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修改稿)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史振宇
陈宏威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辽宁,沈阳,110122)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6lslktzijyx-10)。
摘要: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应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建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平台等,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创新性、创造性和创业性为基本内涵,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理念知识的培养,而且是创新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依赖于实践,技能和能力的巩固与提高依赖于实践锻炼,构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及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目前,仍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升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的关系,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往往是“三分钟热情”, 相应的新创业课程流于形式,在资金、人力、物力上不投入不足,具体工作上不落实、不到位,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缺乏实践教学手段和实践基地,实践能力薄弱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实践环节。据调查了解,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多数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部分,有的学校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部分,没有独立设置。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课堂讲授为主,实习时间安排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践课开设很少,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学内容不够完善,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最终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体现出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确立和能力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和全方位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各个阶段的始终。目前许多院校在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分离,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与专业理论实践课相分离,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削弱了各自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难以与创新创业实践结合应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特色。
4.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的师资严重不足,致使许多高校应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不能开设,即使开设了,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师资的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是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的理论,自身没有创业或投资的企业实际经历,缺乏创业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结构上,大部分教师都由行政人员及辅导员来担任,他们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战经验,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创新创业指导,另外除了缺少校外兼职教师以外,在学历、专业、职称和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合理。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课堂讲授,侧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只是为比赛而比赛,真正将创新创业计划应用落实的学校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实习基地不足,不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多层次的实践能力。虽然有些高校建立了高校创业园区或者创业孵化机构,但很多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或资金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高校领导要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在新时期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必然选择。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调整,对人才培养重心进行转移。因此,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全局性工作,坚持实施 “一把手工程”, 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以学校一把手负责,有关部门积极参加,各部门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机构,对全院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组织落实。
2.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坚定创业信心。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要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其次,要大力宣传成功企业家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他们的感人事迹,坚定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
3.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要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以外,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应结合专业特点也要制定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专业课老师在授课中不但要传授专业理论与技能,还要传播创新思想,创业精神,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平台与实验课程建设协调配套,较为完整的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一批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参与生产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其次,有计划的安排青年教师进修或深造,参加国内外创新创业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最后,从社会各界聘请一些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模拟实验的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领悟创业的风险,培养创业意识。孵化基地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工商注册等一条龙服务。置身孵化基地学生能充分实践和锻炼自己所学所用的知识和能力。大学生科技园可以用作大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可以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通过完善的实践基地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6.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实践教学的平台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创建多种实践环境,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学术报告、科技交流活动、创新创业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举办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创新创效创业”等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及经营状况等等。
7.建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科研平台。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和科研实践。学院应鼓励大学生积极的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科学研究搭建平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不但能检验和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研素养和吃苦耐劳作风,激发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的兴趣,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会明显增强。
8.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有效的奖励办法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手段。对在创业过程中取得成绩并需要资金支持的大学生,学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可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的项目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取得银行的无息贷款。奖励积极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对在创新活动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对于积极参加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分别给予学分奖励和纳入到奖学金评比中。
参考文献
1.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年1月。2.陈宏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中国商论 2016年21期
3.陈俊华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报 2011年21期 4.焦烈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2期。作者简介
史振宇,1970年,男,辽宁阜新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大学文化。现任会计学院教学院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陈宏威,1958年,男,辽宁沈阳人,工作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大学文化,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面研究。
第二篇: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面对大量应届高校毕业生,社会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已经构成社会的一种矛盾,但同时大量企业出现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因此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难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被新闻网络所报道,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2014更是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最高峰,网络等媒介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评价来形容这一年的就业难问题,当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达到十年前的三倍之多,高达750余万人。社会面对如此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很难一次性解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成为社会的一大矛盾。然而,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企业劳动力短缺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出现了用工难、招工难等现象。这些迹象说明,目前培养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大学生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当前就业难的主要矛盾。显然国家对这一矛盾早已开始关注,并在不断缓解、疏通这一矛盾,教育部明确规定各地高等院校要提高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这符合“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创新型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培养,开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也正是从这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归纳、总结和提升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成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高等院校转变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解决现阶段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背景下,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理念不明确,教材更新速度慢,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低,教学的方式方法陈旧,实训基础建设投入少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等院校。因此,围绕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等问题,如何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如何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四十年代就产生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最为先进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均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讲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英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的国家之一,其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英国以政府的名义成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创业产业基金,大大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同时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经过多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了英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英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德国政府也提出了“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熔炉”这一理念,并由教育部门制定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了依据。
