I(A)0.020 0.060 0.100 0.140 0.170 0.190 0.200 0.205 灯泡发光情况 不亮

微亮

逐渐变亮

正常发光

误差分析

由于U一I图线在0.3V左右发生弯曲,故0.3V左右测绘点要密,否则将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因被测小灯泡灯丝电阻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⑵因本实验要作 I-U 图线,要求测出一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电流值,因此变阻器要采用分压接法.

⑶电键闭合前变阻器滑片移到图 6-1 中所示的 A 端.

⑷电键闭合后,调节变阻器滑片的位臵,使灯泡的电压逐渐增大,可在伏特表读数每增加一个定值(如 0.5V)时,读取一次电流值,并将数据(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记录在表中.调节滑片时应注意伏特表的示数不要超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⑸在坐标纸上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纵轴表示电流,横轴表示电压,两坐标轴选取的标度要合理,使得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尽量占满坐标纸;要用平滑曲线将各数据点连接起来.

实验结论: :

小灯泡灯丝的电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电阻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应为曲线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

实验目的:

了解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结构,理解它们的测量原理.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方法.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方法及平均绝对误差法记录测量结果.实验原理:

游标卡尺:它主要由主尺和可沿主尺滑动的游尺组成.游尺上的刻度称为游标.部件名称:主尺,游尺和游标,游尺紧固螺钉,钳口,刀口,深度尺,推把.本实验所用游标卡尺为三用游标卡尺:测长度(或外经),测内经,测深度.测量范围为 0~135mm,精度(或分度值)为0.02mm.螺旋测微计:它主要由一根精密的测微螺杆和固定套管组成.部件名称:尺架,册砧,测微螺杆,紧锁装臵,固定套管,微分筒,测力装臵.测量范围:0~25mm,精度(或分度值)为:0.01mm.实验器材: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钢球、细铜丝

实验步骤:

1、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球的直径 使用游标尺进行测量之前,应先使游标尺的一对下量爪完全合拢,检查游标的“0”线和主尺的“0”线是否对齐。然后移动游尺,习读游标的读数是多少。进行多次练习后,再开始测量。

2、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应该先使测微螺旋与测砧相接触,当发生个喀喀的响声时,注意这时的读数是否为零,否则先要把该读数一一初读数记录下来。

然后再使测微螺杆往后移动,习读这时的读数是多少。特别要注意,是否在读数时丢读了 0.5 毫米。

也要注意,该读数和读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加还是相减)。熟悉了这些以后,再开始测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小金属球直径:

测量次数 直径/mm平均/mm 1 1

50.04

50.012

50.063

49.964

49.985

49.986

50.02

细铜丝直径:

测量次数 直径平均 1 1

5.650

5.6562

5.6753

5.6554

5,6635

5.6586

5.647

注意事项:1、、测量时注意保证测量的是直径2、、确保被测物表面清洁

实验结论: : 小球直径为 5.001cm.细铜丝直径为 5.656mm

测定金属电阻率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测定金属电阻率 实验目的:用伏安法间接测定某种金属导体的电阻率; 2 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实验原理:

根据电阻定律公式 R = ρS1,只要测量出金属导线的长度 l 和它的直径 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 S,并用伏安法测出金属导线的电阻 R,即可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实验器材:

被金属导线,直流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0Ω),电键,导线若干,螺旋测微器,米尺等.实验步骤:

⑴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的三个不同位臵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 d,计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 S . ⑵按如图 5-2 所示的原理电路图连接好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

⑶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反复测量 3 次,求出其平均值。

⑷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调节到使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最大的位臵,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 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的位臵,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I 和 U 的值,断开电键 S,求出导线电阻 R 的平均值。

⑸将测得的 R、l、d 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 ρ ρ =

lRS=π d 24IlU中,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⑹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表 1 次数 1 2 3平均 直径 d/mm 1.415 1.414 1.413 1.414 长度 l/cm 6.12 6.13 6.11 6.12 表 2 次数 电压 U/V 电流 I/A 电阻 R=U/I(Ω)

电阻的平均值(Ω)3 1.65 1.82 1.827 2 4.2 2.3 1.83 3 5 2.73 1.83 4 6 3.27 1.83 金属导线的横截面积 S=

金属的电阻率 mlSR      510 67.4 

误差分析

1.金属丝的横截面积是利用直径计算而得到的,直径的测量是产生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 2.采用伏安法测量金属丝的电阻时,必然带来系统误差; 3.金属丝的长度测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等会带来偶然误差; 4.由于金属丝通电后发热升温,会使金属丝的电阻率变大,造成测量误差

注意事项:

⑴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接入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

⑵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⑶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电键、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⑷闭合电键 S 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臵。

⑸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强度 I 的值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A 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化。

实验结论: : 金属丝的电阻率为 m   510 67.4。

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练习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实验原理:

测量直流电阻部分即欧姆表是依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原理图如图13-2 所示,当红、黑表笔短接并调节 R 使指针满偏时 有中RER r rEIgx (1)

当电笔间接入待测电阻 R x 时,有

(2)

联立(1)、(2)式解得些 中R RRIIxggx(3)

由(2)式或(3)式可知,每一个 R x 都有一个对应 的电流值 I,如果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 I 对应的 R x 的值,那么当红、黑表笔分别接触待测电阻的两端,就可以从表盘上直接读出它的阻值。

实验器材:

多用电表,标明阻值为几欧、几十欧、几百欧、几千欧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小螺丝刀。

实验步骤:

1.机械调零,用小螺丝刀旋动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在左端电流零刻度处,并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入“+”、“-”插孔。

2.选挡:选择开关臵于欧姆表“×1”挡。

3.短接调零:在表笔短接时调整欧姆挡的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右端电阻零刻度处,若“欧姆零点”旋钮右旋到底也不能调零,应更换表内电池。

4.测量读数:将表笔搭接在待测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值并与标定值比较,随即断开表笔。

5.换一个待测电阻,重复以上 2、3、4 过程,选择开关所臵位臵由被测电阻值与中值电阻值共同决定,可臵于“×1”或“×10”或“×100”或“×1k”挡。

6.多用电表用完后,将选择开关臵于“OFF”挡或交变电压的最高挡,拔出表笔。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对象 指针指示值 倍率挡 电阻值/Ω 电阻 R 1

6.75 ×1

6.75 电阻 R 2

6.95 ×10

69.5 电阻 R 3

7.87 ×100

787 电阻 R 4

5.43 ×1k

5430

注意事项:

