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枪训练三个要点
标枪训练的三个要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标枪训练的三个要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在掷标枪教学中,最后用力的技术以及助跑和用力的衔接是教学的重点,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都应予以重视,教学时应注意将分解动作和完整技术相结合,以保证投掷技术的完整性。由此总结出了三点,下面就...在掷标枪教学中,最后用力的技术以及助跑和用力的衔接是教学的重点,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都应予以重视,教学时应注意将分解动作和完整技术相结合,以保证投掷技术的完整性。由此总结出了三点,下面就让我带大家仔细了解。
第一点:
最后出手练习这一点主要让学生掌握侧身引枪成“满弓”,挺胸转肩挥臂猛烈鞭打。为什么要先学习最后用力出手呢?因为在这些年来的标枪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最初学习标枪时,最注重的是自己能投多远,而对其它的技术动作不是很注重。所以我就投其所好,先让学生自己来投几次,然后再教学生最后用力技术,等学生基本上掌握该技术后,让学生再来投掷一次,往往这一次比前几次成绩要好,就这样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感觉,从而使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学习动力,在练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在这一步中学生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最后用力时未能通过标枪纵轴,从而使飞出去的标枪不能保持一定的仰角飞行或枪尖发生偏转。产生的原因一般是枪尖有偏向和用力臂肘下沉造成向下拉枪。针对这种情况
我主要采用下列方法:先多做原地松握插枪练习;然后练习在助跑中引枪;最后练习上两步轻投,高手鞭打出枪。在学好了最后用力技术之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点:
持枪助跑引枪练习这一点主要让学生掌握握枪与持枪方法,然后学习持枪助跑和投掷步。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现代握枪法,在教的过程中我不断的给学生讲现代式握枪的好处,直到学生掌握为止。掌握了握枪手法后,让学生学习持枪助跑,让学生习惯一只手举着跑步,最后就是助跑接投掷步的教学。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徒手学习投掷步比快,看谁在最短时间内完投掷步动作。这时经常出现引枪不正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引枪与助跑配合不好;引枪时持枪手未能做好翻肘、翻腕、枪尖远离头部右耳。针对这些情况我一般采用以下纠正方法:先在引枪练习时让学生将松紧带一头系住枪尖,另一头系在前面的小树上,高度比人稍高,学生站在小树两米处正对树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练习时,如果引枪不到位松紧带会自动帮其纠正方位;然后多做连续两步节奏跳跑中引枪。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能快速地掌握引枪技术。
第三点:
完整技术动作衔接练习助跑到最后用力的衔接是整个掷标枪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这一点没有学好,掷标枪远度要想更进一步就非常困难。这一步难就难在投掷步与引枪的配合,因此正确掌握投掷步的技术,是助跑与最后用力相结合的关键。在最后用力中,大肌肉群先于中小肌肉群发
力,是形成“满弓”和“鞭打”的基础。这一环我主要采用先分解后整体的教学方法。先引枪练习用松紧带练习法,然后投掷步最后二步加引枪练习,投掷步最后三步加引枪练习,投掷步最后四步加引枪练习,投掷步最后五步加引枪练习,最后助跑加投掷步引枪练习。在这一步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最后用力时左脚的蹬伸不充分,臀部下坐。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右脚蹬地无力;
(2)、投掷步的最后一步过大,在很大的向前惯性力和重力作用下左脚不能及时蹬伸。
(3)、左脚力量较差。针对以上情况进行如下纠正方法:(1)、多做上步投掷的练习,强调两脚用力的衔接。(2)、设定第一第二标志线练习。(3)、进行各种跑跳练习,加强下肢的快速力量,强调左脚在最后用力时积极蹬伸。
第二篇:标枪赛前训练
青少年女标枪运动员的赛前训练
何梅
1张萍萍2
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高级中学
2】河北省唐山市华北煤炭医学院体育教研部 青少年运动员通过刻苦的训练,主要目的就是参加比赛,其次是进入大学深造。进入大学的前提就是比赛中的优异成绩。比赛是评定运动训练水平和专项能力提高程度的最权威、最专门的手段。然而,不管是业余运动员,还是国家一流运动员,都会发生运动员在比赛中未能表现最佳竞技状态的情况。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使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已受到不同层次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本文根据掷标枪训练和比赛的实践,并参考相关文献,对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进行初步的研究。
标枪运动员的赛前专门准备阶段一般为6~8周,本文的研究确定8周时间为赛前训练阶段。根据该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围绕训练指导思想,认真制订与实施赛前训练计划,并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监控,努力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
通过8个月的训练,该运动员的标枪成绩提高较快,在2008年7月下旬唐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44.53m的好成绩,且好于赛前训练中的最好成绩,又经过9个月的训练,在2009年田径比赛中,投出了46.44的成绩,又大大超过训练中的最好成绩,表现出较强的比赛能力。
表1 赛前训练成绩与比赛成绩比较
2008 2009 赛前最好成绩/m 42.30 43.15
比赛成绩/m 44.53 46.44
超赛前最好成绩/m 2.23 3.31(1)掌握与控制赛前训练负荷,稳步提高专项能力
