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范文]
浅谈如何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 刘丹
摘要: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焦点,创新创业素质是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当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点,从学习途径、知识领域、实践工作岗位建设几方面着手,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了探究。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人才;实践条件;
目前,创新是备受推崇的焦点词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更是学生发展的热点议题,尤其对高校来说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和治学目标。对整个社会来说,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更是提升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对学生个人来讲,具备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才是获得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以上的认知为基础,进行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实践能力的相关问题的探讨,并在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启发。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首先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具有自主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同样对于艺术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既是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的主要课题。现今我国艺术类在读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许多艺术类院校及其艺术教育工作者,为提升艺术教育的质量做出了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随着艺术类院校的高速发展,艺术专业本身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是艺术工作者当前亟待努力的方向。艺术类人才因专业关系,存在一些特殊性。因而本文重点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方面如何开展做一些提议。
一.启发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主观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了创新创业意识的基础才会逐渐产生创业行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因而对高校来说,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产生并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具有凭借知识、智慧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的意识,其次要让他们意识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融入到时代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和发展,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实践能力的同时达到综合素质的同步提高,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积极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他们赢得社会竞争有决定性的意义。当前社会就业情况较紧张,竞争很大,就业市场对接困难,部分大学生开始自己寻找创业方向,自主创业思想萌发被接收。创业是艺术类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当代的大学生,艺术生应该把“自主创业”定位基本的价值取向,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因而艺术院校也应该顺应潮流,将启发艺术生创新创业意识做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首先,要提高艺术生的风险意识,这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关键。高校及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严酷性,使他们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去面对创业会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其次才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且创新意识的启发可以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摆脱固有模式和固定思维,转向大胆的不同于以往的尝试,甚至能够列出可选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最佳,为创业打下坚定的基础。艺术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性强,而目前的市场需求广泛,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是 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创业意识培养上面 可以启发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色,紧抓专业知识,结合市场实际结合专业所长,创造可行性项目,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事业的创造。比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从环保、低碳、节能等理念出发,在设计理念中体现。可以创造市场紧缺的有价值的设计产品。比如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利用废弃老件旧物,老厂房等,发挥其再生价值,合理开发设计利用,能够提升社会价值,这是一种新的创造,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高思想意识,能够全面掌控和创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可以充分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事业当中去,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竞赛活动,根据兴趣爱好分组分类,选择合适点结合专业技能等方式,成立项目小组或 社团,充分发挥艺术特色和设计特色,在创造中强化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专业的有依托的创业团体或创业沙龙。
二、加强师资建设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
教师的专业性及有意识的引导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来说,教师的素质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尽快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教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细节也会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而教师必须一方面有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观念,提起创新创业的动机和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信心,为艺术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配合艺术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转型。
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较弱、教师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艺术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课程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而高校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课程,通过课程使艺术生获取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掌握提高创新思维的方法,来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为了保证学习质量,课程结构方面要做到科学化,教学内容精细化。控制课程的总学时,保证学时数量,避免由于课程压力,影响艺术生的参与积极性。可适时增加课程的讨论环节,规范讨论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授课形式多样化,教师着重把握好对讨论课的比重和具体形式,避免讨论空有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讨论使其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课程中尽量引入项目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紧抓专业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授课方向。在实践课程中直接深入到企业,实地参与考察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业创新热情,提高思想认识。