⑴1 1 .机械调零:用小螺丝刀旋动定位螺丝使指针指在左端电流零刻度处,并将红、黑表笔分别接入“+”、“-”插孔。

(2)测量读数时将表笔搭接在待测电阻两端,读出指示的电阻值。如果指针不指在中 中R R 4 ~41的范围内,必须重新进行调零选档的操作,直到选择出合适的倍率挡为止。

实验结论: :在测量不同的电阻时要选择不同的倍率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学会用图象法处理数据.实验原理:

1.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电路中路端电压和电流也随之改变.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方程组:rr2 21 1I UI U  .由此方程组可求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2 11 2 2 1I IU I U I  ,2 11 2I IU Ur.2.以 I 为横坐标,U 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 U、I 值画出 U-I 图象,将所得的直线延长,则直线跟纵轴的交点即为电源的电动势值,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内阻 r 的值;也可用直线与横轴的交点 I短 与ε求得短Ir.实验器材:

被测电池(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电路图把器材连接好.2.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4.用与步骤 3 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 6-8 组 U、I 值.5.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6.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方程求出几组ε、r 值,最后算出它们的平均值.7.根据测得的数据利用 U-I 图象求得ε、r.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次数 内容 1 2 3 4 5 6 I(A)

0.12

0.22

0.31

0.32

0.45

0.57

U(V)

1.37

1.32

1.22

1.14

1.12

1.05

2.用方程组求解ε、r 项目 组 电动势ε(V)

内阻 r(Ω)

第一组(1、4)

1.508 0.87 第二组(2、5)

1.738 1.15 第三组(3、5)

1.738 1.4平均值 1.542 1.14

3.用图象法求出ε、r(画在下面方框中)

0.1 0.2 0.3 0.4 0.5 0.6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IU B Linear Fit of Data1_B

由图象可求出ε=1.446V,r=1.1Ω

注意事项:

⑴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可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⑵实验中不要将 I 调得过大,每次读完 U 和 I 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避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严重,使得 E 和 r 明显变化.⑶在画 U-I 图线时,要使较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或使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的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⑷干电池内阻较小时,路端电压 U 的变化也是比较小的,即不会比电动势小很多,这时,在画 U-I 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 I 必须从零开始)。但这时图线和横轴的交点不再是短路电流。不过直线斜率的绝对值照样还是电源的内阻。

实验结论: :电动势为 1.54V,内阻为 1.14Ω.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目的:

学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实验原理:

如果分子直径为 d,油滴体积是 V,油膜面积为 S,则 d=V/S,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测出油膜的面积 S,估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实验器材:

①注射器或滴管②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③量筒④盛有清水的浅盘⑤痱子粉⑥玻璃板⑦坐标纸

实验步骤:

1.用注射器或滴管将老师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增加一定体积(如 1mL)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然后再按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

2.往边长约为 30—40cm 的浅盘里倒入约 2cm 深的水,待水稳定后,将适量痱子粉均匀地洒在水面上。

3.用注射器或滴管将老师事先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一滴,形成如图 1—1 所示的形状,待油酸薄膜的性状稳定后,将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注意玻璃板不能与油膜接触)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在玻璃板上。

4.将画有油膜轮廓的玻璃板正确的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 S,求面积时以坐标纸上边长为 1cn 的正方形为单位,计算出正方形的个数,不足半个的舍去,多于半个的算一个,5.根据纯油酸的体积 V 和油酸的面积 S 可计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SVl ,即油酸分子的大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实验记录:

项目 油酸酒精溶液浓度 1mL 溶液的滴数 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 一滴油酸的体积 油膜面积 数值 1/200 50 1/50 1.0 × 10- 5 mL 85 误差分析

1.纯油膜体积的计算误差(1)酒精油酸溶液配制时的浓度误差.(2)每滴溶液的体积误差. 2.油膜面积的测量误差(1)油膜形状的画线误差;(2)数格子法本身是一种估算的方法,自然会带来误差.

注意事项:

1.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以小于 l‰为宜。

2.油酸酒精溶液的液滴要适当多一些。

3.每次实验时要让浅盘中的水稳定后再做。

4.痱子粉不宜撒得过厚,器具用后要清洗好。

实验结论: 油酸分子的大小可根据纯油酸的体积 V 和油酸的面积 S 计算出油酸薄膜的厚度SVl 

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 实验目的:

1、掌握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的方法 2、掌握改装电压表的校对和误差计算的方法

实验原理:

如图2-23虚线框内所示,若改装的电压表的量程为U时,它表示当电压表两端的电压为U时,表 头 G分 担 的 电 压 为 满 偏 电 压 U g,通过表头G的电流为满偏电流 I g。则需串联的电 阻 R,满 足 下 列 关 系 :

I g =U g /R g =(U-U g)/R , 电压表的内阻

R v =R g +R=U〃R g /U g

上式中U g 可以由U g =I g R g 算出,其中I g 从刻度拄上直接读出;R g 由实验测出.

实验器材:

电流表、标准电压表、电阻箱、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直流电源、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

(1)测量电流表的内电阻 R g

先按如图 2 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断开 S 2,接通 S l,把电位器 R 由最大阻值逐渐向阻值变小进行调节,使电流表的指针达到满偏为止,这时电位器的阻值不得再调整,接通 S 2,调整电阻箱 R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恰好偏转到满偏的一半,读出电阻箱 R ′的阻值,就是电流表的内电阻 R g。

(2)将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 ①改装量程为 2V 的电压表,按公式 R x =gIU-R g,计算分压电阻 R x 的值.

②按图 4 把电流表和电阻箱串联起来,选用电阻箱的阻值等于分压电阻 R x的值.

③改装后的电压表表盘的刻度值,按公式 U =mII〃 U m来计算.其中 U m 是改装后电压表的量程.

(3)改装后的电压表跟标准电压表核对

①按图 3 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 S,调整滑动变阻器滑片,使改装的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 0.5V、1.0V、1.5V、2.0V 等,看标准电压表的读数是否与它一致.

③改装的电压表的读数是满刻度 U m 时,看标准电压表的读数 U 0,计算满刻度时的百分误差。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电流表内阻为 R g

=100

误差分析 利用“半偏法”测出电流表内阻 R g =R,事实上当 S 2 闭合后电路结构已发生变化,导致线路总电阻 R 总 减小,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r RE知,线路上的电流增大,当流过电流表的电流为2gI时,流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2gI,故知R< R g,即“半偏法”把电流表的内阻测小了.

