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线”精神建设党课,
“三线”精神建设党课3 篇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一、深化历史记忆,回顾“三线”建设
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 13 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 2050 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 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 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
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 1964 到 1980 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 1000 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二、彰显伟大成就,创造建设业绩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 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 50 年。
三、坚持思想导向,领会“三线”精神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
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
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四、强化初心使命,培养党性修养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____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
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
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
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三线”精神建设党课·2 按照领导干部要带头上党课、谈感受,优秀党员、普通党员也要采取讲党课、谈体会的方式深悟三线精神的要求。7 月 1 日上午 9 点,大花地社区组织支部党员 12 人参观了三线博物馆后,大家回到宗森陶然。由社区主任何莉给大家上了一堂以 “弘扬三线建设精神,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专题党课。生动讲述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诠释了“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和攀枝花精神,让参观的党员们既看到了当年建设者的艰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又感受到了“三线人”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信念。
通过参观和党课教育,大家对三线建设精神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了解熟悉三线历史,知市情、明党史、勇担当,进一步坚定热爱攀枝花、建设攀枝花、发展攀枝花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三线”精神建设党课·3 为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扎实开展、抓出成效。教育活动展开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了解、征求意见等形式,围绕“守住初心靠什么”“回归本色差什么”“建功立业凭什么”“履行使 命缺什么”等内容,查找出党委机关共性问题 XX 个,领导干部
问题 XX 个,机关干部问题 XX 个。我觉得这些问题,外在表现是作风问题,但根子却在党性修养上。所以,今天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准备会这个机会,我围绕“不忘初心本色要将党性修养置顶”这个主题与大家进行个交流,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充分认清加强党性修养的极端重要性
在我党历史上,刘少奇同志是较早认识和强调加强党性修养的。早在延安时期,他就对共产党人的党性作了界定,指出: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今天我们理解党 性,可以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所谓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其实,党性说起来很理论,实际上很简单。平时,大家说 谁像个党员的样子,谁没有党员的样子,就是对某个人党性强弱的外在评价。对党员干部来讲,党性是“方向盘”,没有坚强的党性,就容易动摇政治立场、迷失政治方向,就难以忠于使命;党性是“力量 源”,没有坚强的党性,事业心责任感就会失去“原动力”。党性修养 在当前情况下对于党员干部的极端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加强党性修养,是应对政治考验的法宝。
党性首先是政治性。党性不强,渗透难防。x 在视察 xxx时提出“五个坚持”要求,首要就是政治合格。因此,作为
两级机关的党员干部,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稳固的高度看待党性修养问题,确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做到“三个看到”:
一要看到思想政治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借民主之名极力鼓吹“xx 非党化”和“x×国家化”,千方百计拉拢腐蚀军队人员,妄图改变我军性质,用心极其险恶。这个大家不要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危险就在身边。境外宗教势力和非政府组织渗透加剧,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印制散发非法刊物。他们的渗透力是不可低估的。
二要看到网络侵蚀渗透不可低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没有硝烟的新战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领域。据统计,目前世界上 12 个顶级网站中美国控制了 10 个,国际互联网网址美国直接控制的占 70%,全球访问量最大的 100 个站点有63 个在美国,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输出价值观念、对我国实施渗透策反的主渠道。美中情局获取我国情报,80%来自互联网。近年来查获的间谋情报案件和失泄密问题,绝大多数是通过互联网勾连和传递情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走在河边、海边,湿鞋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三要看到个别同志头脑还不够清醒。有些同志把政治上面临的严峻考验看得很轻,在交往、上网等问题上不太注意,可政治上的缺口往往都是由此打开的。同时,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落后的东西一旦渗透到单位中,对同志们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影响侵蚀不可低估。面对以上这些考验,党员干部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自觉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扬正气蓄底气,积聚正能量,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二)加强党性修养,是实现人生梦想的阶梯。
一个人,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单位干部的梦想,就是希望在单位更好地发展,担当更重要的职务,履行更重要的职责。单位也为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但是如何实现这个梦想,我觉得最终要靠党性。党性修养是一个人成长进步、成就梦想的云梯,你的人生能达到多高的高度,取决于你能在党性修养这个云梯上攀登多高。现实中我们会看到这个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很小,但过几年十几年却是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因素很多,但体现在党员干部身上,实际上就是党性修养的差别。
我说我们现在的每一位中级干部都是千里挑一挑出来的。一起入职你能杀出重围,跃上龙门,当上干部,是被挑了一次;从一般干部当上基层主官历经多个岗位、多次考验,又被挑了一次;从基层主官干到中级干部,大浪淘沙,又被挑了一次,这期间如果稍有闪失就会被淘汰,许多我们认为
比我们强的人没走到这一步,原因就在这。由此大家可以算一算,你从一个新人干到中级干部,是不是千分之一的概率。不用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同志们再想一想,我们千里挑一被挑到中级干部,是命好吗?是侥幸吗?最根本的还是党性的作用和力量。所以,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加强党性修养。除此之外,你也许能投机取巧,但绝对走不远,或者终究会栽跟头,这也是肯定的。
(三)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能力素质的首要。