掌握与控制赛前训练负荷,对于比赛时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训练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赛前过多、过早地减小训练负荷,虽然能使身体的体能得到很快的恢复,但专项能力将会受到影响,比赛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反,赛前训练负荷也不应过大,过大的训练负荷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而神经系统的疲劳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这将影响到赛前训练的系统安排,不利于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根据赛前训练一般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小的基本规律,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我们重视训练准备期向赛前训练的转化与过渡,赛前8~5周通过逐步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增大训练负荷,提高专项能力。赛前4~3周,开始降低专项训练的负荷,约为平时的50%~60%,但有较大的专项强度。赛前1~2周进一步降低专项训练负荷量,约为平时的30%左右,但仍保持较高的专项训练强度,这样不至于专项能力大起大落,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专项能力感觉。另外,严格控制专项投掷数量,一次训练课后在24h或24~36h内就能恢复,防止疲劳积累,从而保证神经肌肉系统处于良好状态投入比赛。(2)赛前进行模拟比赛的训练,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
模拟比赛的训练是提高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不可缺少的训练环节。通过模拟比赛的训练,能提高运动员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帮助运动员逐步形成心定、心静、心细的竞技心理,为重大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术动作和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奠定心理基础。我们除了在平时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比赛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以外,在2次大赛前专门安排模似比赛的训练,根据参赛人数多少和标枪比赛的检录时间,模拟准备活动,模拟前3轮与后3轮试掷中每轮试掷的间隔时间、每轮试掷前的准备活动和试掷;假设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排名情况,如教练员告诉运动员,“这是第3轮,现在是第9名,这一枪投不上去,将会淘汰,进不了后3轮的比赛”,或者讲,“这是最后的试掷,现在名列第2名,比第1名还差0.10m”,用这些信号激励运动员发扬拼搏精神。整个模拟训练过程,从检录、组织比赛、裁判员旗示等,按照比赛规则严格进行。这种训练既能丰富运动员的比赛经验,提高对未来比赛的适应能力,又能提高训练强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确立适宜的比赛目标
运动员在赛前训练中出现紧张激动的情绪是正常现象,是运动员机体内部的适度动员,调节身体机能状态,适应即将来临的比赛。但赛前紧张激动状态既不能过早出现,也不能过于激烈。因为过早、过多地兴奋消耗大量的神经能量,易产生神经系统的疲劳,且这种疲劳的恢复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到临赛前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时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高度动员。
因此,我们在赛前训练中重视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调节,通过交流和安排适当的有氧运动和篮球游戏等活动,调节运动员的注意力,防止运动员的心理紧张状态过于强烈。在确定比赛目标时,不给运动员太大的压力,让运动员以良好的心境参加比赛。在参加比赛时,由于对对手的水平不了解,因此,我们希望能正常发挥水平进入前8名,如有可能,争取更好的名次,要求运动员不要受其他选手表现的影响,自己与自己比,只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的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就能有理想的成绩。最终超水平发挥,荣获第1名。3 结 论
(1)合理安排赛前训练负荷,妥善安排专项训练强度,有利于在比赛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2)赛前模拟比赛能够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发挥运动技术水平。
(3)适宜的心理紧张状态和恰当的比赛目标,能够在比赛时充分动员神经系统的能量,增强自信心,从而有可能超水平表现专项运动成绩。
第三篇:关于标枪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研究
(一)立项依据
掷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它的完整技术,是由肩上持枪经过一段预先助跑连接投掷步获得动量,通过爆发式的最后用力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将标枪经肩上投出去。标枪力量训练是为了提高专项力量素质水平,增强投掷能力;是一般力量训练向专项力量训练过渡的重要环节;是标枪训练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力量训练当中广大教练员尤其重视爆发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项力量训练,使力量训练的效果尽可能得转化为专项投掷能力,以期糗大肌肉做功效率与技术结合的最佳效果。因此,在掷标枪运动力量训练实践当中,怎样使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得到渐进式的同步提高,进而在掷标枪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就需要在进行高负荷专项力量训练的同时兼顾掷标枪技术训练。
标枪,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后用力,动作速度从7一8m/s猛增至30--31m/s,最后用力为典型的爆发式用力,而较少需要最大力量,因为完成动作速度的时间要少于肌肉完全发挥出最大力量的时间。为此,要重视发展速度型力量,尤其对肌肉发达到一定程度的高水平运动员而言更有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绝对力最的训练,就会形成大块僵硬的肌肉,这样就会妨碍技术的发挥和速度的提高。进行爆发式力量练习时应全力进行,保质保量,要求运动员多次做专项力量的投掷,并安排好恢复。在整个训练中要深人细致地评定力量和速度训练的比重,并合理地安排到训练计划中去,以获得最有效地提高爆发力的方法。在进行专项力量练习时,练习动作一定要与技术动作结构相似或相近。这不但有利于巩固技术,而且能最有效地发展专项所需力量,使肌肉之间的协调更趋完善。训练中应建立轻重负荷最适宜的比重关系,负荷越重所采用的练习动作应越简单,不能因为训练而导致技术动作变形或破坏原有的正确技术动作。
