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法治环境,提高执法水平的系列部署,加强行政执法行为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力度,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作为切入点和主要抓手,按照省委《关于整顿规范执法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以及全省整顿规范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动员部署会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市人社局整顿规范执法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优化平等、公平、服务、保障的法治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让企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合理合法诉求充分实现,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任务 坚持依法规范,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坚持包容审慎,做到教育引导与处罚强制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以主动服务降低企业
法律风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加强对执法司法行为的监督管理。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四张清单”。按照国家、省优化营商环境标准,进一步量化、细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杜绝“一刀切”式执法。按照省依法治省办和省各行业系统的部门要求,各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梳理权力清单,编制并公布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即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从轻处罚事项清单、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
(二)扎实推进“三项制度“落实。一是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结合政府信息公开、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工作,根据法律、法规立改废和部门机构职能调整等情况,制定了明确的执法公示范围、内容、载体、程序、时限要求和保障措施等事项,完善了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公开机制。二是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在执法过程中明确通过文字、音像等方式,对立案、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等行政执法活动都有严格的纸质文书材料跟踪记录并归档,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整个执法过程都阳光透明。三是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违法案件处罚(理)“三分离”
制度》《案件处罚审批制度》《执法人员错案追究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执法的合法规范。
(三)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人员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专业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通过不断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使劳动监察执法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执法部门要经常性开展法律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学习、案例探讨等方式,使执法队伍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遵纪守法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四)集中整治行政机关被复议撤销案件、败诉案件。成立行政机关被复议撤销案件、败诉案件工作专班,剖析发生被复议撤销、败诉案件原因,查找管理漏洞,制定改进措施;同时,开展“典型差案”评查活动,以案为鉴、以案释法,提升本系统行业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并将“典型差案”评查情况上报市司法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事涉科室为成员的市人社局整顿规范执法司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法规科,负责组织协调、阶段总结、督导检查等日常工作,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抓好抓牢抓实该项工作。
(二)健全制度机制。修订完善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全面梳理权力清单,编制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制定行政执法流程图、行政执法服务指南、执法文书样本、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流程图等文书。
(三)严格组织考核。把“整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开展情况作为 2020 年局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干部职工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整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取得实效。
第二篇:优化营商环境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市场主体保护 第三章 政府公共服务 第四章 规范政府监管 第五章 维护市场秩序 第六章 监督保障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第三条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和责任追究的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发展的环境。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树立主动、协作、高效、廉洁的服务理念,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制度和具体措施,营造开放包容、合作互利、诚实守信、重商护商的营商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组织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增强市场服务意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保障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政府支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起草或者提请制定涉及市场主体重大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充分听取有关市场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汇集涉及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以及创业、创新、金融、市场、权益保护等各类政府服务信息,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无偿的咨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以新闻发布会、书面问答、在线访谈、专家解读等形式,对涉及市场主体的简政、减税、减费、项目申报、经费补贴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宣传、解读,提示市场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服务和职业技术培训。
第八条 对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第九条 司法机关应当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和发展机会平等的原则,依法化解各类纠纷,保护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以及企业家和从业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平等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十条 新闻媒体应当按照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创新宣传方式,系统宣传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成果,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舆论监督,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
第二章 市场主体保护
第十一条 市场主体一律平等,其财产所有权、知识产权、生产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自主权;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市场主体有权自主决定经营范围。
第十三条 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应当列明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明确禁止或者限制市场主体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并向社会公布。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第十四条 非公有制市场主体与国有市场主体享受同等待遇,已经向市场开放或者承诺开放的领域,民间资本均可进入。
禁止颁布、施行歧视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禁止在市场准入、融资信贷、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非公有制市场主体。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平等保护本地和外地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得禁止、限制外地市场主体到本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禁止、限制外地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特许经营项目建设运营标准和监督管理要求明确、有关领域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应当通过招标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取消外商投资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完善境外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依法转移其投资收益。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采购等合同、协议,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政府有关机构职能或者相关责任人调整等为由,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迟延履行约定义务,由此给市场主体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十八条 市场主体依法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并有权咨询有关情况以及查阅、复制有关资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提供。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政策措施,适时进行清理和评估,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者有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倾向的规定,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并予以公布。
市场主体认为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政策措施,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有损市场公平、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制定机关予以审查,制定机关应当在受理后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对已取消的资格资质变相进行认定,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加入行业协会商会。
