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9-20 12:4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

第一篇:《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反复诵读是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我想: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较低,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一些优秀同学能很快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问题又来了。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

第二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但由于的时间的问题,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裕。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2

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现将此课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我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浓,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3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4

《自相矛盾》大家已经对那个卖矛的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伸出友谊之手,对他“热情地帮助”(即练习纠正卖矛人的说法,使他的话不自相矛盾,名曰“帮他卖矛卖盾” )。

我想让他们的认识从书中跳出来。

“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呢?”教师要善于顺手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我偏爱此招,哪料想,跨越太大,学生一时沉默了。

好在,这些年,我老练多了,忽然想起近日办公室发生的一件事,便娓娓道来:“我的办公室――教导处,有一台饮水机。其他三位主任,他们经常喝热水,只有我爱凉水。有一天,朱主任问我,‘你怎么不喝热水呀?’我说,‘我从来不喝热水。’可这几天,我感冒了,就偷偷地喝了几杯热水,你们说,如果这时候朱主任进来,她会怎么说?”

“你真是自相矛盾!”学生齐声回答。

“我的话里哪个词用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儿。

“从来!”

“对了,从来不喝——太绝对了。同学们,我不会说话,谁来帮帮我,这话应该怎样说?”一竿子不到底,我绝不罢休。

“你应该说,我一般不喝热水,感冒了才喝!”

“你可以说,我平时不喝热水,但有时候喝!”

……

“这样讲真好!谢谢!说说你们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吧!”

学生的讨论空前地热烈、深入。

反思: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常用的词语,我常常引导学生直面语言,直言书中的人和事来进行对话。然而,钻入文中,易;跳出文外,难。将书中认识再引向生活,学生总有些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于是,教师例举颇为重要。例从何来?我建议举身边熟悉的例子。

这个案例中,便是举学校发生的人和事(当时在我校上课,朱主任亦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当时正在后面听课)。于是学生便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由此激发他们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感觉到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书中的理其实就在身边,一切就容易多了。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事件,然后和教材有意识地相联系,课堂上“顺手拈来”,会起到打开僵局的效果。

教孩子有发现的眼睛,教师首先要有颗敏感的心。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没多大的兴趣。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便采用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四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部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通过读,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结合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为了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个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看了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2、金色的脚印课后反思

3、语文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4、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5、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范文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7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想象丰富,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教学中,来自深圳的王高勇老师抓住重点段落,以句式引导,段式引路,启发学生填补空白,组织语言,训练能力。

一、结合想象,指导朗读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抓住课文的第二段让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但是在近义词、反义词的学习中,是让学生找本段中的,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这些词的过程中,很好的体会作者用上这些词的好处,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写作。

“读中体会、读中感悟”,从学生的朗读就可以来了解学生的课文理解情况,从学生的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之后,王老师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

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分开天地。在教学时,抓住“抡”“猛”等词语体会盘古的动作,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用的所妙之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所妙之处。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

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三、结合文本,展开想象

在指导阅读完第四自然段后,王老师这样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看投影,全体女同学读盘古身体的一部分;全体男同学读盘古身体变化的部分,注意读出巨大的神奇的.变化!

学生进行合作朗读,感悟盘古社体的巨大变化。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8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在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它被放在了六年级,可想而知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后还是简单易懂的。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寓言故事内容,领悟寓言故事的启示意义。我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回顾前文的课文《金蝉脱壳》,了解这是一成语,然后告知学生何为成语,成语根据字数和出处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等。再借助汉字的衍变准确记住矛盾二字,感受汉字的魅力。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课文,在精讲课文时,我抓住夸一字上为大,下位亏,充分理解卖矛和盾的人怎么说大话,怎么吃亏。再出示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 誉” “陷”“ 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让学感受古文的魅力,喜欢传统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借助寓言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续写故事,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学生智与知、智与情的多向整合。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学生想象丰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增长过程。学生学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发现,在充分的读书体验、行为思辨、互相启发、积极思维中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老师也充分经历着一场用心倾听、适时启发诱导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对于情感体验课型是一次丰富,更是一次挑战!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9