整体上看,国外发达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国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同,对未来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先后推出了振兴教育行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规划,均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清华、北大、人大、武大等高等院校进行了试点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
近十年来,与之相关的科研、学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论文发表以每年近千篇的速度增长,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应用到实践当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等,更是有部分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对创新创业能力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实践教学的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国内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方向与视角不尽相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分层分类研究和体系结构研究两大类。分层分类研究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再根据不同层次的专业、年龄、类型、爱好、社会需求等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可以根据需求定向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系结构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先建立好培养人才的系统和结构,再将需要培养的人放在体系中进行培养,达到预期的培养目的。其中普遍受到认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结合、三层次、三培养体系,驱动、受动、调控、保障体系,内外一体的开放式体系,四子系统、四平台、四层次体系等,这些体系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查找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导致就业供求矛盾的主要根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本、专科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扩大,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社会热门专业,众多院校一股脑的新增专业和扩展班级数量,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过于集中,就业时向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职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另外一面,企业又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局面,很多企业打出高薪、高福利的待遇却找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部分企业存在大量用工缺口,这一供求矛盾在新闻、报纸上年年有报到。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中不缺乏高学历、高智商的,但与社会需要的既有较高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在教学体制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与用工难的重要对策。2.促进高等院校改革,加强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经过十几年对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对学生的培养已经由精英式的教育模式过渡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高等院校也在向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方向努力。大众化的教育体制更侧重于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普通劳动者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在教育体制改革,顺应市场需求的大背景下,各类高等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步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开展校企合作、外聘校外专家、到企业实习等工作。逐渐由原来的重理论轻实践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行的教育模式。逐步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放在教育体系的主体地位上,可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法宝,更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研究的意义
1.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为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的矛盾,疏导高等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将教育资源用在社会实际需求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准确引导高等院校与社会需求对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2.缓解就业压力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改变就业的局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是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就业季顺利与企业对接,提高就业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都是怀揣梦想走入社会的,但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难得到应用、无用武之地,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快速的适应企业,对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视角
现阶段,尽管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实训教学、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而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训基地资金投入以及教师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成体系,各项研究与应用多集中在个别领域或者局限于某一专业。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验教学体系研究的支持和鼓励,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热门,许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在不断探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初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出符合国内需求的一些新思路、新做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于国内外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系统的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符合我国高等院校实际需要的理论方法,并力争提出新的观点和适宜推广的方案。
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等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人员进行访谈,找出各方关切的问题,并查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总结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寻找出既符合社会需要,也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方法,并对相关专业学生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三)研究途径
国家先后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大学生恰恰是最符合也是最需要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群体。高等院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网络、书籍等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具体思路;二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独立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其具有独立开辟事业的能力。
五、结论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研究创新创业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2002.[3]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黄成云.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山东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为:jy2015-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牛建芳(1982-),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山东管理学院讲师,中国注册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
第三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电子信息 创新 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且对物理与数学都较高的要求。首先得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这些的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保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物理的基础,在培养计划中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共有448学时占总体的18.5%。共20.5学分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与涵盖的内容丰富。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基本理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不仅的学习软件部分也得学习硬件部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所设置的课程也就更多对知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对于功科院校都很注重实验的建设,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校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九百余台件,总价值近800万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息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接口与通信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等。
二 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都不同,又面对考研与就业的不同选择,必须有多层次的项目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 基本要求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宣传我校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组织与之相关的讲座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作为实践创新队伍的新军。
二实践要求层次。通过专业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中年级学生可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基地。自行组队进行理论要求不是很高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扎实好学生的项目科研能力,做为综合实践项目的后备军。
三综合实践层次。将后备军培养为主力军,拓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将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引入实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项目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后备军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的实践。一环扣一环带领学生向前走,大项目得意继续,新力量得以及时注入保障创新源源不断。
三 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他们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励。对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和保送总校的硕士研究生要所照顾子在最后的毕业成绩单上有体现。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在教师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 实施创新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适当调研提出研究课题 ; 指导老师审核课题,检查、指导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直接产生效益,可以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动力。
