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精选五篇]

时间:2020-11-17 10: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

第一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曾经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么让幼儿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人来面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更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

但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来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现在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传统中人们眼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如此一来,反倒宽心了。

二、儿童只对能够成长自我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没有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吧。文中有个孩子希希自小喜欢形体富于变化,玩法多样的玩具,如小熊换衣、磁铁拼图、立体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对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却反应平平。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儿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会根据内在成长的需要选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我。国际上幼儿教师的收入和律师、牙医的收入一齐位居社会前三,很多博士毕业后就去幼儿园带孩子,因为0—6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将最好的资源带给给了这个阶段。

六、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书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关于“顺从”的论述,这一点书中出现多处,第一句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这个顺从的含义比较深刻,不仅仅仅是我们传统中所理解的。那种感觉就像热恋中的恋人,如果一方请另一方帮忙做一件合理的事情,那么这一方必须会很顺从地去做,顺从中充满了爱恋、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儿童和成人表现出来的就就应是顺从。当我看到“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一个快乐的成人也不会去破坏。快乐的人类不会去毁坏财富、破坏环境、发动战争,他们只会有建设性的行为”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七、关于神游。比如一个人下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气,经过在培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实际中他每一天只会在家里唉声叹气,一边想着上述的种种计划和过程。这个人的心和力被分开了,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看来,这种状态在很多成人身上明显存在着。

那么,回归到儿童时代呢?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仍是书中的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而这些,不是就应被反思的吗?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自我,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

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第二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曾经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形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己,我该怎么让幼儿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但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知道该如何人来面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知

道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更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但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己。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

但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来爱和自由真的可以并存,而且非常重要。爱和自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有趣,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现在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爱和幸福这是一则深受小朋友喜爱的童话,这是一则充满了爱和宽容的童话,这还是一则寓意深刻的童话。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巨人的花园》主要内容是:有一个自私的巨人,他不让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还砌起围墙,不让孩子们进来。因此,巨人的花园里始终是冬天。后来有一个小男孩提醒巨人,巨人这才知道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自己的花园了。巨人让孩子们进到他的花园来玩耍,春天也来到了花园,巨人这才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明白了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巨人后来感到幸福是因为小男孩帮他除去了心魔,赶走了他那任性又冷酷的心和冬天,唤醒了他那善良、热情的心和春天。我懂得了孩子们是春天里的那一颗奋发向上的树,有了这些能把春天带来的孩子,无论多么寒冷,你的心仍然是热热乎乎的。在充满孩子欢笑的地方没有冷酷、自私和寒冷,只有善良、热情和温暖。爱和自由读书笔记当然还需要一颗始终认为幸福和愉快、只需助人和知错就改的心来画龙点睛。以前,哥哥向我借东西,我不管什么东西我都借给他,可是叫他还,他总是一天拖一天,他的借口不是忘带了,就是没看完,这倒没什么,可是他有什么东西都不借给我。有一次,我在二爸的汽车上发现了两本“哆来A梦”,我把书带回家后,哥哥看见了大叫起来:“你带来干吗?赶快放回车上去。”我气极了,心想:我以前借了他很多东西,他非但不还,而我想借他的东西,他就是不愿意,我以后要用以牙还牙的方法来报复他,永远不借他东西。

现在想想,觉得那时我真可笑,不就是一些身外之物嘛。再想想,我那时借他东西他都很开心,我从中知道了自己很有眼光,挑的东西都很好。幸福是帮助别人,爱是别人帮助你。幸福和爱只需要帮助别人、改正自己的过错就可以得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6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

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

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

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8

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爱和自由》从中感处很深!

不由的感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和老师的威严不可动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以前,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孩子就得乖乖听话“我们更是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给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

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别提赞美孩子,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给孩子平等的爱。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在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而此时,我们成人就会,“强行”让孩子听话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的。【危险了,会弄脏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确实是这样。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爱他,就给他自由!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这样打着“爱”的旗号过分约束。作为老师、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9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0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1