一些人作风不实,能力素质不高,材料写不好,事情办不好,在机关不会协调,下基层不会指导,有人说这是能力素质问题,我认为是党性修养问题。对一个没有责任担当的人来说,他是不会在提高能力素质上有紧迫感的。因为在他看来,提高素质能力没有用。大家在两级机关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部门搞同一项工作,过几年有的人能力素质提高很快,而有的人则原地踏步,干了几年问他情况他也说不清,甚至连简单的通知通报也写不明白。这里的区别是智商问题吗?是能力素质问题吗?我看不是,至少最重要的区别不在这里,而是在党性修养。
有一次在岳麓书院见学,曾国藩就在这里上学,曾生性并不聪明,甚至愚钝,也就是智商不高。但他成为清中兴之臣,而当年笑话他的那个聪明的小偷哪里去了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来承认人的差别,包括智商情商的差别,但这种差别绝对不是人的能力素质差别的关键。人的差别在态度,作为党员干部,就是对党的事业的态度,也就是党性。有坚强党性的人,能力素质是不会差的。尤其是从我们两级机关干部来讲,要多高的智商情商来适应工作呢?关键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有了对工作的职责和担当,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和提不高的能力。因此,大家一定要弄清和解决好“本”和“末”的关系问题,党性修养永远是“本”,固好了这个“本”,素质能力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第二个问题:要切实把握加强党性修养的着力点
党性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等。作为两级机关党员干部,我觉得,当前在加强党性修养问题上,应当做到以下“四个不”。
(一)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理想信念是党性的制高点。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讲理想信念,个别同志总认为比较虚,比较空,不以为然。其实不然,理想信念无论是对一项事业还是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是最真实的东西。有一句谚语:鹰飞的高,靠的不是翅膀,而是信念。同样道理,人走的高行的远,靠的不是双脚而是信念。有次参观了上世纪初毛泽东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去的橘子洲头。当年毛主席在这里与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确立了为中华民族解放崛起的理想信念,把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拉了出来。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有人说,理想信念是伟人的事情,我们是平头百姓,讲不了这么高。
但是大家想想,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同志,哪个不是靠理想信念走到这一步的。当然,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根本的动摇。对这句话大家千万不要当套话来听,铁窗里的那些曾经显赫的人物的教训,就是对这句话最深刻的诠释。因此,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把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具体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对创新理论要真学,对党纪条规要真守,对 x 和党的教导要真做。
(二)昂扬精神状态不懈怠。
我认为,一个人的党性修养如何,表现在工作上,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党性修养强的人给人的印象是很昂扬,而党性修养不怎么好的人,给人的印象则是很萎靡。因此说,精神状态是加强党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一个人党性强弱的试金石。有个教授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上课时,让他的学生随意找座位,反复几次后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学生总爱往后坐,有的则是随意而坐。他就记下这些学生的名字。10 年后,他对这些学生作了跟踪调查,发现爱坐前排的学生事业成功的比例比其它两类学生高得多。教授分
析认为:“不是说一定要坐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状态事实上对党员干部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台湾一个著名的励志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和夫人去参观台北 101 大厦,开电梯的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女孩子,姑娘长得并不漂亮,但笑容很灿烂,态度十分诚恳。他对夫人说,我敢保证这个姑娘在这里干不会超过三个月。果然,三个月后,这位姑娘被一家大公司聘请去了。他又去了这家公司,看到这姑娘工作热情十分高涨,他又预言,她不会在这个岗位上超过一年。
三年后,这位姑娘成了这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他得出结论,工作态度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我很认同这个观点。从两级机关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志工作态度端正,精神状态昂扬,事业心责任感强。说实话,一些同志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很让我感动。但毋庸置疑,一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让人看了很纠结。他们干工作,总是提不起精神。有的是不想事,不动脑子,他的工作领导不问他不报告,领导问了他也说不清;有的工作疲沓,布置的工作领导不催他就像没事似的,催得急了拿来简直是惨不忍睹;有的在机关组织活动,想的不细,把好好一个好活动组织得乱糟糟;有的工作再忙从来不加班,宁可拖工作,也不耽误休息。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个人来讲,是对自己不负责,从党的事业上讲,是对组织不负责任,说到底是党性不强。当前,我们单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呼唤有担当精神的干部,党委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干部,官兵期待有担当精神的干部,我们两级党委机关的党员干部,身后有千军万马,工作千头万绪,应当把使命看得重于泰山,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三)增强大局观念不添乱。
党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大局观念,一个人有没有大局观念,很大程度上很能说明他党性观念强不强。红 25军到达陕北后,执行了张国焘的左倾主义路线,要把陕北红军领统统抓起来。刘志丹在半路上看到了要抓他的密信,仍然装作不知去开会地点。他当时是陕北王,完全可以振臂一呼,与 25 军决裂,先发制人。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有大局观念,他知道这样以来红军就会完蛋,他宁可自己被枪决也不使红军遭受损失。毛主席到达陕北后解救了陕北红军领导人,并对刘志丹等人把对党的生死存亡看得高于生命的大局观念给予高度赞扬,后来刘志丹在战场上牺牲后,毛主席等党和军队高级领导人都为他写了最高的赞语。毛主席的赞语是:上下五千年,英雄千百万;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这也说明,有大局观念的人受人尊敬。
(四)严守道德规范不滑坡。
“德”是立身之本。古人讲:“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不厚者,不可以吏民”。干部部门考查干部坚持的标准是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四类: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其用人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文化是最看不起缺德之人。意大利诗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严守道德规范,既是立身做人之要,又是为官从政之基。
对党员干部来讲,道德操守绝不是“细节问题”,它关系着党的形象,关系个人成长进步,关系事业的成败。国民党败于共产党,原因固然很多,有人说这是蒋介石的道德败于毛泽东的道德,我觉得很有道理。蒋介石让陈庚给他当卫队长,享受荣华待遇,但陈庚坚决不干,为什么?就是蒋介石整天听股票信息,经常参加歌舞盛会。陈庚认为,跟这样道德修养不高的人干不会有前途,所以宁可跟共产党吃苦,也不愿在国民党享福。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我们一定要守住道德关,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有所为有所不为,去恶从善,真正确保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第三个问题:要切实理清加强党性修养的方法途径
党性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