(二)研究内容
探讨和归纳发展标枪运动员力量的训练方法与依据。结合国内外关于标枪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的文献资料,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训练方案,进而归纳出能提高标枪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和依据。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标枪运动员的训练应以发展快速力量(即爆发力)为主,专门投掷力量的训练应与技术紧密结合,标枪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原则,选择正确的力量训练手段,贯穿到整个训练计划中。
(三)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以下为几种我们国内常用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1)上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击掌
俯卧撑:俯卧于地面,两手合两脚支撑于地面,两手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并拢,开始做时两手逐渐弯曲成上臂与前臂夹角为90°,然后迅速撑起,两手推离地面瞬间击掌,击完掌后两手迅速着地接着做下一个。要求击掌快,两个动作之间迅速连贯,身体要保持一条直线,两脚尖要始终接触地面。每次练习的组数与次数要根据运动员的水平来确定,要不断上升组数与次数,做到不断超越每一个阶段的训练负荷。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引体向上,立卧撑。
(2)躯干专项训练方法
仰卧负重收腹练习:身体横卧于跳箱或者海绵垫上,手持重物或腿帮橡胶带,两腿固定或两手固定做收腹弯曲上身或收腹举腿动作。要求:收腹或屈上身收腹快,快回时缓慢放下,上身或下身不能触及跳箱或海绵垫,身体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绑胶带或手持重物是要由轻到重,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肋木上悬挂收腹举腿练习、仰卧两头起、负重转体。站立手持重物绕环。
(3)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深蹲练习:并排放置间隔距离相同、高度不同的跳箱,运动员从第一个跳箱下跳上跳箱,然后从跳箱上跳下迅速跳上下一个跳箱,在迅速从跳箱上跳下迅速再跳上下一个跳箱。要求采用循环练习法,不间断。跳箱的个数和训练的组数要根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来确定,要充分利用肌肉的离心收缩原理,组间间歇要充分。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方法有:单足跳、双足跳、蛙跳、跨步跳。后蹬跑等与跑和负重跳跃相关的练习。
(4)全面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助跑投掷手榴弹(或接力棒):与投掷标枪相类似的助跑、引手榴弹(或接力棒)、交叉步、最后用力。要求:助跑速度快,引手榴弹(或接力棒)迅速,最后用力出手速度快,投掷动作做完后要迅速做好缓冲,防止超越投掷弧出现犯规情况。
不同质量的标枪投掷练习:这种练习要完整动作练习。质量的选择要因人而异。重器械一般在非竞技状态时期使用,竞赛期则以此标准或略轻的器械为主。原地拉胶带:身体左侧对用力方向,投掷臂手持胶带一端,胶带另一端固定。开始姿势体重压在右腿上,右腿发力内转并送髋,带动躯干和投掷臂。要注意及时翻肩和向左腿移动中心,沿一直线前拉胶带。标枪是一个非周期性运动,它要求助跑速度快保持技术动作不变形的情况下作用力臂尽量加长。在选择专项力量练习时要针对专项训练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力量练习手段,避免采用杠铃为工具的大的训练强度的练习手段。将16名运动员随机分成4组,4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1、分别对4组进行标枪的投掷测试,并记录成绩。
2、实验时,每个组进行一种专项力量训练,为期一个月。
3、对实验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测试,测试内容仍为标枪的投掷测试,并记录成绩。
(4)可行性分析
根据标枪运动的技术特点和用力环节,我们把标枪运动中的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速度力量,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由骨骼肌收缩与伸张时产生的一种外在表现。绝对力量是指肌肉在人体运动中克服内部或外部阻力的最大能力;速度力量则是力量与速度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特殊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前者多半通过后天的训练形成,而后者主要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很难在后天训练中得到较大地发展,所以在标枪运动员选材与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要有明确的分工。
标枪与其他投掷项目相比,对绝对力量的依赖性相对要弱。最后出手的力量主要来源于高速度助跑与最后速度力量的结合,其中爆发力是速度力量的最典型表现形式,也是速度力量的核心。在标枪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中,绝对力量与速度力量之间不但存在着量的差异,更有质的区别。从解剖学来看,绝对力量的大与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和肌纤维粗
细状况,而速度力量则取决于神经的快速节奏感。
标枪专项力量训练就必须以无氧力量训练为主。而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是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而无氧力量训练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强度大,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要注意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从整体来讲,标枪专项力量讲究用力的协调性、爆发性。因此,在标枪专项力量训练时应特别注意加强注意力的训练,要尽可能地通过改善神经支配来加强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4组常用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比对,研究出那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专项力量。