我有一串十分淘气的钥匙,总喜欢和我“捉迷藏”。二年级,妈妈见我学习进步,便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它。“嗯,保证完成任务!”我一脸自信地答道,妈妈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钥匙便一周“失踪”一次,我也一周和它捉一次迷藏,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的钥匙这么会一周就不见一次啊?你应该一回来就把钥匙放进书包,或者把它放进一个固定的地方!我真后悔把钥匙交给你!”我低下头,轻轻地“哦”了一声,显得十分没有底气。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旧“老方一帖”,一回来就把钥匙扔桌上。也许是报应吧,今天,我的钥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这次我无论怎么找都找不着。书柜,沙发,桌子,冰箱……我几乎把整个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找不到钥匙,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我昨天回来之后是放桌子上的,怎么会……”我一边用手比划着昨天回家时的行走路线,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啊!”我一拍脑门,用手指指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肯定是你们。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钥匙放在桌子上了,肯定是你们拿的!”“胡说八道!”妈妈反驳道,“你总是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把钥匙放在哪儿了。真不像一个男子汉!”“对。”我说,“我的确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钥匙被带到哪儿去过了。”于是,我开始想:“我先回来看电视,然后去冰箱拿橙汁……“对了!橙汁!”我直奔冰箱,打开门,钥匙原来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着呢!通过这件事,我记住了,丢三落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要改正它,争取以后再也不和自己的东西“捉迷藏”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2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有我们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会和你生气的。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3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4

《爱和自由》第二次刷完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看完就觉得很棒,我想要给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但是讲到爱和自由,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样的爱和自由才是正确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倾注所有的爱给他,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讲话的时候,有时候哭闹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他会讲话了,我们也会矛盾,语音吵架,或者孩子吃东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经蛀牙了,这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事,这本书给我了答案,这本书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内心的一些细腻情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也是有些规则的,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书中讲到一个人的完整性,从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慢慢发展出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可爱行为,为什么饼干掰开就不吃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看着书本,看看身边的可爱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释了。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出现情绪,告诉我们怎么处理方法。

这本书的好多文字也很优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阅读起来,育儿育己,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也是离不开爱和自由,愿我们都拥有爱和自由,成为自己。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

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第六章 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第三篇: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读《爱和自由》有感

这本书对许多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我在大学期间的图书馆就经常会见到这本书,后来参加工作后,也常会听人说起。但总没细细阅读过,都是简略看看书本简介。不细读的原因,也记得不大清楚了,大概是对它有些偏见,因为接触过太多以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书写自己的事情来“教导”大家该怎么对待幼儿,对待幼儿教育。这是我平时不太喜欢的一类书籍,我反而更喜欢一些学术研究类书籍,通过大家的研究,更深入了解一些幼儿行为、心里、发展特点等,并用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说服我。

但今年这本书再次进入到了我的眼帘,在学校的好书漂流图书室,多个家长都将这本书推荐到了学校图书室。我再次注意到了它,而这次我也真正下定决心去仔细读一读。毋庸置疑,我们的工作面向小朋友,同时也面向家长,既然这么多家长朋友都选择这本书,肯定有他的道理,同时接触家长们喜爱的书籍,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家长们的一些想法。

带着这些想法,我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开始时还是抱着一些些怀疑和试着看看的态度,但这本书却给了我许多的惊喜。每一章它都会重点讲了一个特定的内容,而那些内容,看似简单平常,但正是这些简单平常的事情,却是每个老师、家长会遇到的问题“儿童为什么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应该怎样理解孩子;怎样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时有发生在作者的孩子身上的,所以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见解及可行的解决方式。相信这也是家长们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们会获得共鸣,找到许多可行的小策略;再或许作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适合用在每一个小朋友身上,但当大家看到作者讲的这些问题,不只是自己家的小朋友会有,而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自己的焦虑,而有时正是家长的焦虑可能会将小朋友某阶段出现的问题扩大化,恶劣化,反之而言,家长能轻松面对一些幼儿身上的问题,先稳住自己的焦虑再从容的帮助幼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点在这本书中也有提到!

在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中,我们面对的可能只是一个班,但却是许多个不同的个体,许多个性化的问题,迷茫、踌躇可能经常会光顾我们,这时静下心来阅读一下吧,《爱和自由》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四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

第四章讲述的内容依旧在延续前边的让孩子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第五章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看一下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第六章 说到孩子反复做一件事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2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寻找这个答案,可每个人是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葬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是一样的,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看字典,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很向往自由!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过多的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候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估计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吧?因为这个尺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

