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公开征求《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通知
关于公开征求《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指导和规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我部组织制定了《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陆我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意见征求”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关意见请于 2020 年 9 月 25 日前书面反馈我部(电子文档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 孔令雅、魏彦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 12 号
邮编:100006
电话:(010)65645697、65645699
传真:(010)65645732
邮箱:turangguanlichu@mee.gov.cn
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3.《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0 年 9 月 11 日
第二篇:关于公开征求《税收执法督察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关于公开征求《税收执法督察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了使税收执法督察在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优化内部税收执法环境、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局对2004年颁布实施的《税收执法检查规则》(国税发[2004]126号)进行了修订,拟通过税务部门规章形式颁布实施。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西路5号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邮编:100038)
税收执法督察规则(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保证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开展税收执法督察工作,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税收执法督察(以下简称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税务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派出机构或者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内部行政监督。
第四条 各级税务机关督察内审部门或者承担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职责的部门是执法督察工作机构,代表本级税务机关实施执法督察,负责执法督察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和落实。
第五条 组织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统一安排执法督察专门经费,根据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法督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好经费预算,并保障经费的正确合理使用。
第六条 执法督察应当服从和服务于税收中心工作,遵循预防与惩处相结合、监督执法与规范执法相结合、纠正错误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平、公开。
第七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和执法督察人员有权要求被督察单位提供相关资料、情况,以及与税收执法活动有关的各类信息系统所有数据查询权限。被督察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和配合执法督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谎报。
被督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所提供的税收执法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八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和执法督察人员实施执法督察,应当依法督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二章 执法督察的组织管理
第九条 执法督察实行统筹规划,归口管理。税务机关内部相关部门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执法督察工作。
各级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将执法督察与其他具有监督性质的工作协同开展。
执法督察需要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开展的,双方应当做好协调和配合。
第十条 各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组织制定和修订本级税务机关的执法督察工作制度 ;
(二)组织制定执法督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执法督察,向本级税务机关提交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
(四)牵头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组织实施执法责任制自动考核和执法疑点信息监控;
(五)督促被督察单位对查出问题整改落实并进行责任追究;
(六)对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工作情况在本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内进行通报或者公告;
(七)配合人大、政协、审计、财政等机关对税务部门开展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协调、督促审计监督决定及有关事项的落实;
(八)向本级和上级税务机关报告执法督察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九)指导、监督和考核下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工作;
(十)对执法督察工作资料进行归档;
(十一)其他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执法督察项目可以由执法督察工作机构人员独立完成,也可以抽调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税务人员实施。
第十二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税收执法督察人才库,为执法督察储备人才。根据执法督察工作的需要,确定执法督察人才库人员基数,实行动态管理。下级税务机关应当向上级税务机关执法督察人才库输送储备人才。
执法督察人才库的储备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从具有政策法规、税收管理、税务稽查、反避税、收入规划核算、信息技术等专长的人员中择优选取。
实施执法督察项目时,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统一调配执法督察人才库成员,人才库成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三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定期组织执法督察机构人员、执法督察人才库人员进行执法督察专业培训。
第十四条 执法督察工作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回避规定。
第十五条 上级税务机关对执法督察事项可以直接进行督察,也可以授权下级税务机关进行督察。
第十六条 上级税务机关认为下级税务机关作出的执法督察决定和意见不适当的,可以责成下级税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必要时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
第十七条 各级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复查、抽查等方式,对执法督察人员在执法督察工作中履行职责、遵守纪律、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执法督察结果报告制度。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应当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工作建议,向本级税务机关专题报告;经机关主要负责人批示,作为有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参考。
第十九条 各级税务机关每年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税务机关报送执法督察工作总结和报表等相关材料。
第三章 执法督察的内容和形式
第二十条 执法督察的内容包括:
(一)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税务机关有关税收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
(三)人大、政协、审计、财政等机关依法查处或者督查、督办的税收执法事项;
(四)上级机关交办、有关部门转办的税收执法事项;
(五)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推行和运行情况;
(六)执法督察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责任追究情况;
(七)其他需要实施督察的税收执法事项。
第二十一条 执法督察分为日常执法督察、全面执法督察、专项执法督察和专案执法督察。
各级税务机关对这四种形式的执法督察可以以单一形式开展,也可以以合并形式开展。
第二十二条 日常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的常规性的监督检查。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通过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信息系统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自动考核,对税收执法疑点信息进行分析、监控和提示,强化日常执法督察,为实施其他形式的执法督察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十三条 全面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按照统一的执法督察方案,对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的广泛、深入的监督检查。
