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样例5]

时间:2021-01-11 10: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

第一篇: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10篇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1

广州,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城市。因古老而神奇的“五羊传说”,以羊城、穗城的美称闻名中外。谈及广州的传统文化,早茶绝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广州的早茶。

要说早茶的由来啊,要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有“茶话”二字的木牌,供应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后来出现了茶居,规模渐大,变成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直到今天,广东早茶中茶水已经成为配角,茶点却愈发精致多样。

茶点在广州早茶中尤为重要。它们分为干、湿两种。干点有饺子、粉果、酥点等,而湿点则是粥类、肉类、龟苓膏等。干点里面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虾饺了。虾饺皮薄薄的,晶莹剔透,爽口弹牙且不粘牙,以虾仁为馅,吃起来爽爽的,脆脆的,让人回味无穷,真不愧是广州早茶的一哥啊!而湿点呢,我最喜欢的是拉肠。拉肠也是粉肠。是用竹窝上加布盛上薄米粉浆蒸熟后卷成肠粉状的米制品。拉肠口味可多啦!有斋肠粉、牛肉肠粉和虾米肠粉等。吃粉肠时大家都会放酱油,不然没有味道。肠粉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

很多外地人会感到很奇怪,如此忙碌的广州人,怎么会舍得把早晨的大好时光消磨在茶楼上呢?其实,上茶楼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无论是会友聊天,还是去谈生意,这种场合都会让人感到非常悠闲,非常自在。在广州,饮早茶被称作“叹茶”,由此可见,对于广州人来说,饮早茶是一种享受。广州人喝早茶讲究“一盅两件”,“一盅”是指一盅茶,而“两件”则是指两份点心。倒茶时也有学问:不能先倒自己的,必须从别人开始,最后一个才是自己。别人给自己倒茶时为了表示谢意,应该用手指头在桌子上敲几下。我想这就是礼貌吧。

这就是我们广州的早茶,介绍到这里,你们都开始食指大动,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茶楼“叹叹茶”了吧?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2

又到了端午节。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前几天,妈妈就从市场上买来包粽子的粽叶、糯米、绿豆等,到端午节那天,就把它们拿出来,用水浸湿,洗干净,然后开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叶,叠成开列一排,随后一层糯米、一层绿豆、一粒猪肉,最后加上一层糯米把绿豆和猪肉包在中间,再把叠好的粽叶,压紧,按平,折叠,最后用线捆住,就这样一个粽子在她们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后,她就把粽子放进锅里,加上合适的水,让它蒸煮。大约煮到两个小时吧,厨房里飘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闻一口,沁透心脾。这时,馋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妈妈从锅里抓起一条粽子,不管它炙热烫手,就解开线团,送进嘴里,用牙齿咬一口,滚烫的粽子,有时弄得我牙齿根,舌头嘴上顿时起满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尽管这样我还是不肯吐出来,味道好极啦。

听大人们说,端午节这天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时过境迁,人事物非,可端午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3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尤其有许多传统节日。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是因为可以上好吃的棕子,糯米里有香肠、有枣子、还有肉,端午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楚国有个爱国诗人屈原,公元前340年楚国灭亡了。屈原很痛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杀了,人们怕小鱼小虾吃屈原的身体,他们用竹筒把米装起来投进江中,可是被蛟龙偷吃了,后来人们知道了蛟龙最怕苇叶和五色线,人们用这些东西把糯米包了起来。蛟龙看见这些东西就吓走了,这样小鱼小虾不吃屈原的身体了。于是到了这一天人们把包好的棕子投进江中,一年又一年就成了习俗。

我最喜欢端午节了,我最喜欢吃棕子了,我最敬佩屈原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4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东西是全对的,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东西是半对的,甚至有人说,中国古代的东西是全不对的。我市第二种意见,但我认为,只有一样不对。那就是武术。我们不谈武术,谈的是其他对的。

一般来讲,人们批评的只是这几个方面。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说,中国对妇女不公平;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科学不发达;有人说,中国太迷信;甚至有人说,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才导致现在的落后。我认为,这些不是错的,而恰恰是对的'。

洋鬼子信的布尔什维克、马克思等人,他们并不和其他的欧洲人有什么不同。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辜鸿铭说,欧洲人是不道德的,这完全正确。在中国,封建、资本、共产,乱七八糟的主意哪个都好,只是中国人的文化是千年不变的。经书流传五千年,胡适(陈)独秀毁一旦。中国人很讲礼貌,重礼节、面子,这都是由经书传下来的。