通过长期刻苦学习和努力锻炼养成的;也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锻炼和完善才能保持。有人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地上动物,只有蜗牛,它靠的就是不屈不挠的韧劲。”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方法途径归纳起来就是“四靠”。
(一)靠提高理论素养来加强。
提高理论素养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基石。人的头脑就像一座“大宅”,如不经常灌输科学理论,低级、腐朽的东西就会侵入,党性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基之塔。“久旷之宅易生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刘少奇也曾经说过:“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胡长青在忏悔书中说道:“过去讲学习,自己也参加了,也学一点,那是为了应付一下工作,装饰一下门面,实际上存在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学习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自己学得少,结果头脑空虚,思想就贫乏,正确的东西没有去占领,错误消极的东西就乘虚而入。”
我们党对理论武装是高度重视的,专门规定时间让党员干部坐下来学习,这在古今中外是没有的。但从了解情况看,一些同志对理论武装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比如,有的人对组织学习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好像只有他是工作狂,学习很影响他干工作;有的一到集体学习他就有事,要干这个,要干那个,好像什么都不能占,只有学习时间可以占。这些
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大家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白,理论学习是上级用条例规定的,与训练、执勤等工作一样是任务,绝不是可参加可不参加的事情,无故不参加就是不执行规定,完不成任务,不服从命令。平时在与机关一些同志交谈中,经常听到一些反映:觉得自己有“年龄恐慌”,有“学历和经历恐慌”,有“位置恐慌”。但唯独没有人说自己“理论素养恐慌”。
一些同志在述职报告中总是讲“理论学习抓的不紧”,把这当作“光荣的缺点”,而这一条恰恰是我们向更高层次迈进所缺少的。勤于广学而增智,厚于深思而积德。邓小平说“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实践表明,凡是恕想修养好、党性觉悟高、自律意识强的党员干部,无不表现出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加强理论武装,除参加集体组织的学习外,关键在于自我学习。我建议大家平时要少看电视剧,少玩游戏,多读好书,一年不读几本好书的人思想境界很难有提高。
(二)靠工作实践来锤炼。
坚强的党性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履职尽责的实践中“干出来”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立说立行。
今年我们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都查找出了不少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查完就算完,要切实在认真整改上下功夫,查是方法,改是目的。能改的要马上改,需要长期纠正的要自我挂账,不改彻底不撒手,要真正经受起组织的监督和群众的检验。这也是检验每位党员干部参加教育是否认真、党性观念是否坚强的一个重要标准。整改要有刮骨疗毒的精神,要敢于向自身利益开刀。
比如,年终总结、干部考核都将要开始,大家都会面对评先进、定优秀、进后备等的实际考验,怎么对待,怎么面对?是欣然面对,还是斤斤计较,都是对大家的一次现实考核。机关每位同志都在党的会议上作了自我剖析,作了党性承诺,到时候要逐人对照,看言行是否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出问题的人,言行不一致的人,就是党性不纯,就是德不合格,就不能重用。希望大家都能交上合格答卷。
(三)靠坚持“四自”来养成。
____总书记在与江苏代表一起审议工作报告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会“面壁成佛”,实现自我境界的提升。这里的面壁成佛的故事,是说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五乳峰一个石洞,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双眼紧闭,五心朝天,明心见性,苦心练魔。面壁九年之后(另一说是十年),修成正果。达摩之所以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少林鼻祖,正源于他的苦修。当
今时代,党员干部面对更加现实、复杂、无所不在的诱惑,更需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毛主席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打扫沾染在我们思想上的灰尘,是共产党人的良好品格和习惯。经常打扫,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世界上,最顽强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抢关夺隘,如果攻占第一关,便能势如破竹。现在玩电脑游戏,很多游戏迷也是从攻破第一关开始上瘾的,首关一开,便能极大激发人的兴趣,想方设法一关一关逐个攻破。中国有一个轿夫的故事。一个轿夫穿了一双新鞋,一开始他很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脏了鞋,可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从此便不复顾惜,什么地方都敢踩下去,很快鞋子便与污泥一样。这个事例形象地说明,如果第一道防线被冲破,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所以,面对不健康思想的侵扰,必须意志坚定,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
要经常剖析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查找自己的不足,看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先进性纯洁性要求。特别要对照党性这把“尺子”,量一量事业心责任感有没有淡化,想
一想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有没有忘记,查一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偏移。要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升华,克服不足、弥补差距。要把强化党内生活作为锤炼党性的自觉行动,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定期思想汇报,从思想深层、工作之中明确划分“不为”与“必为”的内在界限。加强党性修养,归根到底要靠自我修炼、自我磨砺、自我约束。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易中天讲孙子兵法说,战争的一个重要规律就是败不败在自己,胜不胜在敌人。一切失败都是被自己打败的。世界上没有能打倒你的人,除了你自己。希望大家从中悟出道理。
(四)靠严守纪律来约束。
严明的纪律是党性坚强的必然反映,党性坚强的人必定是模范遵守纪律的人。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有一本书,叫《总统是不能相信的》,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制度面前,人、道德、觉悟是靠不住的。乍一看此论似乎太绝对化,但仔细想就能发现它确有一定道理。严守党纪与增强党性相互促进、共生共长。x提出“法治思维”,强调严则所向披靡、松则溃不成军,依法从严必须高标准,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加强党性修养一定要把严守规矩作为“红线”来把守,在规矩面前要有敬畏感,要有底线
思维。
严守纪律,关键是要做到“三慎”:
慎独,在别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下也不越雷池半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受贿 4755 万余元,在庭审最后陈述时声泪俱下地说:“人最怕思想放松,思想松了,人就会变,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就放松学习,追名逐利,想评这个想评那个。在犯罪的道路上,从小到大,渐行渐远。”
慎微,小事上不马虎,细节上严要求。任何违法犯罪都是细小事情酿成的。李天一犯罪,与教育上的娇惯、小事上的迁就不无关系;慎始,任何事情一开始就要淡定,有一必有二,有小必有大。
x 强调,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需要终生努力。因此,大家一定要把严守纪律作为党性修养的堤坝筑牢固好、锻炼好,变成自己职业道路和人生幸福的根本保障。
第二篇:四川“三线”建设
来源: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 《城市规划》1988年 06期
四川“三线”建设
樊丙庚
“三线”建设作为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分祈认识它对于正确地引导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三线”建设的中心,分析认识四川的情况有助于其他建设工作借鉴。
一、“三线”建设的组织过程
