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11-03 17: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

第一篇: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

周作人于1928年11月发表了著名的《闭户读书论》一文。在这个阶段他所结集出版的《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等中多是他对中国古书的谈论。可以说于古书中讨生活,是周作人那几年生活的常态。在古书的阅读中,他宣称自己是“爱智者”,“对于天地万物尚有些兴趣,想要知道他的一点情形而已。”于是把自己的阅读所感行之成文,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书话写作体式,进入了创作成熟期。周作人书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这个阶段他的读书更多地集中于古书,而其写出的谈书文章和以上两个阶段有些不同:文章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大体上约为400字左右,有的还不到200字,用语多为文言,具有明显的古代题跋的色彩。

书话内容的自由与博学

孙郁在《鲁迅与周作人》一文中写到:“周作人读书,是以纯粹的静观的姿态出现的。读他的文章,可以想象出他在幽寂的书屋里悠然恬淡地品书论道的情景。这一点不像鲁迅,他缺少鲁迅的冲动与入世,倒格外像一个职业的学者,除了书道之外,不旁骛外界。”在闲适、悠然表层下面周作人的篇篇书话中体现出的是他独立、自由的精神,是他对自然的博学和热爱,是他不灭的以历史镜鉴现实的沉重。对于人性的重视,尤其是对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的提倡,是周作人书话中非常重要的、堪称主导的思想。这首先从他对孔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圣人还是常人?周作人从个体文本阅读的感受出发,真实地谈出了自己的意见: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我觉得在《论语》里孔子压根儿只是个哲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教主,虽然后世的儒教徒要奉他做祖师,我总以为他不是耶稣而是梭格拉底之流亚。《论语》二十篇所说的多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不谈鬼神,不谈灵魂,不言性与天道,所以是切实。但是这里有好思想也是属于持身接物的,可以供后人的取法,却不能定作天经地义的教条,更没有什么政治哲学的精义,可以治国平天下,假如从这边去看,那么正是空虚了。

孔子这位儒家的圣人在周作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哲人。所以他说:“我自己说是儒家,不过不是儒教徒,我又觉得自己可以算是孔子的朋友,远在许多徒孙之上。”一个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在孔子那里觅到了为人行事的方式,并且把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引为同道,以朋友相称,可以想见周作人不为传统所压、不为封建正统所制的独立、自由的精神,而这正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提倡、宣传的。在对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中,周作人对历史人物进行针砭,他所欣赏倾心的是那些“通达物理人情”“爱真理”的人物,如颜之推、傅青山等。而王充、李贽、俞正燮三人他更为看重,他认为“王仲任的疾虚妄的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论衡》上,其实别的两人也是一样,李卓吾在《焚书》与《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类稿存稿》上所表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他们未尝不知道多说真话的危险,只因通达物理人情,对于世间许多事情的错误不实看得太清楚,忍不住要说,结果是不讨好,却也不在乎,这种爱真理的态度是最可宝贵,学术思想的前进就靠此力量,只可惜在中国历史上不大多见耳。我尝称他们为中国思想界之三盏灯火,虽然很是辽远微弱,在后人却是贵重的引路的标识。”周作人推崇自由、独立、爱真理,对于文章他倾向的是那些能表现出人的真性情的文字,所以他对书信有着特殊的偏好。在《拜还堂尺牍》中,他说之所以购买这本陶崇道的书信集,是因为尺牍“比别的文章当较客观”。“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出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练,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因此“,一个人的尺牍常比‘书’要写得好,因为这是随意书写,不加造作,也没有畴范,一切都是自然流露。”[10]141同样,周作人爱读那些能够表现出作者自己“见识与趣味”的书,即使这些书所谈的“没有什么很特异之处,只是找到一个平常的题目,似乎很随便的谈几句,所说的话也大抵浅xx易”,但是只要是新鲜真实的,是作者自己所“感到想到的,在这里便有一种价值”。

在强调个体自由、独立的同时,周作人并不忽视自然。在现代知识分子中,他对自然科学、自然生物和生态的关注是很引人注目的。如在谈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时,他认为此书为他指示了民俗学中的丰富的趣味;在《猪鹿狸》一文中他详细地介绍了讲动物生活的小册子;在《兰学事始》中谈了荷兰医学在日本的译介;行文优美的《一岁货声》摘录了北京市面上叫卖的词句和声音等。在《五杂组》一文中,他抄录了原书对一种小虫的记录之后,自然而然地勾连起了《元氏长庆集》中的虫豸诗、《续博物志》中的记载,还有日本和英国关于这类虫的说法。从中我们看到了周作人的博学。虽然他说写这类文章是自己的消遣,但是希望能够把社会最基本的自然和科学知识通俗、易懂、有趣地介绍给大众的意图是读者能够感受到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周作人对于自然史、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多有关注,不仅仅只限于对科学本身的兴趣,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自然界、生物界来比照人类,从而揭示出人类的堕落。这是他作为一个新型知识分子永远不会放弃的责任。如在《百廿虫吟》中,他欣赏这部书对于自然界虫豸的介绍,肯定其格物的作为,但是最终目的是:我这所谓格物可以有好几种意思,其一是生物的生态之记录,于学术不无小补,其次是从这些记录里看出生物生活的原本,可以做人生问题的参考。平常大家骂人总说禽兽,其实禽兽的行为无是非善恶之可言,乃是生物本然的生活,人因为有了理智,根本固然不能违反生物的原则,却想多少加以节制,这便成了所谓文明。……我们观察生物的生活,拿来与人生比勘,有几分与生物相同,是必要而健全的,有几分能够超出一点,有几分却是堕落到禽兽以下去了:这样的时常想想,实在是比讲道学还要切实的修身工夫,是有新的道德的意义的事。周作人躲进书斋阅读古书的过程中,虽尽可能将书话写得冷静乃至冷漠,但毕竟还是蕴藏着热切在内的。在写于1934年的《夜读抄后记》中,他明确地表示自己这时的书话杂文作品“从表面看来或者与十年前的略有不同,但实在我的态度还与写《自己的园地》时差不多是一样”。的确,周作人虽身在书斋,但他要用历史为镜来照鉴现实。在《书法精言》一文中,他由王滨洲编辑的《书法精言》被禁,谈到王滨洲本来是清廷的顺民,但却以忠顺被问成大逆,揭示了周作人谈此书的目的在于:“书虽不佳却可宝贵,其中含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是古今最可怕的以文字思想杀人的一种蛮俗的遗留品,固足以为历史家的参考,且更将使唯物论者见之而沉思而恐怖也。”在《读风臆补》中周作人谈到陈舜百对《诗经国风》的评语,“陈君别有一特色,为前人所无,即对于乱世苛政之慨叹。”而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读《诗经》,读到这些篇幅时也是“愀然不乐”。由自己的感慨周作人又谈到当下,“现在的青年如或读《国风》诸篇及陈君所评不佞所谈皆觉得隔膜,则此乃是中国的大幸事,不佞此文虽无人要读亦所不怨也”[。从古书联系到自身、现实,一种深沉的关切自然溢出,让我们看到不能忘怀世事的周作人的身影。