内阻测小的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比计算值大,故改装量程偏大.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要搞清电位器的阻值变化与其旋转方向的关系,一般来说顺时针旋转时电阻变小.实验前应将电位器逆时针转到底,使其阻值最大.(2)调半偏时,应只调R’,不能再调节R,以保证电路中的总电流(近似)不变.(3)选择实验器材R和R’时,要使R>>R,一般取100倍以上为好,这样才能认为电路中的总电流近似不变.注意所选择的可变电阻R , 必须为电阻箱.(4)电流表的内阻应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5)改装后的电压表,必须跟标准电压表进行核对,并计算出满度误差.为了保证核对时能从零刻度开始一格一格地进行,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采用分压式接法

实验结论: :

探究 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实验目的:

U1 一定时,n1,n2 对 U2 的影响 1 实验原理:

n1 一定,研究 n2 和 U2 的关系 n2 一定,研究 n1 和 U2 的关系

实验器材:

变压器,电压表,导线

实验步骤:

1、保持原线圈的匝数不变,改变副线圈的匝数,研究其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2、保持副线圈的匝数不变,研究原线圈的匝数对副线圈电压的影响。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原线圈匝数 N1(匝)

200 400 800 副线圈匝数 N2(匝)

800 400 200 100 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1(V)

0.96 4.9 7.9 15.8 原线圈两端的电压 U2(V)

7.9 9.8 3.8 1.94 N1/N2 1/8 1/2 2 8 U1/U2 1/8 1/2 2 8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数学表达式:U1/U2=N1/N2

注意事项:

1、要事先推测副线圈两端电压的可能值。

2、为了人身安全,只能使用低压交流电压,所用电压不要超过 12v,即使这样,通电时不要用手接触裸露的导线,接线柱。

3、为了多用电表的安全,使用交流电压档测电压时,先用最大量程档测试,大致确定电压后在选择适当的档位进行测量。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分析表明,原,副线圈的电压之比,等于两个线圈的匝数之比。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班级

姓名

日期

成绩

实验名称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利用单摆 来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

单摆在摆角小于 10°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其固有周期为 T=2π,由此可得g=。据此,只要测出摆长 l 和周期 T,即可计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由此通过测量周期 T,摆长 l 求重力加速度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中心有孔的金属小球,约 1m 长的细线,米尺,游标卡尺(选用),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小球上的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的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把做好的单摆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

3.测量单摆的摆长 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直径 2r,再用米尺测出从悬点至小球上端的悬线长 l“,则摆长 l=l”+r。

4.把单摆从平衡位臵拉开一个小角度(不大于 10°),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全振动 30 至 50 次所用的时间,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这就是单摆的周期 T。

5.将测出的摆长 l 和周期 T 代入公式 g= 求出重力加速度 g 的值。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1.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直径 2r n

直径 2r(cm)

1.712

1.712

1.692

1.692

1.712

1.722 2.用米尺测量悬线长 l“ n

悬线长 l”(cm)

91.90

91.90

91.91

91.90

91.88

91.90 3.用秒表测量摆动 50 个周期用时为 1’34’’84=94.84’

1.钢球直径平均值 2r=(1.712+1.712+1.692+1.692+1.712+1.722)÷6=1.707(cm)2.悬线长平均值 l“=(91.90+91.90+91.91+91.90+91.88+91.90)÷6=91.898(cm)3.摆长 l=l”+r=91.898+1.707=93.605(cm)4.求出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平均时间,即单摆的周期 T T=94.84÷50=1.8968(s)5.计算 g 将测出的摆长 l 和周期 T 代入公式 g= =10.27 误差分析:为什么所得 g=10.27 大于标准值?

注意事项:1、以摆球达到最低点时为测量点。2、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不要让小球接触到其他物体。3、摆角应该在 10° 以内。4、单摆必修保持在平面内摆动。

实验结论: : g=10.27

第二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日 期 实验课题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只需测出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x,y由x=v0t y= 得:v0=x

器 材 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

实验步骤 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2. 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3. 线水平。在纸上记录o点,4. 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5. 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6. 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7. 调整卡片的位置,8. 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9. 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10. 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多次实验,11. 描下多个点。12. 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13. 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14. 以o为圆点,15. 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16. 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17. 的点,18. 测出它们的坐标,19. 记在表内。根据公式v0=x 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

实验记录 x(米)y(米)v0(米/秒)v0(平均值)a b c d

实验分析 1.实验注意点: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b. 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未端的。c.小球每次从槽上 滑下。d.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该位置作为。2.实验误差:(1)计算小球初速度时应在轨迹上选距离抛出点稍远一点的地方。(2)木板、斜槽固定好后,实验过程中不改变位置。

实 验

第~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h(m)5.00 20.00 24.20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x(m)

.为什么实验中斜槽的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 答: .请你依据平抛运动的实验思想,自己设计一个测定玩具手枪子弹速度的方法。(1)器材:(2)步骤:(3)手枪子弹速度v0=。(用字母表示)

教 师

评 语

记 分

第三篇: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

方面来说这节课。《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 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 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而对 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 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 ?(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 》一节为例: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篇二:高中物理说课流程模板[1] 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高中物理沪科版必修 第___章第____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a(1)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这一节内容虽然不多,但对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采用高超的技巧,避免因简单而忽视的学习心理倾向。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难以理解,所以同学们学好本节内容,学习方法就尤为重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c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d 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e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①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③在实验中通过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①与②或③搭配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_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究竟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等方法辅助教学。②实验课:本节是一堂实验课,学生只有真正地投入实验,才能深刻理解(本节内容)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

本节课以分组实验教学法为主,结合讲解,讨论的方法辅助教学。2学法:

①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讨论,探究等活动获取必要的

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

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②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不

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

环。下面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新课

①复习提问方式:这一环节我先通过提问来复习旧知识点,当然,这些知识点都是与本节课

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我的问题是:h 找几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就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

_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这一环节计划用时____分钟

②多媒体课件方式:这一环节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_______然后围绕_______展开提问,当

然,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引出本课内容而设置的,进而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入本课,如 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就介绍说___________ 这一环节计划用时______分钟。

③演示实验方式:这一环节我先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然后我对学生进行提问,如

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然后这样引入本课: 2进行新课

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 ______部分,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先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的教学:_________ 方法a提问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讨论后得到:.................................................然后我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并对问题逐一讲解,给出明确答案。这样做是考虑到我面对

