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测地面气象数据的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对目前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看法与建议,这些建议对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它既是重要的工具课,又是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等任务,其教学质量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高等数学课程不仅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数学的基础性地位也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他学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现在,高等数学日益成为各学科和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高校高等数学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教师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与起主体作用的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难以满足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基本以讲台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在教学方式上,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主要采用从概念讲述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讲解这种“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采用较少,影响学生数学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3.考试方式与手段单一。现在高等数学主要是采用“期末一张纸”终结性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4.教师负担偏重。目前,各高等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基本都是采用大班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整天忙于备课、讲课、批阅作业等,工作压力很大。另外,各高校虽然经常强调高等数学课程重要,但许多高校都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的专任教师的待遇远远比不上科研教师的待遇,这样使得许多教师根本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教学总结、课外辅导和教育,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正确定位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角色。首先,高校应该真正重视各任课教师的地位,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其次,任课教师也须转变教学观念,凸显高等数学课程在大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等目标,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外,高等数学课程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2.发挥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探讨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发挥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数学教学改革的积极性。3.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已经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制定了各校的培养目标。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另外,高等数学课程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及各专业学生的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高等数学教师依据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制定各层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过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顺利完成高等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4.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调节又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高等数学课程本身具有连续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甚至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在上课时产生疲倦,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调节课堂的沉闷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从简单易懂的问题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5.进行教学反思,添加课外辅导和教育。由于高等数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学习动能不足。要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高等数学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学反思。另外,高等数学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要安排好课外作业、辅导答疑。例如,学校可以编写统一的练习册供学生练习,编写的练习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适中、题量适中,且最好能增加一些创造性思维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并为学生提问提供尽可能的方便,适当地安排辅导答疑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所在学院就在每学期开学之初都安排学院所有上高等数学课程的老师进行本学期的辅导答疑,另外,现在网络方便,任课老师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随时提问,不遗留问题。6.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充分准备好每一堂课。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人格品质。高校教师在管理好课堂教学外,课后也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对学困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加强必要的辅导,需要时可以给部分同学进行额外的辅导课,用自己的耐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打动学生,从而激励这些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对学习热情高且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加强引导,按照专业要求和兴趣方向,鼓励他们通过自学等形式,拓宽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形式的数学竞赛,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成立互帮小组或讨论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帮助,讨论数学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共同提高大家的学习成绩和增强大家的学习兴趣。7.推进考试改革。改变以往高等数学“期末一张纸”终结性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过程)评价与终结性(目标)评价相结合方式,建立按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的新模式,推广网络化考试系统。8.加强高等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一点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相关的应用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高等数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有所成。
三、小结