抄书体与自在的行文

周作人曾被誉为是现代散文创作的第一人,他的文章体式突破了散文所讲的形散神不散的定规,在完全无结构无模式的自在状态中传达出个体独特的情思,这反倒从一定层面显示出他的特色。同样,在书话创作中他也有着自己的文体选择。从周作人书话文体的形成来看,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阶段,这个文体形成的阶段正对应着周作人书话创作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自己的园地》中出现了大量的书话创作,但是书话的体式特征不是很明显,从总体来看,更倾向于现代的“书评”一类。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创作《夜读抄》时期,周作人书话的特色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刘绪源指出:“真正奠定了知堂书话的文体地位的,是初版于1935年的《夜读抄》。这里的作品不仅写得更随意更多样,而且出现了一个甚为显著的特色,即如书名所示的那个‘抄’字,———周作人开始称自己为‘文抄公’了。将《夜读抄》前半与后半相比,可见其‘抄’的比重愈加增加;到稍后出版的《苦竹杂记》,这种文体就已基本定型了。”

一般认为,周作人的抄书始于《夜读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即在《自己的园地》中,已经可以看到抄书的端倪。如在《歌咏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介绍了高岛平三郎编、竹久梦二画的《歌咏儿童的文学》,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歌咏儿童的好标本,他把原文全部译出,占了有一页的篇幅。介绍小林一茶的《俺的春天》,同样抄录了其作品完整的末尾、作者对女儿的描述及作品中可以见到作者性情及境遇的文字。通过大段的抄录,让读者自己来感受小林行文的好处。这可以说是周作人在做书评时的一种独特做法:他以一个介绍人的身份出现,但是他这个介绍人并不是包办,不是把原作化为他的间接转述,而是以直接展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去阅读、去感觉,以此来建立读者、原作者及周作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做法,读者被给予了极大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是由周作人所把握的,也即是说,周作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包办而包办、看似不为而无不为的。

除了要直接表现出所介绍作品的好处外,周作人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抄录,保留或记录下比较难得的材料。如在《遵主圣范》中,周作人抄录下了1875年,即光绪元年译出的白话文(即平文)内容,让读者看到中国白话译本出现之早。为了保存正确的版本,周作人也是不厌其烦地做抄录,如《巡礼行记》中就把这本殊不易得的由日本高僧写的记载唐开成会昌间中国时事的书大部分转载下来,给后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基础。通过分析周作人的抄书,笔者最突出的感受有两点:

一、要抄录什么内容,第一步一定是要看完全书,这样才能决定什么应该抄、值得抄,所以周作人的看书应该是“精读”。

二、在精读的过程中,周作人又不是盲目的,不是有闻必录的,他的目的性是非常明显的,他要介绍什么,要让读者看到什么,要展示作品,甚至是他自己的什么,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他的“抄书”是他所特有的。正如他自己认为“:我的标准是那样的宽而且窄,窄时网不进去,宽时又漏出去了……。不问古今中外,我只喜欢兼具健全的物理与深厚的人情之思想,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之文章,理想固难达到,少少具体者也就不肯轻易放过。”周作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文体家,他抄书的形式是不断变化的。从《自己的园地》开始,抄书所占的比例同自己的解说、评论相比,是低于一半的水平。随着阅读古书的增多,抄书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到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及《秉烛谈》中的部分篇章,几乎全文都为抄书,周作人只是在其中的过渡处加一两句简评。如收入《秉烛谈》的《读书随笔》,全文几乎都为抄书,抄录间隙中周作人自己的评述往往与所抄之文直接相接,格式、内容达到了一气贯通的效果。如果不仔细分辨引号的所在,常会把周作人的评述也认为是所抄录的部分。从这一点上可以考见周作人对原文语言和内容把握理解的功力,充分展示了周作人学识的深厚。同时在文章的格式上,到了后期,周作人的抄书几乎是不分段,全文只有一个段落,密密麻麻的编排对于读者的阅读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周作人后期的书话,在文体上又有一大变,那就是以整本的《书房一角》及《药堂语录》中的许多文章为代表的题跋式短文的出现。与同时代郑振铎写的题跋式书话《西谛题跋》相比较,《西谛题跋》的格式比较固定,基本上是先谈版本,之后多写得书经过及得书之后的心情,整体来看内容比较简单。而周作人的此类文章虽然文字不长,但是所展示的内容却很丰富,其中有民俗、世事、掌故、轶闻等,真是无所不谈。写法也极为自由,无拘无束,洒脱有致,很是耐读,充分显示了周作人作为文学大家和博物学家的魅力所在。