全面执法督察可以选择税收工作某些环节、某些方面或者某些行业的税收执法情况作为督察重点。
第二十四条 专项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或者下级税务机关某项特定内容涉及到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专项执法督察既可由执法督察工作机构提出,也可由有关业务部门提出;有关业务部门在提出专项执法督察意向的同时,应送交较为详细的执法督察方案,由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专案执法督察是指各级税务机关对上级机关交办、有关部门转办的特定税收执法事项,以及通过信访、举报、媒体等途径反映的重大税收执法问题所涉及到的本级和下级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专案执法督察可以由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独立实施,也可以由执法督察工作机构牵头与本单位有关部门联合实施,或者指定下级税务机关组织实施。
第二十六条 专案执法督察涉及的税收执法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立案督察:
(一)司法机关或者国家信访部门已有明确结论、税务机关已有复议决定的;
(二)不符合专案形成条件,或者不属于本级税务机关管辖范围的;
(三)符合专案形成条件,但因特殊情况无法办理或不再需要办理的。
不予立案的税收执法事项,应当说明情况,退回来源单位、个人,或者移交其他部门办理。
第四章 执法督察实施程序
第二十七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应当根据上级税务机关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执法督察工作计划,由本级税务机关批准后统一部署实施。
专案执法督察和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启动的执法督察,可以在实施前报本级税务机关批准后部署实施。
第二十八条 实施执法督察前,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应当根据执法督察的对象和内容,制定包括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督察的时限、重点、方法、步骤等内容的执法督察方案。
第二十九条 实施执法督察应当成立执法督察组,人员不得少于2人,实行组长负责制。
第三十条 实施执法督察税务机关应当针对督察对象和内容对执法督察组人员进行查前培训,保证督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十一条 实施执法督察,应当提前3日向被督察单位下发税收执法督察通知,告知督察的时间、内容、方式,需要准备的资料,配合工作的要求等。税收执法督察通知应当在被督察单位进行公告。
专案执法督察和其他特殊情况下,经执法督察工作机构批准,可以不予提前通知和公告。
第三十二条 执法督察可以采取下列工作方式:
(一)听取被督察单位执法情况汇报;
(二)调阅被督察单位收发文簿、会议纪要和其他相关资料,检查有关涉税文件;
(三)查阅被督察单位税收执法卷宗、文书;
(四)查阅、调取电子文档和数据;
(五)与被督察单位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有关情况;
(六)通过录音、照相、录像、扫描、复印等手段提取或者复制有关资料;
(七)其他方式。
第三十三条 根据工作需要,执法督察可以延伸到相关纳税人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或者取证。
延伸调查或者取证时,应当出示执法督察通知书或者执法督察证件。
第三十四条 实施执法督察应当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工作底稿》。
发现税收执法行为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应当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写明行为的内容、时间、情节、证据的名称和出处等。发现涉税文件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要收集文件原件;对不能取得原件的,可以摘抄、复印、扫描、照相等。
收集的证据材料属于复制件的,应当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由该单位盖章或者由有关人员签字并注明日期。拒不盖章或者拒不签字的,应当说明理由,记录在案。
第三十五条 执法督察组实施执法督察后,应当及时将督察中发现的问题汇总,并向被督察单位反馈情况。
被督察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反馈的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并提供陈述申辩的书面材料。
第三十六条 执法督察组实施执法督察后,应当制作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内容包括:
(一)督察的时间、内容、方法、步骤;
(二)被督察单位税收执法的基本情况;
(三)督察发现的具体问题,认定被督察单位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基本事实和认定依据;
(四)对发现问题的拟处理意见;
(五)加强税收执法监督管理的建议;
(六)督察组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七条 执法督察组应当将税收执法督察报告、证据材料以及与执法督察情况有关的其他资料进行整理,于完成执法督察后一定时间内提交执法督察工作机构。
第三十八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收到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和其他证据材料后,应当在一定时间内审理完毕。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执法督察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二)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资料是否齐全;
(三)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有关政策等是否正确;
(四)对被督察单位的评价是否准确,拟定的意见、建议等是否适当。
第三十九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在审理中发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资料不全的,应当通知督察人员对证据予以补正,也可以重新组织人员进行核实、检查。
第四十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在审理中对督察发现的重大税收执法问题,应当书面征求本级税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意见,也可以提交本级税务机关集体研究,并做好会议记录。
第四十一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根据审理结果修订税收执法督察报告,送被督察单位征求意见。
被督察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限期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意见。
第四十二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向被督察单位征求意见后,向本级税务机关报送正式的税收执法督察报告,并根据审定的报告制作《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结论》,由本级税务机关审批后下达被督察单位。
《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适用于对被督察单位违反税收政策和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理。
《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适用于对被督察单位提出自行纠正的事项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税收执法督察结论》适用于对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被督察单位作出评价。
受本级税务机关委托,执法督察组组长可以就执法督察处理决定和意见与被督察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进行谈话。
第四十三条 对与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涉税文件,按下列原则作出执法督察决定和意见:
(一)对下级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责令停止执行,并纠正已经执行的行为;
(二)对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制定的,同级税务机关应当停止执行,向发文单位提出修改建议,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第四十四条 对不符合税法规定的税收执法行为,按下列原则作出执法督察处理决定和意见:
(一)执法主体资格不合法的,对其执法行为依法予以撤销;
(二)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令限期履行法定职责;
(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依法予以撤销;
(四)未正确适用国家税法的,依法予以变更、撤销,或者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五)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依法予以撤销,或者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六)违反法定程序的,依法予以变更、撤销,或者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七)显失公平的,依法予以变更、撤销,或者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八)其他不符合税法规定的,依法予以变更、撤销,或者责令重新作出执法行为。
第四十五条 《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税收执法督察结论》采取税务系统内部公文传递规则下达被督察单位。