本文依据笔者多年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经验,详细分析了目前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对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的任课教师提供一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菁.高等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困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4,(14):46.[2]李辉.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的思路与模式手写板[J].时代教育,2015,(4):79.[3]董长紫.浅析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课程教学研究,2014,(7):137.
第二篇: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
附件3 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管理办法
(试行)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地面气象观测效益,规范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流程,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可靠的气象观测资料,特制定本办法。
一、应急加密观测的启动条件
当出现如下情况之一时,可根据需要启动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
(一)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服务需要;
(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需要;
(三)二级以上(含二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需要;(一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需要)
(四)其他经批准需要开展的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
二、应急加密观测的组织
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一般由国家气象中心提出,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
因重大专项服务需要或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服务需要开展的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也可由专项服务承担单位提出,经与相关省(区、市)气象局协调后,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进行。
各区域气象中心(以下简称区域中心)、省(区、市)气象局根据业务服务需求,也可自行安排本辖区内或协调周边省(区、市)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进行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
三、应急加密观测站点
全国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都应根据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指令承担应急加密观测任务。
四、应急加密观测频次、观测要素和时限
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的观测要素一般为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雪深、电线积冰、冻土等未实现自动化的观测要素,特殊需要时可临时增加其它观测要素。
应急加密观测频次一般为每三小时一次,遇特殊情况时,可加密到每一小时一次。
五、应急加密观测与资料传输要求
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的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积雪、电线积冰、冻土等观测要素的观测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进行。
观测资料以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格式利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生成,通过业务通信网络上行传输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再分发至相关业务服务单位使用。
申请加密观测的业务服务单位若需增加观测内容和数据传输信息,由该单位在加密活动开展前协助相关省(区、市)气象局完成相应技术准备。
六、应急加密观测指令的发布和实施
指令是组织应急加密观测的行动命令。发布指令要严肃认真,既要按照规定条件,又要视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灵活掌握。执行指令要求严格认真、准确无误。
(一)申请
国家气象中心、国家级专项业务服务单位或各区域气象中心、省(区、市)气象局相关业务服务单位申请开展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时,需填报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申请表(见附件1),说明加密观测的理由、站点、观测要素、起止时间和时次,由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署意见后报综合观测司或本区域中心、省(区、市)气象局综合观测业务主管部门。
申请加密观测要充分考虑到通信传输、台站准备等因素,一般应在第一个加密时次12小时前提出申请;如一时难以确定,可先发布预备指令。
加密观测指令应在第一个加密时次前 6小时发布到台站。
(二)签发
综合观测司或各区域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综合观测业务主管部门接到本级业务服务单位加密观测申请后在2小时内进行审核,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发加密观测指令(见附件2)。
(三)发布
综合观测司或区域中心签发的“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指令”(含“解除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指令”)通过NOTES或传真发送到相关省(区、市)气象局综合观测主管部门;指令发布后应予以电话确定。收方应发回执(见附件3)予以确认。
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本省(区、市)加密观测指令的发布,承担加密观测的气象台站按照本省(区、市)气象局的指令进行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
如NOTES方式不畅也可通过电话等其它方式发布,但事后应按程序填写应急加密观测指令,以便备案。
(四)执行
各省(区)气象局接到指令后2小时内进行部署,认真组织好应急加密观测工作。加密观测指令应在第一个加密时次前6小时发布到台站。
开展应急加密观测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必须按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相关技术规定和加密观测指令要求,做好应急加密观测工作。
国家和省级气象信息中心应及时做好应急加密观测资料的传输工作。
(五)解除
加密观测指令中明确加密观测结束时间的,应在最后一次加密观测结束后自动解除加密观测;加密指令中未明确结束时间或需要提前结束加密观测的,必须由加密观测指令发
布单位发布加密观测解除指令(见附件4)。收方应发回执(见附件3)予以确认。
(六)交接登记制度
指令发布、转发、接收单位应建立接转指令情况登记,记录接收(发布)指令的日期、时间(具体到分钟),指令发布(接收)人员姓名。
七、报告制度
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结束后两周内,加密观测申请单位应向综合观测司递交加密观测评估报告。
八、其他
因专项服务需要或重大科学试验进行的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须在启动加密观测3个月前制定地面气象应急加密观测方案,报综合观测司审定。
遇到紧急情况,须在夜间和休息日进行加密指令申请、审核和发布时,可通过手机短信或电话进行,上班后补办手续。
中国气象局统一组织的加密观测所需耗材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提供。各种实验和各区域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自行组织的加密观测所需耗材由申请单位承担。
第三篇:浅谈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
浅谈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
就目前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环境和气候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相对较大,为了能够确保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做好实时的维护工作,避免观测设备出现故障。所以需要联系地面气象设备的主要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提升观测设备的稳定性,确保最终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于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而言,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暴雨和雷击等天气的影响,造成了观测设备会出现故障,最终造成了观测数据异常的情况,对气象观测的效率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新时代地面气象观测的需要,需要对气象设备的维护工作加以足够的重视,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组织员工的培训,及时的找到故障的根源,保障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出现地面气象测报中数据异常的原因分析