中国的落后,并没有什么可惜。西方的科学都是伪进步。西方人因为本质是不道德的,但我们中国人不是。洋鬼子没有伦理道德,所以他们无权影响中国。

摘录辜老先生的春秋大义一段:“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厶其礼貌的本质是什厶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著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中国对妇女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声讨的事情。就这个问题,辜老先生就发表过言论:“女人难以驾驭,所以必须给予限制。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许有人会拿出来其他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中的“证据”部分大多是语助词。

科学的问题,应该说,洋鬼子切实应该让我们学习,但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阴阳学。阴阳学,其实就和洋鬼子的物质学是一回事。

至于闭关锁国,那是最后一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把辫子剪了,长袍脱了,回来不得造反哪!这种情况,不闭关能行么?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6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7

两千多年前,楚国有一位大官叫屈原,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那时候有一个最强大的国家叫秦国,一直想攻占楚国和齐国,屈原就提议楚国联合齐国一起去攻打秦国。可楚国的国君没有听屈原的建议,反而把他贬官流放。

后来秦国果然侵占了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消灭心如刀绞。所以他在农历五月初五写下了最后一首诗《怀沙》,然后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争先恐后地划着船来救屈原。可他们一直追到洞庭湖,还没有看见屈原的踪影。人们悲痛欲绝,生怕鱼虾来吃屈原的尸体,就用那棕叶包着糯米扎好扔进水里,给鱼虾去吃。

从此以后,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直到今天,每年的端午节人们还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8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要去大姨家吃粽子。

路上我问妈妈:‘端午’是什么意思?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妈妈说:‘端午’的‘端’是开端的意思,也就是初。午指五,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秦国包围后,写了《怀沙》这首诗,跳入汨罗江,自杀而亡。南方人这时候还会赛龙舟呢!

一进大姨家,香喷喷的粽子味迎面扑来。啊,真香!我大叫一声,吓他们一跳。大姨笑着端上穿着绿色粽子衣的粽子,脱下衣服露出了雪白的身子,还有一个红嘴巴。粽子一端上来,我和大姨夫迫不及待地吃起来,大姨夫咬了一口,满嘴长了许多白胡子。我们哈哈大笑。大姨夫却津津有味地舔了下嘴唇,说:啊!又香又甜十分美味!我们在一片欢笑中,都吃了粽子,过了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9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节日的习俗之一是吃粽子,我们家自己包粽子,妈妈对我说:包粽子先要把糯米和竹叶在水里泡一天,才好包又好吃。所以妈妈昨天就泡了糯米和竹叶,并备好了一些配料。

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拿起粽子叶,把一头一卷,就形成了甜筒状,然后把糯米装进去,再放进一块淹好的五花肉,把粽子叶折好捆紧,一个肉粽就包好了。接着妈妈一边包一边示范给我看,我仔细看着,学着她的样子慢慢的包着,终于包好了一个,虽然形状还不太好,看着我包的第一个粽子,我高兴极了。后来我包的一个比一个好,好棒!妈妈笑着说。

粽子煮熟了。我闻着清香解开粽子,一边吃着一边听妈妈讲端午节的故事。

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10

所谓“观果而思因”就是观其结果而想到它的原因;或者说是预知其结果而要思考其原因。反言之,因为有了其原因才导致其结果的产生。

纵观中国现今教育,为什么至今仍无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学生为什么在毕业后仍很难找到好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与受到家庭教育这两大社会因素所影响,从而导致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然的结果就是找不到好工作、得不到公司的赏识。

在北京,每到招聘时节,各大人才市场就人山人海。左看是个大学生、右看也是大学生,可谓是大学生泛滥。因为这样各公司选择人才的目标也就多了,就算某个大学生好不容易被某公司选中,可是当面试时也缕缕落下,被打道回俯。现在中国的学校都因传统教育的影响,注重的都只是学习成绩,而没有更好地教学生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导致了学生就只有天天想着如何去把学习成绩搞好,成天埋在书堆里“啃”书,而不知道怎么去运用这些知识,这是他们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落败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家庭教育。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已屡见不鲜。孩子从小就在父母的强迫下学音乐、学画画、学体育等等,很多父母从来就没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在现在学习负担如此重、压力如此的大的情况下,想不想再去学这些东西;加上父母对孩子的腻爱,不让他们做这,不让他们做那,父母每样都帮他们完成,也导致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产生了依赖心理,这样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从而使得中国孩子的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天性,失去了自由……

我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国外的老师因为喜欢杭州而来到杭州在一所中学校里当英语老师。在最初的一年里,这名国外来的老师用自己在西方的教育理念来教导学生如何把英语学得更好,这在学生当中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学生的口语说得越来越好,英语成绩也有所提高。可是学校和家长确认为这位外国老师的教书方法不对,因为他们发现,每当这位老师上课时,她的课堂是非常嘈杂的,他们的话来说是很“乱”的,这不像一个课堂,而像一个“菜市场”,家长给校方提出换老师,校方就找这位外教谈,说能不能让她改变一下她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外教对校方的回答是“那我辞职”!校方听了,问她:“为什么?你不是很喜欢杭州吗?为什么要离开这个你喜欢的城市?”这位外教说:“我确实很喜欢这座城市,但是我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得不到施行!”就这样那位外教老师离开了这座她所热爱的城市,原因确实教育理念的不同……