第四十六条 被督察单位收到《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和《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后,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并按照下列要求以书面形式向实施督察的税务机关报告执行结果:
(一)对违法、违规的涉税文件,应当专题上报清理情况和清理结果;
(二)对违法、违规的税收执法行为,应当上报变更、撤销和重新作出执法行为的情况;
(三)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四)上报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第四十七条 被督察单位对执法督察处理决定和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或者《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向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提出复核申请。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复核,并作出答复。
第四十八条 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可以在管辖范围内对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工作情况予以通报或者公告。
执法督察事项应当保密的,可以不予通报或者公告。
第四十九条 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应当做好执法督察资料的立卷和归档工作。
执法督察档案应做到资料齐全、分类清楚,便于质证和查阅。
第五章 责任追究及奖惩
第五十条 被督察单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如实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系统查询权限,或者以任何理由拒绝、拖延、谎报的,由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被督察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
第五十一条 执法督察中发现的违法、违规的税收执法行为,按照《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监察机关、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处分规章对税收违纪违法行为的处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执法督察中发现的违纪违法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执法督察工作机构可以提出处理建议。
第五十二条 执法督察中发现税收执法行为存在重大违法问题,执法督察组组长有权要求被督察单位暂停有关税务人员执法资格,期限为30日以上90日以下。
第五十三条 执法督察中发现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实施执法督察的税务机关应当责令主管税务机关调查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稽查部门调查处理。
第五十四条 被督察单位未按照《税收执法督察处理决定书》和《税收执法督察意见书》的要求执行,追究被督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十五条 执法督察结果和执法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应当纳入各级税务机关目标管理考核。
存在重大执法问题的单位、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不得参加先进评选。
第五十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对执法规范、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管辖范围内予以通报,同时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推广。
第五十七条 执法督察人员违反执法督察有关规定的,比照《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予以责任追究;违反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八条 对在执法督察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人员,各级税务机关应当给予奖励,并将其业绩作为在优秀公务员等先进评选活动中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规则所称的各级税务机关是指县以上(含县)各级税务局、税务分局。
第六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以依据本规则,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六十一条 本规则有关期限的规定,均为工作日,不含节假日。
第六十二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执法检查规则〉的通知》(国税发[2004]126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解析农业部关于公开征求《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公开征求《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为规范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工作,维护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秩序,保护农业机械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农业部组织起草了《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
3.传真:010-59192880
4.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南里11号 农业部政法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邮编:100125
请于2010年10月29日前之前,将修改意见及理由反馈农业部。
二0一0年十月十九日
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农业机械事故处理工作,维护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秩序,保护农业机械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机械事故(以下简称农机事故),是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转移等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
农机事故分为特别重大农机事故、重大农机事故、较大农机事故和一般农机事故:
(一)特别重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的事故,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农机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机械事故责任的认定和调解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承担本辖区农机事故处理的具体工作。
法律、行政法规对农机事故的处理部门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农机事故,农业部、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地(市)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派员参与调查处理。
第五条 农机事故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第六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按照农机事故处理规范化建设要求,配备必需的人员和事故勘查车辆、现场勘查设备、警示标志、取像设备、现场标划用具等装备。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将农机事故处理装备建设和工作经费纳入本部门财政预算。
第七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保持通讯畅通。
第八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做好本辖区农机事故的快报和月报工作,将农机事故情况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同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将农业机械事故统计情况及说明材料报送上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农机事故。
第九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农机事故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农机事故档案管理。
第二章 报案和受理
第十条 发生农机事故后,农机操作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应当立即停止农业机械作业或转移,保护现场,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报案;造成人身伤害的,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造成人员死亡的,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报案。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事故发生时机具和人员的位置。
发生农机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在就有关事项达成协议后即行撤离现场。
第十一条 发生农机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农机事故现场目击者和其他知情人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或公安机关举报。接到举报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开展追查工作。
第十二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接到事故报案,应当记录下列内容:
(一)报案方式、报案时间、报案人姓名、联系方式,电话报案的还应当记录报案电话;