周作人书话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致随意舒展,常常似乎是无心为文,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姚镜塘集》中他说到:“余买书甚杂乱,常如瓜蔓相连引,如因《困学记闻注》而及翁凤西《逸老巢诗集》,因舒白香而及龚沤舸《玉蔬轩集》,因潘少白而及姚镜塘《竹素斋集》,皆是也。”[15]553这是周作人买书的特点,同时也是他作文的特点之一。他写文章,不会固着在一点上,常常是由某一点蔓衍出去,将与之相关的古今中外的话题一网打尽。总之,周作人以书话来寄寓自己的情思,收缩对人生现状的感悟,造成了书话内涵及体式的异常丰富、繁杂,引导了书话创作的另一条路子。此路和唐弢开辟的书话“四个一点”之路看来不同,期间的差异当另行文述之。

第二篇: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研究论文

摘 要:迥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直接造就了各个民族个性化的语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到人们之间顺畅的沟通、交流、理解与认知活动;而且还影响到跨语境的语言学习活动。基于此,文章在广泛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构、语义与语用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由此深化我们对于中日语言文化之间不同点的认识,为将来的日语学习、日语沟通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特征

引言

中日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领邦,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紧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然而,两个民族毕竟生活于迥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之中,由此不仅形成了迥异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而且也建构起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基于此,要想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对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深入、系统的了解,深化对日语个性化特征的认识,据此来指导自己的日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对日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一、中日语构文化的差异

众所周知,汉语属于孤立语,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由此产生了迥异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形态。前者缺乏词形的变化,并且语句中的词序呈现出鲜明的规律性,十分规整严格,不能够随意变动。词序稍微一变,整个语句的意思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后者则没有内部屈折。一方面其语句意思是否转变取决于变词语素(相当于助动词),每一个变词语素都表达一种语法意义,而且日语中的格助词、副助词、补助助词等等也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另一方面,日语在遣词造句过程中,各个词汇虽然也遵循着一定的次序,但主要是靠助词以及助动词的粘着来发挥其语法功能,并形成独特的句义内涵。由此看出,中国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往往对助词(格助词和副助词)、助动词、补助动词的用法产生困惑,究其原因在于粘着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附属词大都是粘附在实意词的后面,或者是用言的词根上。这与汉语的语构方式、语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困难。

二、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

中日语义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两个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迥异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审美心理所带来的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上。另外,汉语中的部分词汇表现出鲜明的情感色彩,而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这样的情感思想,比如汉语中的“过分”、“太”之类的词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但相对应的日语则没有贬义。如果按照汉语的使用习惯套入日语中来实用,则可能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造成双方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除此之外,日语中也使用到了大量的汉字,然而这些汉字的字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与汉语中的字义迥然不同,比如“人参”在汉语中指的是名贵的中药药材,但在日语中则指的是普通的胡萝卜;“爱人”在汉语中表示自己的妻子,但在日语中则相当于“情妇”的意思。因此,相同的字或者是词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由此也造成了日语学习的障碍。

三、中日语用文化的差异

在语言的使用与表达方面,中日民众在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表达方式。日本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的语言表现》中提到:“日本人喜欢少讲话和少写字,遇到必须讲或者是必须写的时候也尽量简短表达,但只有在寒暄语的表达上,句子长且丰富。”这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钱伯伦的观点不谋而合。钱伯伦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像日语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寒暄语使用规则和说法。”但中国人的语言表达则相对丰富一些。除此之外,日语的语言文化中具有语用性别的差异,也即是呈现出男性语和女性语之间的差别。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虽然也用男女用语的不同,但不像日语那样强烈和明显。这同样是学生在进行日语学习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每一种文化环境都会造就风格鲜明的情感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等,而语言作为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和自我表达的一个主要渠道,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和风格特征。中日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汉语与日语使用方式与使用习惯的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性的因素;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心理方面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日语学习与日语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日语单词、语法、语构与语用的训练活动,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强对日本文化、日本思想与日本哲学理念的学习活动,由此深化对日语产生背景与个性特征的了解和认识,指导日语学习与应用活动,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栾凤至,《中日文化中语言概念的异同》[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14)

[2]郭萍,《从中日语言浅析隐喻产生的文化背景》[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3]许明玲,《中日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及日语跨文化教学》[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

第三篇: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

小城镇交通特征研究

前言

小城镇因为规模较小,其交通问题未能够引起重视,而小城镇大部分依赖于过境公路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机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般而言,城市越大,与外界的联系越多,区内交通、区际交通越多,过境交通较少;相反,城市越小,对外的联系越弱,区内与区际交通越少,而过境交通量越大。根据统计,一般100万人以上城市,过境交通只占1%-9%,50-100万人的城市,过境交通占8%-14%,10-50万人的城市,过境交通占12%-28%,2-10万人的城镇,过境交通占14%-47%,而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过境交通高达60%以上。本文从小城镇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入手,分析了小城镇过境公路穿城布局的成因及正负效应,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特征、交通方式特征作出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小城镇布局以及交通发展趋势。1 过境公路穿城布局的历史成因及其正负效应

1.1 成因分析

过境公路穿城在我国的城镇当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由此影响到城镇的布局和发展;穿心式布局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 1)与我国长时期较低的机动化水平相适应

