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19-05-12 18:1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第一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科学总结

成果申报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word版本[下载]

成果完成人:郭绍青 王卫军 张筱兰 袁庆飞 常咏梅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在2005-2007年启动实施的,项目在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为依据,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构建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研发了以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核心的“知能并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形成了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多媒体光盘的个别化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等为核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参照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出以合作备课、集体研讨、动态跟踪为依托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

项目研究经历了两年的理论系统研究,从2007年进入了全面教学改革实践阶段,在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系列问题:改变了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编写了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形成了适合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了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教师分散教研方式,探索了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

项目成果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开发立体化系列教材,创新教材建设;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已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全面应用,并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一、改革实施的背景

1、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的焦点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因此,许多国家将教师教育置于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乃至全人类的前景中考虑,教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为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如美国针对未来教师的PT3项目、英国教师的ICT培训、新加坡的MP项目、韩国教师的ICT素养培养、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一些国际组织或国家也都相继公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先后两次修订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政府也公布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国研究者都认识到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影响在职教师培训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共识。世界各国都迅速展开了职前教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

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2、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在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地位。为了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人才,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母机”,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另外,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或工程,如“校校通”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联合国儿基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百亿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在项目发展后期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

响工程效益与质量的关键。

3、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培养水平对整个师范教育的质量,乃至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大局。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国很多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但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存在许多问题:(1)课程体系不完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系统性;(2)教学内容存在偏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3)教学资源极度匮乏,学生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4)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5)教学评价局限滞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自主性;(6)教学工作机械重复,教师发展缺乏持续性等。

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为适应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切实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为教师职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改革实施的基础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在总结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科学的前期调研,在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下,以大量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托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开展的,这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1、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1)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2002-2004年,组织参与了天祝、静宁、武山等项目县的450名技术人员、24名电教馆人员的培训,完成了天祝县、张掖市、静宁县250所学校的500多名校长与技术人员再培训,编写出版了《卫星IP广播系统的安装与接收》、《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等培训教材。

(2)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2004-2005年,对41个项目县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校长、骨干教师、技术人员以及10个项目市的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了累计为期460天、36期次、2614人次的培训。从2004-2006年,针对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设立的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TLRC)的部分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工作,对甘肃省中东部4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8所学校进行了现场指导工作,累计出动358人次,共计培训项目学校教师2800多人,编写出版了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印发的《卫星接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

践》等培训教材。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5-2006年,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由郭绍青教授带队,开展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国家级巡回辅导,先后赴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广西省、海南省、江西省等,开展了短期巡回指导与教师培训,培训教师7600人次,组织开发了光盘资源和资源库,包括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校园网构建与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法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中应用的技术

解决方案等。

(4)联合国儿基远程教育合作项目。2006-2007年,在联合国儿基会的资助下,项目组对甘肃、陕西两省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5)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2007-2008年,与青海省城西区合作开展了“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建成了网络培训平台,开发了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集中培训教师5期,为

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

(6)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2008年初至今,项目组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三期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共计6期次。每次集中培训两到三天时间,共计16天。参加培训教师累计29人次,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并开发了“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http://www.xiexiebang.com。

(3)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光盘教材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为特色,以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个别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课堂讨论与网络探究相结合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主要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5)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探索出以专家引领、教师联合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促

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良性协同发展。

五、改革的效果

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很好地与信息化社会国际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接轨,更符合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教学改革成果已在各级各类教师能力培养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效果,项目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

现。

(1)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应用。改革成果在学校2006级、2007级8个学科专业的35个教学班级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实施了在线全员调查。

① 学习态度的变化。95.0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感兴趣,不喜欢课程的仅为4.98%,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教学形式新颖,可以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空间大。

② 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课后学习中,有17.02%的学生在宿舍利用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学习,有76.37%的学生在其他网络环境中学习,其中21.16%的学生在校外网吧去学习,并且有76.07%的学生平均每周能够去校外网吧学习1-3次,甚至有6.64%的学生达到了3-5次。

