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广东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公告
2021年广东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公告
研究生考试一般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年广东省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公告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考前准备——考生健康情况监测
1、所有考生须注册“粤康码”信息,未注册“粤康码”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
2、尚在外地的考生应了解考点所在地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及时返回,并按属地化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以免耽误考试。根据我省卫生防疫相关规定,从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返粤及“粤康码”红码的人员,须按当地要求先隔离14天。
3、12月12日起,对所有考生实行考前连续14天健康监测。所有考生须进行考前14天自我健康观察,如实在“粤康码”中进行健康申报,同时如实填写考前14天个人健康信息申报表(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到官网下载),并在参加每场考试时提交考点工作人员。未按要求申报的考生须提供考前7天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参加考试。
4、考生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尽量避免与外地来粤人员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5、考前14天内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可疑症状、有境外或中高风险地区活动轨迹、或“粤康码”为红码的人员,应立即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及时就医排查。相关考生须提供考前7天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参加考试。
二、考试实施
(一)考生入场、候考和考试
1、考前60分钟起(规模较大考点可再提前),考点组织考生,沿体温检测通道,分散有序入场,保持间隔。所有考生要求佩戴口罩,逐一检测体温,核查准考证、身份证和粤康码。临时出现体温异常的考生,可根据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指引,先在临时观察区进行复核评估后作下一步处置。发热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材料,经卫生专业人员评估后,具备条件的,由专人引导,前往备用隔离考场。
2、考生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
3、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考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继续佩戴;非低风险地区、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
4、考生进行身份核验时需摘除口罩,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核验。
(二)备用隔离考场考务安排
1、考试当天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须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
2、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考试过程考生应全程佩戴口罩。
(三)考试结束
考生散场时要按监考员的指令有序离场,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考点可安排各考场错峰离场。
第二篇: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材料分析题
50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辩学真理。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世界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2.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 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同工具,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
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2.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从必然走向自由。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国中的重要因素。生存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善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国家的起源和实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善的规律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和产生的本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考究历史创造者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5)资本主义和本质及规律 1.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含义和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资本周转及其速度。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和作用。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影响。2.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枫活力。
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3.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1.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五)邓小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七)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习近平新时代中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奋力实现中国梦。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设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5.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十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3.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4.全国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十二)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十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中族的深重灾难。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延安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两个中国之命运。
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的幻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主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良好的开局
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论十大关关》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严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训。3.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五年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中共十九大的举行。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已任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一)人生的青春之间 1.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人生与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辨证关系。2.正确的人生观
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阶值的评价与实现。3.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辨证对待人生矛盾。反对错误人生观。成就出彩人生。
