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5:5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 要: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应该在语言能力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针对教学专题合理设计实践环节,科学安排活动计划,灵活采取评价方式,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及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对个人而言,语言交际能力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同时也是个人思维、气质、学识的外在体现。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能为职业生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国家而言,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2013年1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语言文字相关课程,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并要求通过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2017年1月,国家又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研究制定国民语言教育大纲,开展好国民语言教育。”可见,国家已经将提升国民汉语应用能力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将前者作为有效手段以促进后者的实施,最终实现二者的双赢。

在这种形势下,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作为贯彻国家政策的主体,如何结合语言能力理论的相关阐释,在有限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h语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文章讨论的重点。

一、语言能力的理论阐释

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之前,先要弄清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国专家认为,语言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是一种多语能力,包括母语(方言)能力,国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1]其中,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指的是“国民运用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沟通的通常状况,包括普通话使用状况,常用汉字运用状况,文通字顺情况和国家语言意识情况。”[2]而文章所述正是这种语言能力即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语言能力的构成

具体说来,汉语应用能力可分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学者将思维认作语言能力概括为思、听、说、读、写,[3]还有学者将汉字书写能力纳入进来而概括为听、说、读、写、书五种能力。[4]不管如何分类,听、说、读、写的主体地位是不变的,四者相互关联,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从物质形态来看,听说诉诸于口耳,以声音而存在;读写寓之于目,通过文字来完成。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论,听读属于信息接收,而说写属于信息输出,前者在于理解,后者在于表达,而后者又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一般认为,听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说写能力的提高,而说写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听读能力产生进一步的需要,四者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条良性的互动链,达到听、说、读、写综合水平的提升。

据专家分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听”的能力包括专注力、辨别力、理解力、排序力、判断力、综合力、记忆力和纠错力等;“说”的能力包括发音标准、内容得体、表达流畅、语境适切、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层次清晰、合乎逻辑、长短适中、文明礼貌、有感染力和思辨力等;“读”的能力包括识字数量、掌握词汇数量、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筛选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评论能力和纠错能力等;“写”的能力包括主题确定、材料充实、用词得体、布局合理、表达流畅、文体适切、篇幅适中、修辞润色、书写能力、格式规范和无语言错谬等。[5]

这套完整详尽的能力体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套评价体系,将各要素归纳为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三个大的方面,对大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进行层级性评价。这里的正确性指能正确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掌握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等知识并能正确运用,表情达意恰如其分、语意正确无歧义;规范性指语言表达合乎语法、逻辑、语言习惯和规范标准,没有语病;得体性指注意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的区别,表达适合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6]将主要体现为正确性,兼顾规范性和得体性的语言能力定为初级,三方面表现都优秀的为高级,表现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级。

全面理性地认识语言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之后,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在进行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培养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而不再流于随意和混乱。

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应根据语言能力体系的要素和要求,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原则,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构建一个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完善合理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一)围绕专题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活动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高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实用口才、实用礼仪、沟通交流、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知识。为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各大高校往往从各个角度将这些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专题讲授,比如文学,就可以从主题、体裁、时代等角度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艺术也按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影视、摄影、茶艺等专题,而应用性知识部分的专题划分就更明显,也更具体。那么,在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针对每个专题的内容和性质穿插一项语言实践活动,来展开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文学为例,诗歌专题适宜安排朗诵和诗词背诵竞赛;小说专题适合设置“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讨论活动;散文专题以朗读的方式最佳;戏剧专题可以请学生演绎经典作品的经典片段。其他方面的专题,比如影视和阅读可以以电影和书籍分享会的形式开展;实用口才可以实施演讲和辩论活动;实用礼仪和沟通交流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而应用文写作最好是采取现场模拟写作和范文点评的路子。

这些实践环节形式多样,自成体系,而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能极大地弥补理论教学的单一性,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交互训练,融会贯通,学生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输入和输出,汉语应用能力也逐渐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根据学生实际和内容的难易程度科学安排教学计划