四.建专家组,保障质量
学生做项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要有可以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和定期的项目答辩与验收,同时还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用之合理得当,避免浪费的现象。对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系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结束语:新时代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资金的投入以达到学校院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俊华 郑博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浙江大学
“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为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1 年第 2期
【2】 高原 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与技术管理 第2 8卷第 6期2 011年6月
【3】 武晓光 郭天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实践0 1 O 年CE P E中国电力教育第3 1 期 总第1 8 2 期
第四篇: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
关于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
摘要:
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形成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及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土木工程教学实践
Abstract:
Students face of continued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is imperative.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form 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and insis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udy, learning creativ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ime capabilities, combined with my practical teaching hospital in Civil Engineering reform aspects of research.Keywords: Innovationcivil engineeringTeaching practice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以及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政府部门表达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贯立场。我校也响应号召,大力提倡大学生探索自主创业。我校于2009年底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园”中就有 “青笋文化艺术中心”、“高校工程造价体验中心”等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
一、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面对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巨大的现实,要实现充分合理的就业,减少社会失业,继续把持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应该大力提倡自主创业。而高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把握时代赋予的使命,改革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989年11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从此,创业教育继创新教育之后在世界范围逐渐蔓延。随后,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突显出诸多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的大学教育依然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缺乏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很容易导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情况。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理
念的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和氛围,创新型人才就无法走出模式化的壁垒。[3]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规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思想教育的需求。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观念落后。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学校仅通过举办一些创业讲座来培训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目前我国没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国外已经开发出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但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同时学校没有专门的授课教师,教师普遍自身也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4]学校虽然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由中国创业实习网联合江宁各大高校共同主办我校团委承办的“ 取得巨大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反响。其中在网上模拟公司运营方面南京工程学院的斯波特运动填料有限公司用50万的成本在两月内使自己团队的模拟公司资产达到15889877.19元。如此良好成绩充分体现了南京工程学院长期注重并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结果。但多数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将创业真正付诸行动,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培育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分析。青年时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都有年少轻狂的朝气,大都自信十足,富有极强的探索欲望和上进心。同时大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较多和较先进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先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他们日后创业是具有很大帮助的。在校大学生创业在满足学生追求独立自主的心理倾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对成就感的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重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高,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普遍表现出思考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新意,更没有突破。例如缺乏有新意的发言,作业和论文大多墨守陈规,仅仅满足于获得正确答案,等等这都是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3]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市场意识以及商业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获得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可是目前我国个人商业贷款主要形式是质押贷款,存单抵押,第三方担保等,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5]种种这些都成为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与创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离开创业空谈创新,创业就是去了意义和目标。同样,没有创新,盲目的创业,创业就没有了前提和基础。[3]纵观整个职业产生、分化、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不难发现创新和创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与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素质,创新不是一时兴起,创业也绝对不是个人行为。不能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就不能很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与创业的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它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积极进取的意识形态的表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激发强烈的创新创业动机,树立创新创业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上海社会科学
院2002—2003的重大课题《当代青年理论跨学科研究系列》表明:21世纪,世界各国在关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更把目光投向年轻一代的发展。[6]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的建设等营建创新团体,也可以在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工程实践中心等各种硬软件资源培养和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来不管完善自己,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
(三)针对土木工程大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的探索以及对策思考
(1)展开创业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者是从个人的激情与雄心壮志开始其旅程的,然后将其转换成为企业成功的愿景,创建一个企业的动因是多样的,[12]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的培养。开设专业课程,引进专业教师、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规章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4]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创立与改革,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相应的学分,建立由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家、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大学生创业讲师团。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大学生经过在校专业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对于真正的自主创业仍然显得青涩与茫然。针对此种状况,首先聘请企业单位的老总、总工、注册师作为培训教师和指导专家,在学校开设就业前培训辅导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现代建筑业分析”、“现代建筑企业运营模式”“什么是企业想法”、“ 自我评价练习”、“ 你最适合创办哪类企业”、“ 市场调查分析”、“资金的运用”、“现代管理制度”等。通过面对面的、最直接有效的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以及市场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等相关信息。另外聘请成功自主创业开设公司的法人现身说法,开设自主创业专题讲座,讲授各类型公司的创业理念与经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在让学生们在力求自主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对自主创业需具备的素质有一定了解,并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以确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创业道路。最终能引导他们创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容易操作的项目。如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
(2)改革课堂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高校要转变以往的灌输式为启发式,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7]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课学习相结合,例如设立创业培训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创业培训的平台,以建筑工程学院为基础,与相应的就业、创业方向的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建设单位、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等进行横向联合,开设校内外创业培训基地,成为我校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入公司进行实践。然后以此为平台下设建筑设计工作室、装饰设计工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等小的工作组团,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场地和硬件设施,让具有创新创业意图的学生根据兴趣和自身条件选择相应的工作组团,在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公司指导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运作,以进行创业实战练习。这样可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也为将来自主创
业开设建筑模型制作公司、效果图制作公司、装饰设计公司、建筑环境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咨询公司等积累经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创业意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潜移默化的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创业的最大障碍之一,而创业实战是积累经验的最佳方法。