[2]
(五)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采用对照组训练和单一力量训练:训练内容以及方式主要为单一性力量训练,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并不刻意与标枪技术结合,方法主要为上肢杠铃最大力量训练、冲刺速度训练、短程速度的无氧耐力训练、投掷臂爆发力力量训练等单一性较强的传统训练方式,方法主要为上肢力量发展的卧推杠铃、俯卧撑、单杠、三角肌前束腿部力量的负重深蹲、蛙跳等大多数运动项目通用的单一性力量训练方法。提高标枪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方面,结合专项力量训练法要优于单一力量训练法,对标枪运动的力量有较强的增长性,更容易使运动员提高标枪运动成绩。
第四篇:标枪说课稿
标枪教学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课的是授课对象是2011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要学中要培养其具备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互助、吃苦耐劳、勤奋拼搏的良好作风和社会适应能力。本课力求流畅、灵活、紧凑,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对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通过教学,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田径课程中理论部分和重点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会讲、会做、会教和分析问题的社会指导能力以及承担基本田径课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掷标枪有其独特的动作技术体系。是由人体及其运动环节的一系列不同动作所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为了教学的方便和需要,还必须科学地将完整的动作技术体系划分成握持枪、助跑、最后用力、标枪出手后的身体平衡和器械的飞行几个动作技术阶段。而标枪技术的关键技术:“最后用力”技术就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最后用力即为投掷步的最后一步,它是掷标枪的关键动作,是标枪获得出手初速度的主要来源。重点是掌握上下肢的协调依次用力的顺序,完成通过标枪纵轴的“链状鞭打”动作。完成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和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2011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非常爱好,身体素质较好,心理素质较稳定。但大部分学生对标枪运动接触较少,普遍对标枪技术不太熟练,增强了标枪教学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1)进一步复习原地插标枪技术动作,巩固提高正确的出手
动作技术,使85%以上同学能较好的掌握原地插标枪技
术动作。
(2)学习原地掷标枪技术,初步掌握原地掷标枪技术,明确
正确的用力方法和动作顺序
2、情 感 目 标:(1)通过标枪的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努力拼搏,形成 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不怕
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最后用力动作顺序和快速投掷动作技术的掌握,特别是标枪纵轴的用力,上体和投掷臂的快速鞭打技术细节 2 教学的难点:标枪出手动作技术的掌握
六、教学学法
教学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发现式教学手段,以直观式,诱导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观看、模仿、配合教师的讲解到学生自主练习,逐渐增加练习的难度。
学法上采用观察学习法、模仿学习法、尝试学习法、比较学习法、讨论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在教学中采用小群体分散能力分组练习形式,加上教师的共同参与,提倡互助互学,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的示范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共同发现问题并加以说明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设计
? 导入【技能展示、图片展示、体育游戏】 ? 讲解、示范【幽默诙谐的语言与表情、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 ? 模仿学习【感官模仿、表象训练等等】
? 辅助练习、基本练习【分组练习、完整练习、对比练习等等】 ? 纠错、巩固与提高【夸张正误对比示范、学生示范点评等等】 ? 小结【建立课后学习体系】
七、教学评价
?
1、教师小结 ?
2、教师评价
八、场地器材
标枪35支篇二: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将该篇文章加入到网摘: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长宁培风中学 余昌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②在高考中的地位:它结合动量守恒定律是解决力学综合题的核心,而这类问题又常伴随着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和受力特点是充分考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点,所以在高考中也是必考点——占整个力学部分的30%左右。③教材的结构特点: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承前);从思维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教材这样的安排符合新课标指出的: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观点,也符合sts教学模式的特点:“强调学生参与(探究),注重技术(规律)的得到”。
2、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安排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特定:
①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②难点:能正确判定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二、说学生