这星期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体对我们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还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

在本堂课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与尝试。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钻研教材之后,才觉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是课堂的教学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讲解接句子的意思与字词的意思,可想而知学生兴趣不浓,整个课堂也会死气沉沉。

几经思索与修改,决定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优化读的过程,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理解字词,在读中领悟寓意。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例如: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句子,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反推说出句子中字词的意思。又让学生“变”句子,让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夸夸矛与盾,通过引导看图,表演出“夸耀”的神情。步步紧扣,回到原文,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再现课文,通过变换句式,一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呈现句子,使句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复读与说的过程中,再次强化认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步紧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导读时,采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围观的人,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问呢?”学生进入了文本,身临其境说:“我会觉得很好笑。”紧接着引导:“那你用好笑的语气来读一读。我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理解的视角不同,读书的语气也就不同,课堂上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设置的诵读环节,采取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等形式,目的也是让学生在读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时,领略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回顾整个课堂,自己感觉到了:教着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相信孩子们以后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学的情绪。想到这,我觉得我本堂课的目的达到了。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0

《矛与盾》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反思了一下:

其一: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读的指导。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与美。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安排了读的环节,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

其二: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演练结合,明白事理”的教学环节,大胆地将卖矛与盾的场景搬进了课堂:“谁来卖矛和盾?” “谁来买矛和盾?”大家的情绪高涨极了。在一片笑声中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位楚人的可笑之处,从而明白自相矛盾不可取的道理。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1

20xx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七省七校教育发展联盟》组织的教学活动,并聆听了来自福建福州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叶荣丰老师讲授的《矛与盾》一课。通过此次听课,使我获益良多,大致总结如下: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出文中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因此,整节课上叶老师由始至终贯穿了“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叶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叶老师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叶老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具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节课上,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2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学生上网课,跟名校课堂同步,但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于是我进行了钉钉直播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

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

(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进行连麦,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通过连麦来分享。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使阅读有指向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再加上是直播课,无法与学生面对面,看不到学生的神情,有的学生又不愿意连麦。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由于时间问题,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线上互动这个环节,重视仪式感,采用“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3

小学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是《矛与盾》。学生在第十一册接触过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经验。

《矛与盾》这则寓言,文字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用人物对话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而蕴含寓意。根据本则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点、难点,为实践“课标”的新理念,教学时,主要突出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在充分自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后注释,力求了解人物对话的意思,在理解人物对话中自己感悟寓意。

文中“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直接的重要物证。其中“莫”、“于”、“也”三个词,课文又没有注释,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内容,再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引导学生领悟寓意,向创造性阅读过渡。通过讲寓言故事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提高阅读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4

《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二是讲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教学效果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成功之处

1.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2.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在分别出示了“矛”“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儿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我有种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引导学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处,我先出示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其表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5

今天学校举行了名师范课活动,我也在讲课教师行列之中。由于前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加上自己也不知道三年级的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于是,趁着这次机会我便大胆尝试。

我采取看图猜成语的方式导入《寓言二则》,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寓言。接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指导书写“矛、盾”二字。让学生观察图片,说矛和盾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古代战场上的用途,进而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了解完作者和《韩非子》一书后,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生字我认识

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篇课文和之前学的不一样,比较难读,告诉学生这是文言文。读好文言文的第一个妙招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先借助拼音读生字,再去掉拼音读。(如果对“弗”字进行识字方法指导会更好。)

活动二:课文我会读

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课文朗读,明确读好文言文的第二个妙招就是读好停顿。师范读,让学生练习读,男女生读,齐读。指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读,指名朗读。

活动三:故事我理解

通过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句子,再出示对应的文言文让学生初步明白文言文的大意。随机指导“陷”的写法。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窘态,进而进行词语积累。再让学生看着文言文同桌互说大意,指名说。分组进行文言文和大意的对读,让更深一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炼的特点。