建国后到80年代中叶,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交通线数量少、质量差、运力低的状况,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以广泛分布在中华大地的公路为例,从“一五”到“六五”期间,技术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铺装公路比重由1952年的43.6%上升为1985年的79.6%,1-4级公路占总里程的64.4%,并且高速公路的建设业已开始。汽车工业的发展为公路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985年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21万辆。虽然如此,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等的制约,汽车作为运输的主力军大多发生在城市之间,为二、三产业服务,广大乡村及小城镇地区长期处于低机动化的运输阶段,畜力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是地方运输的主力,速度慢,运输效率低。在低机动化阶段,城镇发展依赖于公路,沿路展开,许多市场干脆紧贴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增添市场的热烈气氛,在机动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交通的干扰还没有明显凸现。

2)长期存在以路兴商、以路兴镇思想

交通对城镇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大大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架桥被看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志;一旦公路建成,两侧地段则成为最有价值的地方,“要先富,去占路”,以路兴商、以路兴镇,占路搞经营,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法宝。地方政府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往往要求公路部门在选线时选在从镇中心穿过,而不是只打擦边球,“镇镇通公路”的建设结果是镇镇穿公路。在城镇发展的初期,机动化的程度比较低,过境公路穿城确实为城镇带来了工商业的繁荣,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中小城市也有许多是由过境公路穿城布局发展而来,而非公路穿城的乡镇大多比较落后和偏僻。随着社会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公路穿城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2 穿心式布局的正负效应

所谓正效应,是指穿心式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过境公路穿城的城镇发展快于其他地区,而用地布局与交通的矛盾则发生在可容忍的范围,未对城镇的发展造成大的影响。所谓负效应,是指随着机动化的发展,用地和交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沿路布局造成的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对城镇进一步的发展带来的制约作用超过促进作用。一般来讲,随着机动化程度的提高,正效应逐步下降,负效应渐渐上升;当负效应达到或者超过正效应的时候,就应当考虑过境公路外迁。

正效应:

对上海金山320国道沿线的枫泾、兴塔、朱泾与同区域内非过境公路沿线的吕巷、松隐、钱圩的比较,经济总量突出,镇区规模大,人均GDP水平高,二、三产的比重较高。如表3所示,上海与浙江交界处的枫泾,1995年GDP总量为26516万元,人均6628元,而松隐的GDP总量为10132万元,人均为4112元;枫泾的一二三产的结构为29:56.8:14.3,二产远远高出一产,而松隐的三产结构为40.6:45.5:13.8,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大。320国道沿线的朱泾、兴塔,从镇区规模和经济总量上来看也比较大,钱圩工业也比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是由于靠近金山石化的缘故。

表1 GDP(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朱泾镇***140.2830.4770.240 枫泾镇***7790.2900.5680.143 兴塔镇***4012060.3670.5530.080 吕巷镇***840.3800.5040.116 松隐镇10***14030.4060.4550.138 钱圩镇***780.2230.6500.127

负效应:

然而,也应当看到,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机动化程度的提高,过境公路穿城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下降,而过境交通与用地布局的矛盾则显得突出,对城镇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以永嘉县瓯北镇为例,老104国道穿越,其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工厂企业在老104两侧呈带形分布;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道日益拥挤,过境交通与城镇布局的矛盾凸现出来,不得已只能将国道外迁,而将原穿城部分改造为内部干道。

过境公路穿城的负效应还体现在对城镇内部道路系统的影响上,下面将结合城镇现状调查中

凸现的问题进一步展开论述。2 小城镇道路系统现状 2.1 道路网现状问题特征 1)密度较高,但干支结构不尽合理 一般小城镇只有干支两套道路系统,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大多数城镇仅仅有一两条穿城干道,其它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有的间距几十米,有的间距数百米,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许多地段是先建房,后通路,造成道路开辟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曲折、错位的小路多,机动车难以通行。

而今城镇道路建设又出现贪大求洋的倾向,新建或者改造的道路不管实际需要如何,一律采取干道的做法,宽宽荡荡,而旧的道路依然狭窄、拥挤,形成旧城条条是支路,新区路路是

干道的局面。

2)除了少数道路外,大多路况较差,不能适应机动化的发展

在低机动化时期,城镇机动交通以机动三轮车、拖拉机以及少量小型货车为主,车型小,速度慢,运量低;对道路的要求不高,在城乡所有道路上均可通行;而进入机动化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货运汽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车辆速度快、车型大、运量高,对道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城镇旧有的道路难以满足。还有许多道路桥梁的瓶颈,车辆难以通过。速度的提高打破了城镇原来的节奏,交通危险性增加;运量增大,旧有路面难以承载,造成道路的严重破坏。

3)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

市场、商店侵占。如前所述,城镇的原始积累和发展源自过境公路的带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兴办市场、沿路开店。马路市场、马路商店侵占道路资源,并不是说市场、商店直接占路,而是指沿路修建的市场、商店因为缺乏规划和管理,紧贴道路,没有自己的车辆和人流疏散场地设施,结果进出市场、商店的人车均拥挤在道路上,造成交通堵塞。北方城镇每逢集市的日子,这种状况非常明显。更有一些临时性的违章搭建建筑,伸出路面,直

接侵占了道路空间。

马路摊贩侵占。摊贩占路现象大中小城市均有,类型以小商品、副食品、小吃、水果、修理摊为主。城镇因为过境公路穿城、过往人员杂、管理的力度小等原因,因而现象要比大中城市严重的多。摊贩一般占用人行道,导致行人通行的不便,甚至被挤到车行道上去,严重阻碍了交通,并且带来事故;在没有人行道的道路和穿城公路上则沿路摆放,有的搭建摊位的竹竿、木棍之类甚至伸出路面,形成路障,给往来车辆带来事故隐患,也危及摊贩本人的安