1.1 温湿度数据存在异常
当温湿度的数据存在有异常的情况下,需要查看接线处是否存在有虚焊的情况,温度数据出现异常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出现了地温数据异常的情况下,需要研究采集器和电源设备。当湿度数据存在有异常的情况,需要检查传感器的接地屏蔽的完好性。如果没有湿度记录的情况下,需要检查传感器的正常与否,检查传感器和大地间的电压值,如果检测的电压值要比测量范围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更换新元件。于湿度传感器而言,因为元件比较精密,所以需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据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行状态。
1.2雨量值存在异常
如果雨量值和实际不相符的情况下,比如说,在下雨的天气发现雨量值比较小,甚至是零的情况下,需要检查雨量传感器正常与否,或者是否灰尘太多,对元件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是否是出现雷击造成了电路板的损坏,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雨量值测量异常。另外,在维护数据时,为了避免雨量值不?嗜返那榭觯?需要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的清扫灰尘。
1.3气压数据存在异常
目前情况下,在测量气压值的过程中,气象站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准确度也比较高,型号输出主要是数字形式。于观测人员而言,需要经常重视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当数据异常的情况下,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如果气压数据存在异常,需要检查气压是否存在有原始数据,检查气嘴的通畅性。当管道连接没有异常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是否是传感器存在有问题,需要更换气压传感器;传感器更换完毕后,依然有不正常的数据,就要考虑更换采集器。
2.地面气象测报数据的日常维护
2.1恶劣天气做好维护工作
于地面观测站而言,在工作时,其中的零部件较为精密,对气候等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天气如果较为恶劣就会对元件工作的精密度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零部件的损害,最终造成了观测数据异常。为了能够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的提升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准确度,需要对恶劣天气下的地面气象测报数据的维护工作加以重视,比如说,在天气恶劣的背景下,需要增加检查元件的次数,当发现问题后,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必要时可以考虑更换零部件。夏季,经常会出现雷电天气,要做好防雷工作,确保各项零部件不会遭受雷电的破坏,在日常维护中,需要提前预防,避免观测设备出现故障。
2.2做好观测设备的日常维护
观测数据维护的工作中,设备的工作状态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做好观测设备的维护工作,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气象观测设备的有效管控,对观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管,及时的发现其中的异常数据。针对异常数据,需要准确的评估和判断观测设备的故障点,最终明确存在有问题的零部件,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维护;如果故障比较严重,需要上报,在故障没有及时的检修完成的情况下,需要采用人工观测的方式,保证数据的连续性。采集器是地面观测数据维护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传输。通常情况下,是不需要单独维护采集器的,只需要清理灰尘即可。采集器的清理过程中,需要保障维护人员的安全,不能在带电的情况下操作。采集器存在有故障的情况下,需要及时的更换检查,将灰尘等杂物去除。于气压传感器而言,还需要在维护过程中建厂静压管的通畅性。
2.3定期开展人员的培训
于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维护而言,还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日哈好难过培训加以重视,不断的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技能。目前很多的地面观测站都广泛的采用了自动化设备,一方面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大大的减轻,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维修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提升维护人员的培训工作,重视理论的学习,对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构造要熟练的掌握,进一步的提升设备的维护能力。在培训之余,维修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严格的按照要求,做好维护工作提升维护效率。
3.综上所述,对于地面观测的业务而言,因为很多的设备都是电子元件,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灵敏度较高,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做好维护工作,保证观测数据的准去性。在进行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维护中,需要做好日常维护,保证传感器这类零部件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能够满足气象数据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553100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气象局)
第四篇: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为“0”,约测为“1”。后5位为拔海高度,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录入“-”号。
2.3.5 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H2H2H2H2H2H2),规定同观测场拔海高度。
2.3.6 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H3H3H3),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2.3.7 观测平台距地高度(H4H4H4),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0.1m”,位数不足,高位补“0”。
2.3.8 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Sx1x2),“S”为测站类别标识符(保留字),用大写字母表示。x1x2由2位数字组成,x1表示观测方式,x2表示测站类别。x1=0时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x1=1时,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x2=1为基准站,x2=2为基本站,x2=3为一般站(4次人工观测),x2=4为一般站(3次人工观测),x2=5为无人自动观测站。
2.3.9 观测项目标识(y1y2y3y4y5y6y7y8y9y10y11y12y13y14y15y16y17y18y19y20)。由20个字符y1„„y20组成,分别表示A文件20个要素全月数据状况。例如,某月气压要素,y1=0表示人工观测,y1=1表示自动站观测(若由自动站观测和人工观测两段构成时,该月所有的数据统一视为自动站观测数据),y1=9表示全月数据缺测。
2.3.10 质量控制指示码(C)。C=0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部分,C=1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部分。
2.3.11 年份(YYYY),由4位数字组成。
2.3.12 月份(MM),由2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 观测数据 2.4.1 数据结构 2.4.1.1 各要素排列
观测数据由20个地面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20个要素的名称(指示码)排列顺序如下:气压(P)、气温(T)、湿球温度(I)、水汽压(E)、相对湿度(U)、云量(N)、云高(H)、云状(C)、能见度(V)、降水量(R)、天气现象(W)、蒸发量(L)、积雪(Z)、电线积冰(G)、风(F)、浅层地温(D)、深层地温(K)、冻土深度(A)、日照时数(S)、草面(雪面)温度(B)。其中海平面气压归并到气压,露点温度归并到湿球温度,地面状态归并到草面(雪面)温度,成为该要素的一个数据段。2.4.1.2 各要素基本数据格式
每个要素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⑴ 指示码和方式位
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的第1组数据,其作用是标识要素名称及该要素当前的数据格式,其格式如:“PX
