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引导语: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篇1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收起没进课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篇2《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
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平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认识。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篇3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面积单位后,在做填上合适的的单位时,孩子们会出现该填面积单位时,填成了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时,填成了面积单位。说明孩子们虽然在课堂上明白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不同,但在实际的做题中,往往忽略了题目所描述的是物体的长度还是面积,在选择单位时出了错。
我反思了整节课,其主要原因是这节课只顾关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区别,而相对应的填上合适的单位题目练习较少,导致学生在选择单位时出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讲练结合。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2.《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范文
3.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4.《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5.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6.《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设计
7.《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篇
8.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9.数学课堂《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第二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主要体现在:
(一)营造宽松环境,给学生学习的“安全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课前导入中,我就以拍手游戏告诉学生:拍手需要左手和右手的合作,课堂也需要合作,有相互间的合作才能有成功。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种“安全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二)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而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三)、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我把两张纸藏起来,告诉孩子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话,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怎么办?我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四)、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剪一剪1平方分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第三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武当路小学 崔殿华
我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学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平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平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尤溪县实验小学吴启横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它们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课堂上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动手拼摆等一系列活动,充分经历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合理性。、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从涂色游戏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文具盒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线索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对这个班学生的基础缺乏足够的了解,启发性问题仍设计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叙述仍不够完整时,老师存在启发不足,补充回答现象。、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缺少更加有效的课堂组织,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在测量地板活动中,有的学生寻开心当游戏进行,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比如在各个小组选用不同的方法摆时,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不够到位。小组合作的成果只由个别学生参与了汇报,忽视了其他成员的参与,只注重对汇报的同学评价,却将其他同学的功劳一笔勾销,势必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为个人展示,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录像课”能进一步引发我的反思,充分认识自我,我将定期利用学校录播系统设备授课来了解自已,促进专业成长。
第五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李凡琦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情景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幅画是什么形状?老师要给这幅画上边框,边框的长度就是什么?如果再配上玻璃呢?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l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
l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l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 “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l 画1平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l 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平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平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平方米。
4.估算在1平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平方米”真正大小。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习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习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让学生欣赏一幅有趣的画,让学生在欣赏画的气氛中收起没进教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和周长,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l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l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l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l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