全。

停车、行人侵占。由于停车场地少,管理力度小,车辆乱停乱放也侵占了大量道路资源。机动车停车占用车行道、人行道,非机动车停车占用人行道,在车辆多的路段更为突出,造成道路有效使用路面减少。行人侵占则表现为交通意识差,有人行道不走,或者不靠路边行走,而在路中间荡来荡去,对来往的车辆视而不见,对身前身后的鸣笛声充耳不闻,阻碍车辆通

行,带来事故隐患。2.2 道路设施现状问题 1)静态交通设施匮乏

停车场地少。尤其是沿路布置的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配建的停车场地,汽车、三轮车、板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路停靠,带来事故隐患。

交通站场少。许多小城镇没有专门的车站、维修站等场地,公交、小巴、出租车等沿路停放待客、争抢客源,造成交通秩序混乱;门店式的维修点更是占路经营,待修的车辆沿路摆放,严重阻碍交通。

2)路灯、绿化、交通标志牌等附属设施不足

林奇在《城市的印象》一书中描述道:“一个可识别的城市就是它的区域、道路、标志易于识别并且组成整体图形的城市”,“道路„„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其它环境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而在小城镇建成区环境当中,道路普遍缺乏路灯、绿化等附属设施,交通标志牌设置的也很少,千街一面,千镇一面,缺乏特色和识别性,对道路交通的使用者也非常的不利。在某镇的现状调查中,由于没有指示牌,我们的调查人员常常误入死胡同,并造成多人调查工作的重复。

2.3 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结合城镇用地布局,配合公路部门,将过境路外迁。

结合镇区改造,理顺道路系统。

道路建设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遵守规范,不能只搞形象工程。

规划建设中配建停车场地和交通站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设施。小城镇交通方式特征研究 3.1 现状交通方式特征

小城镇作为城乡过渡的一种实体空间,其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别,居民出行交通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讲,小城镇用地规模小,用地混合度较高,居民出行距离短,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摩托车为主,在城镇内部的出行中,步行占一半以上,自行车、摩托车出行占30-40%,公共交通比例不到10%。在镇域的出行中,以公共交通和私人摩托车为主。据对上海郊区城镇的调查表明,居民日常出行中,步行方式比例高达35-40%,自行车占25-30%,摩托车占15-25%,公共交通在日常出行中所占比例较低,而在长距离出

行中才有优势。

人对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主要有:经济性、连续性、独立性、快速性、舒适性、安全性等,而不同的交通方式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出行需求。

1)步行。步行以人自身的行走来完成在空间的位移,是城镇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其特点是路线受自我控制,活动比较自由,与其他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较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除了消耗体力外,不产生其它成本,适合短距离的出行。缺点是体力消耗较大,受天气影响大。居住在步行范围内(即15分钟或1公里以内)基本上是不乘车的。随着出行距离加大,愿意步行的人就逐渐减少,到一定距离后,因步行时间太长或体力消耗太多,而以车代步。2)自行车。自行车是我国城乡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其优点主要有:体积小,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连续性交通;价格便宜,简单易学,能够大量普及;以人力驱动,无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交通”;出行距离适中,适合于居民日常出行的距离范围。缺点是受体力、气候、地形条件制约比较大。我国的自行车交通比较发达,自行车代步的出行距离,幅度也较大,从1公里到10公里左右,一般3-4公里范围内的自行车交通更为普遍。我国是生产和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是一个自行车王国,产量和拥有量都占世界的首位。参考一下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许多国家尽管以小汽车交通为主,但拥有自行车为数亦不少,如芬兰3.5人1辆,比利时3.1人1辆,瑞士3.1人1辆,美国2.9人1辆,日本2.6人1辆,瑞典2.3人1辆,西德2.4人1辆,丹麦2.2人1辆,荷兰1.6人1辆,自行车短程交通在汽车拥有量很大,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在我国还将长期存

在,发挥重要作用。

3)摩托车。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摩托车在城镇迅猛增长。与自行车相比,摩托车以燃油作动力,省力、舒适;出行速度快,省时;同时又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价格适中,城镇工薪阶层消费得起。其缺点是产生的噪音、废气等对环境有比较大的污染,较难控制,不适宜于少年儿童以及老年人等弱势人群。

4)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送速度,在城市的市区约为15-16公里/小时,郊区城镇约为20公里/小时,比较舒适和安全,出行费用也不高,适宜于城镇中长距离的出行以及弱势人群使用。缺点是不够机动灵活,不能够实现门到门,需与步行、自行车等方式结合。在小城镇中,公共交通一般作为远距离出行,如到县城,到其它城市,其它乡镇以及由镇到通公共交通的村,而在城镇内部出行中使用比较少。

3.2 交通方式构成发展趋势 1)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很多。如出行时间的长短、出行者的年龄、公共交通发达的程度及服务水平和票价、道路交通状况;自行车拥有量、地形、天气、季节等等都能使之发生

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的形态生长和机动化的发展,是从更深层意义上影响居民出行选择的因素。以收入水平为例,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提高,对交通快速性、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越高,而对经济性的要求则降低;对上海小城镇有关调查显示,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出行中步行、自行车出行比例降低,而摩托车、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小汽车)的比例上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时,小汽车出行不到1%,而人均月收入超过2500元时,小汽车出行超过5.2%;在休闲娱乐出行中,从人均收入500到2500元,步行比例由58.7%下降为27.5%,而摩托车由11%上升为22.5%,小汽车上升为11.8%。

2)发展趋势

城镇的扩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化的发展,将对居民出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城镇主要交

通方式未来将产生以下变化:

