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大一新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 要】大学生活对于刚刚脱离中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面临着从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转变。刚刚步入这个环境的大一新生具备着怎样的心理特点呢?针对这些特点应构建怎样的能力培养体系使大一新生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特点 能力培养体系引言
大一新生,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激情和憧憬,来到梦寐已久、苦苦追求的大学,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们面临着由高中到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在这里,他们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因此,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搞几个活动、听几场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和协作。当前,只有准确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2.1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为自觉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的诱因致使在中学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与安排。这样处在高中与大学过渡阶段的大一新生,就会产生种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2.2角色上的不习惯
大学是一个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转型到综合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步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一些学生难以接受自己从优秀人物到平凡角色的转变,产生情绪上明显波动和心理失衡。
2.3情感上的不成熟
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群体生活,远离了原来较为熟悉的生活群体,亟需新的友谊来补偿情感的缺失。同时,由于在中学时家长及老师的过分紧张与关注使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难免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问题。
2.4经济上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占相当大的比重。某高校通过对贫困新生调查了解到:12.5%的同学认为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新环境很恐惧,常常封闭自己。“富学生”易心高气傲,沉迷于玩乐;而“穷学生”则易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3.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3.1.1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指在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更新教案,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从强制自己学习转变为从兴趣的角度学习,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1.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基础教学为根基即是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具有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为开拓创新奠定夯实的基础。其次,以专业教学为主干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的内容。最后,以跨学科学习为枝干即是提高大一新生中选修课的权重,使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实现知识面横向的扩展。
3.1.3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
积极邀请校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会使学生感受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置身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加入教师的科技创新团队等,使学生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3.2以交际能力为基础
3.2.1改变对交际能力的错误认识
多数人认为:“学生只要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就行。”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只会做工作、不会交流,最终只会成为一台工作着的活机器,永远不会成为引领者。只有既会工作又会交际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3.2.2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可以举办“沟通你我他”系列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化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现在交际礼仪典范。另外,可以举行“点滴生活”情景模拟短剧比赛,让新生在调查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的方式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这样能使学生尊重认知不同的社会群体。依托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增进班级内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化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3.2.3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良性循环沟通机制
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以寝室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了解,帮助学生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使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3.3以适应能力为纽带
3.3.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通过以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学校、学院以及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正确地认识大学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
3.3.2在寝室中设立“成长之路”展板
从入学初开始在寝室内设立“成长之路”展板,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长期以及近期目标公布出来,由大家来共同见证,以期达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积极推进高低年级对接活动,建立“点对点“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3.3进行“零”起点教育
“零”起点教育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高中时的佼佼者在高手林立的大学校园里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开始新的奋斗旅程。“零”起点教育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入学后由于从佼佼者到小角色的心理落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结语
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学到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两角书柜”,而是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文化底蕴深厚、道德品格高尚、专业技术精湛、工作态度良好、交流沟通高效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就需要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魏莉,毛俊华等.大一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浅析与对策研究.三峡大学学报,2007,(6).[2]战君,潘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建设教育,2006,(2).[3]肖伦友,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4]季怀萍.大学生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培养.怀化医专学报,2006,5(2).[5]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4(12).