语言实践教学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也要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状况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往往缺乏面向交际、工作和生活的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有鉴于此,人文素养课程在制定语言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普遍现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汉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方面,按照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循序渐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听说训练为例,在文学部分,朗读活动应排在朗诵之前,因为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要求远远高于朗读;在应用表达部分,沟通交流又比实用口才要简单,而实用口才之中,演讲的难度又比辩论要低,因此,沟通交流的情景训练应安排在实用口才之前,而演讲又应在辩论之前进行。应用文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相对听说而言难度稍大,可以安排在沟通交流和阅读理解之后,而演讲和辩论是说写能力的结合,要求更高,则应置于应用文写作之后。就应用文写作内部结构而言,也有难易之分,比如条据文书相对简单,就应排在事务文书之前。如此安排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不足,又照顾到了他们的认知规律,使汉语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延续,并保持良性和谐的发展态势。

(三)依照语言能力要素灵活设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和表达,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就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而言,教师不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当中,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培养,而这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在实践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必须要把各项能力的构成要素和要求交代清楚,然后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采用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三级评价体系,依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以演讲为例,其评价对象较为复杂,不仅包括讲话和表演,还涉及演讲稿的写作,那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礼仪等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以体现正确性、规范性和得体性,并在演讲时将这些标准清晰地展现在幻灯片上,以供学生参考。在演讲结束后,先请学生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之后请其他学生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充说明,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评价,并给出合理的建议。?@样,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充分发挥出其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能加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同学们和老师的积极参与,又使得评价更加客观,也更为全面深入,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竞争的人文品格。

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一项光荣使命。在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时,必须要改变观念,从知识本位转移到表达本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实际情况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统筹规划,构建一套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项目“ZHC视角下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6]魏晖:《国民语言能力建设刍议》,语言科学,2014年,第1期。

[3]黄春慧:《基于语文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

[4]陈少志等:《新时期地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走向与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1期。

[5]谭汝为:《关于汉语能力教学的八个理论问题》,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易查方 湖南长沙 湖南信息学院公共课部 410151)

第二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电子信息 创新 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且对物理与数学都较高的要求。首先得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这些的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保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物理的基础,在培养计划中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共有448学时占总体的18.5%。共20.5学分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与涵盖的内容丰富。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基本理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不仅的学习软件部分也得学习硬件部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所设置的课程也就更多对知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对于功科院校都很注重实验的建设,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校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九百余台件,总价值近800万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息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接口与通信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等。

二 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都不同,又面对考研与就业的不同选择,必须有多层次的项目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 基本要求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宣传我校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组织与之相关的讲座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作为实践创新队伍的新军。

二实践要求层次。通过专业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中年级学生可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基地。自行组队进行理论要求不是很高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扎实好学生的项目科研能力,做为综合实践项目的后备军。

三综合实践层次。将后备军培养为主力军,拓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将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引入实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项目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后备军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的实践。一环扣一环带领学生向前走,大项目得意继续,新力量得以及时注入保障创新源源不断。

三 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他们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励。对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和保送总校的硕士研究生要所照顾子在最后的毕业成绩单上有体现。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在教师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 实施创新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适当调研提出研究课题 ; 指导老师审核课题,检查、指导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直接产生效益,可以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动力。

四.建专家组,保障质量

学生做项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要有可以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和定期的项目答辩与验收,同时还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用之合理得当,避免浪费的现象。对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系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结束语:新时代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资金的投入以达到学校院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俊华 郑博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浙江大学

“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为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1 年第 2期

【2】 高原 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与技术管理 第2 8卷第 6期2 011年6月

【3】 武晓光 郭天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实践0 1 O 年CE P E中国电力教育第3 1 期 总第1 8 2 期

第三篇:浅析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周六下午第一节课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系院:××学院专业:java方向姓名:××学号:×××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

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

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

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只重有成绩的测评,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

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

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测

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

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

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

用应更加全面,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还要有反

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使现行大学生

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

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

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

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上,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

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

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

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

程不相适应,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

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大学

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

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这些测评点实质

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

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

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在于对揭示测评

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失约次数;业余时间安排情况,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

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忻红斌;韩晓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第2O期(总第660期【1】

第四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斌a,邱致燕b,王叶飞a,罗银屏a

(湖南中医药大学a.人文社科学院;b.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应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对实践性、应用性要求突出,实践能力是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本文通过对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进而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最后提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希望可以对应用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过程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1);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立项课题(XJK014BGD05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3B08,13YBB168);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SK3045);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年223号)

作者简介:张斌(1983-),男,江西东乡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评估研究。

通讯作者:邱致燕(1983-),女,江西赣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本身也包括了心理学的很多分支科目,本专业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强的心理学人才,包括心理治疗、心理测评、人力资源测评等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所以,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工作后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培养目标过于单