步行出行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向购物、休闲集中,向老年人群集中。

随着经济和机动化的发展,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并且向老年以及弱势人群集中,中青年部分向机动化转化。

摩托车若无政策限制,一定时期内还将有比较快的增长,尤其对于镇际和镇域的出行,增长集中在那些工作在城镇,而居住不在此的中青年人群。

小汽车将逐步进入家庭,但近期增长有限,原因仍然是收入水平的限制。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镇域经济发展以及联系的加强,公共交通的比例将有所上升,镇域和镇际私人经营车辆增长快,须加强政策引导。结语

如前所述,当前对于小城镇的交通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城镇是动态发展的,问题小不等于没有问题,现在的小问题遗留下去,会变成将来的大问题。在参与小城镇规划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其交通普遍特征有所把握,是进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

第四篇:试论李白《三五七言》的创作机制与体式特征

《三五七言》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所谓“三五七言”是一种体裁,归类为杂诗。全诗兼用“三言”、“五言”、“七言”。也就是说,一、二句三个字,三、四句五个字,五、六句七个字。诗中暗怀落叶尚能聚散,寒鸦可以飞栖,而人生何日相见的感叹。此诗也表达了相思,期盼与情人再次相见。【难为情】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

[译文]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球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试论李白《三五七言》的创作机制与体式特征

吉文斌

《名作欣赏》2010年第02期

内容提要 李白的著名诗篇——《三五七言》就像是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从创作机制方面分析,它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在诗歌体式上,李白发明的这种“双片叠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鉴和总结了其他诗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歌辞创作的实践体悟而获得的成功。

李白诗集中有一首为人称道的小诗,题为《三五七言》,其诗曰: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许多人认为它的体式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①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②下面我们就从音乐文体的角度,对这首诗的创作机制、体式特征等进行一番新的探究。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③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人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义净诗曰:

游,愁。赤县远,丹思抽。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已毕耆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关于义净这首诗的格式与性质,王昆吾先生《唐代酒令艺术》第四章“唱和”中予以论证,他认为《一三五七九言》应是义净和五行两人的“唱和之作”,而且它的形式也“反映了佛教偈赞对于唐代俳谐诗题的影响”④。这一推测是有根据的,义净之后的大历间出现的鲍防、严维、周政、张叔政等人的《入五云溪寄诸公联句从一字至九字》《登法华寺最高顶忆院中诸公从一字至九字》也采用联句形式,而白居易等人的“一字至七字诗”,则唱和多达十首。⑤因而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推论:李白这首与上述诗歌体式相似的《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像以上所举鲍防、严维等人的联句诗题就包括了内容和体裁两方面的要素,还如权德舆的《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字)》也是如此。就是义净诗的诗题,在他本人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提到时,也是正文作“一三五七九言”,小字注为“在西国怀王舍城旧之作”⑥。可能“一三五七九言”就为初题。再有《唐诗纪事》卷三九韦式条载:“乐天分司东洛,朝贤悉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王起赋《花》诗云:„„李绅赋《月》诗云„„令狐楚赋《山》诗云„„元稹赋《茶》诗云„„魏扶赋《愁》诗云„„韦式郎中赋《竹》诗云„„张籍司业赋《花》诗云„„范尧佐道士赋《书》字云„„居易赋《诗》字诗云„„”⑦同样是先确定诗歌格式再自命诗题。只不过李白的诗题没有被完整保存下来罢了。

“唱和诗”的主要表现为当场的相互酬答,那势必要求一个接一个地即兴把自己的诗作吟诵出来,这就涉及到某一种口头表达方式。同时,唱和活动又经常发生在文人集会和筵席间,这些场合正是歌辞类作品的主要出产地之一。而且,王昆吾先生曾认为:“唱和诗的艺术手法的演进,与唐著辞的艺术手法的演进大致同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唱和诗的格律来源的追溯,来认识唐著辞格律的一部分渊源”⑧。如果李白的诗确实为席间酬和之作,那就为它能作为歌词的可能性创设了更多的条件。

除此以外,有的学者还找到了“三五七言”辞式的另一渊源,如刘念兹先生就认为“唐代诗歌中除五、七绝律诗体之外,此种三五七言诗体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诗体,在唐短歌中尤为突出。„„其实汉魏乐府中‘望江南’即是此诗体之滥觞,唐人敦煌写本中亦累见”⑨。实际上,正如刘念兹先生所说,这类体式在李白之前以及同代作家的诗作中屡有出现。这当中有“单片式”的,如《读曲歌八十九首》中的一首曰:“坐起叹,汝好愿他甘,丛香倾筐入怀抱。”王勃的《江南弄》开头三句为:“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顾况的《行路难?其三》曰:“君不见,古人烧水银,变作北邙山上尘。”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中也有这种格式:“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还有“部分叠加式”的,如晋代刘妙容的《宛转歌》曰:“月既明,西轩琴复清。寸心斗酒争芳夜,千秋万岁同一情。”王勃的《采莲归》里有:“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唐代出现的词牌《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的格律也为:“三五七七五”。这个词牌本来是唐教坊曲名,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镇浙西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亦曰《梦江南》。”⑩刘禹锡就有一篇作品,题为《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由此可以看到,这类辞格与唐代流行乐曲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默契。杜甫诗集中还出现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格式:“三五+三五七七”,如《君不见简苏 》开头:“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中有:“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归。”这种格式已经和李白的《三五七言》十分接近了,可算是一种变体。

但总的来说,在李白之前很少有像《三五七言》这样“双片叠加式”的情况。这种格式只有在李白的歌词类作品中才能找到,如:

梁甫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当安之。(《梁甫吟》)

帝不去,留镐京。安能为轩辕,独往入杳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春日竹》)