(二)坚定理想信念
1.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2.崇高的理想信念
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这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三)弘扬中国精神
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爱国者。3.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2.坚定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3.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五)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道德的含义、起源、本质、功能、作用、变化发展。2.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革命道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3.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个人品德。4.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向道德模范学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领社会风尚。
(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5.培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培养法治思维。6.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依法行使法律权利。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间(2018年1月—2018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
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局势与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篇:卫生健康局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卫生健康局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为确保我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招生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根据疫情防控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县教育局招生考试疫情防控方案》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防控责任
县教育局、县卫生健康局是本县教育招生考试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招生考试疫情防控工作负总责。在县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县教育局将招生考试工作纳入当地疫情联防联控重点,主动协调卫健、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健全完善联防联控措施。县卫健局要加大驻点健康指导员力量配备,并为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考生就诊和核酸检测等提供绿色通道。考试期间,由县卫健局、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三家相关人员组成的医疗防治和疫情防控工作组驻考点学校,指导和协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考点学校承担本校招生考试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考点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参加考试的学校领导、考点巡视员、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考点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统一协调考点疫情防控工作。
二、考前防控措施
(一)考生要求
各报名点要及时通知在县外学校就读回参加考试的学生、历届考生,须在考前14天回到,并及时申领健康码(证)。来自高中风险地区的学生,回后应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提供近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的证明材料),应尽可能保障考生参加考试的权利。对考前无流行病学史的,有发热、乏力等呼吸道症状的考生,凭医院诊断证明或驻点健康指导员现场初检意见,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到备用考场进行考试。
(二)考试工作人员要求
考试工作人员须符合健康码(证)绿码且体温正常、无其他身体不适的要求。既往新冠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考前14天有流行病学史或考前14天健康码(证)或体温异常者,一律不得参加考试相关工作。
(三)考前健康申报
1.各学校在考前14天起每日密切关注本校学生的健康情况。教育局在考试前3天起,若有异常情况,将相关信息通知给考点。
2.各学校在考前14天起每日向县教育局报告本校参加监考(考务)工作人员健康码状态(红码、黄码、绿码)、体温状况、有无其他身体不适等信息。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各校应及时调整和补充工作人员。
(四)考场和物资准备
1.在驻校健康指导员的指导下,考点在考试前一天和每天考试结束后,对考点、考场进行清洁,开窗通风至少1小时以上。
2.各个考点至少设立2个备用考场,有500名考生以上的考点,要求设立3个备用考场。有医院诊断证明的考生和临时发现健康状况有异的考生,应尽量安排在不同的备用考场。备用考场应与普通考场相对独立,因疫情防控需要在备用考场参加考试的考生至少保持3米间距,且全程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
3.考点应备足备齐防控和消毒物资,并在进校测温点、普通考场和备用考场配备一定数量的免洗手消毒液、一次性外科口罩等物资。
三、考试期间防控措施
(一)人员管控
考试期间,考点实行全封闭管理,除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考场。陪考教师应在指定地点休息,不得随意进入其他区域。接送考生家长不能进入考点,不能在考点门口逗留,避免人员集聚。
(二)查码测温
在考点入口处进行体温检测,并实施查健康码(证)管理。健康码(证)或健康状况异常(红外线检测如体温异常,应实施水银温度计复核检测)的考生,经驻点健康指导员初检同意后,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安排专人陪同,通过专用通道到备用考场进行考试。健康码(证)或健康状况异常(门口查验体温异常,应实施水银温度计复核检测)的考试工作人员,按校内发热处置流程处置,同时立即安排其他人员替代。
(三)考场要求
考场一律开窗通风,原则上不使用空调。考试期间考生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佩戴口罩,由专人负责转移至备用考场考试。
(四)疫情报告要求
各考点每天要安排专人对考生及考试相关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考试期间各考点要做好每半天一报(含零报告),有情况随时报,不得瞒报、漏报或缓报。有特殊情况的,各考点应及时报县教育局。
(五)用餐和住宿
考点安排考生用餐和住宿,要严格控制间距。
四、发热考生应急处置
(一)在进入考点时或考试期间发现发热、乏力等异常症状的考生应立即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经流行病学调查和驻点健康指导员初检同意考试后,由专人陪同其到备用考场进行考试,同时通知家长等候。
(二)考生家长在其考试完成后,陪同考生由120救护车或家长私家车转运至定点发热门诊排查。
(三)与发热学生处于同一普通考场的其他学生,考试结束后原地休息,根据驻点健康指导员对发热学生的病史排摸结果决定去留。
第四篇: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将开启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将开启 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
招生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教学司〔2010〕26号
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各研究生招生单位:
硕士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以下简称报名工作)是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基础,201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要及早部署、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扎扎实实做好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等各方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职责分工
(一)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网上报名系统的开发研制、维护与安全、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及技术咨询等工作,保障网上报名系统正常运转。
(二)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负责本省报名工作的组织协调、数据审核、汇总上报、监控督促、宣传咨询、人员培训、应急处理、发布网报公告信息等有关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汇报有关情况。