开展涉及市场主体的各类评比、评估、升级、排序、表彰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依法依规、公开公正,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评选。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未纳入清单的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不得要求市场主体提供。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其他服务机构现行的证明事项或者盖章环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一)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二)办事单位能够通过网络自行核实或者信息共享方式办理的;(三)能够通过申请人现有证照、凭证证明的;(四)能够通过申请人采取书面承诺、签字声明或者提交相关协议办理的;(五)开具证明的部门无权查证、无法开具的;(六)能够通过公序良俗进行规范或者通过常识推断的。第三章 政府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全省统一的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规范全省行政事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一)制定现场管理、基层平台建设和办事事项、办事指南等标准,规范和简化服务流程。(二)制定窗口建设、数据管理、公共支付等标准,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三)制定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等标准,提升咨询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四)制定监督检查办法,优化行政检查措施和效率。
(五)制定事项编码规则、业务协调规范、服务测评规范等标准,建立联合审批、多证合一、证照联办等一体化的办事流程。
(六)制定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规范综合行政执法。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确定公共服务工作重点,采取简政放权、规范透明、便民高效等措施服务市场主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市场主体参与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主动征询、听取其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提高决策透明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依法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对市场主体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依法及时答复。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完善与生产经营活动配套的医疗、教育、商业、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优化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
电力、自来水、热力、燃气、通信、消防、公安、城管、卫生防疫、人防、地震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应当建立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的工作制度,将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及时向社会公开,向用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普遍服务,不得强迫市场主体接受不合理的条件。禁止电力、自来水、热力、燃气等公用服务企业向市场主体收取接入费、碰口费等。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征集、披露、使用和管理,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依法向市场主体提供免费的信用信息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中设立信用信息查询环节,将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作为重要参考。在涉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经济活动中,推行第三方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当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对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可以指定政府负责人或者部门负责人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并帮助解决项目报批、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承诺的招商条件不得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或者超出其职权范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承诺的招商条件,应当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并履行,因未按约定履行承诺条件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招商引资成果应当在政府网站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加注册资本,扩大业务规模,建立、健全融资担保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规范融资担保收费标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以及各类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收取的费用不得高于国家和本省规定。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高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的抵押物折扣率。
第三十一条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当重点为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降低服务成本等,降低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十二条 金融机构应当执行国家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经营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给予信贷等金融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激励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第三十三条 推进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信息交流提供服务,提升融资效益和效率。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新业态和新兴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市场主体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提升社会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部门应当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质押融资。第三十五条 税务主管部门应当简化税务管理程序,推行网上办税业务,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保障市场主体全面、高效、便捷的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扩大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范围,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降低中小微企业税负。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健全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完善创业创新人才引进的具体措施,在医疗、社会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主体,应当给予奖励补助等政策支持。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投资境外的市场主体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落实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措施,并在法律咨询、市场信息、风险防范以及融资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服务。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一个窗口受理、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办结、一个窗口收费等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网上统一监控和查询平台,推进各部门间、各级政府间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等。
进驻政务服务机构的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合理设置审批事项、配置工作人员,对其服务窗口办理事项充分授权,确保依法不需要现场勘察、集体讨论、专家论证、听证的审批事项,在窗口受理后直接办结。
第三十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工商登记标准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简化涉企证照。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为市场主体提供注册便利,在保留窗口登记的同时,实现市场主体申请、受理、核准、发照、公示各环节网上办理。市场主体可以选择全程网上办理或者窗口一次性办结的方式完成注册,降低其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登记、审批事项容缺受理制度,优化受理和登记、审批环节的协同协作,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者副件有欠缺的登记、审批事项,先予受理并进行审查。凡属容缺受理范围的登记、审批事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一次性告知可容缺申报的材料,申请人提交的申报材料主件齐全,仅缺副件材料的,按要求作出书面承诺后,工作人员先予受理。申请人在承诺时限内补齐所有容缺材料,经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或者核发许可证。
登记、审批事项较为复杂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提前介入,了解登记、审批事项的具体情况,提供前期准备工作的咨询辅导,指导申请人准备有关材料,并告知注意事项。
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登记流程,市场主体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审批事项,符合法律规定的,可以先行予以登记,提高登记效率。
第四章 规范政府监管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权力清单和相应责任清单制度,将行使的各项行政职权及其依据、行使主体、运行流程、对应责任等,以清单形式向社会公布,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接受社会监督。
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垂直管理部门设在地方的具有行政职权的机构等,也应当推行权力清单和相应责任清单制度。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制定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时,应当进行公平竞争审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行统一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实现工作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共用共享,申请人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需要提供的有关信息,工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自行核实或者信息共享方式获取的,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
依法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一次性办结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提升行政审批效率。
依法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整合精简执法工作队伍。