的是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逐一讲解可以使不会的学生弄会,会的学生加

深印象。

方法b学生自学: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页的有关内容,问题如下:

学生阅读教材,解决以上问题。方法c学生实验:接下来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思考实验后的问题,这期间,我会巡视学生实验,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方法d讲解内容: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 的内容

进行新课这一环节我计划用时____分钟 3课堂练习

①提问式: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及练习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讨论如何解题,然后我再对学生提问,并对题目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做是考虑到我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自己就能分析解题,而有的学生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可以通过对题目的详细讲解来让不会的学生学会,让已经会的学生加深印象,这一环节计划用时________分钟。

②学生讲: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例题及练习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讨论如何解题,然后请一到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讲解,讲解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解题思路和步骤加以说明或补充。对全体学生来说,让学生变老师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踊跃发言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4知识小结

①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本课的知识点,然后在多媒体课件上以问题的形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的时候,我会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对于回答得不太好的同学,我并不会批评他,而是坚定地对他说,相信他以后一定可以迎头赶上,下次还要提问他。这样不至于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关心他的。这一环节计划用时______分钟。

②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本课的知识点,然后选一名同学到讲台上带领学生总结,之后我对学生的表现点评,并对本课的知识点加以补充。这样,对全体学生来说,让学生变老师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踊跃发言的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这一环节计划用时________分钟 5布置作业

我布置的作业如下:1问题与练习中的 题 2阅读

最后我展示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写出板书的大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三: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1]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概述: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的„„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的认识。在讲解例题时,对推理方法、思维起点的分析,为今后„„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了„„的初步知识和实验基础,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就从理论上和实验上为学生理解„.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目标是:„„。

通过运用„„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的基本思想,规范学生„„良好习惯。

能力、方法目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特长。

通过计算机模拟培养学生的推理及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归纳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能力:师生共同活动,应用„„知识,设计出„„;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并总结出„„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等效替代法的基本思想。树立等效观点,建立等效思想

不断发现矛盾,激发动机,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实践、修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法。

有利于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仗品德。

可以实现实事求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作画法求合力要规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坚持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成功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严密的理论推导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深入理解„„概念和决定„„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地认识„„的缘故。以上措施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的关系。

正确深入理解„„的特点和„„的关系。正确确定思维入手点,是分析„„问题的两个关键。

4、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说教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推理验证物质性质);比较法(启发学生认识获得新知);讨论法;归纳法;阅读法;自学指导与自我总结相结合;“问题、探究、交流、归纳、阅读、讲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分折解题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摩擦力”教学中,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是运用演示实验、融合多种教学的讲授课。

三、说学法:观察法;归纳法;阅读法;联想法;推理法

1、教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的方法

为了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注意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其演示观察的重点,有序地引导学生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再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生用较简单的器材做实验,以发挥实验效益,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如在引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做实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复习相关知识,克服错误定势,激发学生的观察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为进行新课做好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3、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练习强化有意注意,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评价鼓励学生,重在让学生弄清楚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个结论。

四、教学程序:导入;新课;练习巩固;作业;研究性课题提出。

引入新课

将课首问题稍作加工(和生活实际稍作联系)后,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在思索中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再顺势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应用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和课后的思考

以下以物理说课为例:

重要的是说为什么这样教,要求教师说出设想和做法所运用的教育教学理论,所根据的心理学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结论、规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在实验中如何控制条件和物理变量,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足迹,体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进行再创造。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说课中,不仅仅让学生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更重视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条件启发学生思考,把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探索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这正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体现。

教材难点的确定要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相关学科的实际情况,是否找出了难点的形成原因。如:《楞次定律及其应用》的说课中,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指出:楞次定律是一个物理规律的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其语言表述时会有两方面困难:(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说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只是说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这不仅说出了难点,还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情况,规律本身,说了确定难点的依据。又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说课中,学生由于受日常观念的诱惑,把日常生活中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成运动和不受力作用运动的现象,作为片面的先入之见,产生误解,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了思维障碍。因此,应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确定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错误的认识,建立新的正确的观点。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势和特点,应用范围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为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可采用演示法、观察法;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可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为了加强物理实践,培养学生技能,可采用实验法、练习法等。中学物理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语言和教具,教具主要指持图、板画、模型、录音、幻灯、计算机等。所选教学方法手段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要优化组合。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说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的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手段内容,还要说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还要说具体突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验方法及如何操作,或者所选典型例题的内容信要求,还要说出具体突破物理实验操作或所需预备知识,还要说出课堂教学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着重说物理实验操作要领及观察要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和学的高度统一。

所选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技能和创造,既注重概念、规律的探索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教材特点、教法的选原理和教学经验,说出选择教法的理论依据。《楞次定律》说课中,在说教法时指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听、导做、导思、导说、导体、导记方面,教师演示实验田后提出问题,进行思维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在教材难点处放慢节奏,分散难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做、主思、主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的教学方法符合教材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实现教与学高度统一。

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粗读预习、观察实验、听课理解、复习巩固、作业练习、应用实践、归纳总结等。同时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强调研究物理的方法、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堂实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基本技能。

学法的指导是否体现了学生规律、学习原则以及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学生的基础、习惯能力等情况。看说课者指导学习方法如何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调动优秀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优中差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提高。

能否针对某一知识点,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最易疏忽的可能误解或混淆的总是有预见地并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如《布朗运动》的说课中指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是水分子无规则运动时对花粉颗粒的无规则撞击而引起的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无规则并不是无规律。

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方法和步骤。学会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还应培养学生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技能。

如《透镜》说课在学法指导中指出:教学生实验方法,如练习书上练习薄、2题时,可建议学生做实验解决,发散光线通过凸凹透镜,观察、对比出射z一是*近主光轴还是远离主光轴,正确理解会聚与发散的定义,避免灌输。《楞次定律》在说学法中指出: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学会怎样提出课题,怎样假设推理,怎样设计实验,怎样选择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养成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学法时指出:学生认为直线运动在初中已经学过,简单易懂,思想上不够重视,准备不足。可在学习中发现本章物理量多,物理公式多,而且互相交*联系,很容易混淆。如位移、加速度和物理图象等知识比较难于理解,于是产生了杂乱的感觉和厌学情绪。学习方法也停留在背公式、套公式的水平上,由于理解不深,公式掌握不灵活,遇于复杂综合的总是便出现顾此失彼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以往教学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学生反映运动形式多,公式更多,分不清记不牢。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1)学生以自己主动学习为中心,养成以观察(包括阅读)-思考-表达(包括说和写)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2)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克服杂乱现象。把本章重点知识概括为:六个公式六个量,已知三个可计算;加速(+a),减负(-a),落体上抛g和-g。