(三)各报考点负责本报考点报名工作的组织实施,按照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统一部署,根据需要配备报名设备,按时下载、回传网上报名数据和考场安排数据,及时发布网报公告信息,及时向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汇报有关情况,监控本考点考生准考证下载打印情况。
(四)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负责及时、完整、准确地上传招生专业目录,发布网报公告信息,做好报名宣传和咨询工作,审核考生报名信息,为考生编制考生编号,按时回传含有招生单位说明的准考考生数据库,监控本招生单位考生准考证下载打印情况。
二、准备工作
(一)8月底前,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对所设报考点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对制度不健全、领导不力、管理混乱的报考点,特别是近几年组考过程中发生过严重问题的报考点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报考点要予以撤并。对拟设置报考点单位的保密室要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凡保密室未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或验收合格证过期的一律不准设为报考点。所有报考点都应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配备合格的工作人员和足够的仪器设备,确保报名工作正常运行。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要对本省各招生单位和报考点进行有关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的专门培训,加强业务和技术指导。
(二)8月25日-31日,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组织本省招生单位网上上传专业目录。9月1日前,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须将专业目录网上上报教育部。
(三)9月15日前,招生单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更新维护本单位院校信息。9月15日-17日,开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咨询活动。
(四)9月22日前,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制定、上报网报工作演练方案,设置报考点约束条件;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招生单位、报考点通过研招网向社会公布网报公告信息和有关要求(涉及保密内容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开展网上报名宣传工作。
(五)9月23日-24日,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招生单位、报考点进行网上报名演练,自检互检。
(六)9月25日-29日,应届本科毕业生网上预报名。具体安排为:9月25日-29日每天9:00-22:00,有关高校组织应届本科毕业生登录研招网填写报名信息。
(七)9月30日,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招生单位上报预报名中发现的问题。
三、报名工作
(一)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考生登录研招网,按网站的提示和要求如实填写本人报名信息。期间考生可修改本人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重复报名。
推荐免试生须在10月31日前凭推荐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发放的校验码在研招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并与其他考生同期现场确认报名信息。
(二)11月3日-7日,各报考点根据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的统一安排,下载考生报名数据,制定现场确认工作方案,做好现场确认的有关准备工作。
(三)11月10日-14日,考生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是否打印确认清单,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决定)并缴费、照相。报考点在确认现场应张贴有关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公告或发放诚信考试宣传材料,并告知考生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的相关信息。
(四)11月15日-19日,报考点将确认后的考生报名信息(含考生图像信息)回传至中心数据库,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检查后上报教育部。
(五)11月20日-30日,各招生单位下载本单位的报名数据,为准考考生编制考生编号,并将含有招生单位说明的考生数据回传至中心数据库(设置第五单元考试科目的招生单位,应在招生单位说明里注明第五单元考试起止时间),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检查招生单位回传数据并上报教育部。
(六)12月2日-3日,报考点下载本报考点考生数据;招生单位上传本单位屏蔽准考证打印考生数据(具体上传办法参见研招网相关说明)。
(七)12月4日-5日,报考点上传考场安排库(库结构见附件2)并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12月6日-7日,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检查报考点上传的考场安排库并上报教育部。
(八)12月10日-27日,开通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系统,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研招网查询考试信息,下载打印《准考证》。
(九)12月27日24:00,关闭报名网站。
现场确认报名信息时,报考点只对考生有效身份证件、非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历证书及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学生证进行审查,并与网报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全面审查由招生单位在复试时进行。
四、关于军队招生单位的网上报名
经商解放军总政治部,军队研究生招生单位报名工作仍与普通研究生招生单位同期进行。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在安排报名各项工作时,要统筹考虑军队招生单位的报名工作。涉及军队招生单位的报名工作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经所在单位保密委员会审查并附可上网的证明后,军队招生单位提供上网的信息方可上网。
五、工作要求
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和有关招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报名工作放在研究生招生工作全局中统筹部署,要和加强考点建设、机构和队伍建设以及考务安全等方面工作紧密结合,抓紧进行考前考点设置和考务安全等方面的先期检查验收,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尽快制定2011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点设置工作方案和报名工作方案。
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和有关招生单位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充实责任心强、政策和技术水平高的得力干部,保证网上报名系统安全运行,确保报名各环节工作有条不紊。要做好报名工作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应对突发事件。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服务,切实提高考生满意度。
考生报名费缴纳方式由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统一规定。全国硕士生网上报名系统的技术管理与服务等有关要求由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另行通知。来源:海文考研
第五篇: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学院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一)成立领导小组
为有效防范各种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妥善化解传染病疫情安全隐患。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书记为成员的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XXX学院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校防疫办”),隶属XXX学院后勤管理处,XXX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XXX学院后勤管理处办公室、XXX市人民医院驻学院卫生所门诊室(以下简称“校门诊”)人员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成员。
院长为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疫情防控全面管理工作;分管院领导负责传染病疫情防控具体工作的指导与督查;校防疫办为传染病疫情防控具办和落实部门。
(二)领导小组职责