另外,中国的动画产业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提高,做出的片子也只局限于儿童,而没有适合于大众的动画片。一些动画师也一谓模仿日本、韩国、美国等一些国外的动画制作。先天想象力的丧失、创造力缺乏、创造思维淡薄,是导致中国只看他国的动画片,而不去关注国内动画,使得中国动画产业迟迟得不到提高的直接原因。

这几则例子都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太深。其实我们并是要求我们要放弃中国的传统、不去学习西方文化教育。而是希望找出起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让他们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好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篇: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过春节。

过年前夕,妈妈带我去市场买年货。市场的人有很多很多。妈妈和我买了很多年货有瓜子、花生、鸡、鸭、鱼、肉、火腿、可乐还有各种各样的名烟名酒。我们还买了好多的烟花。哈哈,满载而归,我们高兴极了。到了家里妈妈扫地,爸爸擦地,哥哥连忙把春联贴上。春联上面写着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姐姐把窗花贴好。妈妈为了迎接春节,甚至把墙也刷的白白的。这时爷爷走过来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这个年咱们好好庆祝一下”。这时妈妈去给我们买了红衣服,红衣服表示着吉祥红火。

听奶奶说“古代有一个怪物“年”经常在春节里出来做怪,破坏庄园,还吃小孩呢!但是“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据说“年”有三怕,怕火、怕炮、怕响。”所以过春节的时候,必须放炮,穿红衣服。

到了春节那天,我们高高兴兴地穿着漂亮的红衣服。放炮,吃团圆饭,一起团团圆圆的过大年。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当“年”再来的时候,人们用这三样东西把这个大怪物给赶走了,从此都不敢来伤害人们了。以后代代相传,便形成了过年热闹的习俗。

我喜欢春节,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去花市。花市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店铺里的人在大声喊叫着卖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卖艳丽多彩,芬芳迷人的鲜花,有的卖可口的爆米花和好喝的饮料,还有的卖各式各样的玩具。

近年随着我们国家的不断强大,各国的领导人也开始在春节的时候,发表讲话或文章向在本国的华人表示节日的祝贺,中国的春节在世界上越来越有影响力了。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剪纸

咱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

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啦!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

个小孩在玩耍……

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不信,你自己试试!你看了准会说很好看,因为这是以前传下来的吗!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等等。怎么样,咱们

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

第三篇: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感悟我们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

感悟我们传统文化的伟大意义

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正统信仰、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诸多层面,其意识形态根植于儒释道,其内涵博大精深,其伟大意义在于蕴涵着历史赋予他远大神圣的使命。

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正统信仰、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诸多层面,其意识形态根植于儒释道,其内涵博大精深,其伟大意义在于蕴涵着历史赋予他远大神圣的使命。

古人认为“道”产生了宇宙,“道”产生了天地,“道”是万有的本源,是万因之因。中华传统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是以道成之,以道为根本的。古之圣贤秉承天命而来世间化育万民,使人们重德向道。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正统信仰、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礼仪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诸多层面,其意识形态根植于儒释道,其内涵博大精深,其伟大意义在于蕴涵着历史赋予他远大神圣的使命。本文试从文化的起源、天人合一和人生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進行探讨。

一、文化的来历和起源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书》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地文、人文,这是传统中颇具份量的概念,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关于天象,《黄帝书》开篇首句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意为能将天文所呈之象明辨清楚,而规范社会道德、个人行为与之相合,已经尽善尽美了,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乃“道之显者谓之文”、“化,教行也”(《说文》),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顺天呈象”而化育天下,这也是文化的来历。

这里“人文”一词与“天文”对举而出现,指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人间世界的条理和规范,都要遵循天道的规律、宇宙的法则。历史上那些道德高尚的圣贤君子,感悟和实践真理的修炼人,无不顺天意而行,修身证道,善化苍生。据文献记载,如伏羲演八卦;神农尝百草;尧、舜、禹以德治世;文王预测如神;老子继承了上古文化;记述天地、阴阳、宇宙、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易经》问世;孔子继承了治世安邦的儒家文化,释迦牟尼佛教的传入等。儒、释、道信仰给中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这套道德体系是社会赖以存在、安定和和谐的基础。

既然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文化的起源就是仰望上天的,是一种天、地、人为一体的文化,是整个自然和人类大和谐的文化。中国是神传文化的中心,被称作神州。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繁荣、世代传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智慧。