目前的学生经过了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已会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书中的摆动、抛体运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 识。所以,学生已具有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但处于现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一个过渡期。(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就要提供很好的感受性材料,设计好问题,铺路搭桥,简化“模型”,降低难度,让学生能顺利地过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中新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机械能及机械能总量的概念
③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会初步应用条件来分析实际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这也就要求学生在构建成定律知识上掌握它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说教法 由于物理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信息来源,根据sts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注重探究性、主导性、交互性、社会性的教学;注重师生间的协商、对话与交流。
我的教学法设计主要也是依据教学理论及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设计的,具体而言是这样:
1、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我采用演示单摆实验(创设情景),发现现象(能达到相同的高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定性得出两个最高点的机械能相等,教师再设计问题(对其它的点或其余的实例是否又具有任意性与普遍?),再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论证和实例验证(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落和振子的运动),进而得出规律。
2、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得出与掌握,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所举的实验与实例,学生回到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去思考我们设问题的前提,在这种思考、、对比与分析中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3、对规律的应用,属于是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要通过教师的示范,师生的共同讨论逐步去领会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切忌一步到位。
4、总的来说我采用的是一种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教学法,也符合现代的sts教学模式的要求。
五、说学法
根据我设计的教法及科学的构建主义学法观点:“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转变;学习不是个体构建的过程,也是社会构建的过程。” 学生应当采取这样学习方法:
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由物讲理的基本方法。
2、学生应当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归纳与总结。具体的应当是在物理情景中去思考我们的问题,分析它的特点,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演绎推理,最后去归纳总结新的物理规律。
3、总之,学生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程序)篇三: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特点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7章第8节新授课,机械能守恒定律属物理规律教学,是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是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铺垫,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打下基础。
教材的结构特点:上一节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本节内容从理论推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下一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内容衔接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这样的安排符合新课标指出的: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能力的观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 3在具体问题中,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得出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与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经历归纳概括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过程,会初步应用条件来分析实际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机械能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及条件
②难点:能正确判定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经过了势能、动能定理的学习,已会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如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而对书中的摆动、抛体运动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般能较熟练地应用动能定理应用,所以,学生已具有了学习本节课的基础;但处于现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由“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