活动四:寓意我明白

那个楚国人敢试吗?如果试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让学生在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动五:课文我会背

让学生看图读、不同形式的挖空读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本节课的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第二天,这个楚国人又来卖盾和矛了,他怎么说才会把盾和矛卖出去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两句广告词。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在讲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

1、时间的安排上还需要再斟酌。整节课自我感觉有点前松后紧。

2、感觉环节有点多,环节三、四可以融合在一起。

3、讲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没有做到游刃有余。

4、板书可以插入教师现场的简笔画。

虽然讲课总成绩不够理想,但是能得到六个评委中三个评委的高度认可已经足够。最主要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慢慢清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已足够。

第三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

这星期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体对我们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还好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

在本堂课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与尝试。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钻研教材之后,才觉得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话,但是课堂的教学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让学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讲解接句子的意思与字词的意思,可想而知学生兴趣不浓,整个课堂也会死气沉沉。

几经思索与修改,决定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优化读的过程,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理解字词,在读中领悟寓意。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例如:楚国人说的两句话是构建“自相矛盾”意义的两个轮子,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句义的强化上面,使学生对这两个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国人到底说了两句什么话,他说的话主要意思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句子,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反推说出句子中字词的'意思。又让学生“变”句子,让学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夸夸矛与盾,通过引导看图,表演出“夸耀”的神情。步步紧扣,回到原文,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再现课文,通过变换句式,一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呈现句子,使句子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复读与说的过程中,再次强化认识。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步紧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导读时,采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围观的人,当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问呢?”学生进入了文本,身临其境说:“我会觉得很好笑。”紧接着引导:“那你用好笑的语气来读一读。我认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理解的视角不同,读书的语气也就不同,课堂上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设置的诵读环节,采取了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等形式,目的也是让学生在读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时,领略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回顾整个课堂,自己感觉到了:教着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相信孩子们以后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厌学的情绪。想到这,我觉得我本堂课的目的达到了。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2

本文虽然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把寓意说清楚,说明白,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张口结舌”一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3

《自相矛盾》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我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一分多钟的视频,20xx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谁说相声》,孩子们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语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誉” “陷”“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

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4

在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中的三个故事,我的课时设想是分三课时教学。今天上《自相矛盾》,按照寓言故事的学习步骤——学故事,明道理,学得生动有趣。

我先让学生读故事,在读的过程中,抓住楚国人“夸口”的两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夸”的语气。

一、抓住“夸口”读一读。

“夸口”,是楚国人自吹自擂的表现,也是他“自相矛盾”的起因。因此,教学时我紧扣“夸口”展开教学:

“夸口”是什么意思?俗称什么?

这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词语。

你“夸口”过吗?是怎样“吹牛”的呢?当时的情景与心理还记得吗?(吹的什么?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吹的?面对哪些人?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心情如何?……)

或:你看到过吹牛的人吗?那种神情语调是怎样的呢?能否模仿一下?

这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夸口”的理解,使“夸口”不再是一个词语,而是一幅幅有趣的图景;

想一想,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口”的呢?书中的插图并没有画出来,你能给大家来展示一下吗?

试着说一说;

(读楚国人的话语,读出他炫耀的语气语调。有意识地引导他抓住话语中“坚固得很”“戳不穿”“锐利得很”“戳得穿”来加强语气。)

再配合表情与动作来演一演。

(有表情地朗读,适当加上一些动作,以体会这位楚国人“自吹自擂”的模样。)

同样是读,但学生读得有情有趣。一是相似的生活经验唤起了他对文本的深入感悟,二是这样表演性的朗读激起他表现的欲望,使他既会读,又乐读。所以课堂上的“楚国人”是“栩栩如生”的,学生不再是文本的阅读者与旁观者,而是仿佛真正成了文中的那个“楚国人”。

二、抓住围观人的话来说一说。

“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你觉得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能结合刚才楚国人“夸口”的`话来说一说吗?

a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结果是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锐利。

b用你的矛戳你的盾,按照“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结果是戳穿。——矛锐利,但盾不坚固。