③ 教学方式的认同。教学改革实践采用了多元化混合学习方式,有74.1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67.5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对学习效率提高有很大作用,65.8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④ 立体化教材的认同。教学采用的立体化教材方式,67.30%的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12.09%的学生很满意。对教学提供的数字资源,有68.86%的同学表示满意。

⑤ 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同。教学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作品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59.48%的学生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仅占5.92%。

⑥ 专业能力的变化。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自己的计算机和网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解决教学问题能力、资源检索下载能力、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有75.3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其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⑦ 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4.80%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这门课程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甚至有28.5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可以调节枯燥的专业课学习,有22.02%的学生建议,可以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课

程学习中。

(2)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培养体系方案,已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的在职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2007-2008年,依托与青海城西区合作开展的“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教师集中培训了5期,为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2008年初至今,依托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改革团队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6期(次)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培训时间累计16天,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

(3)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在职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以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为培养目标,且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改革调整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已开设了2届,作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已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了80余人,采取了脱产集中学习、利用光盘教材自学、利用

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4)教学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教学团队成员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已出版相关教材4部,获省级奖项5项,新申请科研项目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团队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吸纳了4名教育技术学博士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部分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心主任王卫军博士,在参与了项目的改革与实施后,不仅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还在他所从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现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为项目进一步

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支撑。

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获得的部分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师职业导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9)、兰州市教育局项目“兰州市农远示范校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与网络课程开发建设”(2009)、学校“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2009)、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及实施策略研究”(2008)等。

(5)推广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教学改革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极大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套教材已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平台也受到极大关注,在百度中以“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第一条记录便是西北师范大

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平台。

第二篇: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论文摘要: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高校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学生却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态势语的使用、教学口语技能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些方面正是当前在师范生培养中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应当成为师范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努力强化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投身教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就读师范方向就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毫无疑问应具备多方面的良好能力素养。笔者以为,这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可以说,前两方面是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决定教师“教什么”的主要因素;后两方面则是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是决定教师“如何教”的主要因素。从笔者多年担任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及多次带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师德品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方面的表现是合格的,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改进,当这些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不足的几个方面

笔者以为,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态势语使用技能普遍不足

态势语又称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或信息传播的手段,所以又称为无声语言。这种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等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有效地补充和强化教师口语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表情等态势语还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和实行课堂调控的重要依据。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心理学调查也表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毫无表情地讲课,学生只能接受课堂信息的25%;如果教师使用教具(如图表、字幕),学生接受的课堂信息能提高到40%~50%;若使用手势、表情等态势语,学生接受的信息则可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能够很好地利用态势语来辅助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一种必备的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及学生的实习中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却是较为普遍的。如在讲台上的站姿、手势语的利用、表情语的运用,甚至是翻书的方式,在教室中教师的步态,都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实习生在课堂中根本不能恰当地运用教师应有的,也是最令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的微笑来感染学生,更多的则是掩饰不住的紧张或一副毫无表情的模样;在讲台上,许多实习生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弯腰驼背,或双手撑着讲桌,使人觉得呆板僵硬,死气沉沉;很少有学生善于运用这个“表现力最强、使用最灵活、最方便”的手势语来辅助教学,对教师眼神表情语随教学情境发生变化而改变的要求,实习生的表现同样难以令人满意。

2.教学口语技能匮乏

教学口语技能是教师口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口语的基本表达方式——复述、描述、解说和评点,又如根据不同教学目的使用的讲析语、归纳语、点拨语、提问语、举例语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口语无一例外地包含了其使用的规律、要求和价值。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教学口语很难体现出其应有的规律和要求,基本上是任意发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讲析语不够透彻,归纳语不够系统,点拨语未能做到“适时”、“适度”,提问语中问题的设计及提问的策略不恰当(有的则根本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评价语难以达到“有见地,精当”的要求。这些教学口语技能的匮乏和不足,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跟着感觉走”,甚至有些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无所事事,课堂也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在这些缺陷和不足的制约下难以提高。

