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29 09:5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

第一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

1引言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为781.4mm,平均年日照2088.3h。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93.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24.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多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防治难度增加,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森防方针的重要举措。减小病虫害危害,能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增收致富,并能推动相关林产品产业的发展。林业资源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人造林结构单一

近年来云龙县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造林面积明显增加,人工林比例较大,且多数为纯林。另外,还栽植了很多速生类林木,如水杉、香樟、杨树等。这种单一的林分结构,导致森林的整体防御功能低下。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林地为中幼林地,植被群落单一,抗性与稳定性较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一遇到病虫害后则难以抵抗,治理难度也很大,因此,病虫害容易大面积扩散。

3.2检疫工作不到位,外源病虫害增加

在引进外来树种时,检疫把关不严或根本不经过检疫。这样便无法及时检疫出外来树种上所携带的一些病虫害。由于这些外来病虫害在当地无任何天敌,极易造成大面积的蔓延,严重影响当地的林业发展。

3.3缺乏资金支持,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重治轻防,防治意识弱,防治手段滞后。一是林地管理水平不高,任林木自然生长,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二是林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护林技术滞后,无法更好地满足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三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与防治设备,也难以留住高素质的林业人才。同时,病虫害监测机制还有待完善,监测水平偏低,监控范围不准。四是滥用化学药剂,增强病虫害抗性,并加重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民众观念

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要根据云龙县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通过多种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向民众宣传国家的相关林业法规及最新林业政策,如《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同时,还应普及科学的林木养护知识,病虫害的常见防治手段,农药选择及使用方法等,帮助林农掌握科学、有效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4.2积极筹资,增加防治资金投入

资金匮乏是制约该县林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要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县林业局要主动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然后,严格遵循“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基本责任制,并尝试开辟更多的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同时,由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共同抓好病虫害防控工作,以尽量减轻病虫害危害。

4.3建设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栽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抗病、抗虫能力强的健壮树种。同时,要改变单一林分结构的现状,将多个树种混栽,乔灌草合理搭配,以保持林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防御能力。对于病虫害已比较严重的纯林可分步骤改造,最终将其转变为混交林。同时,要抓好封山育林工作,保护好天然林,杜绝一切破坏林地的行为。

4.4健全监测机制,提高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重要途径。首先,要以县林业局为中心,各基层林业站为基础,逐步构建起县、乡、村的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对本县范围内的所有林业资源的监测。然后,要将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发展规律作为监测目标,并安排专人,固定监测地点、明确监测对象,定时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收集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信息,并结合气候气象动态,科学分析进行区域性短期预警。同时,还应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高新技术,建立病虫害数据库,提高监测与预报水平,以满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4.5加大检疫力度,杜绝外来病虫害

除了向群众力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检疫法规外,还应健全林业防疫体系。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源头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林木检疫人员的检疫观念与检疫水平,严格按流程检疫,对外购苗木及花卉均需进行产地检疫。禁止从林地病虫害疫区购买、调运相关林木及其产品,以杜绝一切外来病虫害。

4.6改进防治手段,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应大力倡导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运用生物农药、天敌、微生物开展绿色防治工作,以保护当地林业生态系统。一是要积极发展生物防治技术,运用虫害天敌,如啄木鸟、灰喜鹊、瓢虫、捕食螨等,达到防控虫害的目的。二是利用微生物防治,如白僵菌可有效防治马尾松松毛虫、天牛。三是采用高效、低毒、环保的化学药剂,并指导林农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提高防治效果。若条件允许,建议选择无毒、绿色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四是加大科技攻关,研究新型的生物及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光、电、温度、器械等进行综合防治,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同时,要大力推行普及生物防治技术,积极向林农宣传推广,及时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进一步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5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云龙县要根据发展当地林业产业,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目标,采取上述多重措施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御能力与稳定性,从而形成长效的病虫害防控机制,充分发挥出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当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论文

摘要: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诱因,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等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工作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1前言

随绿色造林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落实,天然保护林工程的推广,江苏省人工林的面积大幅增加。在此,林业发展进入了防治病虫害侵蚀的关键时期。今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重而道远,难度是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病虫害发生的问题根源,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确保本地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

造成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呈复杂化,分析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着重自人工造林的角度和内检工作的角度两方面考虑分析。