教学过程

物理教学过程是物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认识物体客观规律,完成物理教学目标和程序。这个过程应自始自终符合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完成,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少许发,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并不是像教案那样详细地说明教学的具体过程,而是要说出教案中几个主要过程安排的理论根据和组织者对它的理解,从而使用权备课建立在严密理论与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要体现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不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不同能力。2)教学过程要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并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还应体现教学方法选取的科学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符合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由已知推未知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因此,评析说教学过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是否做到教学目的明确,结构合理,广度得当。

b.教学内容和渗透的思想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c.是否说出了教学的主要思路,简述了主要环节内容,各环节过渡的处理方法是否自然,设计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内在联系。d.是否说出了如何处理教材,以信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否把目的与手段、知识与能力、教和学融为一体。

e.教学主次是否分明,层次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能否抓住关键,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有效手段,突破难点。f.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g.是否说出如何使用教学语言、教学情感、物理实验,以信创设物理情景。h.是否说出实验的目的性及实验观察点、操作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i.是否说出如何实现教学反馈矫正,高速教学内容和进度。j.各环节教学设计的理论凭据是否正确,恰当具体。

篇四:高中物理说课稿:《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范文 高中物理说课稿:《自由落体运动》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自由落体运动”。

首先是: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收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重力是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因此本节课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重点、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后一节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研究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介绍。然后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迪卡尔的观点,以及伽利略的观点同时列出,进行对比,然后介绍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推理,再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自由落体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在物理学当中的研究价值。

难点(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突破这个难点我准备这样设计教学: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我准备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第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会应用相应的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简单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归纳能力等。

情感目标

(1)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态度、感悟科学精神

(2)通过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

第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篇五:高中物理说课稿(初稿)高中物理说课稿《匀速圆周运动》

武鸣县罗波高中韦国祥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 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t(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什么叫周期,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

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篇六:高中物理说课稿范例

高中物理说课稿范例《自由落体运动》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2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 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 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5说教学程序(1)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板书:δs=at2(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篇七: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牛顿第一定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2.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好学教育: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

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

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

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

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

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好学教育: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

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

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好学教育: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

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

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

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00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

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

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好学教育: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

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

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

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

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好学教育: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

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车运动的越()。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好学教育: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第四篇: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设计思想、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过有关机械能的基本概念,对“机械能”并不算陌生,接受起来相对轻松。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对“机械能”这一概念较初中有了更深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判定、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是教学的重点。运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相关的问题,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力学中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运动形式的转化和守恒的思想能指引我们揭露自然规律、取得丰硕成果。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教材上通过多个具体实例,先猜测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守恒条件的探究,联系重力势能和重力做功及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的学习,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逐步深入,最后得出结论,并通过应用使学生领会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时,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展示相关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由浅入深进行探究,让学生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规律应用巩固知识,体会物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好学教育:

(2)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4)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5)学会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6)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探索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篇二: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_____号,我说课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级物理____册第____章第____节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教学

方面来说这节课。《高中物理说课稿模板》正文开始>>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和 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或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 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 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 知识解决 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 能力。

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创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得到不断的锻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2、(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而对 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 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 ?(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 》一节为例: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篇三:经典高中物理说课稿 第七章:机械能

第一节——功(第1课时)说课稿

【教学内容】功的概念

【教材的地位】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功的定义,并且熟悉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会运用功的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求合力功的两种方法;(2)知道功的单位,理解功是标量,正功和负功的含义;(3)掌握不同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4)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解决简单的功能关系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切合实际的例题加深学生的记忆.情感态度和德育教育

在功的概念和求解功的数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的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教学难点】力对物体做功的特点.【教学环节】

一:功的概念

1引导学生回忆功的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2功的计算公式: w=f·s·cosθ

教师讲解公式中前两个参量的意义,并提出功的正负是由什么条件来决定的强调:(1)力对物体做功一定要明确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例1:一个物体分别在如图所示的两个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向前移动了距离s,则这两个力所做的功有怎样的关系

(2)力对物体做功仅由其中的f,s ,α三个参量来决定,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作用以及物体的运动性质无关(3)公式中的s一定是相对于地面的位移.例2: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体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小物体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a 垂直于接触面,作用力不做功 b 垂直于接触面,作用力做功 c 不垂直于接触面,作用力不做功 d 不垂直于接触面,作用力做功 3功的单位 焦耳(j)提问学生1焦耳到底有多大 即焦耳的物理意义.从而使同学们能将物理公式与物理模型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4功的量性 功是标量

功是过程量 功是过程量,是力在空间上的累积效果

二: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常见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

例3: 用一根细线,一端系住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使小球在细绳的带动下在水平桌面上作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已知小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小球转动一周的过程中桌面对小球的摩擦力做的功

运用此题既练习了摩擦力做功的特点,又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微元法 多个力的功

以单个力做功的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多个力的合力功(1)(2)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求解合力功的方法的使用范围有哪些不同

例4 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一个大小为f的恒力拉动此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了s1的距离后撤去力f,物体又向前滑动了s2的距离后停止,求在物体整个的运动过程中拉力f的功,摩擦力的功和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总功.教师强调:在求合力功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所有做功的外力是否在同一过程中.通过对例4做相关计算,引导学生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3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做功改变能量的实例

补充说明:可以利用功能关系来求某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5:一个人要将质量为m=500kg的小车沿一较长水平轨道推上长l=5m,高h=1m的斜坡顶端,为计算方便,假设车在任何情况下所受的阻力恒为车重的0.12倍,此人的最大推力为800n,(设人的推力始终平行于接触面)在不允许使用其他工具的情况下,此人能否将车刚好推到坡顶,如果能,此人如何做(写出分析和计算过程g=10m/s2)小结及作业: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并引出下节课的内容.作业:课后发的活页练习

篇四:高中物理说课稿(初稿)高中物理说课稿《匀速圆周运动》

武鸣县罗波高中韦国祥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韦国祥,来自于武鸣县罗波高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四节。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r根据本节课的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频率m-w+xg-h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三、德育目标:

旭谷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学会全面认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推理归纳法、比较分析法,分层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

教学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本节课设计如下:?%w|c6?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察几个常见的圆周运动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电风扇转动)。学生观察,认识到这几个运动的共同点是:其运动轨迹都是圆周。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l x)afjq4hj