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记载的包含着如下内容:

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传统文化是敬畏天命的,认为上天造就了人与万物并赋予其德行、善性,为其制定了法则。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天人一体。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谐。

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象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象天行动,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皇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皇天对人君的告诫”。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还有一些天文星象专著如《五星占》、《史记?天官书》、《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应,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如影随形,明智之士当选择以趋吉避凶。

2、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赞天地之化育。天地始终不变,给予万物,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尚书》中说:“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盖一以敬授人时,一以敬天而不敢忽也”。古时天子最重视的就是祭祀,祭祀是为了敬神,赞颂天帝的伟大,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导、帮助和保佑。历代朝廷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祀天”礼仪大典,人们也祭拜由土地、谷物而来的“社稷神”等。圣人明君率民事天,人们敬天信神,世风祥和,对所有的东西都能表现出不争,使天下呈现出清明、太平景象。

3、天是主宰人、社会命运及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古时天命观明显的赋予人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

罚于人。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份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灾异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改变人心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可以通过教化而为善。

4、天是赋予人德性、善性、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天人合一理念蕴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说德是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于天,任何事情都无可奈何于我。从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但由于人们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迷惑,要通过修身,去除各种私心杂念,从而达到一种自觉的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从佛家看来,佛性人人都有,但人由于在世上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觉,通过修炼、不断升华可修成觉者——佛的境界;从道家看来,悟道修真,返本归真,最后修成真人。由此可见,要想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达到更高的标准、以至佛道神的标准。

三、人生价值观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高度理性自觉的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维护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责任。

2、修德修身

传统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张从完善个人做起,认为人们通过修身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把道德修养看的极其重要。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人有道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诗经》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立德修身是進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达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爱胸怀的必由之

路。

儒家讲的是入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以慎独自省,强调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有过必改,主张“过则勿惮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以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又提出君子要有“正心、诚意”的端正态度。儒家有三省吾身、克己复礼的修身之道;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儒家讲可通过个人修身而成贤成圣。佛道讲的是出世,道家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人要修真养性,返本归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才能做到静则生慧,最后修成真人;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人通过佛法修炼可以成佛,得到善果,回归神圣庄严的天国世界。

3、仁爱精神

仁人君子顺天知命,安贫乐道,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宽容而简约。要求人们要替他人着想,善待、帮助他人。如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孔子提出“泛爱众”,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儒家认为“天心存仁”,揭示了“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天地之理,要具有“仁者爱人”的博爱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等。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勿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因此,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嘉行懿德被广为传颂,从特定意义上说,我国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气节与信念写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义列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知先觉的诸葛亮;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他们超越了个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或为民请命;或精忠报国,他们的道德践行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追求,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传统文化中儒家兼济天下、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及道统的意识,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

第五篇: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然而,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辛亥革命,专制政体打倒了;新文化运动,古老民族文化破坏了;新中国成立,结束内外忧患动荡的时代,但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破四旧”形成传统文化的断层;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喜欢矫枉过正,从清朝时的天朝上国思想,发展后来宠洋媚外;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对旧道德、旧文化的全盘否认;从文化大革命,发展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全盘鄙弃;再看改革开放后,让洋节日和英语上升到一个空前绝后崇高地位,以致于本来就被冷漠的传统节日,受白话文稀释的中国语言,均遭到史无前例的漠视。

一、孔子与屈原,竟然比不上引进国外的圣诞老人名气大

《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

《南国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

现在的孩子们,不懂孔子和屈原,不懂得重阳节的来历,只知道圣诞老人、情人节„„这与我们崇尚洋节、崇洋媚外的社会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你看,离圣诞节差不多有个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就挂上圣诞老人的张贴画,每家酒店和商场布置了雪松,挂上各种各样的小玩意,来烘托圣诞节的气氛,这些对少年儿童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端午节,虽然部分地区还保持着划龙船的风俗,但很多人连吃粽子都不在意了,更多的孩子们,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倒是我们相邻的韩国,却硬生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年儿童追捧洋节的现象,绝非一地所独有,具有普遍性的时代特征。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茫然无知,更令人担忧。传统文化断层责任应由谁来负呢?爱国主义教育究竟落实在那里?