(二)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四)农业机械类型、号牌号码、装载物品等情况;
(五)是否存在肇事嫌疑人逃逸等情况。
第十三条 接到事故现场报案的,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即派人勘查现场,并自勘查现场之时起24小时内决定是否立案。
当事人未在事故现场报案,事故发生后请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处理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予以记录,并在3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第十四条 经核查农机事故事实存在且在管辖范围内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案,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农机事故事实存在,或不在管辖范围内的,不予立案,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五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机事故管辖权有争议的,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定管辖。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并通知争议各方。
第三章 勘查处理
第十六条 农机事故应当由2名以上农机事故处理员共同处理。农机事故处理员处理农机事故,应当佩戴统一标志,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十七条 农机事故处理员与事故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农机事故处理员到达现场后,应当立即开展下列工作:
(一)组织抢救受伤人员;
(二)保护、勘查事故现场,拍摄现场照片,绘制现场图,采集、提取痕迹、物证,并制作现场勘查笔录;
(三)对涉及易燃、易爆、剧毒、易腐蚀等危险物品的农机事故,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并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四)对造成供电、通讯等设施损毁的农机事故,应当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处理;
(五)确定农机事故当事人、肇事嫌疑人,查找证人,并制作询问笔录;
(六)登记和保护遗留物品。
第十九条 参加勘查的农机事故处理员、当事人或者见证人应当在现场图、勘查笔录和询问笔录上签名或捺印。当事人拒绝或者无法签名、捺印以及无见证人的,应当记录在案。
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事故发生的经过,不得隐瞒。
第二十条 调查事故过程中,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对事故农业机械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先行登记保存。
发生农机事故后企图逃逸、拒不停止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农业机械的作业或者转移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扣押有关农业机械及证书、牌照、操作证件。
第二十一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对事故农业机械进行检验,需要对事故当事人的生理、精神状况、人体损伤和事故农业机械行驶速度、痕迹等进行鉴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现场勘查结束之日起3日内委托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当事人要求自行检验、鉴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向当事人介绍具有资质的检验、鉴定机构,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第二十二条 农机事故处理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可以使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或者唾液试纸,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进行酒精含量检测,检测结果应当在现场勘查笔录中载明。
发现当事人有饮酒或者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嫌疑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专门机构对当事人提取血样或者尿样,进行相关检测鉴定。检测鉴定结果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三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检验、鉴定的项目和完成的期限,约定的期限不得超过20日。超过20日的,应当报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
第二十四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鉴定报告之日起2日内,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对检验、鉴定报告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3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批准重新检验、鉴定的,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
第二十五条 发生农机事故,需要抢救治疗受伤人员的,抢救治疗费用由肇事人和肇事农业机械所有人先行预付。
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拖拉机发生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依法支付抢救费用的,事故发生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保险公司。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事故发生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通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并协助救助基金管理机构向事故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六条 农机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由急救、医疗机构或者法医出具死亡证明。尸体应当存放在殡葬服务单位或者有停尸条件的医疗机构。
对农机事故死者尸体进行检验的,应当通知死者家属或代理人到场。需解剖鉴定的,应当征得死者家属或所在单位的同意。
无法确定死亡人身份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第四章 事故认定及复核
第二十七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一)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农机事故的,该方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无法查证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农机事故的,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三)各方均无导致农机事故的过错,属于意外事故的,各方均无责任;
(四)各方当事人均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致使农机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各方负同等责任。
(五)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他方无责任。
第二十八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进行事故认定前,应当对证据进行审查:
(一)证据是否是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二)证据的形式、取证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三)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四)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符合规定的证据,可以作为农机事故认定的依据,不符合规定的,不予采信。
第二十九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现场勘查之日起10日内,作出农机事故认定,并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肇事逃逸案件,应当自查获肇事机械和操作人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农业机械鉴定的,应当自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5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第三十条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事故当事人、农业机械、作业场所的基本情况;
(二)事故的基本事实;
(三)事故证据及事故成因分析;
(四)当事人的过错及责任或意外原因;
(五)当事人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六)作出农机事故认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名称和农机事故认定日期。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由事故处理员签名或盖章,加盖农机事故处理专用章,并在制作完成之日起3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逃逸农机事故未查获的,农机事故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农机事故认定书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接到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并送达当事人。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第三十二条 农机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出具农机事故证明,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对农机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农机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向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