食不噎,性安驯。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行赐耆人。

白鹭之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

从内容和歌辞体制分析,它们都可以说是能够独立自足的曲段单位,是整体歌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第二例都用在歌辞末尾,节奏由急转徐,起伏摇曳。前四句特别是两个三字句的使用,为全曲将终时又掀起一处高潮,之后的两个七字句又把旋律线延长,这就为平稳毕曲铺设了一个圆弧形的轨道。拿《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来说,由于整个《白鸠辞》曲式由三个部分即三解构成,这个“三三三三五五七七”格式就是当中的第二解。从第一解的辞式“三三三三七七七”来看,第三解中多出的两个三字句是为了与第一解的双头格式相呼应而特意加上的,可看作“三五七言”体的一种附加体。并且,第二解的辞式与第一解保持了总体上的一致性,但也有所改变,那就是把第一解中的第一个七字句拆成了两个五字句,使乐曲主体部分的节奏更加鲜明多变,同时也符合了音乐旋律“寓变化于整体之中”的艺术美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能最终确立“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11}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吉文斌,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

①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2页。

② 王弈清等编《钦定词谱》卷二上,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6页。

③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④⑧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第105页,第101页。

⑤ 参看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三章、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103页。

⑥ 王维邦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3页。

⑦ 引自《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2页。

⑨ 刘念兹:《唐短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页。

⑩ 《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41页。

{11} 引自詹 主编《李白全集校注集释汇评》,第二十三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3页。

第五篇:城市轨道交通特征论述论文

城市交通(urban traffic),城市道路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因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各有特点,但都是以客运为重点,并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形成客运高峰。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论述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的快速增加已大大超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最大承受能力,城市交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影响轨道交通特征的主要因素,为今后我国大规模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服务。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线路类型 线路结构 地铁 轻轨

1.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现在国内在轨道交通概念方面存在诸多的混淆,比如认为地铁必定是在地下行驶的交通工具,却不知国外地铁有的部分在地面、甚至在高架行走。而我国现在地铁几乎是全地下结构,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如广州市地铁1号线,建设成本高达8~9亿元/km!轨道交通特征和概念的模糊不清可能会影响我国新的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营运,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快速轨道是城市地下铁道、轻型轨道交通、单轨交通、有轨电车、新交通、高速磁浮列车和市郊列车等城市轨道交通的统称。其共同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准点舒适,可以在地面、高架和地下、半地下的轮轨上行驶。轮轨系统一般有钢轮一钢轨系统和胶轮一混凝土轨系统两大类,世界上轨道交通主要以钢轮一钢系统为主,我国也不例外。轨道交通通常以电力驱动,一架空线网受电或第三轨受电,自动或人工操作控制。城市轨道交通的站距一般在市区1km左右,在郊区2km左右。但是,城市或区域之间的高速铁路站距较大,否则达不到200km/h以上的运行速度。

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别名有地下铁、重轨、快速轨道、大都市铁路。地铁可以在地面、高架和地下运行。地铁是大容量的客运工具,高峰单向容量为3~7万人次/h,量大运行速度达120km/h,平均营运速度为30~45km/h,这与站距有关。地铁需要道路完全隔离和封闭,从而确保了快速和准时,但线路一旦建成,更改非常困难,只能考虑延长线。地铁由于建设成本非常高昂,一般由市政当局或公共公司所拥有。地铁的信号和控制系统很复杂,用以满足地铁的快速和发车时间间隔。车站一般比较宽敞,高站台、有电动扶梯,有利于乘客上下地面。地铁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或城市内环路之内。

轻轨是轻型轨道交通的简称,是由原来的有轨电车演变而来的。1978年3月在布鲁塞尔召开和第一届国际轻轨交通会议上统一了轻轨的称谓,英文简写LRT,认为轻轨交通的荷载比地铁和常规列车轻。根据轻轨定义,独轨交通、新交通系统、轻轨地铁、轻型快速交通、高架线性系统等都属于轻轨范畴。轻轨线路有地面、高架和地下线,地下线比较少见。轻轨建设成本为地铁的1/3~1/5。轻轨一般位于城市内环路之外。

市郊铁路担负着大城市市区与郊区卫星城镇或社区之间的客运联系,一般与地铁站或轻轨站有方便的换乘关系。通勤铁路以架空线网供电,站距长、速度快。它属于重轨交通,与货运列车的兼容性强。

高速铁路指导运行于大城市或区域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高速轨道交通,如欧洲之星、日本的新时速、中国的广深准高速列车,营运速度在200以上,最大速度达350km/h。新研制的磁浮高速列车,时速将达500km/h。一般把高速铁路归为区域或国家铁路系统,所以狭义上说不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范围。

2.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特征

目前,世界上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400多个,其中有地铁的占5%,有地铁和轻轨的占11%,有轻轨和有轨电车的占84%,全世界轨道交通的营运线路长达5200km。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目前有730多km的营运线路,占全世界的14%。轨道交通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小汽车机动性强,从门到门,但是道路面积大,综合运能不大,能耗大,污染严重;公共汽车机动性好,基础工程简单,成本低,能耗虽然不大,但是综合运行速度慢,影响运能,污染大;有轨电车工程造价低,能耗低,成本低,无空气污染,运行速度慢,运能提不高;轻轨运量和运行速度均较大,安全、准点、能耗低、无污染,造价比地铁低,但是占用地面空间;地铁运量大,运行速度大,安全、准点、能耗低、无污染,不占用地面空间,工程造价高,但是综合效益好。

3.因素分析

3.1线路类型

线路类型影响轨道交通的营运速度和容量、服务质量和投资成本。根据线路的隔离和封闭程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线路:全封闭、无平面交叉、具有专用的路权,如地铁线路,营运速度30~45km/h;

