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应速度心理实验报告
反应速度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XXXX 年 XX 月 XX 日星期 X 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楼 XXX 教室 学生姓名:
XXX(班级学号)
指导老师:普通心理学 XXX 老师
一、引言
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即应激性是生物体的 7 个基本特征之一,不论是简单反应还是复杂反应都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的回应。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我们无时无刻都暴露在各种外界的刺激下,针对个体反应速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发现寓于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而且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外界刺激,提高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二、实验目的(一)了解自身的简单反应能力和复杂反应能力,以自身为个例深入学习反应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探讨更多反应速度的规律性。
(二)以计算机为平台学好相关心里测量数据的整合和总结,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步骤 和方法(一)步骤 1.打开实验室里的计算机中的测试软件,点击“反应测试”,出现“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
2.每组测试开始前会有 3 次练习,而后进入 10 次真正的训练。以反应速度为最优成绩,电脑会提示训练者是否打破自己的最高纪录,并予以相应的鼓励或是表扬。
3.“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两个实验测试各测试 20 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二)方法 1.“简单模式”: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红色方块”时以最快速度按下“L”键。
2.“复杂模式”:实验者要求在电脑屏幕中看到“黑色方块”以最快速度按下“A”键;在看到“白色方块”按下“L”键。
四、实验结果 及处理
反应速度测试报告(单位:秒)次数 简单反应速度测试成绩 次数 复杂反应速度测试成绩 1 0.332 1 0.359 2 0.378 2 0.335 3 0.359 3 0.382 4 0.293 4 0.352 5 0.295 5 0.381 6 0.287 6 0.387 7 0.298 7 0.398 8 0.304 8 0.404 9 0.274 9 0.374 10 0.304 10 0.439 11 0.284 11 0.387 12 0.278 12 0.467 13 0.281 13 0.442 14 0.282 14 0.428 15 0.293 15 0.436 16 0.315 16 0.379 17 0.309 17 0.395 18 0.293 18 0.412 19 0.340 19 0.397 20 0.295 20 0.417 最大值 0.378 最大值 0.442 最小值 0.274 最小值 0.335平均成绩 0.305平均成绩 0.399
五、讨论
(一)简单反应速度测试 1.认为在这次的测试中,前三次测试未能正常发挥,未能正常发挥的原因如下:
(1)由于刚开始未能知晓并解决闪退,导致反应速度不佳
(2)右手晃动鼠标分散了注意力,导致反应速度降低 2.在第四次测试时已解决了问题,问题解决之后,测试正常进行。认为在后半段的测试中,自身是属于正常发挥的,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自身真实情况。
(二)复杂反应速度测试 1.认为本次实验效果不显著,与想象中的存在偏差。其中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未能正常发挥。具体原因如下:
(1)主观因素 A.实验次数过多且时间紧迫,刚做完简单反应速度测试实验后,态度松懈,具有倦怠性。
B.周围环境过于嘈杂,和同学交谈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
C.多次试验后产生视觉疲劳,身体机能不太能够跟上。
(2)客观因素 A.左手右手同时进行测试,由于左手曾在实验前受伤脱力,导致左手反应不如右手敏捷。
B.电脑设备时不时会卡机,测试软件偶尔闪退。
结论:
1.人类简单反应速度与复杂反应速度差距较大,反应测验越简单,人类反应速度越快;反应测验越难,人类反应速度会相应的变慢。
2.在正常发挥水平中,反应次数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不大,具体反应速度会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
反思:
1.尽量让自己更加专注的做实验,排除外界干扰去做实验,让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科学。
2.实验中多注重劳逸结合,不要一味求成,适当的休息,但也要注重保持测量时的一定手感。
3.测试时要保证实验设备可以正常运行,以提高实验数据的精确度,减小误差。
4.下次实验应当提前了解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清晰地知道实验目的,方便之后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篇: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报告-XXX
表象的心理旋转
XXX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计算机及实验心理学虚拟实验系统,测验了一名XX大学一名男性被试表象旋转所用的反应时。实验目的:验证库珀的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不同角度正反字母“R”的心理旋转反应时。通过反应时减数法则,验证表象心理旋转的存在;熟悉和掌握减法反应时测量技术在信息加工研究中的应用。结果发现:说明刺激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要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就越多;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心理旋转的经典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表象旋转的存在。
关键词:反应时 心理旋转 引言