二、新课教学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 k*u n/wj5y

1、匀速圆周运动

通过刚才的录像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关系,明确圆周运动分为变速圆周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以及它们的区别。得出结论,①变速圆周运动特点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不等。②匀速圆周运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匀速圆周运动是最简单的圆周运动,类似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直线运动;其次,运动的轨迹是圆周,是曲线,所以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匀速圆周运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变速运动。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引出第一个概念:线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阅读提纲,学生先归纳,后师生互动加深学习。

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将知识点投影,让学生理解线速度的概念、定义、大小、方向)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1)线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质点沿圆周运动的快慢。

2)定义:质点做圆周运动通过的弧长s和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线速度.(比值定义法)s(3)大小:v=.单位:m/s(s是弧长,非位移)t(4)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上

这里重点强调:

(1)“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变,即速率不变;而“匀速直线运动”的“匀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变,二者并不相同.同时指出: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除了可以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之外,还可以“角速度”来描述。

这时播放课件:模拟唱片运动。在其上放一个物体随唱片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写其与圆心的连线及其扫过的面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归纳知识点。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师提示,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相关答案。

这里强调: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对于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n-a5z `pa-o.f1z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即运动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又重复回到

原来的位置,使学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频率和转速”这个教学重点。a: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b:教师出示阅读思考题: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8z b4}8a 1)什么叫周期,什么叫频率; 什么叫转速

2)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国初中物理在线教学第一站!da7jw8{!r}p 3)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c:阅读结束后,学生自己复述上边思考题。教师投影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做课堂笔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投影出一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投影学生解题结果并进行点评。稿|试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将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弄清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教师总结。理|初中物理|物理论文卷|教学设计|疑难解析|物理论坛|物理在线教学|物理课件|德育论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据推导出来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v=rω,分组讨论几个问题。

讨论: 1)当r一定时,v与ω之间的关系(成反比)2)当 v一定时,ω与r的关系(成反比)3)当ω一定时,v与 r的关系(成正比)

(二)例题讨论(用投影出示例题

1、例题2,见教案)

例1:分析下图中,a、c两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

分析得到:主动轮通过皮带、链条、齿轮等带动从动轮的过程中,皮带(链条)上各点以及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况下,轮上各点的角速度有什么关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练习题,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知识的拓展。

三、分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理在线w6q p)pj 利用网络资源探究“神州飞船”,把学生大体分成两组,各组先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为了降低学生上网查询的难度,我利用校园网设计一个专题栏目,把网上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集中到这个专题网页中,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锻炼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养成敏锐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正是我们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篇五: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在教材编排上,呈现的是由点到面逐步展开的倒金字塔的形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如果说前三节课是用追寻的眼光追寻先人的伟大成就,那么这一节课就是学生在先人的指引下进行创新应用的创新课,同时教材在开始和结尾阶段分别引用了马克·吐温和冯·劳厄对物理研究的精彩论述的话, 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学科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欲望!可以说这一节课既是知识传授又是能力、情感的培养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

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

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计算星体表面重力加速度和星体密度。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

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中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 好学教育:

②难点:

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难点所在。

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4、教材的处理

①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表达,有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点,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②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并坚持一材料多用的原则。这样既直观,又能体现例子的典型性和精练性。

③有针对性地穿插些探究性问题。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联系已学的知识,提炼观点,这有利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④师生互动教学来分析相关的重难点,这样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上课的效率。

二、说教法

新课改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针对我校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合作式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精神,能够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同学的主体作用。2.纠错返正式

就本节课的内容,同学容易犯被绕和环绕星体错位的错误,利用沿用错误方法而导致解题无果的这样一种方式来增强对同学思维的刺激,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阅读提炼式

由同学自己阅读教材提炼知识,总结方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天体运动的知识,对于规律的适用性也进行了不少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的迁移和发散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加以一定的引导和启发,结合前面三节所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用本节的授课内容 好学教育:

四、说学法

教是导学是获,不同的学习方法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学生将终生受益,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合作出真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打开问题所在,获取知识,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快的发展。

2、知识迁移法

物理规律的美就在于他的普适性,很多知识本身就是相同的,学生学会这一点,处理问题就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3、有效阅读法

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构建模型。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篇六:高中物理说课稿:《电场强度》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高中物理说课稿:《电场强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电场强度”,下面我对这节课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选修3系列的第一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也是高中阶段基础的内容之一。电场强度描述了电场的力的性质,是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学好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才可拓展延伸至电场力做功、电势差、电势能、电流的形成、带电粒子的运动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所以电场强度是掌握电学其他许多概念的基础。因此电场强度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电学,乃至整个电磁学的重点之一。要让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首先要建立电场的概念,这是学生在学习本节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统观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不难发现本课的教学有如下的特点:

1.知识点多: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检验电荷,点电荷的电场,场源电荷,矢量运算等

2.教学内容抽象:电场看不见模不着,学生对于场的感性认识少,电场线是一个理想的模型

3.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备:关于场没有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必须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通过实验及类比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2、在理论和实验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式的得出,让学生体会到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重要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于“超距作用”的观点到场的提出的物理学史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协作性和继承性,法拉弟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性。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通过电场强度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以及对于自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3、通过学习电荷的电场分布,认识到对称和科学美感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深刻理解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为重点内容。

确定依据为本节课的中心是让学生认识到场的客观存在,及场的力的性质。由此引入一个物理量并恰当地定义它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因此将它定为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一场强的定义方法;二场强和电场力的区别和联系;三几种典型电场线的分布。确定的依据有三个方面:一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容易发生混淆,三学生对电场线的分布往往只识其形而不解其质。

四、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课内容较抽象、理性思维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如:启发式教学法、“发现学习”教学法。

学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协商讨论,突出主体性。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变学会为会学,是改革传统教学的重大课题。

五、教学过程

据以上的分析,教学中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掌握知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引入新课:(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提出问题(看幻灯片1)学生解答,之后我这样导言:力不能脱离施力、受力物理而独立存在,即力具有物质性,由此可知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这节课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它,一是定量描述,二是形象化描述。由此引出课题“电场强度”

意图:这样处理抓住要害,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现矛盾,使学生不知不觉开始新的认知体系的建构。2.新课教学:

首先电场的教学:(看幻灯片2)让学生认识到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并通过类比的方式,克服学生陌生心理。之后强调本节课的知识主线: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作用。

然后进入电场强度的教学(大约需要17分钟)创设问题情景:(幻灯片3)1)两点电荷间静电力的产生用场的观点怎样解释?进一步说明场具有何性质? 2)电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来认识它?