所谓“三线”实际上是从国防战略角度考虑的一个地域上的概念,泛指我国的腹地省区,以四川为核心,包括陕、甘、青、黔、滇、鄂、豫、湘等省的全省或部分地区。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四面环山,农业发达,矿藏丰富,有相当的工业基础,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是主要的战略后方。
四川三线建设,是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军工配套、成昆、川黔、湘渝三条铁路干线为建设重点。总的进程是:1964年准备,1965年大上,到1976年基本建成,前后用了约12年时间。
三线建设强调攀枝花是西南三线的总名称,重点在四川。规划上主要研究: ①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②以重庆为中心的重点建设配套;
③三省(云、贵、川)的三线布局。三线建设的建设项目涉及的方面有冶金、煤炭、电力、石油、机械、农机、化工、轻工、建工、建材、邮电、铁道、交通、地质、高教、卫生、广播、科研、银行等各个部门,从基础工业到加工工业,从尖端到一般,从重工到轻工,从文卫到商储,基本是行业配套,部类齐全。当时的攀枝花基地的几十个厂矿企业只算作一项。
为了保证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组织了全国性的支援。建设高峰时,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施工队伍,山东、河北、北京、安徽等五省市支援的汽车达一万多辆。有150多个重点企业采用与沿海老企业对口包建的形式,以保证工程进度和尽快形成生产能力。
攀枝花基地建设,涉及的部门很多,面很广。中央决定成立攀枝花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和以各部为主组成分指挥部。同时成立矿区政府,实行政企合一,统一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物资供应、设计施工,由总指挥部抓,避免和减少了部门之间互相制约的扯皮现象,保
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四川三线建设概况
四川三线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把具有最先进技术的、最好设备的及“独生子”的工厂迁至三线。要求钢铁、机械、化工、军工四类厂先搬,做到“对号入座”。
三线建设的原则是:小而全、少而精,新技术、高速度、分散、隐蔽。要求厂址在主要铁路、‘公路沿线及主要江河两侧一定范围内布点,力求做到全省工业有个合理布局,避免布局过分集中,从而形成不同功能的大工业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四川已形成五大工业区。
三线建设的投资结构: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与生产性建设投资之比为1:了.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为1:0.9:10.3,其中“三五”期间为1:。.了:17.60经过十多年建设,四川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1979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加约4倍,工业产值增加3倍,钢产量增加4.86倍,煤产量增加2.38倍,发电量增加5倍,全省机械工业切削机床达16万台,居全国 的“羊拉屎”。如资阳内燃机车厂,沿成渝公路12公里范围内布置了六个分厂,各分厂又强调不占良田好地,车间沿山坡零散布置,零部件加工要多次往返运输,对生产极为不利。由于工厂布局分散,生活区也分散布置,生活很难组织,最远的四分厂,虽建了较高标准的住宅,职工也不愿去住。
许多工厂由于布局分散,大大增加了厂外工程设施投资。动力、道路、通讯、给水、排水等一般增加15一20%。由于工厂建在山沟里,分散布置,土建工程量(堡坎、防洪、排涝、平整场地„„)成倍增加。
三线建设之初,为了指导工业布局,做到心中有数,由省计委和原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过预选厂址的工作,沿主要铁路干线及主要江河两侧二三十公里范围内靠近城镇选择一些可供布点的厂址,以避免选厂满天飞,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半途而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2.没有城市的概念。城市是生产力的集结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现代经济是开放性的,不是封建自给自足封闭式经济。开放式经济,需要广泛的协作,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灵通的信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后方。„„这些条件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才能达到,所以现代工业都要靠近有较大规模的城市。这也就是大城市、控制不住及条件好的城市能吸引工业项目的原因。这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任其发展,到了城市规模过大,环境急剧恶化时才不得不由国家进行干预,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以疏散工业项目。
在我国,可以在国家城市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在工业合理布局的原则下,考虑经济、社会、国防安全等因素来布置工业。“一五”期间,就是在这种方针指导下,利用工业建设促进了一批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而这些工厂也有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有较好的协作发展条件,使工厂能很快建成,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如绵阳的电子工业部四个厂成组布置,德阳的二重,东电、电工等也成组布置,与城市的关系密切。四川的三线建设,规模大,要求急,本可以借鉴“一五”经验,利用工业建设,带动和促进一批小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四川的城市建设有个较大的发展,形成较完整的城镇体系,成为各地区的中心,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强调工业布局要“村落化”,“城市乡村化”,走非城市化的道路,因此导致三线建设,除攀枝花市外所形成的城市、镇大都是规模小、问题严重。三线建设的城镇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本可以靠近城市集中布置,对生活生产都较有利,但都没有这样做,如北猪仪表总厂、青川的万众机器厂、旺苍的东河公司和七五六厂、广元的电子仪表工业等。
相当突出。四川三线建设项目,机械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是协作配套差,漏项很多,最突出的是铸造能力严重不足,主机与副机不配套,影响能力的发挥。所以研究工业项目的协作配套是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协作配套好坏,将直接影响工业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挥。
由于前期工作差,短期内上了那么多项目,煤、气、电等能源发生了极大的问题,虽然当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也作了些安排(“三五”期间能源工业投资占重工业投资的24.4%;“四五”为21.8%),但直到1982年,四川能源缺口仍然相当严重。三线建设项目由于社会、经济效益差,成为三线调整的主要原因。我们在进行基本建设前期工作时应该吸取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
作者工作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三线”建设调研
关于全面开展“三线”建设调研的通知
各工会:
为进一步落实《2012年哈尔滨铁路局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改善职工生活的实施方案》电报要求,解决好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段工会决定对段“三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鉴于2010年、2011年大规模建设实际以及2012年全局“三线”建设资金安排,今年“三线”建设工作将侧重于新线、“精品线”建设,侧重于边远地区和生活急需,集中资金分线(区段)建设,逐年循环推进。
二、调研方式
以基层单位为主体,成立由党、政、工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深入站区、车间、班组开展现场调研,全面了解情况,形成专题报告。局工会将组成调研组,开展实地调研。
四、调研内容
1.对“三线”建设基础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对食堂、宿舍、浴池、水厂(净水设备)、药箱、活动室、书屋、送餐点的分布情况、覆盖情况、房屋现状、备品配置和使用管理情况等开展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台帐。
2.对职工生产生活现实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本单位实际,通过组织职工座谈会、与车间干部及班组长交流等方式方法了解职工
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问题、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尤其要突出管内沿线职工、通勤职工、住宿职工、倒班职工、异地职工等群体需求,为进一步明确本单位“三线”建设方向提供依据。
3.对今年“三线”建设的项目进行重点调研。根据既有设备设施分布、生产结构调整、职工现实需求、车间班组实际条件等情况,确定本车间2012年建设项目,按补强、改造、新建和精品建设项目分别做以规划并制定预算。