其中P为要素的指示码,用字母表示。
X为方式位,用0~
9、A~Z表示(详见附录3)。当方式位为等号“=”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如“P=
每个要素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每个数据段结束符为“=
例如当气压方式位X=3时,气压由2段数据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在方式位中没有说明某个要素数据的组成,则认为该方式位只有1段。如果某段数据缺省,则直接用该段结束符“=
⑴ 数据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符,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一律为1位空格。⑵ 云量(含24次观测)一日结束须录入“
⑶ 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须录入“,”。若云状方式位X=A和云高方式位=B时,一个记录结束须录入“
⑷ 一种天气现象结束须录入“,”,一日结束须录入“.
⑸ 其余的要素项和方式位,若每天观测次数小于24次,一日结束须录入“
2.4.2 各要素数据格式说明
在以下的条目中,每天“4次”、“3次”、“24次”分别指每天地面气象观测次数。每天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2、08、14、20时;每天3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08、14、20时;每天2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21时至20时,每1小时观测一次。每天应有数据的组数分别为“4组”、“3组”、“24组”,除说明外,不包括每天的极值。
在以下条目中,极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
2.4.2.1 本站气压(P)、海平面气压(P0)2.4.2.1.1方式位(x)
气压的方式位有7个。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3。本站气压每天4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 X=4。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⑶ X=6。本站气压每天3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海平面气压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⑷ X=8。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⑸ X=B。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及最高、最低值)为14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⑹ X=C。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⑺ X=D。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海平面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2.4.2.1.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气压单位为“0.1hPa”。
⑵ 每组4位数。若气压值≥1000.0hPa,千位数不录入。2.4.2.2 气温(T)2.4.2.2.1方式位(x)
气温的方式位有4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⑵ X=9。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⑶ X=A。每天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最低值)为14组。⑷ X=B。每天2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
2.4.2.2.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气温单位为“0.1℃”。
⑵ 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3 湿球温度(I)、露点温度(Td)2.4.2.3.1方式位(x)
湿球温度项的方式位有4个。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湿球温度,第2段为露点温度。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 X=7。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⑶ X=8。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⑷ 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为12组。2.4.2.3.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0.1℃”。
⑵ 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若湿球结冰,符号位改为“,”,其它3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零下10度以下,湿球无记录,用“,,”表示。2.4.2.4 水汽压(E)2.4.2.4.1方式位(x)
水汽压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⑵ X=9。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⑶ X=A。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为12组。2.4.2.4.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水汽压单位为“0.1hPa”。
⑵ 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5 相对湿度(U)2.4.2.5.1方式位(x)
相对湿度的方式位有6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5组。⑵ X=2。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⑶ X=7。每天3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4组。⑷ X=9。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⑸ X=A。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25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及日最小)为13组。
⑹ X=B。每天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2.4.2.5.2有关技术规定 ⑴ 相对湿度单位为“?”。
⑵ 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相对湿度为100时,用“%%”表示。2.4.2.6云量(N)2.4.2.6.1方式位(x)
云量的方式位有3个。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总云量,第2段为低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⑵ 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⑶ 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2.4.2.6.2有关技术规定 ⑴ 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⑵ 云量每组2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符号“10”或“10-”一律录入“11”。2.4.2.7 云高(H)2.4.2.7.1方式位(x)
云高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个时次的云高。⑵ X=9。每天3个时次的云高。
⑶ X=B。每天录入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
2.4.2.7.2有关技术规定 ⑴ 只录入实测云高。⑵ 云高单位为“m”。
⑶ 每个时次云高的数量不限。出现有两种云状的云高,或者同一云底有二个云高,每种云高为一组,每组云高长7位,前2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附录4)前2位,后5位为云高,位数不足,高位补“0”,组间隔符为空格。每个时次间隔符为“,”。⑷ 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2.4.2.8 云状(C)2.4.2.8.1方式位(x)
云状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云状观测时次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个时次的云状。⑵ X=9。每天3个时次的云状。
⑶ X=A。每天24个时次的云状,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录入的时次数分别为8、5、5、6次。
2.4.2.8.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每个时次云状的数量不限。一种云状为一组,由3位符号组成(见附录4),组间隔符为空格。
⑵ 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前增录一组影响该云状的天气现象编码(2位),接着录入云状符号。⑶ 在一次观测中,若无云直接录入时次结束符“,”,若缺测先录入“///”,再录入“,”。2.4.2.9能见度(V)2.4.2.9.1方式位(x)