3)引入的试探电荷应具有什么特点才能真正反映原电场的性质?

4)同一试探电荷在某一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的大小方向一般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通过前四个问题,以电荷在电场中受力为主线,引出电场力的性质:即电场有强弱又有方向

(看幻灯片4)1)能否任意选取一个电荷,用它在电场中某位置受到的电场力表示该点的电场的强弱和方向?为什么?

2)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位置受力不同,不同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位置受力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电场力即与试探电荷电量有关,又与电荷在电场中的位置有关,据此试问:f/q是反映了谁的量?

显然我们应引入一个物理量,并对它恰当的定义,使其充分反映场的强弱和方向,引入的物理量就叫场强吧,该如何定义它呢?

意图:通过以上合理设问,明确思维轨迹。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场强引入的思路及其物理意义,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一。而在下面的问题中又顺理成章出开始了对场强的进一步的认识。(看幻灯片5)1)前面用比值法定义了场强的大小,场强的方向又如何定义呢?

2)由定义式e=f/q和力学单位制确定e的单位和其单位在数值上含义。

让学生思考在e=f/q中q是什么电荷的电量?能否推出e∝f、e∝1/q 而场强e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归纳电场强度物理意义、定义及其特点

电场强度是对电场的定量描述。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为便于我们的研究,需要把它形象化的表达出来,物理学中用一系列的曲线来代表电场。

⑶由此引出电场线教学(大约需要12分钟)幻灯片7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类比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首先复习初中所学的磁感线的定义,并通过条形磁铁磁感线的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磁感线的疏密同时反映了磁场的强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画电场线也需要以一个恰当的规定为前提,经过这样处理使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从而使学习形成最大的正迁移。

在类比基础上解决下列问题(幻灯片8)①让学生总结出画电场线的两个规定

②在了解了匀强电场定义的前提下,画出它的电场线?

③在做完教材41页例二后,画出孤立正电荷、负电荷电场的电场线

④不要求画出等量同号、等量异号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让学生观察教材图12-7,找出:

电场线的方向特点

电场线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之后观看图片和动画:(幻灯片8、9)最后学生注意观察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总结电场线全部特点

意图:通过恰当的类比,潜移默化、突破难点教学难点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使学生获得创造体验的同时把握根本。

3、课堂练习:(大约需要10分钟)为巩固所学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将安排如下练习: 1)在电场强度教学结束时,练习教材例题一,巩固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f=eq表达式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画孤立点电荷电场线之前,练习教材例题二,即巩固定义e=f/q,又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3)通过让学生填写场强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的表格,即考查、反馈了知识的掌握情况,又突破了此教学难点二。

4、课后小结:(大约需要3分钟)在这部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畅谈对本节课知识上的收获,思想方法上的领悟,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加以补充。意图是帮助学生梳理全节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特布置作业如下: 1)课后练习⑴⑵⑶

2)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6、板书设计

以上即是我的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篇七:高中物理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2011-06-08 17:58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

“功”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 “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不“消耗”什么东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些什么东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二)新课教学: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10分钟)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例:某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后提到3米高的二楼,该同学对水桶做功如何?

设计意图:以教师提问将教学环节紧紧相扣,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15分钟)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位移s的分力fcosα和垂直于位移的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 s 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摒弃“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意义非凡,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例: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20n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scosα=20×10×1/2=100j)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至于指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写出公式后马上开列“注意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快很方便,但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死记硬背。另一种方法是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即借助启发式教学。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静止物体,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动,运动8m时突然将此力反向,但大小不变,一直把物体推回原处(即全过程总位移为0),能否用w=f·scos α算出此力在全过程中做的功等于零?总功为多少?

通过将运动分成如图的ab、bc、ca几个阶段,可以得出全过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于0,从而明白

w=f·scosα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

不变”的恒力做功,同时还初步学会处

理“变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将运动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恒力”。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⑸在讨论公式时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积来分析几个特殊情况的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α=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α=180°时,物体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为负。

设计意图:教师精讲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题讲解巩固知识,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知识点。

3.如何突破“负功”这一难点。(10分钟)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0,w<0,即力和物体位移间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从动力学观点看,力f是阻力,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克服力f做功f·s。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例:一同学竖直上抛一物体,请问在上升、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如何?(三)巩固本节学习的新知识。(5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3.功的计算式:

⑴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w=f·scosα。

讨 论:a.当0°≤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力对物体起推动作用。b.当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c.当90°<α≤180°,力对物体做负功,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⑶注意点:a.功是标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 c.公式的适用条件 4.功的单位:焦耳(牛·米),符号j。1j=1n×1m 1j=1n×1m 高中物理说课稿:《弹簧形变和弹力》

2011-06-08 17:51教师网[您的教师考试网] 高中物理说课稿:《弹簧形变和弹力》。tag标签:说课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说课 《弹簧形变和弹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形变与弹力的知识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二是:先研究比较常见的各种形变,后研究与形变有关的弹力,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特点之三是:基础概念多,演示实验多,再加上学生的探究实验,故容量较大,需仔细安排,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条理清晰。

(二)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⑵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⑷知道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经历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由于大量的力学现象中都要对弹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进行判断,并且要明确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产生弹力及方向如何?而且弹簧所产生的弹力贯穿知识的前后,因此我把重点内容确定为:

⑴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

⑵探究弹簧弹力的规律。

难点:由于学生对微小形变难于确定而且对其是否产生弹力及其方向不好判断,因此我把探究微小形变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

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用具

1、演示用具:弹簧、钢丝、激光笔、细竹竿、微小形变放大器一套、已拉坏了的弹簧、钢尺。

2、学生探究实验用具:铁架台(带支架),两个原长一样但劲度系数不一样的弹簧、刻度尺、钩码10个、长20cm的细铁丝。

五、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①弹簧的压缩形变;②弹簧的拉伸形变③视频播放:竹竿形变、钢丝的扭转形变。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设问:摩天大楼在风的吹拂下会不会摆动,发生形变吗?