(3)凸显办学特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能为创新创业行为提供环境支持,活跃的创新创业场景有助于大学生萌发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灵感。而高校在进行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善于在氛围、环境、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高校应该广泛宣传各级政府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各方面优惠福利政策,充分利用板报、校报、广播、网站等相关媒体阵地宣传创业典型案例、创业知识,不定期开展创业讲座、研讨等学术活动。发挥各级学生管理机构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创业计划大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等非课程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校园良好的创业氛围。[4]
三、结语
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国民创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中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改革高等教育模式。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学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四、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
[2]叶培良,周素玲.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2010.01
[3] 杨晓华,曹炳志.择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02
[4] 徐荆.衢州市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N].衢州市官方网站.2009.12
[5] 谢志远,黄武刚.培养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学生工作的探索[J].温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02
[6] 彭澎.生涯规划务实[M].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8
[7] 王旭光,李杰.加强大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J].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8] 张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03
[9]魏素珍,王燕.构建创新能力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质量[J].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9.09
[10]薛敏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定位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2010.03
[11]王晓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12][美]坆迪文·布拉什等.女性创业.张莉,徐汉群,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01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策略,意思是计策、谋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各国教育竞争的加剧,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大国教育博弈的关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生态等方面还不完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其成功的经验和制度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 策略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世纪。各国竞相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取得竞争优势,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大国教育角力的重点。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了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可知,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升格为国家战略,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指引。
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激励措施、相应的文化建设等。因此,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特点
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早在1919年就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接受了该课程的学习。德国于20世纪50年代实施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在创建了“模拟公司”,是当时创业教育中最早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法[2]。1966年,印度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理念,鼓励毕业生创业、创造就业岗位。1994年,日本开设“综合学科”的教学,课程《产业社会与人》成为必修的创业课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专家柯林?B博尔(Kelin-boer)首次提出“创新教育”一词。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末。标志性的事件是清华大学在1998年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的圆满成功昭示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同时期,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对学生创业给予注册、资金支持等。
1999年,相关部门出台文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于2002年4月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6年出台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8年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该项目立项建设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2010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相关教育研究和实践。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培训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条件,从而保证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相关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策源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硕士教育的全过程,对师资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强调师资队伍与企业的科研和培训合作,兼职教师则是经验丰富的企业界人士。日本创新创业的高校师资来源更为广泛,如经济学者、管理学者、科研工作者、会计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等,既重视了学科背景,又注重实用性。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则强调实践性和经验,在“为创业”的课程中,有21%的兼职教师,98%的教师有过实业管理经验,70%的教师曾经创立过自己的企业 [3]。可见,教育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的针对性。
较之国外成熟的师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普遍推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储备不足,校内专职教师的培养、校外兼职教师的引入机制都尚未健全,仅依托校内师资无法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如投资、管理、政策等。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的建设极需加强,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校园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场所,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引入校外师资和实践场所。只有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拓展创新创业基础建设视野,方能快速推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性与专业发展相融合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发展的动因,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校内的正式课程教育,还包括了“商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科技园等形式的非课程教育。日本大学更注重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努力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大量的科技园区,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产生了大学向科研机构和企业输送技术、工艺、产品的创意。英国则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各类创新、竞赛、大学生科技园建设,为大学生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孵化园,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成果转化。国内多地高度重视创业园、科技园的建设,其中深圳的大学创业园建?O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对比发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公认的目标,但在具体教育实践层面,尤其是专业化发展方面,国内的创新创业实践还存在不足。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乏大学生创新与学科专业背离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业余创新,如销售、信息公司等,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亟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指引,避免大量的、低层次的创新工作出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已经相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需要政府、高校、社会资源的密切合作与协调,才能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引导、高校主动参与的特点非常鲜明,但社会资源的协调、调度与合作须进一步加强。只有建立新型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实践场所、信息共享等工作。从高校的工作职责来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场所)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系统性的知识和训练,需要在相关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指导下,依据高等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正常的教学管理。着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体验、专业讲座、创业竞赛、模拟实践、案例分析等知识融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探索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教育,鼓励师生项目合作、专业领域协同创新、建设与专业教育适应的一体化教室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力度,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通过讲座、访学、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水平。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促进师生协同创新,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表征,需要广博的知识底蕴和优秀的人生品格。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系统性知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国内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还不够完善。美国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强,课程设置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实施和强化通识教育,消除学科知识的壁垒;二是开设辅助性的、实用性的课程,加强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操、创业意识的培养。日本的创新创业课程包含知识类课程(管理、金融等)、创业实践训练和讲座培训等几个大类,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和挫折意识。国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实施,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冒险精神、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具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潜力。
(五)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优秀的创新创业文化的支撑。国外高校注重整合利用政府、社会资源,使其协同配合、共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对于实施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单位应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均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对处于起步状态的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制度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OL].2015-11-01.http:***.[2]周文华.国外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特点及启示[J].新余学院学报,2015(6):141-143.[3]田玉敏.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模式与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