第四十四条 财政、市场监督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应当依法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进行核定和清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清单目录。没有列入清单目录的项目不得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涉企经营性收费标准有上下限设置的,按下限标准收取。禁止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重复收费。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涉企保证金项目,应当取消。第四十五条 行政许可依法设定。地方性法规设定行政许可、省政府规章设定临时性行政许可,应当加强合法性、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审查论证,广泛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禁止以备案、登记、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审批事项。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化管理,并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动态调整,未纳入行政许可项目目录、无法定依据的行政许可事项不得实施。
建立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三级行政许可项目通用目录,确保同一审批事项在本省区域内的项目名称、服务流程、申报材料、办理时限、收费标准、监督方式等统一规范。
第四十七条 实施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不得违法增设程序或者前置性限制条件。工商登记前置和后置审批事项范围按照国家和本省编制的目录执行。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中介服务行为,编制并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实施动态管理。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
能够通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或者申请人可以按照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项,不得设定中介服务。现有或者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得转为中介服务。
第四十九条 行政处罚应当具有法定依据并依照法定程序实施。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规范、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并予以公示。
行政执法机关对市场主体违法情节较轻且能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应当先责令改正,进行教育、告诫、引导,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对市场主体做出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等重大行政处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听证。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外,重大行政处罚在提请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前,应当经行政执法机关法制工作机构审查。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部门网站公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行政处罚结果信息。
第五十条 行政强制应当具有法定依据并依法定程序实施。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办理涉及市场主体的案件时,不得影响市场主体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法律依据,不得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管理人员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需要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依法控制范围和期限。
第五十二条 实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行政执法机关办案经费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全额上缴国库。
禁止对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禁止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与行政执法机关利益挂钩。
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
第五十三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检查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编制行政检查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未经备案的行政检查不得开展。
同一行政机关对同一市场主体的行政检查,每年原则上不得超过一次;同一系统的上级行政机关已对同一市场主体实施行政检查的,下级行政机关不得再次检查。多个行政机关对同一市场主体提出执法检查计划的,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协调,明确由一个行政机关为主体实行联合检查。
对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随机检查,以及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时部署的行政检查,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规范实施。检查结束后三十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实施情况。
第五十四条 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检查时应当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的,被检查对象有权拒绝检查。
行政检查完毕后,检查人员应当向当事人作出书面检查结论,并载明行政检查的时间、人员、内容和结果。
实施行政检查,不得妨碍市场主体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财物,不得牟取非法利益。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行政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防止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省、设区的市、县(市、区)联动的政府违约案件投诉和解决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应当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定期依法组织开展政府违约案件汇总分析工作,适时开展政府违约问题的清理和整治。
第五章 维护市场秩序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平等对待不同地域、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按照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原则,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
各类市场主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第五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编制并公布市场监管清单,明确监管主体、行业分类、监管范围和内容等,将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具有审批性质的其他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纳入监管清单,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规范行政监管行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工作方式,并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强化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监督,依法推进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进智能监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结合第三方服务,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市场主体应当采取包容创新、谨慎稳妥的监管措施。市场主体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以教育劝诫为主,不予行政处罚,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第六十一条 市场主体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其采取责令停产停业、吊销相关证照等市场退出措施。
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者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市场主体可以适用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符合简易注销登记条件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申请注销。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根据职责权限和分工查处下列违法行为:(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危害生产经营秩序的;(二)偷税、骗税、骗汇、制贩假币、非法集资等危害金融税收秩序的;(三)在工程建设中弄虚作假,转包、违法分包等危害建筑市场秩序的;(四)侵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五)采取不正当竞争或者垄断等行为破坏市场秩序的;(六)其他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秩序的。
第六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保障市场主体建设施工和生产经营场所的秩序。对哄抢财物,滋扰、冲击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强揽工程、强行装卸、强买强卖等强迫交易以及侵犯市场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制止,依法严厉查处,并将处理结果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
第六十四条 行业组织应当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规划、服务标准、行业公约、行业职业道德准则等,规范会员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
鼓励行业组织按照诚信建设的基本要求,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会员信用档案,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第六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各行业各领域市场主体的信息共享,建立信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机制,对严重失信的市场主体,依法采取重点监管、信用预警、失信曝光、准入限制等惩戒措施。
第六十六条 建立省、市两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依法应当招标的建设项目,全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
鼓励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电子招标投标,加快电子平台建设,在投标、资格审核、评标、专家选择和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等环节采用先进技术,减少人为干扰。已经建成电子招标投标平台的,不得再要求报送纸质招标投标文件。
招标方和采购方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确定产品价格或者项目费用的合理区间,以质量作为决定因素,同时综合考虑市场价格、品牌、信誉、售后等因素确定中标方和供货方,保证其合理利润,避免因恶意低价竞争造成的质量问题。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协调和综合监督本行政区域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招标投标活动监督工作实施检查并督促整改,对无行业监督部门监督的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
县级以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依法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县级以上财政部门依法对本级实行招标投标的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实施监督。
第六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得以下列方式干涉招标投标活动:(一)越权审批、核准招标方案或者招标方案未经依法审批、核准,擅自办理招标相关手续;(二)以指定、抽取或者其他方式为招标人确定招标代理机构;(三)强制招标人设置标底或者干预招标人编制最高限价;(四)干涉资格审查、评标或者确定中标人;(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方式。