以围观人的一问展开话题,让学生顺着楚国人的话来推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按照楚国人的“夸口”,无论产生哪种结果楚国人都不能自圆其说,相反是自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楚国人是如何“自相矛盾”的,什么叫“自相矛盾”,而且从中习得了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将文中言却未言明的东西清晰地表达出来了。

三、抓住“张口结舌”来演一演。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口结舌”一词,我先请一个学生讲了意思,接着请学生想想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到“哑口无言”’“一言不发”等,我觉得他们已经理解了。)细致观察插图中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模样,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及围观人的表现,试着分别来演一演。

楚国人“夸口”的样子是通过朗读来想象体会的,而楚国人被问得无话可说的样子就在插图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因此,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先细致观察,然后结合插图来想象楚国人“张口结舌”的样子,想象他此时的、羞愧、无地自容……并试着想象周围人的指责、讥笑……然后试着表演,将文中没有具体描述的情形用表演来展示出来,深刻体会当一个人“自相矛盾”无比尴尬的境地,明白:任何自以为是的夸大与谎话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整堂课的教学,就在师生的读读,说说,演演中轻松有趣地进行着,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将文中没有具体阐述的内容也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了。特别通过对楚国人“夸口”时与“张口结舌”时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处事应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结束前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大多谈得比较到位。可见,学生不仅读懂了“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而且真正明白了这个成语中蕴含的道理,而这些收获都是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得的,一定会真正地深入其内心世界。同时,就五年级学生而言,毕竟刚从中年级上来,对这样读读说说再演演的学习形式还是蛮有兴趣的,因而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学生上网课,跟名校课堂同步,但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于是我进行了钉钉直播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

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

(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进行连麦,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通过连麦来分享。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使阅读有指向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再加上是直播课,无法与学生面对面,看不到学生的神情,有的学生又不愿意连麦。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由于时间问题,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线上互动这个环节,重视仪式感,采用“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6

《自相矛盾》是一则文言文体裁的寓言故事。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二是讲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一一“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一、教学效果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学生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成功之处

1.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地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2.借助词语——串联了解课文内容

在分别出示了“矛”“盾”,“锐利”“坚固”,“夸口”“哑口无言”三组词语,并进行处理之后,抓住契机,顺势而导,提出了一个更贴近文本内容的语言训练要求:运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以此导读整篇课文,使词语回归课文,浑然一体,课堂由词语学习很自然就过渡到了课文的学习感悟中,两“环”就这样紧扣在一起,让人浑然不觉……这其实是通过词语串联课文内容更为生动的落实,学生在表述中不仅进一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还把握了文章的叙述线索,为下一“环”的学习活动的展开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与衔接。同时练习了词语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词语的理解。

三、不足之处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儿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我有种无从下手,不知怎么引导学生。

四、改进措施

针对不足之处,我先出示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其表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7

今天学校举行了名师范课活动,我也在讲课教师行列之中。由于前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加上自己也不知道三年级的文言文到底该怎样教,于是,趁着这次机会我便大胆尝试。

我采取看图猜成语的方式导入《寓言二则》,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寓言。接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指导书写“矛、盾”二字。让学生观察图片,说矛和盾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古代战场上的用途,进而导入这节课要学习的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了解完作者和《韩非子》一书后,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一:生字我认识

让学生先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篇课文和之前学的不一样,比较难读,告诉学生这是文言文。读好文言文的第一个妙招就是读准字音。学生先借助拼音读生字,再去掉拼音读。(如果对“弗”字进行识字方法指导会更好。)

活动二:课文我会读

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课文朗读,明确读好文言文的第二个妙招就是读好停顿。师范读,让学生练习读,男女生读,齐读。指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读,指名朗读。

活动三:故事我理解

通过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句子,再出示对应的文言文让学生初步明白文言文的大意。随机指导“陷”的写法。引导学生用组词法理解字的意思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窘态,进而进行词语积累。再让学生看着文言文同桌互说大意,指名说。分组进行文言文和大意的对读,让更深一步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炼的特点。