二、是非与功过,大规模的拆迁是发展经济还是破坏文化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再掀起以经济为中心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旧城拆迁的大规模改造建设活动,让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受灭顶之灾,旧城在旧貌换新颜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历史文化名城,包含着文物和文化两个概念。文物,是城市在历史过程中精华性的创造,大部分是以皇家建筑、古典建筑和宗教建筑为主;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的风格,大部分体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居里。像北京特色不在故宫和天坛,而在胡同和四合院,潜藏着丰富的文化财富。文化名城要有血有肉有光彩,要有精神个性。而我们对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剩下文物保护,没有文化保护,文物保护是孤零零的点,大规模城市改造没有约束,乱拆一通,越拆越疯,为了眼前小利,地方连文物都敢拆,弄得历史文化名城接近于面貌全非。

一些地方城市的官员,没有文化远见,只是片面追求现代化的速度,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效应,顺从开发商放肆要求,旧城改造结果成了文化破坏。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旧城,不但破坏了城市的文化,还损害了众多民众的经济利益,败坏了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象江西宜黄官员面对着发生的拆迁悲剧,却十分冷漠网上撰文说,“没有强迁,就没有新中国”。

国人认为不破就不立,新中国就要破旧立新,结果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将传统文化,混等为落后文化、旧文化的观念,导致了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许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风貌,让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长此以往带给民族是文化的弱化。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一个全新的社区发展,最少也要六十年的时间。邻里间相互了解是建立互助合作的基础,这些互助合作,使社区有如城市里的村庄,使居民有归属感,并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拆迁后的新公寓楼,隔绝了邻里间的互访,导致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陌生感,这种现象被称为现代城市病。曾经报道说,西方人文景观是邻里不相往来,我们津津乐道的邻里相亲优良传统,在拆迁后差不多丢失了,这种城市病降低了居民的安全感,增加了对社会治安的忧虑。

从传承传统文化角度说,大规模的城市拆迁,破坏了历史传承的人文环境,毁灭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其破坏力堪与战争、地震等大规模毁灭有的一比,甚至来得更彻底。战争和地震虽然厉害,但在重建后,原来居民还在,会恢复过去的传统,会继续发展曾经的辉煌。相反拆迁,将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一切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存在。原先的居民永远都不会回来,曾经存在的人文环境从此不再,随着原住民的各奔东西,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慢慢地被遗忘,最后消亡。

近年来,致力于城市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等职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法国雨果早在1835年写一篇《向拆房者宣战》的文章,把那些没良心的开发商,臭骂了一顿,说他们把法国历史的精华,把那些石头上尊贵的记忆都毁掉了;后出现一个作家,是《卡门》作者梅里美,成立了一个法国古典建筑保护委员会,保护的不是建筑,而是法国人的精神;再后来是了不起的小说家马尔罗,当过法国文化部部长,对法国整个文化做一次普查,大到教堂,小到羹勺,做到彻底调查,明确宣布,美国是军事和政治上的超级大国,但法国是文化上的超级大国。法国人不随便说英语,坚持说法语,有强烈的文化自尊。现在每年有6000万人去法国旅游,尊崇法国,就是因为法国有先觉的知识界人物站在前沿。

三、国语与英语,代表传统文化的国语和汉字竟被本末倒置

改革开放后,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居然抬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古今中外,没有哪门课程像英语这样崇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流行英语崇拜:评定职称,考英语;读研读博,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年近半百,捧着英语课本苦学,不喜欢英语,为评职称;莘莘学子,为过英语关,花大量精力,其他课程草草应付;博士硕士读研两三年,一半时间苦攻英语,剩下忙于准备论文,哪有时间研究专业?

高考、考研、评职称等指挥棒的误导,人们学英语的时间精力,高于母语。为毕业、找工作、提职称,考外语、学英语;中医专业、历史专业、考古专业、汉语文学专业等评审职称,考英语;大学,考四、六级,为毕业,为考研;英语成了敲门砖,过关扔掉。许多学子迈出校门发现,学习多年,英语交流依旧哑巴。英语变身胜母语,幼儿园搞起双语。全民学英语,结果英语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多,研究生毕业能用汉语通顺写文章的也不多。语言原本是承载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工具,现将英语捧得至高无尚,实际上是对自已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学英语,有必要疯狂到下跪的程度吗?

中国的孩子先要学好汉语,再学英语,现在反而搞本未倒置。汉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品,每个汉字都是一幅胜过比加索作品的精妙抽象画,汉字包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汉字书写蕴藏着博大精深的韵律和美学。学习母语文化,对孩子的思想和智慧成长大有益处。如今许多家长逼着3-8岁语言、神经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学英语,恨不得会讲英语,孩子就立即出国,不做中国人。

母语靠边,方言消失。闽南已经出现‘一代比一代不会说闽南话的危机。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话,由于城市和乡村孩子,从幼儿园实行普通话教育,低龄化外语热,现在许多孩子不会讲或讲不好闽南话。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常常与文学混为一体,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哲学关系,对修身治国、立身行事、倡导人格修养等方面有十分详备、成熟的理论,儒、道、释多种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处理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上已被国际上认可,而今日的国人对此类词语很多却一无所知,曾经辉煌几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到今天居然断流,结果文坛上充斥着颓废、迷乱、感伤,以丑为美,从宝贝系列到身体写作、从美女作家到80后,青春派、偶像派等潮流,让人目不暇接,以前国人尊崇“文以载道”“文以救世”眼下全无,老一辈作家不能转型的,守着纯文学阵地无能为力,门庭若雀。