3.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明确,语言生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显然,教师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建立在拥有较强的教学口语技能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才可能使教师的口语表达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拥有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必然使教师教学口语技能的表达更科学、更准确,也更有成效。例如,只有懂得了导入语的要求,才能避免在导入语的设计中随意发挥;只有掌握课堂提问语的要求,才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相应的问题,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当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与其自身的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心理素质、普通话水平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有的学生因知识面狭窄而导致语言贫乏空洞;有的因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口语表达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有的因为普通话水平不高,导致缺乏自信,整堂课独自低声细语;还有更多的学生则是语调生硬,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缺乏生气。

4.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教师显然是系统控制的中心,学生的活动最终要受到教师的调控和支配。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并根据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的环境、内容、方式、学生的思维、心理以及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行为作出调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一堂课能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知识水平外,还必然受控于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其他教学实践技能水平。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内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当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的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排除了干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认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和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许多实习生不能及时获取课堂中出现的有效信息,主动作出相应的调控,依然按照自己的教案或原有的设想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学生上课睡觉等违纪现象或对疑难问题置之不理,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及学生等调控的对象,不能熟练运用表扬和批评等课堂调控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降低课堂教学水平。

以上几方面是高校师范生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二、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举措

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广大学生在师范专业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高校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主观意识的缺乏是主要原因。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广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1.加强引导,提高认识,避免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使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笔者以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应引起相关领导及专家的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教学实践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高校师范生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从教师培养的源头抓起。笔者以为,这首先需要加强对尚未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教师职业的要求,对自身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己对教师职业是否有充分的认识,是否真正热爱这一职业,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经历这一思考的选择无疑都是盲目的,这也必然导致其中的部分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缺乏动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教师职业自然也只能成为他们谋生的工具。因此,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师范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才能使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为教育事业选拔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2.切实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意识和自觉性

一方面,从事教育的各级领导、专家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还应使之成为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一项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意识及自觉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一点,其他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不断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意识和自觉性。

3.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相关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阶段的构成,都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两门课程就能达到的目标。此外,许多高校在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培训体系上,也不够全面和充分,如有的仅仅是开设“教师口语”、“普通话训练”课程及三笔字等基本功过关培训,教师态势语的使用技能也就是“教师口语”课程中一两节课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不过就是一两个学期的时间,这些对于需要系统培养和逐步提高的教学实践能力而言,显然都是远远不够的。

4.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

作为一门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当然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培养,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几门课所能培养起来的。而这恰恰又是许多高校在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活动几乎就只剩下教育实习。这也正是导致部分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时不知所措或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可能没有任何的教学实践经历)。因此,笔者以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手抓实践技能的训练。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师范生观摩大量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在校内组织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竞赛,如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武、演讲、朗诵等比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笔者以为,这才是普遍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http://

第三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传统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与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评价相结合,以“2-1-1”人才模样模式实现的“六种能力、五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六种能力;五个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59-02

近些年来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引下,各高校都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全面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点。作为以培养具备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应用心理学相关操作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如何在借鉴传统高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首要且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因此总结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特点,弥补其不足,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

一、传统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等增强实践教学的措施,但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大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薄弱的环节,普遍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心理学专业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对实践教学目标理解肤浅,不能合理认识实践教学在实现教学效果中的作用,继续延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的错误认识。

2.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受制于学校经费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的应用心理学实验室设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种类偏少;实训基地数目严重不足,即使在校内外有一些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但基本都流于形式,很少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3.实验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不合理。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项目不科学,或教学软件和实际脱节、操作性不强,加之实验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即使学校增加投入建设了实验室,也会使实验室利用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容乐观。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不规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依附于理论教学,既缺少专职的教师,也缺少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等。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和考核办法,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1][2]。

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多数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既无特色,又无实际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应成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设想

独立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定位于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能够直接进入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有别于传统高校中的实践教学,构建起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有目标要求、实施途径、具体措施和考核标准。