第二篇:大学新生论文:大学新生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
大学新生论文:大学新生朋辈辅导体系的构建 [摘要]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而将朋辈辅导纳入此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体系是非常必要且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朋辈辅导 体系构建
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都会面临适应危机,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失衡期”,它是伴随着新的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大学新生如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大学新环境,便会出现诸如焦虑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失落、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是大学新生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定的入学适应辅导活动。其中,朋辈辅导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朋辈辅导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心理开导、鼓励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
一、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工作体系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辅导网络,即学校一级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学院一级成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朋辈辅导站;在每个学生班级增设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辅导员推荐的基础上
产生,归入学院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并给予必要的系统培训。这样一个多级心理教育阶梯,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不同层面,比较系统地开展朋辈辅导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得以普及化和规模化。
二、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队伍体系
建立强有力的管理系统,加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性、系统性。一方面,应成立由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长、中层领导、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等组成的领导小组。为更好地促进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该小组可以在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制定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计划、制度以及各种管理、培训和激励机制;这样,朋辈心理机构的工作就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培训、有督导。另一方面,组建以校朋辈心理互助队为龙头,以院系心理互助组织为中坚,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同辈教育骨干队伍。按照朋辈心理互助队的目标,借助心理学量表等工具招募和选拔心理互助队员,将思想素质好、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好、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骨干纳入到心理互助队伍体系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
三、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内容体系
大学新生处于逐渐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愿望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在大部分大学新生的 思想和行为中体现得比较突出。另外,进入大学后,新生们在中学时形成的优越感逐渐消失,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这势必影响他们对于自身能力的评价。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建立如下有效的朋辈辅导体系,对于新生入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1.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生动有趣、充满挑战的活动当中,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和相互合作中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从而达到广泛、深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自新生报到注册起,每个班配备2个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始深入每一个新生班,配合班主任进行新生工作。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收集心理资料,在新生入学时大力宣传心理学知识,正确引导新生认识到大学“从心开始”,从心接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新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自觉增强心理素质。
2.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通过电话、e-mail、面谈、信函等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设立朋辈辅导室,实行值班制度,谁有什么问题或困惑,需要排解、帮助、倾诉,就可打电话或找朋辈辅导员。另外,还可以开辟网上心理答疑、网上论坛、情感交流等栏目,增强大学生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暗示性”氛围。
3.成立朋辈辅导社团,实施团体拓展培训。根据学生实际,在高年级的学生中精心挑选和培养一批朋辈辅导骨干,带领新生成立“心理交流协会”,实施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培养其相应的心理素质,提升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大学生自我统合发展及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内容为团体辅导的直接对象,突出对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适应与发展”的内涵,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步骤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4.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动态检测机制。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就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并通过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与他们的日常接触和进一步的了解,不断充实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有利于学院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四、构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运行体系
大学新生朋辈辅导的一般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准备策划、组织构建、活动运作、效果评估四个环节。
1.准备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参与辅导活动的对象、活动的规模、内容与形式和活动的指导者,根据需要挑选活动助手。
2.组织构建。首先,是招募团体成员,可以针对活动内容进行公开宣传,吸引同学自愿参加,可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建议相关同学参加,也可以通过老师、同学介绍等其他途径发动同学参加。其次,要对团体成员进行筛选,方法主要包括面谈法、心理测验法、书面报告法等。最后,是确定团体成员。
3.活动运作。设置活动主题情景,营造活动氛围;选择较简单、轻松并容易促进相互认识的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从而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团体成员之间开始融合之后,要适时地引向深入,促进良性互动,并在活动当中发展潜能而有所成长;精心选择符合活动成员特点的、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活动形式;巩固深化咨询的成果,为以后的活动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4.效果评估。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过程性评估旨在判断活动过程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活动的目的和参与者的心理特点;总结性评估旨在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活动的看法和满意度,以便朋辈辅导员客观评价活动成果,改进今后的工作;追踪性评估是在团体辅导活动结束
后的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评估,旨在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否持续,是否对团体成员本人或其所处的社会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观察团体成员是否有满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程玮.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7.[2]孙炳海.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18(6):13-15.
[3]梁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74-76.
[4]鲍金勇.朋辈心理辅导在高等农业院校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133-134.
[5]谭春芳.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3):45-46.