今天生活的社会,传统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个性。对于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的普及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的程度,中国人越来越不象中国人,中华民族面临着丧失自己的文化特性,被人同化的危险。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社科类教育远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都围绕着培养“驯服工具”转,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教育内容极其狭窄,芸芸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而语文课本中尽管有那么一点点传统文化的东西,但那更是断章取义,根本不培养广大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相反,教育制度惊人的重视英语,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国际通例,主权国家没有不抓国语教育的。韩国、日本作为有美国驻军的半主权国家不得不学习英语,我们拥有主权国家,却违背愿望强制推广外语教育,这实际是潜移默化的进行西方奴化教育。

全球文化发展新的趋势,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现在全球设置的孔子学院有80多所,许多国外的人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来到中国留学。而我们大学生却不会分析文章,不会写篇像样的作文,读不懂文言文!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完全西化就是没有根,那还是中国人吗?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汉字本身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不可否认,现在汉字的书写正退化,时代亮出了黄牌。随着网络时代,电脑上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如何书写出美观大方的方块字中国毛笔书法。很多大学生能制作精美的电子简历,但当用笔书写时却往往写不好汉字,提笔忘字,患上书写遗忘症,更不要说写毛笔字。许多孩子对毛笔、墨汁、砚台等传统书写工具了解甚少。有些家长说,现在孩子学习、就业压力大,每天应付“英语辅导班”“奥数培训班”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练书法?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表上书法是必修课。可是中国的孩子,却患上汉字遗忘症。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汉字以其优美的形体和精深的内涵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汉字书写的危机,反映出国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淡薄。汉字书写遗忘的出现,对整个民族文化肌体的损害是致命的。

如今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着送孩子上双语幼儿园,中小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班,这些国际班无一不以强化英语教学为己任,重外语轻母语现象十分普遍。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把语文当作语句和文字来教,失去了语文教学传承语言和文化的功能。结果是很多学生能熟练地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提到作文便搜索枯肠,甚至充斥着大量的中英夹杂语体。中小学国学传统教育的缺失,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很多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不用说四书五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痛感教育界出现的香蕉现象,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却是黄皮白心,说起西方的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

杨叔子院士为此不得不要求自己的博士生想过入门关,先背诵《论语》和《道德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直指这种弊端时说: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趋向于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畸形发展,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因此,郭齐家大声呼吁:我们已经留下一个破碎的山河(意指环境污染),如果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掉了,我们对得起谁?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因为它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我们之所以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并不是因为国家多么富裕,也不是因为国家多么强大,更不是因为现政权有多么清廉和高效,而是因为我们认同中国的文化。

爱我们的母语,爱我们的汉字,就是爱我们的祖国!

四、传统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刻不容缓任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说,民间文化消失速度令人忧心忡忡: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到陕北黄土高原采风,窑洞窗花和刺绣底样的民俗剪纸,窑里窑外铺天盖地,前年去时,近于消失,连偏僻的村庄里,年画不见,绣花不见,进窑只见贴满墙壁是西方名模裸体彩画。20年前,对全国的皮影戏进行考察,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平原城乡,现剩下不到250个,皮影被转卖到北京及世界各地收藏。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余未人调查,许多侗族青年不知道侗族有鼓楼和风雨桥,不会唱侗歌,到上世纪90年代,平时连侗族裙子、侗族银饰也少有穿戴。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逐渐淡漠,让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飞速瓦解,没等人们意识到危机,就荡然无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分析,古村镇文化遗存的流失,与近20年大批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着直接关系。村民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古老的村寨中已经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冯骥才指出,保护古村镇,既要保留古老的村容镇貌,更要留住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成为记忆的真空。

如今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不断地吸引着世界目光。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世界认同之时,一些国家甚至将本属我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纳入它的国家文化产业战略,进行开发利用。我国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及韩国欲夺我国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美国抢注之类事件频频发生,进一步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同时敲响警钟:如果行动迟缓,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必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如昆曲、苏州评弹、蒙古族长调民歌、土家族摆手舞、杨柳青木版年画、针灸等,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传统民俗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有护根的意义。百姓信仰心理需要,历代不断造神,形成许多民俗节日。一面用物资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降福;一面演戏作醮,献艺娱神。无论是物质供奉,还是精神娱乐,实际是活人享受。因为有了民俗节载体,许多伴随着载体的民间文化,才得以生存和延续。众多民间文艺藉此竞技斗艺,薪火相传。