2.1人工造林的角

度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几年间国内人工造林的水准得到提升。但是,在树种结构和配置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人工造林实践中,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容易出现纯林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植物群落较单一,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林业抗病虫害水平降低,大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森林防治与林业政策间的冲突,从我国制定保护野生动物法规来看,沙鼠、野兔等都是重点保护对象,禁猎措施严格。但是因为保护力度的严格使得这些动物的数量发展速度也增加,对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构成了危害。这样两种保护措施的冲突给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树种引进时,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很容易忽视适宜性生存的问题,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比如:某省为固沙造林,外引内蒙樟子松,起到不错的固沙效果。但是,因本省份气温较高,土壤中水分散失快,加重病虫害的蔓延,导致樟子松开始减产。森林保护管理不到位,随时代的发展,对森林的保护渐受到重视。对于天然林的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但是,与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比如:相关天然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很多地方都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偏差和误解。受此影响,不少地区抛弃天然林的经营管理,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

2.2内检工作的角度

具体体现在:第一,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林业检疫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导致林业检疫问题频出,甚至很多森林植被都没有接受应有的检疫,诱发病虫害的肆虐。据资料证实: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造林中选择新疆本地的数百万株树种,很多没有例行检疫措施,导致后期新疆病虫害居多的局面。第二,检疫站数量不多。最近几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着城市绿化、公路建设等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量的人工造林。同样,对造林的树种、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为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几率提升了更高的几率。如此,想要很好的防疫此病病害的发生,配置足够数量的检疫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已经建成的检疫站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布局上又不够合理,很难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

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建议

3.1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

加强林业检查,应重视产地检验,详细统计本地存在的苗圃、木材加工厂,完善健全产地检验台账。加强检疫、报检、证书签发等程序工作,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地检验,切断病虫害内部扩散的可能。对新建的林地,组织跟踪检查,建设部门中使用的木材,都要跟踪监管。发现有可疑疫情,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堵塞病虫害侵入的可能。就目前木材流通情况,不同省份树种交流、国外树种引进等频繁进行,为大型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同样对林业部门病虫害的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应注意提升树种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尤其集中造林地、重点保护地应常年监测,有效提升重点区域林业发展状况的测报水平,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同时,针对突发情况,预备早期的应急预案,以便特殊情况发生能从容不迫。

3.2科学合理造林,确保森林健康

培养无检疫疫苗,在抵抗病虫害方面,非常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由此,培养专属疫苗,最好在专用基地培养,值得今后推广和使用。规划涉及林业规模时,务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乡土品种。同时,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总之,造林工作的开展,务必科学化、合理化,确保森林的健康。

3.3多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

在林业工程重点建设中,要采用多形式的混交林,多树种栽培,尤其是对本土树种大力在栽种,对优良树种引进时要注意树种的搭配工作,不仅对林木生长有利,还可以防止病虫害,拥有不低于三成的混交林比例。在退耕还林时利用抗逆性比较强的经济树种造林,做到草木、灌木及经济植物的立体开发,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促进作用。

3.4采用新型技术防治病虫害,推广无公害技术

对于改革后的林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积极适应,成立专门的队伍建立防止工作,目标是创建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防治有害生物。对配套的、先进的、实用的科研成果采纳使用,尤其是技术方面实用性高的防治手段,尤其是成本低、效率高的技术手段。在生物防治的时候提倡使用植物性、仿生、微生物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新技术,就目前而言,较为成熟的就是基于GPS及GIS的有害生物记录系统。嵌入式的GIS系统基于GPS移动设备可以在数字地图以及GPS设备的导航之下对于林业中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等进行快速的记录信息和反馈。

4结论

保护森林资源,控制病虫害发生,是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面对着日趋严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首先应认识到病虫害发生的诱因。而在人工造林工程中,早期预防工作的缺失;使用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系号造林;树种引进病虫害问题考虑不周全;相关林业保护工程的政策、技术等等不够透明,不够深入等等,都影响到森林的卫生健康状况,导致病虫害的肆虐。此外,检疫工作不充分、检疫相关法律知识不健全等导致的林业检疫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也助长了病虫害肆虐的程度。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加强林业检查,提升检疫水平,有效预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发现有病虫害发生,立即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机制,预警监测网络应覆盖本地区内所有造林地,重点留意有害生物的调查,一旦发现疫情后应及时有效控制。培养无检疫疫苗,逐渐增加混交林的种植比例,确保地方种植生物的多样性,逐步改造低产林,彻底清除不健康林的潜在威胁,为树木的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后我们的工作无论多么努力,本着科学造林,健康造林的原则,想必将确保林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和稳定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雨霞.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5):58-59.[2]于宝生,张颖.浅谈如何创新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机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2):94-95.[3]周本庚.林业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5,(11):92.