三、说学法
1、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四、说教法
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我采用演示单摆实验(创设情景),发现现象(能达到相同的高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定性得出两个最高点的机械能相等,教师再设计问题(对其它的点或其余的实例是否又具有任意性与普遍?),再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论论证和实例验证(物体在光滑斜面上自由下落和振子的运动),进而得出规律。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导入新课
1.小球是否会碰到鼻尖
引导学生观察小球摆回的高度是否与初始位置相同.(“本实验趣味性强,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概念介绍与目标明确)① 把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②本节课就研究动能与势能转化过程中其总和满足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标题〉请分析下面实验中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 1小钢球自由下落.(通过实验,发现现象)学生可能举出实例:摆钟的摆锤、大坝泄水发电等.学生分析这些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学生自由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教师使用延迟评价,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哪些力做了功?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学生应能得出:结论,教师提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学们想一想,动能定理w总=ek2一ekl的左边是什么含义?右边又是什么含义?二者相等说明了什么
道理?同理,公式wg=ep1一ep2的左边是什么含义?右边又是什么含义?二者相等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程度不同,认识这一抽象的理论的能力不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甚至用具体数据表现这一抽象的理论.让学生切实明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含义)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2.机械能守恒定律(1)推导
教师投影如图所示,物体自由落下,在下滑过程中任意选取两个位置a,b.以地面为参考平面.当物体经过位置a时的动能为ekl,重力势能为epl;经过位
置b时的动能为ek2,重力势能为ep2.
总问题:物体在a点和b点的机械能是否相等?
分问题1:分析物体的能量转化情况;
分问题2:分析物体受力,分析每个力做功情况;
分问题3:列出动能、重力势能变化时的功能关系;
比较物体在a,b两点的机械能的大小.(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只列出总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必要时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物体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能量的转化情况比较容易得出)弹簧和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往复运动.(ppt展示)
同可以证明: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结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公式ek2+ep2 =ekl+ep1 如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及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等,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机械能相等是否又具有普遍性(即转化过程中的任意位置)呢?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让学生知道科学真理的得出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并注意其受力情况.
① 钢球自由下落;
②平抛;
让学生思考并作出分析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独立推导。然后用投影上台展示(2)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教师演示实验:改用泡沫球做自由下落运动,师生共同演绎(起到示范性与更正性作用)[理论分析]对如图5所示的几种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从物体受力及力做功的角度),归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让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及上述实例分析,就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先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分组讨论并进行归纳、交流,再加上教师引导得出: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所谓只有重力做功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不受其他力;或者除了重力外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重力或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其他力做功会引起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学生层次不同,讨论的深度也会不一样,只要讨论到第一层次即可)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问题:下列哪些实例中物体机械能是守恒的?