活动四:寓意我明白

那个楚国人敢试吗?如果试的话会是什么结果?让学生在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动五:课文我会背

让学生看图读、不同形式的挖空读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本节课的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第二天,这个楚国人又来卖盾和矛了,他怎么说才会把盾和矛卖出去呢?请你帮他设计一两句广告词。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在讲课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好。

1、时间的安排上还需要再斟酌。整节课自我感觉有点前松后紧。

2、感觉环节有点多,环节三、四可以融合在一起。

3、讲课的时候有点紧张,没有做到游刃有余。

4、板书可以插入教师现场的简笔画。

虽然讲课总成绩不够理想,但是能得到六个评委中三个评委的高度认可已经足够。最主要的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慢慢清晰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已足够。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8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反复诵读是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我想: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由于认识水平较低,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一些优秀同学能很快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问题又来了。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为了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个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老师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看了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的人还看了:

1、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2、金色的脚印课后反思

3、语文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4、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

5、金色的脚印教后反思范文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0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注意节奏。

学习新课时,先听教师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把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好,随后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

学生读熟课文后,对照课文注释读懂句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经过这一步的学习,文章内容已在学生头脑中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

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呢?注重语气。抓住朗读。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1

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现将此课教学进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

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什么是“寓言”,我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借助电脑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训练的味道要浓,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在导入环节,老师不光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寓言,还交待了学习寓言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渗透在整节课的教学之中。

在生字学习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盾”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汉字造字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连词成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些设计既体现了语文基本能力训练,又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寓言百宝箱,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为教与学服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都得到了体现。猜谜导入、课文动画、“盾”字的演变过程,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对话和寓言百宝箱两个环节,媒体的交互功能又为学生的学习搭设了平台。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2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但由于的时间的问题,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裕。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3

《自相矛盾》是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本则寓言故事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愈,这则寓言选自他的《韩非子·难一》。本则寓言只有一段,有两层意思:

一、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炫耀自己的矛和盾;

二、讲人们听了他的话后的反应,使这个楚国人无言以对。

作者把这则寓言汇成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学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以恰到指导。我在教本课时,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法,我把寓言故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分组编排,然后以竞赛的形式演练,最后抽出演练最好的`一组上台表演,让学生把古代的故事情景展现到现在。通过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本课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主要是因为我平时要求不够严格,练习次数又少,今后我会在这一方面不断加强的。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4

《自相矛盾》是篇传统教材,一文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在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它被放在了六年级,可想而知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后还是简单易懂的。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传统的教法也许就会止于读懂寓言故事内容,领悟寓言故事的启示意义。我想:反复诵读这篇文章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呻吟了。而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了回顾前文的课文《金蝉脱壳》,了解这是一成语,然后告知学生何为成语,成语根据字数和出处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等。再借助汉字的衍变准确记住矛盾二字,感受汉字的魅力。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课文,在精讲课文时,我抓住夸一字上为大,下位亏,充分理解卖矛和盾的人怎么说大话,怎么吃亏。再出示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但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关键字“鬻”“ 誉” “陷”“ 弗”,解决了这些词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让学感受古文的魅力,喜欢传统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最后再来读读古文,学生整堂课兴趣盎然。借助寓言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续写故事,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更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智慧的生成,是学生智与知、智与情的多向整合。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学生想象丰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验、增长过程。学生学的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发现,在充分的读书体验、行为思辨、互相启发、积极思维中增长自己的智慧;而老师也充分经历着一场用心倾听、适时启发诱导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对于情感体验课型是一次丰富,更是一次挑战!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说写结合。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分组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写出来。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说写结合,使阅读有指向性,使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思失)

课上完了,回顾整节课,自己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要求学生和生活相结合,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学生感到有点儿困难,不知如何表达,课堂有点儿沉闷。其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触”,主要有三种:就是前面说的和后面说的不一样;前面做的和后面做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当时也没有去好好琢磨。

