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河与扬子江》教学反思
《运河与扬子江》是陈衡哲写的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借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表现了“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的主题,告诉我们要拼搏奋斗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辉煌。课文由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组成,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写好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安排了一课时的学习时间。一开始看到同学们都认真地在课本上密密麻麻地作批注,提醒大家要多读才能理解,有学生开始放声朗读,还有几个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读得挺有味道。
学生写出的读后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奋斗”来写的,从这些读后感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并且将课文与短平快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使阅读真正起到了激励成长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自学设计,让我对语文教学感到豁然开朗,以前总以为教学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来分析文章,总结感情。今天我才发现,有时候老师的指导也许是多余的,只要肯放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把课文理解得相当透彻。而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一定表现在课堂上几个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全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展现,写读后感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方式。除了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写赏析性的文章,或者来个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辩论等。教学方法是不应该固定化的,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要尝试采用多变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真正投入进去的学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
这节课也暴露出同学们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那就是对老师的依赖性。课堂上,不少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有个别同学平时依赖老师已经成了习惯,总等着老师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旦老师没有答案可给,他就无所适从了,坐在位上发呆,有几个同学到下课时,也没能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说明平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要达到每个学生脱离老师和教参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不是不可能的,要看老师怎样培养和引导。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就一定能改变这种现状。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不适应,但时间长了,他就会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了。
第二篇:《运河与扬子江》600字教学反思
《运河与扬子江》是陈衡哲写的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借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表现了“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的主题,告诉我们要拼搏奋斗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辉煌。课文由运河和扬子江的对话组成,语言优美,寓意深刻。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写好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安排了一课时的学习时间。一开始看到同学们都认真地在课本上密密麻麻地作批注,提醒大家要多读才能理解,有学生开始放声朗读,还有几个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读得挺有味道。
学生写出的读后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奋斗”来写的,从这些读后感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并且将课文与短平快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使阅读真正起到了激励成长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自学设计,让我对语文教学感到豁然开朗,以前总以为教学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来分析文章,总结感情。今天我才发现,有时候老师的指导也许是多余的,只要肯放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把课文理解得相当透彻。而且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一定表现在课堂上几个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全可以换一种形式来展现,写读后感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方式。除了读后感,也可以让学生写赏析性的文章,或者来个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辩论等。教学方法是不应该固定化的,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要尝试采用多变的,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真正投入进去的学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学习。
这节课也暴露出同学们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那就是对老师的依赖性。课堂上,不少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有个别同学平时依赖老师已经成了习惯,总等着老师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旦老师没有答案可给,他就无所适从了,坐在位上发呆,有几个同学到下课时,也没能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这说明平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要达到每个学生脱离老师和教参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不是不可能的,要看老师怎样培养和引导。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就一定能改变这种现状。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不适应,但时间长了,他就会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了。
第三篇:《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2
《长城和运河》是本册第一篇课文。“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好开学以来第一课非常重要。因此,我很认真的研究了这一课教材,熟读了课文,一份比较成熟的教学流程了然于胸。
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上课时,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先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并教给学生如何整理资料。由于文章比较简短,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和一遍遍走进文本,具体形象地感受长城和运河的绵长及其雄伟壮观,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在感受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观之后,我又让学生把一、二节诗对照起来,学习文章反复的写法,并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交流“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并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
总体感觉本课的教学比较满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促悟,读为主导。如果课上再多放手,再尽量多地体现“先学后教”理念就更好了,今后会多加注意。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3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讲解时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4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5
这课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习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习、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两岸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两岸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6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7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是遵循“随机联结”的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新词后的抄写中,我发现大家错的较多的词是“驾驶、蜿蜒、创造”,我把写错的词板书后让孩子们自己诊断、改正,这样的集体教学针对性强,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时,未出现类似错误。
孩子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两大方面:
一、“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奇异”在哪里?