五、相关要求
1.要进一步提高对“三线”建设调研的认识。这次调研工作,是落实《2012年哈尔滨铁路局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改善职工生活的实施方案》的内在要求,是深入开展“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具体行动,各车间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集中时间和精力,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这次调研任务。
2.要进一步完善“三线”建设基础工作。要以这次调研为契机,对本车间“三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对备品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完善设备设施台帐,及时上报《全局各单位“三线”既有设施统计表》,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3.要认真做好“三线”建设规划。各车间调研组对本车间“三线”建设调研情况要进行全面梳理,找准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解决急需、完善补强、打造精品的思路,党、政、工领导共同研究,科学、合理确定2012年建线规划,立足自身解决问题,需要路局投资解决的项目要认真填写《2012年“三线”
建设项目调查统计表》,详细说明情况(重点项目可形成专题报告),涉及土建项目的要由站段主管行政副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调研后做好资金测算,党、政领导确认后上报。局工会将对各单位上报项目进行核查,对多报、虚报、漏报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
请各车间于3月15日前,将“三线”建设调研报告和相关附表(附表到FTP钟艳文件下载)打包后上传至工会FTP:钟艳文件夹内。附:全局各单位“三线”既有设施统计表
2012年“三线”建设项目调查统计表
第四篇:2020讲稿:“三线”建设
2020党课讲稿:“三线”建设
今天这节党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三线”建设。之所以要讲授这个内容,是因为其在上个世纪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彰显出了中国人民誓争建设新中国的决心与勇气,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线”精神。走进新时代,人们并未遗忘曾经为巩固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而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同志。时至今日,“三线”精神对于加强新时期党性修养教育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及价值。
下面,我主要通过回顾“三线”建设的历史点滴、展望“三线”精神的内涵蕴意来对各位同志产生一定的政治教育性启迪。
一、深化历史记忆,回顾“三线”建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与前苏联交恶,又赶上美国妄图在东南沿海展开攻势。在如此紧张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直接进行战略部署,在当时的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掀起了这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三线”建设中的响亮口号,鼓励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战场。在这场硬仗中,国家政府投入了2050余亿元巨资,安排筹划建设的工程项目达1100个。中国人民踊跃参加建设活动,在高峰时期投入的人力有400多万人。这场贯穿了“三五”、“四五”、“五五”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成为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移史实,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普遍较为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工厂设施、基础建筑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与缺陷。也许,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且不屈不挠的民族。面对困难,当时的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使建设的步伐一时一刻都不曾耽搁。从1964到1980年,“三线”建设工程共创办了1000多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有力支援、巩固了中西部工业建设和国防基础。
二、彰显伟大成就,创造建设业绩
(一)多方联动,夯实国防工业基础
在“三线”建设中,建立起电子科技、武器装备、船舶航海、航空航天、核能资源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建成众多国防生产基地和尖端科研试验基地。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国家过去武器装备生产落后的状况,改善了我国国防工业结构布局。同时,我们还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技术,成功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有力平衡了世界大国的核分布态势,成为了拥有绝对先进国防实力的国家,为国家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全面覆盖,优化工业生产布局
在建国之初,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们国家当时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在布局上,存在东重西轻的不足。而且,现代化工业十分薄弱。从军事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这种工业布局具有非常脆弱的特性。因此,“三线”建设首先就需要解决布局不均衡的问题。在建设期间,当时一大批工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快,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拔地而起。为加强战备并建设国防重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也逐步迁入三线地区。由此,在大西南区域,部署建成了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结构化布局。
(三)质量卓著,实现中西部跨越式发展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攀枝花、六盘水、金昌等地已经变成了当下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而在“三线”建设之前,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这也就是说,发掘矿产资源、创建生产工厂、打通交通要塞等“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运动,在特殊的备战时期有力地发展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并且,随着科研、教育、技术等元素的迁入,中西部地区基础建设条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医疗健康保障等都显著提高。这也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指出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产业、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大西南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三、坚持思想导向,领会“三线”精神
(一)学习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扎根三线,为国效力”。东部沿海地区的高端科技人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根据“三线”建设工作部署安排,迁往以云贵川为主的西南地区。这些技术人员自愿放弃城市舒适优渥的生活,来到不可预知未来的“三线”重点建设地区。他们不惜牺牲本应享受的幸福日子,不对建设地区的待遇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任劳任怨,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奋进的斗志,在西南地区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他们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以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也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