1.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规范,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和特点,实践教学目标应当是围绕实际岗位职业技能而制定的具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实践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有从事心理咨询或人力资源相关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认识能力,就是促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及周围环境。二是专业能力,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的科学思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了解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接触实际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三是实践能力,即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的动脑、动手能力。四是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训练锻炼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决策能力等多项个人综合素质。五是创业能力,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谋生本领的需要,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业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择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这是高等院校推动就业的必然选择。六是就业能力。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保证。实践教学体系不是单纯培养实践技能,而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3]。

2.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根据普通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及本专业特点,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五个模块”:实验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模块、职业化教育模块和科研创新模块。

(1)实验模块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构建含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各科课程的先行后续关系,适当增加独立实验课的数量。除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之外,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也应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实验内容,增加现代实验内容和技术,合理配置演示型、验证型实验比例,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习实训模块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广度、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增强专业技能型课程,如心理面谈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干预技术等,并且在这些专业课程中强化课内实训设计环节,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增加模拟岗位训练,增强专业技能的可操作性,支持学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见习、实习活动,体现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4][5]。

(3)毕业论文模块是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鼓励学生选择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践性研究论题。

(4)职业化教育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时间效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处理能力等;强化职业通用能力,包括计算机办公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专项专题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范围,使学生将来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5)科研创新模块则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将其纳入到创新学分管理之中。

3.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完善的教学管理文件作为依据,可以从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实践指导手册五个方面予以构建。

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主体由学生、督导教师和专家三个独立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学生和督导教师从教师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的结合程度、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成果(实践报告)。主要观测点包括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或实务需要结合是否紧密,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记录是否详细,记录角度是否多样,指导教师批阅是否认真,交流是否充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专家对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相关教学文件的内容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应用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6]。

三、构建2-1-1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和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以上实践教学体系以“2-1-1”人才模式进行展开,即两年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一年打造专业方向,一年强化个性发展,四年贯穿开展职业化教育,形成“夯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人才培养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晓,丁月增,郑航.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4).[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3]夏焕章.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4]庞爱莲,孟维杰.实践教学:应用心理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5]崔景贵.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6]朱远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索和实现[J].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第四篇: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通信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张燕,董昕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6100

31摘要:本文分析了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改革和创新

独立学院是采用新模式新机制办学的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公办高校,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体现。在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区别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及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我院通信专业自开办以来,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取得了明显成绩。

1.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可大致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可以细分为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研究型人才,要求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要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诸如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多偏于研究型人才。

成都学院创办之初,通信专业作为其母体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其教学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均依附母体高校,培养体系基本沿袭电子科技大学。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分析自身特点,有效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首先,从生源来看,独立院校招收的三本学生,不可否认与母体院校生源有相当差距,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认知深度、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其次,从行业需求来看,通信是一门和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更多地需要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进入公司主要承担着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开发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任务。经过分析实践,基本确定了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作为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其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点。

(1)掌握通信领域的核心技能和主流知识。核心技能包括软硬件技术的应用,主流知识包括通信原理、信息处理、编码理论、通信电路、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等。

(2)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通信行业标准的制定、产业资源、网络链接、业务服务均在逐步整合,其国际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通信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

(3)较强的新知识学习能力。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业人员需要接触许多未曾学习过的新知识。

(4)卓越的工程应用能力。即具有算法思维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工程素质。

2.人才培养思路

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 “以学生为本,以学院发展为重”的办学宗旨,坚持在办学过程中实施“面向行业,面向就业,面向市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全力培养有系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和技术领军型应用人才。要把通信课程教学和项目制、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社团培养、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设计、认证教学、职业培训等新型教学实践和工程能力结合起来,建立多渠道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可反复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增强教学效果。为确保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想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可以由两条途径获得:1)吸收企业部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教师;2)高校教师参加企业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开发、研究和生产任务,并完成相关调研工作。