能见度的方式位有5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每组3位数。
⑵ X=7。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级别),每组1位数。⑶ X=8。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级别),每组1位数。⑷ X=9。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每组3位数。
⑸ X=A。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每组3位数。2.4.2.9.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方式位X=0、9、A时,单位为“0.1Km”,位数不足,高位补“0”;方式位X=7、8时,单位为级别。
⑵ 当能见度≥100.0Km时,一律录入“999”。2.4.2.10降水量(R)2.4.2.10.1方式位(x)
降水量的方式位有3个。方式位X=2时,只有定时降水量即20~8、8~20、20~20时降水量一段,方式位X=0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1小时和10分钟最大降水量;方式位X=6时,由3段组成,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即20~8、8~20、20~20时降水量,第2段为自记(或自动观测)每小时降水量,第3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X=0。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第2段每天自记1小时、10分钟最大降水量共2组。⑵X=2。只有一段,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
⑶X=6。定时降水量段每天3组;自记降水量段每天(21-20时)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降水上下连接值段每月3组。2.4.2.10.2有关技术规定 ⑴ 降水量单位为“0.1mm”。
⑵ 降水量每组4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无降水量录入“0000”,微量录入“,,”。
⑷ 若降水量≥1000.0mm,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四位数中第一位用一特定符号表示,即“;”表示1000+,“:”表示2000+,后三位为降水量。如某日降水量1672.4,录入“;672”。
⑸ 自记降水连续缺测一个以上时段,缺测时段的降水量为累计量时,在缺测的起始时段录入“A---”,中间时段录入“----”,终止时段录入累计降水量。例如,缺测时段从2~3到5~6,气表-1上记录为“←-----------6.1”,录入后为“A-----------0061”。⑹ 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月3组。第一组由4位数组成,录入当月最后一天20时至下月1日08时降水量, 无降水量录入“0000”,缺测录入相应位数的斜杠“/”;第二组由10位数字、符号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月份和年份,日期、月份为2位,年份为4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中间间隔符为“/”,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可上跨月、跨年挑取;第三组由5位数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若无连续降水量须录入“00000”。每组录满规定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11天气现象(W)2.4.2.11.1方式位(x)
天气现象的方式位有1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其数据格式规定如下: ⑴ X=0。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先后次序,以日以天气现象为单位录入,每天一条记录。先录入1组天气符号编码(2位),然后录入空格,接着录入天气现象起时与止时各一组,每组4位,前2位录入时(GG),后2位录入分(gg),位数不足,高位补“0”。2.4.2.11.2有关技术规定
⑴ 天气现象编码表见附录4。
⑵ 若起止时间中间是虚线,则组间录入3个空格;若起止时间有间断两次或以上者,则每一间断录入一顿号或上撇号“'”。⑶ 某天出现多种天气现象,每种现象结束须录入现象结束符“,”,一天结束须录入日结束符“.”,若全天无天气现象,则只录入“.”。
⑷ 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则演变过程的天气符号编码与起止时间,均按记录顺序录入;若同时有两种天气现象,则须分别录入。
⑸ 雷暴和大风,若有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时,还须加录雷暴移动方向和最大风速及风向。在按上述规定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及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雷暴移动方向或最大风速及风向,然后再录入“,”。若无方向记载或有方向但混乱,则只录入“,”即可。大风在“;”号后面,先录入最大风速3位数,然后录入空格,再录入风向。若大风现象中无风速记载,则与雷暴无方向处理相同。若天气现象记飑,同时有最大风速,则与大风录入方法相同。
⑹ 夜间不守班。夜间天气现象先录入“(”,结束录入“)”,中间只录入天气现象编码,编码间录入“,”。
⑺ 若天气现象符号后,只有起时无止时,则录完起时后接着录入“,”。若只有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在录完天气现象编码后接着录入“,”。⑻ 若起止时间缺测,则按缺测处理。⑼ 某天因缺测无记录时,录入“//,.”。
⑽ 同一种天气现象连续出现,只录入起时与止时。
⑾ 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录入,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录入。
⑿ 雾、雪暴、沙尘暴、浮尘、吹雪、烟幕、霾等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出现能见度小于1000米时,除录入起止时间外(烟幕和霾不录入起止时间),应加录最小能见度。一种视程障碍现象一天只记录一个最小能见度。最小能见度以米为单位,取整数,占3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录完天气现象编码或起止时间后接着录入间隔符“;”和3位最小能见度,然后再录入“,”;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当某一现象的最小能见度出现在夜间时,则录入在夜间栏,最小能见度紧接在天气现象编码后录入;若最小能见度缺测,在间隔符“;”后录入“///”。
2.4.2.12 蒸发量(L)2.4.2.12.1方式位(x)
蒸发量的方式位有3个。数据由2段组成,第1段为小型蒸发量,第2段为E601B(或大型)蒸发量。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小型、E-601(或大型)段,每段每天日总量1组。
⑵ X=A。小型段每天日总量1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总量共25组,分为2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蒸发量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蒸发量和日总量共13组。⑶ X=B。小型段每天日总量1组;E-601B(或大型)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为12组。2.4.2.12.2有关技术规定 ⑴ 蒸发量单位为“0.1mm”。
⑵ 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 小型蒸发皿或E-601B(大型)蒸发桶结冰。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结冰符号不予考虑;若无记录时,录入“,,”。
⑷ 若E-601B型蒸发器全月无记录时,在小型记录月结束符“=
2.4.2.13 积雪(Z)2.4.2.13.1方式位(x)
积雪的方式位只有1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2组,第1组为雪深,第2组为雪压。2.4.2.13.2有关技术规定
⑴ 雪深单位为“cm”;雪压单位为“0.1g/cm2”。⑵ 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积雪微量,雪深录入“,,”,雪压录入“000”。2.4.2.14 电线积冰(G)2.4.2.14.1方式位(x)
电线积冰的方式位有2个。方式位X=0时,由2段组成,第1段为雨凇,第2段为雾凇;方式位X=2时,只有1段。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成规定如下:
⑴ X=0。雨凇、雾凇段,每段每天6组,分别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和重量,各组的位数分别为3、3、5、3、3、5,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⑵ X=2。全月只有1段,每天9组,分别为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重量和气温、风向风速,各组的位数分别为4、3、3、5、3、3、5、4、6,位数不足,高位补“0”。其中现象编码的前2位为雨凇,后2位为雾凇,若某现象缺,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00”;风向风速为一组,前三位为风向,风向采用16个方位和静风的缩写字母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P”,后三位为风速,单位为“0.1m/s”。2.4.2.14.2有关技术规定