第三篇: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使林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森林的自然灾害中,病虫害的为害是很严重的。森林病虫害是一类严重的自然灾害,在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管理过程中,常常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又被称之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据初步统计,有主要病害500多种,虫害1500多种。病虫害不但能直接使林木枯死,还能降低森林生长量、结实量和木材质量,降低森林的防护效能,所造成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1预防防治森林病虫害,要立足于“预防”,生产活动中,由于种苗的频繁交换、调运,人为地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省际、国际或地区问传播,给林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植物的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加强检疫检查与检疫复检,就是要严禁调运虫源木,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我国林业安全中一项重大工程,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之大、范围之广,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林业部门和相关林业安全研究专家重视的问题,如何有效、快速地降低森林病虫害,最大程度地减少林业损失,已成为各省市林业部门的共识。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黑龙江省,由于黑龙江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

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 Pest 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

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总结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四篇: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

林业病虫害防治理论知识试题(1)

1.林业是以绿化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和开发利用人工林为目的的事业,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两大部分。

A 人工造林和森林经营 B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C 林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D 营林和森林工业

2.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A 生物群落 B 林分 C 群体 D 植被

3.至1993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要求达到()%。A 13.92 B 14.92 C 15.92 D 17.00 4.由病毒引起的病害()。

A、有病状无病症 B、有病状也有病症 C、无病状有病症 5.半知菌无性繁殖产生()。

A、游动孢子 B、分生孢子 C、子囊孢子 D、接合孢子 6.花叶病一般是由()引起的。

A、类菌质体

B、病毒

C、螺旋体

D、类病毒

7.为避免梨锈病的发生,梨园与桧柏的距离不得小于()。A、5km B、7km C、10km D、12.5km 8.下列天敌昆虫中属于寄生性的是()

A.瓢虫

B.猎蝽

C.赤眼蜂

D.寄蝇 9.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机制为()

A.抑制昆虫脱皮 B.抑制神经传导 C.控制中枢神经 10.下列哪种植物栽植一起会发生锈病。

A、落叶松与黄菠萝 B、油松与栎树 C、海棠与桧柏

四、问答题(回答下列各题。每题8分,共40分)1. 举例说明昆虫食性?

2. 使用农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金龟类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4.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哪些?

5. 试述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一、填空题

1.蛴螬、蝼蛄、地老虎

2.根据环境预测、根据害虫基数预测、根据害虫形态指标预测 3.侵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4.动物、节肢动物、昆虫

5.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6. 变温

四、简答题

1.按昆虫食物性质分成植食性(鳞翅目幼虫)、肉食性(螳螂)、腐食性(粪金龟子)、杂食性(蜚蠊)。

2.既要做到用药省、效果好、又要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天敌,不产生抗性。

3.①林业技术防治,苗圃地秋末深耕可增加蛴螬的越冬死亡率;避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在蛴螬危害高峰期灌小,可溺死部分幼虫。②人工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光,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于傍晚振落捕杀成虫。秋季耕翻时人工捕捉幼虫。

③化学防治,种子与50%-75%辛硫磷2000倍液按1:10拌种防治蛴螬。成虫盛发期喷25%西维因粉或15%的乐果粉1000-1500倍防治。

4.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松突圆蚧、杨干象、薇甘菌、苹果蠹蛾、美国白蛾、又钩异翅长蠹、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松疮锈病菌、蔗扁蛾,枣大球蚧、落叶松枯梢病菌、杨树花叶病毒、红棕象甲、青杨脊虎天牛、冠瘿病菌、草坪草褐斑病菌。

5. ①林木病害发生状况及发生环境的调查。②林木病害的症状观察。③林木病害的显微镜鉴定。

④林木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和接种。其他

一、填空题

1、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以“盾形纹章、树、医疗十字符号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英文字符”等基本元素组成,于 年 月 日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备案。(答案: 2008;1;22)

2、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识体现了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和 的防治理念。(答案:绿色无公害)„„„„„„

二、简答题

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分几类? 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地,按照项目性质可划分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可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林业生物灾害治理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项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达到预期目标,对项目不同阶段的所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

4、目前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资金投入有几类?分别是什么? 答:两类;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5、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哪年开始启动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国家级项目?治理成效如何?

答: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是2000年启动的,首次启动了6个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分别是松材线虫病、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杨树天牛、松毛虫和森林鼠害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经过有效治理,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由1999年的7‟降到2003年的5‟。工程治理项目的实施,强化了政府行为,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投资效益。

6、我国是从哪一年开始启动实施森防国债项目的?首次启动了哪几个项目? 答:1999年。首次启动了4个森防国债项目,分别是:国家级森林病虫鼠害中心测报点一期工程、松材线虫病防治体系一期工程、主要食叶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林木蛀干害虫防治体系基础设施一期工程。

7、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何划分?