第三篇:大一新生班干部的培养
大一新生班干部的培养
“教育之宗旨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大学的教育是学校通向社会最终的一个阶段,而大一是大学的开始,也是班干部培养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也着实的认识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培养一批好的班干部,形成核心的榜样人物,进而对班集体的班风、学风、班级文化建设都将会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下面将具体工作中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大一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面对新环境情绪不稳定,承受力差
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原本是高考的竞争胜利者,学校的佼佼者,优越感达到顶峰,进入人才济济的大学,才发现自己的优势不存在了,使得新生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再者自己远离亲朋好友,独在异乡,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极易与同学发生摩擦与矛盾,心情低落,沉重的心理负担,觉得大学并不是像所有人描述的那么美好时,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自己的学业。
2、思维活跃,渴望成长、成才
大一新生,多为中学的佼佼者,思维活跃,才思敏捷,接受新事物快,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对周围的一切新事物都怀有极大地兴趣,急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尽快的成长、成才。
3、自律能力差,组织观念不强、大学主要是自主学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对于以升学率为第一的中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学学生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对其他事一概不关心,导致大部分的新生自律能力差,生活散漫,对现实、对社会漠不关心,组织观念不强,必须加以引导和严格管理。
二、大一新生班干部的选拔机制
1、考查
仔细的审阅新生的档案,发现原来是否有过班干部经历及做学生干部的年限,发现有特长的学生,以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培养其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2、观察
新生入学军训期间的集体活动,以及校级、院级、班级活动的参与情况,篮球、排球联赛以及迎新晚会的表现,注意观察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3、培养
在平时的学习中,为了保持军训时的纪律和良好作风,加强教育管理,实行“三查一操”查跑操情况、查寝室卫生、查课堂出勤率、查课堂纪律。杜绝睡懒觉、不讲卫生、逃课的松懈状况,培养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自律能力。
4、知人善用
通过考查新生档案,观察日常行为,以及突出人物的重点培养,将那些集体荣誉感强,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强的新生
作为临时负责人,进一步观察其领导力、责任感和包容心以及能否圆满完成班主任交给的各项任务。要充分发挥每个班干部的优点,最终形成核心的榜样领导人物。
三、大一新生班干部五大素质的培养
1、专业学术之智
一旦进入大学,职业定位将决定相关的专业学术、学术子科目或者是学术系列。班干部作为一个大家公认的人物,好的专业能力和学习成绩会带动一个班的学风的形成。培育其专业的学术之智主要在四个方面:首先能否找到本专业真正重要的主题或概念;其次能否在这一主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再次通过多种途径如:故事、逻辑叙述、辩论、对话、幽默、录像、影视陈述等来了解这个主题;最后,建立“展示理解力”的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空间,展示自己在不同条件下的理解。
2、综合统筹之智
越来越多的知识已经横跨不同专业。新生必须学会如何综合各种知识,如何延伸这些知识。换句话说“综合之综合”积极热情的统筹者会从清晰的战略指导中收益,特定的任务和目标,优秀的班级统筹者,将采取的立场,综合统筹可以使用的沟通方式、管理办法制定有效的方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进而能够有效地管理班级各个方面,这也是班级领导人物的能力的体现,对于班干部的岗位具有适用性的体现。
3、开拓创新之智
大学,教育者热切的追求、着力培养、高度赞赏创新能力。新生未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重点培养。作为创新者,具备专业的素养和班干部的经历的新生;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中,他所从事的的工作其实是更好的为同学服务,得到同学的认可。能否班级建设的创新者,最终的评价是由本班级的同学决定的。是否能够结合本班级情况、班级同学的心理、班级同学的建议做好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都需要有创新之智,结前辈之所长,现实所需,才能将班级建设成为有思想、团结、活力的班级。
4、尊重包容之心
“尊重包容”实际要求我们要有爱,有爱才有包容,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辅导员,我常常跟同学讲要接受差异,要接受别人的存在,并重视班集体的每个成员,不能忽视其他同学的不同,不能仅凭恶感就拒人于千里之外。班干部要懂得包容和尊重。才能尽快的熟悉班级同学的性格、脾气等,同时基于你的尊重与包容,同学们才能信任你、体谅你、配合你,才能依靠集体开展各项工作。
5、责任道德之心
明确班干部的职责,以及作为班干部应尽的义务,能够始终如一的遵循“上传下达,上通下情”的工作原则,配合辅导员及时了解、反映学生的各种信息和思想动态。
作为班干部,应该了解班干部的核心价值,即使发生了应急的事件,和不可预知的事情,也要尽力维护班级的利益,同学的利益。以
成熟可信的态度担任班干部的工作,不能够计较个人的代价。深知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责任,并且能够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这些责任。要一视同仁,不能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态度、不同道德准则,应该“一碗水”端平。
四、班干部榜样核心人物的影响力
综合上述五大之智,不仅能够培养优秀的班级核心人物,发挥榜样的作用,更能够吸引、成为其他同学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以致带动一班级的班风、学风、综合能力建设,进而成为影响学院的人物。最重要的是能够在班干部的岗位上形成具有激励效应、带动效应、威信效应、感染效应的人物,成为新生中的精英分子,辅导员的得力助手。作为辅导员在学生的五大综合之智培养方面,须用心。培养这样一批高素质的班干部,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使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于林山略论高校学生干部的“五种效应”
【2】 霍华德.加德纳《奔向未来的人》商务印书馆
【3】 孙健敏《管理中的激励》企业管理出版社
【4】 邹艳掌握新生特点加强学风建设
【5】 谭好哲《美育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周六下午第一节课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系院:××学院专业:java方向姓名:××学号:×××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
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
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
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只重有成绩的测评,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
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
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测
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
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
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
用应更加全面,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还要有反
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使现行大学生
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
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
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
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上,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
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
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
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
程不相适应,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
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大学
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
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这些测评点实质
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
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