(2)推进教材改革与建设。编选教材时尤其要注意:1)增强其应用性、适用性,比如通信网络的规划、设计与优化内容在一般的规划教材中很少涉及,但这部分知识是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用得较多的知识;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其先进性。例如在本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就增加或增强了通信组网技术、3G通信网络、电信业务开发等目前主流通信业务的相关课程内容。

(3)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引入利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适合本科层次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4)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己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实习基地,实习内容涵盖电子产品的焊接、加工,通信产品的生产、调试以及通信工程类设备的运营、维护等。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训中心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就业有优势、深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3.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通信专业领域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求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1 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构成,主要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既要突出理工特色,又要立足于本校学生特点。在 “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下,适当调整部分课程门数和学时数。一方面,对与专业体系无关的内容适当删减,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要适当加强专业相关内容,比如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加强学生通信

方向英文文献的阅读能力,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

专业必修课程执行精品教学的理念,按照专业内核, 精炼教学内容。对《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电路》等通信专业基础课,审视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与系统性,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选修课则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确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过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实践证明,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当学生对某个具体的方向感兴趣并深入下去后,往往能获得极高的回报。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采用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培养体系。首先通过一些基础的、简单的、综合性的课程引导对某个专业方向进行初步了解,这个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引导,然后在此方向设置后续的专业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少数比较有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避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过多的方向上,最终归于平庸,缺乏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远大于纯粹的理论学习,所以大幅加强实践环节就成为必由之路。

总的说来,在理论课程设置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加强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更新,明确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内涵,努力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性与应用性为出发点,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软硬件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实践实训环节设置

通信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环节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设计,由单一的实验内容到综合实验的基本思想,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除毕业设计外,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主要可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项综合实践、课外学生创新等几个部分。

对《数字电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性实验,主要利用实验箱开展。基础性实验相对较容易,可以增强学生信心,加强对理论学习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使学生熟悉、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如示波器、信号源、频谱分析仪、误码仪的原理及使用。

综合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一种方式是系统仿真,通过MATLAB、Systemview等常用仿真软件,构造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例如2.4G无线收发器、WCDMA扩频通信系统等。这种实验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通信系统的整体性概念,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效果非常明显。另一种方式是分析模仿型实验。针对通信系统中的某个功能模块进行,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单元电路、模仿设计功能模块的能力。该实验系统多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这样将EDA技术和通信原理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分析掌握实验用通信集成电路的使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项综合实践是实践环节中最重要,也最贴近实际工程的环节。此环节的具体实现方式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在院内通过专周实训的方式完成一个小的通信产品设计及制作,比如收音机、红外线收发器等第。这个实训一般在一些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开设,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一个小的成品设计。实践表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大有益处。第二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交换机、光传输设备、3G基站等真实设备,模拟真实的网络运营过程,积累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学院投资建设了具有全国一流不平的现代通信实训中心,配置了华为最新的实际商用通信设备,模仿真实的通信运营商网络环境。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非常明显,在实际工作中能很快上手,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种,通过在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能接触真实的通信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联合一些通信企业,形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单位参观和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职业素质的训练,增强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寻找一些实习机会,累积实际的工作经验。这种实习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效果非常明显。总的说来,专项综合实践就是贴近企业的真实工作方式,尽量让学生多累积实际的工程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除了以上三种实践环节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外,我系还成立了实验中心,全天开放,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到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通过经费支持、联系老师定期举行讲座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科技活动竞赛,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项目制或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由老师指定或学生自主指定课题,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其中课题的设计性灵活度很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框架。总的说来,通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思路主要是:教学计划增加“柔性”, 减少“刚性”,减少理论性必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大力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在新修订的通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训部分的学时占到总学时的1/3以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是非常明显。

4.总结

虽然通信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目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对通信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怎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我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乃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及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此文能够对独立学院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许学梅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2004.10:32-37

[2]王志明,《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 南京工程学院,2004.10:6~14

[3]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学位与教育研究,2002.4:1-4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中国高教研究, 2007.8:54-55