二、为何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教学时,我利用课件,让孩子们欣赏长城的雄伟壮观,并对长城的规模作了资料补充,长城的“奇异”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对于第二段诗的学习,就此作学法迁移。长城和运河谱写的诗篇确实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阅读》,给孩子们诵读长城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两岸美景,让“不朽”和“动人”有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我回避了字词的机械理解,在保有诗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欣赏、诵读,感悟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前,我已经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资料,课上因怕浪费时间,直接自己选读资料,但从培养孩子们删选资料的能力出发,还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交流。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8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家庭情况,几乎没有孩子去过北京,看过万里长城,感受那种雄伟的气魄,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徐州,而一询问班里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可见孩子只是间接地缺乏,如果让他们再去感悟他们是中国的文化遗迹,悠久历史,孩子更是摸不着头脑。因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下载了长城和运河的图片,搜集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感知。
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我第一课时就直接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学习课文,而改变了以往教学生字再学课文的路子,让孩子在直观的了解之下,直接感悟课文,效果还不错,孩子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同时感悟到了他们的雄伟,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但在回答问题时,孩子总是说成老百姓,少了时间范围,于是我就问“长城是我们现在修的吗?”让学生明白这是古代劳动人们的成果。
平时总认为诗歌教学比较难,较抽象不易于孩子理解,总是匆匆熬过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诗歌教学抓住了主旨,运用一定的方法,孩子还是表较好理解和记忆的,决定了,今后在这方面要投入一点时间,多研究一下诗歌的教学技巧。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9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0
第一课时:本课时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预习反馈,根据预习单进行检测。
主要有:朗读词语、理解词语、搭配词语、辨析词语、朗读全诗等练习。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形式。根据学习单进行自主阅读:
默读全诗,你发现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读读每个小节的3——6行诗,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3.用曲线画出赞美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三板块书写生字。重点教学“蜒”和“谱”,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关系。
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理解词语“不朽”时,首先让学生查“朽”字,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义项“腐烂”。可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不朽”指“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理解不通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这个疑问,请他们深入思考:“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说……
有学生回答:是指诗篇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至此,我们总结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义是指“永存”。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说(英雄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最后我总结:别看一个小小的词语,它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这个教学细节给我的感受是:在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不能停留于字词的表面,有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剥茧抽丝,层层剖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吧。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1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2
今天,由于三(4)班的老师病假,所以下午第二节课由我去代课。可能是从下面教室上来的时候,迟到了些许;也可能是学生好奇:自己的老师生病了,今天由哪位老师来代课;还可能刚开学,学生还没有调整到有序的、专注的学习状态中来,教室里有些嘈杂。我迅速地在脑海里搜索:冷静!这时发火完全是无效的,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影响了师生的学习情绪。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起来?
对!今天,我要教的是《1、长城和运河》,学生一定对课文的资料比较感兴趣,就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吧。由于我刚在自己的班级里上完此篇课文,于是胸有成竹地从战国时期长城的修建开始讲起,一直讲到长城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意义。孩子们的眼睛都慢慢地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的情绪也“阴转晴”了,课堂教学转入了师生都愉快的气氛中了。
反思:
1、师生双方的情绪都不在满意的状态时,千万要冷静,不要无谓的发火、责骂,而要迅速的搜索最佳的转变途径。
2、老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足够充足的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教学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3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4
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反思五: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与运河》教学反思15
——《长城与运河》教学思考苏教版国标版三上的第一课是《长城与运河》。阅读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这一课还有着写的任务,就是看图写话,把图变文,这也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反映。
这篇文章只是为学生列出我们祖先创造的两个人间奇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常多,课后的第5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去积累,当然也是引导学生续着这首诗写着寻找的灵感。
第四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这是一个关于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PPT,主要是初读课文,思考
1、找出本课的生字。
2、把文读准确、读通顺。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听录音,完成填空。
万里长城像————,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运河像————,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万里长城比作成京杭运河比作成朗读全文,读出语气。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巨龙穿行在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像丝带飘落在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京杭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看了课文中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写一写。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创造出长城和运河。我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能够创造出这样伟的工程而自豪。你知道我们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吗?布达拉宫故宫秦始皇兵马俑乐山佛圆明园三峡坝。
想一想填一填的诗篇()的诗篇()的景象()的景象()的奇迹()的奇迹仿照例句写一名话,看谁写的好!例: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教学这一课时,我还是遵循“随机联结”的原理,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在孩子们自主学习新词后的抄写中,我发现大家错的较多的词是“驾驶、蜿蜒、创造”,我把写错的词板书后让孩子们自己诊断、改正,这样的集体教学针对性强,孩子们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在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时,未出现类似错误。
孩子们的提问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景象“奇异”在哪里?二、为何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教学时,我利用课件,让孩子们欣赏长城的雄伟壮观,并对长城的规模作了资料补充,长城的“奇异”一下子成了可感可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对于第二段诗的学习,就此作学法迁移。长城和运河谱写的诗篇确实是孩子们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充分利用《同步拓展阅读》,给孩子们诵读长城的历史,运河的作用和两岸美景,让“不朽”和“动人”有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教学过程,我回避了字词的机械理解,在保有诗歌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欣赏、诵读,感悟课文语言的魅力。