第六十九条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向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
投诉人就同一事项向两个以上有权受理的行政监督部门投诉的,由最先收到投诉的行政监督部门负责处理。
行政监督部门处理投诉,有权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调查有关情况,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必要时,行政监督部门可以责令暂停招标投标活动。
第七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招标投标活动信用制度。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招标投标交易场所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记录并公示,建立行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市场禁入制度等。将市场主体信用评分纳入评标指标体系,实现社会信用资源共享,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七十一条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惩治侵犯市场主体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协同有关部门维护管理秩序,保障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第六章 监督保障措施
第七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式,依法履行监督职责。
第七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行政效能督察,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下级人民政府实施本条例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依法及时纠正。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所属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本条例情况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处理。第七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本省的营商环境状况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应当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行政问责制度,对营商环境考核结果不达标的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督促其优化营商环境。
第七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受理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投诉举报制度,整合现有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平台,建立本省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投诉举报中心,公布全省统一的投诉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实现全省行政区域内统一受理、统一督办、按责转办、限时办结。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举报中心转办的投诉、举报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书面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特约监督员制度,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企业职工、城乡居民代表中聘请特约监督员,协助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 市场主体破坏市场秩序、损害营商环境的违法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七十八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损害营商环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一)制定经济政策,起草或者提请制定涉及市场主体重大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未听取有关市场主体意见和建议的;(二)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三)颁布、施行歧视非公有制市场主体政策措施的;(四)在市场准入、融资信贷、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设置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非公有制市场主体的;(五)禁止、限制外地市场主体到本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禁止、限制外地商品、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六)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者迟延履行合同、协议,给市场主体造成损失的;(七)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或者有部门保护、地方保护倾向的规定,不及时修改或者废止并予以公布的;(八)对市场主体依法提出审查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政策措施申请,未按照规定作出答复的;(九)对已取消的资格资质变相进行认定的;(十)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加入行业协会商会的;(十一)未制定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并向社会公布的;(十二)要求市场主体提供未纳入清单的证明事项或盖章的;(十三)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十四)承诺的招商条件,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或者超出职权范围的;(十五)未编制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场监管清单的;(十六)拒不配合或者协助其他市场监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十七)对违法行为线索不依法进行核查或者不移送有监管职权的市场监管部门的;(十八)对投诉、举报的市场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或者泄露投诉、举报人信息的;(十九)依法制定的优惠政策不落实的。
第七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一)符合容缺受理范围的登记、审批事项,未按规定办理的;(二)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事项的;(三)以备案、登记、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等形式设定或者变相设定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审批事项的;(四)继续实施已经取消、下放、转移的行政许可事项的;(五)实施市场准入行政许可时,违法增设程序或者前置性限制条件的;(六)违法设定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中介服务,或者将现有或者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转为中介服务的;(七)不办理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
第八十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行政收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一)未依法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进行核定和清理,并未及时向社会公布清单目录的;(二)行政事业性、涉企经营性收费未按下限标准收取的;(三)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重复收费的;(四)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和降低的收费标准,仍按原项目、标准收费或者变更名称继续收费的;(五)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的涉企保证金项目,继续收费的。
第八十一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一)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或者不按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影响市场主体合法经营的;(二)对市场主体违法情节较轻且能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未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三)对市场主体做出较大数额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等重大行政处罚,未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听证的;(四)没有法律依据,对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管理人员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的;(五)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未全额上缴国库的;(六)对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没指标的;(七)将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与行政执法机关利益挂钩的;(八)未编制行政检查计划或者未向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的;(九)未向社会公开备案的行政检查计划的;(十)对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随机检查,以及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临时部署的行政检查,行政机关未依法实施的;(十一)实施行政检查,妨碍市场主体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索取或者收受财物、牟取非法利益的;(十二)实施检验、检测、检疫时,未按规定抽取样品或者返还样品的;(十三)贪污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及其他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第八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一)未按照规定对招标投标活动监督工作实施检查并督促整改的;(二)越权审批、核准招标方案或者招标方案未经依法审批、核准,擅自办理招标相关手续的;(三)以指定、抽取或者其他方式为招标人确定招标代理机构的;(四)强制招标人设置标底或者干预招标人编制最高限价的;(五)干涉资格审查、评标或者确定中标人的;(六)以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方式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的。
第八十三条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本条例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二条所列行为的,由有关机关依法给予政务处分,并可采取下列一种或者几种方式追究责任:(一)责令改正或者公开道歉;(二)诫勉谈话;(三)通报批评;(四)取消评选优秀、先进资格,或者撤销内已经取得的优秀、先进荣誉;(五)取消或者收回经济奖励;(六)暂扣、收缴执法证件,取消执法资格,调离执法岗位;(七)停职检查;(八)引咎辞职;(九)责令辞职、降职、免职、辞退或者解聘。
第八十四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应当责令限期退还或者收缴,无法退还的应当予以赔偿。对所获得的非经济利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纠正。第八十五条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损害营商环境行为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受到责任追究的,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通报批评、公开道歉、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任追究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免职责任追究的,考核评为不称职,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职务。
第八十六条 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那坡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方案
那坡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方案