4.改进措施(思改)

以后教学中要改进“教学导入”这个环节,采用“游戏导入”——请你猜一猜。上课开始可以创设情境,出示反映《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内容的图片寓言画面,让学生看画面猜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反思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

① 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 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 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

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 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锐利 坚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1、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角色全员参与表演。

2、有层次的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练习。

1、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内容提出问题,用“寓言百宝箱”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寓言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做重点知识的讲解。同时,把知识卡送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后自学。

课文《自相矛盾》简短易懂,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教学?我的想法是:成语故事只不过是个引子,目的是通过该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引导学生走进浩瀚的成语故事世界之中,了解祖国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对成语故事进行了复习归类,并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接着出示《自相矛盾》的原文,让学生对照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目的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接着,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张口结舌”,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品味出寓意。最后通过适当拓展,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寓意的感悟。反思一:课堂中要能引导学生潜心读文。

对于这样的课文,内容学生早已熟知,那么如何使学生能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品味语言呢?我以故事原文为引子,让学生再次静下心来阅读课文。并随机品味文中的语言:“誉”是赞美的意思,课文中作者却用了“夸口”,这是为什么呢?以此引导学生品析词句,感悟作者用词的考究。反思二:课堂中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本文虽然通俗易懂,但要真正的把寓意说清楚,说明白,还是有点难度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张口结舌”一词,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三:语文教学要能和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是很多的,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还是有点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但不知如何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而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但由于的时间的问题,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裕。

第五篇:《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模版)

《自相矛盾》大家已经对那个卖矛的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并伸出友谊之手,对他“热情地帮助”(即练习纠正卖矛人的说法,使他的话不自相矛盾,名曰“帮他卖矛卖盾”)。

我想让他们的认识从书中跳出来。

“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情呢?”教师要善于顺手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我偏爱此招,哪料想,跨越太大,学生一时沉默了。

好在,这些年,我老练多了,忽然想起近日办公室发生的一件事,便娓娓道来:“我的办公室――教导处,有一台饮水机。其他三位主任,他们经常喝热水,只有我爱凉水。有一天,朱主任问我,‘你怎么不喝热水呀?’我说,‘我从来不喝热水。’可这几天,我感冒了,就偷偷地喝了几杯热水,你们说,如果这时候朱主任进来,她会怎么说?”

“你真是自相矛盾!”学生齐声回答。

“我的话里哪个词用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错在哪儿。

“从来!”

“对了,从来不喝——太绝对了。同学们,我不会说话,谁来帮帮我,这话应该怎样说?”一竿子不到底,我绝不罢休。

“你应该说,我一般不喝热水,感冒了才喝!”

“你可以说,我平时不喝热水,但有时候喝!”

……

“这样讲真好!谢谢!说说你们生活中这样的事件吧!”

学生的讨论空前地热烈、深入。

反思:

“对话”是新课程背景下常用的词语,我常常引导学生直面语言,直言书中的人和事来进行对话。然而,钻入文中,易;跳出文外,难。将书中认识再引向生活,学生总有些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于是,教师例举颇为重要。例从何来?我建议举身边熟悉的例子。

这个案例中,便是举学校发生的人和事(当时在我校上课,朱主任亦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当时正在后面听课)。于是学生便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由此激发他们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感觉到书中的人、书中的事、书中的理其实就在身边,一切就容易多了。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事件,然后和教材有意识地相联系,课堂上“顺手拈来”,会起到打开僵局的效果。

教孩子有发现的眼睛,教师首先要有颗敏感的心。

下载《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相矛盾》的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优秀范文五篇)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项目实验校本教研跟进研讨活动 《自相矛盾》教学反思 盘龙区新迎二小王雪梅 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3、了解古代寓......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3、了解中......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 教材简析 《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最后必然不攻自破,陷入尴尬的境地。从这个寓言故......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不如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看看我们能说出多少以“自”开头的成语。每人说一个,注意不能重复奥! 自给自足 自觉......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