课前,我已经让孩子们阅读了拓展资料,课上因怕浪费时间,直接自己选读资料,但从培养孩子们删选资料的能力出发,还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交流。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这课学生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习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习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习对学生的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近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习、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两岸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两岸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习,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五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讲解时就能水到渠成了,大部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2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3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习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4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5
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反思五: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
一点愧疚:
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映像,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可是我现在意识到,班上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这个只有在今天下午找时间补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诗歌,而我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方法一直有些困惑,所以每次上这个课都很头疼。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两个部分,而且结构相同,重点都是运河和长城的姿态、长度。长城这边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它是连绵起伏的,因为是依山而建。这里有个难点,是谁谱写诗篇(中华民族祖先)不朽的诗篇是指万里长城,那为什么不朽呢?这里大多数孩子都答到因为劳动人民建造这个很辛苦,花费了很多精力,他们只答到一点,还有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心血,这些融合起来,便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运河这边从“伸向天边”知道运河很长,通过资料来让孩子知道。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这要让孩子知道起强调作用。同时这里出现两次,那么是反复的手法。
课后,我也让孩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描写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建筑。
总的来说,这堂课不怎么如意,因为有一些环节,孩子们回答得并不好,而我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只是生硬的灌输,这是我没有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后面的教学中一定牢记!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7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书的第一篇课文,他以儿童诗的形象出现,本身就是对这本书做出一个良好的开端。诗虽然不长,却在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中华的伟大和富强,并显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最大热爱,最大忠诚。上学期为了赶教学进度,已经上过了这一课,但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估计有些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语文课上非常有必要再复习。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今天的复习难道仅仅是复习吗?
课一开始,我就请了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毕竟是学过的课文,学生朗读时能做到了读正确,存在问题较大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再加上诗文琅琅上口的节奏感,齐读课文时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唱读”现象,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读得摇头晃脑样,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
“孩子们,老师真佩服大家,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了,但大家朗读得还是这么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一猜,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李咏叔叔,王小丫阿姨,来到了我们班,你们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会意过来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着说道:“孩子们,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话说运河》,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解说员,他的解说让人听后,如沐春风,从此以后呢,我就经常模仿着他的解说,这样以来,老师的朗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来露一手……”
也许是被我的朗读感染了,也许是被白发苍苍的解说员感动了,也许是小丫、李咏的作用,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已真正成为了感情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
孩子们收获的又岂只是感情地朗读?
半节课过后,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寒假的实践作业“游览一处名胜古迹”,讲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奇迹。”因为有了实际游览或是收集资料的准备,孩子们的交流异常热烈,从: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兵马俑……甚至到了江阴的兴国塔,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今天的课是复习,但,从感情朗读到资料交流,孩子让我享受了别样的精彩。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8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习惯篇”对“自主预习复习”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习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0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习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习。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习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1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中国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2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3
《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和运河》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平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一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一课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4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情愫,如果都是空洞地讲解和灌输,那么孩子得到的也只能是空洞的热爱,对祖国和祖先的伟大的一种空洞的理解。
第一篇课文中的长城和运河,离农村孩子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亲眼见识过长城和运河,所以对此他们有太多的陌生。为了让孩子们逐步熟悉以及亲切,我和他们共同搜集了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从图中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迷人风姿。通过图与文字结合,孩子们对“巨龙、穿行、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绸带、飘落、因光闪闪、伸向天边”等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后,我又给孩子们介绍了祖先筑长城、凿运河的历程,引领他们逐步感受“不朽的诗篇、动人的诗篇”的含义。最后又对长城和运河的长度、宽度等数字资料的介绍,让孩子们体会“奇异的景象”的场景。
用心,即使没有现代教学工具,我们同样能找到资源引领孩子感受!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15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