(1)抛出的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空气阻力不计);(2)跳伞员在空中匀速下落;(3)轮滑极限运动员沿光滑曲面下滑。(4)抛出的手榴弹或标枪在空中的运动。(5)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碰到一个弹簧,把弹簧压缩后又弹回来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1、学习了机械能的概念,“同一状态”下物体的机械能等于动能与势能之和; 2机械能守恒定律内容:在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结论叫机械能守恒。(强调守恒的意义)。表达式:ek2+ep2=ek1+ep1(强调各符号的意义及变形式)
3、条件:(在比较中得出)①从做功方面理解——物体只有重力、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强调实质性理解);或②在只有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注意:归纳过程中要回到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去,在情景中去思考结论的得出有何前提,其实这个前提就是这个规律的条件)注意:由于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共有的,所以我们在讨论机械能守恒的时候,所指的物体就是系统。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4、满足条件的常见运动类型:自由落体运动、抛题运动、光滑固定斜面上物体的自由滑动。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思考与训练:一小球在空中自由下落,另一质量相同的小球在粘滞性较大的液体中匀速下落,它们下落的高度相同,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力做功相同吗?是否机械能都守恒?
六、说板书设计
机械能守恒定律
1、机械能的概念及表达式:e=ek+ep
2、机机械能守恒条件:
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1)只受到重力或弹力作用;(2)受到多个力作用,但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3)受到多个力作用,除重力和弹力外,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做功的总和为零
4、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 122 2mv2?mgh2?12mv1?mgh1 ek2+ep2=ek1+ep1篇四: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5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500米=()米 6 千米 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尝试练习:5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3)试一试: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 12()
小冬肩宽 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a、680毫米 b、4分米 c、2米 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3、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2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2 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例5: 3千米=()米 5000米=()千米
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使学生记忆深刻)篇五:原地侧向投沙包说课稿
小学体育课原地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爆发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其它的投掷项目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而且兴趣广泛,其模仿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在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采用以游戏练习为主线,注重诱导、启发,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四、教学目标:
1、学习原地侧向掷垒球,增强上肢力量、提高投掷能力和协调能力,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加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2、能以饱满的情绪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并能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解法,分解法,比赛法,激励法,评价法。
第五篇:标枪技术
标枪技术
1、掷标枪技术经历了4 阶段的变化。
2、掷标枪投掷步所体现出的特点为(低、平、快)。
3、掷标枪出手的适宜角度为(29~36度)。
4、最后用力时的出手动作力量应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
5、掷标枪最后用力过程中,参与用力的各环节肌肉群用力顺序是(自下而上)。
6、以右手投掷为例,标枪出手后沿自身纵轴向 方向转动。(顺时针)。
7、交叉步是投掷步中的第3 步(以四步投掷步为例)。
8、掷标枪技术教学多采用那种教法程序(逆技术动作)。
9、掷标枪技术教学的重点是(最后用力)。
10、掷标枪技术教学的难点是(助跑与最后用力的衔接)。
掷标枪的完整技术可分为:
1、握持与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维持身体平衡四个部分。
2、助跑包括预跑、投掷步两个阶段,助跑的形式为直线。
3、掷标枪投掷步的形式有:跳跃式、跑步式、混合式
4、最后用力包括了满弓、鞭打、标枪出手。
5、投掷技术教学通常以分解教学 和完整教学 为主。
6、掷标枪教学的重点是最后用力,教学难点是、助跑与最后用力的衔接。
7、标枪常用的握枪方法有拇指与 中指握法和拇指与食指握法两种。
8、良好的投掷步节奏不仅取决于完成各步动作的时间、准确性等方面,而且与各步的 步长密切相关。
9、优秀运动员投掷步各步的步长一般是第一步长第二步较长第三步最大第四步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