艺术类课程实践性强,阶段性强,专业性强,课程建设非常重要。设计性课程要加强与企业需求接轨,创新专业内容与实践项目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艺术类学生能学习到适应市场需求的设计流程,从而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新计划等多样化平台,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的有利平台。艺术类课程的开发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考察等课程都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学习交流,提高学生开发、观察和创造的能力。课程设置,课程建设及改革,可以拓展到企业,引进企业人员指导,把学生课堂带入企业进行学习,采用项目考核,给大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实践学习的环节。
三、创建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
培养艺术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搭建非常重要。因而艺术教师应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艺术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的课外时间活动,鼓励学生组织创新创业科研活动,以此开阔学生视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创新创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打开创新思路,收到创新创业的教育。学院可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校级活动,例如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题活动,规划和组织开展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等。最后,可以校园科技文化为载体,组织艺术生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小组,鼓励他们组建以创新创业工作室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团队。可以提供团体需要的场地、设备、等扶持;可对部分学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帮扶。
专业学习领域不同,要求不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可在基础设施配备,开展多样化,合理接轨市场,突出经济理念和社会理念,发挥示范作用。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具有规范性,使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互促进,开发并承担艺术类实践项目开发,各类竞赛,课题研究活动等。课题组以实践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践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可有多种方式。
1)面向市场,打造团队。艺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成立团队,结合市场需求,分组分工,明确负责人,引进公司项目,成立项目团队,按照团队专业分类,科学设置课程。
2)承接项目,开展合作。引进设计企业项目,学习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和制度模式,开展与企业合作,与实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入设计项目,开设专业和设计项目融合紧密,可以是市场共性的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等等,双方共同合作提高艺术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
3)合作办学,顶岗实习。学校可以开展合作办学,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延伸。为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提供更好的平台,优质合作能有效锻炼大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改变传统单一性模式,以应用型实用性为主,选择刺激竞争,积极合作,提高实践中自主能力,将实践合作内容任务分解,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终极目标,将合理模式运用在项目运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和充分参加合作项目,必定在实践中提高既有创造性创新性的现代大学生,学生意识方面侧重鼓励引导,锻炼出有担当有责任的艺术人才。
四、结论
艺术类大学生追求个性、思想活跃、专业情节浓厚,文化意识淡漠,由于忽视了其他学科的教育与培养以致一些学生,做事作风缓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相关素质的缺乏会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艺术生总数的增加,就业市场的变化,艺术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引导艺术生有意识地创新、创业,提高自我的素质,发挥自我专业特色,发挥创意能力,选择多样化创业途径,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创业方向,是解决就业难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是各行各业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且在当前创新型社会要求与日俱增,就业难题越加严峻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的需求越加紧迫。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发展后备人才的关键基地,必须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作为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积极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高校从教学环境和理念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改革,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入手,进行专业教师队伍和相关课程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相应的资金、政策支持,实现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晴 《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3期
2、苏楠 《关于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牛金成 陆静《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导的创业教育路径探析》《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年1期
4、路波《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1期 李博雅《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全面帮扶大学生创业》《中国电子商务》2013年11期
注:此论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SK2014A046 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大学生创业是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
论点:大学生创业是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新时代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迫切希望高等学校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了解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因此,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创业正是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重庆三中的一个学生,在上大学之后,自己发明了一个永不滴漏的水龙头,以技术参股投入生产,利润丰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比躬行。”这句话对文学而言是这样,对经济活动、商业活动、技术活动而言更是这样。
总之,现代社会需要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正是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所以,大学生创业是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很有效的途径。
第三篇: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论文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如今全球经济局势愈发严峻,竞争愈发激烈,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强壮,需要一批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国家快速的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我国提出经济转型,提倡创新创业,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本文以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发展转型期。而在此背景下,也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本身及国家、社会意义重大,这种人才正是我国建设创新、昌盛强国所急需的人才,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迫在眉睫。
一、我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理解,定位不明确