B型线路:大部分线路处于封闭和隔离状态,有部分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轨道交通优先通过,以确保快速的营运速度,具有大部分的路权,如轻轨线路,营运速度25~35km/h;

C型线路:只要小部分线路处于封闭或隔离,与其他交通混行,有大量的平面交叉口,如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车线路,营运速度14~18km/h。

三种类型线路与服务质量和投资成本关系

服务质量

A型线路比B、C型线路具有更高的投资成本和服务质量,但是它占地更多,线路更改更加困难,弹性小。

3.2 线路结构形

线路结构形式有地面或半地面分级、高架轨道和地下轨道三种形式。线路在垂向的结构形式对轨道交通的建设成本影响最大。世界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地面结构与高架、地下结构的投资成本的比例,大致在1:2:6的关系。假如建设一条15km长的轨道交通,在地名分级系统约3.3亿美元,高架6.6亿美元,而地下结构则高达20亿美元。非凡是地下结构,成本与当地的地质水文条件、施工方法、车站规模等关系很大,但是与轨道交通技术水平影响不大。

3.3 系统技术类型

轨道交通之间的技术差别主要是列车的控制方式。根据轨道交通的控制方式,大致可以很分为三种技术类型:①司机控制的交通系统;②自动控制的钢轮一钢轨系统;③人工/自动联合控制的交通系统,如有轨电车、胶轮系统等。

自动控制系统与司机控制的系统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可在地面、地下和高架行驶,车道窄、占地少;

-噪声低、无空气污染、卫生清洁;

-性能优、安全可靠、车辆耐用、易维修;

-因多节车辆编组,容量大、劳动生产率高、能耗低、单位营运成本低;

其主要缺点如下:

-与其他交通兼容性差,在地面行驶问题更多;

-只能在轨道上行驶,线路在低密度区不经济;

-改线或更改调度灵活性差、车辆更新困难

-投资成本高

胶轮系统指橡胶轮胎在钢筋混凝土轨道上运行,并附有钢轮一钢轨作用,以防万一胎破裂,目前已经在巴黎、蒙特利尔、阿德莱得、墨西哥和日本的Sapporo用。胶轮系统与钢轮一钢轨系统比较有明显的特点:噪声小、爬城能力大、能大、控制系统复杂、造价高,只能在全封闭的轨道上行驶。

3.4 营运服务类型

在分析和选择轨道交通模式时,发车频率和列车容量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发车频率和容量影响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乘客的成本费用。假如发车间隔长,营运成本就低,但是增加了乘客的等待时间成本。从理论上来说,全自动控制系统确保了列车的高容量。客运量与发车成正比,因为发车频率提高可以增加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但是,发车频率与车站设施、列车速度、安全程度等有关。单位营运成本与客运量的关系曲线。当列车频率一定时,列车容量增加,客运量也增加。随着客运量的增加,总营运成本下降,但是当列车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存在一个最佳客运量,此时,总成本最小。

我国对轨道交通的特征描述过于笼统,缺乏详尽的对比分析。在轨道交通的概念和内涵方面,也比较模糊、不确切。由于特征和适用性了解不透,非凡可行性研究不深,导致有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随意性大,一会儿上地铁、一会儿上轻轨,线网规模大大超过预期的发展水平。每个城市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苦练内功,加强轨道交能特征比较研究,选择正确的交通模式和线路结构,才能促进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是大都市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严密的组织运行、快速、安全、舒适的特性,尤其是该系统的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综合优势证明城市轨道交通是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日趋恶化的交通拥堵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时而以新面貌出现的“绿色交通”系统。

4.结论

通过分析和选择轨道交通,国内在轨道交通概念方面很是迷茫;由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又促使我们要对其深入了解。再一次经过认真的分析,了解更全面的城市轨道;例如,在因素分析的线路类型、线路结构形、系统技术类型、营运服务类型中;都对我们了解城轨的各方面知识有很大帮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的快速轨道交通,应该高起点,注重城市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调查报告,1998.[2] 徐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下载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周作人书话的体式特征研究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外体育教学特征研究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特征、趋势和改革的新动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等正在作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和潮流强烈地主导、影响、推动着世界......

    信息化建设视角下图书管理研究论文

    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图书管理的重视度逐渐减弱。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来获取,网络具有便捷性与丰富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其来进......

    课题写话论文

    个性写话 童心飞扬 万丽 去年底,我申报了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为长期作战在一线的低段语文教师,针对孩子的实际学情和个性发展我选择了创建个性化课堂之个性写话的探究这......

    论文看图写话

    如何指导一二年级看图写话[摘要]:小学一二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在写话中享受快乐,摆脱无话可说的境地。本文从引导兴趣,乐于写话、正确指引,勤......

    陶瓷与书法艺术特征论文

    【摘要】:陶瓷与书法艺术虽是两门独立艺术,代写论文但两者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两者具有相通的艺术特征。现代条件下陶瓷与书法艺术亦交相辉映,不同的陶瓷造型可以采用......

    论行政法的特征论文

    【摘 要】记叙事情,除时间要素外,就是空间要素。事情的发生、发展、人物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空间。在空间轴上,有地球上的某一点,人物生活的地点。行政法主要由行政行为法、行政监......

    办公空间设计特征论文

    1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设计过程例如,对于办公空间设计的种种方式和方法,技巧性的和细节性的指引等等。还有我国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办公空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列举了一大......

    古代建筑研究论文建筑: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范文模版]

    古代建筑研究论文建筑欣赏论文: 古建筑斗拱的特征探析 [摘 要] 斗拱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一般总是出现在较大型建筑物上,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成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