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压缩都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被压缩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演示实验:(播放视频)1.弹力的概念。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⑴压力;⑵支持力;⑶绳子的弹力

让学生知道桌面受到的压力是由于拳头形变产生的,拳头受到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绳子弹力的产生及其方向的确定。

●判断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小球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弹力。

采用“假设法”分析,让学生知道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弹力。3.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设计意图:利用放大法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产生原因,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探究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

创设问题情景: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引出问题: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提出问题:弹簧形变时的弹力跟它发生的形变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根据你们使用弹簧测力计的体验,对上述关系进行猜想?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实验探究:(由于猜想不一定正确)为了验证你的猜想,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

老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有些组使用的弹簧是不一样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利用excel软件绘出f—x图象。

在同一个直角坐标,做出两个不同弹簧的f—x图象,然后进行比较。

图象法处理数据更为直观,更容易得出物理变化规律,且该种方法处理数据能更好地减小实验的偶然误差。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得出胡克定律:f=kx(k为弹簧的颈度系数)[设计意图:在探究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时,由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和得出规律,并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绘制f-x图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物理学科的整合。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对探究实验过程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学会探究物理规律;再加上熟练信息技术,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弹力的应用(图片,视频播放:射箭)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产品设计离不开物理理论,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

(六)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课外布置: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布置课外自制弹簧秤,并组织评比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五篇:GC-MS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GC-MS工作的基本原理。

2.了解GC-MS仪的基本构造,熟悉软件的使用。

3.了解运用GC-MS仪分析样品的基本过程,掌握利用质谱标准图库检索进行色谱峰定性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1.气相色谱

气相色谱的流动相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

2.质谱

质谱分析法是通过对被测样品离子的质荷比的测定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被分析的样品首先要离子化,然后利用不同离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行为的不同,把离子按质荷比(m/z)分开而得到质谱,通过样品的质谱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样品的定性定量结果。

3.气质联用(GC-MS)

气质联用的有效结合既充分利用色谱的分离能力,又发挥了质谱的定性专长,优势互补,结合谱库检索,可以得到较满意的分离机鉴定结果。

三、实验仪器

岛津GC-MS(QP2010)DB-5柱子(弱极性)

四、实验步骤

1.开机:

顺序(确认每步操作完成后,在执行下一步):开氦气瓶、开GC电源、开MS电源、开计算机。

2.进入系统及检查系统配置:

① ② 双击GCMS REAL TIME,连机(正常时,机器有鸣叫声)进入主菜单窗口; 单击左侧system configuration,设定系统配置,无误后退出。

3.启动真空泵:

① 点击左侧vacuum control图标,出现真空系统屏幕,单机Advanced>>后,出现完整显示内容;

② ③ ④ Vent valve的灯呈绿色(即关闭)时,启动机械泵(Rotary Pum); 低压真空度<3+E002Pa时,单击Auto startup启动真空控制; 启动完成后,抽真空30min,可进行调谐。

4.调谐:

① 单击Tuning图标,进入调谐子目录单击Peak monitor view图标,在Monitor中选择Water,air将Detector电压设为0.7KV(最低)m/z中依次输入18、28、42Factor中均输入适当的放大倍数;

② 丝;

③ 建立调谐文件名点击Start Auto Tuning图标,计算机自动进行调谐,直至打燃灯丝,若峰强m/z18>m/z28,即系统不漏气,观察高真空度,保证<2E关灯

-2印出调谐结果为止。

5.方法编辑:

① ② 点击主菜单Date Acquisition图标,进入方法编辑中;

GC-2010的色谱条件:column over temp(柱温):40.0℃;Injection Temp(进样器温度):200.0℃;Injection mode(进样方式):split;

③ GCMS-QP2010的质谱条件:Ion source temp(离子源温度):200℃;Interface Temp(接口温度):200℃;Solvent Cut Time(溶剂切割时间):2.5min。

6.样品测定:

设置测定操作项目,按Standby,待GC、MS均变绿色字体,进样,按start,开始检测。

7.数据处理:

返回主菜单,双击GCMS Postrun Analysis图标,得总离子色谱图(Tie)放大Tie并扣本底,搜索相似质谱图Report中打印质谱图。

8.关机:

① 日常关机:实时分析中,开关图标为daily shutdown时,表示为低温、低流量(按照设定值执行),但真空系统工作正常;

② 完全关机:实时分析中,开关图标Vacuum control时,表示完全关机。按Auto shutdown,仪器自动降温,当离子源温度均降到<100℃时,仪器自动停泵;

③ ④ 关GC仪和MS仪:关氦气瓶气阀(不要动调压阀)关GCMS REAL TIME软件; 关计算机、关总电源。

五、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规定使用仪器,防止因错误操作造成仪器损坏。

六、数据处理

分析:此图有五个比较明显的峰,代表所测样品中有五个主要有机物质。

分析:此物质与苯环相似度为97%,出峰时间为2.65,基峰离子为78,分子离子为78。

分析:此物质与分子离子为102。

相似度为97%,出峰时间为3.11,基峰离子为57,分析:此物质与甲苯相似度为97%,出峰时间为3.8,基峰离子为91,分子离子为93。

分析:此物质与邻二氯笨相似度为98%,出峰时间为8.5,基峰离子为146,分子离子为148。

分析:此物质与相似度为97%,出峰时间为9.41,基峰离子为77,分子离子为123。(由于截图没截好,因此未能最清晰看到分子离子。)

下载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实验报告(共5篇)

    心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序号: 1. 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 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所呈现的各刺激之......

    计算机实验报告共三次

    计算机实验报告共三次,内容如下: 1.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单分支、多分支语句的使用 (2)熟悉采用选择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课本P34页 五、开放......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共五篇)

    安徽工业大学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班级:学院: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 班级:统计112 姓名:王闪闪学号:119114320 1)实验目的:掌握电子商务中各角色之间业务交往的全过程。 2)实......

    网络安全实验报告[共五篇]

    实验一:网络扫描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扫描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最终巩固主机安全 【实验内容】 1、学习使用Nmap的使用方法 2、学习使用漏洞扫描工具 【实验环境】 1、......

    数字证书实验报告(共5篇)

    篇一:数字证书实验报告学 生 实 验 报 告 篇二:电子商务实验报告 数字证书的使用实验三 数字证书的使用 实验目的:1. 掌握数字证书的配置内容及配置方法 2. 了解数字证书的作......

    实验报告(共5则范文)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工商管理类八班 学生姓名:纪虹宇 学号:201205272089 实验名称:组织行为学第一次实验课 指导教师:王益明 实验时间:第4周周日(3月24日) 实验地......

    土壤实验报告(共五篇)

    土壤学实验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学号:20105890 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共5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实验时间:指导老师:王伟平老师姓名:代班级:信安学号: 1、网络路由层协议模拟实验 2、Socket通信实验2014年5月9日 巍1201班 0909121615 实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