一、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导致该专业学生毕业

之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对于知识的掌握仅限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各职能部门所需的素质不匹配,致使许多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而公司又缺乏人才。目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和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当前,我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心理学应用技能,尤其是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调查得出,40%的专家学者对于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训练状况不满,专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缺乏实践技巧和经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上述两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这一弊端直接影响了我国培养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原因

(一)固有模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只设立在师范大学或者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中,医学院校从2001年开始才有部分院校引进该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受教育学科影响较深,理论性培养环节较多,忽略了心理学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和技能要求高的特点。新增该专业的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与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尽管大多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申报不同师范院校的心理学专业,根据新申报专业不同于传统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和教育的特性,强调应用型和技术型,但其培养方案的制订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现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一个老师要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直接外聘师范学院的心理学教师。况且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受传统心理学教育培养模式影响,其自身的运用实践能力不够,也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进行良好的引导。而年龄较长、职称较高和资历较老的教师的学历背景大多来自其他专业,属于半路出家,虽然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不是科班出身、专业技能薄弱,能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具有较为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往往教学经验欠佳,能够给予学生的实践知识少。虽然新老教师的搭配可以形成互补,但是整体较弱的师资状况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人才实践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

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的要求比较高,而学校对于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少,达不到需求。医学院校由于开设应用心理学时间不是很长,对该专业的重视度不够,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当然优先考虑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益,使得心理学更加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况且新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为地方本科院校,受地域限制,本

身条件不足,资源有限,实验设备数量不足,只能采取多组学生在一起上课的实验方式,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很多开办心理学专业的地方院校购置的实验设备性能差,只能满足于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索和独立设计实验,达不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标准,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不够完善的教学体制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足,大学期间只要相应学分达到标准就可以,对学生的实践学分没有相应要求。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论记忆多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身动手需求少,找不到成就感,久而久之会对本专业失去兴趣。

(五)学生自身缺乏实践精神

从应用心理学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

足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在国家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更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注重外在荣誉的包装,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目前培养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考核而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质培养,在实践能力运用方面严重不足,属于完全的高分低能型,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心理学专业,也是大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与理论知识相匹配,注重学生成长的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体系中应该多以探索性、综合性的实验为主,鼓励学生主动

探索。要将校内教学与校外见习相结合。

1.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1)专业素养方面。根据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以基础知识加专业训练为主。基础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扩展课程,是培养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专业训练要求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激发学生的创新与运用能力。(2)专业技能方面。应用型人才要以心理学应用技能为基础。设置专业技能课包括心理辅导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诊断与评估、人才测评、心理干预技术等,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咨询实操训练、心理测验的应用等,同时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日主题活动以及朋辈咨询员和校外心理辅导等。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实验开展方面。学生应该掌握本科课程的基本教学实验手段、方法及技能,能熟悉运用基础实验,构建综合和创新实验。结合各科课程的先

后,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实验课程应当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在实验以及实践过程中方能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实验课程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利于需要用的时候得心应手。(4)实习实训方面。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加专业知识为目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专业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合理分配,增加可操作的实践环节学习,支持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见习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增加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形成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5)毕业论文方面。在学生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实习阶段,将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去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

生大胆创新,选择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研究课题。(6)职业化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包括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职业综合素质和专项能力。职业素质包括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通用素质包括基本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书写与表达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特长的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就业范围。(7)科研创新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在校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教师的课题组。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将学生的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参加课题纳入学生创新学分管理,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专业技能的提高。(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应该大力度建设与完善实验室。实验室是见习、实践教

学的重要资源,高校应该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开放项目,除了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探索性、设计性实验,保障实验室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还可以将校外资源整合到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增加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合理开展心理学研究。(2)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服务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服务能力突出、行业分布合理的实践基地,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基地场所,如精神病院、监狱、劳教所、中小学教育机构、心理咨询门诊,人才测评与咨询机构,如人才市场、公司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使学生的见习、实习得以保障,了解心理学应用的不同层面和机构,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3)校内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的培训,需要经常更新自身的实践技能。校

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社会市场的需求,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4)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验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情境模拟体验:学生根据案例角色的特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活动,体验并分析其心理特点。②行为体验: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双主体学导式教学观,将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行为再现形式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5)提升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室开放、本科生导师制等途径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从中学习科研的选题、设计及撰写方法,从而培养科研思维。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兴趣科研项目,并配以导师,通