⑴ 雨凇和雾凇直径单位为“mm”,厚度单位为“mm”,重量单位为“g/m”。
⑵ 在一次积冰过程中,某些日期有现象,按规定不测直径、厚度、重量,其记录为空白时,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录入相应位数的“-”。2.4.2.15 风(F)
2.4.2.15.1方式位(x)
风的方式位共有4个。数据由3段组成,第1段为2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第2段为10分钟平均风向风速,第3段为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E。第1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第2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为6组;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⑵ X=H。第1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第2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为6组;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⑶ X=K。第1段和第2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为6组;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⑷ X=N。第1段和第2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为6组;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为出现时间。2.4.2.15.2有关技术规定
⑴ 风向风速每组6位,第1段和第2段前3位为风向,后3位为风速,最大极大风前3位为风速,后3位为风向。⑵ 方式位X=N时,风向单位为度,位数不足,高位补“0”,当风向为“C”时,录入“PPC”;其余的方式位风向按风向缩写(字母)录入,风向按8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高位补“A”,风向按16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高位补“P”。
⑶ 风速单位为“0.1m/s”,无小数须补“0”,位数不足,高位补“0”。除方式位X=N时风速不考虑仪器超刻度情况外,其余方式位中风速若超出仪器刻度范围时,三位数中第一位用特定符号“>”表示,风速取整数(小数四舍五入)。如风速超过30.0m/s,录入“>30”。2.4.2.16 浅层地温(D)2.4.2.16.1方式位(x)
浅层地温的方式位有7个。方式位X=1时,由5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20、30cm;其余的方式位,由6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5、10、15、20、40C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0cm段每天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⑵ X=1。0cm段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5、10、20、3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⑶ X=2。0、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⑷ X=7。0cm段每天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⑸ X=8。0、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⑹ X=9。0cm段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⑺ X=B。0cm段每天24次定时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5、10、15、20、40cm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2.4.2.16.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浅层地温单位为“0.1℃”。
⑵ 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地温超刻度记录,超上限(即>)者,符号位为“.”,超下限(即<)者,符号位为“+”。⑷ 某深度从某天以后无记录,录完某天记录后,接着录入月结束符“=
深层地温的方式位有3个。方式位X=0、1时,由1段组成;方式位X=B时,由3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8、1.6、3.2m。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14时0.8、1.6、3.2m地温共3组。
⑵ X=1。每天14时0.5、1.0、2.0、3.0m地温共4组。
⑶ X=B。0.8、1.6、3.2m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
2.4.2.17.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深层地温单位为“0.1℃”。⑵ 每组为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录入“0”,负录入“-”,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方式位X=0时,若全月无某个深度记录时,在相应位置录入“////”。2.4.2.18冻土深度(A)2.4.2.18.1方式位(x)
⑴ X=0。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每天4组,第1、2组分别为第1冻结层的上下限,第3、4组分别为第2冻结层的上下限,无第2冻结层须补“0”。
⑵ X=6。第1冻结层按全式记录处理,无第2冻结层,每天2组。2.4.2.18.2有关技术规定 ⑴ 冻土深度单位为“cm”。
⑵ 每组3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⑶ 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冻土超刻度记录,在实有值上加“500”录入。2.4.2.19日照(S)2.4.2.19.1方式位(x)
日照的方式位有3个,全月数据只有1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0。每天日照总时数1组。
⑵ X=2。每天各时(3~21)日照时数共18组及日照总时数1组。
⑶ X=A。每天各时(1~24)日照时数共24组及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照总时数各1组。2.4.2.19.2有关技术规定
⑴ 日照时数单位为“0.1小时”。
⑵ 各时日照时数,每组为2位数;日照总时数,每组为3位数;日出和日落时间(GGgg)为计算值,每组为4位数,前二位为时,后二位为分。以上各项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日落至日出期间,各时日照时数一律为“NN”;日出至日落期间,无日照一律为“00”。2.4.2.20 草面(雪面)温度(B)2.4.2.20.1方式位(x)
草面(雪面)温度的方式位有1个。数据分2段组成,分别为草面(雪面)温度和地面状态。每段每天数据的组数规定如下: ⑴ X=A。草面(雪面)温度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极值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08时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20时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和日最高、最高出现时间、日最低、最低出现时间共16组;地面状态段每天地面状态编码1组,每天一条记录。2.4.2.20.2有关技术规定
⑴ 草面(雪面)温度单位为“0.1℃”。
⑵ 每组4位数。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位数不足,高位补“0”。⑶ 地面状态为2位数,缺测为“//”。
2.5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部分位于观测数据之后,若文件首部质量控制指示码为“0”,无质量控制部分,在观测数据部分结束符“??
质量控制码表示数据质量的状况。根据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将其分为三级:台站级、省(地区)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用三位整数表示,百位表示台站级,十位表示省(地区)级,个位表示国家级。如质量控制码为“111”,表示该数据台站级、省(地区)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都认为是可疑值。质量控制码含义为: 0:数据正确 1:数据可疑 2:数据错误 3:数据有订正值 4:数据已修改 8:数据缺测
9:数据未作质量控制
2.5.1.2 质量控制码段技术规定
质量控制码段由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码组成,各要素、各数据段、各数据组质量控制码的排列顺序同观测数据部分。
质量控制码段各要素指示码和方式位、数据段、数据组同观测数据部分规定。质量控制码段和观测数据部分各要素的指示码和方式位相同,只是在指示码和方式位前加“Q”,如观测数据部分气压为“PC”,质量控制码段气压为“QPC”。除天气现象每天一个质量控制码,云高和云状为每时次一个质量控制码外,观测数据部分的每个数据都要有相应的质量控制码。
质量控制码为一天一条记录,每天的数据组数与观测数据部分每天数据组数相等,质量控制码为3位整数,分隔符为空格。每个要素段全月质量控制码结束符为“=
更正数据段是订正和修改数据的更正情况记录,更正数据段记录个数不限,每个订正或修改数据为一条记录,每条记录结束符为“