心理旋转是一种想象自己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转换能力。对心理旋转能力及其性质的研究不仅在理解人类空间认知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心理旋转参考框架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的表象旋转假说,假说提出心理旋转的内部过程是同外界物理旋转极其类似的表象旋转过程,被试在判断一个倾斜的刺激时,总是先在头脑中形成这个刺激物的表象,再把表象旋转到直立位置进行判断,然而内部参考框架不能转成与即将出现的字母一致的方向。有研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接受正像镜像任务和字母数字判断两个任务。在正像镜像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字母或数字是正像还是镜像,而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让被试判断屏幕上出现的刺激是字母还是数字。在正像镜像判断任务中出现了反应时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心理旋转效应,但在字母数字判断任务中,被试的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心理旋转的重要变量就是反应时,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测量我们可以借鉴减数法的研究思想判定心理旋转的存在。本实验假设心理旋转的角度对反应时有影响,倾斜180°时反应时最长。而0°(360°)时,反应时最短。同时对象旋转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在刺激呈现时,人类会自动的按照认知的规律,以尽可能小的能量消耗,获得我们所需的结果。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库柏和谢帕德的实验。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2届应用心理学系学生一名,24岁,男,视觉正常。2.2 仪器与材料
2.2.1仪器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学实验系统。2.2.2材料
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镜像)图片,共有0°、60°、120°、180°、240°、300°正反共12种不同角度和方向的R。2.3 程序
2.3.1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表象的心理旋转”。单机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按钮”开始
2.3.2 正式实验开始后屏幕随机呈现不同角度的正向和反向R,被试对呈现的R作出正向还是反向的判断。程序将自动记录反应时。
2.3.3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实验结果
3.1 计算被试对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正确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百分比。
表1 被试不同角度的正R和反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
正R反应时(毫秒)正R正确率(%)反R反应时(毫秒)反R正确率(%)
0度 639 100 661 100
60度 561 100 718 75
120度 642 100 1145 85
180度 897 80 1025 100
240度 837 100 814 100
300度 543 100 541 90 从表1中可以看出:被试正R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在180度分别达到峰谷和峰顶;反R正确率在60度达到最低,平均反应时在180度达到最高。这可能与被试采取一定的策略有关。
3.2分别以R的旋转角度为横轴,反应时为纵轴,画出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关系曲线,并作出解释。
图1 被试正R和反R的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0度到180度的时候,心理反应时间增长;在360度至180度的时候,时间增长。说明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多,心理反应的时间就越多。
4讨论
4.1表象这一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证明的。心理旋转的实验恰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并非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断言的那样,外界刺激传入大脑,就如同进了黑箱子,人们无法知道头脑是怎样活动的。也不像机能主义心理学那样,单凭被试者的内省报告就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用实验进一步揭露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的过程。
4.2证明了表象是物体的抽象的类似物的再现。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出会对视觉信息和空间信息进行加工。表象是真实物体的类似物,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它具有直观性。大脑对表象的加工操作类似于对真实物体进行知觉时的信息加工。事实上,心理旋转正是真实的物理旋转的一种类似物。只不过表象是这种实物旋转在头脑中的复现而已,并且复现时不受任何感觉通道的束缚。结论
5.1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确实存在,表象经过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越长,到达180°达到最高,然后下降。
5.2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大,不仅仅会增加被试的反应时,而且会减小被试的正确判断率。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XX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年,144-145 2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13-225 附录
序号 1 2 3 4 5 6 „„ 69 70 71 72 R角度 180 60 60 300 120 240 0 240 120 120
正反 正 反 反 正 正 反
反 反 正 反
被试判断 - - - + + -
- - + -
结果 错误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正确
反应时(毫秒)498 889 1077 490 685 627 496 1059 2255 1409
第三篇:心理实验报告的写法
一、心理实验报告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或附录。每一部分都有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题目和作者
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浓缩,要言简意赅,最多不超过20个字.说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最典型的题目就是指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例如,“照度对视觉敏度的影响”,其中“照度”是自变量,“视觉敏度”是因变量。在题目之下标上作者的名字。另外,同时还要注明研究者所在单位名称及邮编(对学生来说只要注明系专业、班级、学号)。