第三十四条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的或案件已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复核申请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受理复核申请的,应当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并通知原办案单位5日内提交案件材料。
第三十五条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并作出复核结论:
(一)农机事故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9
(二)农机事故责任划分是否公正;
(三)农机事故调查及认定程序是否合法。
复核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当事人提出要求或者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听取意见。
复核期间,任何一方当事人就该事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经法院受理或案件已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终止复核。
第三十六条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复核认为农机事故认定符合规定的,应当作出维持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经复核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作出撤销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复核结论应当自作出之日起3日内送达当事人。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复核以1次为限。
第三十七条 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作出责令重新认定的复核结论后,原办案单位应当在10日内依照本办法重新调查,重新制作编号不同的农机事故认定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并报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备案。
第五章 赔偿调解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农机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可以在收到农机事故认定书或者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维持原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之日起10日内,共同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书面调解申请。
第三十九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按照合法、公正、自愿、及时的原则,采取公开方式进行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但当事人一方要求不予公开的除外。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调解农机事故损害赔偿的期限为10日。调解次数以2次为限。对农机事故致死的,调解自办理丧葬事结束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致伤、致残的,调解自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
调解涉及保险赔偿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提前3日将调解的时间、地点通报相关保险机构,保险机构可以派员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调解。经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可以作为保险理赔的依据,被保险人据此申请赔偿保险金的,保险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第四十条 事故调解参加人员包括:
(一)事故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损害赔偿的权利人、义务人;
(二)农业机械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三)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认为有必要参加的其他人员。
委托代理人应当出具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权限。
参加调解的当事人一方不得超过3人。
第四十一条 调解农机事故损害赔偿争议,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告知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11
(二)听取各方当事人的请求;
(三)根据农机事故认定书的事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调解达成损害赔偿协议;
第四十二条 调解达成协议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调解的依据;
(二)农机事故简况和损失情况;
(三)各方的损害赔偿责任及比例;
(四)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数额;
(五)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的意见;
(六)赔偿方式和期限;
(七)调解终结日期。
赔付款由当事人自行交接,当事人要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转交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转交,并在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上附记。
第四十三条 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终止调解,并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应当载明未达成协议的原因。
第四十四条 调解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或者放弃调解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终结调解。
第四十五条 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费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结算付清。对不明身份死者的人身损害赔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将赔偿费交付有关部门保存,其损害赔偿权利人确认后,通知有关部门交付损害赔偿权利人。
第六章 事故报告
第四十六条 省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按照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制度及时报送农机事故月报。农机事故月报的内容包括农机事故起数、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和事故发生的原因等。
第四十七条 发生较大以上的农机事故, 事故发生地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及时向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报送农机事故快报,并逐级上报到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每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必要时,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农机事故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二)操作人姓名、住址、持证等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及伤亡人员的基本情况、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发生事故的农业机械机型、牌证号、是否载有危险物品及危险物品的种类等;
(五)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13
(六)已经采取的措施;
(七)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农机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四十八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每月对农机事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向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提交事故情况和分析评估报告。
农业部每半年发布一次相关信息,通报典型的较大以上农机事故。省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每季度发布一次相关信息,通报典型农机事故。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 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及其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处理农机事故或者不依法出具农机事故认定书等有关材料的;
(二)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三)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工作的;
(四)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第五十条 农机事故处理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实施事故抢救的;14