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在于对揭示测评
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失约次数;业余时间安排情况,等
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
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忻红斌;韩晓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第2O期(总第660期【1】
第五篇:关于构建企业需求的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应针对企业需求,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采取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应根据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的用人单位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度,以此提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要对各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本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借鉴同类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方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高职英语专业各模块应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核心,调研、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体现出模块特色。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行政秘书、单证员等;与幼小英语教育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幼儿园、小学、幼教机构英语教师、培训师等;与旅游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模块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并且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标准及内容。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同时应结合各模块的特色,具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要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或体验,熟悉相应行业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要避免只看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教师的高技能与实践经验。应鼓励在职的专业教师自学相应模块的行业知识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具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两大主题,即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企业招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者会更有优势。因此,首先应明确英语应用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要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符合本行业的准则,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本行业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具有一定的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能合理规范地完成行业英语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专业技术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行业英语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英语应用的流程与组织应用方式,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践训练方式。要将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三大主题:
1.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行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比如,小学或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应加强语音和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商务英语则要侧重语言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旅游英语不仅要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职业能力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营销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业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涉外文秘等;幼小英语教育则要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与方法,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3.专业素质拓展。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全面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幼小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针对少年儿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应尽量全方位地完善自我,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也应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补充相关的辅助教学方法,如简笔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旅游英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导游的相关知识,还应使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可将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成仿真工作环境,或建设校内实训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校内的商务实训室、旅游实训室、幼小实训室创建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幼小实训室可以根据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教室布局风格,将椅子环状布置,让教室中心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旅游实训室可以创建仿真的旅游车、旅行社,设置机场接待、酒店入住、景点介绍等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中演练本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
(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演习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工作。幼小英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联系幼儿园、小学、幼教培训机构等单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际岗位见习、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商务英语教育可以充分采用“请进来”的模式,联系企业的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努力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
(3)加强毕业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将就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契机。
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评估在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估方面,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还应对其职业技能进行考核。各模块应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与考核项目,将实践项目与考核相结合,重点检测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关的职业素质。因此,英语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还应具有与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比如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书、导游证书、单证员证书等。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的指导思想,专业教师应该有效安排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校内外实践,全面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实力,使学生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