就目前平面设计教学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而言,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较为落后,对平面设计学生在大学时期创新创业的行为仍不认同,觉得学生认真学习与接受专业知识就圆满了。有的认为,虽然就业难,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只是极小数,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完全没有必要。这种思想在很多学校与学校的校长、教学管理部门、就业管理部门以及教师观念中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错误的理解和认知,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低下。
(二)创新创业教育当前现状
我国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理论与应试教育,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运用则几乎全部忽视,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导好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单板落后,对课文实践活动不能涉猎,使得教学效果不佳。而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既要组织好学生,又要担任实践者和研究人员。而创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与拓展能力,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课堂中且不可照本宣科。但是,就当下而言,许多教师不但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而且对企业运营程序也不熟悉,俨然是除了理论再不懂其他。因此而导致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只会纸上谈兵,所讲述的跑市?觥⑻敢滴瘛⒃擞?与资金管理等,都是按照课本夸夸而谈,但却与实际不符,不能与实践相连。
(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与相关制度
目前看来,创新教育刚刚起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不足,还不能完全的接受。而我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与之相关的资源与制度保障也不仅完善。在一些较为贫穷区域的高校,因经费严重不足,活动经费匮乏,从而无法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影响了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如果没有充足的校内与社会资源,将会失去教学设置与社会的鼎力帮助,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因此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以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阐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培要平面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对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不但是学校的任务,全社会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创新文化普及到社会上的每个角落,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一片优越的沃土。创业精神应当具有独立性、自信心、使命感以及开拓创新的上进心。用创业精神做支撑,让大学生充满勇往直前的动力和胆量,积极的进行自主创业。应当引导、激励大学生勇敢的前往新兴行业或领域进行艰难创业,帮助大学生勇敢的自由发展与自主创业,让学生都有一个勇敢的心,积极的进行创新创业。作为教师应当灵活的运用一些成功的创业故事与成功人士,提出平面设计工作室的概念,并将该概念引入到学生教学内,列举运用平面设计工作室成功创业的例子,借此鼓舞着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勇敢前往。
(二)创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各大高校应当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并尽快完成转型,创建一个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以达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各大高校应适当的增添合理的创业教育内容,教学应选择新鲜、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熟悉与中小企业创业和管理相关的技巧和技能。教学案例应尽可能采用学生熟悉的创业案例。
教师可以对创业教育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多举办有实践效果的创业设计比赛、创业讲谈、创新比赛等等,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活跃了教学氛围,同时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业的激情。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部分以平面设计工作室为例创业成功的创业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近距离交谈,将创业的成功秘诀与造成失败的因素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创业加深认识和理解。
(三)强化专业创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经过课外实践的转化,尤其是社会实践,才能让大学生快速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并融入到社会中,开阔视野、放飞思想,才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将社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支撑点、立足之地,并创建齐全的创业基地,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以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人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快速的发展,提高经济生活条件。近年来各大高校平面设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培养一批精明强干、有能力、有魄力的创新人才,为我国平面设计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翟三琴.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130-131.[2]夏丹,陈育文.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J].南方论刊,2016(01):95-97+101.[3]党元一.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5(02):117+119.
第四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
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似乎越来越注重文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谓的技能或许是一技之长,或许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现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不具备所谓的专业知识。我们不会什么过人的一技之长,更多的倾向应该是对大量证书与学位的追求。
而相对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明显是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的。所谓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是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面对当今就业的不同方面的观点,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呢?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⑴“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⑵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7、高职院校要做好创业教育
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思考:怎样看待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会到哪里去?大学生在学校都在忙什么?现行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校也应从营造氛围、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动。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复旦大学组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日常办公设备等服务,以及创业辅导顾问团、创业辅导课程等特色服务。同时在市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础上,复旦大学配套投入大额资金等等。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热情虽高涨,但付诸于实践者实为少数。大学生创业热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在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我们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想要自主的创业,就应该像老师所讲的管道工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是大学生应该走的创业路。虽然艰难,但是仍旧充满冒险,时刻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充斥着其新颖、独特的特点。
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创业路!