(送审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县2017年投资环境整治成果,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百色市委办公室 百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百色市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百办发〔2018〕22号)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百色市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在全县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通过全面排查、认真分析全县营商环境现状,以问题为导向,以关键环节为重点,对标周边先进县(市)的做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营商环境考评机制,将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推进那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大行动,力争全县营商环境和竞争力指标进入全市前列,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谱写新时代那坡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
(二)主要目标。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企业在设立、建设、运营、发展、关闭全生命周期涉及的行政审批、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等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共同参与、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着力管选开放便捷的投资贸易环境、完备优质的生产经管环境,激励创新的人才集聚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消除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管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全县营商环境和竞争力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二、主要措施
(一)开展全县营商环境大查摆行动。2018年6月起,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全县营商环境大查摆行动,广泛征求我县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对各地各部门和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在企业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征地拆迁、要素供给(含用地、供电、供水、供气等)、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生产、质量认证、税费征管、通关便利、政务服务、政府信用、法制服务等方面的办理情况进行暗访。同时适当选取部分企业开展暗访,了解企业对我县营商环境的痛点和满意度,对政府的期待等。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围绕涉及企业建设经营管理服务的各环节,对照先进县做法,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和梳理存在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立行立改,并于6 月底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
(二)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参照世界银行企业营商环境报告的十类指标,聚焦优化我县营商环境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校的角度出发,制定“1+N+1”系列文件,即1个主文件。N个配套政策文件及1个考评办法。
1.制定出台1个主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那坡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政策精施、组织保障等方面,聚焦世界银行标准,围绕企业开办、建设、经营、破产等环节,持续扩大“放管服”改革综合成效,以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效率和降低企业建设经管成本为目标,重点围绕企业证照、项目审批、要素供给、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产安全质量许可和认可、降费税收征管、通关便利、政务服务、政务信用、法制服务等领域,对涉及企业建设和经营的行政管理、基础条件、配套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优化,出合实施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和可量化考核的政策措施,对全县各级各部门相关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和激励问责,打造企业建设经营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有序的县场环境、配套完善的商务环境,吸引广大投资者在我县投资经商,建立健全我县投资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县发改局牵头负责,县委宣传部、县委政研室,县发展研究中心、编办、政务办、经贸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安监局、法制办、金融办等单位配合)2.制定出台N个配套政策文件:(1)关于推行“354560”改革提升服务企业效能的具体措施。企业开办、不动产交易登记,投资项目报建审批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流程,改进服务模式,推进网上办事,推广“并联审批”、职能审批和职能监管,实现“企业开办手续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园区企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45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60个工作日内完成”的“354560”改革目标。(县编办牵头负责,县发改局、经贸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林业局、工商局、安监局、人防办、地震局、气象局等涉及企业开办、不动产交易登记、投资项目报建审批环节的相关单位配合)(2)关于那坡县强化企业建设经营生产要素保障的实施意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营商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内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扶持我县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县经贸局牵头负责,县国土资源局、住建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物价局等单位配合)(3)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化融资环境,健全政银企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和鼓励直接融资,加大推进PPP力度,全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县金融办牵头负责,县发改局、经贸局、科知局、财政局、人民银行那坡支行等单位配合)(4)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若干措施。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收费项目一律按下限执行。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用工“五险一金”提取标准。坚持依法治税,严禁向企业征收“过头税”和提前征税;推动税收征管由“以果控税”向“信息管税”转变,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大幅度减少企业办税次数,简化办税程序,提高办税效率;简化税收优惠办理程序和提供一站式服务。(县财政局牵头负责,县人社局、物价局、地税局、国税局、金融办等单位配合)
(5)关于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的若干政策措施。实 施“引智入那计划”,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在编制管理、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科研经费等方面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进企事业单位探索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引进紧缺人才或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服务窗口,完善引进人才任职、居留、社保、医疗、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配套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改善和优化结构,实施“工匠”培育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劳动力流动限制和成本。(县人社局牵头负责,县编办、经贸局、教育局、科知局、公安局、财政局、住建局、卫生计生委、国资中心等单位配合)(6)关于改进安全质量认证和生产许可管理的若干措施。按照“先证后核、一企一证、一证号”的改革取向,全面实施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措施,基本形成“审批流程最优、取证时限最短、事中事后监管最有效”的工业产品生产 许可证监管模式,实现了生产许可证的改革已经从最初的让企业少跑腿、到最多跑一次、再到目前的零跑腿,有效保障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安全生产管理,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许可严格依法依规审批,压缩审批时限,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指导服务。(县质监局牵头负责,县安监局、经贸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等单位配合)(7)关于优化通关环境畅通南向通道的若干精施。优化通关流程,推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优化货场物流操作流程,提高货场效率。清理整顿报关。报检服务等中介环节收费,规范口岸收费公示制度,降低通关费用。加速通关效率,推广“无纸化通关”等举措。对出口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出口退税,(县商务局牵头负责,县口岸办、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国税局、平孟海关、平孟检验检疫局、武警那坡县边防大队等单位配合)(8)关于深入推进“一事通办”利企便民改革的实施方案。公布全县统一权责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各类证明事项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各类行政许可目录清单、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清单等6张清单,制定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统一规范事项基本要素,在政府网站公布各类清单、目录时,要设置凭部门、事项等关键词即可详细查询的功能,以便公众能快速、便捷获取相关信息。进一步深化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构建普惠化智慧惠民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整体性政府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 到现场办理的事项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推进审批智能化和审管信息系统一体化工作,全力配合自治区、百色市建设全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网上政府”,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一窗进出,双线协同,三向联办”的政务服务“123”新格局。加大审批部门对进驻窗口授权力度,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奖励、行政裁决及其他行政权力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和权力运行的“五公开”。出台开展园区政务服务大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吸引更多企业落户园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县政务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出台那坡政务服务投诉处理办法,以制度规范投诉处理流程,推进政务服务行为制度化、规范化。