鲁迅先生说,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绝的。同理,有民俗节日的存在,民间文化才不至于泯灭。如果没有民俗节日,那些“绑灯篙丹、造王船、扎王爷马的工艺可能早已失传,而像古稀老人演“车鼓弄”,这样的民间曲艺,可能由于没有登场的机会而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虽说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很脆弱。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著名作家冯骥才目睹了太多民间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现代化速度下悄然死亡和奄奄一息的现实,用笔写檄文,新著《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蚀问题。如津门老城老街老房子、梁启超的书斋、绘画、戏剧、妇女缠足、年文化、武强年画、剪纸、小人书、博物馆、民间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

2003年初,我们国家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政府开始重视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审定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日渐萎缩的困境。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在两会上,或常年在为中国文化的保护和战略奔走呼吁。年初3月份两会上的提案是建议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机制,以此来约束商业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冯骥才先生特别忧心忡忡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后的后续保护工作无法延续。

五、根源与原因,传统文化的不断丢失追源究本症状何在?

民族文化的根基,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我们悠久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上,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创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多样性的大自然。我们正在保护濒危的动物,但是却没有保护好我们濒危的文化。就象我们许多城市,在旧城改造和经营城市的引导下,变得面目全非,没人怜惜。究其原因,源于中国许多观念,如 “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破不立”等,说是旧的一定要毁掉。

(1)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

中国文化注重以文载道,而道都承载在文言文中,新文化运动一大成就,就是将文言文颠覆,白话文占据主流地位,虽然使文学走入平民间,但无疑使传统文化受了致命的一刀,割断了文言文,同时割断了文言文所蕴涵的前人哲学、文艺精髓。这弊端在当时并不明显,因为发动新文化运动的人本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而下一代直接接受白话文成长起来的人,就像断了母乳的人,找来替代奶粉,先天营养不良。文言文中虽然有些部分生涩古奥,但不能不说它是一种成熟而凝练的语言,充满韵律美与形式美,其中沉淀的精髓更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汲取营养的源泉。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与生俱来的浅显和俚俗,不能不说是致命伤,像是兑了水的溶液显得淡而寡味。

(2)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一场全民族浩劫,让人不堪回首,经历过类似焚书坑儒的浩劫。从挖祖坟挖到批孔,将中国许多文化遗迹破坏殆尽,各方人才下放牛棚田地,教师成臭老九„„使得中国文化出现空前断层,导致一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脑中少有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如今是父母辈年龄,本身文化理念缺乏,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只能盲从潮流,让七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家庭教育先天不足,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以致整个社会思潮混乱,容易被外来事物清洗。(3)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

人的价值存在于自己独立的价值中,民族的价值也存在于民族独立的价值中。东方的智慧,我们的传统,我们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在文化里。但是我们文化载体正大量地从生活中消失,而且是不知不觉地就失去。今天整个文化进入了全球化时代,遭遇到非常重要的商业化的过程。原有的农耕文明进入现代后,要被现代文明取代一部分,另一部分就被商业文化所改造。商业文化的残酷性是不追求永恒,不需要建设,不对文化本身负责任,不负有传承责任,只需要从文化里谋利,在原有的文化中挑选卖点,没有卖点部分就撇掉。商业文化里的菜单只剩两道主菜,一道名人,一道时尚。虚构人物林黛玉,没有陈晓旭有新闻价值,引发公众兴趣,这是商业文化特点。陈晓旭是名人,林黛玉仅虚构。名人的逸事、车祸、绯闻都成为媒体、公众的兴趣,文化生活与消费的重菜;另一道主菜是时尚。如今时尚与唐代尚胖、楚王好细腰、30年代流行旗袍不一样。现代商家事先制造出的时尚,如明年流行紫色,就先造势紫色,明年生产紫色。因而所有现代的时尚,实际都是商业的陷阱。

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菜单充满商品内容,有人说商品有什么不好?因为商品有商品的规律,要促销,要不断炒作,然后热销;走红之后,新商品出来,开始滞销。最大特点是永远要有新商品代替以前商品,否则无法发展,无法获利。现在很多地方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但热衷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某项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不仅能提高知名度,还能获得经费支持,创造经济利益。仅把“申遗”当作一种经济行为,以“保护”之名,行“生财”之实,有的甚至打着保护的旗号对文化进行破坏。