这本书表达了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许多的观念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遗憾和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给孩子,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深重的寄托,生活的很累很累。真的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我们凡是应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容的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情,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书中说到其实教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之前儿童不用急着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有那种感觉就行了。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他不需要大人往纸张上去做好规划,因为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接受什么。不要妄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小小年纪就要求他们会背很多的诗词歌赋、数学计算等,这样的孩子虽说知识广博,但他的心智发展并不好,缺乏洞察力、不会去思考,只会一味的死记硬背,毫无自己的创新性,整个创造思维被你们给抹杀掉了,试问这样的孩子会有好的发展前景吗?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的”。我认为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从而走向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尤其是刚入园的新孩子,他们需要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让自己慢慢的去适应幼儿园里的一切,逐渐心智发展的就会很顺畅。所以家长也要配合好我们老师的工作,要保证自己的心态正常,孩子才会不那么恐惶,俗话说的母子连心,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

孩子在幼儿园时,其成长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六岁之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一味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们就变得自律与顺从。而不是我们一味的压制和束缚孩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胆怯,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能做的,就不再有自己的思维,一味的听从大人的指示,完全的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是快乐幸福的!

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才会成为一个专注、宽容、坚强和完整的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3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从事幼儿教育4年以来,自认为是一位充满爱心和活力的“妈妈老师”,在看完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爱有多么的狭窄。我们总在为了孩子考虑的周周全全,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老师叫你这么做,你就这么做。因为老师是爱你的,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我们,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发生磕磕碰碰,哪怕是小小的擦伤,我们都无法向家长们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告诉孩子,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相信这是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与自由》这本书以后,我想,作为一名80后的教师,一定要转变我们的这种心态,改变“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去多关注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做一个有心的人,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改变自己的时候,要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家长,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4

每年夏天,总有很多小孩子溺水的新闻,令人心痛。前段时间看到北京一位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去青岛海边,一低头刷手机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再见到孩子就已经是天人永隔,何其悲怆。

每当这个时候,舆论的发酵点之一,就是父母这一项重要工作竟然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父母这一项工作,从天而降。你甚至不用做任何事,就获得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

我的闺蜜孕中期,有一天说她自己前晚看怀孕生娃的帖子,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会喂奶,吓得睡不着觉。后来看到别人帖子里说,小娃娃一生下来自己就会吸奶,才终于不紧张了。

我这个比她老资格的妈妈,第一反应是,耻笑她,“哈哈笑死我了,是啊,娃自己会吃奶的。”

后来仔细想想,虽然我自诩要学习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看来“不用学习,养娃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念在我心里也还是非常顽固的。

这几天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深以为然,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首先简单概括一下这本书:

爱是独立的前提,自由是成为自己的前提,有了爱和自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作者的核心理念来自蒙特梭利教育观,0—6岁是孩子“吸收性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知识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否以其自我发展的方式探索世界,慢慢从感觉走向概念。父母,能做的是以稳定的精神状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验平台,给予爱,给予自由,帮助他,满足他成长的需要。并且,不错误邀功。这样,孩子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5

《爱和自由》这本书不知不觉中已经翻看到第十二章了,很高兴越来越多的网友跟着华衣一起读好书,谢谢你们的支持!华衣一定继续努力得为大家推荐好书,认真写好读书笔记,我觉得写的过程也是自己审视自己育儿的一个过程,也是提升自己的的一个过程!

第十二章又有很多地方被华衣圈圈点点,因为有太多的共鸣!

我们应该让孩子在旁边观察,逐渐理解并适应这个环境,这需要耐心和时间。事情总是这样的,说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这里孙老师指出了许多家长都容易犯的一点:没时间!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而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心不在焉,不去理解孩子。

可是正如孙老师所说的“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对于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聊天重要,睡觉重要……这其实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华衣很赞同孙老师的说法:在人的一生,拿出6年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在这里孙老师举了个儿子吃豆沙饼追求完美的实例,华衣惊讶得发现彤彤也有过这样的“追求完美”的情结,也就是她所说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相信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有可能经历过,这也说明“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而成人误解了孩子的本意,儿童认为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的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这便是孩子的内心所认为的。而当时彤彤让妈妈吃时,华衣也曾经贪图方便得掰过一点给他吃,结果当然是跟孙老师一样得到类似的遭遇:彤彤不吃那块被我掰过的饼,他硬是哭着闹着要新的饼!华衣当时没有去细想这个原因,只是心里虽然生气还是强压着,又递过另一块豆沙饼,而彤彤也跟孙老师的儿子一样立即高兴了起来,还很大方得让妈妈在他那个饼子上轻轻得咬一口。然后彤彤就甜甜得冲着我笑着说:“妈妈,我爱你!”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孩子都是如此聪明的,又是如此维护着他们的物权的,当你突然夺过属于他们的饼时,他们已经觉得物权被侵犯了,接着你的掰,更加破坏了他们追求完美的情结,孩子因此而哭泣。成人们一般都无法接受孩子此时的这种哭泣,认为他们是在胡闹,无法去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

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儿童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的、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6

上个月通过和老师的推荐读了《爱和自由》从中感处很深!