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二)设计并开展校园特色和创新性主题活动

首先,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以“体验生活、心理感应”为主题,开展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分析。

2.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以“我爱我,从心开始”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周活动。

4.以“增强团体协作意识、提升团体辅导技能”为主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策划及实施大赛。

5.以“理解角色、扮演角色”为主题,开展心理情境剧汇演。

6.以“认识自己、认识职业”为主题开展模拟招聘活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研究型实践教学。学生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可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及学术性会议,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2]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3]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

[5]高立群,彭聃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6]莫雷。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7]辛勇。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8] 吴真,李洁,鲁迟。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9]陶莉,邬贤斌,彭小燕,蒲雁,印琼,李荔,黄宜娥。护理核心能力的界定及其结构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4)。

第五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一切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由于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间接经验的特殊性,学生同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存在着相脱离的现象。因此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对于加强学校教育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表征

1.能力的内涵

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能力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后天习得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2.实践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参与人的智力和体力支出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

3.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法则所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观点、知识完成学业标准,动脑动手进行综合、实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初步能力,还有人际交流交往方面的能力。

二是在校就读期间借助学校提供条件或者自己与同学合作创造的条件,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诸如参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改造自然或变革社会的某些活动中所获得的或在已有基础上新增长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可塑性

由于大学生学习环境的规范性,其实践能力既有与社会人实践能力相通处,又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不扎实以及某种局限性。因此,特别需要加强指导、管理和强化工作,由此才能预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学生知、情、意、行在新的水平上的综合,这种综合同学生的创造欲相结合,是追求某种社会价值进行发明创造和创业的奠基条件。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可以改变人”的道理。

二、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途径,通常是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此外还有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以及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养成等。

1.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性与知识性密集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性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按本专业课程的教材章节体系由浅入深地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上或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等。若干次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的叠加,则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养成过程;二是课堂教学在新的意义上的延伸,即在完成某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教学之后,以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理论、原理、知识、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如工业见习、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工程技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临摹写生或创作作品等。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两个组成部分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新的基础上的测试与提高。具有实践性强、验证性强和反馈性强的特点。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处于主角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能力以及验证所学的能力。

2.通过社会性实践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性实践是学校为克服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而力求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育人育才的途径,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性实践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因为学生不是社会实践主体,而是以受教育者身分参加的。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稳定。

社会性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起来的面向社会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的法律、医疗、“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学生相约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考证、探险等;二是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或自身需要有计划组织的、较为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而进行社会性实践活动,其活动指向不一定都同专业培养方向结合。如到部队当兵锻炼、参与定点支农、支工、支教等实践活动。学生参加社会性实践同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以及其他阶层群体)直面接触、通力配合完成某一项任务,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频率的,因此,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当代我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时代主旋律突出的各族人民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和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学生以社会主体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从中获得能力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办学的实践经验,使各高等院校除了通过教学实践性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外,还组织学生以社会主体的角色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专科毕业或本科暂时停修学业到边远地区或重点工程项目中参加的支农、支教、支工、支医等,待完成任务后回校继续学习、深造。这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大学生群体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未来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检测和重要标志,应当从这个高度上来看待培养与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一般说来,各高等院校对教学实践环节比较重视,能够纳入课程化体系中,使其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产生预期效果,但对社会性实践这个重要途径,则存在着某种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办法不当的问题。所以在提升学校领导成员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同时,建章立制也要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做到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明确任务,积极扶持,定期评估。

教师是施教主体,承担着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即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关键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以及行为取舍方面的难题的点化、转化和强化作用上。特别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示范作用对培育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形成尊重实践,营造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舆论氛围和环境氛围。

下载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质量、教......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修改稿)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史振宇陈宏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金项......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全5篇)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 要: 本文基于货币银行学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分析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三个方面构......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汉语能力的培养 现在,有人呼吁“拯救汉语”。我对这个问题缺乏研究,但是也经常察觉到某些怪现象。如:某些有高学历的人写文章语病不少;网络、电视、报刊中也常常出现......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 专题报告 采矿工程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009年3月15日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

    培养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先进经验

    点燃工作激情 提升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08年,两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被分配到新营盘村委会和毛家乡村委会担任村委会主任助......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科学总结 成果申报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word版本[下载] 成果完成人:郭绍青 王卫军 张筱兰 袁庆飞 常咏梅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我校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