(二)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
(四)索取、收受贿赂的;
(五)故意或者过失造成认定事实错误、违反法定程序的;
(六)应当回避而未回避影响事故公正处理的;
(七)其他影响公正处理事故的。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有农机安全违法行为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作出农机事故认定之日起5日内,依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作出处罚。
农机事故肇事人构成犯罪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人民法院作出的有罪判决生效后,依法吊销其操作证件;具有逃逸情形的,应当同时依法作出终生不得重新取得农机操作证件的决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农机事故处理文书表格格式、农机事故专用印章式样由农业部统一制定。
第五十三条 涉外农机事故应当按照本办法处理,并通知外事部门派员协助。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关于征求《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关于征求《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各中学、中(职)专学校、中心学校、县直学校、民办学校: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泉政文„2009‟171号)精神,为贯彻落实“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的部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泉州市教育局研究起草了《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发给你们征求意见。请各校要认真组织有关教师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并于11月23日前将有关修改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县教育局(电子邮箱:CYLhua520@163.com)。
安 溪 县 教 育 局
二○○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1 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泉政文„2009‟171号)精神,为组织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目标
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思想,重点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教育教学业绩突出,在市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通过培训、培养,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和文化修养方面打下更深厚的功底,在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效果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探索成果,具备主持和指导教育科研的能力,成为优秀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并以此带动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我市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十二五”期间,在我市选拔培养市级以上中小学名师300名(其中送省培训20人)、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500名(其中送省培训150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1200名(其中送省培训200人)。
二、培养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原则,重点选拔培养 2 德才兼备、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能和培养前景的优秀教师作为培训培养对象。
2、坚持实效性原则,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立足培养对象的个体特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体专业发展计划,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专家型名师。
3、坚持灵活多样培训原则,实行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层培养模式,运用省、市、县(区、市)多级培养机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培养对象创设良好成长环境。
4、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原则,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幅射作用,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5、坚持高标准、动态管理原则,细化培训培养目标要求、明确培训培养单位职责,实行淘汰、动态管理机制,高标准完成培训培养任务。
三、选拔对象、条件和程序
中小学名师工程选拔对象为中小学(含幼儿园、民办学校)在职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敬重和信赖。
2、小学、幼儿园教师达到大专学历,中学、中职学校教师达到本科学历,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聘任中学高级教师或小学高级教师职务。
3、近五年考核均为合格以上,且有一次以上评为优秀。
4、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勇于创新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 3 方面成绩突出,近五年来,指导3名以上教师和学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
5、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推进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指导教育研究,培养教坛新秀,发表学术论文、论著等方面有较好的成绩、良好的影响和带头作用,近五年来,撰写(限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2篇以上(其中应有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在CN刊物发表;主持或参加过2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以上成果。
6、对所任教学科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实际教学能力,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所教学科教学领域里处于领先的地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申报对象中参加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以及国家和省级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优先选拔。
中小学名师培训培养对象的遴选,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方式进行。推荐选拔程序为个人申请、学校申报、县(区、市)教育局初审、现场编写教案和上课、市级专家评审、市教育局审核公布。
四、培养方式
(一)名师培养方式
在全市遴选300名省、市中小学名师培养人选(其中送省培训20人),名师培养人选培养周期为3年,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专家指导引领。聘请知名教育专家、中小学名师(含特级教师),为每个培养人选配备双导师,对培养人选进行专业 发展诊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等。
(2)理论深造、考察学习。根据不同学科,组织名师培养人选到知名高校学习进修深造,赴省内外考察学习交流,提升理论素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此外,每个名师培养人选在培养周期内每年要阅读一本20万字左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有2万字以上有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3)课题研究。围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名师培养人选开展深入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每个名师培养人选都要主持或参加1个以上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取得成效、成果。
(4)跟岗研修。根据培养要求,联系安排名师培养人选到省内外优质学校和知名教育专家身边跟岗学习研修,学习名师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实践提高。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每个名师培养人选要在培养周期内指导和培养3名以上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并取得成效,在传、帮、带实践中,逐步树立起名师形象,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培养周期内参加1次以上市级以上专题研讨和送教下乡下校活动,开设3次以上县级以上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或观摩课,切实掌握阐述教育教学见解和指导教研、教学的能力,发挥学科引领示范作用。
(6)学术研讨交流。组织参加省内外高层次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了解学科教学发展前沿动态;支持和鼓励名师培养人选系统、深入地挖掘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著书立说,产生一批高水平、有特色、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专著等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定期举办学科教育教学有关专题研讨活动,宣传、推介和展示培养人选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理念和研究成果。