2.5.2.1 订正数据和修改数据定义
订正数据是指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或估算的数据;该数据不替代“观测数据”部分的原数据,只需要按规定格式在更正数据段记录其订正状况。修改数据是指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经过查询确认正确的数据;该数据替代“观测数据”部分的原数据,同时按规定格式在更正数据段记录其修改状况。2.5.2.2 更正数据格式
每条订正或修改记录的格式为:“更正数据标识 要素 段数 日期 组数 级别 原始值 订正(修改)值
2.6 附加信息
附加信息部分由“月报封面”、“纪要”、“本月天气气候概况”、“备注”四个数据段组成,各段数据结束符为“=
2.6.1.1 标识符:YF
2.6.1.2 “月报封面”数据段由12条记录组成,各条记录只有一组数据。2.6.1.3 各条记录规定
⑴ 台站档案号(DDddd):由5位数组成,前2位为省(市、区)编号,后3位为台站编号。⑵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20,为台站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全称,如“广西壮族自治区”。
⑶ 台站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36,为本台(站)的单位名称。
⑷ 地址: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42,为台(站)所在详细地址,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可省略。
⑸ 地理环境: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20。台站若同时处于二个以上环境,则并列录入,其间用“;”分隔,如:“市区;山顶”。
⑹ 台(站)长: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台(站)长姓名。
⑺ 输入: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观测数据录入人员姓名,如多人参加录入,选报一名主要录入者。
⑻ 校对: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观测数据录入校对人员姓名,如多人参加校对,选报一名主要校对者。
⑼ 预审: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报表数据文件预审人员姓名。⑽ 审核: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报表数据文件审核人员姓名。⑾ 传输: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6,为报表数据文件传输人员姓名。⑿ 传输日期(YYYYMMDD):8个字符,为报表数据报送传输时间,其中“年”占4位,“月”、“日”各占两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2.6.2 纪要
2.6.2.1 标识符:JY
01:重要天气现象及其影响
02:台站附近江、河、湖、海状况 03:台站附近道路状况 04:台站附近高山积雪状况 05:冰雹记载 06:罕见特殊现象
07: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情况 08:其他事项记载
⑵ 未出现的项目不录入。如某项月内出现多次,按标识码重复录入。本月所有项目均未记载,则录入: JY
⑴ 重要天气现象及其影响:某些强度很大或很罕见的天气现象出现时,应予录入。其文字描述内容包括:天气现象名称、出现地点、持续时间、强度变化、方向路经、受灾范围、损害程度。
⑵ 台站附近江、河、湖、海状况:记载其泛滥、封冻、解冻等情况。
⑶ 台站附近道路状况:记载台站附近铁路、公路及主要道路因雨凇、沙阻、雪阻或泥泞、翻浆、水淹等影响中断交通的情况。
⑷ 台站附近高山积雪状况:记载积雪的山名、方向、起止日期(本月内)。⑸ 冰雹记载:冰雹最大直径值和最大平均重量值。
⑹ 罕见特殊现象:记载本站视区内出现的罕见特殊现象,如海市蜃楼、峨嵋宝光等。⑺ 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情况:记载当本地范围内进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包括人工降雨、防霜、防雹、消雾等)作业时,其作业时间、地点。
⑻ 其他事项记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各章规定应记载的内容。2.6.3 本月天气气候概况 2.6.3.1 标识符:GK
03: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及其影响 04:持续时间较长的不利天气影响 05:天气气候综合评价
⑵ 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和天气气候综合评价(即01和05项)记录为必报项目;其他项目如未出现,可不录入。
⑶ 各条记录文字描述内容为不定长,文字要求简明扼要。2.6.3.3 各条记录规定
⑴ 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内容包括气温特征及与常年平均值、极端值比较,降水特征与常年平均值、极端值比较,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及程度描述。
⑵ 主要天气过程:内容包括天气过程性质及次数,如降水次数、冷空气活动、台风等及其出现时间、影响情况。
⑶ 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及其影响:内容包括灾害性、关键性天气名称、出现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程度。
⑷ 持续时间长的不利天气影响:指长期干旱、少雨、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及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应综合前一月或几个月情况进行分析。
⑸ 本月天气气候综合评价:对本月天气气候情况做综合性评述。2.6.4 备注
2.6.4.1 标识符:BZ
⑴ 气象观测中一般备注事项记载。由多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由标识码(BB)、事项时间(DD或DD-DD)、事项说明三组数据组成,事项说明数据组为不定长。各组数据之间分隔符为“/”。
⑵ 有关台站沿革变动情况记载。由多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由变动项目标识码、变动时间(DD)及变动情况多组数据组成。各变动情况数据组为不定长,但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字符数。各组数据之间分隔符为“/”。台站沿革变动项目及标识码如下:
01:台站名称 02:区站号 03:台站级别 04:所属机构 05[55]:台站位置 06:障碍物 07[77]:观测要素 08:观测仪器 09:观测时制 10:观测时间 11:守班情况 12:其他变动事项 其中标识码“10”和“11”项为必报项,其余项目如未出现,则该项缺省;如某项多次变动,按标识码重复录入。
台站位置迁移,其变动标识用“05”;台站位置不变,而经纬度、拔海高度因测量方法不同或地址、地理环境改变,其变动标识用“55”。增加观测要素,其变动标识用“07”;减少观测要素,其变动标识用“77”。2.6.4.3 各条记录规定
⑴ 一般备注事项标识:按规定的标识码“BB”录入。如多条备注事项记录,按标识码重复录入。
⑵ 事项时间(DD或DD-DD):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5。录入具体事项出现日期(DD)或起止日期,起、止时间用“-”分隔。若某一事项时间比较多而不连续,其起、止时间记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时间,并在事项说明中分别注明出现的具体时间。
⑶ 事项说明:包括对某次或某时段观测记录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原因、仪器性能不良或故障对观测记录的影响、仪器更换(非换型号)、非迁站情况的台站周围环境变化(包括台站周围建筑物、道路、河流、湖泊、树木、绿化、土地利用、耕作制度、距城镇的方位距离等)对观测记录的影响以及观测规范规定应备注的其他事项。涉及台站沿革变动的事项放在有关变动项目中录入。
⑷ 项目变动标识:按规定的项目变动标识码录入。
⑸ 变动时间(DD):2个字符,为项目具体变动的日期(DD),位数不足,高位补“0”。⑹ 台站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36,为变动后的台站名称。
⑺ 台站级别: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0。指“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自动气象站”,按变动后的台站级别录入。
⑻所属机构: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30。指气象台站业务管辖部门简称,填到省、部(局)级,如:“国家海洋局”。气象部门所属台站填“某某省(市、区)气象局”,按变动后的所属机构录入。
⑼ 纬度:同“台站参数”部分,按变动后纬度录入。(10)经度:同“台站参数”部分,按变动后经度录入。
(11)观测场拔海高度:同“台站参数”部分,按变动后观测场拔海高度录入。
(12)地址: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42。同“月报封面”数据段,按变动后地址录入。(13)地理环境: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20。同“月报封面”数据段,按变动后地理环境录入。
(14)距原址距离方向:9个字符,其中距离5位、方向3位、分隔符“;”1位。距离不足位,前位补“0”。方向不足位,后位补空。距原址距离方向为台站迁址后新观测场距原站址观测场直线距离和方向。距离以“m”为单位;方向按16方位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15)方位:3个字符,按16方位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不足位,后位补空。若同一方位有两个以上障碍物,选对观测记录影响较大的障碍物录入。若同一障碍物影响几个方位时,按所影响的方位分别录入。某方位无障碍物影响,该方位不必录入。
