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思维在过程中闪光,让情感在体验中迸发的论文
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前提。因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的魅力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我非常注重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顺之天性,面向全体,使学生心底坦荡,进而轻松地发展,他们的思维才会闪光,情感才会迸发。
一、创设情境——迸发情感的原野
“语言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所以要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如:今冬下的第一场雪,当我走进教室,凝神地望着窗外的大雪,这时调皮的王德阳走到我跟前悄声地对我说:“老师,外面的雪好大呀!”那渴望的眼神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脸,我没有回答,只是笑了。这时教室里有些不安静了,我说:“谁能读懂老师的笑脸?”“老师想带我们出去玩。”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那沸腾的心怎能平静下来?我说:“老师也能读懂大家的心。”此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老师万岁!”于是我便把这节语文课变成了放飞孩子们心扉的大雪地。他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兴奋的样子太可爱了,我也置身于他们之中成了雪人了。
之后的交流,那快乐、那情感是在体验中自然地流露、迸发出来的。
事后,我在想,学生的思维什么时候最活跃?什么时候最想表达?就是最能激发他们情趣的、触击他们心里渴望与需求的东西,他们的表达欲望才强烈,那种展示自我的火焰才会燃烧得猛烈。可见创设情境对训练学生思维和情感的表达是何等的重要。
二、利用教材——即兴发挥的基地
用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充分运用课程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勇敢地争辩、自由地表达。老师要做有心人,努力构建网络式多向互动的课堂交际舞台,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在这一广阔的空间,得到充分的锻炼,使其尽快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因为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所以教师应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创造各种条件来安排口语交际。
如“运用与积累”中有一个内容是:“假如有一批客人要来参观你们学校,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的学校呢?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绍学校的情况。”我引导学生首先出示学校的平面图,让学生对学校的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以及制定出自己的导游路线;第二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后,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导游”,其他学生充当“游客”,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最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评议总结。在这一活动中,可让学生在“说”、“比”中明白口语交际的作用,进而发挥即兴演讲的才能,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语言表达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体验生活——真情表达的源泉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言的素材,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去获取。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可谓“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那就是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这将给口语训练提供活水源泉。
要走进生活,以观察体验促交流。生活无处不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放大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场景,他们会发现生活美不胜收;再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场面带入自己的课堂,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会表现在学生的口中。
如“我为妈妈洗脚”,要求亲自为妈妈洗一次脚,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那份爱的表达;“冬的积累”:皑皑的白雪,奇妙的冰花……;“春的欣赏”:青青的小草,鸟语花香……这些真诚的感受和自然景色的观察,会触发学生把生命中的潜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四、遨游书海——体验快乐的绿草地
“读书多好呀!”这是一句多么简单而又明了的话语。它出自四年级四班一个聪慧的女孩——林袁凤的口中,是家长会前一天班级召开的读书交流会上她说的一句话。简单的话语真情地流露出她在书海畅游中快乐的体验。她说:“我每天都读书,有时课间读,有时早晨醒来读,中午回家上厕所时读,尽管被爸爸妈妈再三地阻止过,但也无济于事,书成了我的好朋友。”是呀,书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书给她带来了快乐,带来了丰厚的收获。为使学生能尽快地去爱读书、多读书,除经常范读一些文章外,我还鼓励学生每天回家至少读两篇文章,至少掌握两个词语,利用每天上午第一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交流。这学期的生活作业体现出读书的内容也很多,如“冬”的积累、“雪”的集合、有关描写建筑物及自然景物词语的积累等等。多年的探究实验,我遵循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过程,融口语交际于课堂教学之中、于课外活动之中、于日常生活之中,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积累,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这些活动过程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结果,在提高学生语言丰富性和情感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生活化、个性化,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
第二篇: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文贵有情,没有真情的假泣不能感染人心,无病呻吟,更会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就应用笔去“表露灵魂的深处”。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随心所欲,随情而去。
第三篇: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各位领导、各位青年同事们:
大家好!