答:按照功能和任务,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划分为监测预报、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救灾和支撑保障项目,每一类项目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项目,如监测预报项目包括国家预测预报中心、国家测报点、地(县)级测报站和乡镇监测点等。

8、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由具有相应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总论、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建设条件分析、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布局与资源条件分析、建设方案与内容、环境保护、建设期限与实施计划、组织机构与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分析与评价、保障措施、结论与建议、必要的附件、附表和附图等。„„„„„„„

第五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讲课大纲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大纲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概念:对森林、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及除治。广义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过检疫、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手段,减少森林病虫等有

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和提高林分质量的生产经营活动。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综合运用化学、生物、物理、营林措施等防治方法,控制森林生态系统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

一、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一)选育抗病品种

(二)育苗技术措施

(三)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实质上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调节有害虫群密度的措施,也即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蠾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微生物治虫

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

1、细菌的应用:

苏云金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突出优点就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2、真菌的应用

3、病毒的应用

目前病毒杀虫剂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剂、乳悬剂、水悬剂等。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有许多优点:

①对寄主昆虫具有高度的致病性,极少或不产生抗性;

②对环境因子适应性强,不宜丧失活性;

③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畜、植物安全;

④自然条件下容易引起害虫群体病毒流行,控制种群数量。

(三)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当害虫种群密度不大时,鸟类对害虫的调节作用最明显。但在大面积的人工林内食虫鸟的种类和数量都较混交林少,这是因为食虫鸟类数量的增多常受鸟巢数量不足及生境不适宜所限制,所以必须帮助明巢鸟类、穴居鸟类等进行人工挂巢箱或朽木块等措施进行招引,以增加鸟类的数量。益鸟的招引包括:冬季在林内为食虫益鸟给饵,在干旱地区给水,在林内栽植益鸟食饵植物,在结构单纯的林分中栽植适合鸟类营巢的树种等。

三、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综合治理措施中的一种,以其简便实用、无环境污染、效果直接等特点。物理防治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人工捕杀

对于昆虫个体较大,容易捕捉的种类,如果暴发成灾,可动员周围居民进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以配合其它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可达到成本低,见效快的效果。如银杏大蚕蛾与松毛虫的幼虫与茧的人工捕杀;栗山天牛灯诱捕捉;青杨天牛的人工剪除虫瘿等都是人工捕杀的实例。

(二)隔离法

对于在一定区域内传播快,扩散蔓延迅速的害虫,为防止和限制其进一步传播蔓延,达到保护未发生地森林资源安全的的目的,可在病虫害的发生地与被保护地之间建立一定宽度和长度的无寄主隔离带,阻碍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

(三)诱杀法:利用害虫的某些趋性特征进行诱集捕杀,不但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经济高效。

1、灯诱捕杀:利用大多数昆虫的趋光性特征进行灯诱捕杀。

2、信息素:

(1)林间弥散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物的气味,干扰昆虫雌雄间的交配通信;

(2)利用信息素诱捕器对害虫实施诱捕。

具有专一性、无公害、保护天敌等优点,已逐步成为农林害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

一。较常用的有舞毒蛾、杨树透翅蛾、小蠹虫等性信息素。

四、化学防治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由于一个或几个昆虫种群的急剧增加,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其他防治措施又不能迅速地降低虫口,为保护林木,维护正常的生态平衡,这时化学防治措施作为一种急救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效、低毒、安全、经济,每公顷使用几克或几十克就能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的药剂已不罕见。农药的安全性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包括药剂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人畜等高等动物、对天敌、对水生生物和土壤中一切有益生物低毒,没有环境污染和残留毒性问题。所谓“无公害药物”或“无污染农药”,其核心就是其安全性较常规农药有显著地提高,在正常使用下,不会造成“公害”或“污染”,高毒、环境污染严重、选择性差的农药将逐步被淘汰。

五、农药制剂的发展

(一)以水代替有机溶剂发展新剂型

(二)粉剂向粒剂和悬浮剂方向发展

(三)缓释剂仍是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

通常使用的化学农药制剂如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水剂等,其使用以后有效成分都充分暴露在空间,毒性高的药剂极易引起有益生物的中毒和杀伤;由于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或水的淋溶流失、挥发等,使药剂有效成分又大量流失,其损失率高达60%—90%,药剂的有效期也大大缩短了。