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加大窗口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建立部门联系辖区企业服务机制,开展常态化、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县政务办牵头负责,县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旅游局、工商局等单位配合)(9)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针对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市政设施建设管理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方式落后、智能化管理水平低等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努力使城市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档升级,城 市绿化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基本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宜居指数和市民幸福感大幅提升,把那坡打造成为生态宜居边陲。(县市政管理局牵头负责,县住建局、交警大队、交通远输局、工商局、城厢镇人民政府等单位配合)(10)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做好我县亲商安商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营造亲商、重商、扶商、安商的浓厚氛围,积极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营造公平竞争的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县场活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县招商局牵头负责,县工商联、非公办、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等单位配合)(11)关于高层次紧缺人才进培养和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现代治理体系,把优秀人才集聚到那坡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来,为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县委组织部幸头负责,县人社局、编办、教育局、科知局、公安局、财政局等单位配合)(12)关于全力推进“平安那坡”建设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禁毒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严打暴恐专项行 动,严厉打击盗抢骗、电信网络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赌博犯罪以及其他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刑事犯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依法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保护,重点打击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法集资、传销、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各类突出经济犯罪,着力保护公司企业合法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县委政法委牵头负责,县公安局、工商局、经贸局、科知局等单位配合)
(13)关于党员干部容错纠错的实施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激励和保障干部职工大胆履职、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环境,强化服务企业家意识,鼓励担当作为,明确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交往“负面清单”,建立正向激励、负面清单与容错纠错相结合的机制,把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区别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而产生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区分开来。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建立意见反映、投诉处置机制,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县监委、县委政研室,县发展研究中心、法制办、人社局、住建局、农业局、经贸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等单位配合)(14)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评”活动的工作方案。从2018年至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优化营商环境社会评价、媒 体评论、组织评定的“三评””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共同参与、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层层深入、有机衔接,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县发改局牵头负责,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县绩效办、县政务办等单位配合)3.制定出台1个考评办法:《那坡优化营商环境考评办法》。建立科学、完善的优化营商环境考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核。更加注重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与绩效考评、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干部提拔使用和项目、资金、用地安排等方面相挂钩,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性。(县绩效办牵头负责,县发改局、编办、政务办、经贸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局、统计局、法制办、金融办等单位配合)
(三)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大会。2018年6月底,召开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动员大会,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总动员部署。筹备工作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牵头,县发改局及县直相关部门配合。系列文件由县发改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
(四)开展全县营商环境大考评行动。从2018年起,按照考评办法,对营商环境实行考评和通报。考评结果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审议通过后,在相关媒体,上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与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和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相挂钩。(县绩效办牵头负责,县委组织部,县编办、政 务办、统计局、经贸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招商局、质监局、金融办、法制办,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配合)
三、实施步骤
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从2018年6月开始,至2020年12月底结束,分为宣传动员、自查自纠、集中整改、评议考核、巩固提升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8年6月)。出台实施方案,全面动员和部署我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通过媒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营商环境、监督菅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热情。各级各部门进行层层动员,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订实施细案,细化工作内容,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责任人员,组织安排好相关行动,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的领导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8年6月)。各责任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广泛听取企业和投资者对我县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摸清我县营商环境现状,梳理存在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并对企业提出的诉求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形成自查报告。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的各项工作重点,深入查找影响和制约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根源,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执行、事后有效果。
(三)集中整改阶段(2018年7月-11月)。各级各部门按照本方案的任务和分工,制定出台系列文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分步组织实施,完善有关工作体制机制,逐项抓好落实。特别是对企业意见集中、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营商活动取得实效。
(四)评议考核阶段(2018年12月)。各级各部门要对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年终总结,于12月31日前报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联合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组织有关单位、企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各单位的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进行检查和评议,检查和评议结果专题报告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优化营商行动扎实有效、成绩突出的单位,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问题严重的地方和部门,约谈其主要负责人,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五)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梳理活动成效,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巩固活动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优化管商环境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对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进行年终总结,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12月31日前报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领导小组建立研判督办机制,定期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季度分析会、年中分析会、年终总结会,听取行动汇报,把握工作进展,加强部门交流,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部门要建立“一把手”督办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一把手要对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亲自抓,负总责,定期听取工作汇报,认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牵头单位要制定具体的整改落实方案,不定期的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加强工作调度和协调,共同推进各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落实到位。各配合单位要积板协助牵头单位抓好分项工作的落实,形成各责任单位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投诉案件处理协调机制和贵任追究制度,依法快速查处重点投诉案件。
(三)督查问责,促进整改。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督查组要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大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以简报信息形式报送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工作中弄虚作假、敷衍塞责,影响营商环境的要严肃问责。营商环境大行动列入绩效考评进行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正面引导,营造氛围。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广泛宣传 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的意义、举措和成效,树立先进典型,曝光典型案件,在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对重点领域开展活动进行追踪报道,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营商环境,营造共创良好菅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附件:那坡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那坡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