(二)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这句口号不仅在宏观上体现出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而且在微观上呈现出建设人员统一协作的精神。“三线”建设时期正值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声令下,全国各行各业各领域积极响应、鼎力支持。在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的举国之力。无论是来自其它地区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的人民群众,大家都通通集中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施展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体主义的伟力。
(三)学习艰苦奋斗的实干主义精神
“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这是“三线”建设者在云贵川“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苦干实干的真实写照。在当时的西南地区,建设条件极为艰苦。建设者始终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与落后的基础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的生产生活原则,坚持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自觉把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高喊着“天作衣被地作床”的口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勤俭节约、艰辛工作,用汗水与血水的融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
四、强化初心使命,培养党性修养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我们国家自从成立以来,乃至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任何途径的“和平演变”。这自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永恒的罅隙使然。对于甚嚣尘上的攻击甚至歪曲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同志们可以用持续近二十年“三线”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展开有力回击。不得不说,“三线”建设是我们党领导的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三线”精神是我们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理想印证。“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使人民、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真实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越性。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党的领导,用奉献、协作、创业、创新让我们的国家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坚持意识觉悟,坚定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
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和国情变化情况。在巨大的新挑战之下,我们每位同志要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进行认真审视的基础上,作出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选择,自觉屏蔽“糖衣炮弹”的诱惑与干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进行改革工作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啃的硬骨头。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消灭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回想“三线”建设的事迹,我们要积极发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自我牺牲精神,我们要坚守“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的伟大自我服从精神。让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引领。
(三)坚持自我升华,坚定提升党性教育水平的追求
党性教育是培养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方式,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建发展工作、党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容。并且,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升华。当然,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背景下运用而生。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我们各位同志主要是接受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那么,除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教育之外,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志还可以通过“三线”精神的熏陶来对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意义、经验教训进行深度了解和深入思考。由此,在新时期党性教育之下,让自己的实际工作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积累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的教材资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史上的辉煌一幕,也是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行动及其精神,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页光辉灿烂的篇章。
同志们,“三线”建设的历史终会成为过去,“三线”精神的内涵却必将永垂史册。“三线”事业既是我们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历久弥新。其历史价值和时代蕴意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新时代,让我们铭记可歌可泣的“三线”建设者;新时期,让我们发扬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新征程,让我们接续耕耘“三线”事业的宏远目标及愿景。我们要不断洗礼精神世界,不断升华思想境界,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国谋未来。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第五篇: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作者:王蕾
发布时间:2013/10/19
来源:国史网
字体:(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三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为三线建设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是三线建设研一、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本建设。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成果。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三线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和初步形成的时期。1964年,三线建设战略开始实施。1964~1966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如基地就是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建设,从此进入紧张的大建设时期的。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坏,有一个短暂的停滞时期。三线基础建设领域的总投资额有所减少,一些工程一度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三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1969~1978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中苏关系恶化胁来自苏联。在严峻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毛泽东更加重视三线建设。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重点保证、抓紧抢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对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实行军管。