1.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规划、应急预
案、处置办法。
2.加强学校日常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管理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与评估,并配合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卫计委”)等部门做好传染病疫情处置工作,降低疫情危害。
(三)校防疫办职责
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并以传染病宣传活动日为契机组织传染病防治专题知识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健康促进活动。
2.做好传染病疫情信息调查、收集、疫情报告、疫情处置、档案留存等工作;
3.做好与市卫计委、X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XXX市教育局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并开展传染病疫情联防联控。
二、传染病防控措施
各职能部门、院(系)应制定本部门日常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制度和实施方案。同时建立XXX学院院、系之间联防联控管理机制,并按照学院统一部署,协调配合,积极应对,科学预防,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健康体检
根据《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要求,传染病(结核病)列入新生入学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我校由学生
处、后勤管理处、工会、校门诊等职能部门人员组织新生和教职工在XXX市人民医院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体检档案。在体检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校防疫办会第一时间向分管领导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及时把患者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
(二)健康教育
1.教务处、学生处通过把传染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新生入学健康教育活动课,提高学生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后勤管理处通过校园网、发放宣传册、制作宣传图片、宣传栏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学生传染病知识知晓率。
3.各院(系)通过电子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广泛宣传传染病知识,增强师生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4.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协同作用。通过学生参与社区综合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把传染病防控知识传递给家庭、社区人群,从而带动社会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创建良好的卫生环境
学生处、后勤管理处及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做好寝教室、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工作。特别是做好寝室、教室、图书馆(阅览室)、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保洁和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除传播隐患。
(四)监测与报告
1.建立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学生因病到校门诊或市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或治疗时,应主动向校门诊医务或市医疗机构人员说明自己病情、病因、症状等,若出现疑似传染病症状(符合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应第一时间向校(系)负责人和校防疫办报告。校门诊或校防疫办人员要及时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2.病例报告。校门诊医务人员在对学生因病常规治疗过程中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由校门诊医务人员向校防疫办报告,并同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疫情监测。校门诊医务人员应开展传染病疫情监测。对监测发现学生或教职工有疑似传染病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在校防疫办的统筹下及时协同医疗机构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应急处置。
三、传染病散发疫情防控措施
传染病防控散发疫情是指在校园内发现疑似传染病或传染病确诊患者,但尚未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以病例管理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为主的防控措施。
(一)及时登记,规范管理
校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的大学生、教职工疑似传染病患者必须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立即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时间、所在班级(部门)、姓名、年龄、症状、就诊医疗机构、排查结果、采取措施。并建立规范的管理档案。
(二)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
1.校门诊医务人员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院防疫办报告,并组织开展其所在班级学生、任课教师、校舍舍友等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
2.如果同班、同宿舍师生筛查中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传染病病例,应及时向院防疫办和X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配合定点医疗防疫机构将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扩大至与病例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楼层的师生,及病例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进行筛查,同时由定点医疗防疫机构根据现场情况判定,可适当进一步扩大筛查范围。
3.各院(系)应当积极配合筛查工作,密切关注与确诊患者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状况、特征,出现符合疑似症状和确诊患者,应协助院防疫办做好疑似和确诊患者转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与治疗工作。
(三)定点消毒
院防疫办、院门诊人员要及时对发生疑似或确诊传染病
病例现场进行必要的、经常性的消毒处置,防止交叉感染。
(四)休(复)学管理
1.院门诊在筛查中发现确诊传染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并将患者第一时间转入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2.休学与复学管理
(1)休学:经X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具有传染性的患病学生,可办理休学手续,休学学生可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2)复学管理。患病学生经治疗康复并取得治疗地定点医疗机构(县级及以上)出具的痊愈证明后,方可申请复学。
3.对接受预防性治疗或不具备传染性的患病学生,院防疫办、院门诊人员应在定点医疗机构指导下督促其服药并定期接受随访复查,同时建立跟踪治疗档案。对不需要休学学生,由班级辅导员安排好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
4.建立疑似传染病和传染病患者的跟踪档案,做好疫情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为有效防止结核病的传播与发生提供参考资料。
四、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
(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在校园内发现确诊传染病病例时,院防疫办应主动配合院门诊人员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预判疫情发展与变
化趋势,发生的原因或可能因素,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与蔓延。
(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学生处、后勤处及相关部门应在院门诊室医务人员的配合和协助下,强化开展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及时消除恐慌心理,保障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六、监督与管理
把传染病防控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接受市卫计委、教育局定期联合督导检查,对报告不及时、疫情处置不力等原因造成责任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