林农
斌副组长:黄卓远
李永谋
黄志忠马
方李培嘉龙召学骆丽熙许忠环廖忠生秦运德黄丽明杨昭博
甘其辽黄天琪邓荣俊成员: 莫金龙
县委书记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人民政
府副县长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县政协副主席
县人民法院院长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公安局局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黄保泽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赵一融
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督查室主任
倪安武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督查室
主任
黄金荣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务
李
齐
黄华全
李定根
黄海正
黄泽昆
马振凯
罗伟胜
李文清
黄新学
吴明志
余青松
李官利
朱宁波
梁必政
黄文胜
劳剑桥
关国凡
李清天
办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局长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县委统战部副部长 县纪委常委、监委副主任 县编办主任 县发改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住建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农业局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文化和体育广电局局长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县统计局局长 县环境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黄国锋
县安监局局长 王志城
县质监局局长 潘秋狄
县食药监局局长 莫新伟
县司法局局长 农贵清
县商务局局长
黄绍疆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
陆立海
县林业局局长 黄文辉
县旅游局局长 任文海
县招商局局长
陈忠林
县金融办主任
何璐坪
县物价局局长 苏忠臣
县市政局局长 黄元春
县科技局局长 倪安文
县法制办主任 农忠勤
县绩效办主任 杨
艳
县工商联主席 陈小妮
县房管所所长 覃
湖
县地税局局长 李世鹏
县国税局局长
农作新
广西水利电业有限公司那坡分公司
总经理
周庆国
中国人民银行那坡县支行副行长 李开红
县邮政管理局局长
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的组织领导、决 策部署、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为大行动提供保障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由李永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李文清同志兼任常务副主任,赵一融、倪安武、黄金荣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人员从县委改革办、县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县发改局、县信息化办公室、县政务办公室各抽调1名业务骨干,整合县投资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人员,集中办公。办公室负责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综合协调、上传下达、信息沟通、专项整治和舆论宣传等,对各乡(镇)、各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督查组由县委督查室牵头成立。职责是负责对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宣传组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成立。职责是宣传那坡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公开曝光破坏菅商环境的行为。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要参照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处理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日常工作;大行动涉及的县直各有关单位和各园区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本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具体工作方案。
第四篇:曲阳县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曲阳县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解决好市场主体遇到的突出问题,对标先进县经验做法,对标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曲阳目标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快速度、降低门槛、增设窗ロ、优化流程、强化帮办上,着力开展政策创新完善、降低企业成本、推进项目落地、优化开发区环境、提升窗口服务、加强诚信建设等6个专顶行动,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实现行政审批更简、收费项目更少、透明度更高、服务质量更优,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主要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开展问题大排査,全面梳理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开放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归纳,设立清单,有针对性的逐项逐类解决。坚持突出重点、聚力攻坚。营商环境涵盖领域广、涉及内容多,将攻坚重点,聚焦到市场主体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开展集中整治、优化提升。坚持破立兼顾、完善制度。在大力破除现有各类体制性、政策性、程序性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显性障碍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破除各类隐性制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
(三)工作目标。针对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政策落实和创新不够、企业减负不明显、项目落地不便捷开发区承载能力不强、窗口服务不便民、信用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加强政策落实和政策创新,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措施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政策、制度和规章得到清理废止,一批有利于提升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修订出台;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有较大提高;政府诚信建设得到加强,信用奖惩机制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良好;开发区软硬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较大进展,企业吸引力和产业聚集力大幅提升,各类开发区实活力显著增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全面提升,全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和分工
针对突出问题,2018年优化营商环境活动重点实施6个专项行动。
(一)政策完善创新专项行动
1.抓好政策宣传解读落实。全方位宣传解读落实《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做好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解读宣讲工作。(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牵头、县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县有关部门配合)开展送政策下基层、入企业活动,制作宣传手册,深入解读有关政策条款,帮助基层、企业准确了解政策,用好政策。(责任单位:县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1.开展政策落实督查,采取地方、部门自查与集中督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是否严格接照国家和省里确定的有关要求和标准落实相关政策进行督导检查。(责任单位:县委大督查办公室)2.开展现有政策大梳理。全方位梳理已出合的县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部门政策措施,对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要求的进行修改完善或废止,破除影响和制约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障碍。(责任单位:县法制科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3.研究制定创新性政策举措。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要素供给制度、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等方面,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形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制度化成果。(责任单位:县政府研究室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专项行动
4.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全面落实企业降成本、减负担的各项政策,特别是把国家扶持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技术转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足,确保落地见效。(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5.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巩固县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 “零收费”成果,研究政府性基金方面减轻企业负担的具体措施,继续清理经营服务收费,加强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监管,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严格落实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査,全面取缔对市场主体的违规收费。(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6.督导降成本政策落实。督导检查公共服务单位、县政管理机构在降低企业经营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及配套物流、行政、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电力公司)(三)提快项目落地速度专项行动
7.深入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照后减证”为重点,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有效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责任单位:县编委办、县工商局、县法制科牵头,县有关部门)8.优化审批环节。严格落实《河北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实施办法》,禁止违规增设前置条件和申报材料。扎实开展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工作,积极积累经验,为在全县推广的造条件。(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9.强化要素保障。督导检查项目落地过程中存在的用地手续、资金筹措等问题以及水、电、气、暖、讯等项目建设要素保障落实情况,统筹解决环境容量、能源总量、煤炭等(减)量替代等制约问题。(责任单位:县发展改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通信管理局)(四)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专项行动 10.加强硬环境建设。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业聚集的水平,增强开发区承载支撑力。(责任单位:县商务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11.加强软环境培育。建设完善政务服务、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转化、市场拓展、品牌培育、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策创新,强化帮办服务,落实优惠政策,增加优质要素有效供给,增强开发区凝聚吸引为。(责任单位:县商务局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12.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开发区完善管理体制,推行“大部门制”扁平化管理;加大放权カ度,扩大重点开发区管理权限;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增强园区财力;对80家重点开发区深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增强园区发展活カ。(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五)提升窗口服务专项行动