(7)设立名师工作室。汇聚一批名师人选和学科教学带头人,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究、交流和传帮带活动,为培养人选和对象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搭建平台。名师工作室的具体工作由市教科所牵头组织实施。
(二)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方式
在十五以来“百千万”园丁工程选拔培训千名学科带头人、万名骨干教师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评选500名省、市级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其中送省培训150人),培养周期为2年,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集中学习、名校考察。依托国家级、省级等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优质的师资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和名校考察。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名师对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集中系统培训,更新、充实和拓展学科知识,了解教育教学发展前沿动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每个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在培养周期内每年要阅读一本10万字以上的教育理论书籍,并有1万字以上有一定质量的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组织培养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都要主持或参加1个以上县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取得成效、成果。
(3)交流研讨。依托网络平台由导师对学员实施远程指导和相互交流;学员可利用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员进行网上交流研讨,或向导师进行在线咨询请教。由培训基地组建专家组主持交流研讨工作。支持和鼓励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积累、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及时予以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写出具有特色和独到见解的教育教学文章或专著。
(4)跟踪指导。这是培养对象实现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对象自主研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集中培训时间以外,培养对象平时以分散的方式在岗位上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培训基地要对培养对象两年周期内的所学、所思、所研和成长过程进行全面的跟踪指导和考察,由各学科专家组具 7 体负责。导师通过互联网、电话、信函等多种形式与培养对象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联系。
(5)集中总结,实践提高。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所在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承担本地本校青年教师培训研修和指导等任务,通过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和提高,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同时着手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工作。每个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要在培养周期内指导和培养2名以上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并取得成效;在培养周期内参加2次以上县级以上专题研讨和送教下乡下校活动,开设2次以上县级以上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或观摩课。
(三)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方式
在十五以来“百千万”园丁工程选拔培训千名学科带头人、万名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在全市评选12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其中送省培训200名、市级培训1000名),培养周期为2年,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集中学习、名校考察。依托国家级、省级等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优质的师资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借鉴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和名校考察。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和中小学名师对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集中系统培训,更新、充实和拓展学科知识,了解教育教学发展前沿动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每个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在培养周期内每年要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有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读书笔记或读书随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组织培养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每个骨干教师培训对象都要主持或参加1个以上校级(中学、中心小学)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积极进行教育研究和教改探索,并取得成效、成果。
(3)交流研讨。依托网络平台由导师对学员实施远程指导和相互交流;学员可利用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学员进行网上交流研讨,或向导师进行在线咨询请教。由培训基地组建专家组主持交流研讨工作。支持和鼓励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积累、总结、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及时予以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写出具有特色的、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4)集中总结,实践提高。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和所在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承担本地本校青年教师培训研修和指导等任务,通过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和提高,发挥骨干示范辐射作用。每个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要在培养周期内指导和培养1名以上新教师或青年教师并取得成效;在培养周期内参加1次以上县级专题研讨和送教下乡下校活动,开设1次以上县级专题讲座、教学示范课或观摩课。
五、组织管理
1、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由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具体 工作由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
2、泉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培训部、永春师范学校作为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市级培训基地,承担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工程的培训工作。培训基地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学科专家指导组,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质量监督,培训的管理以及推荐、指派和确认导师;要围绕名师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完整、具体的培训计划和课程方案,主干课程要有相应的教材和讲义;要制定任课教师、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评价办法;要制定分散跟踪指导的具体办法;要做好后勤保障,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
3、市教育局和各县(区、市)教育局负责选拔、管理和使用市直学校和本县(区、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有关人选和对象,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培养人选参加各种学习研修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培养人选的引领示范、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参与培养过程评价的指导和督促。
4、中小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和农村骨干教师完成培训且考核合格者,由市教育局颁发相应的证书。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六、培训经费