我叫XXX,来自XXX,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参加海地所青年科技论坛,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讲起奉献,可能很多朋友都觉得这个话题早就过时了,现今社会,一切向钱看,谁还讲奉献,那不是傻X吗?我认为,当代青年朋友更应该讲求奉献精神,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为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答案只有两个字,奉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不付出、不创造、不追求,这样的青春必然在似水年华中渐渐老去,回首过往,没有痕迹,没有追忆,人生四处弥漫着叹息。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古往今来,有无数能人志士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已经成就了不朽的人生,在这里我来不及一一列举。可是,有一个人的名字我却不能不提,他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一个平凡的地质工作者,一位最无私也是最伟大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那就是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当然了,我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大可能取得那样的成就,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能成为温总理那样的人,那种老一辈地质人的优良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激励我们成为拥有那种革命奉献精神的人。我们永远难忘当5.12大地震这个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自然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的温总理第一时间出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一幕,当时还有余震频发,但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线指挥抗震救灾,当他满怀深情的出现在幸存者的面前的时候,我看到所有人的眼角都泛着泪花,我相信,所有人在几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他们站在一起抗震救灾,他们的心中将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难道我们不能成为那样的人吗?我们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我们也同样可以学习总理那无私无畏的精神,为我们的地质事业奉献青春,成为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
想想我们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他们没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没有先进的野外装备,没有我们如今便利的交通,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多少年来,百万地质大军为新中国的成长立下的功劳是无法用车载斗量的,在困难面前,坚强的地质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地质人!担负起新中国建设地下侦察兵的人是你,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人是你,.大漠雄风是你的铮铮铁骨,关山明月是你的幽幽柔情.山谷的风吹动红旗,吹不动你心中执着的信念,山谷的雨淋湿帐蓬,淋不湿你胸中火焰般的热情.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征服格拉丹东的勇士们,他们用他们的双腿丈量着巍峨的雪峰,他们用汗水凝结成丰硕的成果,有路沿着路走,没路开辟出条路也要走;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勇敢无畏的海洋地
质人,曾经用破旧的渔船和舢板,在怒海狂涛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多少人顶着眩晕和呕吐,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一点一点的填补着海洋图幅的空白;我们永远无法忘记,多少专家学者,不管严冬与酷暑,通宵达旦的伏案作业,为祖国交上一份份合格的答卷。这就是现代地质人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成就让世人景仰,他们的人格在奉献中闪光。
反观我们如今的青年一代地质人,这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似乎在逐渐离我们远去,有的人掉进了钱眼里;有的人不思进取,甘于平庸;有的人拈轻怕重,趋利避害。相比老一辈的地质人,怎能不令我们汗颜。
北大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季羡林的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下包,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的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的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人惊讶的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感叹: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要做事先做人,我想每位青年朋友都晓得,但真正领会其中深意又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人?当我们抱怨待遇不公的时候,我们又可曾想过,我为单位做过什么贡献?当我们感叹怀才不遇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真的术业有专攻?当我们和同事不合的时候,是否有想
过,我们的人格是否值得别人尊重?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我想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去深思去琢磨去领悟!
方法室作为一个海地所刚成立不久的新的部门,我们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又是由主要从事工程项目转型而来,成立之初,遇到了诸多的困难,这点,我们每个成员都深有体会。在很多人的眼中,我们只不过是只能从事野外工作的调查队,科研能力不足;办公条件不具备,很多人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没有科研经费,这让处室的正常工作运转起来也捉襟见肘。但面对诸多的困难与不足,年轻的方法室并没有低头,而是迎难而上,大家团结一致,在室主任赵铁虎的带领下,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保质保量完成所里下达的各项任务的同时,努力提高青年同志的学习、科研水平,发表科技论文15篇,其中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尚有6篇已被核心期刊录用待发表。除了努力加强每个青年同志的科研能力之外,方法室还积极参与了所里组织的各项活动,篮球比赛、文艺演出,每项活动都有我们XXX青春的风采(主力)!
青春是学习的季节,青春是奋斗的岁月,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因为青春的路正长。有空的时候静下心来好好看看书,回头想想自己走过的路,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一个规划,把自己的理想铭刻在心中,做一个甘于寂寞,敢于创新、干劲十足的年青地质人。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如果你的心灵很年青,你就会常常保持许多梦想,在浓云密布的日子里,依然会抓住瞬间闪过的金色阳光。我们选择了地质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选择
了奉献。我们会经常远离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我们可以沉淀了心情,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我们没有资格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要用汗水见证成长,用奉献丈量价值。