到1979年进入收尾阶段。为了国三线建设的速度加快,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雾化提钒技术的创始者江跃华便是攀枝花钢铁厂建是在鞍钢抽调人员支援攀钢的时候,毅然报名去攀枝花的。他的妻子追忆:“老江这个人,工作就是一切。”雾功,摘取了全国科技进步奖。1978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上来。党中央对总体国际形势的判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可能的。1出了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虽然结束了,但三线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新的时代内攀枝花等许多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大型企业,时隔两年,1993年4月,他在题词中说:“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光大。”1999年,中共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以后,三线企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各种方式的改组变革,设中的大型机械制造和军工企业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线精神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中与时二、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
(一)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的题中之意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为达到预期目标坚忍不拔、建设布局的企业,根据毛泽东的思想,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这些工厂和科研单位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战备和保密的需要,使得当时的三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广大山区,有的甚至是不通水电的不毛之地。在艰难生存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期后,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的精神仍未过时。为响应党中央瞬息万变的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三线企业克服自身不足,依靠“军转民”、深化内部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赢得持续发展,体现出的仍然是艰苦奋斗的顽强拼搏精神。许多企业生产洗衣机、电视机、自行车、电风扇、摩型成功的例子,如1986年10月,攀枝花钢铁厂成立攀钢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1988年8月,与昆明市冶金工业业公司、昆明市轧钢厂、昆明市焊管厂、昆明市无缝钢管厂合同。承包经营至1995年底,攀钢首次跨省对外承《攀钢志(1964~1985)》,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二)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以大局意识为基础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项重要的国家建设战略,建设规模大、持续时安全的大局来考虑的。因此,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各行各业行动一致进行大协作的团结精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三线建设。这种宏观把握和指导是以中央与地方机构配合、各间的配合为条件的。由于大协作的团结精神,从1964年8月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的行动加快,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是投资力度大。中央集中财力向三线地区投资,为三线建设调运了大批物资设的投资,毛泽东指示,今后新建项目大多要摆在西部地区,现在就要搞勘探设计,不要耽误时间。对沿海地区要批,以便把钱大部用到三线建设上去。从1965年起,一些沿海工业企业向西部地区搬迁,当年新建项目也大员集中。原攀枝花市委书记、三线建设的亲历者秦万祥同志赋诗深情回忆攀枝花钢铁厂初建时的大协作精神:“燃。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引自秦万祥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三线建设座谈会上的谈话,2攀枝花钢铁厂建厂伊始便面临着运输问题,铁路尚未修通、公路路况很差、厂址定在高山深谷中。攀钢主要的。当时交通部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市抽调了1500多辆汽车、几千名驾驶员,同四川、云南线”,将数十万吨的建设物资及时运到工地,保证了攀钢一号高炉按时出铁。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社1994年版,第109~112页。由于钢铁厂运输量加大,为了方便运输,还专门修建了成昆铁路。1970年7月,地形被称为“地质博物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施工条件险,是三线建设交通工程的代表成就,攀枝花钢通物资。
(三)创业精神
在三线建设中,创业精神主要体现在自力更生。三线企业是在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其目的是为了深入开发西部资源、改变我国工业不均衡的布局,因此必须依靠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为了克服困竞争力,需要打牢物质技术基础,不断积累自身经验。文化精神的内涵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正是精神力量的成重大建设任务,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攀枝花钢铁厂的厂房建设就是一例。按照通常的设计理念,建一个150万吨的钢铁厂,起码要5平方公里的平坦的地方也没有。技术人员发挥自力更生的钻研精神,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他们在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5亿立方米岩石,修建了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桥,并采用台阶式布置,螺旋式地把一个大型钢铁厂铁建设史上也是无先例的,被称为“象牙微雕城”高扬文:《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一朵奇葩》,《党史文汇》
攀枝花钢铁厂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设计、自制设备、自己开发工艺的新技术雾化提钒也是一例。攀枝花能炼钢,不能提取钒,钒只能进入钢渣中被废弃掉。攀钢的技术人员从投产开始,就自力更生的积极探索钒渣处利用成为可能。在艰难的工作条件下,攀钢的技术人员利用废旧材料自制雾化器,出铁槽、漏斗等简易装置,于试验炉,处理能力为60吨/小时,钒渣分离采用人工扒渣,生产出V2O5品位达到20%钒渣30多吨,标志着炼钢的钒渣。1971年11月2#雾化提钒试验炉在炼钢厂建成,处理能力达到了180吨/小时。当时,国家急需钒渣,法从外部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攀钢人在科技人员江耀华的带领下,殚思竭虑,反复试验,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钒炉的改造,雾化提钒炉基本定型,各项技术指标明显优化,雾化能力达到208吨/小时,钒氧化率781%,吹为进一步的雾化提钒设计和建设奠定了基础。从1974年开始,攀钢钒渣生产工艺纳入国家计划,当年生产钒渣建雾化提钒炉2座,年设计生产钒渣75万吨。攀钢的雾化提钒工艺得到正式认可,标志着攀钢具有了自主开新2号雾化提钒炉建成投产,1979年攀钢生产钒渣31326吨,雾化提钒技术使中国由钒资源的进口国一跃成为公司:《攀钢志(1964~1985)》,科技出版社1994年版,第93~97页。据攀枝花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李福君着攀钢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方向。攀钢被列为国钒钛园区三家企业(园区)被列为省循环经济试点。引自李福君同志在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三线建设座谈会上的攀枝花。
(四)创新精神