(二)摘要
摘要是概括文章要点的短段。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摘要一般不超过150个字。好的摘要应该包含以下信息: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前人对该问题的争论;本研究的被试、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摘要中最后还要写出3到5个关键词。
(三)引言
在引言中一般要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意义,然后,应指出该问题的背景材料,最好能指出这类实验的来龙去脉。最后,应指出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或者说明本实验做什么,试图证明什么。一般来说,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人曾做过的研究,尤其是尚未有定论、对结果还存在许多争论的问题。对于这类实验,在引言中要系统、简要地介绍以前的研究方法及结论,以便与本实验进行衔接和对比。
第二,以某一理论为根据所提出的假设。在引言中要介绍有关理论的内容和背景,并清楚地解释假设的由来。
第三,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实际问题(问题的提出)。在引言中要明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来证实。
(四)方法
方法部分主要说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它必须详细,以便其他实验者能够参照实验的研究条件,复核该实验结果。方法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被试、仪器或材料、实验程序。
1,被试。主要说明选择被试的方式,被试的年龄、性别和文化层次等情况,以及被试的数目和怎样分组等(对实验组不必罗列个人名单和个人情况,只要对该组有所说明即可)。
2,仪器或材料。包括用来测试被试的所有设备和问卷、词组表等材料。要标明设备的型号等细节,有时由于型号不同,同类仪器作出的结果也不同。如果材料过长,可以在附录中详细列出。
3,实验程序。即实验具体是怎么进行的,研究者对被试做了什么,包括实验的原则、方法步骤、指导语、控制的变量等。这部分要写清楚、确切,以便他人随时重复验证。
(五)结果
结果部分主要说明实验者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处理情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部分无需列出实验的原始数据。实验者必须先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加工,然后在这一部分以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形式将结果表示出来。不管是描述性统计还是推断统计,除了用数据加言语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图或表来说明。作者还可以对统计结果及图或表进行简要说明。
(六)讨论
实验者可以对结果部分的有关数据作出自己的解释,指出事先的实验假设是否可靠。如果结果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或各部分有矛盾,实验者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如果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致,实验者可以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由;如果实验得到意外的结果,实验者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理论预测将要发生什么,但事实上却什么也没发生时,也应在这一部分一并进行讨论。另外,这一部分还可以对本实验的程序(实验设计)、使用的仪器以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七)结论
这部分说明本实验结果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问题,一般用简洁的条文形式来表述。实验者必须注意,结论应以实验所得的结果为依据,确切地反应整个实验的收获。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写在文章的最后,心理学的期刊杂志要求实验者列出所有参考文章的题目、出处、作者、发表日期等。要注意的是,实验论文不同于学术著作。著作的参考文献要包括尽可能多的引用材料,而在实验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只有实验引用过的文章才能被列入。
期刊:作者、文章名字、刊名、期号
著作:著者、书名、版次(初版码),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九)附录
附录一般包括了实验的原始数据和记录,以及实验的具体材料(如果材料较长的话)。对学生来说附录一定不能少,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形式,原始
数据等作检查。但在正式的心理学刊物上,由于篇幅所限,实验者往往无需列出这一部分。一般摘要,参考文献不要注明第几,而引言等若需要可注明第几,如1,引言,2、方法等,若再要分段可分别标为1.1,1.2及2.1,2.2……
二、教学实验报告的常见问题
第一,忽视题目和摘要。学生在写教学实验报告时,极少考虑报告的题目,一般都是直接把书本上的题目搬抄下来。摘要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实验结果。摘要至
少应该有被试、方法和结果三部分。
第二,引言过于简单。许多学生都把实验目的作为自己的文章引言,有些教师也因为觉得二年级的学生不可能阅读大量文献而这样要求他们。
第三,结果部分常出现原始数据。实验手册上往往附有原始数据记录表,但学生却常把整张表原封不动地搬到实验报告上,作为结果的一部分。
第四,结果多是描述统计,缺乏推断统计。学生在刚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常常根据平均数等描述性统计指标得出“某某与某某存在明显差异”等类似的结论。
第五,讨论缺乏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刚开始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习惯按照实验手册上的提示,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感兴趣的和发现的问题展开。对于这些将来的实验者来说,对大量接触的传统实验仪器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也可以成为他们讨论的一部分。
第六,没有参考文献。并不是学生忘了写参考文献,而是除了相应的教科书,他们确实没有参考什么其他的资料。
肤觉两点阈的测定
(一)实验背景
能感觉到两个刺激间的最小距离称作两点阈(two point threshold)。两点阈是肤觉定位的一种方式,也是皮肤触觉的敏锐性指标。人身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皮肤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头、面部的两点阈最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小腿等处的两点阈较大。