不由的感叹!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制,大人和老师的威严不可动摇;这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让大人觉得有面子,二是便于操作、省事。但是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以前,我错误的认为一个家庭里孩子至少要有一个怕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为一个严厉的眼神使过去,孩子就得乖乖听话“我们更是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教育孩子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给孩子安排好以后的路考好学校进好单位。

在一个<家长制>作风严重的家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管制和压抑,“爱和自由”的观点能实现么?所以说,平等对待孩子是我们做父母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如果你不试着平等的对待孩子,把孩子当做朋友对待的话,我们就会很难理解孩子、发现孩子,更别提赞美孩子,我们会忽视孩子敏感期、无法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要,这些都会在孩子日后的行为中出现负面作用。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让我们接受并改变一种教育理念,给孩子平等的爱。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孙老师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孩子到了某一个阶段,不管是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在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地走,他会为着自己的独立冒很多险,会进行各种探索。而此时,我们成人就会,“强行”让孩子听话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的。【危险了,会弄脏衣服】。而忽略了孩子的自由。

确实是这样。孩子6岁前成长更应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爱他,就给他自由!或许,我们真的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更多一些的自由,不能再这样打着“爱”的旗号过分约束。作为老师、家长的应好好保护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天空下更加自由地探索这个他们未知的世界。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7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欺负。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可以,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能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可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小心,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应该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8

自由怎样给孩子带来纪律?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TA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TA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控力,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自发的纪律呢?

有人说:被老师/家长用惩罚和所谓教育的方式,来约束和管制的孩子,也很守纪律。也许表面看起来是这样,因为孩子惧怕成人的威力。但,长期被约束的孩子,一旦有了自由,会失去做事的主动性,就像学校好些孩子,家长一不督促成绩就下滑。他们有了自由后,不知道要做什么,无所事事,或等着被分配任务。

可以说,这样的孩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事实上,创造力就是被这些东西一次一次抹杀了。因为创造力是自发的,别人安排不来。而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孩子不敢去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这种不是自己主人的状态,若得不到合适的环境去修正,将一直延续到成年,直至生命结束。

关于不是自己的主人,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平时由保姆带,只要她一动水龙头,保姆就说:“不要动,不可以动,你会把衣服搞湿的。”每次都重复。注意,每次都重复。

保姆肯定是出于怕麻烦的心理,衣服湿了得洗。后来,这个小女孩去她外婆家玩,外婆家的花园里有个喷水的喷头,小女孩非常想动这个喷头,但她停止了,外婆说:“你动呀,你为什么不动它?”。小女孩非常矛盾,但她最后还是说:“我不能,我不能动它,我的保姆说我不可以动的。”

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动呀!",小孩说:“不,我不能动。”

保姆虽然不在,但依然控制着这个孩子。小女孩做什么听不了自己的心声,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她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

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时,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这也是成人所谓的“心理障碍”的起源。是时候问问自己了,面对自己不敢去做的事情时,自己在害怕什么?是谁把这份恐惧植入你的大脑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9

看了孙瑞雪的著作《爱与自由》,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相信我们成年人很清楚,可是又有多少家长认真的想过,考虑过爱的含义,爱的表达方式,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自由,家长们一直在给孩子策划未来,大到前途,小到吃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为他设计他的人生,他要走的路。以为那就是对孩子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所理解认为的爱,那不是爱,是残酷,是毁灭。我们束缚了孩子的心、行动、自由,还有可能亲手毁灭了孩子的幸福。

虽然我还没有做妈妈,可是每每听到同事说双休日都没休息,要送女儿上辅导班、补习班、兴趣班,不光孩子累,自己也累的够呛。我不禁会想以后我也会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吗?我也会让我的孩子去上那么多的“班”吗?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休息天?可是同事又会说:“人家的孩子会优雅的弹着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文,会跳着优美的舞蹈??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与人家吗?你想让孩子在老师眼里是个一般般的“差生”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已经饱尝了竞争之苦。谁还愿意让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呢?”可是这样做孩子真的喜欢吗?真的开心吗?真的愿意吗?