第五篇: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
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似乎越来越注重文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所谓的技能或许是一技之长,或许就是人们口中的“铁饭碗”,但是现代的大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不具备所谓的专业知识。我们不会什么过人的一技之长,更多的倾向应该是对大量证书与学位的追求。
而相对现代经济发展而言,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明显是跟不上社会的节奏的。所谓的理论知识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是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面对当今就业的不同方面的观点,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
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主创业能力呢?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培养模式,既要有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的“务虚”型人才,又要有直接面向市场创造价值的“务实”型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总体衡量,当今高校专业设置方面仍在一定程度上残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个别专业社会生存空间狭小且需求量小,并没有针对市场经济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对意识形态领域以及与市场经济间接对接的相应专业,应该采取缩小招生规模、隔年招生予以专业整合。这样既能避免“结构性失业”之症结,又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会成本。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实行一种“精英式”培养模式,广大的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个隐形的心理契约惯性,也就是自己是“天之骄子”,毕业后将从事较为优越的职业平台。这种心理契约的产生源于过去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健全,仅能满足少数人,高考作为一种公平有力的选拔机制,起到了很好的筛选作用。通过高考的调节,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区分开来,从而确保了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较好职业。然而高校扩招政策与市场的“实用性”规则之合力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高考制度的筛选功能,等到毕业生临近就业,将优秀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相区别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人
才市场的调节功能上。而我国人才市场在应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时却明显的感到不协调与不匹配:一方面,市场上屡屡出现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则呈现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要从市场人才要求流向的趋势中找到灵感与机会。合理定位,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提升自身的就业力,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需要持有的就业观。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一直是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强势推动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也面临着减员增效的用工压力,因此二者都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也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力十分有限。再者,各类高校扩招规模近年来受政府宏观调控的钳制,高校及其它科研机构接纳大学毕业生更是优中选优,数量极少。总体衡量,民营和乡镇企业(主要是生产、流通、服务领域)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路径。这一切均预示着“务实”的主导地位,具体讲,“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⑴“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所谓“通识能力”,就是社会岗位范围内通用的技能,在此并没有文理科或专业的界限,诸如语言表达、文字组合、思维、创新、应变、适应、沟通、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能力。对此,可以通过日常教学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深化,社会实践的锤炼逐步得到提升,从而打造“宽口径,厚基础”平台。“专业能力”即从事具体岗位必备的特定技能,可通过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借助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环节加深理解,通过实验室情景模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借助实习基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专业培养的无缝对接。对上述两者统筹安排、恰当匹配,必能克服偏重理论讲解,“务虚”成分过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力。
⑵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面向21世纪的高技能人才是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完美结合。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构想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领悟力,同时又要有较理想的经验积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增加研讨、互动、实训、实践课程的比重,明令必修课学分不能免修或替代,着力构建高校实验教学平台、实训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战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转变过程,但总体讲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就相关分析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实质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门路的必由之路,是就业模式从被动式向主动式的跳跃。通过自己的能力创业,既为自己创造岗位,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岗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应该是个人条件、校园氛围、社会环境的共生物。首先,大学生个人要有创业的“本钱”,如启动资金、市场悟性、经营管理能力等,同时具备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业的动力。上述“本钱”的获得需经校园氛围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培育才有可能实现。
(1)建立大学生创业载体。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总之,就是让学生闯入市场,深入现场,真枪实弹去办实体、搞经营,感受现代企业的创业氛围,增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2)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生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形成创业有为的家庭观念。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师资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立足国情社情,广开就业途径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
业难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实现双赢的一项战略决策。事实上,相当比例的高校毕业生一味看重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薪酬、福利、文化氛围、发展机会、恋爱婚姻等相对优势,“宁愿端茶递水或暂时失业,也不愿下基层”。但地域好、环境优越、有较好收入的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苛刻且数量有限,结果造成“想去的去不了”、“想要的要不了”这一虚假过剩的“怪圈”。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诸如教育、组织、人事、劳动、公安、财政等可通过制度设计建立一种鼓励、引导、扶持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可以学费减免、户口不转、服务3—5年以上提供进修机会、职称评定优先、岗位福利附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为入手点,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带着知识、技术到广阔的农村建功立业,或走“中、短期轮岗制”服务西部、支边支教等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7、高职院校要做好创业教育
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思考:怎样看待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会到哪里去?大学生在学校都在忙什么?现行的高等教育价值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实现从传统学校学习向创业学习的转变,学校也应从营造氛围、制度保障等方面予以推动。
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技术和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复旦大学组建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日常办公设备等服务,以及创业辅导顾问团、创业辅导课程等特色服务。同时在市政府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基础上,复旦大学配套投入大额资金等等。尽管国家和学校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仍令人堪忧。热情虽高涨,但付诸于实践者实为少数。大学生创业热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在校
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后,要凭个人之力创办高科技企业,却往往显得势单力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认识,我们可以明确,当代大学生想要自主的创业,就应该像老师所讲的管道工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对事物全面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是大学生应该走的创业路。虽然艰难,但是仍旧充满冒险,时刻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充斥着其新颖、独特的特点。
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创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