(二)实验目的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测量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肤觉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和前臂背面为测量区,从手背至肘部分别为A、C区。测量前做好标记,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
2、在实验之前,主试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的感觉为两点时就报告为‘二’,感觉为一点时就报告为‘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
3、采用恒定刺激法来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为7-15mm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1mm。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顺序进行排列。
4、每隔50次,休息几分钟。被试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相对持久的两点后像(即只有一点或相距很近的两点,也报告为两点),此时应让被试适当休息。每隔10次,插入一个一点刺激,看看被试是否出现了两点后像。
(四)结果分析
分别求出不同区域的两点阈
(五)问题与讨论
主试:
被试:
观察记录核对:
第四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心理实验报告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心理实验报告
(一)题目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
(二)引言
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将来能做什么。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我们将以他的职业倾向测试为依据,以问卷形式对在读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被试最终测试的结果是怎样的职业兴趣特点,假设此测试涉及方面较全面,能够比较有效地测试出基本符合被试本人的职业兴趣,此次实验研究就是为了让被试更加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有助于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对他们的工作及学习都会有很大帮助。
(三)方法
被试:在读大学生
测验工具:霍兰德职业倾向系列问卷
测验过程:让被试完成问卷调查
(四)结果
受测者的职业兴趣特点是:社会艺术型。受测者对人和艺术都十分感兴趣,乐于社会交往,并富有幻想和创作欲望,富有情感,有很强的人际归属感,热情,大方。受测者喜欢从事要求想象力丰富的工作,乐于和人相处,对错综复杂和不规则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受测者有强烈的影响他人的欲望,乐于组织合作和协作,友好对待周围的人,宽宏大量,对情绪情感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体验,富于表情,表演才能高。受测者在工作中,有相当强的热忱,有时喜欢夸张的表现,也喜欢有所创造。所适宜的工作环境:社团组织,有自由度和要求创造性的环境,对人际交往技巧要求较高的工作。所适宜的职业:理发师、包装艺术家、美容师、发式设计师、图书馆管理员、教师、护士、指导员等。
(五)讨论
该问卷的核心假设是人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事务型(C)、研究型(I)、社会型(S)、技能型(R)、经营型(E)、艺术型(A)。从被试的测试结果显示来看,每种类型的最终分数从0--13分不等,分差比较大,有明显差异特征。最差的就是技能型指标,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指标有两个,分别是艺术型和社会型指标,得分均为11分和13分,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被试最终测验结果为社会艺术型(SA)。那么,本套试题是由三部分组成:兴趣倾向问卷、个人经历问卷和人格倾向问卷,分别对测评者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评。所以此测验结
果也就表明了该被试是怎样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该被试对与其自身性格匹配的职业类别、岗位特质有更为明晰的认识,从而在就业、升学、进修或职业转向时,做出最佳的选择。据此,我们的研究假设也是成立的。
(六)结论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能够比较有效的反映出被试的职业兴趣,从而帮助
被试在就业等方面做出最佳选择;
该测评适用于高中毕业生、在读大中专生、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已
参加工作但渴望转行,需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的人士。
(七)参考文献
第五篇:商务谈判心理实训作业及实验报告填写规范
第四次 实验报告撰写规范(每个小组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商务谈判心理
实验目的:掌握商务谈判人员的心理、根据不同谈判人员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谈判策略。
实验原理:商务谈判人员的心理
实验设备及器材:多媒体、笔、纸、案例材料 实验过程及数据记录
(1)全班同学分成8个组,每个组5-6人(2)教师分发案例材料
(3)教师讲解商务谈判心理的知识点 商务谈判中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美感的需要)
商务谈判中的动机(风险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商务谈判人员的气质(胆汁型、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商务谈判人员的性格
权力型(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说服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不草率盲从)执行性(喜欢照章办事)
疑虑性(犹豫不决,拿不定注意,担心吃亏上当)商务谈判中的情绪和情感
兴奋型、稳定型和中间型 热情型、冷淡型和中间型 外倾型、内倾倾和中间型(4)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5)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合商务谈判心理内容写)案例一:李峰为什么能在短短半个小时就做成了这笔生意?他抓住了顾客的什么心理?
小组讨论结果:。。。
案例二:为什么大堂经理能成功说服客人还回浴巾?这个案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小组讨论结果:。。。。
案例三:为什么这个商人可以成功? 小组讨论结果:。。。。案例四: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