(16)障碍物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6。所谓障碍物是指观测场周围的建筑物、树木、山等遮档物边缘与观测场边缘的距离,小于遮档物高度的10倍时,该遮档物即确定为障碍物。如某10m高的建筑物,距观测场边缘小于100m,则应列入障碍物。应录入观测场周围对气象观测记录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有直接影响的障碍物名称,如“建筑物”、“树木”、“山”等,照实填报。
(17)仰角:2个字符,不足位,前位补“0”,为障碍物的高度角,从观测场中心位置测量,精确到度。
(18)宽度角:2个字符,不足位,前位补“0”,为各方位障碍物的宽度角,从观测场中心位置测量,精确到度,障碍物最大的宽度角为23°。(19)距离:5个字符,不足位,前位补“0”,为各方位障碍物距观测场中心的距离,以“m”为单位。
(20)要素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4,为气象观测要素简称。(21)仪器名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30,为换型后的观测仪器名称。
(22)仪器距地或平台高度:6个字符,不足位,前位补“0”,为观测仪器(感应部分)安装距观测场或观测平台高度(注:气压表高度为海拔高度),以“0.1m”为单位。若观测仪器(感应部分)低于观测场地面高度,则在高度前加“-”号。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蒸发(小型)、日照等气象要素,应录入此项,其它气象要素器测项目的仪器距地高度变动均不录入。
(23)平台距观测场地面高度:4个字符,不足位,前位补“0”。以“0.1m”为单位。(24)观测时制: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10,为变动后的时制。
(25)观测次数: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2,为人工定时观测的次数(03或04或24),不包括辅助观测次数或以自记记录代替的时次。
(26)观测时间: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72,为观测的具体时间,各时次之间用“;”分隔,如“02;08;14;20”。每小时观测一次,则录入“逐时观测”。若连续自动观测,则录入“某时至某时连续观测”或“24小时连续观测”。
例如某站一部分要素为人工观测,一部分要素为自动站观测,观测时间为: 10/04/02;08;14;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27)夜间守班情况: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6。按“守班”、“不守班”,照实录入。(28)其他事项说明:不定长,最大字符数为60。指台站所属行政地名改变和对记录质量有直接影响的其他事项(不包括上述各变动事项)。
第五篇:地面观测技术工作总结
技 术 工 作 总 结
本人从1999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在思想上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学习“八荣八耻”、围绕十七大精神开展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坚持四顶基本原则,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本局及上级部门开展的各项集体活动;在工作中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勤学、勤练、勤做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现将近年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地面测报是气象业务的基础工作,做好测报工作是每一位测报员的职责。作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我深刻地认识到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严肃谨慎的工作,不但要求在工作中必须一丝不苟、认真细致地处理好每一项记录、每一个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务必有很强的责任心。近年来,当值时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以严于律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刻苦钻研观测技能、严谨处理每一项观测记录、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地面气象观测任务。认真地上好每一个班,认真记录每一个数据,认真对待每一份气象电报,认真校对每一个数据是本人一直以来奉行的工作态度。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刻苦地学习观测规范,熟悉规范和
掌握各种技术规定的具体内容及真正含义,掌握常规仪器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熟悉在各种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观测程序和操作规程,熟悉并掌握自动站维护以及操作技能,能熟悉《地面观测规范》及各项技术规定。自2005年9月月任职大气探测助理工程师以来,先后获得省气象局百五次“百班无错”奖励。
本人除了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外,同时兼任局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计算机网络是保障各种气象数据顺利传输的重要因素,在任职初期,本人意识到:保证计算机网络良好运行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因此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发扬努力刻苦的精神,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维护及维修。对出现的各种系统故障、网络故障、软件故障及时检查、及时维修、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整个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运行。针对性的创建地面微机网络运行模式,编制了网络自动批处理命令,实现备份微机自动校时、备份功能,达到主控微机故障后可以快速切换至备份微机的效果。曾利用EXCEL中的VBA功能,用业余时间开发制作了适合本站实际的基数统计程序,配合ossmo业务软件交接班数据,实现了地面观测基数、夜班统计的自动化,能根据不同需要生成上报表格,并且操作维护简单、独立运行,不影响现有系统安全与运行。同时减轻了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自2005年使用至今一直运行良好;2011年利用vb.net平台独立开发了本局防雷业务管理系统,同年开发本站特有的整点数据提醒程序。
2009年本人还被借调至酒泉局参与了《酒泉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在此次开发过程中,本人负责程序界面的设计及美化,以及灾情数据、预警发布等工具的开发,并做为后勤保障人员参加省局的业务平台竞赛。2010年继续参与酒泉局农气及相关业务软件的开发。通过这些开发实践,本人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的能力水平有所增加和加强,本人的业务技术水平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许多气象业务的开发工作经验。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加省地气象局举行的培训班,通过认真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仪器维护与检修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2007年协助站领导参与了我站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安装工建设安装工作,掌握了一定的安装维护技能。作为网络管理员,多次解决本站微机出现的故障,并对本站的业务系统,网络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保证了业务工作的平稳顺利开展与运行。
2008年通过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入学考试,成为一名电大学生,专业为大气科学。通过学习,本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加深入,尤其是在气象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使我获益良多,扩展了我的视野,提高了业务知识水平。
在过去6年任职大气探测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历程中,通过充分发挥和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发挥努力刻苦的学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本人同时深刻地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上述成绩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隐约不见的微亮点,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尝试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为气象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求知求真的道路上体现气象工作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