[5]周宇,王国红,徐铁峰,《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9.1:92~93

[6]王文鼐等,《独立学院通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研究》,成功(教育),2010.12:217

[7]王隽,林晓勇,张玲华等,《通信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30.No3:27~29

第五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摘要】当前,培养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质量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电子信息 创新 实践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一.电子信息类的学科特点

1.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且对物理与数学都较高的要求。首先得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这些的知识既是基础又是学习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保障。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就要求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知识和物理的基础,在培养计划中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群共有448学时占总体的18.5%。共20.5学分

2.基础理论比较成熟与涵盖的内容丰富。电子技术发展很快,新的器件电路日新月异,基本理论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但对基础理论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了解前沿的科学技术作为创新的源泉。电子信息类的学生不仅的学习软件部分也得学习硬件部分,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所设置的课程也就更多对知识的需求量也就更大。

3.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讨论的许多电子电路都是实用电路,仅通过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掌握知识,对于功科院校都很注重实验的建设,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校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九百余台件,总价值近800万元、信号与系统实验室、数字信息信号处理实验室、微机接口与通信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等。

二 构建多成次创新性实验项目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度与深度都不同,又面对考研与就业的不同选择,必须有多层次的项目以及对低年级学生的培养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一 基本要求层次。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电子实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宣传我校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组织与之相关的讲座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科研工作有一定了解,作为实践创新队伍的新军。

二实践要求层次。通过专业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中年级学生可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基地。自行组队进行理论要求不是很高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扎实好学生的项目科研能力,做为综合实践项目的后备军。

三综合实践层次。将后备军培养为主力军,拓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将实际生产

中的问题引入实习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践创新项目选题中,为学生接触行业的前沿科技、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后备军进行较高层次的项目的实践。一环扣一环带领学生向前走,大项目得意继续,新力量得以及时注入保障创新源源不断。

三 建立激励机制,活跃创新实践环境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被动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建立并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授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他们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励。对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和保送总校的硕士研究生要所照顾子在最后的毕业成绩单上有体现。对指导教师工作量进行认定,在教师聘任考核以及申请重要岗位时给予优先考虑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 实施创新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老师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适当调研提出研究课题 ; 指导老师审核课题,检查、指导学生工作,创新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授予学分 ;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直接产生效益,可以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为学生参与创新提供动力。

四.建专家组,保障质量

学生做项对项目的最终成果要有可以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组织专家评审、验收实验项目和定期的项目答辩与验收,同时还负责监督实验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保证经费的用之合理得当,避免浪费的现象。对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校,系聘请的各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我校的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对学生自主申报的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行审核、立项、结题和评优;对我校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结束语:新时代新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机制以及学校院系的大力支持与资金的投入以达到学校院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阮俊华 郑博文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浙江大学

“ 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 为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 0 1 1 年第 2期

【2】 高原 王土央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实验与技术管理 第2 8卷第 6期2 011年6月

【3】 武晓光 郭天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实践0 1 O 年CE P E中国电力教育第3 1 期 总第1 8 2 期

下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网络经济呼唤建立信息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应用平台、开发技术、功能体系在不断的更新,会计电算化走向网络化已成......

    关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粮油检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粮油检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张艳敏 崔忠艾 林洁 李桂霞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摘要:粮油检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索5篇

    荆州教育学院 徐 燕本文以英语师范生顶岗实习契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代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阐述,对新时代英语教师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和实习学校领导认可......

    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主题: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育论文(模版)

    摘要:校企合作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用人需求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脱节所致,另一方面,是国家为扭转这种情况而制定的政策导向使然。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大全五篇)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张斌a,邱致燕b,王叶飞a,罗银屏a (湖南中医药大学a.人文社科学院;b.护理......

    顶岗实习: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途径(新)

    顶岗实习: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以衡阳师范学院顶岗实习工作为例 邓育武12 ,(1.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2. 衡阳师范学院教务处,湖南 衡阳 421008......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最新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