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蒙台梭利认为: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作为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例如看到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慢又到处都是;穿衣服慢慢吞吞??我就会“一手包办”,这些好意的“呵护”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做事情时弄脏或遇到危险,也为了自身的方便,甚至不准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迅速地“帮助”孩子完成任务,而同时口中永远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这样的行为无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经验,而孩子最终要么变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闯,不懂得保护自己,要么变得懒惰和胆小,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人格。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现在家庭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长们总在思考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就是一面折射自己的镜子,你在孩子面前是什么样子,孩子将毫无保留的将你的样子在同伴或他人面前折射出来。老师亦是如此,在幼儿面前的一举一动也会全部在家长面前折射出来。幼儿很爱模仿,家长、老师正是他们愿意模仿的对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言

行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

其次,给幼儿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东西,有的家长见情况便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一味的职责他,会让他觉得自己要小心翼翼的做事,要提起心来做事,而且不能犯错,一旦犯错就会遭到家人的批评。这样,孩子一直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他失去了犯错的自由。孩子难免会犯错,即使是大人,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呢?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犯下的错,在今后怎样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孩子不再自卑,也有了自由!

最后,我觉得真正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包容的,源源不断的,而爱的发展轨道就是这个孩子必须拥有了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行动、空间和时间的自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孩子虽然小,但他也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给他自由的权利,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0

《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爱和自由》读书笔记。整本书下来,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读书笔记大全《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也就是说,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做母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1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这本读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加了解儿童的心理、诉求、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儿童教育同样要与时俱进,给我带来几点儿童教育的思考。现今我国发展很快,儿童物质生活丰富,现在的儿童还需要什么呢?

一、儿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励。

大部分的人平时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的东西,可是那并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请减少与别人孩子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没有盛开的花朵,请耐心等待他盛开的高光时刻。

二、儿童需要家人的陪伴。

只有时常陪伴在儿童身边,儿童才会感觉到开心快乐,儿童才会感觉到被重视。现在好多儿童一上小学就被父母送进寄宿制学校学习,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严重者学习很差,不愿与人交流,甚至发生自闭现象。还有好多农村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让童年时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进入叛逆期,出现很多过激行为,父母想挽回时就晚了一步,请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吧。

三、儿童需要玩耍时间。

现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抢跑,提前学习与自己年龄不符的知识,而忽略了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提前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创造力,甚至让孩子收到伤害。有个小女孩,小学六年级钢琴十级,为了练好琴,父母费心费力时时监督督促,孩子为了不练琴,把水故意洒在钢琴上,后来钢琴十级证书拿到手后,孩子再也不愿碰钢琴一下。

我们今天的儿童教育应该重新审视,要符合现在儿童发展的需要,保护儿童恰当的接受教育,尊重儿童的玩耍权利,陪伴好儿童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2

我有一串十分淘气的钥匙,总喜欢和我“捉迷藏”。二年级,妈妈见我学习进步,便放心地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了我,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它。“嗯,保证完成任务!”我一脸自信地答道,妈妈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的钥匙便一周“失踪”一次,我也一周和它捉一次迷藏,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了,问我:“你的钥匙这么会一周就不见一次啊?你应该一回来就把钥匙放进书包,或者把它放进一个固定的地方!我真后悔把钥匙交给你!”我低下头,轻轻地“哦”了一声,显得十分没有底气。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仍旧“老方一帖”,一回来就把钥匙扔桌上。也许是报应吧,今天,我的钥匙又和我捉起了迷藏。可是,这次我无论怎么找都找不着。书柜,沙发,桌子,冰箱……我几乎把整个家都翻遍了,但是仍然找不到钥匙,我顿时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我昨天回来之后是放桌子上的,怎么会……”我一边用手比划着昨天回家时的行走路线,一边嘟嘟囔囔地说着话。“啊!”我一拍脑门,用手指指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肯定是你们。我昨天一回家就把钥匙放在桌子上了,肯定是你们拿的!”“胡说八道!”妈妈反驳道,“你总是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究竟把钥匙放在哪儿了。真不像一个男子汉!”“对。”我说,“我的确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究竟钥匙被带到哪儿去过了。”于是,我开始想:“我先回来看电视,然后去冰箱拿橙汁……“对了!橙汁!”我直奔冰箱,打开门,钥匙原来躲在橙汁下面了,怪不得我找不着呢!通过这件事,我记住了,丢三落四可不是一个好习惯,我要改正它,争取以后再也不和自己的东西“捉迷藏”了。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3