(4)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普查力度不大,缺乏深入和广泛的对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的了解;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许多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的廉价开发,造成误导和原生态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科学界定和权威的说明,现有法律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及人才的培养,传承渠道不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年轻一代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在充斥网络、选秀、圣诞节的环境中,丧失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5)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担负民族兴亡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文化的兴亡中在教育。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曾指出过教育的弊端,对学生管得太死、教学内容太单一。这弊端丝毫没有解决。对理科的注重适应科技膨胀时代,但能够跻身于科学家行列的太少,所学的高数、理化知识在生活中毫无用处,而在社会上极需的为人哲学、道德导向、价值引导等问题,却一无所知。培养学习的奴隶,毕业后却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洞察,对自我价值的定位。用培养少数天才的方法,残害绝大多数的学生。曾经沸沸扬扬的“马加爵”事件后,始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追问: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什么?缺乏的是人文性!个人悲剧与环境相关,大环境缺乏人文气息、人文关怀。曾经是古典文化着重论述的问题,而负责大学审美熏陶与道德导向的大学语文课,却一减再减。反观英语,却重视到无以复加!母语地位,受到威胁,本末倒置,让人担忧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文气息、人文关怀,审美熏陶等方面,必须从家庭、从社会抓起,更要从教育入手,让孩子受益一生。

六、传统与传承,我们龙的传人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人类的文明史一共就几个阶段,一个是自发的文明,一个是自觉的文明,一个是文明的自觉,三大步。在墙上画画,那是自发的;后来把画画、跳舞当作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当作一种仪式,当作一种艺术,就从自发的文化变成自觉的文化;我们要保持它,当作一种事业,要坚持下去,要发展它,我们就有了一种文明的自觉,也就是文化的自觉。

人类在文明转型期有一个觉悟,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与从渔猎文明到农业转型不一样,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型时,文化基本未留下东西,人类没有遗产观;但这一次人类非常自觉,有了全新的遗产观,不是把遗产当作物质而是当作精神。人类开始把遗产当作人的精神财富来继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进步。

20世纪开始,世界在文化上的一个伟大进步,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上伟大表现,是一个文明的自觉性,以新的遗产观出现,把遗产作为精神,而不是作为物质对待。这个应对是前卫的、超前的,对遗产的看法不是回头看过去,是为了未来,为了继承。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2005〕42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表示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视野。

2006年6月29日,我国当选由18个国家组成的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中国将有权参与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提名,制定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遴选标准,以及对国际援助进行审议。

2006年7月,我国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由6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冯骥才任主任委员。

2010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使中华民族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数字系统工程是当代世界三大领先工程之一,手机、数码照相机、电脑、互联网属于数字系统,现在我国互联网网民超过四亿人,手机用户七亿多,居世界第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挥互联网“多、快、好、省”的优势和特点:“多”,上网人多,信息多,服务器多,奇迹多,机会多,创意多,一个网站的信息相当于千万个图书馆的信息;“快”互联网用光的速度交换信息,网上查信息,比到图书馆又快又方便;“好”,寻找资料方便,输入关键词可以寻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电视剧、电影、资料网上找到,可以一次性下载完,通过QQ网上聚会,摄像头可清楚看到对方,还有网络电话等;“ 省”,省时间,省人力,省投资,省费用,省精力,省物力,节省很多费用。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象书法与绘画源于象形字,望文生义。甲骨文表明,殷商时就有了毛笔书写。书法和绘画需要笔墨纸砚材料来完成,需要自律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意境和神韵上表现性和规律性是一致的。书法和绘画表现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修养、生命价值取向、生命的律动追求、控制能力是紧密相联的。要发挥互联网传播上的双向、多向互动性优势,方便每个人心灵上的沟通;要发挥互联网跨地域性、时间性优势,连接全球,现在西方流行“孔子热”,“孔子学院热”就是证明。网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同时,更是使书法、绘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语言、文字大环境中得以伸展生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下载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们的传统文化作文[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作文

    门神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姨婆家去拜年。他们住在农村。一到那里,我就兴冲冲地往屋里奔。姨婆看到了我们,笑眯眯地拿出一些点心来招待我们。吃着吃着,我突然发现......

    传统文化作文

    篇一:《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作文备课》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作文备课习作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生活中传统文化知识。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博大精深。3.倾听、表......

    传统文化作文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

    传统文化作文

    有关文化类作文趋向 一、高考语文加分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 北京语文中高考改革或波及全国 将加重传统文化考查 光明网讯(记者 徐皓)日前,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

    传统文化作文

    元宵节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一大早起来,我就盼望着时间快点过,因为,晚上在街心广场有燃礼花庆元宵活动。 夜幕终于降临了。月亮姐姐披着薄纱披肩......

    传统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作文(一)上午,秋高气爽,我们快乐牛牛小队举行了第二次小队活动,跟着课本,来到了河坊街和吴山广场,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河坊街不久,我们就看到一家店门口有个招牌,上面画......

    传统文化作文

    春联 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这一天你到大街上去看看,到处是喜气盈门。 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我们......

    传统文化作文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