13.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完善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发展推广电子政务,全力打造“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政务新平台,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动审批服务提质提效,逐步实现审批不见面或“最多跑一次”。(责任单位:县政府办公室、县编委办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14.提升窗口服务质量。各部门全面排查窗口服务办事过程不透明、办事流程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以及跨部门、跨地区、上下协调因难等方面的问题,限期整改、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县有关部门)15.开展问题集中整治。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管,对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乱罚款、乱收费、乱提价、乱作为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严厉查处一批典型案例,的发挥警示作用。(责任单位:县有关部门)(六)加强诚信建设专项行动。
16.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全面梳理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出的承诺,对未履行的承诺事项提出整改措施或处理意见,限期整改到位。(责任单位:县有关部门)17.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完善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目录,加加强政务信息记录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为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有关部门配合)18.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推动法院、工商、食药监、安监、国税、地税、人社、环保、住建、旅游、民政等领城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守信(失信)主体采取联合奖(惩)措施。(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有关部门配合)
三、进度安排
(一)谋划部署阶段(2018年2月-3月)。各部门根据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活动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分解各项任务,明确时间进度,落实工作要求和责任单位。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3月-11月)。各部门全面开展情况大排查、政策大梳理、问题大整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项行动开展和任务落实。
(三)评估总结阶段(2018年11月-12月)。在各部门总结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方评估,形成全面客观的总结报告,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建立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局,建立县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时间兼兼,路线图和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严格落实责任。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推进本地本部门相关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分管领导和牵头处室,指定专人承办;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配合,建立完善联络人制度,形成合力。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优化营商环境活动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大督查范围,通过全面督查与抽样督查相结合、书面报告督查与实地督査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加大督导力度,对工作落实推动不力的,坚决追责间责。各部门要相应建立督查检查问责机制,督促工作进展,确保活动效果。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各种煤体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透明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活动参与活动,积极献言献策,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一批先进典型,也要曝光一批反面典型,营造活动开展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乡镇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乡镇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x市、x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切实解决营商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抓好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建设,确保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取得实效,根据x市、x县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优化营商环境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和来宾市的工作部署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宜商宜居的城市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目标。对全镇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创业者,在项目落地、企业运营全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全面优化各种要素保障和服务条件。力争做到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重点难点明显突破、基层群众明显受益的目标,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上下联动、扎实推进,抓准抓实抓出成效。
X、对标先进乡镇,凡企业在其他乡镇能办到的,在我镇也应能办到,企业办同样事项在我镇跑办次数少,办结时限短,办事效率明显提高。X、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政策落实、项目落地、企业经营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X、着力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深化“平安
X”建设,提高社会安全感,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生产检查,坚决查处打击报复企业投诉的行为,形成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的长效机制。X、各级干部为群众、企业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为企业排忧解难,集中攻关解决企业在项目投资、生产运营中遇到的特别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整治内容。(一)打造宜商宜居的城乡环境。X.美化乡村环境。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卫生工作。一是对重点路段确定专人进行监管,有效抑止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倒乱拉等行为;二是分区保洁。配备了保洁员的村屯,分设责任区,确定保洁人,做到区段明确、责任到头;三是定时清运。一些工作量较小、卫生基础较好的村,配备相对固定的清运设备,定时进行垃圾的集中清运,做到日结日清。X.营造良好文化氛围。通过第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契机,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宣传活动,通过广告牌、宣传栏、板报、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X.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助学、卫生健康、文化体育、法律援助”六项便民服务落地,力求村民办事不出村。
(二)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梳理“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对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梳理归集,减少群众办事环节,按照上级要求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办事。
(三)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X.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查。联合药监所不定期对农贸市场及各药店的食品药品进行抽样检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切实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X.提高群众安全感。根据上级要求落实禁毒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群众安全感工作。在各村委悬挂禁毒、“扫黑除恶”、反邪教等宣传标语,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建立村级巡逻队伍,加强日常巡逻,严厉打击赌博、盗窃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群众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联合综治办、村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形成合力,力争最大程度的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四、工作要求。(一)迅速成立组织推进机构。按照工作要求,成立镇营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参照市、区做法,成立专门组织推进机构,迅速开展工作。(二)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开门搞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将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全程置于阳光下,吸引群众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达到实时互动交流、随时问需于民、及时接受监督的目的。(三)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搞好整治行动。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今年干部职工作风整顿的重点,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推动,分管负责同志具体组织实施,把相关责任目标落实到科室、岗位和责任人。
四)加强统筹协调。镇营商环境整治工作组要做好本镇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工作调度,建立情况通报机制。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检查、通报、总结,加强沟通协调和密切配合,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五)强化督导检查和问责。采取联合巡查、一案一督、体验式暗访等方式,对集中整治行动进行督导检查。对问题查找不深入、解决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低的,启动调查、通报、问责程序。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督导,切实强化督导检查和问责力度,共同推动全镇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深入开展。