缓释剂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

1、可以使高毒产品低毒化。避免或减轻高毒农药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畜及有益生物的急性中毒和伤害,也可以减轻或避免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可以使农药减少在环境中的光解、水解、生物降解、挥发、流失等,使用药量大大减少,而持效期大大延长;

3、由于药剂释放量和时间可以得到控制,因而药剂的功能得到提高,使其更能按照人

们的需要发挥作用。

五、农药使用的新技术

(一)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通常手动喷雾器或高压机动喷雾器所喷药液量每亩都在40kg以上,称为高容量喷雾。其用水量大,消耗能量大,用工多,效率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低,药效和安全性都受到影响。低容量喷雾技术是通过喷头技术的改进,提高喷雾器的雾化能力,使雾滴变细,增加覆盖面积,降低喷药液量。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三)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

1、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

2、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3、由于带电雾滴的感应使作物的外部产生异性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雾滴能快速吸附到目标作物的正反面,甚至隐蔽部位,特别是不带电时极易飘失的小与20μm的雾滴,也能迅速在作物上附着;

4、由于带电雾滴在作物上附着能力强且全面均匀,因此药效好,持效期长。

5、通超低容量喷雾一样,省工省时,施药效率高。

静电喷雾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农药制剂,使其在静电喷雾中能易

于带电。同时静电喷雾器需要有产生直流高压电的电器装置,使喷雾机械更复杂化了。静电喷雾也受条件的限制,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时,雾滴不易带电,不能进行静电喷雾;林内植被稀疏是时,药剂飘失多,利用率低,不宜用静电喷雾;林内郁闭度较大时,由于电场力的作用,使雾滴穿透性差。

(四)静电喷粉技术

粉剂的粉粒细度愈细愈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但是粉粒越细漂移越严重,药剂的利用率降低,造成环境污染。

六、常用农药概述

(一)有机氯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是一类含氯有机合成杀虫剂,代表品种是滴滴涕和六六六(BHC)。有机氯杀虫剂大部分原料易得,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杀虫广谱,残效长。我国在80年代左右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杀虫剂中占很大比例,在控制农林害虫及防治卫生害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不易分解,残留时间长,易造成环境污染,并能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累积,对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二)有机磷杀虫剂

(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

(四)特异性杀虫剂

(五)植物源杀虫剂

植物源杀虫剂是一类利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某些部位,或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原料植物源较丰富,采集后或直接加工成制剂,或提取有效成分加工成制剂即可使用,使用方便。对植被安全,一般不会产生药害。易降解,残效期短,对环境和

食品基本无污染问题。主要品种有除虫菊素、烟碱、鱼藤酮、苦楝等。

(六)其它杀虫剂

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杀菌剂:

杀鼠剂主要品种有:敌鼠、氯鼠酮、杀鼠迷、溴鼠隆、溴敌隆等。

六、我国限制、禁用的农药

主要是其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从保护人畜、环境出发,国家

规定限制、禁止使用。

砷、铅类无机制剂、汞制剂、内吸磷、敌枯双、六六

六、滴滴涕、杀虫脒、氟乙酰胺、毒鼠强、菊酯类药剂、甲拌磷、克百威、敌百虫、乐果。

下载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研究

    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研究一、森林病虫害的概念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

    林业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林业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 林业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 摘要: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

    林业病虫害知识

    林业病虫害知识 林业病虫害知识 时间:2011-01-15 15:58来源:园林绿化 作者:绿化 点击:林业病虫害知识 439次 1.杨树叶片为什么长白粉,怎样防治? 这是杨树白粉病。该病的特征主......

    林业病虫害知识

    林业病虫害知识 林业病虫害知识 1.杨树叶片为什么长白粉,怎样防治? 这是杨树白粉病。该病的特征主要是在叶的两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白色粉斑,有的扩展到全叶,有时绿色枝条上也生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 解释名词 1. 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症状: -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3......

    园林病虫害防治

    《园林病虫害防治》考试样题(一) 一、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 病原吸器寄生性 纵脉孤雌生殖 二、判断正误(10分,每题1分) 1.由真菌引起的所有园林植物病害都是侵染性病害。() 2.从越冬场......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昆虫的世代:一个新个体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年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即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的越冬虫态结束......

    病虫害防治方案

    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 (病虫害防治方案) 保护教研室 刘玉卿 第一部分 绿化养护 一、草皮 1、 要定期修剪,根据不同季节,长势,合理安排修剪期,以草长不超10厘米为准,一般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