微观企业管理需要科学的创新,宏观决策也需要科学的创新。三线建设既有备战原因,也有改变我国经济布在许多问题上没有经验,代表了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三线建设的酝酿阶段,毛设的布局问题,以及国家经济的长远、全面发展。陈立旭:《毛泽东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毛泽东诞辰11期。因此,决策的科学精神成为三线精神的内涵之一。事实上,三线建设的决策总是根据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实际在对西部建设问题有所关心的1956年,毛泽东就充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有老同志回忆:“在听疲劳。有次听完汇报,他带着疲乏的神情,说他现在每天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起床就听汇报。穿插着处情况确实是这样。”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考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些见解。1964年,毛泽东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要准备帝国主没有后方不行。现在沿海搞那么大,打起仗来是不行的,必须把三线的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搞起来,这样,军
攀枝花钢铁厂的选址问题体现了三线建设中集体决策的科学精神。建设的选址,考虑的重点是根据当地的地钢的选址是中央最高领导集体决策的结果,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攀枝花弄弄坪、西昌牛郎坝、乐山九中央。奉周恩来总理之命,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于1964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率领中央各部委和川明出发,乘汽车奔波300余公里,横渡金沙江,沿线实地考察。两位副总理回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呈送了书面报自然、资源、规划等情况,认为攀枝花煤、铁、水、林俱全,各种辅助原料齐备,且地处内陆腹心,境内崇山峻立战略后方工业基地的理想场所。其中弄弄坪的条件最好,宜于首先建设。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审阅总指挥徐驰所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后批示:“此件很好”。1965年5月,经原冶金部批准,渡司(西昌钢铁公司)移交渡口管理,并由西昌迁址弄弄坪。
事实证明,作为资源导向型的大型企业,攀枝花钢铁厂的选址近矿、近煤、近水、近林,当时三线依托攀西科学的决策。这正符合毛泽东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的思想。
三、三线精神的时代意义
三线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由于鲜明的特定时代特点,上世纪褒贬不一,从宏观决策和微观效益方面都有很多专门论述如李彩华、姜大云:《我国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教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李曙新辨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等。应该指出,三线建设建立在当时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是新线精神是推动三线建设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为内涵的普遍性,并未过时,并在西部大开发中与时俱进,不断刻而丰富的时代意义。
首先,以爱国主义为根基。爱国主义是三线精神的根基。三线建设是以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因三线国主义成为三线精神建构的内在诉求。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根基第一是体现在保卫民族独立、国家安全上。三线果实的历史情境中开始的,对于普通的三线建设者,三线建设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三线精神则与这种爱国情当时冶金部钢铁司炼铁处处长周传典撰文回忆:“我感到,我们攀枝花钒钛铁矿冶炼试验组已经成为决定民族命仗,只有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了!”《周传典文集》第3卷,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575~577页。
三线精神的爱国主义还表现在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上。1966年,毛泽东将“三五”计荒、为人民”《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由于历史的原因,60成功的经济调整,但国民经济的实力仍然较弱,工业布局存在着东重西轻的严重不合理局面。毛泽东忧心忡忡,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3~724页。1984年11月,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邓小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社1993年版,第99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线精神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摆脱落后状况,追求国家繁荣、其次,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社会主义制度是三线精神的导向。在当时计划经济和对外封闭的条件下,三线建能力向西部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传播,东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西部地区扩散。有学者指出,除了备战以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即在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工业比投资农业更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陈东林:《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地区,政府必然要承担起工业化初始生产性投资的主体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利益导向的投资。西部地区工短期内集中大量的社会资源向三线地区大幅度倾斜,共同建设三线。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力、财力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被置于着力打造的领跑者的地位。如周恩来期望的带动者:“要把攀枝花作为一个中心,其他很多相应的东西都要搞起来。不单是一个攀枝花的问题,要通过攀来:《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若干问题》,《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再次,以党的领导为灵魂。党的领导是三线精神的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人,认真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总结中外的历史经验,摸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概要原则李捷:《中国共产党与两大历史任务》,《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7期。中国共产党是三线建设的核主义为理论基础,其形成和延拓离不开党的领导、推动和协调。可以说,党的坚强组织和积极领导是三线精神的代会,以后在基层党建中成果丰硕,多次受到表彰。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攀钢志(1964~1985)》,科正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力量,提升了三线精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三线建设中,基层党组织里最艰苦,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三线精神具备良好的外延性,体现了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代表了马在当今时代仍有其生命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所决定的。
结语
三线精神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推动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从国史研究拓的历史体现了国史的主线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条主线,共同影响和左右着国史的发展。参见朱佳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年第1期。三线精神的立基之本是爱国主义,导向是社会主义制度,源头活水是党的坚强领导,因此具有深厚国建设史的一部分。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所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应倍加珍视历史积淀形成和阐释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及其时代意义,宣传和弘扬其积极精神,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产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期的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