作为海地所极普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有义务让他变得更加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我们也有义务为单位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要知道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之外,让现有的所内科技人才能够人尽其才也是当务之急,尤其是充分发挥所内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加强所内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科研项目。来到海地所将近10年了,这十年给我的最大体会就是,我们所里的青年同志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很多人都在混日子。年轻人没有朝气,没有冲劲,这可能与我们所的科研性质有关,大家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熬到岁数退休就行了,海地所俨然成了一个养老的最佳场所。观念陈旧,思想僵化,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谈和进取?所以我建议我们可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选拨优秀科技人才出国深造或者进高校深造,让所内的的青年才俊能够在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
除了青年的科技教育需要之外,我觉得目前我们还要注重所里青年的德育教育,把‘要做事先做人’的思想灌输给每一位青年同志,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先进事迹,感染每一位青年朋友,让他们牢牢树立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的思想观念,从而在自己的工作的中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搞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同志,能够发扬创新精神,从枯燥乏味的政治教育工作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针对青年人的思想动态,不失时机的开展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让青年同志能够受到影响和感化,积极投身海地所的事业,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体的作用。让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青春就应该燃烧,发出亮光才有价值!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既然这样,我不愿腐朽,也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让我们把这次论坛活动化做誓言吹响我们年轻人心中奋进的号角,让她成为我们取胜的基石、前进的动力,让我们追随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脚步,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精彩的人生就是这样,闪烁最耀眼的光芒,绽放最美丽的花朵,播撒爱的阳光雨露,彰显人性最完美的瑰丽风采,披荆斩棘、跨越高山、渡涉大河、迎着狂风暴雨去 实现最辉煌壮丽的理想。有路,沿着路走,无路,也要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通道来,哪怕汗水浸透大地,哪怕血染江河湖海,哪怕道路曲折艰辛,哪怕前程有狼虫虎豹妖魔鬼怪,呼吸不止,奋进不息。
第四篇:让青春在服务中闪光
让青春在服务中闪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办公室组织的迎“五四”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服务中闪光”。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青春,是人生中最绚丽的一篇乐章,演绎出的是人生中最精彩、最激情的一段时光;青春,是人生中最壮丽的一幅画作,勾勒出的是人生中最壮美、最难忘的一段年华。
人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光明和希望。而青春时节,正是我们最年富力强、激越追梦的时期。也许,青春没有你理想中的那么完美、那么不如意;也许,前行的路上会存在各种坎坷和挑战,但是,总会有一种力量,将我们摇摇欲坠的心扶起,这种力量,就是我们的“青春正能量”。
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各自的岗位上精益求精、默默耕耘,用一颗真诚火热的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把激扬的青春,无私无欲的奉献给了保障县政府机关高效运转的平凡事务;他们把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的融入到了促进丹凤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辉煌事业。他们就是,办公室的领导和同志们。
这是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队伍。记得我刚到办公室工作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工作节奏高速运转,每一项政务活动都安排的周密细致;办公环境整洁优雅,每一个地方都打理的一尘不染;领导和同志和蔼可亲,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到贴心温暖”,也许你认为这些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但俗话说得好,“小中见大”,正是这些小事,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办公室严格的管理和热情的服务。在办公室,你会发现良好的工作作风不是体现在规章制度里,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每一位同志的言谈举止中。
这是一支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的队伍。“为领导服务、为乡镇和部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的工作宗旨。“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是我们的工作方针。“不让每一项工作进程在我手里延误;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身上发生;不让任何不正之风在我身上出现;不让来办事的人在我这里受冷落;不让发展机遇在我手中错失;不让党员干部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是我们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身处在办公室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让我倍感荣幸和自豪,也让我常常受到教育和启发。每次走进办公室的大门,我心头激起的,就是正气,就是朴素,就是奉献,就是高效、精细、严谨的服务。让我们携起手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激发“青春正能量”,用火红的青春为建设美丽丹凤挥洒汗水,让青春在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中熠熠生辉。
谢谢大家!
第五篇: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邓靖雯是南宁市马山县周鹿镇初中的学生,自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受到家庭的教育熏陶,养成了乐于助人善于奉献的优良品德,更是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从小学生活开始,她常常注重身边的环境。把教室桌椅给整理得一丝不苟,巡视走廊地面,清理掉落垃圾,还主动把窗户擦洗得可映人脸庞般洁净。她提高了同学们的环境意识,创造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室的一角每每都挂着鲜艳的“文明班级”的流动红旗,获得好评。在学习中,她积极领读英语,还把家中有关的书籍资料借给他人,对学习落后的同学给予热心帮助,耐心解答。一次,听说早已分了班的小学同学得了阑尾炎,生病住进了医院,她一大早就急匆匆地去探望好友,她掏出了自己一个星期的零用钱去购买水果,还特地往家中的桂花树上裁剪下些桂花,把它们扎起来,插在病房里。病房里弥漫着阵阵幽香,她说,这样做就不要会让朋友为医院的消毒水那难闻的气味所困惑了。她对朋友悉心照料。给朋友说说趣事儿。待了一整天,直到天层阴暗了,临走前还不忘嘱咐朋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舍得回家。
就在今年的3月5号学雷锋日,她作为学生会成员的一名,还代表了学生们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帮忙把卫生打扫,浇浇院子里田地的青菜。她慰问着老人们,老人们脸上也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就是邓靖雯,一位普通平凡的中学生,以雷锋为榜样,学习雷锋精神。善于由大及小,从大事着眼,从小事着手,不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为社会奉献责任,为他人献爱心,就是这样的一位中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诠释雷锋精神,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马山县周鹿初中
201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