爱是土壤、是根基。《爱和自由》中,爱的定义为“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会和纪律、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但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有了新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部分家长对于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能够认同,但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或者没有正确的去爱,很多家长恐怕无法认同。以下是孩子的一些表现,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说明有我们值得改进的地方:

特别在意大人的评价。如果大人否定,孩子会伤心,甚至会哭。家长过多评价孩子,并给孩子施加压力,造成孩子把大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做事目标,而不会自己去判断,也不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最终影响了孩子的独立。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家长不要去批评,也不要去评价,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家长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要流露出高兴或者失望的情绪,要把情绪和事情本身分离开来。

不愿意自己决定。在穿衣、学习等生活各个方面,依赖家长安排,如果家长不安排,会焦虑和无所适从。过多的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会造成孩子的依赖,破坏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凡是孩子能够自己安排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安排,哪怕做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孩子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学习、成长,他会掌握自己的力量。

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后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打坏东西、弄脏环境、浪费食物,经常会招致大人的批评,这会让他觉得自己经常犯了错误,其实他是无意的,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比如孩子不想吃饭,想去看电视,他的动机绝不是不吃饭、损坏自己的健康,只是他觉得看电视更好玩儿,他想去探索他好奇的东西;再比如,孩子打坏了东西,他的动机绝不是破坏这个东西,他只是好奇,他想研究明白这个东西。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责怪孩子、呵斥孩子,要告诉他:没关系,你只是不小心,我不会和你生气的。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4

《爱和自由》第二次刷完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去年孩子出生的时候买的这本书,看完就觉得很棒,我想要给孩子全然的爱和自由,但是讲到爱和自由,其实是个很抽象的东西!怎样的爱和自由才是正确又符合孩子呢

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倾注所有的爱给他,但是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孩子不会讲话的时候,有时候哭闹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或者他会讲话了,我们也会矛盾,语音吵架,或者孩子吃东西,偏偏要吃糖,他已经蛀牙了,这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事,这本书给我了答案,这本书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内心的一些细腻情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爱和自由,也是有些规则的,规则不是限制孩子,而是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书中讲到一个人的完整性,从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其实大人也是一样,慢慢发展出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一些可爱行为,为什么饼干掰开就不吃了,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看着书本,看看身边的可爱的娃,好多事好像就有解释了。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出现情绪,告诉我们怎么处理方法。

这本书的好多文字也很优美,看到有些地方,我就忍不住阅读起来,育儿育己,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也是离不开爱和自由,愿我们都拥有爱和自由,成为自己。这本书是一扇窗,推开它,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15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第五篇:《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最近开始看第四遍了。这个时候再读这首泰戈尔的诗又有了新的感触。

相见恨晚。记得刚遇见《爱和自由》的时候,一度有强烈的想法--要买上几十本,送给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新爸新妈。也许,我们都会“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健康、愉悦地成长”。

很仔细地读。每读一遍,总是“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想想自己初为人母时的种种所作所为,就有想坐时光机回去揍自己一顿的冲动。没文化,真可怕;懵懵懂懂就做父母,更是可怕。

什么是真正的爱?母鸡也会爱小鸡。什么是自由?很多时候,我们自已的成长还停留在七八岁而浑不自知。以前也买过很多育儿书,感觉大都注重的是教育细节的操作性;而《爱和自由》直指教育的本质,深入浅出,让人看清什么是真正的爱。书中,字里行间都是作者对孩子满满的爱,读着读着,内心便柔软起来;读着读着,眼前便清晰起来。

下载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和自由读书笔记(通用)[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精选5篇)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书会所感 杨青 2012年的第一场大雪让我这次读书会举步维艰,在久等的士未到而读书会时间快到时,我毅然选择走路去悦然,结果不给力的雪地靴一点也没发挥它名称的作......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方式......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家庭规则: 1、不伤害自己 2、不伤害他人 3、不伤害环境 “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可以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我的教育观。也就是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爱和自由

    读后感 暑期我有幸去了去南师大学习,听取了耿姗姗老师的讲座,发现她的好多理论都是从孙瑞雪老师的这本书中得到的沉淀和升华。回来我重温了这本书,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1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