根据《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泉政文„2009‟171号)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根据市教育局的培训计划,从教育部门专项经费中安排 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初步计划按名师10000元/人、学科教学带头人5000元/人、农村骨干教师3000元/人的标准设立泉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养人选和对象的培训研修、教材资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察学习、名师工作室建设等。
培训培养经费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为主,采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培训培养经费,保证培训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泉州市教育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五篇:关于《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着力维护公众的合法环境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环保公众参与工作的重要性。自《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实施以来,我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工作总体规范,执行情况较好,对严格环境准入、促进转型升级、加强社会监督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在环评公众参与中还存在着调查对象代表性不强、公众参与有效性不足及公众意见采纳不全面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各级环保部门和环评机构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公众参与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序规范引导公众参与意见表达,认真采纳吸收公众参与合理诉求,依法合规发挥公众参与监督作用。
二、明确环保公众参与的工作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要求,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因发生重大变 更需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以及环评报告书批准五年后方决定开工建设的建设项目,应严格开展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严格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要求,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也须加强公众参与工作。
三、严格环保公众参与调查要求。公众参与调查范围不得小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并涵盖项目的敏感保护目标。书面问卷调查表发放,应根据各敏感目标分布情况,合理确定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确保其具有代表性;对可能存在重大环境风险或影响的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200份;对可能存在较大环境风险或影响的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150份;其它建设项目书面问卷调查表的发放数量不少于100份。回收的有效书面问卷调查表应大于90%。对于搬迁范围、卫生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范围内涉及的所有住户或单位,原则上应逐个进行调查,被征求意见的对象必须包括可能受到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当调查范围内调查对象数量不多时,可适当减少或按不少于调查对象80%的数量发放书面问卷调查表。
四、完善环评公众参与听证制度。对化工集中区(园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或专业片区规划环评和铅蓄电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危废焚烧、危废填埋、污水处理厂、环境敏感的化工项目以及其它社会关注的热点项目,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必须通过听证 方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听证会应在环境信息公开及公众意见问卷调查工作完成后召开。为保证听证会的公平公正,遴选听证代表应综合考虑地域、职业、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影响程度等因素,充分保证听证代表的广泛性,听证会必须邀请持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代表参加。
五、规范环保公众参与公告公示。建设单位应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站和相关基层组织信息公告栏等便利公众知情的方式,向公众公告项目的环境影响信息。对重大环境敏感项目,应在当地主流媒体公示相关信息。网站公示须保证公示期间网站信息真实有效,明确建设项目的评价范围及受影响的公众范围,并图示。张贴公告须公布在建设项目所在地所涉及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学校、医院等。环保部门应按照环保部2012年第51号公告要求,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有关信息,公示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且确保其公开的有关信息在整个审批期限之内均处于公开状态。环保部门应在网站公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中,承担监测或调查的单位应主动征求当地公众的意见,并在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中汇总、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在完成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审批前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7 天,并向社会公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
六、加强环保公众参与的有效监督。环保部门在环评文件的受理和审批中,应当对公众意见的调查、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判 断其合理性并提出处理建议。必要时,可以对公众意见进行核实。建设单位或者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对公众参与的程序合法性、形式有效性、对象代表性、结果真实性负责。要高度关注公众提出的反对意见,着重了解建设单位对公众所持反对意见的处理和落实情况。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秉承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开展公众参与,认真考虑公众意见,并对公众参与的时效性负责。受委托的环评机构不得再委托任何第三方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要建立健全环保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省环保厅审批的化工集中区(园区)、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或专业片区规划环评和铅蓄电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填埋、危废焚烧、危废填埋、污水处理厂、环境敏感的化工项目以及其它社会关注的热点项目,须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对其公众参与调查问卷进行核查,并出具核查证明文件。省环保厅环境公众意见调查部门对重大、重点敏感和热点项目或规划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公众参与真实性、有效性和代表性进行复核,随机抽取不少于10%的问卷调查表进行核查;参加环评编制阶段公众参与听证会,对其程序、方法、要求等进行监督;受环保厅委托,采取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以及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再次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明确专门机构或人员,切实强化环评审批公众参与全过程监督。
七、积极采纳公众参与调查意见。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应将征求的公众意见纳入环评报告书,对未采纳的公众意见应当作出 说明,并将反对意见的原始资料作为环评报告书的附件。对公众反对意见超过20%的项目,环保部门应采取座谈会、论证会的形式,再次征询公众意见;必要时可召开听证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对存在公众参与范围过小、代表性差、原始材料缺失、程序不符合要求,经省厅环境公众意见调查部门核实存在公众反对意见强烈、一时无法有效化解或者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等问题的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和审批,并对相关机构和责任人员作出限期整改或严肃处理。对施工期存在重大信访情况,有群体性反对意见的项目,环保部门应督促建设单位暂停该项目建设,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境影响后评价,符合规定后再予实施。
八、重视敏感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敏感项目,应由所在地环保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属于较高风险的敏感项目,依照规定暂停受理和审批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属于低风险的敏感项目,要做好公众意见解释工作,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注重隐患排查和有效控制。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行。请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意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我厅。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